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與哲學:雞蛋問題×不可說的倫理×電車難題,你其實沒你想像的那麼有邏輯! (電子書)

邏輯與哲學:雞蛋問題×不可說的倫理×電車難題,你其實沒你想像的那麼有邏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路
图书标签:
  • 逻辑学
  • 哲学
  • 伦理学
  • 道德困境
  • 思想实验
  • 决策学
  • 认知偏差
  • 心理学
  • 鸡蛋问题
  • 電車難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亞里斯多德問什麼是「是」,什麼不是「是」;
康德跟人反覆討論「靈魂會不會死」的原因?
黑格爾的《邏輯學》其實跟「邏輯」無關?

10個知名哲學家×10本大師經典著作=100分的邏輯先修課!
有了邏輯,思考有條理,說話更有憑有據!

【什麼是邏輯分析?】
提出這個問題似乎有些怪,但其實不然。
人們雖然都會說「邏輯」,對邏輯的理解卻有可能完全不一樣。
比如人們常說的「那是你的邏輯」,「他做事是沒有什麼邏輯的」等等。前一句話中的「邏輯」的意思大致相當於「道理」或「觀點」,後一句話中的「邏輯」則是指「規律」。
自邏輯產生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它與哲學融合在一起,甚至在許多人看來,它不僅是哲學的一部分,而且就是哲學的一種工具和研究方法。

【人是衡量萬物的標準?】
普羅達哥拉斯的學說以「人是衡量萬物的標準」聞名遐邇。簡單地說,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即世界的情況以人的認知而定。
亞里斯多德的論證則是從「人是衡量萬物的標準」得出了「一事物既是又不是」,並從「一事物既是又不是」得出了「人是衡量萬物的標準」。從「人是衡量萬物的標準」可以得出,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觀點為準。
但是,由於人們彼此之間會有完全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因此他們這些不同觀點的陳述就會是不同的,即就會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只不過他們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而別人的不同觀點是錯誤的。

【不只哲學,倫理學也需要邏輯】
一輛失控的列車在鐵軌上高速行駛。
軌道上,有五個人被綁住,無法動彈。列車將會輾過他們。你站在改變列車軌道的操縱桿旁。如果拉動此桿,則列車將切換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另一條軌道上也有一個人被綁著。
你有兩種選擇:
一,什麼也不做,讓列車按照正常路線輾過這五個人。
二,拉下操縱桿,改變軌道,使列車輾過另一條軌道上的那個人。
該怎麼辦呢?

本書特色:
一般認為,西方哲學的主要特徵是邏輯分析。但是,什麼是邏輯分析?邏輯分析在西方哲學中又是如何呈現的?本書嘗試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弗雷格、維根斯坦、戴維森和達米特等人的著作出發,研究並回答這些問題。

好的,这里为你提供一份针对“逻辑与哲学:鸡蛋问题×不可说的伦理×电车难题,你其实没你想象的那么有逻辑!”这本书之外的,关于其他哲学主题的详细图书简介。 书名:《思辨的迷宫:从古希腊到现象学的存在追问》 副标题:探索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概念、关键辩论与现代困境 简介: 人类对“我是谁?”、“世界为何存在?”以及“我们应如何生活?”的追问,构成了哲学思想最深沉的脉络。本书并非聚焦于当下流行的伦理悖论或逻辑谬误辨析,而是带领读者潜入西方哲学思想的宏大叙事之中,追溯那些奠定我们现代思维基石的思辨性迷宫。我们不满足于对日常思维的解构,而是深入探究哲学家们如何构建起关于实在、知识和价值的宏伟理论体系。 第一部:实在的奠基——从神话到形而上学的远征 本部分追溯了哲学的起源,探讨了早期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们如何试图用理性而非神话来解释宇宙的本源(Archē)。我们将着重分析巴门尼德的“存在不变论”与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之间的根本性冲突,这种关于“变化”与“永恒”的辩论,构成了后世形而上学讨论的第一个关键张力。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柏拉图的“理型论”(Theory of Forms),而非其在日常决策中的应用。我们探讨理型世界如何作为知识和完美事物的终极根据,以及这种二元论结构如何影响了后续西方思想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分。紧接着,我们将深入亚里士多德的系统:他如何拒绝了柏拉图的“彼岸世界”,转而将形而上学植根于对“实体”(Substance)、“潜能与实现”(Potency and Act)的经验性考察中。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理解事物之道在于理解其目的论(Telos),这种对内在目的的探寻,而非外部逻辑检验,是理解实在的路径。 第二部:知识的界碑——经验与先验的永恒对决 本章将绕开简单的“是/非”判断,转而探讨人类如何确信自己所知。我们将详细梳理经验主义(如洛克、休谟)与理性主义(如笛卡尔、莱布尼茨)在认识论上的核心分歧。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不仅是怀疑的终点,更是理性主义认识论的起点。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清晰且明确的观念”如何成为构建所有知识的基石。与此相对,休谟如何通过对因果关系的彻底解构,将经验主义推向了怀疑论的深渊——他揭示了我们对因果性的信念更多是一种习惯性心理预期,而非逻辑必然。 认识论的真正转折点在于康德。我们将详细解析《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哥白尼式革命”:知识并非仅仅是被动接收外部世界,而是主动受制于我们心灵的先验结构(如时间、空间和知性范畴)。康德的贡献在于调和了经验与先验的鸿沟,但同时也划定了人类认识的界限——我们无法认识“物自体”(Ding an sich)。 第三部:价值的重塑——从神圣秩序到世俗意志 此部分深入探讨伦理学的历史根源,尤其关注道德权威的转移。我们不再讨论具体的道德两难选择,而是追溯“善”的来源。 我们将考察古希腊伦理学中“幸福论”(Eudaimonia)的核心地位,探讨亚里士多德如何将美德视为一种中道(The Mean),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本质功能。这种以“人性的完善”为目标的伦理观,与后世基于神圣律法或普遍义务的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随后,我们将剖析从启蒙运动开始的道德基础的世俗化进程。重点分析功利主义(边沁、密尔)如何将道德决策简化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量化计算,这是一种结果导向的、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理论,但其内在的价值权衡机制是复杂的。 最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尼采对传统道德的“谱系学”批判,即“上帝之死”对西方价值体系的颠覆性影响。尼采关注的不是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是“价值本身是如何被创造和强化的”,以及在没有超验锚点之后,个体如何构建其“权力意志”和“超人”的自我立法。 第四部:存在的悬置——现象学与解释学的回归 在考察了宏大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体系之后,本书的收官部分将转向20世纪的哲学转向,即对“体验本身”的直接关注。 我们将侧重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Epoché):这是一种“悬置”对外部世界存在性断言的方法,旨在纯粹地描述意识如何构造经验。我们不是在讨论“逻辑的有效性”,而是在探究“意识如何使其成为可能”。 最后,我们将引介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继承与超越,特别是他关于“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论述。海德格尔认为,理解世界的首要方式不是通过抽象的逻辑推理或纯粹的知识获取,而是通过我们与世界“前理论的交涉”(如使用工具的熟练性)。这种对“此在”(Dasein)存有论的追问,挑战了笛卡尔以来将思维置于一切之上的传统。 总结: 《思辨的迷宫》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单一问题的快速解答,重拾对哲学深层结构的兴趣。它是一次对西方思想巨人思想体系的全面巡礼,目的在于展示哲学如何从根本上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知识和自我存在的框架,其深度远超日常的逻辑辨析。本书适合所有渴望理解哲学思想是如何被系统性建构的严肃思考者。

著者信息

王路,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邏輯學、分析哲學和形上學。曾在德國明斯特大學、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從事訪問研究。已出版多部哲學專著。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導論
1. 什麼是邏輯分析?
2. 亞里斯多德邏輯
3. 現代邏輯
4. 作為學科的邏輯

第二章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1. 關於矛盾律
2. 關於實體
3. 是本身

第三章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1. 基本框架和範疇表
2. 一些問題
3. 先驗邏輯
4. 「形式的」邏輯

第四章 黑格爾的《邏輯學》
1. 三種解釋
2. 出發點
3. 邏輯的核心概念
4. 概念的推導
5. 邏輯還是哲學?

第五章 弗雷格的語言哲學
1. 涵義與意謂
2. 對象與概念
3. 專有名詞與摹狀詞
4. 句子結構與思想結構

第六章 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
1. 可說與不可說
2. 世界的結構
3. 事實與句子
4. 個體對象與事實

第七章 意義理論
1. 達米特的意義理論
2. 戴維森的真之理論
3. 真與意義

第八章 柏拉圖類乎邏輯的思考
1. 柏拉圖的〈智者篇〉
2. 「是」與「不是」
3. 運動、靜止與是
4. 相同與相異
5. 真與假
6. 普遍性與確定性
7. 比較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第九章 邏輯的意義
1. 對邏輯的追求
2. 邏輯的觀念與技術
3. 分析的傳統與發展
4. 海德格有邏輯嗎?

第十章 真與是
1. 「是真的」與「真」
2. 系詞
3. 「是」與「存在」
4. 邏輯的「是」與形上學的「是」
5. 翻譯與理解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4756
  • EISBN:9786263325173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MB

图书试读



  二十世紀的分析哲學有一個響亮的口號:哲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我對這個口號印象深刻主要是因為,它不是看來的,而是聽來的。1980年代初期在西德學習時,我總是拿著一個電晶體收音機,結果在一個名人講座節目中聽到波亨斯基(Bochenski)親口說出這個口號。他那渾厚的聲音至今猶在耳旁:logische Analyze der Sprache。這個口號顯示出分析哲學的兩個特徵,一個是與邏輯相關,另一個是與語言相關。一些名著更是直接命名,不加掩飾,比如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奎因的《語詞和對象》。在我看來,與邏輯相關,與語言相關,這不僅是分析哲學的主要特徵,而且是西方哲學的一般特徵,是從古希臘(特別是從亞里斯多德以來)西方哲學的主要特徵。亞里斯多德是形上學的奠基人,人們稱分析哲學是當代形上學,因此保守一些說,與邏輯和語言相關乃是形上學的主要特徵。

  一個直觀的問題是,即便認為與邏輯和語言相關是分析哲學的一個特徵,能不能說這是西方哲學的一般特徵?確切地說,能不能說這也是傳統哲學的一個特徵,是形上學的一個特徵?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這是因為傳統哲學也有邏輯理論和方法的運用,也有大量與語言相關的討論。區別僅僅在於,傳統邏輯與現代邏輯不同,因而在哲學研究中所表現出來的邏輯理論和方法的應用也不同,所展現的對語言的分析也不同。但是這一點並沒有獲得足夠的認知。現代邏輯與分析哲學的結合,因而分析哲學所展現出來的與邏輯和語言的關係,似乎多少還是可以說明的,但是傳統邏輯與哲學的結合,導致其中所展現出來的哲學與邏輯和語言的關係,卻常常是不為人所知的,因而是被忽略的。在我看來,應該對邏輯與哲學的關係有清楚的認知,這對於正確地理解西方哲學,從而更加深入地研究西方哲學,乃是非常必要的。

  傳統邏輯來自亞里斯多德邏輯,是一種基於「S是P」這種句式而形成的主謂形式的邏輯,而現代邏輯來自弗雷格邏輯,是一種基於函數和自變元而形成的具有函數結構的邏輯。這樣兩種不同形式的邏輯所造就的哲學區別很大。最明顯的一點不同可以歸結為從是(being)到真(truth)的轉變:在傳統哲學中,「是」乃是核心概念,而在分析哲學中,「真」乃是核心概念。然而這樣一種重要的區別以及它們之間的密切關聯,卻由於中文翻譯而蕩然無存。長期以來,學界將being譯為「存在」,將truth譯為「真理」,結果從字面上隔斷了邏輯與哲學的相通,也割裂了是與真的連繫。我認為,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由此形成的認知也是有嚴重問題的。

  我於十幾年前出版的著作,雖然也論述了邏輯與哲學的關係,但是重點在於從語言層面闡述有關being的問題。我指出,在西方哲學研究中,應該將它譯為「是」,應該主要在系詞的意義上理解它,並且把這樣的理解貫徹始終。本書是隨後出版的,是該書研究的繼續和深入,重點從邏輯與哲學的關係闡述了有關being的問題,並且闡述了西方哲學從是到真的變化和發展。從本書的序可以看出,我當時以為有關being的研究可以告一段落。這是因為我以為,自己有關是與真的研究,指出了一條理解西方哲學的途徑,人們可以因循這條途徑去深入研究西方哲學。沒有想到的是,我的觀點遭到許多人批評,這當中包括翻譯大量專書的學者的批評。這使我在過去十年中對各種不同觀點做出回應,並且對是與真的問題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今天重讀本書,我認為我的觀點是正確的,它得益於對分析哲學的研究和認知,得益於對現代邏輯在分析哲學的運用的認知,也依賴於對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以及傳統哲學的研究和認知。歸根究柢,我的觀點得益於對邏輯與哲學的研究和認知,得益於對邏輯與哲學的關係的研究和認知。

  有學者曾經說過,過去說人不懂邏輯,那是罵人的話。我理解,他這話只是對研究哲學的人說的。他的意思是說,研究哲學,不懂邏輯是不行的。其實,類似的話早就有人說過。在亞里斯多德看來,人們進行形上學研究時就應該懂邏輯,而康德則認為,形上學研究應該從可靠的科學出發,即從邏輯和數學出發。今天情況似乎變了:不少研究哲學的人大言不慚地說不懂邏輯,更有甚者,一些不懂邏輯的人堂而皇之批評邏輯對哲學的作用和意義。這無疑是不對的。我認為,對邏輯是可以批評的,對運用邏輯的理論和方法也是可以批評的,對於運用這樣的理論和方法所取得的哲學成果也是可以批評的。但是,這樣的批評必須基於一個前提,即對邏輯的理論和方法、對邏輯理論和方法在哲學中的運用有清楚的認知。缺乏這樣的認知,相關的評論就是不得要領的。尤其應該意識到,這樣的認知是理解西方哲學的基礎,因而是我們研究和發展西方哲學的必要條件。

作者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