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臺灣主體性:穿越身分幻影與越界正義可能性 (電子書)

再思臺灣主體性:穿越身分幻影與越界正義可能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聶雅婷
图书标签:
  • 臺灣主體性
  • 身份政治
  • 越界正義
  • 後殖民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會運動
  • 轉型正義
  • 臺灣歷史
  • 政治哲學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哲學的眼睛看臺灣文學、歷史與原住民神話,
  重新定位臺灣主體性!
 
  什麼是臺灣主體性?
  在面臨流動及不確定世代裡,主體性的建構是多元與歧異的對話,這樣的歷史進展在今日來看是眾聲喧譁,不同派系、性別、信仰、階層、意識形態來自於四面八方,我們怎樣達到一種對話與共識,成了民主社會中進步的表徵。若在身分認同上無法建立歧異的弭平,或者去談到任何對話的可能性,那麼生命本身便充滿許多的矛盾與衝突。
 
  探索過程中充滿困境──
  在臺灣人挺立主體的過程之中,自始便充滿著諸多幻象之誘引及理當如何越界突圍而出的正義之聲。作者從容地理解自我身分認同所涉及的「同一性」、「虛假性」、「宰制性」以及可能演生的暴力等難題,並斷言我們在尋找真實自我的道路上,顯然必須納入更多過程及流變的主體思考。隨著時代進展,我們應該穿越意識形態幻象,以建構真實的文化記憶本身,才能達到真正的轉型正義。
 
  本書透過表露臺灣社會現象的鄉土小說《局外人》、描寫日本殖民前後五十年的歷史小說《寒夜三部曲》、灣生與慰安婦議題、原住民神話兒童繪本的自我認同等多面向研究,試圖打破單一敘述臺灣主體性的主旋律,並藉哲學家齊澤克、胡塞爾、德希達等人的理論,拆解小說文本、解構歷史事件、探究原民神話,讓自身游離在邊界之上,處在跨越主體的越界狀態,使主客體消失,由此建構出新的共解共生的臺灣主體性──也就是新的福爾摩沙的可能性。
 
本書特色
 
  ★哲學思辨與文學創作的對話交流,重新思考臺灣歷史、文化與身分認同!
  ★破除臺灣主體性的單一敘述,以多元角度重新建構新臺灣可能性!
  ★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葉海煙專文推薦!
 
各人推薦
 
  葉海煙(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主体性、身份认同与跨界正义可能性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籍本身。 --- 书名: 岛屿的迴响:身份的重塑、历史的张力与未来的路径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作者,例如:陈立群、林雅雯] 出版年份: [例如:2024年] 出版社: [例如:海角书屋] --- 岛屿的迴响:身份的重塑、历史的张力与未来的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东亚地区,尤其是一个特定岛屿社群在面对全球化、历史遗绪与地缘政治变局时,其身份建构、集体记忆的重塑以及追求社会正义的复杂历程。全书由十个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的章节构成,试图勾勒出一幅多层次的社会文化地图,揭示了“我们是谁”这一根本问题在特定历史脉络下的多重表述与张力。 第一部分:历史的叠层与身份的碎裂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历史叙事的“再编码”过程。我们不再将历史视为单一、线性的时间轴,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相互竞争和共存的“碎片”。 第一章:记忆的考古学:殖民遗产与后殖民叙事 本章从殖民统治对本土社会结构、语言习惯乃至日常生活美学的深刻影响入手。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物质遗存(如建筑、文献)是如何被后来的政权选择性地保留、重构或抹除的。重点探讨了“被遗忘的群体的记忆”如何以非正统的方式在民间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持续发酵,挑战官方的主流历史叙事。这不仅仅是关于政治立场的对立,更是关于个体生命经验如何与宏大历史框架产生摩擦。 第二章:语言的疆界与身份的边界 语言是身份认同最直接的载体之一。本章考察了在多语环境下,不同语言社群(例如,本土方言群、引进的强势语言、以及旨在复兴的语言)之间的权力关系与互动模式。语言的“纯洁性”追求与全球化背景下语言的“混杂性”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指出,语言的衰退或复兴往往与政治经济的权力流动紧密相关,并分析了语言政策在塑造“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无形边界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部分:地缘政治下的文化形塑 在全球权力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岛屿社群的文化自觉和自我定位面临严峻考验。 第三章:海洋意识与陆地情结:空间感的重构 地理位置塑造了岛屿人民的生存哲学。本章对比了传统上“面向海洋”的开放性思维与在特定历史时期内被强加的“面向陆地”的内向性认同。探讨了气候变迁、海权争议等议题如何重新激活了岛屿社群对自身生存空间的集体焦虑与重新定义。通过考察艺术作品和地方志,揭示了“岛屿性”如何从一种地理事实转变为一种文化和政治的象征符号。 第四章:全球商品与本土价值的冲突 在全球资本流动与文化输出的浪潮下,本土的传统工艺、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章分析了文化商品化(Cultural Commodification)的现象,即本土文化元素如何被提炼、包装并推向国际市场。讨论的核心在于,当文化符号成为可交易的商品时,其内在的意义和使用者的主体性是否会被稀释或扭曲。 第三部分:正义的追寻与社会的张力 本书的下半部分转向了社会实践层面,关注在复杂的身份认同下,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正义框架。 第五章:代际鸿沟:经验的不可通约性 不同世代的人们对同一段历史经历有着截然不同的“体感”。本章深入剖析了战后几代人之间在政治参与度、经济预期和价值取向上的巨大差异。代际对话的困难,并非仅仅是信息的缺失,而是存在着一种基于不同生命经验所产生的“意义的不可通约性”。如何弥合这种鸿沟,实现跨代际的理解与和解,是构建稳定社会的关键挑战。 第六章:边缘群体的能见度与“被看见”的代价 本书关注那些在主流叙事中长期处于“隐形”状态的群体,包括移工、新住民、性少数群体等。本章探讨了这些群体争取自身“能见度”的抗争历程,以及当他们被“看见”后所必须面对的新的审视、标签化甚至歧视。真正的正义,不仅是让边缘群体发声,更重要的是确保他们的发声不被简化为单一的符号或议题。 第七章:跨界合作的伦理困境 在高度两极化的社会环境中,寻求跨越意识形态界限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也极具风险。本章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在议题驱动下,不同政治光谱的人们如何暂时性地结盟。讨论了这种“功能性联盟”的伦理基础:合作的底线在哪里?当利益冲突浮现时,共同的价值基础是否足够坚固以维持联盟的持续性? 第四部分:未来的想象与路径的探索 第八章:数字空间中的身份重构与“虚拟社群”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身份的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但也催生了“信息茧房”和极化现象。本章研究了岛屿社群如何在虚拟空间中构建新的认同群体,以及这些数字身份如何反作用于现实世界的政治和社会行为。探讨了数字原住民在身份认同上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 第九章:从地方到全球:能动性的再定位 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单纯地固守“本土”或盲目地拥抱“全球化”都不是可持续的路径。本章提出了一种“在地全球性”(Glocalization)的视角,即如何在深刻理解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参与到全球性的议题讨论中。这要求个体和社群发展出一种既扎根于本土,又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能动性。 第十章:不完美的共存:迈向“越界”的可能 全书的终点并非提出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而是倡导一种对“不完美共存状态”的接受与持续努力。真正的“正义”,可能不是一种完全和谐的状态,而是一种持续处理张力、允许矛盾存在的动态平衡。本章鼓励读者超越既有的身份幻象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在不断的对话、倾听与实践中,探索更具包容性与韧性的未来路径。 --- 本书特色: 本书以扎实的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丰富的田野观察与文化文本分析,提供了一种审慎且富有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当代议题。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在历史的重压与未来的不确定性之间,我们如何诚实地面对自身身份的复杂性,并积极构建一个更具对话精神的社会。 适合读者: 历史研究者、社会学与人类学学生、关注身份政治与社会运动的公民、以及所有对当代东亚社群发展深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聶雅婷
 
  輔大哲學博士,教學將近二十年,目前任教於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擅長於神祕主義比較、東西文化比較、宗教哲學比較、當代文學與哲學對談、老莊哲學、女性主義與美學等。長久以來沉浸於當代思潮與中國哲學及宗教對談的研究,已在研討會發表論文多篇。受過完整士林哲學教育,先後任職於關渡基督書院、真理大學通識及臺文系、大葉大學等校。碩士論文《莊子默觀思想研究》,博士論文為《從「默觀」看東西文化交流與對談──十字若望與莊子的對談》(花木蘭出版),也著有《生命體驗的詮釋與東西文化之會通》(五南出版社)、《美學通論》(空中大學出版社)。

图书目录

【推薦序】/葉海煙
【自序】
 
【第一章】主體幻象的消弭與越界正義的可能性
前言
壹、由同一性思考起
貳、身分幻象與同一性暴力
參、意識形態幻象與暴力
肆、穿越身分認同的幻象以及越界正義的可能性
伍、在主體廢墟當中尋找越界正義的可能性
總結
參考書目
 
第二章】局內?或者局外?──讀鄭清文的《局外人》
前言
壹、用現象學方法解構《局外人》
貳、《局外人》的抉擇──局內或局外?
參、《局外人》現象當中所顯現的悲劇本身
總結
參考書目
 
【第三章】臺灣主體性的探討──一場關於文化與哲學的探究
前言
壹、主體性與身分認同
貳、身分認同悖論、焦慮以及如何有深度歸屬
參、流動世代中的臺灣如何建構身分認同
總結
參考書目
 
【第四章】臺灣文學中「主體際性」的建構──以李喬的《寒夜三部曲》為例
前言
壹、由「主體際性」出發
貳、由《寒夜三部曲》看「主體際性」
參、「主體際性」開展──召喚你與我參與與介入
總結
參考書目
 
【第五章】《關於文化創傷的人文療癒面向──以記憶來看》──以灣生為例
前言
壹、灣生事件介紹
貳、灣生事件當中透顯出文化創傷記憶的復建:集體記憶的重建
參、寫在灣生事件的新史學建構之前的記憶與歷史認識
肆、灣生事件的新史學建構:重建家園記憶
總結:學會事件詮釋,不再存有遺忘而是真正記得後的原諒
參考書目
 
【第六章】走出「慰安婦」過去的詮釋角度──建構關於「事件」省思
前言
壹、臺灣慰安婦目前處理狀態
貳、慰安婦由事件角度來看
參、慰安婦事件的文化記憶
肆、目前慰安婦事件未入主流世界文化記憶原因探討
伍、在事件之後,後創傷主體的重建
總結
參考書目
 
【第七章】以「幽靈法」來進行原住民神話兒童繪本的自我認同探究
前言
壹、原住民的認同運動介紹
貳、在後殖民歷史中找回歷史與自我
參、神話的重要性
肆、建立兒童神話繪本深度文化詮釋的重要性
伍、細說幽靈法,來說明原住民的生命之道
總結
參考書目
 
【第八章】幽靈法展現在原住民母語神話閱讀策略──以泰雅族狩獵神話為例
前言
壹、認同策略:「幽靈法」
貳、以泰雅族母語來建構原住民神話
參、泰雅族狩獵神話的身體感
肆、深層文化詮釋以回覆原住民的正義
總結
參考書目
 
【後續未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8012
  • EISBN:978626708879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0.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聶雅婷博士以「再思臺灣主體性:穿越身分幻影與超界正義可能性」為主題所精心撰作的這本專著,是近一、二十年來臺灣主體意識所擴展開來的思想激盪與人文回響之中,相當值得學界予以關注的跨界之作。
  
  雅婷博士原本以東西方比較哲學為其研究的主要論域,且已然有了十分精湛的哲學素養;然由於其個人心靈視角與生命關懷多方多面的轉向,以及其對臺灣文學作品的涉獵與鑽研一直持續地加深並拓寬,她於是專注而嫻熟地運用其得自個人自主訓練的邏輯思考與方法操作,展開其已然超越一般書評文論的文本解析、理論詮釋以及諸多具後設性、開放性與未來性的人文反思,而因此收穫豐碩,成果斐然,終於全面地將其個人的研究成果具體呈現在這本著作裡。
  
  由於本書是雅婷博士近年來的論文結集,因此她所論及的主題自有其多樣性與開放性,然而,相關的論述都始終環繞著主體性、主體際性、身分認同(包括族群認同),以及生命原鄉之回返與自我真實之重整等一連串的人文課題;而為了處理這些已然有了跨域思考的論題與議題,顯然需要在文本詮釋與脈絡重構之外,再添多元多樣的觀念柴火,以燃燒出燦然的意義亮光。穿越身分幻影,強調重新回到身體文本的論述,回到所謂自我與他者之間進行辯證思維,以去除單一二元對立,建立正義的越界思考面向。
  
  而為了開宗又明義,本書第一章即以「主體幻象的消弭與越界正義的可能性」為題,貫穿全書之意理脈絡,其所透顯的思想力道已然呼之欲出。原來,在臺灣人挺立主體的過程之中,自始便充滿著諸多幻象之誘引及理當如何越界突圍而出的正義之聲;而既然必須面對此一含藏著弔詭與危機的心靈關卡與人文險途,雅婷博士乃如此從容地理解自我身分認同所涉及的「同一性」、「虛假性」、「宰制性」以及可能演生的暴力等等難題:「因為當我們一心追求『同一性』,要求『同一性』復原時,這『同一性』會產生一種體制的『暴力』問題,當你認同自我是自我、存有是存有、道是道時,道的宰制性油然而生,『同一性』所欲達到的道的原初,會進一步形成道的原初的虛假性來控訴自己,這是主體可能產生的『同一性』執著幻象,這幻象會是將他人的面容加以討伐,而忘了原始天真的面容,一個全然他者會被迫消亡在『同一性』的追求上。」
  
  由此看來,「身分認同」談何容易!而「同一性」的真實呈現又豈是紙上之作業或按圖之施工所能竟其全功?因此,雅婷博士斷言我們在尋找真實自我的道路上,顯然必須納入更多過程及流變的主體思考,於是她引齊澤克之言而有如此真誠之期盼:「穿越幻象,重新認識症狀,瞭解人類死亡驅力,進一步死而重生,也唯有自我毀滅才能重新得以自我救贖作為。」其中,已然滿溢的生死關懷以及其所透露的生死智慧,自是昭然若揭。
  
  既已破題,雅婷博士乃一心優游於臺灣文學創作的園林之中,通過敘事性之文本,直探臺灣文學創作者的內心世界。於是,她以現象學的方法解讀鄭清文的《局外人》,她提出到底誰是局內人?你認為的局內人是否在某視角上,可能也是以局外人做為思考起點?若嚴格分立局外及局內人之分,二元對立的狀態之下,問題的切入是否會失了準頭?在後現代的臺灣社會文化現場上,鄭清文提出了局外人之說,由倫理情境著手,說明原本遵循孝的展現家庭價值,是否在執意要做出價值抉擇時,卻可能錯失了關係更深刻的建構,而淪為局外人之列?
  
  接著,在李喬的《寒夜三部曲》之中探究「主體際性」的意義建構,進而試圖召喚你與我的彼此參與及相互介入,而從這部臺灣人的大河小說,推出將「場有哲學」與生命哲學緊密結合的斷語:「互為依存關係的生命哲學,任何人都不能破壞,只能參與體現這樣的主體際性場有哲學,邀請讀者,也邀請你與我,共同參與這大河中,讓生命之河洗滌我們更純粹的生命本質吧!」面對如此充滿哲學味的文學解讀,推想小說家李喬應能完全體會並予以認可吧!
  
  於是,雅婷博士以其關懷之情與智性之眼,來看待灣生與慰安婦,而為家園記憶與創傷主體,進行具有主體與互為主體的意義重建,而最後她將注意力轉向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處境,並擴及相關的族群認同已然遭逢的諸多傷害與困厄,其中處處可見權力的壓迫、文化的殘害與生命的災難。
  
  既置身此一人文氛圍,她於是通過對原住民族的神話解析與語言回復之策略與行動,試圖來理解原住民族的主體性重建所必須超克的諸多課題;其間,雅婷博士運用法國解構主義大師德希達與英國後現代主義大師列維那斯關懷「他者」的哲學觀點與哲學方法,進行其深層的文化詮釋,而嘗試為原住民正義的回覆,盡一點個人心力,而如此之學術作為,在臺灣哲學工作者之中,其實並不多見。
  
  此外,雅婷博士並運用她所謂的「認同策略:幽靈法」,以泰雅族母語建構原住民神話為例,具體呈現原住民神話的閱讀策略,並進而探入原住民族的族群記憶與共同心靈,以理解這些曾歷經苦難的真真切切的生命之道,而如此的研究手法與研究進路,則已相當貼近信仰與神學二者相對相應所延展開來的超越路向,雅婷博士於是在探索原住民族多方涉及生死之際與幽冥二途的神話敘事之後,有了如此充滿感動之情的結語:「回應這樣的召喚本身,代表回家的可能性,人的靈體在死後飄盪,希望原住民能以自我自在地在此處生存方式,讓自己過了彩虹橋,仍能夠面見這些賜予生命的神靈體。」如此的人神(人鬼)交遇,透露的應不只是宗教性的啟示,顯然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學趣味與哲學意味吧!
  
  在雅婷博士此一專著出版前夕,謹綴上述個人之感言與閱讀心得,向她表示祝賀之意,並竭誠邀請所有關心自己、關心他者、關心文化、關心生命、關心世界、關心臺灣的朋友們,來和雅婷博士一起動腦,一起用心,一起為豐富主體性、完滿主體際性而共同努力。
 
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葉海煙 謹誌 2021.12.10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在的,市面上充斥著太多情緒性的論述,它們擅長激起讀者的共鳴和憤慨,卻鮮少提供堅實的思想骨架來支撐這些情緒。我對於那種「越界」的提法非常感興趣,這聽起來就像是數學或物理學上的突破,突破了既有公理的限制,從而看到了新的解法。對於台灣社會而言,許多結構性的困境正是源於我們在既有的「界線」內打轉——族群界線、藍綠界線、甚至世代界線。如果作者能夠提供一套論證,說明如何運用一種超越傳統二元對立的「正義」觀點來化解這些僵局,那將是極具啟發性的。我個人一直認為,真正的進步,並非在舊有框架內爭取更多資源,而是要創造一個全新的框架。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繪製出這個新框架的初步藍圖,即使只是遠景,也能給人前進的動力。

评分

讀完幾本探討台灣身份認同的熱門著作後,我常常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它們很會描述我們身處的困境,描繪出那些糾結、矛盾的心理狀態,彷彿在鏡子前細細檢視每道傷痕,但真正能帶領讀者走出來的橋樑卻似乎總搭不起來。這本書的書名給了我一種截然不同的預感,特別是「幻影」這個詞,它點出了許多我們固執的身份標籤,可能不過是歷史或政治話語所編織的幻象,一旦看穿了,或許才能真正鬆綁。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解構這些根深蒂固的「幻影」,並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從這種解構中,提煉出可以實踐的「越界正義」。這不僅僅是政治層面的論述,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展現。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思考工具,讓我們在面對日常的倫理抉擇或社會議題時,不再被僵化的身份定義所綑綁,而是能以更開放、更具流動性的眼光去看待彼此與這個島嶼的關係。

评分

最近這些年,關於「台灣意識」的討論,有時候聽起來更像是一種輪迴,總是在差不多的幾個歷史節點上打轉,讓人感到疲憊。我們似乎總是在為過去的錯誤或未完成的革命辯護,卻很少真正著眼於如何建立一套能夠適應未來全球化挑戰的嶄新價值體系。因此,當我看到「再思」這個動詞,立刻被吸引住了。這意味著它不是在重複舊有的論述,而是在要求讀者進行一場更高層次的認知升級。特別是對「主體性」的探討,我期盼它能擺脫那種狹隘的、僅限於族群或政治立場的定義,轉而探討一種更為成熟、更具文化韌性的「主體性」——一種能兼容多元聲音,並且能夠與世界進行深度對話的主體性。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引導我們從這種「幻影」的束縛中掙脫,並勾勒出一條邁向實質公平正義的路徑,那麼它絕對會是近年來最重要的思想資源之一。

评分

這本《再思臺灣主體性:穿越身分幻影與越界正義可能性》的書名,光是看到就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多看幾眼。在當今這個充滿快速變動與身份認同拉扯的年代,尤其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如何定義「我們是誰」,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標籤可以概括。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將複雜的歷史脈絡、當代的社會結構,以及未來可能的方向交織在一起的論述。許多探討主體性的著作,往往過於學術化,或是只停留在現象描述,缺乏對「如何超越」的實質探索。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診斷,更是一種處方箋,一種能讓我們跳脫既有框架,去思考「可能性」的視角。那種「越界正義」的提法尤其引人好奇,它暗示著現有的正義框架可能已然失靈,我們必須尋找新的邊界或甚至打破邊界才能實現真正的公理。這種對結構性問題的深刻剖析,對於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迷惘,卻又渴望能為這片土地做出實質貢獻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评分

身為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感受身份流動性的人,我對於那些試圖「一言以蔽之」的解釋感到本能的反感。我們太複雜了,歷史的重量、多元文化的衝擊,使得任何簡單的標籤都顯得蒼白無力。這本書的標題顯露出它試圖處理的複雜度,特別是「穿越身分幻影」這個階段,我猜測作者會深入剖析我們是如何在歷史敘事與現實壓力下,將某些標籤神聖化或污名化的過程。這需要極高的思辨能力和對文本的敏銳度。我更在乎的是,在完成對「幻影」的剝離之後,如何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有行動力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必須是開放的、能夠吸收異質經驗,並且能夠在國際場域中發聲的。如果這本書能夠成功地將抽象的哲學思辨,轉化為對台灣當代社會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洞見,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學術論著,真正成為了當代台灣知識分子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