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打造月經平權:從使用者到創業家,台灣第一本生理用品發展紀錄 (電子書)

從零開始打造月經平權:從使用者到創業家,台灣第一本生理用品發展紀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谷慕慕 GoMoond
图书标签:
  • 月經平權
  • 生理用品
  • 女性健康
  • 台灣
  • 創業
  • 紀錄
  • 使用者
  • 社會議題
  • 性別平等
  • 自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第一本生理用品發展史! ▎
  
  你知道……
 
  1960年代引入衛生棉後,台灣的生理用品一直到50年後才有第二種產品問世嗎?
  10年前,在網路上買棉條是犯法的嗎?
  現在許多人在使用的月亮杯,是靠7,437人集資而在台灣製造的?
  台灣的吸血內褲「月亮褲」,外銷日本、香港,有獨步全球的專利技術?
 
  ▎這十三年來生理用品市場翻天覆地的改變,從她們的努力開始!▎
 
  十五年前,女性生理用品的選擇只有衛生棉與指入棉條,
  當時要用導管棉條,得冒著違法的風險在拍賣上購買,
  有一群女性為了改變這個現象,
  各自付出心力,投入不同產品的研發。
  如今,我們有各式各樣的生理用品可以使用,
  布衛生棉、月亮杯、月亮褲、月經碟片……
 
  2008年起   訴求環保與舒適的布衛生棉在台灣逐漸普及
  2010年   台灣導管棉條凱娜在藥妝店上架,為在地品牌開啟先鋒
  2015年   台灣月亮杯群眾集資上線,三天內隨即達標
  2018年   台灣第一條吸血內褲月亮褲上市
  2022年   台灣第一個月經碟片集資即將上線
  如今,台灣生理用品品牌甚至向海外拓展至日本與東南亞……
 
  ▎她們研發的產品,創造又一項台灣之光 ▎
 
  走進藥妝店,我們能買到棉條與月亮杯等生理用品,一位台灣女性若是突然月經來了,她可以不必驚慌,從超商到藥妝店,都可以滿足她的各種選擇……但你知道,在其他國家,不一定能在藥妝店/超商買到這麼多元的商品嗎?
 
  台灣的生理用品市場發展與歐美的脈絡不同,在歐美,往往是大公司比如好自在、靠得住、蘇菲等投入研發,但在台灣,這些投入生理用品研發的,卻從個人使用者開始。可以說,近年來台灣女性可以擁有這麼多元的選擇權,是民間的力量改變了產業。
 
  生理用品的多元發展,與女性對待自己的身體息息相關,正因為性別平權在這幾年的能量累積充足,女性更善於關注自身感受及權益,才能有這麼蓬勃的產業研發與多元選擇權。
 
  ▎生理用品研發幕後大揭密 ▎
 
  為了記錄從布衛生棉至月亮褲的發展歷程,本書花費近兩年時間,陸續採訪櫻桃蜜貼、凱娜、月亮褲等生理用品品牌的研發業者,透過她們的口述,觀察不同時代對於經期舒適度、社會文化背景,以及新創者如何突破重重法規,發展自我理念。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本生理用品發展史
  2.月經科技的發展,見證了台灣新創產業的成長
  3.近十年生理用品的研發,往往來自個人而非企業主導,本書記錄這些改變市場的創新者們的故事
  4.花費兩年時間採訪、拍攝,呈現第一手研發幕後
  5.月亮杯、月亮褲的研發手稿首度曝光
  6.成令方(高醫性別所退休教授)、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所副教授)專文推薦
 
名人推薦
 
  凡妮莎(月經一姐)
  尤美女(律師、婦女人權運動推動者)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退休)
  伍維婷(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吳少喬(幼兒性教育講師)
  吳嘉苓(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林易瑩(台南市議員)
  林薇(「小紅帽」創辦人)
  周雅淳(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發起人)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黃韻如(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
  楊佳羚(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盧省言(台灣師範大學專案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台灣年輕一代女性對月經污名的抗議行動,渴求與其他女性分享自己的「祕密」,材料製作科技的進步,還有創業者的熱情,感動號召了許多追隨者。十多年的累積,這股找回自己身體自主的力量,匯集成微型創業的經濟活動。於是,台灣的月經創業家出現了,成就了自己與她人。──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退休、台灣基進性別發展部顧問
 
  這本書是台灣第一本生理用品發展史,讓我們看到台灣如何透過許多個人的努力,除了開發環保舒適的布衛生棉、還歷經「開疆闢土」的時期,從國外帶回到申請生產棉條、募資做出台灣的月亮杯,到發展出月亮褲的精采過程。……本書也呈現了女性需求如何因為「不具賣點」而難以成為大公司想再積極改良開發的面向,而需要眾女之力,讓台灣從「禁止在網路擅自販賣棉條」到現在超市藥妝店都可以買到各式棉條、月亮杯等多種選擇的國家。而這些先行者……不只談不同的生理用品,也談更以女人身體感知為中心的月經教育,讓我們知道如何與月經及我們的身體相處,如何嘗試、挑選適合自己的生理用品。──楊佳羚/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月經是世界一半人口都會經歷的生理現象,也與另一半人口的生活息息相關。月經應是如此普遍與一般,卻被冠上標籤與記號,包裹著社會文化多樣的脈絡,在人類史上有著被誤解甚至被污名化的存在。我們需要更多投注在月經知識、議題教育上的資源,來重新認識、討論、理解、支持月經。──黃韻如/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創新設計學院社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亞洲首開月經通識課《月經: 理論、思潮與行動》主授老師
 
  台灣的月經運動走到這個節點,是因為路上所有人的攜手共創,在彼此的崗位上,不為自己,而為共同的理想邁進,才能有逐漸燦爛的可能性。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類型的紀錄出現,訴說出每一段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精彩。──林薇/「小紅帽」創辦人
 
  性教育從來就不是孩子在學校就足以學會一切,透過這本書可以讓家中養育小女孩的家長,可以用更正向的角度去迎接孩子的青春期。──吳少喬/幼兒性教育講師
 
《從零開始打造月經平權:從使用者到創業家,台灣第一本生理用品發展紀錄》图书简介(不含原书内容) 书名: 《從零開始打造月經平權:從使用者到創業家,台灣第一本生理用品發展紀錄》 核心议题: 本书聚焦于探讨一个现代社会中长期被边缘化、却至关重要的议题——月经的平等权利与生理用品的创新发展。它不是一部传统的历史编年史,也不是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结合了社会学观察、消费者运动、商业实践与政策倡议的综合性报告,旨在剖析从“隐秘的烦恼”到“公开的权利”这一转变背后的复杂图景。 --- 第一部分:沉默的时代与觉醒的呼唤 本书伊始,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对月经议题采取回避态度的时代背景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理用品的选择权、可及性以及相关讨论,都处于一种由市场主导、缺乏公共监督的“灰色地带”。 1. 传统叙事的解构: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主流媒体、教育体系乃至家庭内部对于月经话题的传统叙事模式。这种叙事往往将月经描绘为一种“私密”、“不洁”或“仅关乎女性健康”的个人负担,从而成功地将一个涉及公共卫生、经济公平和性别平等的议题,隔离于主流社会议程之外。作者通过收集大量不同社会阶层女性的口述历史,揭示了这种沉默对个体生活质量和尊严所造成的隐形压力。 2. 消费主义的陷阱与“隐形税”的浮现: 书中详细考察了传统生理用品市场的运作模式。这一部分重点分析了生理用品如何被过度营销,并被附加了不必要的复杂性与高昂的价格标签,形成了事实上的“月经税”(Period Poverty)。我们审视了跨国企业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及包装上的“伪科技”宣传,来锁定消费群体。同时,本书也着墨于探讨在特定区域或经济条件下,女性被迫使用替代品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和生活不便。 3. 知识的鸿沟与教育的缺失: 为什么一个涉及生理健康、覆盖全球半数人口的现象,其科学知识普及程度却远低于其他基本健康常识?本书探讨了学校健康教育的不足,以及这种知识缺失如何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对月经话题的污名化。作者强调,缺乏全面的生理知识,是阻碍个体积极主张自身权益的第一道障碍。 --- 第二部分:从“使用者”到“倡导者”:社会运动的兴起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社会力量的觉醒与集结,展示了当使用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市场提供的选项时,所能产生的巨大变革能量。 1. 键盘上的革命:民间力量的集结: 本章记录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推动月经平权运动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并非简单地介绍几个网红,而是深入分析了如何利用数字平台,成功地打破了地理限制和世代隔阂,建立起一个跨领域的知识共享网络。这种网络如何促进了对“月经贫困”现象的量化研究,以及如何组织对不合理价格和政策的集体抗议。 2. 政策边缘的对话:公共卫生视角的引入: “月经平权”不仅仅是消费升级的问题,更是公共卫生和福利政策的范畴。本书详细记录了倡导者们如何将月经用品纳入公共福利体系的讨论中,并争取将其视为与卫生纸、肥皂同等重要的基本生活物资。这部分呈现了与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进行多轮艰难谈判的过程,包括对“零税率”倡议的推动及其在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实践差异。 3. 消费者的力量重塑市场: 当社会舆论开始倾向于支持透明度、可持续性和价格合理性时,市场不得不做出回应。本章分析了消费者对“绿色生理用品”、“纯素可降解材料”等新兴概念的追捧,是如何迫使传统巨头重新审视其供应链和环保责任。这不仅仅是产品的迭代,更是对“一次性文化”的反思。 --- 第三部分:创新与蓝图:构建未来的生理用品生态系统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角转向了创新驱动力和未来图景的构建,探讨了如何将社会诉求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解决方案。 1. 科技前沿的探索与颠覆性技术: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前正在研发或已投入应用的颠覆性生理用品技术。这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可重复使用材料的研发、智能监测设备的应用,以及对传统吸收材料的生物兼容性改进。作者对比了不同创新路径的优劣,以及它们如何致力于降低个体的长期持有成本和环境足迹。 2. 创业者的视角:挑战传统供应链: 创业家们如何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找到突破口?本书将这一部分视为对“初创企业如何在社会责任与商业利润之间寻求平衡”的案例研究。它剖析了那些致力于建立更透明、更公平供应链的本土新品牌的商业策略,如何通过直接面向消费者(DTC)模式,实现成本控制和品牌忠诚度的双赢。重点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社会企业模式,将部分利润回馈给偏远地区的教育和物资捐赠项目。 3. 迈向真正的平等:文化重塑的长期任务: 最后,本书提出了一个远超产品本身的愿景:一个完全去污名化的社会环境。作者认为,真正的月经平权,是当所有性别、所有年龄段的人都能自然、开放地讨论这一生理现象时才能实现。本书以对未来教育体系、性别中立设计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展望作结,强调了持续的公众参与和政策推动,是确保这场变革得以持续的关键。 --- 推荐读者: 关注性别平等、公共卫生政策的研究人员与学生。 对社会创新、可持续商业模式感兴趣的创业者。 希望深入了解消费运动与企业责任关系的行业观察者。 所有对身体自主权和基本生活保障议题有责任感的公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谷慕慕GoMoond
 
  二〇一七年成立,研發台灣第一件吸血內褲「月亮褲」,每個月舉辦月經主題實體聚會「月月聚」,規畫開辦台灣第一屆「月經狂歡節」。在推廣生理用品的歷程中,看見台灣生理用品市場如何邁向多元,並嘗試以此書記錄這十多年的發展。
 
  ●創辦人 史文妃
 
  因著對棉條的狂熱,寫過長達七萬多字的台灣棉條網路社群研究論文,並埋下日後出版這本發展史的種子。月經狂熱者的身分無時無刻都在絕讚升等中,期待持續推出更多造福有月經之人的好物
 
  ●創辦人 陳苑伊
 
  台灣月釀杯/月亮褲產品設計師,工業設計系出身,曾獲日本Good Design跟德國iF Design兩項世界設計獎。她是使用年資逾十年的超稀有月亮杯使用者,一個人就替台灣省下兩層樓高的衛生棉垃圾。
 
  ●品牌社群 周佳筠
 
  看到網友質疑吸血內褲的言論,在好奇心驅使之下加入谷慕慕成為社群行銷。從此由棉條使用者「無痛轉職」為月亮褲與月經碟片愛用者兼布道者。現正埋頭苦幹於谷慕慕教育相關產品線。
 
  ●品牌專案 陳怡君
 
  本書主要撰述者。台大中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接案者,同時就讀台大地理所碩士班。受科技與社會研究的影響,開始在意生理用品的發展,想知道科技研發及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性別隱蔽知識。
 
  工作信箱:yc.chennewtaipei@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為女人開創了友善貼身的世界—成令方  
推薦序 一段與女性息息相關的歷史—楊佳羚  
作者序 近距離記錄生理用品科技的第一現場 谷慕慕  
 
導論 回顧台灣女性的月經文化  
 
CH1 不方便的生理期—棉條與布衛生棉的日常使用
1大眾如何理解月經的醫學常識   
2憂慮月經――被隱蔽的身體感受   
3不能使用衛生棉的人—布衛生棉品牌「櫻桃蜜貼」的故事   
4棉條黑暗期   
 
CH2讓藥妝店有棉條—本土棉條品牌的誕生
1棉條跟玉米澱粉杯蓋,選哪項投資?凡妮莎的商業難題   
2國家對小棉條的看法—高標準的醫療器材製程   
3獨立品牌的兩難—成本與獲利的抉擇   
 
CH3 縮短台灣擁有月亮杯的旅程
1台灣女子如何擁有月亮杯   
2Formoonsa Cup,月亮杯群眾集資上路   
3當我們製造月亮杯,我們在製造什麼   
4我是新手怎麼辦?教學杯跟官方討論區   
 
CH4 彷彿經期少兩天的月亮褲
1與陌生人在「虛擬化妝間」相遇   
2「谷慕慕」的創立――讓「月亮褲」改善你的經期品質   
3讓我們快樂談論月經――月經教育與推廣   
4月經本該是人們的重要話題   
 
結論 讓月經富裕不再是夢想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18023
  • EISBN:978626711811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一段與女性息息相關的歷史
楊佳羚(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我到國中都還跟媽媽一起洗澡。還記得當年看著自媽媽下體流出來的血,她邊跟我說「這就是查某人佇咧『洗』」──感覺這就是再正常不過的、每個月的女性淨化過程,而讓我對於月經毫不陌生,也沒有所謂「污穢」的感覺。對於青春期身體的變化,我沒有像《俗女養成記》的陳嘉玲一樣,因為來初經而害怕,或因為衛生棉掉落而怕被男同學取笑的成長記憶。
 
  我的女兒因為從小就看我用棉條,她曾問我:「那會痛嗎?」我跟她解釋,因為有經血,陰道裡面滑滑的,所以放進去不會痛。女兒第一次來月經是在加拿大參加水上營隊的前一晚,我開心地恭喜她長大了,並稱讚她處女座超前布署的個性──當時我們在朋友僻靜的湖邊小屋,要不是女兒隨時帶了棉條小包包,還真不知一時要去哪裡買棉條呢!也幸虧她一直覺得用棉條是理所當然的事,她在水上營隊的活動完全不受影響。
 
  女兒小學五年級時,曾建議六年級的學姐用棉條。她在一群女孩面前大方討論月經,但也是在那時,她才第一次發現原來公開討論月經的方式會造成學姐困擾,而讓我在事後跟她說明:「其實你沒有錯。但因為不是每個人家裡都可以這麼自在談月經,所以如果學姐不自在時,我們就用比較像悄悄話的方式,讓學姐不尷尬好嗎?」這樣的經驗也才讓她回想起,小學四年級時曾有男同學回家想問媽媽月經的事,居然就被姐姐打頭、被媽媽罵。這讓我們了解,原來我跟我女兒的經驗,不見得是想當然爾或普遍的經驗。
 
  看我女兒在學校的「月經教育」經驗,大概跟卅多年前我的經驗相去不遠──除了因為現在孩子發育得早,學校健康教育提早教月經之外,仍多由衛生棉廠商到校跟女生宣講。然而,這樣的月經教育是有問題的,因為身為男生,也需要知道月經;身為女生,也應該知道除了衛生棉之外的生理用品。
 
  這本書是台灣第一本生理用品發展史,讓我們看到台灣如何透過許多個人的努力,除了開發環保舒適的布衛生棉、還歷經「開疆闢土」的時期,從國外帶回到申請生產棉條、募資做出台灣的月亮杯,到發展出月亮褲的精采過程。如同作者所說,月經陪伴多數女人的大半輩子,但教科書總只把它當成「具生育能力的指標」或「『失敗』的懷孕準備」,而社會仍存有對月經的迷思,如認為女人來月經是「不乾淨的」或會因經前症候群而情緒失控;或認為月經是麻煩的東西。然而,這本小書以歷史、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女性對於月經的相關禁忌有不同的看待方式:例如「月經來時不准祭拜」反而成為媳婦不需準備祭拜用品的「免役」理由──這跟非洲國家某些部落的「月經小屋」一樣,雖然有人認為它是將女性「隔離」、壓迫女性的設施,但其實也可能是女性長輩傳承月經與性知識,以及讓女性得以從繁重家務農務中「偷閒休息」的地方。這本書也呈現了女性需求如何因為「不具賣點」而難以成為大公司想再積極改良開發的面向,而需要眾女之力,讓台灣從「禁止在網路擅自販賣棉條」到現在超市藥妝店都可以買到各式棉條、月亮杯等多種選擇的國家。而這些先行者,不論是林念慈或凡妮莎等人,都成為國內性別所或性別相關課程的重要講師,她們不只談不同的生理用品,也談更以女人身體感知為中心的月經教育,讓我們知道如何與月經及我們的身體相處,如何嘗試、挑選適合自己的生理用品。
 
  如果你是老師,我誠摯推薦可以用這本書來談科技與社會,探討與女性息息相關的生理用品改革為何遲滯又因何發展;可以在健教課或社會科談月經迷思、不同生理用品選擇,或在生涯規劃課用來做為「女性創業」的實例。如果你是一般讀者,我誠摯推薦你可以透過這本書讓你更了解月經、更知道店裡架上琳瑯滿目的生理用品是如何創發出來的。而我,身為媽媽,我正打算把這本書送給我女兒,讓她用以對照自己的生理用品使用經驗,並且可以試試我們還未嘗試的月亮褲,以及看看能否透過這本書談的細節,把「未竟」的月亮杯試用旅程完成。

用户评价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書的定位非常精準地抓住了當前台灣社會正在熱烈討論的幾個核心價值:性別平權、本土創新、以及產業升級。我預期它會是一本充滿「實戰感」的書,而不是那種漂浮在雲端的理論說教。我特別期待看到,他們是如何建立起一個以「尊重」為核心的企業文化,並將這種文化成功地傳遞給供應商、合作夥伴,乃至於消費者。一個產品的成功,最終是品牌價值觀的勝利。如果這本書能清楚描繪出他們如何用產品作為載體,推動社會觀念的微妙轉變,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進展,都足以讓這本紀錄片式的著作,在台灣商業和社會史中佔有一席之地。

评分

從「使用者到創業家」這個轉變,聽起來就充滿了挑戰性。許多使用者出身的創業家,他們對產品的理解度無庸置疑,但面對營運、財務報表和管理團隊,往往需要快速學習一套全新的語言。這本書如果能坦誠地分享這方面的「陣痛期」,我會給它很高的評價。台灣社會對新創企業的期待很高,但能公開討論失敗經驗或管理盲點的書籍相對較少。我希望它能展現出,創業的過程中,如何將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轉化為可執行的商業策略,而不是淪為空談。尤其在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他們如何維持創立初衷的「初心」,同時又能像老練的商人一樣精算成本和風險,這中間的平衡藝術,絕對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台灣本土產業故事,我最期待看到的就是「接地氣」的細節。台灣的市場環境有其獨特性,法規、文化禁忌、以及消費者習慣,都跟歐美日韓有很大的差異。如果作者能深入剖析,他們是如何克服台灣特有的那些「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溝通障礙,讓大眾願意正視生理用品不再是羞恥的代名詞,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限於商業紀錄了。我特別好奇,在推廣「平等」的過程中,他們是如何平衡不同收入階層的需求?畢竟,平權不只是概念上的認同,更要落實在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的實質產品上。我想看看,從初期原型設計到大規模量產的環節中,台灣供應鏈的配合度如何?是不是有哪個環節卡關最久?這些「眉角」才是真正讓非業界人士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的地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嗯,那個色調和字體選擇,給人一種既務實又帶點文青氣息的感覺,非常符合台灣現今社會對性別議題討論的那種「認真但不過度嚴肅」的基調。我猜測內容應該不會只是冷冰冰的技術報告,而是會穿插許多創辦者在摸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心路歷程。畢竟,「從零開始打造」這幾個字就透露出,這條路絕對是充滿荊棘的。我對那種將產業發展史與個人奮鬥史巧妙結合的敘事方式特別有興趣,畢竟要推動一個長期被視為「隱形」的產業變革,需要的絕對不只是好的產品設計,更需要強大的社會溝通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希望這本書能詳盡地描述他們如何面對傳統通路商的保守態度,以及如何從使用者回饋中不斷迭代產品,那才是真正考驗一家新創公司能否站穩腳跟的關鍵所在,光是想像那個過程就覺得熱血沸騰了起來。

评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到了「台灣第一本生理用品發展紀錄」,這份「第一」的重量是很沉的。這意味著它可能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的自傳,更有可能成為未來研究台灣社會運動、性別友善商業模式,甚至是永續發展議題時的重要文獻。我會關注它在環保材質和在地製造這兩個面向的論述力度。畢竟,隨著全球對環境議題的關注度提高,生理用品的材質和廢棄處理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責任。如果作者能詳盡地記錄他們在尋找可分解材料、優化包裝,以及建立負責任的回收體系時所做的努力和碰到的技術瓶頸,那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就會大幅提升,甚至能啟發其他產業的創新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