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中國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 (電子書)

王陽明:中國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君勱
图书标签:
  • 王陽明
  • 心學
  • 明朝
  • 哲學
  • 唯心主義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歷史
  • 電子書
  • 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

  張君勱是同唐君毅、徐復觀及牟宗三諸先生共倡「當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也是現代中國民主政治運動的一位卓絕人物。為要尋繹出中國走向民主政治的問題癥結及可能途徑,有關張君勱思想的研究將是一個重要的可能途徑。而王陽明哲學的重新認取和發揮,則是了解張君勱思想的一個關鍵。

  本書是張氏全面論述陽明哲學的專著,共分五章:首章簡介了王陽明的生平,從人生歷程呈現他的思想演變;第二章講述了王陽明的哲學學說,針對「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理論,都有詳實的說解;第三章說明陽明學說在宋明理學的地位及陽明學的興衰始末;第四章簡要介紹《傳習錄》的思想內容;第五章闡述中國直覺主義的發展。書末並附有張氏發表於《東西哲學季刊》的一篇論陽明哲學專文,及施友忠一篇相關主題的論文〈心與道德秩序〉作為附錄,以供讀者參考。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能幫助讀者更正確地把握張氏在此方面論述上的真正意圖及洞見,是研究張氏思想與陽明心學的重要著作。

本書特色

  ◆「當代新儒學」代表之一——張君勱的陽明學集大成之作,能全幅窺見其對於陽明思想的論點。
  ◆張君勱以唯心主義、直覺主義等西方哲學理論詮釋陽明學說,提供一個獨特的研究視角,深具參考價值。
《大明王朝风云录:士大夫的权力、信仰与命运》 一部深入剖析明代中晚期政治生态、思想流变与社会转型的宏大叙事。 本书聚焦于明代自中叶至晚期,一段波谲云诡、充满张力的历史时期。这不是一部聚焦于某位哲人思想精微之处的哲学专著,而是一部立足于广阔历史现场,描摹“人”在体制洪流中如何挣扎、如何建构其精神世界的历史画卷。我们将通过对一系列关键事件、制度变迁以及不同阶层士人的命运考察,揭示一个庞大帝国在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下的真实面貌。 第一部分:权力的迷宫与士大夫的进退 本部分细致梳理了明代中后期朝廷内部的权力结构演变,特别是内阁制度的成熟与宦官势力的交替崛起。我们不再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皇帝与权臣的斗争表面,而是深入探究“幕僚系统”如何运作,以及不同流派的儒家士大夫(如东林党人、后期的齐楚浙党等)如何在党争的泥潭中进行资源整合与意识形态的较量。 内阁的“虚君”困境: 探讨了内阁首辅权力达到顶峰时,其合法性基础的脆弱性。他们如何依赖皇帝的信任、如何利用票拟权、以及在皇帝怠政或昏聩时所面临的政治断裂风险。 八股文与“经济学”: 分析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群体的精神塑造。科举并非仅仅是选拔人才的工具,更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思想训练。我们考察了年轻士子在入仕之初,如何将儒家经典中的道德理想,与现实官场的利益交换、派系站队进行“实用性转化”。这并非哲学思辨的胜利,而是生存策略的磨练。 地方治理的重负: 聚焦于地方大员,如总督、巡抚,他们既是朝廷的代理人,又必须面对地方乡绅、豪强和日益严峻的农民负担。书中详细描述了“耗羡归公”前夕,地方财政的枯竭状态,以及官员们在赈灾、防卫和税收征敛中展现出的复杂道德光谱。 第二部分:民间信仰、异端思潮与社会秩序的松动 历史的张力往往存在于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线投向社会中下层,考察在国家意识形态(正统儒学)之外,民间精神生活如何蓬勃发展,以及官方如何应对这些“非主流”的思想与行动。 秘密会社与白莲教的复苏: 详述了明代中晚期,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饥荒与社会动荡,如何催生了如白莲教、明教等民间宗教的再度活跃。我们分析了这些教派的组织结构、其对“弥勒下生”等末世论的阐释,以及朝廷“严禁邪教”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往往是加剧了地方的紧张关系。 世俗化与娱乐精神的兴起: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日益丰富。本书探讨了市民文化对传统士大夫严肃气场的冲击。小说、戏曲的流行,世俗伦理的松动,以及对物质享乐的公开追求,如何与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正统教化形成张力。这是一种“生活哲学”的蔓延,而非系统性的形而上学建构。 术数与命理学的盛行: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占卜、相术、风水之学在士人阶层中广为流传。我们考察了这些“方技”如何被纳入官方的知识体系,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士人解释个人际遇、政治得失的便捷工具。 第三部分:思想的“应用”与“去中心化”的趋势 本部分侧重于探讨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危机时,其知识和理念如何被“应用”到实践层面,以及思想领域内部的自我审视与分化。 经世致用与技术官僚的崛起: 面对帝国边疆的军事威胁(如倭寇、后金)和内地的水患、漕运问题,一批具有工程学、军事学知识的士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言权。他们的思想重心从对“心性”的内省,转向了对“器物”、“策略”的关注。这种“实用主义”的抬头,是对传统纯粹理学的一种微妙反拨。 “理学”自身的内部辩证: 即使在主流学派内部,也存在着对心性论的重新界定。一些学者开始强调“事功”与“实践”在道德实现中的作用,这使得原本侧重于个体内在完善的学说,被迫更多地介入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这种介入,往往导致学说自身的理论纯粹性受到侵蚀。 对“古制”的怀旧与反思: 面对一个日益失序的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了尧舜禹汤或汉唐盛世,试图从中寻找修复当下困境的蓝本。这种对“黄金时代”的集体怀旧,反映了他们对现实政治结构和精英阶层领导力的深刻不信任。 总结:一个时代的精神侧影 《大明王朝风云录》试图描绘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巨大历史惯性与结构性衰败时所展现的复杂面向:他们既是维护既有秩序的卫道士,又是深陷于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悲剧性角色。他们的思考,更多地服务于现实的政治搏杀、人生的际遇安排,以及对社会秩序崩塌的焦虑,而非一套抽象的、脱离尘世的哲学体系的构建。这是一部关于“做官”的艺术、关于“在体制内如何做人”的深刻历史观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君勱(1887-1969)


  原名嘉森,字士林,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筆名君房,江蘇寶山(今屬上海市寶山區)人。張君勱是近現代的著名學者,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提倡復興儒學,而一生徘徊於學術與政治之間,在近現代中國政治史和文化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著作有《新儒家思想史》、《義理學十講綱要》、《明日之中國文化》、《儒家哲學之復興》、《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等。

图书目录

張序
譯序
第一章王陽明的生平
第二章王陽明的哲學系統
第三章王陽明在宋明理學中的地位
第四章王陽明的《傳習錄》
第五章直覺主義研究
附錄:一、王陽明的哲學(《東西哲學季刊》專文)
二、心與道德秩序(施友忠)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2804
  • EISBN:9786263074330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5MB

图书试读

張序

張敦華


  王陽明先生是四百多年前的哲學家,在接近廿一世紀的今日,將先父在三十年前所寫的英文書以中文譯出呈現在重經濟發展、重科技、重實驗的國人前,真有其意義及必要嗎?如果在廿一年前,先父剛過世時要我回答這問題,我的答案會像一般人一樣是否定的。可是在臺灣工作十餘年,又在美國多年觀察世界的局勢之後,再去研究先父的著作,我才能洞察他在選擇寫作題材時的苦心及動機。溝通中西思想文化,尤其是從基本的哲學、心理學及宗教範圍以內的問題著手,已成為我這幾年有興趣研究的重點;因此當江日新先生將先父著作原文譯畢要我寫「序」時,我欣然答應了。希望能從我認識的角度,將王陽明先生思想在廿一世紀應被重視的特點寫出來給大家研究參考。

  當陽明先生才十一歲時,曾問他的私塾老師怎樣才算是一個人第一流的成就,他的老師回答說,只有好好讀書做官才是最值得的。陽明先生不但不接受這種說法,居然反駁說,最重要的應該是:「讀書學聖賢耳」。從王陽明日後的表現及著作,我們可以看出他一直未放棄十一歲即有的志向。根據孔夫子與孟夫子所給我們的典範,中國傳統的聖賢向來不以隱居或言行傳世為滿足,他們大都以入世而不受世俗的污染為己任,而他們的仁義惻隱愛人如己之心也充分表現在以身作則、關心百姓生活、上書皇帝等行為上。也就是希望從仁政良策上照顧大眾,與彿家的為眾生而下地獄,耶穌的被釘死於十字架上以救世人的精神大同小異,殊途同歸。

  十八歲時,陽明先第一次參加科第考試。當同伴們為未能考取而感到羞恥時,他說為了落第而失望才使他真正感覺羞恥。這句話足以證明他十一歲時認為讀書及第並不比成聖賢重要的念頭,仍存在他的心中。

  考試的前一年,為印證朱熹學說每一物必有其表裏之原則,十七歲的陽明花費了很多時間觀察他家種的竹子。結果為沉思過久而病倒。一直到九年後有一晚,他忽然領悟聖人之道必須從認識本性為基本,而不必隨時求之於事物中。由於他有自己親身的體驗及領悟,從此他膽敢向當時儒家思想最具權威的朱熹挑戰;以「知行合一」為其學問的宗旨。假如他對本身的純正動機、思考方式有所懷疑或顧處,他能如此指導來向他求教的門人嗎?

  我們知道在儒家傳統中,孟夫子是第一位提出「良知」或內在認知能力的人,他認為良知是與生俱來的。一直到宋明兩代的陸象山、王陽明這種思想才再度被重視。陽明先生認為「良知」就好像光明而富有能量的太楊,幫助我們分辨是非。但是他也強調「良知」或「心」必須要保持純潔無私,才能發揮它真正的功能。也許我們要問為什麼在孟夫子之後,一直要等到宋明時代才又有學者重視「良知」,並且由王陽明先生闡發其精微奧義。雖然禪學的盛行有其影響面,不過根據這三十年來發展心理學與對資賦優異兒童的研究發現,孟夫子與王陽明生長的環境頗有相同處:孟夫子是在有愛心有智慧及德行的孟母督促下學習成功的,而王陽明則自幼有他祖父與父親的愛護任他發揮。也就是說他們沒有過份專制的父兄或師長嚴格強迫他們學習。王陽明的「自信」來自他健全的人格發展。他能重實踐而不只是高談闊論,來自他他成熟的情緒發展,使他成為宋明以後中國歷史上最具創意的思想家。

  最後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王陽明的哲學在日本的影響:「由於陽明學斥拒書傳的權威性,推重實踐的主體道德,並堅持要自發的學習,自發地責令自己,以企達對真理的直覺認知,這些說法由於他們可以讓人擺脫傳統主義,及免卻賣弄學問,因此經常吸引日本上層階級最具活力和最有思想的人。」以上這段話出自吉田松蔭,而他被視為日本明治維新幕後的功臣。先父在結束另一篇〈王陽明的哲學〉短文時,亦做了以下的結論:「從陽明思想在日本造成正面的影響來看,很明顯他的哲學具有很強的活力,因此它還有希望在遠東重新復活。」我希望這是先父的預言,也是提示或警告。「知難行易」或「知易行難」的爭論,在心理常識逐漸普及的今日已無大必要。惟有重視不同的認知方式,包括「良知」的培育,以及發展個人潛力及創造能力的國家才能在此科技極度發達的世界,不受物質享受的誘而鼎立天地之間。日本能在戰敗後短短四十五年內再度成為世界第一流經濟大國,工業發展一日千里,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的專家學者(前面所提那批上層階級的人士)決不是盲從引進西方思想、科技及經濟政策,而是極有選擇的、有計劃的逐步學習別的人優點,同時以不失其民族文化特性為主。也可以說陽明思想在明治維新時代所留下的活力仍為他們上層人士學者專家的思想主導。但願先父的「預言」也會在有國人存在的地方盛行並受當權領袖們的重視!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時機也很巧妙,正好是當前社會對於「內在價值」和「自我覺察」討論熱烈之際。王陽明的心學強調向內求,這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中,無疑是一劑清涼散。我期待書中能多著墨於他的實踐層面,畢竟陽明先生不僅是個思想家,更是個經世濟民的實幹家。如果能看到他如何將哲學應用到治理和教育上,那對我個人生活中的決策和態度也會有很大的啟發。

评分

坦白說,我對歷史和哲學的知識比較偏向普及讀物,所以看到「唯心主義哲學家」這樣的學術名詞,內心其實有點打退堂鼓。不過,身邊幾個研究學術的朋友都大力推薦,說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很流暢,並非那種艱澀難懂的學術論文,而是用很現代的筆法來詮釋古人的思想。如果真的能把陽明晚年的心路歷程和他的哲學體悟結合起來,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肯定會非常棒,讓人感覺就像在聽一位智者在身邊娓娓道來。

评分

最近我剛好在研究明朝的學術發展,對於心學的脈絡特別感興趣,也因此留意到這本新書。市面上有不少關於王陽明的傳記或思想解讀,但能深入淺出地闡述「唯心主義哲學家」這個定位的書卻不常見。我猜想作者在撰寫時,應該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梳理陽明心學與當時其他思潮的對比,特別是在知行合一、心即理這些概念上,如何建構出一套獨特的哲學體系。這對於我們重新認識傳統儒學的演變,應該很有幫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質感,雖然內容我還沒仔細讀完,但光是看到封面上那幾個字排版的巧思,就已經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台灣的出版市場現在越來越重視書籍的視覺呈現,這本《王陽明:中國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顯然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書名本身就很引人注目,直接點出了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對於想初步了解這位明代大儒的讀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评分

從書名和作者的背景來看,這本書似乎提供了一個國際化的視角來解讀王陽明。畢竟將他定性為「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這本身就帶有一種跨文化的對話意味,讓我們不再只是從中國傳統史觀去解讀他。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將陽明的思想,置於當時全球思想發展的背景下去考察?例如,他與同期歐洲文藝復興的某些思潮是否有可以對照之處?這類宏觀的比較性分析,通常是讓一本書脫穎而出的關鍵,也讓人更想一探究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