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故事(跨世紀經典,威爾杜蘭暢銷全球鉅作)(二版) (電子書)

哲學的故事(跨世紀經典,威爾杜蘭暢銷全球鉅作)(二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爾杜蘭
图书标签:
  • 哲学
  • 历史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
  • 经典
  • 电子书
  • 威爾杜蘭
  • 普及读物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跨世紀經典╳暢銷全球鉅作
有史以來最多人讀過的哲學書,
普立茲非小說獎得主威爾杜蘭成名代表作!
★「哲學入門必讀書單」次次上榜
★哲學導讀最佳讀本
★出版第一年再版22次,迅速譯成18種語言席捲全球

▌杜威:「威爾杜蘭首先是一位歷史學家,他博學強識,
能將過去與當下融會貫通,也因此,他又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

  威爾杜蘭以寓教於樂的文字,描述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生平與成果,從蘇格拉底到桑塔耶那,深具無盡的啟發性。

  《哲學的故事》不僅提供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法蘭西斯.培根、斯賓諾沙、康德、伏爾泰、洛克等世界知名「心靈君王」之思想觀念與哲學體系,更詳述了他們有血有肉的生平傳記。書中不止囊括了舊時代的哲學巨擘,也包含了舉世聞名的現代哲學家,包括柏格森、克羅齊、羅素、杜威,都在此發光發熱;同時,作者亦詳加檢視這些哲學家們的時空背景及其對我們現代智識遺產的影響。書頁中充滿了智慧之語與幽默機智,字字珠璣。對哲學的門外漢來說,這一本以威爾杜蘭活潑簡潔的獨特風格寫成之書,就宛如大學中所開設的一門完整的哲學課程。

  《哲學的故事》已證明其存在的價值,它對渴求哲學整體觀點之人開啟了智識冒險與成長的前景,並在萬物最初與最終的恆久基本問題上,向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尋求最明智、最堅不可摧的答案。

名人推薦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呂秋遠|律師    
  吳豐維|台灣高中哲學推廣學會
  周偉航|專欄作家、《人渣文本》作者
  胡忠信|歷史學者、廣播主持人、電視評論者
  苑舉正|台大哲學系教授、《求真: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作者
  陳建守|「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創辦人
  哲學新媒體團隊
  張鐵志|文化政治評論人    
  葉  浩|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蔡詩萍|作家
  鄭光明|政大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謝世民|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羅惠珍|《哲學的力量》作者

  導讀推薦
  南方朔|作家、知名評論家

  專文推薦
  范  疇|作家、知名評論家

  高中老師聯袂推薦
  王騰億|台中一中歷史老師
  汪栢年|蘭陽女中歷史老師
  林靜君|南港高中哲學課教師與規劃人
  莊德仁|建國高中歷史老師
  陳惠珠|北一女中歷史老師
  陳蔡慶|花蓮女中英文教師
  戴麗桑|高雄中學歷史老師

 
好的,这是一本图书的简介,该书并非您提到的《哲學的故事(跨世紀經典,威爾杜蘭暢銷全球鉅作)(二版) (電子書)》。 --- 《文明的脊梁:西方思想的演进与现代世界的构建》 引言:在历史的洪流中探寻智慧的足迹 人类文明的航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是在无数次冲突、变革与思想的碰撞中艰难前行的。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我们对“真”、“善”、“美”的理解,无不深深地烙印着先行者的智慧。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长廊,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现代世界观的核心思想体系——它们如何萌芽、如何发展、如何相互渗透、又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引发了深刻的社会重塑。这不是一部枯燥的哲学史编年史,而是一场关于人类心智如何从混沌走向秩序,如何从个体走向集体,最终构建起复杂而精妙的现代文明的宏大叙事。我们将聚焦于思想的“骨架”,那些支撑起整个知识大厦的坚实支柱。 第一部:理性的曙光与城邦的构建(古希腊的辉煌与奠基) 当我们谈论西方文明的起点,必然要回到爱琴海畔那片充满阳光的土地。然而,这里的“哲学”并非后世学院派的清冷思辨,而是与日常生活、政治实践紧密交织的生命体验。 本书开篇将细致描绘从米利都的自然哲学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如何首次尝试用“逻各斯”(Logos,理性)而非“缪斯”(Mythos,神话)来解释世界本源——“万物始于水”、“无限之物”的猜想,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的第一次飞跃。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赫拉克利特那“万物流变”的动态世界观,与巴门尼德“存在永恒不变”的静止本体论之间的经典张力,这种张力至今仍活跃在形而上学的辩论场中。 紧接着,智者学派的出现带来了思想的转向:关注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了人类自身与社会规范。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宣告,是人文主义思潮的滥觞,同时也带来了相对主义的挑战。 而在雅典的黄金时代,苏格拉底以其“助产术”式的提问,不仅重塑了道德哲学的面貌,更以生命践行了对真理的执着。他的殉道,成为西方知识分子精神谱系的永恒图腾。柏拉图继承并升华了苏格拉底的遗志,构建了宏伟的“理念世界”——一个超越感官经验的、永恒不变的实在领域。我们不仅分析“洞穴寓言”的政治寓意,更要探究其对后世神学和科学的深远影响。最后,亚里士多德的回归大地,以其严谨的逻辑学、对经验世界的细致分类(如实体、潜能与实现),以及伦理学中的“中道”原则,为整个西方知识体系搭建了稳固的框架。他的思想,在之后的千年里,成为了定义“理性”的标准。 第二部:信仰与王权的交织(中世纪神学与经院哲学的张力)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思想的中心从公共广场转移到了修道院和初创的大学。这个时期并非“黑暗时代”,而是一个信仰与理性激烈搏斗、最终寻求融合的时代。 本书将详细阐述奥古斯丁如何巧妙地将柏拉图的理念论融入基督教的“上帝之城”叙事中,确立了西方政治思想中“属灵”与“世俗”二元对立的母题。我们关注他对于时间、自由意志和罪的深刻剖析。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经院哲学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是伟大的综合者,他成功地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连同其世俗的、经验主义的色彩,重新整合进基督教的教义框架内。他关于“五路论证”的论证结构、对自然法理论的阐发,以及对信仰与理性的权限划分,不仅是中世纪思想的高峰,也为启蒙运动后期的自然法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这一部分也将探讨邓斯·司各脱与奥卡姆的“名义论”带来的冲击。当奥卡姆剃刀削弱了共相(普遍概念)的实在性时,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开始瓦解,为即将到来的科学革命松动了僵硬的枷锁。 第三部:重塑世界观的革命(科学、理性与社会契约) 中世纪的稳固结构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而真正彻底颠覆人类认知模式的,是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和随之而来的哲学转向。 我们将深入解析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彻底的认识论起点,如何将怀疑精神提升到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将主体意识置于知识的中心。随后,霍布斯的《利维坦》如何基于对人性的悲观看法,构建了一个绝对主权的社会契约理论,试图在无序的自然状态之上建立秩序。 紧接着,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传统,从“白板说”出发,系统地考察了知识的来源和局限性。休谟的因果律怀疑论,几乎摧毁了旧有的形而上学根基,直接促使了下一位巨人的诞生。 伊曼努尔·康德的批判哲学,是本书着墨最重的部分之一。他试图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矛盾,通过划定人类知识的界限——“物自体”的不可知性——为科学划定了领地,同时也为道德自由和信仰留下了空间。他的“三大批判”不仅是哲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现代伦理学和认识论的基石。 第四部:时代的动荡与思想的激荡(十九世纪的批判与宏大叙事) 进入十九世纪,理性主义的宏大叙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启蒙运动的理想在法国大革命的血腥与工业革命的异化中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将剖析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体系,这种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将历史视为精神自我展开的宏大历史哲学,是如何试图囊括一切矛盾的。随后,对黑格尔体系的反叛,催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批判力量: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它将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过来,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之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异化现象,深刻影响了后续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实践。 其次是尼采的“上帝已死”的宣告。他揭示了西方形而上学价值体系的虚无主义危机,呼唤“超人”的诞生和“权力意志”的肯定。尼采对传统道德和真理概念的解构,为二十世纪后现代思想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同时,我们也将简要探讨功利主义在社会伦理领域的实践意义,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如何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发起了生物学上的冲击。 结语:现代性的遗产与未来的思辨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一个思想极度碎片化、却又极其丰硕的时代。我们审视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如何试图回归事物本身,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以及维特根斯坦对语言逻辑的极限探索。这些思想流派虽然路径各异,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在技术高速发展、世界观不断被解构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安顿我们的精神,如何重新定义“人”的意义。 本书力求展现的,并非哲学家们孤立的理论,而是思想如何作为文明的脊梁,在面对战争、瘟疫、技术爆炸和信仰危机时,不断自我修正、自我超越的过程。阅读此书,即是参与这场横跨两千多年的智慧对话,理解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以及前方可能出现的光亮与阴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威爾‧杜蘭(William James "Will" Durant,1885.11.5-1981.11.7)


  曾獲頒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1968)與自由勳章(Medal of Freedom)(1977)。他花了超過五十年的時間撰寫廣受好評的《世界文明史》十一卷系列叢書﹝最後數卷是與妻子愛麗兒(Ariel)合著﹞。他的《西方哲學故事》(1926)比所有其他的書籍吸引了更多的人開始探索哲學這個主題。在杜蘭漫長的一生中,他始終熱情不減地致力於使哲學脫離學術界的象牙塔、走進常民的生活;而在宣導博愛精神與社會改革之類的人權出版品開始普及之前,他就已經是這類出版品的倡導者。杜蘭藉由他寓教於樂的作品,不斷帶給全世界的讀者啟發,激勵上百萬的人追求擁有偉大視野、理解及寬恕的生活。

譯者簡介

林資香


  台北人,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廣告碩士。曾任職於廣告公司與航空公司,目前為文字工作者,專職編輯、寫作與翻譯,曾譯有《西藏禪修書》、《西藏心瑜伽2:合而為一雙人篇》、《與靈共存:一位靈魂療癒師讓亡者好走、生者安心的動人故事》、《希望之翼:倖存的奇蹟,以及雨林與我的故事》、《什麼樣的業力輪迴,造就現在的你》等書。

图书目录

導讀──南方朔(作家)
推薦序:哲學思想烹飪學──范疇(作家、評論家)
再版序言
給讀者的話
引言:哲學的用途


第一章 柏拉圖 PLATO
I.    柏拉圖的時代背景 The Context of Plato
II.    蘇格拉底 Socrates
III.    柏拉圖的醞釀與準備 The Preparation
IV.    道德問題 The Ethical Problem
V.    政治問題 The Political Problem
VI.    心理問題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
VII.    心理解決方案 The Psychological Solution
VIII.    政治解決方案 The Political Solution
IX.    道德解決方案 The Ethical Solution
X.    對柏拉圖的批評 Criticism

第二章 亞里斯多德與希臘科學 ARISTOTLE AND GREEK SCIENCE
I.    亞里斯多德的時代背景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I.    亞里斯多德的成果 The Work of Aristotle
III.    邏輯的基礎 The Foundation of Logic
IV.    科學的組織架構 The Organization of Science
1.     亞里斯多德以前的希臘科學 Greek Science before Aristotle
2.     身為自然主義者的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as a Naturalist
3.    生物學的基礎 The Foundation of Biology
V.    形上學與上帝的本質 Metaphysics and the Nature of God
VI.    心理學與藝術的本質 Psychology and the Nature of Art
VII.    倫理學與幸福的本質 Ethics and the Nature of Happiness
VIII.    政治學Politics
1.     共產主義與保守主義 Communism and Conservatism
2.     婚姻與教育 Marriage and Education
3.    民主政體與貴族政體 Democracy and Aristocracy
IX.    對亞里斯多德的批評 Criticism
X.    晚年及死亡 Later Life and Death

第三章 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I.    從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 From Aristotle to the Renaissance
II.    法蘭西斯‧培根的政治生涯 The Political Career of Francis Bacon
III.    培根散文集 The Essays
IV.    偉大的復興 The Great Reconstruction
1.     學術的進展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2.     新工具論 The New Organon
3.    科學的烏托邦 The Utopia of Science
V.    對培根的批評 Criticism
VI.    結語 Epilogue

第四章 斯賓諾沙 SPINOZA
I.    歷史與傳記 Historical And Biographical
1.     猶太人的奧德賽 The Odyssey of the Jews
2.     斯賓諾沙的教育 The Education of Spinoza
3.    逐出教會 Excommunication
4.    退隱與死亡 Retirement and Death
II.    關於宗教與國家的論述the Treatise on Religion and the State
III.    智識的提升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llect
IV.    倫理學 The Ethics
1.     自然與上帝 Nature and God
2.     物質與心智 Matter and Mind
3.    理性智慧與道德 Intelligence and Morals
4.    宗教與不朽 Religion and Immortality
V.    關於政治的論述 The Political Treatise
VI.    斯賓諾沙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Spinoza

第五章 伏爾泰與法國啟蒙運動 VOLTAIRE AND THE FRENCH ENLIGHTMENT
I.    巴黎:伊底帕斯王 Paris: Oedipus
II.    倫敦:英國書信集 London: Letters On The English
III.    西雷:浪漫史 Cirey: The Romances
IV.    波茨坦與腓特烈大帝 Potsdam And Fredrick
V.    幸福園:論道德 Les Délices: The Essay On Moral
VI.    費爾尼:憨第德 Ferny: Candide
VII.    百科全書與哲學辭典 The Encyclopedia And The Philosophic Dictionary
VIII.    摧毀不名譽者
IX.    伏爾泰與盧梭Voltaire and Rousseau
X.    結局

第六章 伊曼努爾‧康德與德國的唯心論 IMMNUEL KANT AND GERMAN IDEALISM
I.    通往康德之路 Roads to Kant
1.     從伏爾泰到康德 From Voltaire to Kant
2.     從洛克到康德 From Locke to Kant
3.    從盧梭到康德 From Rousseau to Kant
II.    康德本尊 Kant Himself
III.    純粹理性批判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     先驗感性論 Transcendental Esthetic
2.     先驗分析論 Transcendental Analytic
3.    先驗辯證論 Transcendental Dialectic
IV.    實踐理性批判 The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V.    關於宗教和理性 On Religion and Reason
VI.    關於政治與永恆和平 On Politics and Eternal Peace
VII.    對康德的批評與評價 Criticism and Estimate
VIII.    簡述黑格爾 A Note on Hegel

第七章 叔本華 SCHOPENHAUER
I.    叔本華的時代背景 The Age
II.    叔本華其人 The Man
III.    表象的世界 The World as Idea
IV.    意志的世界 The World as Will
1.     生存的意志 The Will to Live
2.     繁殖的意志 The Will to Reproduce
V.    邪惡的世界 The World as Evil
VI.    生命的智慧 The Wisdom of Life
1.     哲學 Philosophy
2.     天才 Genius
3.    藝術 Art
4.    宗教 Religion
VII.    死亡的智慧 The Wisdom of Death
VIII.    對叔本華的批評 Criticism

第八章 赫伯特‧斯賓塞 HERBERT SPENCER
I.    孔德與達爾文 Comte and Darwin
II.    斯賓塞的成長與發展 The Development of Spencer
III.    第一項原則 First Principles
1.     不可知者 The Unknowable
2.     進化論 Evolution
IV.    生物學:生命的進化 Biology: The Evolution of Life
V.    心理學:心智的進化 Psychology: The Evolution of Mind
VI.    社會學:社會的進化 Sociology: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VII.    倫理學:道德的進化 Ethics: The Evolution of Morals
VIII.    對斯賓塞的批評 Criticism
1.     第一項原則 First Principles
2.     生物學與心理學 Biology and Psychology
3.    社會學與倫理學 Sociology and Ethics
IX.    結論 Conclusion

第九章 弗里德里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I.    尼采的思想脈絡 The Lineage of Nietzsche
II.    青少年時期 Youth
III.    尼采與華格納 Nietzsche and Wagner
IV.    查拉圖斯特拉之歌 The Song of Zarathustra
V.    英雄的道德 Hero-morality
VI.    超人 The Superman
VII.    衰敗 Decadence
VIII.    貴族政體 Aristocracy
IX.    對尼采的批評 Criticism
X.    終曲 Finale

第十章 當代歐洲哲學家:柏格森、克羅齊及伯特蘭‧羅素 CONTEMPORARY EUROPEAN PHILOSOPHERS
I.    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
1.     對抗唯物論的反叛 The Revolt Against Materialism
2.     心智與大腦 Mind and Brain
3.    創造進化論 Creative Evolution
4.    對柏格森的批評Criticism
II.    貝內德托‧克羅齊 Benedetto Croce
1.     克羅齊其人 The Man
2.     精神哲學 The Philosophy of the Spirit
3.    美是什麼? What Is Beauty
4.    對克羅齊的批評 Criticism
III.    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Russel
1.     邏輯學家 The Logician
2.     改革者 The Reformer
3.    後記 Epilogue

第十一章 當代美國哲學家:桑塔耶那、詹姆斯及杜威 CONTEMPORARY AMERICAN PHILOSOPHERS
引言 Introduction
I.    喬治‧桑塔耶那 George Santayana
1.     生平 Biographical
2.     懷疑主義與動物信仰 Scepticism and Animal Faith
3.    理性科學 Reason in Science
4.    理性宗教 Reason in Religion
5.    理性社會 Reason in Society
6.    評論 Comment
II.    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1.     其人 Personal
2.     實用主義 Pragmatism
3.    多元論 Pluralism
4.    評論 Comment
III.    約翰‧杜威 John Dewey
1.     教育 Education
2.     工具主義 Instrumentalism
3.    科學及政治 Science and Politics

結語 Conclusion
詞彙表 Glossary
參考書目 Bibliography
索引 Index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46154
  • EISBN:9789863846192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6.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哲學思想烹飪學


  買了這本書,千萬不要試圖一次從頭讀到尾。第一、它有五百多頁,犯不著如此挑戰自己。第二、三千年的西方哲學思想,你如果有本領一次吸收,那你比這本書中提到的任何一位哲學家都要厲害;當然這不代表不可能,但是,機會不大:-)

  杜蘭把書取名為「哲學的故事」,意思就是,這裡面有很多故事。因而,讀這本書的最好辦法,就是隨便翻到某一節,找到吸引你眼球的故事或人物事蹟,因為只有當你對一個人物發生興趣,你才會對他的哲學產生興趣,而興趣是一切學習之母。

  然後,你會遇到一些深奧的哲學名詞和道理,但這個時候因為你已經對故事產生了興趣,再往前一個章節回溯,你將發現,那些深奧,其實背後有著更為樸素的渴求。一直往前推到頭,這一路風光下來,你才知道,哲學的源頭,原來就是最樸素的對生命的渴求。除非你對生命不渴求,對種種疑惑不好奇,否則你也可能變成哲學家。

  故事,就要有脈絡。杜蘭的厲害就在於,他給了你思想和環境互動的脈絡。脈絡就是時空,杜蘭不但告訴你哲學思想的歷史背景,有時甚至告訴你它的地理背景。例如,為什麼西方哲學的源頭在希臘?因為希臘所處的地理形狀,就像一只打碎了的玻璃杯,碎片四散,而雅典就是聯繫各個碎片的那一塊,吸引了各個碎片內產生的人物和思想,在雅典城邦內多元匯總沖擊。

  你知道蘇格拉底喜歡用辯論的方式追求真理而被判死刑,但是你知道他是被民主制度處死的嗎?是的,因為他愛說別人不喜歡聽的話,因而在強大的輿論下被一人一票判決死刑。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民主制度的源頭在雅典,但是忘了提,單單一人一票的制度並不能保障公義和言論自由。杜蘭沒忘記,這對我們是否也有些啟示呢?

  讀這本書,你會遭遇到所有過去你看到就頭皮發麻的哲學概念,什麼認識論、唯心論、唯物論、本體、屬性、上帝、道德、公義、範疇、邏輯、絕對理性、存在、意識……再說下去你又得發麻了。但,杜蘭給你脈絡、給你人物,甚至給你幽默,讓你更容易看到議題的本質。

  舉一個讓我看了哈哈大笑的例子。伏爾泰和盧梭被後世供奉為激起法國大革命的哲學推手,而伏爾泰本人也因為言論而被關入巴斯底監獄兩次。杜蘭在書中說了一個故事:有人問伏爾泰,從一千多年前的希臘時代以來,哲學家就對民主體制、權貴代議體制、君王體制這三種政府的優劣辯論不休,究竟哪一種才是最好的呢?伏爾泰回答說,這還不簡單,人在窮困的時候一定贊成民主體制,而一旦有錢了就一定支持權貴代議體制,但一旦有權了就堅持君王體制,君王體制往往最後勝出,因為其他兩種人都被辦掉了。

  你說,這對今天你看到的世界是不是很有啟發性?

  杜蘭花了極大的篇幅介紹伏爾泰和他同代人的哲學思想,並且和前一代、後一代的哲學思想聯繫起來,但杜蘭沒忘記說故事。他說伏爾泰可以用不敬的大笑聲擊敗一切敵人,有一次伏爾泰在公開場合對某貴族不敬,貴族礙於身份,只能事後派流氓去痛打伏爾泰一頓,但是吩咐完畢後又加了一句:別打他的頭,他的腦袋將來還能出點好東西。於是,伏爾泰只被打斷了腿。

  東方人接觸西方哲學只有兩百年,還消化不了人家兩千多年的累積。台灣就距離西方哲學更遠了。因此,台灣社會雖然現在民主自由琅琅上口,科學精神、公平正義張口就來,但是許多時候只是「拿來主義」,對西方哲學如何從最樸素的追求真善美,一步一步嚴謹的走到今天的歷程並不清楚。杜蘭這本書,可以彌補這一段空缺。

  這本書,若換一個方式來形容,可以稱之為一本「西方哲學思想的食譜」,或者「哲學思想烹飪學」,它告訴你各種哲學思想的材料是哪些概念,然後用邏輯告訴你思想的烹飪過程。台灣人好美食,但多半是到餐廳吃現成的,這本書等於是把你帶進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廚房,讓你有機會親自看到大廚如何選料、如何下刀、如何烹調。但是這過程中你得用腦,才能體會出最後舌尖上產生的的那一點感覺是如何的不容易。

  請記得,這本書不要死讀,要翻著讀,抓到你喜歡的人物,然後在杜蘭提供的時空脈絡下,體會這個人物的哲學。讀不懂的概念,先放一邊,日後再咀嚼,杜蘭寫了三千年的內容,我們花三年來捕捉並不過份。

范疇
於台北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哲學的故事》真是讓人醍醐灌頂,每次捧讀都有新的體悟。它不僅僅是歷史的梳理,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漫步,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能將那些深奧難懂的哲學概念,用極富文學性的語言娓娓道來。我特別欣賞它那種宏觀的視野,從古希臘的城邦思辨,到近代科學革命的衝擊,再到現代存在主義的迷惘,那種時代精神的脈絡被勾勒得非常清晰。讀完後,你會發現,我們當下的許多困惑,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過並嘗試解答了。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沒有將哲學家們神化,而是將他們還原為活生生的人,有他們的時代背景、個人掙扎與思想的局限性。對於剛接觸哲學的讀者來說,它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入門階梯,不會讓人望而生畏;而對於資深愛好者而言,它也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基礎、系統梳理知識體系的絕佳機會。特別是當你翻到近代的章節時,那種思想的碰撞與交織,讓人不得不思考,在科技爆炸的今天,我們究竟該如何安放我們的精神世界。總之,這是一本值得在書架上佔據重要位置,並且可以反覆閱讀的經典之作。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能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在台灣擁有「二版」的成績,絕非偶然。它成功地避開了許多哲學書籍常見的陷阱:過度學術化或過於碎片化。它的結構是高度線性的,像一條長河,由許多支流匯集而成,讓你清晰地看到思想是如何演變和自我修正的。我個人特別喜歡書中對「哲學家」這個身份的描繪,他們不是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那個時代最敏感、最不安的靈魂。例如,在介紹存在主義者的掙扎時,那種對現代人疏離感的精準捕捉,即便在今日讀來,仍舊震撼人心。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哲學並非死去的知識,而是活生生地存在於我們如何認知世界、如何做出抉擇的每一個瞬間。如果你正處於人生的某個關鍵的十字路口,需要一些更深刻的指引,這本或許能提供給你的不僅是答案,更是一種面對未知時的從容與智慧。它的價值,是會隨著你的年齡和閱歷一同增長的。

评分

我對這類跨學科的書籍一直抱持著高度興趣,而《哲學的故事》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展現了哲學如何與政治、科學、藝術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共同建構了人類文明的底色。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史詩感」,它不只是介紹人,而是描繪了一場場思想的戰爭與和平。每一位哲學家的出場,都伴隨著他所要挑戰或繼承的舊有觀念,這種辯證式的推進,讓閱讀過程充滿了戲劇張力。尤其是在探討啟蒙運動與隨後對理性的反思時,那種思想上的巨大轉折,作者描繪得驚心動魄。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讓你「學會」哲學,而在於讓你「學會提問」。它啟發你去質疑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假設,無論是社會結構、道德規範還是科學認知。對於我們這些在資訊爆炸時代下,習慣於快速吸收結論的人來說,這種慢下來、深入探究事物本源的過程,是極其珍貴的。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審視世界、重新定位自我的深度視角。

评分

說實話,我當初會買這本《哲學的故事》,主要是衝著「跨世紀經典」這個名號去的,畢竟能被冠以這樣的標籤,多少有點份量。閱讀體驗上,最讓我驚艷的是它的敘事張力,簡直不像在讀一本嚴肅的學術書,更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老教授,在壁爐邊,用最生動的口吻,講述那些偉大靈魂的故事。書中對於不同學派的論述,那種平衡感掌握得極好,沒有明顯偏袒任何一方,讓讀者保有最大的詮釋空間。例如,在描述唯心論與唯物論的拉扯時,作者處理得極其圓融,不是單純地二分法,而是展現了思想在不同歷史情境下的必然性與局限性。對於台灣讀者來說,由於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哲學常被邊緣化,這本書無疑是補足這塊知識板塊的絕佳管道。它不只是告訴你「蘇格拉底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他會這麼說,以及這對後世產生了什麼樣的連鎖效應」。它成功地將哲學從抽象的符號系統,轉化成了一種可以感受、可以參與的文化血脈。我推薦給所有對「人為何而活」感到好奇的朋友,哪怕只是翻閱其中一兩個章節,都能感受到那種知識的重量與魅力。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讓人有點卻步,但一旦進入情境,時間感就完全消失了。我必須稱讚作者在處理複雜思想體系時的「翻譯能力」。他像是搭起了一座座精巧的橋樑,讓柏拉圖的理型論,或是康德的先驗範疇,不再是高懸在空中的理論,而是能與我們日常的經驗產生某種對話。相較於坊間許多翻譯腔很重的哲學入門書,這本的語氣非常接地氣,雖然是譯作,但讀起來絲毫沒有隔閡感,流暢度極高。不過,有個小小的個人觀察是,當涉及東方哲學的部分,篇幅相對較少,這或許是受限於原著的時代背景,但對於期望看到東西方思想對照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略有不足。但總體來說,它成功地建立了一個以西方為主軸的、完整且連貫的知識框架。我會建議讀者,在讀完一個哲學家的部分後,不妨暫停一下,去思考一下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本書提供的脈絡感,會讓你事半功倍地理解其思想的動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