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電子書)

朱熹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榮捷
图书标签:
  • 朱熹
  • 理学
  • 宋明理学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学术史
  • 文化史
  • 电子书
  • 朱子学
  • 程朱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
  卻愁説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朱熹認為,不管舊有的知識,或者新的學問,只要經過辨析、探究,就能使思考更加精密深遠,並讓真理更加明朗。

  這樣「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朱熹真的是千古封建思想的罪人嗎?從來討論朱熹,大多由門戶之見出發。五四以後,則改由西方哲學視線,以評朱子。然而,本書改採知人論世的角度分析朱子,藉由《朱子文集》、《朱子語類》等朱子本人的著作,了解朱熹作為一個凡人真實的模樣。

  全書分四大部分。一為朱子之思想,包括太極、理、氣、天、格物與修養。一為朱子之活動,如其授徒、著述與行政。三為友輩之交遊。其與張南軒、呂東萊、陸象山和陳亮往來,各占一章。四為朱子之道統觀念,朱學後繼,與韓日歐美之朱子學。

  此外,朱子之名號、家屬、師承和與佛教之交涉,亦述及焉。所論多為中韓日學人所未言者,如朱子生活之酒興、歌唱,貧乏以至印書發售的種種日常。
 
哲人之路:宋代理学思潮与朱熹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卷关于宋代理学演变、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中国社会、文化、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术力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人物的传记,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自唐代中后期萌芽,历经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的艰辛探索与体系构建,最终在朱熹手中达到集大成与规范化阶段的“理学”(程朱理学)这一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上下两编,详尽梳理了理学的历史脉络与思想内核。 上编:理学的勃兴与基础的奠定(唐末至北宋中期) 第一章:中古思想的危机与新儒学的呼唤 本章首先回顾了魏晋玄学与唐代佛道思想对儒家传统经典解释体系所带来的冲击。随着科举制度的固化和士大夫阶层对“经世致用”之外精神寄托的渴望,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整合宇宙论、本体论与个体道德实践的全新哲学框架来重振儒家学统。探讨了韩愈、李翱等先驱者在复兴儒学道统上的初步尝试。 第二章:周敦颐与太极图说的本体论创见 重点阐述了周敦颐如何借由道家和《易传》的资源,构建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成熟的宇宙生成论体系——“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万物”。深入分析了“太极”与“无极”的关系,以及“动而健,静而翕”的原理如何成为后世理学阐发“天理”的基础,为宋代理学的本体论奠定了起点。 第三章:邵雍的时空观与“元”的结构 本章聚焦于邵雍的象数学体系。不同于其他理学家侧重伦理,邵雍构建了一套精密的时空模型,提出“元、会、运、世”的循环史观。分析了其“玩易以穷理”的方法论,探讨了邵雍如何试图将易学、数术与历史哲学相结合,展现了宋代理学内部思想路径的多样性。 第四章:张载的“气”与“义理”的统一 着重考察了张载如何批判性地吸收了前人的观点,强调“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实体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关怀。分析了张载如何将朴素的唯物论基础与儒家的社会责任感紧密结合,确立了理学“内圣外王”的实践目标。 第五章:二程的“天理”论与心性论的构建 这是理解朱熹思想的关键过渡章节。详细剖析了程颢的“万物一体之仁”与“天道流行”的直觉体悟,以及程颐对“理”的范畴化、系统化工作。深入辨析了程颐提出的“格物致知”的初步含义,以及对“心即理”与“天理”之间层级关系的厘定,为朱熹集大成奠定了方法论与本体论的双重框架。 下编:理学的集大成、传播与历史地位 第六章:集大成者的理念整合与体系重塑(本章侧重梳理朱熹之前的思想脉络,而非朱本人的思想) 本章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概述了北宋理学在解释“天理如何落实到人心中”这一核心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对如何处理“心、性、理、气”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为理解朱熹如何提出“存天理,去人欲”提供了背景。 第七章:理学的社会化与政治化进程 探讨了理学如何在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被朝廷采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分析了理学在教育体系、官员选拔标准(如“思辨性”要求)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如何影响南宋的政治决策与文化氛围。讨论了理学在民间(如书院教育)的推广形式。 第八章:理学视域下的宋代学术图景 本章将理学置于宋代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中进行考察。对比了理学与当时道家、禅宗(特别是陆九渊的心学流派)在本体论、认识论上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凸显了理学在哲学深度、规范性和对传统经典权威重申方面的优势与局限性。 第九章:理学对后世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深入剖析了理学体系最终在元明清三代,特别是被新儒学(后来的心学与后儒学)继承和批判的过程中,如何固化了伦理纲常、家族秩序以及性别角色的规范。讨论了理学对中国社会稳定(褒义)与思想僵化(贬义)所产生的复杂影响。 第十章:宋代理学的历史遗产与现代反思 本章总结了理学作为中国哲学史高峰的地位,探讨了其对东亚文化圈(如朝鲜半岛、日本)的影响。最后,对理学在处理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精神追求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上,提出了值得当代学人重新审视和批判性继承的价值与缺陷。 ---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逻辑,描绘了一幅宋代理学从酝酿、发展到成熟的壮丽画卷。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士人如何在时代巨变中重塑精神家园的深刻记录。读者将通过此书,领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如何以其强大的内在逻辑和对人生命运的关怀,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数百年来的精神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榮捷(一九○一-一九九四)


  廣東開平縣人,美籍華人學者,哲學史家、朱子學專家。嶺南大學學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達慕思學院與華巴斯學院榮譽博士;歷任嶺南大學教務長,夏威夷大學與達慕思學院教授,徹談慕學院講座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图书目录

《世界哲學家叢書》總序
自序
第一章朱子傳略
第二章朱子之名號與家屬
第三章朱子之師
第四章朱子論太極
第五章朱子論理氣
第六章朱子論天
第七章朱子論格物
第八章朱子論修養
第九章諸生、精舍、與書院
第十章朱子之著述
第十一章朱子之生活
第十二章朱子之政績
第十三章朱子與張南軒
第十四章朱子與呂東萊
第十五章朱子與陸象山
第十六章朱子與陳亮
第十七章道統與後繼
第十八章朱子與佛教
第十九章韓國、日本、歐美之朱子學
朱子年譜要略
參考書目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2958
  • EISBN:9786263076549
  • 叢書系列:東方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總序

  本叢書的出版計劃原先出於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多年來的構想,曾先向政通提出,並希望我們兩人共同負責主編工作。一九八四年二月底,偉勳應邀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三月中旬順道來臺,即與政通拜訪劉先生,在三民書局二樓辦公室商談有關叢書出版的初步計劃。我們十分贊同劉先生的構想,認為此套叢書(預計百冊以上)如能順利完成,當是學術文化出版事業的一大創舉與突破,也就當場答應劉先生的誠懇邀請,共同擔任叢書主編。兩人私下也為叢書的計劃討論多次,擬定了「撰稿細則」,以求各書可循的統一規格,尤其在內容上特別要求各書必須包括(1)原哲學思想家的生平;(2)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3)思想傳承與改造;(4)思想特徵及其獨創性;(5)歷史地位;(6)對後世的影響(包括歷代對他的評價);以及(7)思想的現代意義。

  作為叢書主編,我們都了解到,以目前極有限的財源、人力與時間,要去完成多達三、四百冊的大規模而齊全的叢書,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光就人力一點來說,少數教授學者由於個人的某些困難(如筆債太多之類),不克參加;因此我們曾對較有餘力的簽約作者,暗示過繼續邀請他們多撰一兩本書的可能性。遺憾的是,此刻在政治上整個中國仍然處於「一分為二」的艱苦狀態,加上馬列教條的種種限制,我們不可能邀請大陸學者參與撰寫工作。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獲得八十位以上海內外的學者精英全力支持,包括臺灣、香港、新加坡、澳洲、美國、西德與加拿大七個地區;難得的是,更包括了日本與大韓民國好多位名流學者加入叢書作者的陣容,增加不少叢書的國際光彩。韓國的國際退溪學會也在定期月刊「退溪學界消息」鄭重推薦叢書兩次,我們藉此機會表示謝意。

  原則上,本叢書應該包括古今中外所有著名的哲學思想家,但是除了財源問題之外也有人才不足的實際困難。就西方哲學來說,一大半作者的專長與興趣都集中在現代哲學部門,反映著我們在近代哲學的專門人才不太充足。再就東方哲學而言,印度哲學部門很難找到適當的專家與作者;至於貫穿整個亞洲思想文化的佛教部門,在中、韓兩國的佛教思想家方面雖有十位左右的作者參加,日本佛教與印度佛教方面卻仍近乎空白。人才與作者最多的是在儒家思想家這個部門,包括中、韓、日三國的儒學發展在內,最能令人滿意。總之,我們尋找叢書作者所遭遇到的這些困難,對於我們有一學術研究的重要啟示(或不如說是警號):我們在印度思想、日本佛教以及西方哲學方面至今仍無高度的研究成果,我們必須早日設法彌補這些方面的人才缺失,以便提高我們的學術水平。相比之下,鄰邦日本一百多年來已造就了東西方哲學幾乎每一部門的專家學者,足資借鏡,有待我們迎頭趕上。

  以儒、道、佛三家為主的中國哲學,可以說是傳統中國思想與文化的本有根基,有待我們經過一番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重新提高它在世界哲學應有的地位。為了解決此一時代課題,我們實有必要重新比較中國哲學與(包括西方與日、韓、印等東方國家在內的)外國哲學的優劣長短,從中設法開闢一條合乎未來中國所需求的哲學理路。我們衷心盼望,本叢書將有助於讀者對此時代課題的深切關注與反思,且有助於中外哲學之間更進一步的交流與會通。

  最後,我們應該強調,中國目前雖仍處於「一分為二」的政治局面,但是海峽兩岸的每一知識份子都應具有「文化中國」的共識共認,為了祖國傳統思想與文化的繼往開來承擔一份責任,這也是我們主編「世界哲學家叢書」的一大旨趣。

傅偉勳韋政通
一九八六年五月四日

自序

  朱子之思想,源遠流長。影響我國、韓國與日本思想、政治、社會,凡數百載。歷代奉為官學。至清代中葉,漢學崛起,乃與宋學爭衡。五四以來,更為知識階級所唾棄。以為不合潮流,我國貧弱,皆由朱學之故。於是恥談朱子。由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三年十五年間,據筆者調查,談朱熹者只論文五篇,書一本而已。且此書乃日本之朱子學而非我國之朱子學也。論文皆全面攻擊,謂其扶護封建,為地主服務,以三綱五常壓制個人與女性。此是以觀念立場,感情作用,而非根據歷史之判斷。夫封建思想與三綱五常,乃我國堅立不撓之傳統。在此環境之內,任何思想家不能逃出範圍。故謂朱子為非革命家則可,而以現代標準評七八百年以前之思想則不可。抑朱子亦非完全守舊者。觀其仁、理、性、命等理論,新見殊多。其《四書章句集註》有新義者,凡七十餘處。朱子一生重禮,禮制亦參用古今禮儀,以實用為主。朱子之時,佛老之宮遍天下。儒家學校,則一郡一縣,僅一置焉。于是朱子修復書院,建築精舍。其門人又建立書院。儼然使南宋全國成為一強健之書院運動。挽狂瀾於既倒。謂之使我國不至如日本之佛教化,不為過也。吾人應以客觀態度,撇開觀念立場,以評論朱子,取長舍短。朱子終身教學,即本此旨。

  筆者在美國講授中國哲學五十年。在初美國人士對中國思想,全以消極視之,蓋謂儒家比不上基督教也。其時我國學人之在美者,專事抗辯,強調物質文明,我雖落後,而精神價值,則比西洋為優。筆者以為如此弄巧反拙。介紹中國思想,自應不毀不譽。於是編《中國哲學資料書》,任讀者自作品評。相信儒釋道各有所長,自然水落石出。近年朱子思想漸受注意,乃努力研究。先後成《朱學論集》、《朱子門人》、《朱子新探索》等書。歷次國際會議,亦以朱子為題。畢竟物極必反,猛攻朱子之風漸弱,轉而對朱子思想,發生興趣。筆者乃於一九八二年舉行國際朱熹會議。接續有廈門一九八七年之國際朱熹會議,一九九○年又有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之國際會議。再接再厲,促進客觀評論之境,誠可賀也。

  本書之作,希能作客觀評論之一助。不事鼓吹,亦不事攻擊。分思想、事功、交遊與傳播四部份。完全根據朱子本人著作。發現新資料不少,思以貢獻研究之微力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觉得,研究朱熹,绕不开他对“心性”的论述与程颐、邵雍等前人的继承与区别。这本书如果仅仅停留在介绍他的理气论或对“四书”的官方解读,那就显得有些保守了。台湾的学术圈对于心学,尤其是王阳明心学与朱子学的对比讨论非常热烈,我们很想知道,在当代视角下,朱熹的“天理”观如何回应现代社会的个体价值和自由意志的诉求?他所构建的那个层层递进、井然有序的宇宙图景,在面对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时,还能提供多少具有生命力的洞察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甚至带有反思性的视角。也许可以引入一些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比如将朱熹的“格物”精神与当代科学方法论进行有趣的对照。这种勇于直面挑战的学术勇气,才能让朱熹的思想“活”在当下,而不是成为故纸堆里的古董。如果这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去思考“朱熹能为我们解决什么当代问题”,那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评分

这本关于朱熹的电子书,光是看到书名,我就忍不住好奇,想要一探究竟这位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思想脉络。毕竟,朱熹在华人思想史上的地位,简直是无人能出其右,他的理学影响了我们几百年,从科举考试到民间伦理,都深深烙印着他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更贴近现代人理解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阐释得淋漓尽致。台湾的学术界对朱熹的研究一直很深厚,希望这本电子书能在继承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如,能不能更深入地探讨朱熹思想在明清甚至现代的演变与争议?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朱熹与佛、道两家思想的辩证关系。他的一生都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儒家宇宙观,这个过程中必然吸收了不少外来养分,但最终如何保持儒学的核心精神,这才是最考验功力的部分。如果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并且在电子书的呈现上,多利用一些图表或思维导图来梳理他庞大的学说体系,那阅读体验肯定会大大提升。我希望能读到的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朱熹传记与思想导读,让人在阅读后,不仅理解了朱熹“立言”的伟大,更能体会到他作为一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

评分

拿到这本《朱熹 (電子書)》,说实话,我有点挑剔,因为市面上关于朱熹的书汗牛充栋,很多都是学院派的枯燥论述,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我希望这本书能打破这种沉闷感。我最看重的是叙事的手法。如果这本书能以朱熹的“日常”为切入点,比如他讲学时的情景、他与弟子们的书信往来,甚至是他晚年被贬谪时的心境,那会生动得多。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在于他们的“人味儿”,而不是抽象的哲学符号。想象一下,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一个大学者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应对政治倾轧,这些细节比空谈“四书”的注解更能吸引我。电子书的便利性,也让我期待排版能更讲究留白和阅读节奏。如果能穿插一些他所处时代的南宋风物描写,比如临安城的繁华与偏安一隅的无奈,那么朱熹这个人物就会立刻鲜活起来,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贤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在时代巨轮下努力思考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学术专著,成为一本优秀的思想史普及读物了。

评分

读关于大思想家的书,有时更像是在阅读一场“精神的远征”。我希望这本电子书能捕捉到朱熹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他一生都在不断地“订正”和“完善”自己的学说,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对真理的无限敬畏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他思想发展中的“转折点”——有没有哪些重大的事件或与某位重要人物的交锋,促使他对自己早期的观点进行了颠覆性的修正?电子书的篇幅优势,应该允许作者进行更细致的梳理,描绘出他学术思想的“生长曲线”。我们台湾的读书人,很多时候崇尚务实,如果这本书能更凸显朱熹在实践层面(比如他参与地方治理或兴办书院)的影响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那会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总结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学问之大,在乎其真切笃行”的力量,让我们这些后学者在面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时,也能抱持朱熹那样的精诚之心。

评分

对于一本电子书来说,用户体验是关键,尤其是在阅读这种涉及大量传统文献和复杂哲学的书籍时。我非常在意这本书的检索功能和注释系统是否完善。朱熹的学说体系极其庞大且环环相扣,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很容易让人迷失在概念的迷宫里。我期待作者能在关键术语上提供即时的、深入浅出的解释,或者至少提供详尽的脚注,让我随时可以追溯到原始出处,不必频繁地切换APP或翻阅其他工具书。更进一步说,作为电子书,它是否有能力整合多媒体资源?比如,能否链接到一些相关的考古发现、宋代绘画,甚至是在地讲解音频,来辅助理解朱熹生活和思想发生的具体“场域”?如果这本书只是简单地把纸质书的内容扫描或排版进去,那就太浪费电子媒介的优势了。我希望它能像一个动态的知识库,而非静态的文本集。这种现代化、互动性的阅读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快速信息获取的台湾读者来说,才是阅读重量级传统著作的有效途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