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文集【典藏套書Ⅰ】:香港時代、學術論著與書信選集,重訪史學泰斗的思想軌跡 (電子書)

余英時文集【典藏套書Ⅰ】:香港時代、學術論著與書信選集,重訪史學泰斗的思想軌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英時
图书标签:
  • 余英时
  • 香港時代
  • 學術論著
  • 書信
  • 史學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香港研究
  • 典藏套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思想史的傳薪者 余英時
  當代最重要的中國史學者、華人世界思想與文化影響最深遠的知識人
 
  余英時文集涵括四大類、28種書目、總字數超過450萬字,完整呈現余英時先生一生思想發展的軌跡,以及余先生開闊的視野、精深的學問與多面向的關懷。
 
  ▍本套書計有10種:
  近代文明的新趨勢:十九世紀以來的民主發展
  民主革命論:社會重建新觀
  到思維之路
  民主制度之發展
  自由與平等之間
  文明論衡
  香港時代文集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古代史篇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現代史篇
  余英時書信選
 
  單書簡介
  ▍《近代文明的新趨勢:十九世紀以來的民主發展》
  史學大師初試啼聲的首部作品
  回應中共馬列主義教條,重新肯定五四以來對於自由與民主的追求
  梳理近代文明發展脈絡的明快之作
 
  《近代文明的新趨勢》原於1953年在香港出版,是余英時先生第一本以書籍形式出版的著作。
 
  1950年,余英時先生自中國大陸來到香港之後,立即面臨的思想課題就是:如何反思並回應共產政權席捲全中國的歷史現實,一方面他要對抗中共及其馬列主義教條,另一方面則要肯定五四以來對於自由與民主等價值的追求,因而決心寫一本書「以民主主義為主題來敘述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的種種社會變遷」,並探問「民主究竟是怎樣從西方的思想和制度中逐漸發展出來的?」
 
  本書在結構面力求系統化,梳理近代文明的脈絡;在取材上則盡可能扼要,精鍊浩如煙海的史實。因此作者自道:「這本書,與其說是『書』,倒不如說是論文――一篇較長的論文。」在書中,余先生以提綱挈領的形式,回答了這個時代的核心課題。他對極權主義的憂心與批判,以及對自由與民主的畢生追求,都已清晰地展現於本書的字裡行間。
 
  ▍《民主革命論:社會重建新觀》
  民主是否只能從革命而來?革命是否必然帶來民主?
  余英時先生全面解析了民主與革命的歧途與正道
  提倡一種新的革命精神,並期許中國民主革命的重新展開
 
  《民主革命論》原於1954年在香港由自由出版社出版,初稿曾連續刊載於報章之上,後經大幅補充、改寫而成本書。余英時先生從懷疑革命、憎惡革命,而開啟對革命的研究;從反對「革命」到對革命的了解,而終於重新肯定革命更豐富、更嚴肅的意義,對革命此一理論概念有了「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的理解。
 
  雖然革命是近百年來歷史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然而這樣重要的問題,竟未獲得學者的全面探討。余先生在本書直指:「中國近百年來所發生的革命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它祇是舊社會的解體,而不是新社會的重建。」中國革命的一連串失敗,正可說是偏激的革命精神之必然結果。
 
  余先生在本書高舉民主的革命精神,熱情而不盲目、積極而不殘酷、建設而不妥協。「祇有在這種革命精神的籠罩之下,民主革命才可以不致走入歧途,並能完成它自身的歷史任務」,「這種革命精神最初祇存在於少數人之間,隨著時間的進展,它逐漸地彌漫及於社會的每一角落,而形成一種普遍的時代精神」。到了這時,革命的時機才算成熟;革命的號召也就能獲得絕大多數人民的響應。
 
  ▍《到思維之路》
  「如何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在革命狂潮與混亂時代中,余英時先生寫給年輕讀者之作
  以理性掃除思維路上的亂石與荊棘,解開思想中的障礙與糾結
 
  《到思維之路》是余英時先生在流亡歲月中,寫給青年讀者的一本小書,原於1954年在香港出版。書中各篇文字來自余先生在《自由陣線》週刊的「山外叢談」專欄,原以筆名「艾群」發表,專欄名稱則取蘇東坡「不見廬山真面目,祇緣身在此山中」之意。
 
  書中指出,思想在古往今來的一切統治者的心中祇不過是一種統治工具,和刀劍槍砲沒有任何不同。然而思想絕不能成為政治的工具;任何美好崇高的思想,一旦變成了統治者的工具,便會立刻失去它的所有優點。    
 
  余先生將本書定位為寫給同時代的青年朋友,因此強調書中絕不說教、不煽動、不賣弄邏輯、不擺學究面孔,在寫作上完全採取一種談心式的輕鬆態度,真誠而直白。
 
  身處於激烈的思想戰爭時代之中,余先生希望透過此書,讓讀者學習防身的本領,保持思想的自由,不受專制與極權左右,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民主制度之發展》
  面向過去而生,是人類的唯一出路
  這是有系統地敘述西方民主制度發展的一部通史
  也是指向未來民主生活的路標
 
  《民主制度之發展》延續《近代文明的新趨勢》的核心關懷,辨明了民主與極權體制的異同與發展。
 
  余英時先生寫作本書時,正值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展開思想鬥爭的時刻。然而,弔詭的是,「反民主的一方卻反誣真正的民主世界為不民主,且自詡為進步的民主,這簡直是顛倒是非、欺世盜名」。遂促使余先生疾呼,「民主自有其客觀的標準與悠久的歷史,終不能為反宣傳所遮蓋」,從希臘、羅馬時代開始,歷經中古時代、宗教革命、專制時代,以至法國革命及十九世紀民主運動,撰寫出這部以民主制度發展為核心概念串連而成的通史。
 
  余先生指出,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民主曾經遭遇不少的打擊與挫折,到了二十世紀以後更面臨種種威脅與艱險,也暴露自身的弱點與缺陷,但唯有民主國家與自由世界的團結,方能讓民主制度不被摧毀,永久長存。
 
  ▍《自由與平等之間》
  以學術研究回應時代的苦難與變局
  在中西文化的融通中,追求自由與平等的意義與實踐
  
  自由與平等本是起源於西方的概念,但在《自由與平等之間》中,余英時先生強調,追求自由與平等並不等於全盤西化,中國文化中存在許多足以接引民主體制的成分。他進而指出,過去自由民主運動的失敗也許正是因為未將運動安放在堅實的文化基礎之上,致使自由與平等的理想淪為空洞的口號。
 
  此外,一般人經常以為自由與平等這兩個概念有著內在不可緩解的矛盾,彷彿兩者是取一捨一的關係。但余先生提醒,如果自由失去了平等的限制與平衡,便會走上絕對的自由主義之路;反之則會走上絕對的平等主義之路,近代歷史的發展實已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從民主的角度上看,不僅真正的自由包括了平等的原則,真正的平等也同樣涵攝了自由的意義,自由與平等其實是相互補充的。
 
  本書初版於1955年,共分六章:首二章專論自由,三、四兩章專論平等,五、六兩章則綜論自由與平等的一般關係及其文化基礎。新版增收〈羅素論自由〉,以及由余先生翻譯之羅素〈自由是什麼〉與湯姆遜所著之《平等》,共同呈現自由與平等的相互關係。
 
  ▍《文明論衡》
  余英時先生於1950年代研究文化哲學的成果
  對中西文化爭論提出一針見血的見解
  
  余英時先生於1950年代前半在香港時期的研究興趣,除了歷史學外,還涵括了文化哲學及社會哲學。其中關於社會哲學的著作是《自由與平等之間》,而文化哲學的研究成果則表現於《文明論衡》。
 
  在本書中,余先生提出對中西文化爭論的看法,他認為必須問什麼是中國社會重建所需要的,合乎者不因它是外國的便拒絕接受;不合乎者也不因為它是中國的便加以保留,如此才能揚棄本位派、西化派、折衷派的弊端。
 
  余先生強調,文明愈進步,野蠻的偽裝本領也愈大,它的真面目也因之愈不易為人所認識。他將「文明」視為與廣義的「文化」一詞的同義語,「文化」則分為廣狹二義,「文化界」、「文化工作」、「文化運動」的文化是狹義的;「文化接觸」、「中西文化」、「文化融和」的文化則是廣義的。且中文裡的「文化」兩字不足以盡西文civilization之義,唯「文明」兩字庶幾近之。
 
  ▍《香港時代文集》
  蒐羅余英時先生於1950年代發表、從未集結成書的文章
  將余先生自喻鸚鵡救火,羽翼所濡的水滴輯為一冊
  呈現一幅青年自由主義知識人的畫像
 
  余英時先生一生有兩段較長的香港歲月,第一段是自1950年至1955年,在新亞書院就讀,直到赴美國哈佛大學為止;第二段則是1973年至1975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兼新亞書院校長期間。
 
  早在1950年代初期,余先生即在《自由陣線》、《人生》、《中國學生周報》、《新亞校刊》發表大量評論及學術文章,這些論著除部分曾集結成書外,仍有為數眾多的遺珠鮮為讀者所知。
 
  《香港時代文集》即以余先生1950年代在香港時期寫作,且未收入其他文集的作品為主軸,旁及1970年代於香港發表的文字。內容從教育家孔子到小說家魯迅;從聖女貞德到歷史學家湯因比,論中西文化、說善惡愛悔、評政局時務。
 
  余先生曾於文中提及一則佛教故事。這個故事說:昔有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也?」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余先生將自己喻為故事中的鸚鵡,在故山大火之際,期盼能夠略盡心力,「所以五十年初期我在香港所寫的一些不成熟的東西都可以看作鸚鵡羽翼上所濡的水點。」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古代史篇)》
  余英時先生史學研究縱橫三千年
  每部作品都為史學界設定了新的議題,立下了新的標竿
  也為中國歷史開拓出廣闊而精彩的視野
 
  余英時先生一生勤於著述,出版書目超過六十部,論文多達四百餘篇,篇篇擲地有聲。在長達七十年的寫作生涯中,余先生的書寫涵蓋思想史、文化史、社會經濟史,甚至文學領域,闢建了一片浩瀚的學術之海。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旨在收錄余先生在台灣尚未發表或未收入專書中的學術文章,將原先散落於各處的珠玉合為一輯,是余先生浩瀚如海的著作最重要的「補篇」。
 
  書名概念來自余先生獲頒「唐獎」漢學獎時的得獎演說講題「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余先生不僅是當代中國史研究的泰斗,更有意識地對中國史研究經歷的重大轉變及自身的研究進行反思,因而總能見前人所未見、在不疑處有疑。
 
  古代史篇共分三輯:輯一自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談起,收錄綜論中國史的三篇文字;輯二的十篇論文依研究時代排序,自秦漢論至王陽明;輯三則是兩篇以「俠」和「中日文化」為主題的論述。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現代史篇)》
  知識人、知識分子始終是余英時先生筆下最關切的對象。
  在中國現代史世局動盪的百年篇章中,
  知識人呈現了何種面貌?是否真的改變了自身及其國家的命運?
 
  從東漢士族、魏晉士風,到南宋朱熹的歷史世界,再到明清的士商互動,以及王陽明、方以智,還有清代的戴震、章學誠,清末民初的陳寅恪、胡適,余先生累積數十年的學術研究著作,構成了一幅中國知識人的圖譜。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旨在收錄余先生在台灣尚未發表或未收入專書中的學術文章,將原先散落於各處的珠玉合為一輯,是余先生浩瀚如海的著作最重要的「補篇」。
 
  書名概念來自余先生獲頒「唐獎」漢學獎時的得獎演說講題「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余先生不僅是當代中國史研究的泰斗,更有意識地對中國史研究經歷的重大轉變及自身的研究進行反思,因而總能見前人所未見、在不疑處有疑。
 
  現代史篇共分三輯:輯一與輯二聚焦於在中國現代史的巨變之下,清末民初的知識人如何救亡圖存,並擺盪在傳統文化與全盤西化之間;輯三轉而論述政治史,包括兩篇平議張學良的論文及一篇省思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的長文。
 
  ▍《余英時書信選》
  《余英時書信選》收錄與師長、友朋的書信逾二百通
  或訊息流通,或窮理論道,或分析人事,莊正隨和兼採並存
  在文字園圃裡滋蘭樹蕙,深耕勤播,已蔚為大觀
 
  余英時先生交遊廣闊,一生往來鴻儒無數。本書以人繫年,魚雁往返者自師長牟潤孫、王惕吾、楊聯陞,亦有生徒如王汎森、何曉清、周保松,間有金耀基、高行健、董橋、葛兆光、陳義芝、唐啟華等多位學術、政商、藝文領域人士,真實地再現了一代哲人的思想脈絡及世局關懷,也留下了德智歷程、日常唱和等公私情誼,字裡行間映照出20世紀的中西歷史縮影,同時還原質樸、慧黠的人格本色,不僅補充余先生學思外的豐富血肉,更是彌足珍貴的重要史料。
 
系列特色
 
  .收錄了余英時先生二十多歲居住於香港期間的著作專書,寫作年代集中於1950年代前半,文章多發表於各類報章雜誌上,見證了一位自由主義者的青年時代,也是余先生一生澎湃思想的起點。
 
  .全面蒐羅余先生未集結出版的單篇論文,包括晚年發表的中英文文章,以及應邀為辛亥革命、戊戌變法、五四運動等重要歷史議題撰寫的反思或訪談。
 
  .特別訪求余英時先生與師長、友朋的魚雁往返,輯錄成冊。從中既展現了余先生溫暖而慷慨的人格本色,同時也看出他的淵博知識與思想脈絡。
史學新聲:跨越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探索 書籍簡介: 本書匯集了當代華語學術界一批極具潛力的新生代學者,他們的目光不僅緊扣當下的社會脈動,更深入回望歷史的幽微之處。這部文集,以一種兼具宏觀視野與微觀考據的姿態,試圖描繪二十世紀中後期以來,特別是東亞社會在劇烈變遷中所面臨的知識挑戰與文化重塑。全書結構精巧,分為「現代性與知識轉型」、「地方記憶與國家敘事」、「詮釋學視野下的文本重讀」三個主要板塊,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幅複雜而豐富的學術地圖。 第一板塊:現代性與知識轉型 此板塊聚焦於「現代性」這一宏大概念在不同文化場域中的具體展現與內在張力。學者們並非僅僅複述西方現代性的經典論述,而是著力於挖掘其在華人社會的「在地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歧異與調適。 其中一篇重要的論文,深入分析了二十世紀初期,一批留學日本的知識分子如何將歐洲的社會學、哲學思想,轉譯為適應中國本土政治語境的理論工具。作者細緻梳理了早期譯介過程中術語選擇的微妙差異,指出「社會」與「國家」概念在跨文化傳播時,如何被賦予了超越原意的色彩。這不僅僅是語言學上的考證,更是思想史層面的深刻剖析,揭示了知識引進如何形塑了中國早期現代知識分子的自我認知與政治抱負。 另一個突出的研究,則將目光投向了戰後台灣學術界的發展。它考察了在冷戰格局下,大學教育與研究機構在引進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同時,如何避免完全依附於主流霸權話語。學者採用了「知識殖民」與「知識自主」的辯證視角,分析了特定的學術群體如何巧妙地利用特定學術範式的空隙,培育出具有批判性的本土學術傳統。例如,對早期制度經濟學研究的考察,顯示了學者們如何試圖在結構主義的分析框架內,縫合台灣社會獨特的農業結構與工業化需求。 此板塊的論述,強調了知識的生成總與權力結構、社會脈絡緊密交織。現代性不是單一線性的進程,而是充滿妥協、抵抗與重新定義的動態過程。 第二板塊:地方記憶與國家敘事 此部分著重於探討「地方」與「國家」之間複雜的權力關係,特別關注邊緣群體、非主流記憶如何被納入或排除在主流國家歷史敘事之外。這是一組關於「記憶政治學」的深刻反思。 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章節,是以特定區域的鄉土文學與地方志為文本,分析了近代以來「鄉愁」如何從一種個人情感,逐漸被國家意識形態「挪用」或「規訓」的過程。作者指出,當國家試圖構建統一的民族記憶時,必然會以犧牲地方的異質性為代價。透過對檔案文獻與口述歷史的交叉比對,研究者成功還原了某些地方群體在面對集體遺忘壓力時,所進行的微弱但堅韌的文化抵抗。 另一項研究則採用了物質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了近代城市空間的規劃與改造,如何作為國家權力的具體體現。以某一特定城市的街道改建為案例,學者揭示了城市景觀的重塑,實際上是一場權力對象徵空間的重新分配。那些曾經標誌著地方社群生命力的舊有結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強化國家中心主義與現代化效率的符號。 本板塊的貢獻在於,它提醒我們,任何宏大的國家敘事,其背後必然隱藏著被壓抑的、多元的「地方聲音」。研究者的工作,即是透過細膩的文獻耙梳與田野調查,將這些聲音重新帶回歷史的舞台。 第三板塊:詮釋學視野下的文本重讀 本板塊的焦點,集中於文本闡釋的方法論創新,特別是將當代詮釋學、符號學與批判理論熔於一爐,對經典文本進行「去神聖化」的重讀。 其中一篇論文,以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一批重要思想家(非主流大師)的書信集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文本互文性分析,展示了這些知識分子在私密領域的表達與其公開論述之間的張力與斷裂。通過對書信中隱晦的批評、未完成的句子、乃至於語氣的細微變化進行深入的解碼,研究者試圖還原一個更加「人性化」、更具困境感的思想家形象,而非傳統論述中被塑造成的不朽聖人。 另一篇極具挑戰性的文章,則嘗試應用後結構主義的解構視角,來分析中國古典文論中的「意境」概念。作者質疑了傳統美學中對「圓滿」、「統一」的過度強調,認為這種追求「渾然天成」的敘事邏輯,恰恰遮蔽了文本內部潛藏的矛盾與不確定性。透過對特定詩歌意象的拆解與重組,學者展示了文本如何在其自身結構中,不斷地指向自身的「無法抵達」。 總體而言,這一板塊的學者們展現了紮實的古典學養,同時毫不畏懼地引入西方當代思想工具,目的在於深化對傳統文本的理解深度,拓寬其可釋讀的可能性空間。 結語: 《史學新聲》不僅是一部學術文集,更是一次關於知識承諾與學術姿態的集中展示。這些年輕學者的研究,體現了對既有學術疆界的溫和但堅定的挑戰,他們在處理複雜的文化遺產與現代困境時,展現出跨學科的敏銳性與嚴謹的治學精神。本書將是關心東亞思想史、文化研究以及當代知識生產圖景的讀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參照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余英時(1930-2021)
 
  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及漢學泰斗楊聯陞先生。曾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1973至1975年間出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4年獲選美國哲學會會士,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頒第一屆「唐獎」。其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並長期關心華人社會的民主發展,為當代史學研究者及知識人的典範。

图书目录

歷史與思想
紅樓夢的兩個世界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
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
十字路口的中國史學
東漢生死觀
漢代貿易與擴張:漢胡經濟關係的研究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近代文明的新趨勢:十九世紀以來的民主發展
民主革命論:社會重建新觀
到思維之路
民主制度之發展
自由與平等之間
文明論衡
香港時代文集
我的治學經驗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古代史篇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現代史篇
余英時雜文集
余英時序文集
余英時時論集
余英時政論集(上、下)
余英時書信選
余英時詩存

图书序言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典藏版的余英時先生文集,光是書名就讓人肅然起敬,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香港時代」、「學術論著」與「書信選集」這幾個關鍵詞,就足以勾勒出一位史學大家風範的輪廓。對我們這些關心香港文化史、華人知識分子轉向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資料庫。我猜想,裡頭收錄的那些書信,肯定比正規出版的論文更能展現余公在面對時代變遷時的真實心境與掙扎。特別是「香港時代」,那段時間的知識分子群像,可說是錯綜複雜又充滿張力,能從余公的角度重新審視,那種歷史縱深感,絕非一般二手資料可以比擬。我期待在書中看到他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辯證關係,特別是在香港這個東西方交匯點上,他的思想是如何淬鍊成鋼的。這不只是一套學術文集,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近現代思想史的縮影,值得一再翻閱,細細品味字裡行間的時代脈動。

评分

坦白說,台灣的學術界對余英時先生的推崇已久,但要系統性地梳理他的思想脈絡,一套集結了不同階段作品的文集是不可或缺的。這套書特別強調「重訪史學泰斗的思想軌跡」,這點設計得非常高明。因為余公的思想並非一成不變,他從早期的宋明理學研究,到後期的華人社會文化研究,中間經歷了巨大的轉變與深化。我很好奇,編者是如何安排這些論著的順序,才能清晰地呈現出這種動態的演進過程。特別是「香港時代」的聚焦,讓我聯想到他在那個階段對「現代性」的種種反思,這與台灣當時的學術氛圍也有著微妙的呼應與對話。讀完後,我希望能夠更清楚地勾勒出他處理中國文化現代性困境的核心邏輯,那種既不盲目西化,又堅決揚棄僵化傳統的平衡姿態,是極為值得今日我們借鏡的。

评分

看到這套書的消息,我第一個反應就是「終於等到了!」。余英時先生在史學界的地位,我想在台灣學術圈是無庸置疑的,他的治學態度嚴謹細膩,那種對史料的掌握與詮釋能力,簡直是鳳毛麟角。不過,相較於他那些奠基性的專著,我個人更傾向於探索他思想轉折的歷程,而這套書的結構似乎正好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尤其「書信選集」的部分,光是想像那些泛黃的信紙上,流淌著一代大師對學術後進的提攜、對時局的憂思,就讓人心頭一熱。學術論文或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公眾表達,但書信往往是卸下所有學術武裝後的肺腑之言,那種未經修飾的思考火花,才是真正能觸動人心的部分。我深信,透過這些私人文字,我們可以更立體地理解一位史學巨人是如何在複雜的時代洪流中,堅守其知識分子的良知與立場,這對當代我們這些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的年輕學者來說,無疑是一種無聲的砥礪。

评分

光看書籍的裝幀和選材的廣泛性,就知道這套書的編纂團隊是下了苦心的。我們都知道,余英時先生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傳統史學的範疇,他對知識分子精神的關注,對自由主義的堅持,透過他的文章和書信,展現了一種罕見的堅韌。我猜測,這套書最動人之處,或許就在於它同時收錄了「學院內的嚴謹」與「私密空間的真情」。當我們研究歷史人物時,往往只看到他們光鮮的學術成就,卻忽略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磨難與取捨。這套書能讓我們窺見他如何平衡作為一個學者、一個文化傳承者,以及一個面對政治壓力的個體之間的身份認同,這種多重光譜下的自我觀照,對於理解一個偉大靈魂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總之,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全面審視余公思想遺產的絕佳窗口。

评分

這套書的「典藏套書」定位,光聽名字就感受到其分量之重。對於像我這樣,雖然對史學有興趣,但面對浩瀚的學術著作有時會感到無從下手的讀者來說,這樣一套經過精心篩選與編排的文集,無疑是最佳的入門與精研工具。我特別期待閱讀那些關於「學術論著」的選集,看看余公是如何在他那些經典的篇章中,確立其獨特的史學方法論。他對「觀念史」的獨到見解,以及如何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巧妙地融入傳統的中國史研究,一直是我非常感興趣的課題。如果這套書能在這些關鍵論文旁附上一些編者的導讀或註釋,那就更好了,可以幫助我們這些非專業出身的讀者,更能精準地抓住余公論述的精髓。這不只是一套文集,更像是為我們鋪設了一條通往高深學術殿堂的階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