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經典選讀(重要著作選譯與評介51編) (電子書)

女性主義經典選讀(重要著作選譯與評介51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顧燕翎
图书标签:
  • 女性主义
  • 性别研究
  • 经典著作
  • 译文
  • 选集
  • 社会科学
  • 人文社科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女性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性別研究、女性主義必讀
 
◎台灣婦女運動健將顧燕翎主編
◎擴展初學者眼界,深根進階者思維
 
獻給台灣和華文世界的女性主義讀本
十八世紀女性主義的出現,喚醒沉睡的女性意識,讓女人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相信這是知識帶來的力量,思考帶來的轉變。因此,貓頭鷹出版社自2019年起陸續推出《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台灣婦女運動》《女性主義經典選讀》,希望從理論、實務、經典三個角度,為所有關心性別議題的讀者,提供完整、扎實的讀物,挑戰深層思考。
 
專家與你共讀經典:《女性主義經典選讀》
本書由台灣婦運健將顧燕翎主編,全書匯集重要女性主義經典作品51篇共八章。包含:「女性意識覺醒」、「性別角色反思」、「父權管轄的女體」、「女性情慾和同女發聲」、「婦運初心」、「女性主義新世界」、「理論檢驗與重構」、「策略選擇與行動」等多面向議題與關懷。期待讀者透過本書,可以瞭解兩百多年來有關女性、性別議題有哪些重要著作,值得繼續閲讀思考。本書不只是女性主義的入門磚,也希望讀者在理解、思索性別議題時,獲得更厚實的思辨基礎。不論您是初次接觸女性主義,或是已經登堂入室想做更完整深入的探討,這本書都會是您的好伙伴,幫助您在思索或論辯性別議題時,更掌握精髓,得到更大樂趣。

鄭重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王如玄 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李永萍 前台北市副市長、台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林維紅 前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召集人
施舜翔 作家,皇后學院講師
紀欣 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創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執業律師,《觀察》雜誌發行人
張晉芬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莊子秀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游美惠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黃淑玲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主編
黃鈴翔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副執行長
蔡善雯 「自己的房間」性別書店房主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女性主義經典選讀(重要著作選譯與評介51編) (電子書)”之外的,一份详尽的图书简介,旨在介绍另一本内容丰富的著作。 --- 书名: 《现代社会学理论导论:从经典奠基到后现代思潮》 作者: [虚构作者名:张文杰,李晓明]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世纪之光出版社] ISBN: [虚构ISBN:978-7-5699-2058-X] --- 内容简介 一、 跨越百年的思想脉络: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宏大叙事 《现代社会学理论导论:从经典奠基到后现代思潮》是一部力求全面、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自19世纪中叶社会学学科诞生以来,直至21世纪初的全球社会学理论发展历程的权威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议题的聚焦,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理解社会学思想演变的宏大框架,帮助读者掌握理解复杂社会运作所需的理论工具箱。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清晰的“三段式”结构:奠基、转型与再造。它不仅复述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理论,更着重分析了这些理论在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重大历史变迁时所经历的内在矛盾与外部冲击,以及由此催生的理论创新与范式转移。 第一部分:经典奠基——社会学的三大支柱与核心议题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社会学的“三巨头”——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的核心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 不仅仅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分析,更着重于阐释其异化理论如何延伸至文化、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领域。本书特别梳理了法兰克福学派(如霍克海默、阿多诺)如何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与对大众文化的研究相结合,形成“文化工业”批判。 涂尔干的功能主义: 详细解析了“社会事实”、“集体意识”和“机械/有机连带”等概念,并追溯了其功能主义路径(如帕森斯的功能整合理论)如何试图解释社会秩序的维持与失范的产生。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重点剖析了韦伯关于理性化、宗教精神与资本主义兴起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其关于权威类型、科层制组织和权力运作的精妙洞察。本书通过比较分析,展现了三位奠基者在解释社会变迁动力上的根本差异与潜在的对话空间。 第二部分:范式转型——冲突、互动与批判的深化 进入20世纪中叶,社会学理论面临着来自经验研究和哲学思潮的双重挑战,理论焦点从宏观的社会结构转向中观和微观的行动者层面。 冲突理论的多元化: 本部分考察了新马克思主义、种族冲突理论(如W.E.B. 杜波依斯的影响)以及批判理论在不同维度上对既有社会不平等的解构。 微观互动的崛起: 深入介绍了符号互动论(米德、布鲁默)、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和戏剧理论(戈夫曼),展示了社会现实如何通过日常的、情境化的互动被建构和维护。本书特别强调了这些微观理论如何挑战了结构主义的决定论。 交换与理性选择理论: 对霍曼斯、布劳等人的理论进行了梳理,探讨了社会互动如何被视为一种基于成本与收益的理性计算过程,以及这种视角对社会结构解释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理论的再造——后现代、后结构主义与新理论前沿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眼于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文化转向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颠覆与重塑。 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与资本理论: 重点解析了布尔迪厄如何成功地整合了结构与行动者的二元对立,构建了一个解释社会再生产和文化权力机制的综合性框架。 福柯的权力/知识谱系: 详细阐述了福柯关于知识、话语与权力关系的激进见解,特别是其对主体性、规训社会和全景敞视主义的分析,为理解现代治理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的挑战: 探讨了利奥塔、德里达等思想家对“宏大叙事”的质疑,以及詹明信、鲍曼等人对消费社会、液态现代性等新议题的理论回应。 前沿领域展望: 简要介绍了当代理论的热点方向,包括新实用主义、认知社会学,以及当代思潮中对“非人能动性”(如物质性研究)的关注,以期引导读者进行更具前瞻性的理论思考。 二、 教学与研究的理想工具 《现代社会学理论导论》不仅是理论的汇编,更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导读工具书。每章后都附有: 1. 核心概念解析卡片: 帮助读者精准掌握关键术语的定义。 2. 跨理论对话案例分析: 选取具体社会现象(如教育不平等、身份认同危机),展示不同理论如何提供差异化的解释路径。 3. 研究路径建议: 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假设与方法论选择。 本书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深入浅出,旨在使初学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社会学理论的地图,使专业研究者能够系统地回顾和反思现有理论的优势与不足,是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师生和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它教会读者不是“相信”某一个理论,而是“运用”不同的理论工具去剖析我们身处的复杂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顧燕翎
本書主編。1970年代參與拓荒者出版社,推動婦運;1980年代參與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社、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大婦女研究室等、台灣首開女性主義課程(交大);1990年代進入台北市政府,台灣首位女性主義政務官;2000年代參與各級政府的性別主流化。
曾任交通大學通識教授、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研究員、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主任及社會局局長、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兼任教授、台北YWC董事、台灣銀領協會理事長、行政院性別平等會、臺北市及其他各級政府女性權益促進/性別平等委員會等委員。

相關著作:《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完整修訂版)》《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图书目录

出版緣起
導言

第一章 女性意識覺醒
1.女權辯護(1792年)
2.女性之臣屬(1868年)
3.女性解放(1851年)
4.莎士比亞的妹妹(1929年)
5.無名的問題(1963年)
6.性政治(1970年)
7.我們的朋友與我們自己——各種偽女性主義的潛在基礎(1984年)
 
第二章 性別角色反思

8.性別與氣質(1935年)
9.第二性(1949年)
10.美杜莎的笑聲(1975年)
11.支配與附庸(1976年)
12.如何挽救人類病態(1976年)
13.憤怒與溫柔(1977年)
14.破解母性複製(1978年)
15.不同的話音(1982年)
         
第三章 父權管轄的女體
16.交易女人(1974年)
17.違背我們的意願(1975年)
18.性交(1987年)
19.性契約(1988年)
20.連結生殖自由主義與性自由主義(1993年)
21.纏足、解纏足與身體政治(2013年)
 
第四章 女性情慾與同女發聲
22.異性戀愛情(1970年)
23.情慾之為用(1978年)
24.強制的異性戀和女同性戀存在(1980年
25.女人不是天生的(1980年)
26.論性:情慾政治的激進理論(1984年)
       
第五章 婦運初心
27.傷心宣言(1848年)
28.我不是女人嗎? (1851年)
29.動起來了,就別停下吧!(1867年)
30.權利法案(1968年)
31.認同女人的女人(1970年)
32.北京宣言(1995年)
33.非洲女性主義憲章(2006年)
 
第六章 女性主義新世界
34.女性與經濟(1898年)
35.生活的革命(1918年)
36.經濟全球化與婦女在可持續社會中的工作(1998年)
37.女性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新進展—全球化與照護勞動、以自由和歸屬看待發展及氣候變遷(2011年)
38.將婦女和少女置於發展中心(2014年)                              
 
第七章 女性主義理論檢驗和重構             
39.無架構之專制(1970年)
40.馬克思主義和女性主義不快樂的婚姻(1979年)
41.西方凝視之下(1991年)
42.解構解構主義(1991年)
43.法國女性主義:帝國主義的發明(1996年)
41.消解性別(2004年)
45.女性主義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與反省(2015年)            
 
第八章 策略選擇與與行動
46.女性主義的男性研究(1989年)
47.選擇邊緣做為激進開放空間(1991年)
48.內在革命(1992年)
49.色情媒介和全球性婦女性剥削(1996年)
50.廁所政治:女性主義者對去性別化女性空間的回應(2014年)                      
51.從女廁來談跨性別運動(2016年)
 
參考讀物
家庭、私有財產和國家的起源
性體系的發展階段
伊底帕斯情結與中國的孝道
 
版權說明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625354
  • EISBN:9789862625378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那些随附的“评介”部分,我必须给出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坦白讲,阅读原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理论性非常强的外文翻译作品时,理解上的门槛是相当高的。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向导,读者很容易迷失在复杂的术语和陌生的历史背景中。但这本选集提供的评介文字,处理得极其到位,它既没有流于肤浅的概括,也没有过度地进行“过度阐释”或“作者化解读”。评介者的笔触冷静、精准,他们总能在关键时刻点出文本的核心张力所在,并且有效地将晦涩的理论与我们熟悉的社会脉络挂钩,使得那些遥远的文本“活”了过来。我特别欣赏评介者在批判性继承上的努力,他们没有盲目地推崇经典,而是带着一种审慎的眼光去审视这些文本的局限性,这种平衡感,对于培养年轻一代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选篇策略,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独具匠心”了。我之前在其他地方接触过一些女性主义的选本,大多是按照时间线或者流派来划分,读起来总觉得有些生硬和学术化。但这一本的编排逻辑,似乎更贴近我们当代读者实际关心的议题,它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重量级文本熔于一炉,形成了一种非常动态的对话感。你会发现,一百年前的某个论点,竟然能和当下的某个社会现象产生奇妙的共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远比孤立地阅读某一篇文献要来得震撼得多。而且,它并没有刻意回避那些在发展过程中被边缘化或引起争议的声音,反而给予了充分的展现空间,这使得整部选集在思想深度上有了极大的延展性。这种“点对点”的连接,让阅读不再是单向的接受知识,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历史性的、持续至今的思辨。

评分

从台湾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套选集在“在地化语境”的关联性上,处理得是相当精彩的。我们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里,在性别议题上的发展路径和所面对的挑战,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优秀的翻译和评介,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消化”这些来自西方的思想资源,并将其内化为我们自身发展的动力。这本书在翻译的用词选择上,似乎特别注意了契合我们中文语境的习惯,比如对某些关键概念的译法,比我过去读到的版本更精准、更贴近台湾社会讨论的语态。更重要的是,评介中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细微差异的指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让我们在吸收理论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哪些部分需要“本土化”的修正,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哪些陷阱需要规避。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这个电子书越来越普及的时代,作者或出版方在视觉呈现上下的功夫,绝对是值得肯定的。封面色彩的运用和字体排版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审美,很符合我们现代读者对“经典”的想象,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划分和内文格式上的处理,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起来的流畅度非常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处理大量文字信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清晰的页边距、适中的行距,加上恰到好处的字号调节功能,都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层次。我记得有些电子书为了省事,排版做得非常粗糙,但这一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这种对阅读媒介本身的重视,常常是判断一本学术或严肃类书籍是否用心的重要指标,显然,这本电子书在这方面是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的。

评分

坦白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挑选一本厚重的“经典选集”来阅读,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成本和心力。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挑战。然而,这本电子书的“导读性质”设计,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入门门槛,甚至可以说,它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阅读路径”。它不是强迫你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让你能够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到女性主义思想版图中最重要的几个坐标轴和核心冲突点。这种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编排,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大学课程的教材补充材料,也适合给那些想要快速建立系统认知框架的职场人士。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知识的易得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在我看来,是现代知识传播领域一个非常值得称赞的成就,它真正实现了“让经典可读、让思想可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