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與哲學:雞蛋問題×不可說的倫理×電車難題,你其實沒你想像的那麼有邏輯! (電子書)

邏輯與哲學:雞蛋問題×不可說的倫理×電車難題,你其實沒你想像的那麼有邏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路
圖書標籤:
  • 邏輯學
  • 哲學
  • 倫理學
  • 道德睏境
  • 思想實驗
  • 決策學
  • 認知偏差
  • 心理學
  • 雞蛋問題
  • 電車難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亞裏斯多德問什麼是「是」,什麼不是「是」;
康德跟人反覆討論「靈魂會不會死」的原因?
黑格爾的《邏輯學》其實跟「邏輯」無關?

10個知名哲學傢×10本大師經典著作=100分的邏輯先修課!
有瞭邏輯,思考有條理,說話更有憑有據!

【什麼是邏輯分析?】
提齣這個問題似乎有些怪,但其實不然。
人們雖然都會說「邏輯」,對邏輯的理解卻有可能完全不一樣。
比如人們常說的「那是你的邏輯」,「他做事是沒有什麼邏輯的」等等。前一句話中的「邏輯」的意思大緻相當於「道理」或「觀點」,後一句話中的「邏輯」則是指「規律」。
自邏輯產生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它與哲學融閤在一起,甚至在許多人看來,它不僅是哲學的一部分,而且就是哲學的一種工具和研究方法。

【人是衡量萬物的標準?】
普羅達哥拉斯的學說以「人是衡量萬物的標準」聞名遐邇。簡單地說,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即世界的情況以人的認知而定。
亞裏斯多德的論證則是從「人是衡量萬物的標準」得齣瞭「一事物既是又不是」,並從「一事物既是又不是」得齣瞭「人是衡量萬物的標準」。從「人是衡量萬物的標準」可以得齣,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觀點為準。
但是,由於人們彼此之間會有完全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因此他們這些不同觀點的陳述就會是不同的,即就會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隻不過他們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而別人的不同觀點是錯誤的。

【不隻哲學,倫理學也需要邏輯】
一輛失控的列車在鐵軌上高速行駛。
軌道上,有五個人被綁住,無法動彈。列車將會輾過他們。你站在改變列車軌道的操縱桿旁。如果拉動此桿,則列車將切換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另一條軌道上也有一個人被綁著。
你有兩種選擇:
一,什麼也不做,讓列車按照正常路線輾過這五個人。
二,拉下操縱桿,改變軌道,使列車輾過另一條軌道上的那個人。
該怎麼辦呢?

本書特色:
一般認為,西方哲學的主要特徵是邏輯分析。但是,什麼是邏輯分析?邏輯分析在西方哲學中又是如何呈現的?本書嘗試從柏拉圖、亞裏斯多德、康德、黑格爾、弗雷格、維根斯坦、戴維森和達米特等人的著作齣發,研究並迴答這些問題。

好的,這裏為你提供一份針對“邏輯與哲學:雞蛋問題×不可說的倫理×電車難題,你其實沒你想象的那麼有邏輯!”這本書之外的,關於其他哲學主題的詳細圖書簡介。 書名:《思辨的迷宮:從古希臘到現象學的存在追問》 副標題:探索西方哲學史上的核心概念、關鍵辯論與現代睏境 簡介: 人類對“我是誰?”、“世界為何存在?”以及“我們應如何生活?”的追問,構成瞭哲學思想最深沉的脈絡。本書並非聚焦於當下流行的倫理悖論或邏輯謬誤辨析,而是帶領讀者潛入西方哲學思想的宏大敘事之中,追溯那些奠定我們現代思維基石的思辨性迷宮。我們不滿足於對日常思維的解構,而是深入探究哲學傢們如何構建起關於實在、知識和價值的宏偉理論體係。 第一部:實在的奠基——從神話到形而上學的遠徵 本部分追溯瞭哲學的起源,探討瞭早期前蘇格拉底思想傢們如何試圖用理性而非神話來解釋宇宙的本源(Archē)。我們將著重分析巴門尼德的“存在不變論”與赫拉剋利特的“萬物流變論”之間的根本性衝突,這種關於“變化”與“永恒”的辯論,構成瞭後世形而上學討論的第一個關鍵張力。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柏拉圖的“理型論”(Theory of Forms),而非其在日常決策中的應用。我們探討理型世界如何作為知識和完美事物的終極根據,以及這種二元論結構如何影響瞭後續西方思想對“現象”與“本質”的區分。緊接著,我們將深入亞裏士多德的係統:他如何拒絕瞭柏拉圖的“彼岸世界”,轉而將形而上學植根於對“實體”(Substance)、“潛能與實現”(Potency and Act)的經驗性考察中。對於亞裏士多德而言,理解事物之道在於理解其目的論(Telos),這種對內在目的的探尋,而非外部邏輯檢驗,是理解實在的路徑。 第二部:知識的界碑——經驗與先驗的永恒對決 本章將繞開簡單的“是/非”判斷,轉而探討人類如何確信自己所知。我們將詳細梳理經驗主義(如洛剋、休謨)與理性主義(如笛卡爾、萊布尼茨)在認識論上的核心分歧。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不僅是懷疑的終點,更是理性主義認識論的起點。我們關注的焦點是“清晰且明確的觀念”如何成為構建所有知識的基石。與此相對,休謨如何通過對因果關係的徹底解構,將經驗主義推嚮瞭懷疑論的深淵——他揭示瞭我們對因果性的信念更多是一種習慣性心理預期,而非邏輯必然。 認識論的真正轉摺點在於康德。我們將詳細解析《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哥白尼式革命”:知識並非僅僅是被動接收外部世界,而是主動受製於我們心靈的先驗結構(如時間、空間和知性範疇)。康德的貢獻在於調和瞭經驗與先驗的鴻溝,但同時也劃定瞭人類認識的界限——我們無法認識“物自體”(Ding an sich)。 第三部:價值的重塑——從神聖秩序到世俗意誌 此部分深入探討倫理學的曆史根源,尤其關注道德權威的轉移。我們不再討論具體的道德兩難選擇,而是追溯“善”的來源。 我們將考察古希臘倫理學中“幸福論”(Eudaimonia)的核心地位,探討亞裏士多德如何將美德視為一種中道(The Mean),其目的在於實現人的本質功能。這種以“人性的完善”為目標的倫理觀,與後世基於神聖律法或普遍義務的體係形成瞭鮮明對比。 隨後,我們將剖析從啓濛運動開始的道德基礎的世俗化進程。重點分析功利主義(邊沁、密爾)如何將道德決策簡化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量化計算,這是一種結果導嚮的、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理論,但其內在的價值權衡機製是復雜的。 最後,我們將深入探討尼采對傳統道德的“譜係學”批判,即“上帝之死”對西方價值體係的顛覆性影響。尼采關注的不是如何做齣正確的選擇,而是“價值本身是如何被創造和強化的”,以及在沒有超驗錨點之後,個體如何構建其“權力意誌”和“超人”的自我立法。 第四部:存在的懸置——現象學與解釋學的迴歸 在考察瞭宏大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體係之後,本書的收官部分將轉嚮20世紀的哲學轉嚮,即對“體驗本身”的直接關注。 我們將側重於鬍塞爾的現象學還原(Epoché):這是一種“懸置”對外部世界存在性斷言的方法,旨在純粹地描述意識如何構造經驗。我們不是在討論“邏輯的有效性”,而是在探究“意識如何使其成為可能”。 最後,我們將引介海德格爾對鬍塞爾的繼承與超越,特彆是他關於“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論述。海德格爾認為,理解世界的首要方式不是通過抽象的邏輯推理或純粹的知識獲取,而是通過我們與世界“前理論的交涉”(如使用工具的熟練性)。這種對“此在”(Dasein)存有論的追問,挑戰瞭笛卡爾以來將思維置於一切之上的傳統。 總結: 《思辨的迷宮》旨在引導讀者超越對單一問題的快速解答,重拾對哲學深層結構的興趣。它是一次對西方思想巨人思想體係的全麵巡禮,目的在於展示哲學如何從根本上塑造瞭我們理解世界、知識和自我存在的框架,其深度遠超日常的邏輯辨析。本書適閤所有渴望理解哲學思想是如何被係統性建構的嚴肅思考者。

著者信息

王路,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邏輯學、分析哲學和形上學。曾在德國明斯特大學、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從事訪問研究。已齣版多部哲學專著。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 什麼是邏輯分析?
2. 亞裏斯多德邏輯
3. 現代邏輯
4. 作為學科的邏輯

第二章 亞裏斯多德的《形上學》
1. 關於矛盾律
2. 關於實體
3. 是本身

第三章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1. 基本框架和範疇錶
2. 一些問題
3. 先驗邏輯
4. 「形式的」邏輯

第四章 黑格爾的《邏輯學》
1. 三種解釋
2. 齣發點
3. 邏輯的核心概念
4. 概念的推導
5. 邏輯還是哲學?

第五章 弗雷格的語言哲學
1. 涵義與意謂
2. 對象與概念
3. 專有名詞與摹狀詞
4. 句子結構與思想結構

第六章 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
1. 可說與不可說
2. 世界的結構
3. 事實與句子
4. 個體對象與事實

第七章 意義理論
1. 達米特的意義理論
2. 戴維森的真之理論
3. 真與意義

第八章 柏拉圖類乎邏輯的思考
1. 柏拉圖的〈智者篇〉
2. 「是」與「不是」
3. 運動、靜止與是
4. 相同與相異
5. 真與假
6. 普遍性與確定性
7. 比較柏拉圖與亞裏斯多德

第九章 邏輯的意義
1. 對邏輯的追求
2. 邏輯的觀念與技術
3. 分析的傳統與發展
4. 海德格有邏輯嗎?

第十章 真與是
1. 「是真的」與「真」
2. 係詞
3. 「是」與「存在」
4. 邏輯的「是」與形上學的「是」
5. 翻譯與理解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24756
  • EISBN:9786263325173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MB

圖書試讀



  二十世紀的分析哲學有一個響亮的口號:哲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我對這個口號印象深刻主要是因為,它不是看來的,而是聽來的。1980年代初期在西德學習時,我總是拿著一個電晶體收音機,結果在一個名人講座節目中聽到波亨斯基(Bochenski)親口說齣這個口號。他那渾厚的聲音至今猶在耳旁:logische Analyze der Sprache。這個口號顯示齣分析哲學的兩個特徵,一個是與邏輯相關,另一個是與語言相關。一些名著更是直接命名,不加掩飾,比如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奎因的《語詞和對象》。在我看來,與邏輯相關,與語言相關,這不僅是分析哲學的主要特徵,而且是西方哲學的一般特徵,是從古希臘(特別是從亞裏斯多德以來)西方哲學的主要特徵。亞裏斯多德是形上學的奠基人,人們稱分析哲學是當代形上學,因此保守一些說,與邏輯和語言相關乃是形上學的主要特徵。

  一個直觀的問題是,即便認為與邏輯和語言相關是分析哲學的一個特徵,能不能說這是西方哲學的一般特徵?確切地說,能不能說這也是傳統哲學的一個特徵,是形上學的一個特徵?我的迴答是肯定的。這是因為傳統哲學也有邏輯理論和方法的運用,也有大量與語言相關的討論。區別僅僅在於,傳統邏輯與現代邏輯不同,因而在哲學研究中所錶現齣來的邏輯理論和方法的應用也不同,所展現的對語言的分析也不同。但是這一點並沒有獲得足夠的認知。現代邏輯與分析哲學的結閤,因而分析哲學所展現齣來的與邏輯和語言的關係,似乎多少還是可以說明的,但是傳統邏輯與哲學的結閤,導緻其中所展現齣來的哲學與邏輯和語言的關係,卻常常是不為人所知的,因而是被忽略的。在我看來,應該對邏輯與哲學的關係有清楚的認知,這對於正確地理解西方哲學,從而更加深入地研究西方哲學,乃是非常必要的。

  傳統邏輯來自亞裏斯多德邏輯,是一種基於「S是P」這種句式而形成的主謂形式的邏輯,而現代邏輯來自弗雷格邏輯,是一種基於函數和自變元而形成的具有函數結構的邏輯。這樣兩種不同形式的邏輯所造就的哲學區別很大。最明顯的一點不同可以歸結為從是(being)到真(truth)的轉變:在傳統哲學中,「是」乃是核心概念,而在分析哲學中,「真」乃是核心概念。然而這樣一種重要的區別以及它們之間的密切關聯,卻由於中文翻譯而蕩然無存。長期以來,學界將being譯為「存在」,將truth譯為「真理」,結果從字麵上隔斷瞭邏輯與哲學的相通,也割裂瞭是與真的連繫。我認為,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由此形成的認知也是有嚴重問題的。

  我於十幾年前齣版的著作,雖然也論述瞭邏輯與哲學的關係,但是重點在於從語言層麵闡述有關being的問題。我指齣,在西方哲學研究中,應該將它譯為「是」,應該主要在係詞的意義上理解它,並且把這樣的理解貫徹始終。本書是隨後齣版的,是該書研究的繼續和深入,重點從邏輯與哲學的關係闡述瞭有關being的問題,並且闡述瞭西方哲學從是到真的變化和發展。從本書的序可以看齣,我當時以為有關being的研究可以告一段落。這是因為我以為,自己有關是與真的研究,指齣瞭一條理解西方哲學的途徑,人們可以因循這條途徑去深入研究西方哲學。沒有想到的是,我的觀點遭到許多人批評,這當中包括翻譯大量專書的學者的批評。這使我在過去十年中對各種不同觀點做齣迴應,並且對是與真的問題做齣更加深入的研究。今天重讀本書,我認為我的觀點是正確的,它得益於對分析哲學的研究和認知,得益於對現代邏輯在分析哲學的運用的認知,也依賴於對亞裏斯多德的形上學以及傳統哲學的研究和認知。歸根究柢,我的觀點得益於對邏輯與哲學的研究和認知,得益於對邏輯與哲學的關係的研究和認知。

  有學者曾經說過,過去說人不懂邏輯,那是罵人的話。我理解,他這話隻是對研究哲學的人說的。他的意思是說,研究哲學,不懂邏輯是不行的。其實,類似的話早就有人說過。在亞裏斯多德看來,人們進行形上學研究時就應該懂邏輯,而康德則認為,形上學研究應該從可靠的科學齣發,即從邏輯和數學齣發。今天情況似乎變瞭:不少研究哲學的人大言不慚地說不懂邏輯,更有甚者,一些不懂邏輯的人堂而皇之批評邏輯對哲學的作用和意義。這無疑是不對的。我認為,對邏輯是可以批評的,對運用邏輯的理論和方法也是可以批評的,對於運用這樣的理論和方法所取得的哲學成果也是可以批評的。但是,這樣的批評必須基於一個前提,即對邏輯的理論和方法、對邏輯理論和方法在哲學中的運用有清楚的認知。缺乏這樣的認知,相關的評論就是不得要領的。尤其應該意識到,這樣的認知是理解西方哲學的基礎,因而是我們研究和發展西方哲學的必要條件。

作者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