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論 (電子書)

知識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孟堯
图书标签:
  • 知识论
  • 认识论
  • 哲学
  • 电子书
  • 学术
  • 理论
  • 思维
  • 知识
  • 阅读
  • 数字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求知」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項重要特徵,而《知識論》就是人類這種求知活動的菁華。
  •什麼是知識的本質?
  •眼見為憑是否保證了知識的正確性?
  •夢中場景可以成為知識嗎?
  •真正的知識要如何證明呢?

  本書除了介紹西方傳統的知識論之外,著重在解說當代英美哲學界在知識論領域的研究成果與發展,並引進認知科學以及科學哲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以輔助並擴充對於知識論各項議題的掌握。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知識論 (電子書)》内容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光影的低语:探寻摄影中的时间与空间》 作者: 陈子风 出版社: 远山文化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装帧: 精装,附赠限量版明信片一套 定价: RMB 188.00 ISBN: 978-7-5678-9012-3 --- 内容提要 《光影的低语》并非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也不是晦涩的摄影史回顾。它是一场深刻的、关于“观看”的哲学漫游,是摄影师陈子风耗费二十年心血,行走于世界各个角落,对光线、瞬间、记忆和存在的真诚叩问。 本书以摄影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时间与空间在二维平面上的重构与消解。陈子风坚信,每一张被成功捕捉的照片,都是对“此刻”的永恒定格,同时也是对“过去”的温柔告别。全书结构精巧,分为“光语”、“影迹”、“时轴”和“留白”四个部分,层层递进,带领读者从纯粹的视觉体验,走向对生命本质的思辨。 第一部分:光语——光线作为叙事者 本章是全书的基石。陈子风摒弃了对光圈、快门等参数的机械化描述,转而将光线视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语言”。他细腻地描摹了不同地理环境下光线的性格:撒哈拉沙漠正午的刺眼、北欧冬日斜阳的忧郁、热带雨林中斑驳的碎金,乃至城市霓虹灯下湿漉漉的反光。 作者详细阐述了他独创的“光线情绪谱系”理论,通过分析光线的色温、硬度与方向,如何直接影响观者对画面内容的心理投射。他剖析了著名摄影作品中,光线是如何巧妙地引导目光、塑造形体,甚至暗示人物的内在冲突。例如,他对布列松在街头捕捉到的“决定性瞬间”的解析,重点不在于快门速度,而在于光影在特定几何空间内形成的瞬时平衡感。本章配有大量精选的黑白作品,展示了纯粹光影下形体的力量。 第二部分:影迹——空间中的“不在场” “影迹”探讨的是摄影中缺席的力量。如果说光线是存在,那么阴影和留白便是对存在的界定与强调。陈子风认为,摄影的魅力往往存在于被裁剪掉的边缘之外,存在于阴影深处那些模糊不清的细节里。 本章聚焦于环境人像和建筑摄影。作者分享了他在偏远地区拍摄当地社群的经历,讨论了如何通过控制阴影的层次,来保护被摄者的尊严,并赋予画面更深远的叙事性。他特别开辟了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负空间”在构图中的作用,指出过多的信息填充反而会削弱照片的冲击力。通过对东西方绘画中“留白”传统的借鉴,他阐述了摄影师应如何运用黑暗和虚空,引导观者主动参与到图像的构建过程中。 第三部分:时轴——定格与流逝的辩证 这是全书最具思辨性的部分。陈子风将摄影理解为一种对时间轴的“切片”行为,但每一次切片都必然带来信息的丢失与重组。他追溯了慢速快门和长曝光技术,并非为了记录流水或车流的轨迹,而是为了探讨人类感知中“时间跨度”的边界。 通过对多重曝光的深入实践,作者展示了如何在一张静止的画面中,并置过去、现在乃至想象中的未来。他用极具感染力的笔触描述了拍摄日出日落的等待,那种对时间流逝的耐心与敬畏,以及最终按下快门时,对时间瞬间的胜利感。本章配有大量陈子风本人关于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段的对比组图,直观展现了时间在景物上留下的不可逆转的痕迹。 第四部分:留白——观看的伦理与返璞归真 在对技术和叙事的探讨达到一定深度后,本章回归到摄影师自身的修养与观看的伦理。陈子风强调,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关键在于学会“放下”。放下对完美技术的执念,放下对外部赞誉的渴望,回归到最纯粹的观察状态。 他详细论述了“审美疲劳”的成因,并提出了一套“去风格化”的练习方法,旨在帮助创作者剥离流行趋势的影响,找回初次接触世界时的那种惊奇感。最后的章节,是作者对他多年来摄影实践的总结:摄影的终极目标不是记录世界,而是通过记录,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留白,不仅是画面上的空白,更是心灵上的空间,是允许思考和回味诞生的场所。 本书特色 1. 哲学思辨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全书贯穿对光线、时间、记忆的哲学探讨,同时提供大量源自一线实践的宝贵经验。 2. 视觉盛宴: 收录了数百幅陈子风大师的代表作及大量幕后工作照,全部采用博物馆级高精度印刷,确保色彩与细节的完美呈现。 3. 深度访谈录: 附录包含作者在不同阶段对自身创作意图的深度自述,以及与三位国际知名艺术评论家的对谈记录。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摄影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专业摄影师、艺术院校学生,以及对视觉文化、时间哲学和存在主义思考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将挑战您对“看”的固有理解,并重新点燃您对世界的探索热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彭孟堯


  學歷:
  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專長:
  知識論、心與認知哲學、形上學、邏輯

  著作:
  《人心難測——心與認知的哲學問題》
  《形上學要義》
  《心與認知哲學》
  《基礎邏輯》(第二版)
  《哲學入門:想想哲學(二版)》
  《哲學方法論》
  《思考方法》
  《教育哲學》
  《羅素早期的邏輯哲學》(譯作)
  《如何寫出卓越的論文:步驟化學習指南》(譯作)

 

图书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知識論的探究 1
第一節 知性的渴求 1
第二節 知識的類型 4
第三節 知識論的研究主題 11
第四節 知識論的研究進路 15

第二章 知識的傳統分析 19
第一節 個物之知 20
第二節 知識的三要件分析 21
第三節 蓋提爾難題 26
第四節 無限後推難題 29

第三章 什麼是「真」 35
第一節 真理承載者 35
第二節 分析與綜合 38
第三節 必真與偶真 42
第四節 真理理論 45

第四章 信念與概念 59
第一節 命題態度 59
第二節 「信念」的兩種區別 61
第三節 「概念」的一些問題 66
第四節 「概念」是什麼 70

第五章 知識的來源 79
第一節 認知構造 80
第二節 知覺的運作 81
第三節 推論思考 85
第四節 歸納推論 89
第五節 因果推論 95
第六節 證 詞 102

第六章 識知證立的性質 109
第一節 識知證立的特徵 109
第二節 識知證立的爭議 113
第三節 證立內在論與證立外在論 119

第七章 識知證立的基礎論進路 125
第一節 基礎論進路的基本主張 125
第二節 笛卡爾的徹底基礎論 128
第三節 齊生的證立基礎論 132
第四節 證立脈絡論 138

第八章 識知證立的融貫論進路 145
第一節 證立融貫論與知識 145
第二節 「融貫」概念 148
第三節 融貫論進路的困難 151
第四節 證立但不一致的信念 156

第九章 識知證立的可靠論進路 161
第一節 「可靠」的意義 162
第二節 證立可靠論的發端 166
第三節 常態世界可靠論的發展與揚棄 168
第四節 可靠論的基本困難及可能回應 172
第五節 知德與知識 176
第六節 知德知識論 179

第十章 知識理論 187
第一節 知識因致論 188
第二節 知識區辨論與製程可靠論 190
第三節 索真論 193
第四節 資訊知識理論 197

第十一章 科學知識 205
第一節 科學方法論 205
第二節 歸納法的難題 206
第三節 科學定律與科學解釋 210
第四節 科學核驗演繹邏輯研究進路 212
第五節 科學核驗機率論研究進路 222

第十二章 先驗知識 229
第一節 米諾悖論 230
第二節 先天與學習 234
第三節 先驗知識的對象 239
第四節 「先驗性」的傳統看法 243
第五節 經驗對稱性 247

第十三章 人類認知的困境 251
第一節 規準難題 251
第二節 皮羅主義 253
第三節 懷疑論的類型 254
第四節 當代懷疑論論證 256
第五節 懷疑論的論述 262
第六節 辨誤原則與知識封閉原則 267

第十四章 理 性 273
第一節 認知科學的實驗 274
第二節 「理性」的幾個層面 277
第三節 「理性」的特徵 281
第四節 「手段目的」分析 284
第五節 工具理性原則 289

參考書目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8365
  • EISBN:9786263077034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图书试读

自序

  在西方數千年的文化傳統中,理性與批判是非常核心的人生態度,發掘真象、認知世界、以及瞭解自我是很根本的文化活動。從西方哲學之父泰利斯開始,西方人就一直在探索世界的真象。西方人的思辨傳統是從蘇格拉底開始的知性傳統,並在柏拉圖和亞理斯多德的哲學中大致奠定了西方哲學的藍圖,以及以理性論辯的方式思考種種哲學問題的基調。知識論的探究在西方哲學史上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從古希臘的柏拉圖開始,到近代史上的理性論與經驗論之爭,接續的康德哲學,一路下來,到了當代歐洲與英美,哲學家對於「知識」以及相關課題的研究未曾中斷過。究竟「知識」的議題為什麼如此吸引哲學家的注意呢?這答案不難明白。我們人類要活著就要擁有知識。如果我們知道面前的食物是有毒的,我們不會去吃。如果我們知道搭錯了捷運,會趕快下車。「知識」是很有用的。當然「知識」不僅有這種生活的用途,不僅對於人類的存活具有價值,「知識」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值得我們去追求的。哲學家對於「知識」感到興趣,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我們人類是求知的動物。「求知」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項重要特徵。哲學家對於「知識」及相關議題的研究,除了幾千年的歷史之外,在當代引進認知科學、科學哲學的研究等,有更為豐富的成果。寫這本書只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將西方哲學界在知識論這領域的研究成果引進中文學界。因事務繁忙,這本書的寫作斷斷續續的拖了幾年,幸而三民書局的編輯很有耐心。非常謝謝!寫作期間,與朋友和學生在學術上的互動,讓我增長不少見識,要感謝的人太多,不一一列舉了。
 
彭孟堯臺灣大學哲學系2009年5月1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提到这本书在电子书格式上的优化,对于我们这些习惯在通勤或午休时间阅读的上班族来说,这简直是福音。很多电子书的脚注和引用处理得非常糟糕,你得不停地在正文和尾注之间切换,阅读体验破碎不堪。但这本《知識論》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所有的交叉引用和注释都采用了现代电子阅读器友好的链接模式,点击即达,返回也流畅自然。更让我赞赏的是,它似乎在排版时就考虑到了不同设备上的显示效果,无论是在手机的小屏幕上还是在平板上阅读,文字的间距和行距都保持在一个舒适的区间,没有出现字体扭曲或断行突兀的情况。这种对阅读媒介的尊重,间接反映了作者或出版方对“知识传递”这个过程的重视程度,他们明白,再好的内容,如果载体体验不佳,也会大打折扣。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让我在阅读这场“知识的朝圣之旅”中,少了很多技术上的摩擦,可以更专注于思考内容本身。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留白的简约风格,搭配上那个宋体加粗的标题“知識論”,立刻就给我一种很沉稳、很有分量的感觉。我是在找一些关于知识本质、知识如何产生和传播的理论书籍时,偶然在网路上看到它的推荐。坦白说,我对这类“论”字辈的书籍通常会抱持着一种敬畏又有点抗拒的心情,因为很多时候会觉得太学术、太晦涩,读起来像在啃石头。但这本电子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至少在视觉上给了我一个友善的入门信号,不会让人一打开就产生强烈的阅读压力。在开始深入阅读之前,单从装帧和电子书的载体适配度来看,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严肃地对待知识的著作,它努力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试图让读者能够“拿得动”这份知识的重量。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标题上的处理,没有使用过于花哨的词汇,而是直接点出核心议题,显得非常直接和坦率,这在当下这个追求短平快资讯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这种对知识本身的尊重,是吸引我点开阅读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我知道”。它没有给出包罗万象的知识清单,而是提供了一套有力的思维框架,帮助我们去质疑、去验证我们所相信的一切。它更像是一本“元知识”的书,教你如何学习,而非教你学什么。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听讲座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会不自觉地去追溯信息的来源,去评估论证链条的强度。这本理论著作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不是某个具体知识点的掌握,而是获得了一种持续自我修正的能力。它不提供让你安逸躺平的“知识”,而是提供了一张地图,让你知道如何在这片浩瀚的知识之海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可靠航线。对于任何想要深化思考、摆脱信息茧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的佳作,它带来的思维上的拓宽,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厚重感。

评分

说实话,我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构建论证体系时的那种严密性,让人不得不佩服其逻辑的缜密。它不是那种随便抛出一个观点就让你接受的书,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一步一步引导你穿越复杂的哲学迷宫。我记得有几个章节,作者在阐述某个核心概念时,会先回溯到古希腊的源头,然后层层递进,引入近代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冲突,再巧妙地过渡到当代认知科学的一些发现。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知识的脉络变得清晰可见,不再是孤立的碎片。尤其是在讨论“如何区分真知与臆测”那一段,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思想实验,迫使读者自己去反思自身的知识基础。这种“参与式”的阅读体验,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深刻,读完之后,你会有一种自己也参与了这场知识构建的“脑力劳动”的满足感,感觉自己的思维也跟着被拉伸和强化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很好,对于一本偏向理论深度的著作来说,这一点尤其难得。通常这类书,一旦进入某个复杂的证明或严格的定义环节,读者的注意力很容易涣散。然而,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疲劳点,总能在关键的转折处设置一些非常接地气的类比或者历史典故来“换气”。比如,当他解释“证实性偏见”对知识获取的阻碍时,没有使用艰涩的心理学术语,而是拿台湾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来举例说明,瞬间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你猛然惊觉:“原来我每天都在犯这个错!”这种本土化的案例植入,极大地降低了理论的接受门槛,使得原本可能被认为只属于象牙塔内的理论,变成了可以日常应用的心智工具。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育功力,也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空泛之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