修養與批判:跨文化視野中的晚期傅柯 (電子書)

修養與批判:跨文化視野中的晚期傅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乏筆
图书标签:
  • 傅柯
  • 晚期傅柯
  • 修養
  • 批判
  • 跨文化研究
  • 哲学
  • 文化研究
  • 电子书
  • 理论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代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晚期由知識、權力、倫理三角度切入「自我修養」(culture de soi, self-cultivation, Selbstkultivierung)的主題,對精神修養的觀念提出反省,並且藉由「通古今之變」,探尋修養哲學的困境與潛力。傅柯串連批判精神與修養實踐、美學與創造性,敞開人生修養的跨文化視野,對傳統的修養觀提供了批判性反思的獨特契機。
 
  「自我修養」本是古代歐洲哲學的主要領域,而傅柯晚年特別著重「修養」與「美學」的關係,對於修養哲學提出革新和現代轉化。這樣思想的轉折,在1978年前後已可見端倪。他先是以「治理性」的概念補充,甚至取代「權力」;再則透過基督教「牧師權力」的分析,切入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探索。
 
  何乏筆教授以深入歐洲古典哲學研究等方式,檢驗傅柯晚年思想的諸多論說,企圖弔詭地以投入傅柯思想的方式,擺脫傅柯所代表的「現代性」牢籠。他也將「美學修養」視為當代跨文化哲學的共同問題,把傅柯思想與當代漢語哲學熟悉的本體、工夫、境界等概念加以連結,以展開晚期傅柯修養觀的內在批判。
 
  在何乏筆教授的論述中,自我修養(以及「修身」、「修己」等)的相關話語和實踐,已成為穿越古今東西之間的重要文化通道。《修養與批判》表面上探索歐洲哲學的問題,深層處卻已貫穿跨文化的混雜交織,一方面藉由中國文人美學的資源,豐富歐洲文化在同一面向的貧乏;另一方面則探究傅柯式美學修養的長處,以界限經驗的概念突破中國哲學及美學研究的刻板觀念,以實際的哲學工作,展現出當代漢語哲學的跨文化潛力。
 
跨文化視野下的哲學探索與思想交鋒 本書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紀以來,幾位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在其生命晚期所發展出的哲學關懷、方法論轉向,以及這些思想在不同文化語境下所引發的深刻對話與轉譯。全書以嚴謹的學術視角,聚焦於「現代性批判」、「主體性重塑」與「倫理學的重建」這三大核心議題,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思想地圖,理解當代哲學思潮的複雜性與活力。 第一部分:現代性話語的內部分裂與重估 本部分重點考察了在後結構主義思潮達到頂峰之際,西方學術界對「啟蒙理性」所進行的自我詰問。我們將探討現代性承諾(如普遍真理、自主個體)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殖民主義的瓦解以及科技的飛速發展後,所面臨的內在張力。 一、技術理性與生存困境: 探討了某些德國思想家如何從對技術的盲目樂觀轉向對其異化力量的深刻憂慮。這不僅僅是對工具理性的批判,更深入到對人類存在根基的動搖。我們考察了「控制社會」概念的雛形是如何在對生命科技與資訊監控的早期反思中浮現,並區分了這些早期的預警與後來的「數字化監控」論述的細微差異。重點分析了「技術的本質」如何不再僅僅是一種手段,而成為一種「生成性的力量」,重塑人類的感官與認知結構。 二、歷史的終結與新的譜系學: 本章將對「歷史終結論」進行細緻的辨析。我們考察了這種論調在不同政治語境下的變形,並提出了一種非線性、碎片化的歷史理解路徑。與傳統的線性進步史觀不同,我們著重於發掘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壓抑或邊緣化的「偶然事件」和「斷裂點」。這種譜系學的視角,旨在揭示權力運作如何嵌入到日常的知識生產之中,而非僅僅作為宏大的歷史結構。通過對特定歷史文獻的微觀分析,展示知識與權力的交織如何塑造了我們對「現代」的集體記憶。 第二部分:主體性的解構、轉向與新的倫理召喚 哲學的發展從對宏大敘事的懷疑,轉向了對「在世存有」的主體如何可能的問題。本部分聚焦於個體如何在權力網絡中被建構、如何嘗試超越這種建構,以及隨之而來對倫理責任的重新定義。 一、身體政治與權力效應: 深入分析了「身體」作為權力施為與抵抗場域的雙重角色。不同於強調個體自由意志的傳統人本主義,這裡探討的是身體如何被社會規範、醫療體系和文化符號所雕刻和規訓。我們將考察身體的能動性(agency)如何在特定的「生態位」(niche)中得以展現,即使是在最為壓抑的結構中,微小的「技術」或「實踐」仍可能成為顛覆的契機。 二、在陌生者之間建立倫理空間: 隨著傳統社群紐帶的瓦解,如何構建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倫理關係成為核心議題。本章探討了以「他者」為核心的倫理學嘗試。這不僅關乎「尊重」或「寬容」,更在於如何正視與「不可理解的陌生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將區分幾種不同的「相遇」模式:一種是基於法律或契約的相遇,另一種則是基於危險性與脆弱性共享的「在場」(presence)。倫理的開端不再是內省的良知,而是面對外在的、突現的請求。 三、抵抗的藝術與美學的轉向: 當政治行動似乎陷入僵局時,思想家們將目光投向了實踐層面的「生活藝術」(art of living)。這部分討論了個體如何通過對自身存在方式的選擇、對身體和時間的感知進行「自我修養」式的干預,從而達成一種非政治化的抵抗。這種抵抗是內在的、持續的、美學化的,它試圖在被規範化的生命流程中,開闢出一個非預期的「迴避空間」。我們將審視這種實踐如何從個人層面的自律,逐漸擴展為一種對公共空間的微妙形塑。 第三部分:跨文化視野下的思想傳播與在地化 哲學思想的生命力往往體現在其跨越文化邊界的「可譯性」上。本部分將探討上述核心議題是如何在東方與西方、全球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複雜的雙向傳輸與調適。 一、翻譯的困境與知識的移植: 任何關鍵術語(如權力、真理、主體)在從一種語言和文化系統轉移到另一種時,必然會面臨意義的漂移。我們將分析特定的西方哲學概念在東亞語境中被引入、本地化和重新詮釋的歷史過程。這不僅是詞彙層面的對等,更是概念框架的深層結構性調整。重點關注了在強調集體和諧的文化中,對強調個體自主性的理論如何進行「軟化」或「重新定位」。 二、抵抗的在地實踐: 探討了在全球化資本邏輯滲透的背景下,不同地區(如東南亞、拉丁美洲)的社會運動如何借用、轉化和發展出本土化的權力批判模型。這些模型往往不再專注於單一的國家機器,而是將目光投向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以及文化霸權的細微運作。分析了在具體的社會衝突中,本土的信仰體系、傳統的互助模式如何與輸入的批判理論相結合,產生出獨特的行動策略。 三、對話的未來:重新界定全球倫理: 本章總結了跨文化視野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它要求我們放棄以單一西方啟蒙傳統為中心來評判所有知識的姿態。真正的對話,是承認不同文化在「何為好的生活」、「如何面對死亡」以及「何為正義」等根本問題上擁有獨立且平等的知識權利。這為建立一種更具包容性和韌性的全球倫理框架提供了哲學基礎。 本書力圖通過對這些複雜思想的細膩梳理和跨文化對照,引導讀者超越簡單的理論歸類,進入到思想真正的「運作現場」,理解它們如何在當下世界的結構性壓力下,持續生成新的意義和實踐的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乏筆 (Fabian Heubel)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碩士、德國達姆施塔特科技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著有Das Dispositiv der Kreativität (《創造性的部署》)、Chinesische Gegenwartsphilosophie zur Einführung(《中國當代哲學導論》)、Gewundene Wege nach China. Heidegger–Daoismus– Adorno(《曲通中國:海德格—道家—阿多諾》)、Was ist chinesische Philosophie? Kritische Perspektiven(《何謂中國哲學?批判性的視角》)等,譯有《傅柯考》等,編有Dimensionen der Selbstkultivierung(《自我修養的向度》)、《若莊子說法語》、《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治學範圍涉及跨文化哲學、修養哲學、當代歐洲哲學、歐美漢學、儒道經典詮釋、美學等。
 

图书目录

傅柯著作縮寫表
序言

第一部:修養重估
第一章: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
一、批判性的修養哲學
二、考古學與「我們的現代性」
三、系譜學與民族中心主義
四、當代漢語哲學的跨文化潛力
五、傅柯研究與美學修養的概念
第二章:柏拉圖主義的弔詭與修養論的歷史轉化
一、修養與學術之間
二、哲學與精神性
三、笛卡兒時刻:真理與工夫之間的斷裂
四、另類啟蒙
第三章:從性史到修養史
一、本體論
二、義務論
三、工夫論
四、目的論
五、修養哲學的四元架構

第二部:創意工夫
第四章:自我發現與自我創造
一、古代歐洲哲學中的精神修養
二、從修養到美學
三、自我創造與現代性
第五章:由傅柯看尼采:工夫主義與美學的批判意義
一、真理與藝術
二、哲學工夫與宗教工夫
三、戰士的美學
四、閒士的美學
第六章:內在超越重探:韋伯與工夫倫理的美學化
一、走出「禁欲主義」
二、資本主義精神與入世工夫
三、儒家倫理中的美學秩序
四、工夫倫理與創造性
第七章:哲學生命與工夫論的現代化
一、試論「同性戀工夫」
二、生命技藝或主體詮釋:傅柯「工夫」概念的形成
三、基進另類的生命
四、大儒者的另類生命

第三部:美學修養
第八章:能量的折曲
一、性的吸血主義
二、能量利益的最大化
三、生命的技藝
四、希臘人的主體性
五、自由人的愛欲關係
第九章:從權力技術到美學修養
一、性欲與生命技術
二、從權力技術到自我技術
三、生命的肯定與創意工夫的誕生
四、越界的反思
第十章:越界與平淡
一、美學修養與倫理學
二、自由與自我主宰
三、界限經驗與去主體化
四、上帝的缺席與虛無概念
五、平淡的勇氣

徵引書目
翻譯對照表
致謝
本書各章節的出版狀況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0009
  • EISBN:978957085988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0MB

图书试读



  以投入傅柯思想的方式擺脫傅柯思想的籠罩,此乃貫串本書的弔詭。筆者反覆體認到,若欲開展「修養」的當代意涵,就不得不面對傅柯晚期思想的挑戰。然而,在走進傅柯哲學的過程中,似乎只能證實:要「離開這裡」,要擺脫傅柯所代表的「現代性」著實不易,因為他所探索的現代性,在相當程度上依然是「我們的現代性」。晚期傅柯由知識、權力、倫理三角度切入「自我修養」(culture de soi, self-cultivation, Selbstkultivierung)的主題,對精神修養的觀念提出徹底的反省,並且藉由「通古今之變」,深刻探尋修養哲學的困境與潛力。他透過修養與美學的實驗性連接,敞開既是美學的又是批判的新修養論。本書將「美學修養」視為當代跨文化哲學的共同問題,以進行晚期傅柯修養觀的內在批判。

  本書分為三部,每一部皆嘗試由不同角度趨近此目標。尤其是經過漢譯之後,筆者將傅柯的著作重新置入了陌生語境。此轉化工作從自我修養的概念開始。此概念在傅柯那裡的用法,有時是相當模糊地概括其他許多相似的字詞,如自我關注、自我技術、自我實踐、自我創造等,有時則更為明確地指涉希臘化、羅馬哲學的特殊發展。本書由傅柯思想所引發的美學修養連結當代漢語哲學很熟悉的本體、工夫、境界,來界定自我修養的基本內涵。當然,這方面特別引人關注,甚至頗具爭議性的地方是筆者將 “ascèse”(來自希臘文的 ἄσκησις〔askêsis1〕,即「習練」而非「禁欲」之意,傅柯將之理解為「自我對自我的工作」)譯成「工夫」的途徑。此的確是為了展開晚期傅柯的跨文化潛力而採取的自覺選擇。由此可知,本書表面上局限於探索歐洲哲學的問題,深層處卻已貫穿著跨文化的混雜交織。

  傅柯自1976年(《知識的意志》)到1984年(《快感的使用》《自我的關注》)之間沒有出版專書,所以晚期傅柯的研究資料,除了在《言與文》(Dits et écrits)中所集合的論文、訪談等資料外,必須以法蘭西學院的課程紀錄為重要參考資料。依此,筆者將「晚期傅柯」界定為從1978到1984年的時期。在1978年傅柯雖然仍未明確觸及倫理學或倫理主體的議題,但卻已萌動兩方面的理論轉折:首先以「治理性」的概念補充,甚至取代「權力」;再則透過基督教「牧師權力」的分析,切入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探索。儘管本書以晚期傅柯的哲思為主軸,筆者在相關研究的過程中也深切意識到,修養論與「權力的系譜學」和「知識的考古學」可產生互為補助、互為批判的關係。

  自我修養(以及「修身」、「修己」等)的相關話語和實踐是穿越古今東西的重要文化資源。本書主要圍繞的問題,即如何轉化更新此資源。為了回答這樣的問題,傅柯分析了古代歐洲哲學及基督教的許多歷史資料。然而,在研究過程中,筆者感到,在參考二手資料外,著實應投入歐洲古典哲學的研究以檢驗傅柯的諸多論說,尤其希望深入探索傅柯對古希臘文化的思考與尼采及海德格之古希臘研究的關係。但同時另一種信念卻與此衝突:為了展開修養論的跨文化研究,要盡可能地擺脫東西各方的文化本質主義傾向。此乃意味著,必須走出歐洲現代哲學根深蒂固的「希臘情結」。因而,就當代哲學的跨文化轉向而言,一再強調「哲學」的「本源」在希臘恐怕就是要避開的陷阱。然而,在擺脫希臘情結之際,又要避免陷入「中國情結」。為了進行「我們現代性」的歷史分析與當下診斷,跨文化哲學的研究需要醞釀和凝聚值得深入探索的共同問題。筆者認為,「美學修養」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但僅是嘗試開啟間隙,以窺探未知可能。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