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中國,大數據監控下的美麗新世界 (電子書)

和諧社會:中國,大數據監控下的美麗新世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凱
图书标签:
  • 中国社会
  • 大数据
  • 监控
  • 和谐社会
  • 政治
  • 科技
  • 社会学
  • 电子书
  • 新世界
  • 审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前《南德日報》駐北京資深記者,深入觀察中國十餘年,揭露最深入又驚悚的數位監控
 
  西方各大媒體《華盛頓郵報》、《觀察家報》、《週日泰晤士報》、《倫敦書評》盛讚本書為「時代的警鐘」
 
  「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魯迅
 
  「今天的奴隸們大多不認為自己是奴隸,而是國家的主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忠於集體、忠於國家、忠於黨,唯獨不提忠於自己。」─—中國網路作家慕容雪村
 
  「在這片天空日月忠誠地守望……網絡強國,網在哪光榮夢想在哪。」─—中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過去,我們總想像極權國家比較落後,只會使用暴力威嚇跟特務偵察。但今天中國的發展突破了西方人的想像。中共對於高科技的發展十分狂熱,除了促進經濟發展之外,更重要的,它可以在「和諧社會」的願景下,全方位控制人民的言行、乃至於心靈,而它的高科技統治體現在幾個方面:
 
  網路:二〇二一年年初,中國網民首度超過十億人。二〇一七年十一月,騰訊超越臉書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社群媒體企業。
    
  大數據整合:中國行動支付的市場規模於二〇一七年已達十七兆美元,連乞丐都會請你掃碼救濟他。
    
  監控設備:根據世界各大城市的監視器數量顯示,排名第一的重慶有兩百六十萬台,平均每千人有一百六十八台,排名第二的深圳每千人有一百五十九台。
    
  人工智慧:監視攝影機生產廠商透過政府相關單位,除獲得了五億張人臉的數據,更可辨識出十五億張臉孔。
    
  社會信用體系:每個人民的行為都會被即時記錄,成為經濟、社會和道德各領域的積分,政府也會依此實施獎懲。
 
  這些情節既如科幻電影,又像恐怖電影。問題在於,透過大量審查信息思想控制和扭曲事實,它會塑造出思想僵化、容易控制的新人類。其次,它會剝奪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空間。最後,這些科技化、數位化的控制手段越有成效,其他國家就會紛紛起而效尤,進而威脅民主社會的穩定性與價值。
 
  當今,中國在經濟與科技上發展有成,但政治上卻重返一人獨裁,從根本上打造完美的獨裁國家。本書作者馬凱擔任中國特派記者十多年,一路看著中國人從網路獲得公民討論的權利,又見證國家設置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數位科技的社會監控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麻痺了人民的自主性與批判性。
    
  在書寫本書的過程中,他廣泛詢問一般民眾對於數位威權的感受,也深度採訪中國新創企業的主管、黨組織的各級幹部,讓讀者從各種角度來認識利用科技手段大幅提高專制獨裁效率的中國樣貌,並提醒世人,歐威爾筆下的全方位監控國度即將降臨,人民的一言一行都將在不知不覺中無所遁形,然而我們甚至感覺不到監控,因為國家已經把監控深植於人們的大腦之中。
 
名家推薦
 
  李志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
  沈旭暉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所副教授
  阿潑  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名人推薦
 
  「馬凱在這本書中,縱貫古今,博引東西,漫談今日種種如何發生,耙梳近代中國言論思想的收放歷程,但真正聚焦在習近平執政後,各種事件的發生,這些事件或讓中產階級醒悟,或讓人民更是噤聲。」──轉角國際專欄作家阿潑
 
  「作者讓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只要落入肆無忌憚的自然智能手中,社會就會墮入最黑暗的深淵。就算不關心中國現況的人也應該研讀本書。」──《法蘭克福匯報》
 
  「引人入勝又有深度的調查報導,作者讓我們了解到,為何當今中國會同時擁有歐威爾和赫胥黎筆下的社會樣貌。」──美國資深記者天普─拉絲頓(Dina Temple-Raston)發表於《華盛頓郵報》書評
 
  「本書內容令人毛骨悚然,讀者可得知中國在數位監控領域有多麼厲害。這個威權國家將政治權力結合尖端技術,以創建史上最嚴密的監控國家。這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個警訊。」──英國歷史學家米德(Rana Mitter)
 
  「本書作者讓我們清楚理解到,中國已從人權作家麥康瑞〔Rebecca MacKinnon〕所稱的『網路威權主義』進化到『網路極權主義』。西方人自以為是,只從金錢、貪婪和一廂情願的眼光去看這個新興超級大國,所以誤解了它真實的社會情況。」——劍橋大學資深研究員諾頓(John Naughton)
 
  「作者的文筆通俗易懂,但又非常有說服力。無論是政治工作者或一般讀者都能有所收穫。對西方人來說,本書是一記重大的警鐘:歐威爾式的中國即將到來。」——《柯克斯評論》
 
  「作者詳細描述了習近平對權力的渴望。在數位願景的包裝下,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成為他回歸極權主義的利器。作者在中國閱歷十分豐富,即使是資深的觀察家也會為之驚艷。」—─《出版人週刊》
历史的幽灵与未来的回响:一部关于20世纪欧洲社会变迁的深度研究 《历史的幽灵与未来的回响》 是一部深入剖析20世纪欧洲社会、政治与文化转型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并未着眼于宏大的国家叙事或简单的意识形态对垒,而是聚焦于普通人在剧烈历史变动中的生存体验、身份重塑以及精神世界的挣扎与建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史料考证,带领读者穿越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极权主义的阴影、冷战的对峙,直至欧洲一体化的曙光,揭示隐藏在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肌理。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崩塌与现代性的冲击(1900-1930)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繁荣表象下潜藏的深刻危机。作者没有将一战视为一个突发事件,而是将其置于技术进步、帝国主义竞争和民族主义高涨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 技术的双刃剑: 详细探讨了电气化、汽车普及以及大众媒体(报纸、早期电影)对欧洲城市生活结构和时间感知的颠覆。例如,通过分析工人阶级通勤模式的改变,揭示了城市空间如何被“理性化”和“标准化”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对传统家庭结构和社区纽带造成的撕裂。 艺术与反叛: 艺术领域是社会焦虑的晴雨表。书中深入分析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先锋艺术运动如何反映出对既有美学体系和资产阶级道德的集体反叛。未来主义者对速度与战争的狂热颂扬,被置于当时工业化带来的异化主题下进行辩证阅读。 “人民”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是社会动员的实验场。本书细致考察了战时配给制、宣传机器的运作,以及女性首次大规模进入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工业岗位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化。战后的政治动荡,如德国的斯巴达克同盟起义、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短暂存在,被视为旧有社会契约瓦解后“人民”主体性觉醒的早期、往往是血腥的尝试。 第二部分:极权主义的诱惑与日常生活的政治化(1930-1945)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但其核心论点在于:极权主义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并非仅仅依靠暴力,更在于它对现代社会异化和个体孤独感的“回应”。 “家国”的构建与性别角色: 作者特别关注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家庭内部。在纳粹德国和墨索里尼治下的意大利,对“健康”和“纯洁”种族的推崇,如何通过国家对生育的严格规训,将女性的身体和生育能力纳入国家权力体系。书中引用了大量当时的家庭指南、电影剧本和心理学著作,以展示这种“宏大叙事”如何被细化为日常的道德要求。 符号学与集体狂热: 深入剖析了极权政权对仪式、游行和建筑的运用。这不是简单的形象工程,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感官体验(如纽伦堡集会的光之谷),系统性地消解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将其融化在一种压倒性的集体情感洪流之中。书中对“群众心理学”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应用进行了冷静的梳理。 抵抗的微小裂痕: 尽管集中于极权体制的压迫,本书也致力于还原那些在黑暗中坚持良知和思想自由的微小抵抗。这些抵抗可能体现为偷偷阅读被禁书籍、在餐桌上进行私密的政治嘲讽,或是维护犹太邻居的普通人行为。这些“无名之人的勇气”被视为人道主义精神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证明。 第三部分:战后重建、冷战焦虑与身份的漂移(1945-1989) 二战后的欧洲进入了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物质上的复苏与精神上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存,而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则将欧洲塑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意识形态实验室。 福利国家的承诺与局限: 详尽考察了瑞典、英国和法国等国建立和发展福利国家的过程。福利制度被视为对战前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反思,旨在通过国家干预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然而,书中也讨论了福利的“去人性化”风险——当社会保障变得过于庞大和官僚化时,它可能以另一种形式限制个体的能动性。 战后一代的反思与“1968”: 重点分析了“婴儿潮”一代在物质富足的环境下,对父辈的战争经验和战后社会的保守性所产生的质疑。1968年的学生运动不仅仅是对越南战争的抗议,更是对僵化的大学体制、父权家庭结构以及消费主义社会核心价值的全面挑战。本书引用了如萨特、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本,探讨了他们对“解放”与“异化”的新诠释。 东西德的社会心理学差异: 通过对比东西德的社会发展轨迹,本书探讨了意识形态隔离对国民性格和日常文化的影响。东德的“国家信任感”与西德的“消费驱动的个体化”,在冷战结束后如何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后统一”身份认同危机。 结语:记忆、遗忘与欧洲的未来形塑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20世纪欧洲在面对集体记忆时的复杂心态。从纽伦堡审判到波兰的“团结工会”,欧洲如何在承认历史罪责的同时,努力构建一个超越民族冲突的共同未来。作者认为,20世纪的经验表明,现代性带来的技术进步与个人自由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张力,而欧洲的未来,将取决于它能否持续地对这种张力进行有意识的反思与调适,而不是沉溺于被建构的“和谐”幻象之中。 本书以其跨学科的方法论——融合了社会史、文化人类学、政治心理学和哲学思辨——为理解20世纪欧洲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框架。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面对结构性暴力与个体自由选择时的永恒困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凱(Kai Strittmatter)
 
  一九六五年生,在慕尼黑、西安和台北就讀漢學。一九九七年起擔任《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駐中國記者,二〇〇五年到二〇一二年改派土耳其後,二〇一二年又重返北京。他在二〇一八年離開中國,目前是《南德日報》駐北歐記者,負責報導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三國的情勢。
 
譯者簡介
 
林育立
 
  在歐洲從事新聞和口譯工作多年,深耕德國社會、歷史和能源議題,現任中央社駐柏林記者,著有《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一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如果有一天,連腦袋都變成國家的管控範圍    阿潑
前言:新中國,新世界
第一章  文字:獨裁者如何綁架我們的語言
第二章  槍桿子:恐怖與法律如何互補
第三章  筆桿子:如何有效宣傳
第四章  網路:黨如何學習愛上網路
第五章  白紙:人民為何必須遺忘
第六章  天命:黨如何挑選皇帝
第七章  夢想:馬克思和孔子如何手牽手讓偉大民族重生
第八章  天眼:黨如何用人工智慧升級統治
第九章  新人類:大數據與社會信用體系如何製造聽話的奴才
第十章  奴才:獨裁如何讓心靈枯萎
第十一章  鐵屋子:少數不願屈服的人如何拒絕謊言
第十二章  賭注:當權力成了自己的絆腳石
第十三章  表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中國想像
第十四章  世界:中國如何發揮影響力
第十五章  未來:當條條大路通北京
 
謝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7419
  • EISBN:978626335770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如果有一天,連腦袋都變成國家的管控範圍……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中共藉機打造一個史上前所未見、最完美的監控國家,最好連監控設施都看不到,因為已被植入奴才的腦袋。這個新中國不該像毛時代的士兵那樣刻苦、服從和千篇一律,而是多彩又繽紛、猶如歐威爾《一九八四》和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的混合體,人民投身於商業活動,不但盡情享樂,也心甘情願被監控。多數子民內心明白,黨隨時會再揮舞「恐嚇的工具」,這些被用來貫徹權力的工具無所不在,一如黨宇宙的背景輻射。
 
  德國記者馬凱(Kai Strittmatter)的著作《和諧社會》鎖定習近平治下的中國,談論其如何透過數位科技,讓改革開放多年的中國再次進入獨裁統治的景況──有西方評論稱為「毛2.0」──上述引句或可一言以蔽之地呈現本書的要旨:儘管黨的手段嚴厲,但人民也在規訓之下,充分配合。
    
  《和諧社會》這樣的書,由在冷戰時期出生、面對東德的威脅、受過漢學訓練的馬凱來寫,或許再適合不過,因為他在人生中,有超過二十年的歲月與中國鑲嵌:馬凱在東西德統一前後這個階段,學習漢學,曾在中國與台灣擔任交換生的他,或許見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台灣解嚴的社會活力。但他真正認識中國,則要從一九九七年起以《南德日報》通訊員身分派駐北京開始算起,他在這座城市八年,看著江澤民如何將棒子交到胡錦濤手上。直至習近平當上總書記,也就是二○一二年,他又再次被派駐北京,在這六年,看著中國夢如何昂揚,但也看著民間言論思想遭到扼殺。
    
  我不免想像,初次派駐北京,迎上中小企業經濟發展、民間仍有活力的他,可能跟我一樣,對於科技的影響有所想像──我於二○○七年開始頻繁往來兩岸,曾對近代中國開放的可能,抱持著無比樂觀的信心,卻在二○一九年春天,約是香港反送中運動開始之際,從手機上移除了「微信」。
    
  為了和中國朋友、受訪者保持聯繫,我相當依賴微信,以確認他們的近況與互通消息。我並不十分確定,中共是否有必要透過這款應用軟體監控像我這樣的台灣人,又或者,對中共的不信任,讓你我草木皆兵,但事情並沒有這麼嚴重,因此,我對於微信的使用無所顧忌。但有次,我如同使用境外社群網站一般,隨意將某個觸犯中共禁忌的訊息傳到群組,立刻收到台灣友人訊息:「快刪掉,不要害到我們的朋友。」
    
  這句話,讓我緊張起來,想到二○一四年底──我最後一次到北京──在「中國夢」遍地張揚之時,聽聞中國媒體朋友們紛紛轉職、棄守報導的陣地,他們說,再怎麼磨拳霍霍,也拚不過當局不斷收緊的言論思想控制的繩索。當時,一個媒體主管在觥籌交錯中,低聲提到一個在公益組織做事的朋友才剛被放了出來。理由呢?我問:「做公益,能得罪政府嗎?」他搖頭表示不確知原因,「據說他去複印了香港佔中的資料,才被抓。」這顯然是有人舉報。
    
  故在香港反送中運動萌芽時,我開始產生警戒,並移除「微信」,斷絕與對岸友人的聯絡。這個動作與其說為了自己,倒不如說是保護朋友──畢竟我在境外,於自由台灣生活的我,無法拿捏紅線的尺度,心中的小警總顢頇遲鈍,倒不如什麼都不說。但不免遺憾的是,當年我曾見證公民記者遍地、維權人士透過網路發起倡議行動、川震開放媒體直播,如今竟也親眼看到,即使需要翻牆仍活絡奔放的中國網路與言論,僵凍成今天這個樣子。
    
  儘管有金盾長城、有五毛活躍,但對我來說,扼住中國新聞言論自由的那雙手,並不那麼用力,曾讓我有可望鬆開的錯覺。但讀完《和諧社會》,我不免想像,若有機會與馬凱對談,他或許會對我的天真感到不以為然,從君王統御與百家之言開始談到魯迅,告訴我中國自古以來是何樣貌──對於接受黨國教育長大的我而言,不免感嘆這個老外比我還清楚這塊土地的經歷。馬凱或許還會憑藉自己的近代中國經驗,對我勾勒出當代獨裁的輪廓,而人民又如何臣服於獨裁之下。這個輪廓已有諸多西方思想家、作家指陳,例如前述的歐威爾,又如漢娜.鄂蘭。
    
  誠如上揭,馬凱在這本書中,縱貫古今,博引東西,漫談今日種種如何發生,耙梳近代中國言論思想的收放歷程,但真正聚焦在習近平執政後,各種事件的發生,這些事件或讓中產階級醒悟,或讓人民更是噤聲──這不禁讓我想起二○一二年後前往中國,非媒體的友人總限制我說話,以免「汙染」他們。但不論醒悟或噤聲,當權者的手段更是高壓而多樣,對人民的控制更是嚴厲,天津倉庫爆炸如此,香港反送中運動與國安法的施行如此,武漢疫情發生後,更是如此。
    
  小至杭州教室的「天眼」,廣泛如無所不在的「天網」,都是控制工具,但更有效率的,或許就是「數位監控」。「科技總是對資源比較多的一方有利,相較於中共的對手,網路始終對中共比較有利」,書中引用香港出版人鮑樸的說法:無所不在的「史塔西」現在只要跟著網民一起讀微博和微信「就知道下一個該抓誰」。
    
  拜科技之賜,現在監控方便多了,不像過去共產極權國家需要出動「史塔西」這樣的「祕密警察」,靠著數位技術就可以做到。而且隨著社會事件與發展,中共還能「推陳出新」,祭出相應的數位技術,替人民繫上腳鐐:社會信用體系是如此,健康碼亦是如此。而中國人驕傲地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制度,是地球上的首例。但在德國中國問題專家韓博天(Sebastian Heilmann)看來,這毋寧是「數位列寧主義」。是當代的獨裁統治方式。
    
  「我們確實正在見證披著數位外衣的極權主義重返世界。」馬凱不免繼續強調:
    
  中國一直是獨裁國家,但只有在毛澤東統治時,才轉變為極權國家,伸進百姓腦袋最幽微的角落、連他們的臥室和親密關係也監視。這種新的極權主義比毛澤東和史達林的統治手段完美得多,國家機器掌握數據和數位控制的能力,已經超乎前人的想像,因為我們已經一步步將大腦搬到手機上,在數位的網路中生活和思考,並用數位媒介記錄下來。最棒的是,跟以前的極權主義不同,國家機器毋須在日常生活散播恐懼,只要人民下意識地感覺暴力可能隨時出現,已達到恐嚇的效果。監控機制先是無人察覺、靜悄悄地潛入,最後人民也成了共犯。
    
  身為台灣人,即使偶爾在媒體上略微聽聞中共對於社會的控制,對新疆集中營有點印象,也對香港實施國安法感到不安,但這個社會仍分屬兩極:一是無法容忍,另一則是認為經濟重要,為了維穩,這些犧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與兩岸無涉,作為完全第三人的馬凱,振筆疾書,整理自己的採訪、觀察,並藉著出版對世界提出警示──自然包含台灣人。
    
  此書譯者林育立為駐德記者,過往透過報導,為台灣人打開認識德國的窗戶,如今也翻介德國記者的作品,替緊鄰中國的我們,提供一個解析後的中國。
    
  而於第一線親見香港危機的我們,或許能從馬凱對近代中國的犀利解剖中,得到完整的圖像,並且深刻認知到:獨裁體制重返後,人民要付出的代價比原本以為的還大──可不是簡單地犧牲自由而已。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筆風格上來說,我個人傾向於那些能夠將艱澀的技術名詞,巧妙地融入到日常語言中的敘事者。一本嚴肅的社會批判書籍,如果寫得過於學術腔調,很容易流失大眾讀者的吸引力。書名裡的對比感——「和諧」的溫暖與「監控」的冰冷——暗示著作者可能採取了一種辯證、甚至略帶反諷的筆調來進行論述。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既有紮實的田野調查或數據分析基礎,又能夠用極富畫面感的語言,將那種無形的壓力具體化出來的寫作。例如,描寫某個社區在安裝了全套智慧監控系統後,鄰里間的互動模式如何悄然改變,或者人們如何因為擔心被演算法「標記」而不去參與某些公共討論。這種由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往往比單純的理論闡述更有穿透力,更能讓人感同身受。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功地將一個看似遙遠的宏大政治議題,拉回到我們每一個呼吸、每一次點擊的具體生活經驗中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嗯,坦白說,挺引人注目的。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上幾何圖形的抽象線條,給人一種既科技又帶點未來感的視覺衝擊。我猜想作者在選用這個配色時,應該是想傳達一種複雜的情緒吧?畢竟,談到「和諧」與「監控」的並置,總免不了讓人心頭一緊。光是書名裡的「美麗新世界」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許多人對歐威爾或者赫胥黎的聯想,這在華文世界裡是相當常見的文化符碼,很容易就讓讀者自動進入一種對權力與自由的哲學思辨狀態。而且,電子書的格式,的確很方便我們隨時在通勤的捷運上,或者在深夜的書桌前,快速地翻閱和標註重點。我特別欣賞這種能夠在數位時代,快速捕捉社會脈動的議題。整體而言,光是從外在的包裝和主題的選擇來看,這本書顯然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擺明了就是要直面當代社會一個最核心的矛盾點,這點非常值得肯定。我個人對於這種結合了社會觀察與技術批判的文本,總是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希望能從中挖掘出不同於主流媒體的獨到見解。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架構,從書名散發出的氣息來看,應該是相當縝密且層次分明的。我預期它不會只是停留在批判現況的表面,而是會深入探討這些龐大數據系統是如何被建構、被賦予意識形態的。特別是「大數據監控」這個詞彙,它背後牽涉到算法的偏見、隱私權的消解,以及社會信用機制的潛在風險。如果作者能將這些宏大的概念,轉化為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具體案例,那這本書的說服力就會大大提升。例如,談談手機定位、網路足跡是如何被用來形塑我們的「社會分數」,或者在金融、就業決策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我個人比較在乎的是,作者如何平衡「和諧」這個詞彙所承載的正面意涵——例如公共安全、效率提升——與「監控」帶來的負面效應。一個優秀的分析,應該是要展示出兩者的辯證關係,而不是單純地唱衰。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細緻的圖景,讓我們理解在看似井然有序的表象下,個體經驗是如何被擠壓或重塑的。

评分

說真的,在台灣社會,我們對於「科技發展」與「民主價值」之間的拉鋸戰,討論已經非常熱烈了。因此,這本探討中國經驗的書籍,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重要的參照點。它提供了一個異質但又有所連結的案例,讓我們能更清晰地反思我們自身在數位轉型中所面臨的選擇與取捨。我非常期待作者在討論「群體福祉」與「個人權利」的權衡時,能展現出足夠的思辨深度。畢竟,當政府訴諸於「為了大家好」或「維持社會穩定」時,往往是監控權力擴張的最佳藉口。如果這本書能夠揭示出,當數據監控達到某個臨界點後,它對社會創新和公民社會的潛在扼殺效應,那將會是非常有警示意義的。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鏡子,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在追求效率與秩序的道路上,我們究竟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评分

我對這類探討東亞治理模式的文本,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因為我們身處的社會環境,雖然與書中描繪的場景不盡相同,但在許多社會治理的邏輯上,存在著微妙的相似性。書名中那個「美麗」的修飾詞,其實是個極具諷刺意味的選擇,它強迫讀者去思考,究竟是誰定義了「美」?這種美,是建立在所有人都順從規範之上,還是一種基於技術效率的「靜態美」?我個人會特別留意作者在處理資訊透明度這個議題上的觀點。當所有的行為都被量化、被記錄,那麼「未知」和「不可預測性」這些構成人類自由感的重要元素,是不是就逐漸消失了?如果這本書能透過細膩的社會觀察,描摹出人們在這種無所不在的凝視下,是如何調整自身行為、內化審查機制的,那它就絕對是一部有價值的作品。它不該只是學術性的探討,更需要有深刻的人文關懷,去體察在演算法的陰影下,人們心靈的細微變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