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 (電子書)

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安梧
图书标签:
  • 儒学
  • 公民教育
  • 民主社会
  • 林安梧
  • 政治哲学
  • 文化研究
  • 台湾研究
  • 电子书
  • 社会思想
  • 伦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公民儒學,一場儒家思想的當代轉型
 
★當代知名哲學思想家 林安梧 最新作品
 
在民主社會,儒學也要與時俱進!
以往,儒學的目標是希望人們成為「君子」,
但在現代,我們應該先成為「公民」,再成為君子。

 
林安梧教授於本書提出的「公民儒學」,可以說為當代儒學的未來提供了新的向度,目的在於將儒學融入現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是儒學在民主社會的新形態。公民儒學所謂的「公民」,不僅具有法律上的意義,也有倫理學上的意蘊,略同於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
 
公民儒學理論關注的核心,不只是傳統儒家說的修身養性,而是將「社會正義」與「責任倫理」作為現代儒家思想的內核。理論資源方面,作者主張由熊十力回到王夫之,在詮釋上則主張從過去的心性哲學轉向實踐哲學。
 
本書分兩大部分,收錄作者在國、內外關於公民儒學的演講與訪談,用字遣詞平易近人卻不失深度,適合關注儒學或政治文化體制的人閱讀,也能作為學術研究的參考。
 
聯合推薦
吳冠宏│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曾昭旭│淡江大學榮譽教授、《鵝湖》創刊主編
陳  復│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兼大一不分系學士班主任
黃光國│國家講座教授
賴賢宗│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暨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龔鵬程│山東大學講席教授
 
林教授長於吸納中外古今的哲思予以批判地承繼,並綜理出醒目精準的名目與結構,故其講學每使人得所提撕與召喚。全書洋溢融舊納新的創闢性智慧,不時釋放出一種釐清、會通、上遂的穿透力,這是目前受限於理論框架或拘泥於文獻解讀之學者難以抗衡的,因為其恢宏之氣度與淑世的關懷不惟是詮釋過去,更在引領未來、改變世界。
──吳冠宏│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傳統本具流動性,融通創生,始能生生不息。公民儒學的建構,是儒學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林安梧教授潛心學殖,有經世之心,既能護守知識主體,復能對話前賢,回應時代的呼喚,他是我心目中的儒之「時者」;我一生學習「調適」,林安梧教授的後新儒學,在我懸車之年,為我指出一條寬闊的踐履之路。
──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安梧教授為學宗船山的兩端一致論,本書也是這種為學路數的精采展示。如中西的對話、內聖與外王的對話、君子與公民的對話、聖王與王聖的對話,乃至人倫與人權、自覺與自由、民本與民主的對話等等。當然一致之道不可說,兩端對話也就須不斷持續。本書也只是持續對話的一環,作者之後當有更精采的對話讓讀者拭目以待。
──曾昭旭│淡江大學榮譽教授、《鵝湖》創刊主編
  
儒家思想本來深具革命性,而且各時期都常有先行者,不惜高舉著儒家大纛來持續革儒家思想本身的命,使得儒學義理獲得更新。更新的原則就在於有沒有因應當日時空背景的需要,對社會正面臨的危機做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回應。敝人覺得林安梧教授就具有這種人格特質。林教授是新儒學大師級的學者,融貫儒釋道三種教化來開展對儒家思想的嶄新詮釋,重視其間脈絡的繼承與對話,從而提出公民儒學的新路徑,其意義與影響估計將會極其深遠。本書對海峽兩岸當前儒學發展有深刻的觀察,有關於儒家思想如何因應兩岸政局來持續深化公民教育,敝人熱情推薦讀者仔細一讀林安梧教授的觀點。
──陳復│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兼大一不分系學士班主任
 
林安梧教授為當代儒家哲學大家,由社會結構功能的內化的角度,重新省思儒家的內聖外王,他在契約、責任與正義等現代法政思想之中,重新建構儒學社會正義論,卓然有成。《尚書‧洪範》的九疇為儒學社會正義論的上古淵源,是孔子從小康進步為大同的儒學革命論、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對世界永久和平的呼喚,而到了當代公民儒學,已然開啟世界之新運。
──賴賢宗│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暨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公民儒學」四字如暮鼓晨鐘,醒心回神。儒學終於在當代民主社會活過來,不再只是學術象牙塔中,少數專業學者喃喃自語的理論。儒學原本不離日用,因實踐而成真理。當代儒學卻將「道德」講成少數專業學者才聽得懂的理論,不但學者自己不能身體力行,同時也遠離國民日常生活實踐,這是儒學衰微的主要原因。林安梧教授將儒學落實於當代「公民社會」,重建實踐精神與原則,期許眾人先成為公民而後成為君子;這是儒學與時俱進的創造性詮釋。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 (電子書)》这本书本身,而是构建一个关于其他主题的详细图书介绍。 --- 瀚海孤舟:中世纪欧洲的知识传承与信仰构建 引言:风暴中的微光 中世纪,一个常被误解为“黑暗时代”的漫长历史阶段,实际上是人类知识、信仰与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的关键时期。从罗马帝国衰落的废墟上,新的欧洲文明在战火与瘟疫中艰难地摸索前行。本书旨在剥离世俗对该时期的刻板印象,深入探讨在蛮族迁徙、基督教主导以及日耳曼习俗交织的影响下,知识是如何被保存、重构,并最终塑造出独特的中世纪世界观的。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宏大的战争叙事或教皇的权力斗争,而是那些在修道院的墙壁内、在宫廷的学问圈中,默默守护着古典遗产的学者和他们的思想实践。 第一部分:古典遗产的庇护所——修道院与抄写室的秘密 第一章:古典学问的“诺亚方舟”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世俗教育体系土崩瓦解。在此背景下,本尼狄克修会(Benedictine Order)成为了古典哲学、文学和科学知识的唯一可靠的“庇护所”。本章将详细考察中世纪早期(约500年至1000年)修道院在知识传承中的核心作用。我们不仅仅描述抄写员的工作,更侧重分析他们对文本的选择、校勘和解释策略。例如,拉丁文的演变如何影响了对古代哲学的理解;《圣经》注释学如何成为解读世俗文本的隐喻框架。我们将探讨阿尔昆(Alcuin of York)在查理曼宫廷中推动的“卡洛林文艺复兴”,揭示其背后对古典教育模式的复兴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如何被基督教神学所调适。 第二章:七艺的重塑:从雅典到耶路撒冷 中世纪的教育基础是“七艺”(Artes Liberales),分为“三艺”(文法、修辞、逻辑)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本书考察了这套源自古典的教育体系如何被中世纪学者系统地吸收和改造。逻辑学(Dialectic)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被空前凸显,它不仅是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工具,更成为论证上帝存在的关键辩护武器。我们深入分析了博厄修斯(Boethius)及其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传入西方的关键性贡献,以及他是如何在狱中完成《哲学的慰藉》,将命运、自由意志与上帝的预知等深刻的哲学问题,置于一个基督教的伦理框架内进行审视。 第二部分:信仰的理性构建——经院哲学的崛起与方法论的革新 第三章:从“阅读”到“思辨”:经院哲学的诞生 11世纪后,随着城市复苏和大学的萌芽,对知识的系统化和理性论证的需求日益增长。本部分聚焦于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兴起,它标志着中世纪智识生活从被动的文本接受转向主动的理性探究。我们将细致剖析经院哲学的核心方法论——“辨析法”(Disputatio)。这种方法不仅是课堂上的辩论技巧,更是一种严谨的知识生产范式,要求对议题进行正反两方的详尽考察,最终导向一个经过逻辑检验的结论。 第四章:彼岸与此岸的对话:圣托马斯·阿奎那的综合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学说被视为中世纪思想的巅峰。本章将重点剖析他如何成功地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系统地融入到基督教神学框架之中。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嫁接,而是一种深刻的“理性与信仰的和谐”的构建。我们将考察他对“自然法”、“本体论证明”以及人类灵魂的“本质”与“存在”的区分,这些概念不仅奠定了后世天主教教义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科学思辨留下了重要的哲学遗产。 第五章:信仰的界限:唯名论的挑战 并非所有人都接受阿奎那式的综合。本书将引入唯名论(Nominalism)的兴起,特别关注其代表人物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唯名论对普遍性概念(Universals)的彻底否定,实际上是对经院哲学“实在论”基础的致命一击。这一思潮的转向,强调了经验观察的重要性,并主张将信仰领域与理性领域清晰划界,这无意中为文艺复兴和早期科学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松动。 第三部分:世俗知识的渗透与新领域的开辟 第六章:宫廷、法律与医学的知识实用化 中世纪的知识不完全被教士垄断。本章将转向世俗领域,探讨在宫廷和新兴的城市中,知识如何服务于政治治理和日常实践。中世纪的法律思想,特别是对查士丁尼法典的重新发现和解释,如何塑造了欧洲的政治秩序和国家概念。同时,我们将考察医学知识的传播,从蒙特彼利埃到萨莱诺医学院,这些世俗医学中心如何吸收阿拉伯医学的成果,并在不完全依赖神学解释的情况下发展出对人体的观察和治疗方法。 第七章:拉丁语之外的“本土语言”研究 虽然拉丁语是学术的通用语,但中世纪晚期,地方语言(Vernacular Languages)的文学和知识载体开始崭露头角。本书将分析但丁、乔叟等作家如何利用其母语进行复杂的叙事和思辨,将哲学、历史和道德教训以更贴近大众的方式传播。这标志着知识传播的“去精英化”趋势的早期萌芽,预示着未来印刷术带来的知识爆炸。 结论:中世纪的“现代性”回响 本书最终认为,中世纪并非一个停滞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它成功地调和了古典异教智慧与一神教信仰之间的巨大鸿沟,构建了一个稳定且富有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对这一时期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西方思想传统中理性、信仰、机构与知识传承之间复杂而持久的互动关系。中世纪的学者们,在看似狭隘的信仰框架内,完成了对世界秩序最宏大的理性描绘。 --- 关键词: 中世纪、经院哲学、修道院、知识传承、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唯名论、七艺、卡洛林文艺复兴、欧洲思想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安梧
台灣台中人,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著名哲學家、當代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先後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美國傅爾布萊特(Furbrighter)訪美學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暨哲學組召集人、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暨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暨傑出訪問學人、上海同濟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研究院院長、元亨書院院長,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師從牟宗三先生,在牟先生「兩層存有論」的基礎上提出「存有三態論」,認為「儒道同源而互補」,面對二十一世紀文明的新挑戰,主張融通儒、道、佛三教以展開對話與交談。方法論上,以王船山、熊十力思想為基礎,提出「言、構、象、意、道」五層的中國詮釋方法論。此外也關注儒學的現代適應性問題,自上世紀九〇年代起,擔任《鵝湖》社長暨主編,反思當代新儒學社群諸多問題,陸續提出「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學」、「公民儒學」等構想,引發學界關注,海內外已有多本著作與論文對此展開研究。

學術著作三十餘部,包括《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惟》、《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哲學的根本困結》、《臺灣‧解咒:克服「主奴意識」建立「公民社會」》、《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制 重建儒學》、《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論語聖經譯解》、《林安梧新儒學論文精選集》等,以及學術論文三百餘篇。

图书目录


【作者序】儒家還有戲嗎?
【導論】從「外王」到「內聖」:「公民儒學」的可能


【第一部】演講
第一章│「儒家倫理」的闡釋與釐清
第二章│儒家倫理在中國政治哲學中的效用與限制
第三章│「道的錯置」及其解開的可能
第四章│儒家在公民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第五章│道德意識在現代社會的意涵
第六章│從「心性倫理」過渡到「社會正義」的關鍵
第七章│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後新儒學
第八章│關於「公民教育」的哲學思考
 
【第二部】訪談
第九章│後新儒家的可能向度
第十章│John Makeham訪談林安梧論「新儒學」與「後新儒學」
第十一章│倫理道德觀的轉化:發展公民儒學,提倡大公有私
第十二章│儒學革命: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
第十三章│社會統序與公民儒學:專訪台灣儒家林安梧
 
附錄│「企業儒學」、「儒商智慧」 與「陽明心學」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0802
  • EISBN:978626318130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0歲~65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探討儒學的書太多了,不是變成純粹的學術考據,就是變成口水戰的政治工具。這本**《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如果只是把林安梧先生過去在課堂上的零散講稿東拼西湊起來,那可就讓人提不起勁了。我比較想看到的是,他如何清晰地勾勒出「公民儒學」的幾個核心支柱。例如,在權力制衡的架構下,儒家的「良知」或「道德自覺」如何轉譯成有效的政治監督力量?如果沒有具體的論述框架,這一切都會變成空泛的理想。此外,台灣的民主發展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本土化」呼聲,那麼,林先生的論述,在面對原住民權利、多元文化認同這些尖銳議題時,儒家思維是否能提供更細緻的關懷,而不是一概而論地用「大同」來涵蓋一切?這本書若能展示出理論的韌性與解釋力,那就絕對值得一讀再讀,否則不過是書架上又一本積灰的「顯學」。

评分

這本**《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光是書名就讓人好奇,安梧老師到底怎麼把看似遙遠的儒家思想,硬是拉進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的民主體制裡頭?畢竟在台灣這個多元價值碰撞的社會,大家對於「傳統」和「現代」的界線總是有各種拉扯。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他有沒有辦法提供一個既能保有儒家倫理的深度,又不至於落入僵化教條的實用路徑。畢竟,如果只是空談「仁義禮智信」在現代社會的虛位,那跟看老學究的故紙堆沒兩樣。我期待的是一種「活的儒學」,一種能真正對當代政治倫理、公民義務提出具體對話的學問。特別是面對近幾年來各種社會運動和政治極化現象,一個建立在深厚文化根基上的公民論述,或許能提供一股清流,讓我們思考:我們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公民?這種思辨的深度,才是決定這本書價值與否的關鍵。總之,我對這種跨越時空的整合性論述抱持著高度的關注與探究的熱忱。

评分

坦白講,對於「儒家」這兩個字,我內心深處總是抱持著一種審慎的保留態度。畢竟,在歷史的長河裡,它有時是啟蒙的火炬,有時卻成了壓抑人性的枷鎖。因此,當我看到**《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時,我會立刻檢視林安梧先生是如何處理這種歷史的包袱。他是否誠實地面對了儒學中父權結構、階級觀念對現代人權觀念的潛在衝擊?或者,他只是選擇性地擷取了孔孟中「積極入世」的部分,而避開了那些難以現代化轉譯的條文?如果這本書能勇敢地、無畏地解剖這些歷史的陰影,並提出具體的「現代化路徑」,而不是用一種溫吞的、粉飾太平的方式來美化傳統,那麼它就配得上「公民」二字。我追求的是一種經得起歷史批判和現實考驗的學問,而不是一種安慰劑式的文化懷舊。

评分

這本書光看名字,就感覺像是一趟深奧的學術旅程,但身為一個只是想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方向感的普通讀者,我最關心的是它的「易讀性」和「啟發性」。林安梧教授的文字功力如何,能否將他深奧的哲思,轉化成清晰、有力的論證,讓非哲學專業的人也能領會其精髓?如果內容過於晦澀,最終只會淪為學術圈的自說自話,對社會的實際影響力就會大打折扣。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思維工具」,讓我們在面對新聞事件、處理家庭倫理、乃至於投票決策時,能多一個思考的維度。比如,當我們在討論居住正義時,儒家的「安土重遷」觀念如何能與現代的流動性社會相容?這種將宏大理論落實到具體生活情境的努力,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學術成果,也是我翻開這本書最核心的期待所在。

评分

從一個資深媒體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看點,應該在於它能否為台灣的公共領域提供一種「對話的中軸線」。我們現在的政治語言太過簡化、太過情緒化了,很容易陷入「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林安梧教授的學術背景深厚,想必他對此瞭若指掌。我猜測,他的「公民儒學」很可能就是在試圖拉開一個更宏觀的視野,讓人們意識到,公民身分不僅僅是領取權利的集合,更是一種基於相互尊重和共同責任感的實踐。如果這本書能有效引導讀者從「鬥爭思維」轉向「建構思維」,哪怕只是啟發了少數意見領袖,那它的社會價值就不可限量。我尤其關注他如何處理「個體自由」與「社群義務」之間的張力——這可是民主社會永恆的難題。期待看到他提出不同於西方自由主義的、更具東方智慧的平衡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