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柯 (電子書)

傅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迪迪耶.艾希邦
图书标签:
  • 哲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理论
  • 权力
  • 知识
  • 历史
  • 性研究
  • 后结构主义
  • 法国哲学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要問我是誰,也不要叫我保持不變」

最重要的傅柯傳記|翻譯自法文新修增訂版

  「艾希邦不只為一個曖昧難解的神祕人物提供了生動而詳細的圖像,同時也完整精確描繪出戰後的法國知識界,包含它的各種儀式和拜物癖。這本書的吸引力就像一本好小說。」──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一九八四年初夏,延宕已久的《性史》終於出版第二、三卷,僅剩關鍵的最後一卷正在進行最後修訂,再「一到兩個月」就能結束,但傅柯卻在此時住進了醫院,不久即因愛滋併發症過世,未完成的遺作留下許多待解的謎團。

  傅柯是人文學科全球被引用最多的知識分子,頂著光頭手拿擴音器在街上抗爭的形象無比鮮明。他對精神醫學及人文科學,對監獄、權力、性、管治等主題的歷史性探究,一再衝擊人的自我理解以及反抗的思索與實踐。

  此書是第一部問世的傅柯傳記,作者艾希邦不但在傅柯生前跟他有密切往來,對法國學界也有相當深入的瞭解。

  這個在二○一一年大幅修訂擴充的新版本,基於初版面世後不斷出土的文獻,增加更多傅柯與其他知識分子之間的來往互動,同時也觸及他與性及藥物的關係。除了多達數百處共數萬字的增補之外,亦添加了五篇重要文獻作為附錄,例如傅柯申請法蘭西公學院教席的研究計畫書,以及布迪厄談傅柯的文章。

名人推薦

  審訂、推薦|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葉啟政(臺灣大學社會學系退休教授)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蕭育和(科技部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

  透過這本傳記,我們可以從傅柯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平時言行風格(特別是涉及左翼政治與學院內的「權力」運作)來認識這位思想家,領略其思想發展與現實社會經歷之間在概念上綿衍而糾結的關係,尤其其所傳達的生命價值真諦。同時,經由傅柯之論述典範轉折的故事,讓我們有機會鑑賞當代法國社會思想的特殊「政治」性格與其蘊涵的文化精神韻味。總之,這本帶著說故事風格、且展現特殊敘事理路的傳記,既有趣、且帶著知性的啟發作用,值得一讀。──葉啟政(臺灣大學社會學系退休教授)

  傅柯無比龐雜的著作與思想體系至今依然不斷溢出既有的框架,仍無法蓋棺論定,但毫無疑問對當代的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精神醫學與生命政治論述,都有深遠的影響,對於我們所處的生命情境也有著親近的關聯。而傅柯的生命歷程也總是不斷在踰越各種形式的界線,難以被套入任何直線式或帶有目的論的敘述。艾希邦所寫的傅柯傳記,不僅是一段充滿挑戰性的生命敘述,更是深入現代知識型(episteme)複雜網絡的思想史探索。──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知识的迷宫与权力的游戏:一本探索现代思想与社会结构的深度著作 导言:思想的地震与传统的瓦解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思想家的生平细节或单一文本的解读,而是一次对现代西方思想版图进行宏观扫描与深度剖析的旅程。我们试图剥开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知识结构、权力运作方式以及社会建构的表象,探寻隐藏在日常经验之下的深层逻辑。 在二十世纪的文化浪潮中,一系列革命性的思想范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启蒙理性主义的堡垒。本书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展开论述:知识的谱系如何形成,权力的形式如何演变,以及主体性(Subjectivity)是如何被历史、话语和制度塑造成的。我们将借鉴多位关键思想家的视角,构建一个互文性的分析框架,用以审视现代性(Modernity)的内在矛盾与不可能性。 第一部分:知识的考古学——超越真理的界限 第一章:话语(Discourse)的建构性力量 本章着重探讨“话语”并非仅仅是关于世界的描述,而是一种积极的、生产性的力量。我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对客观实在的简单映照,而是视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由权力关系所限定和筛选的表达体系。 我们将考察“知识型”(Episteme)的概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知识组织和合法性的根本转变。例如,从古典时期将知识建立在类比与相似性之上,到近代将知识系统化、分类化,并最终导向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范式。这里的关键在于揭示:何种“陈述”(Statements)被允许在特定的时间点上被认定为“真理”或“科学”。 第二章:机构的无声语言——规训与全景敞视的机制 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于其对个体的精细化管理。本部分将深入分析规训(Discipline)技术的运作方式。规训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日常的、微小的、空间化的技术来实现对身体和时间的精确控制。 我们将详细描绘那些“全景敞视的”(Panoptic)空间——无论是监狱、学校、工厂还是医院——它们如何通过可见性的不对称,使个体产生自我规范的内在义务。这种技术使得权力成为一种自动运行的、无所不在的机制,而非仅仅依赖于君主的意志。我们关注的焦点是:这些技术如何生产出“顺从的身体”(Docile Bodies),从而服务于资本的积累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章:疯癫与理性的边界——差异的制造 本书将追溯“理性”与“非理性”(或“疯癫”)之间界限的划定过程。在古典时期,疯癫或许与异见或神启有所关联,但在启蒙运动之后,疯癫被系统性地隔离、沉默和科学化。 我们探讨的不是疯癫的本质是什么,而是“疯癫”这一概念是如何被历史性地界定、分类,并最终成为一种被排除在社会话语之外的“他者”。这种排斥机制,即社会如何通过明确定义什么是“正常”,来确立自身“正常性”的合法性,是理解现代身份政治的基石。 第二部分:权力的多维性——从压制到治理 第四章:权力不再是“上对下”的简单线性关系 本书的一个核心论点是挑战传统的、以国家或主权为中心的权力观。权力不是一种可以被占有或施加的“物”,而是一种弥散在整个社会肌理之中的关系网络。 我们将展示权力如何在最微小的层面运作——在家庭、在欲望的层面、在日常的交往中。权力是生产性的,它不仅禁止,更重要的是,它“生产”出对象、行为、知识和主体。这种弥散的、网络的权力分析,使得我们能够更精细地捕捉到社会控制的复杂面向。 第五章: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转型 随着主权权力的衰落,一种新的权力形式——“生命政治”——浮出水面。生命政治关注的是对生命本身的调控和管理: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健康水平、寿命预期等。国家不再仅仅是维护法律秩序,而是成为一个负责管理和优化“生命总体”(The mass of living beings)的治理实体。 我们将分析,当政治关注点转向“生物性”时,它如何催生出对种族、优生学以及公共卫生系统的关注,并探讨这种对“活着”的政治化如何与早期的规训技术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现代公民的生存境况。 第六章:性(Sexuality)的规训与历史的重构 性在现代社会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化”和“话语化”。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行为,而是被纳入到医学、心理学和道德话语的严密审视之下。本书考察了“性欲”是如何被系统地分离、分析、分类和驯服的。 我们关注的不是性压抑的程度,而是“性”这一概念是如何在历史中被重新发明的,以服务于人口的繁殖需求、家庭的稳定结构以及个体的健康管理。通过对“性史”的谱系式梳理,我们看到“异性恋”本身也是一种特定的历史产物,而非永恒的自然状态。 第三部分:主体的破碎与历史的断裂 第七章:“人”的消亡——现代主体性的谱系 本书的终极目标之一是揭示“人”(The Human)作为现代思想中心的概念是如何被解构的。现代主体被认为是一个自主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理性存在者。然而,我们在此追溯了这一主体是如何一步步被历史的偶然性、话语的强制性以及权力的技术所塑造和限制的。 主体并非是知识和权力的起点,而是它们的产物。这种认识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自由、责任和能动性(Agency)的真正含义。如果主体是历史建构的,那么反抗和变革的可能又将在何处生根发芽? 结论:反思的必要性与批判的场域 本书的最终意图并非提供一套新的、可以替代旧范式的终极真理,而是提供一套工具和视角,用以解构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社会现实。通过对知识、权力、规训和主体性的细致解剖,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知识上的距离感”。只有理解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我们才能找到跳出既有框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空间。这是一种对现代性深层结构永不满足的反思,是通往真正历史意识的必经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迪迪耶.艾希邦 Didier Eribon


  曾擔任文化記者,以及亞米恩大學(Université d'Amiens)哲學、人文暨社會科學系教授,經常替《新觀察家》週刊(Le Nouvel Observateur)供稿,著有《杜梅齊勒訪談錄》(Entretiens avec Didier Eribon)、《咫尺天涯:李維史陀對話錄》(De près et de loin)、《我們該燒死杜梅齊勒嗎?》(Faut-il brûler Dumézil? Mythologie, science et politique)、《傅柯與他的同代人》(Michel Foucault et ses contemporains)、《同性戀問題反思》(Réflexions sur la question gay)、《一種少數派的道德》(Une morale du minoritaire)、《異端:關於性的理論》(Hérésies. Essais sur la théorie de la sexualité)、《逃離精神分析》(Echapper à la psychanalyse)、《重返漢斯》(Retour à Reims)等書。

譯者簡介

尉遲秀


  一九六八年生於臺北,曾任報社文化版記者、出版社文學線主編、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講師、政府駐外人員。現專事翻譯,兼任輔大法文系助理教授。譯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小說)、《渴望之書》(詩集,合譯)、《戀酒事典》(葡萄酒書)、《拇指姑娘》(評論)、《馬塞林為什麼會臉紅?》(繪本)、《茉莉人生》(圖像小說)等各類書籍。

图书目录

第三版序(二○一一年)
初版前言(一九八九年)

第一部|心理學在地獄
1 「我出生的城市」
2 黑格爾的聲音
3 梧爾木街
4 瘋人嘉年華
5 史達林的鞋匠
6 愛情的不協和音
7 烏普薩拉、華沙、漢堡

第二部|事物的秩序
1 詩人的才華
2 書和它的分身
3 貴公子和改革
4 剖開軀體
5 資產階級的堡壘
6 外海

第三部|「法蘭西公學院的抗爭者兼教授」
1 插曲:凡森大學
2 特技演員的孤獨
3 來自黑暗的教訓
4 人民正義與工人記憶
5 「我們都是被管治者」
6 赤手空拳的造反
7 爽約
8 禪宗與加州
9 「生命作為一件藝術品」

附錄一:文學博士學位主要論文付印許可申請報告書/康紀言
附錄二:為法蘭西公學院教席遴選而編寫的小冊/傅柯
附錄三:創設思想體系史教席報告/維耶曼
附錄四:關於傅柯的著述/維耶曼
附錄五:〈自由的思想〉/布迪厄

注釋
資料來源
譯名對照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63906
  • EISBN:978626956393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2MB

图书试读

第三版序(二○一一年)

  本書的初版於一九八九年問世,一年半之後出了第二版,放在弗拉馬利翁出版社(Flammrion)的口袋本「領域」(Champs)書系出版,我做了若干修訂,加上此前不曾出版的幾份文獻和幾篇文章作為附錄。很快的,這本書被迻譯為多種語言,繼續在國際間延續它的生命。

  好一陣子以前,他們告訴我這本再刷多次的書又快要售罄,出版社準備加印,一股慾望在我心底油然升起,但也伴隨著猶豫:我是否該藉此機會修訂這些在一九八○年代中後期寫就的文字,並且補上一些最新的資料?

  讓我這麼想的第一個理由是:在我後來的其他作品裡,我為這部傳記做了一些補充,讓這部傳記變得更清楚,重新解釋了一些事情;我研究了在這部傳記出版之後才發表的一些訪談紀錄,因而得以更清楚地認識或闡明我試圖理解的某些時期──我想到的是阿圖塞(Louis Althusser)的自傳或書信集這樣的作品。我在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傅柯與他的同代人》(Michel Foucault et ses contemporains)或是一九九九年的《同性戀問題反思》(Réflexions sur la question gay)當中專為「傅柯的異托邦(hétérotopies)」而寫的第三部,都是這樣的例子。我至少可以將這些成果的一部分整合到我舊作的修訂本當中吧?噢,當然是的!我沒打算全部重來,我已經不是當年的我,傳記寫作這件事也已被我拋在腦後。而且真要重寫恐怕得耗時數年,其他工作已經在召喚我了(當時我正在撰寫即將成為《重返漢斯》〔Retour à Reims〕的這本書,同時也投入日後將由這部「自我分析論文」延伸出來的其他寫作計畫)。不,我要的只是維持這部傳記的骨架和敘事的內在連貫,然後補充一些新的元素。

  另一個在我心底浮現的理由也很理所當然:傅柯在這二十年間也有了很多變化!總而言之,他的作品集快速增生、變厚:《言談書寫集》(Dits et écrits)集結了過去散落四處,有時甚至不為人知的文章;傅柯去世之後,著作也以穩定的節奏陸續出版,特別是一系列的《法蘭西公學院課程》(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我是否非得投身於某種「增訂版」的整理工作?我感到猶豫,躊躇再三,終於做出決定。我問自己:這樣的工作是否會讓我修正過去對傅柯的看法?我是否該呈現另一個傅柯?他的身影和容貌是不是應該出自一個應該帶我走得更遠,比我當初設想的進行得更久、更複雜的工程?我很驚訝,事實剛好相反,從前我為傅柯其人及其著作所繪製的這幅肖像不僅得到肯定,更因為如今可得的文獻而更具說服力。或許是因為我與傅柯為時短暫但卻相當頻繁密切的往來,讓我有一種感知、一種直覺,得以探索傅柯思維進程之所繫──也就是主宰他寫作計畫的衝動與激情,我相信,我的書成功重建了這個部分。

  *

  傅柯不斷將他理論的實際建立過程根植於他的個人經驗(甚至宣稱他的每一本書都可以當成一個「自傳片段」來閱讀)。他在一九七八年的一場演講裡探討「管治術」(art de gouverner)的發展,他的解釋是,在十五至十六世紀的西方,人們參與了「何謂管治?」這個問題的普遍化。但是,他補充說,這個問題跟站在它對面的另一個質問不能分開來談,那就是:「如何不被管治?」這個短句的意思不應該理解為:完全不被管治。而是:不被如此管治,不是因為某些原則,不是因為某些目的且透過某些程序而受到管治……。傅柯說,這是我們可以用「批判態度」指明的。他接著評論:

  「如果管治化(gouvernementalisation)就是在某種社會實踐的現實中,透過以真相自居的權力機制,讓個體臣服的這個過程,那麼我會說,批判,就是主體賦予自己權利,向真相質問其權力的效應,向權力質問其真相論述的這個過程;批判,是自主決定不屈服,反思之後不順從的技藝。在我們或可簡單謂之為真相政治的遊戲當中,批判的根本功能是去除臣服。」

  這種「自主決定不屈服,反思之後不順從」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將自身視為分析對象的這種「不順從」,這樣的概念讓我們更能理解傅柯在強調他的個人經驗和他的理論研究之間的緊密關係時想說的是什麼。因為毋庸置疑的是,當他談到「思想就是批判行動」,甚而界定批判的特質並非理論或教條,而是一種「精神特質」(éthos)時,他描述的是他自己的計畫,是他全心投入的事。不順從世界的現狀,倔強地面對權力與規範(這兩者箝制著主體性的自由與可能),這是歷史與政治分析的出發點,也是歷史與政治分析存在的必要條件。所以,「反思之後不順從」,這觀念對傅柯來說,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表明他的每一本書都是一個自傳片段。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可以將哲學家的角色定義為從事「現時的診斷」(diagnostic du présent)的人,同時也是為了改變這個現在而從事歷史批判研究的人──這樣的研究可以說明,我們的樣貌是歷史的產物,而且也可以被歷史改造。同時,當他提及自己因為「我們自身的存有論」之所需而長年穿行於浩瀚的知識之中,沉浸於文獻的汪洋之中,我們可以立即感受到,他的漂亮語句也將他自己完整涵括在內:「一份耐心的苦工,讓我們對自由的迫不及待具體成形。」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於巴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電子書的翻譯品質,讓我懷疑譯者是不是對傅柯的核心概念有某種程度的誤解,或者說,是根本沒抓到那種微妙的、語言學上的精準度。某些關鍵術語的翻譯,用詞顯得過於直白或生硬,完全失去了原文那種綿密且充滿張力的思辨結構。舉例來說,在討論「權力/知識」的章節裡,好幾個句子翻譯得文白不分,讀起來像機器直譯後沒經過二次潤飾,讓讀者在理解其深層意涵時,必須不斷地反覆咀嚼,甚至需要對照原文才能釐清譯者的意圖,這對只想專心吸收思想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閱讀障礙。坦白講,買電子書就是圖個方便和快速,但如果翻譯品質拉低到這種程度,我寧願去圖書館借那本厚重的中文版實體書,至少那本書的譯者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希望未來能有更嚴謹的校訂,否則,這本電子書的學術價值大打折扣,根本無法滿足理工科背景但想跨域學習哲學的我。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當代社會脈動的讀者角度來看,這本電子書的內容編排,在現代社會的參照性上顯得有些脫節,或許是因為原著的出版年代所限,但電子書在「更新」或「補充」這塊明顯力不從心。雖然理解傅柯的思想是經典,但對於台灣在地化的案例分析,特別是關於數位監控、演算法治理等當代議題的連結性探討,內容幾乎是空白的。這使得我們這些在第一線感受資訊社會衝擊的讀者,很難將書中的「規訓權力」概念,直接套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情境,例如政府的健康碼政策或是社群媒體的審查機制。如果能加入一段篇幅不長的「當代應用導讀」或是「台灣案例補充」的章節,哪怕只是附錄性質的短文,都能極大地提升這本書對台灣讀者的實用價值。現在讀起來,總感覺像是在看一本保存良好的古董,雖然精美,但距離我們生活的這個「現在」太過遙遠,缺乏那種即時的衝擊感。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電子書的「儲存與檢索」功能,簡直是個笑話。我習慣在閱讀時隨手標註重點,並在筆記區做下自己的短暫心得,以便日後快速回顧。但這本書的標註功能似乎有嚴重的相容性問題,我用慣用的電子閱讀器APP做的筆記,在切換到另一個閱讀平台時,完全無法同步顯示,甚至有些標註的文字直接消失了,這簡直是不可理喻!我花時間做的深度閱讀標記,就這樣付諸東流。電子書最大的優勢不就是跨平台同步和資料的持久性嗎?這本書完全沒有體現出任何一項優點。而且,它內建的「搜尋」功能也異常遲鈍,輸入關鍵字後,系統需要耗費數十秒才能跑出結果,有時候甚至會回傳錯誤的結果集。這種低效能的數位體驗,讓我對所有學術類電子書的未來都蒙上了一層陰影,下次我還是乖乖地去買紙本書,至少筆記可以自己用不同顏色的螢光筆畫,安全感高多了。

评分

這本《傅柯》(電子書)的排版和介面設計簡直是場災難。說真的,現在都幾年了,電子書的閱讀體驗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嗎?滑鼠點一下,它就給我跳到一個完全不相干的章節,電子書目錄的連結像是隨機亂數生成的一樣,根本沒法精準定位到我想看的段落。而且,字體縮放的效果差強人意,放到最大看細節時,文字邊緣出現嚴重的鋸齒狀,閱讀起來眼睛超級吃力,這對需要長時間閱讀學術著作的讀者來說根本是種折磨。我原本是想趁通勤時間啃完這本大部頭,結果光是跟這個電子書格式搏鬥,就花了我大半心力。你們賣的是知識,不是折磨讀者的工具吧?希望未來的修訂版能請專業的電子書設計師來操刀,至少讓閱讀體驗能夠跟上這個時代的標準,不然這麼好的內容,硬生生被這種粗糙的載體給埋沒了,實在太可惜了。台灣出版業在數位化這塊的腳步真的需要再加油了,這本的體驗讓我對同出版社的其他電子書都開始打問號了。

评分

就電子書的「附加價值」來說,這本書的表現簡直是零分中的零分,令人髮指。在如今這個人人追求互動式閱讀體驗的時代,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理應提供更豐富的輔助資源,例如交叉引用、註釋的即時彈出功能,或者至少要有一個完整的術語索引。然而,這本電子書裡頭,所有的引述、所有的哲學家名字,都只是靜態的文字,沒有任何超連結到注釋區塊,更不用說連接到外部分析資料庫的選項了。每次看到需要查閱註釋時,我就得在螢幕上痛苦地來回拖曳,試圖找到對應的頁碼或註釋編號,那種體驗,比在圖書館翻閱索引卡還要低效一萬倍!這哪裡是電子書?這根本就是把紙本書掃描後塞進一個閱讀器裡而已嘛!對於需要密集參照文獻的碩士生而言,這種設計根本是極度不友善的,完全無法發揮數位工具的優勢,讓人感到非常不值這個價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