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全鑑:融會王明陽理絡從「心」齣發,讓職場從複雜變簡單 (電子書)

傳習錄全鑑:融會王明陽理絡從「心」齣發,讓職場從複雜變簡單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陽明
圖書標籤:
  • 心法
  • 職場
  • 王明陽
  • 理絡
  • 傳習錄
  • 思維模型
  • 簡化復雜
  • 個人成長
  • 效率提升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傳習錄》被譽為「心學」第一書,是王陽明的講學語錄,包含瞭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但因為是文言文,對現代年輕學子來說不容易看懂,修習太難,就有為心學講究體悟的概念。 

  但其實《傳習錄》沒有想像得那麼難以剋服。

  1.《傳習錄》由「語錄+書信」組成。
  本書在原汁原味地呈現先賢的智慧的基礎上,採用標題式,將徐愛等語錄及七封分書信,均分成小節來講解,主題明顯;外加清晰流暢的譯文,精闢的解讀,讓讀者翻閱之,頓覺愛不釋手。

  2.導入王陽明個人生平來介紹心學。
  本書導讀中,簡略以王陽明的生平來引導初階入門的讀者瞭解心學,《傳習錄》通過陽明先生為媒介,將這些體悟,轉化成吸收《傳習錄》思想的輔具。

  衷心希望此書能夠使讀者朋友在品讀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能夠讀透經典,開啟智慧,指導生活。

  修心,可以強化自我的靈魂,
  讀懂瞭,助你煉齣「攻敵必剋」的不壞金身。

  王陽明的理學,
  是融會東方文學與哲學的兩顆明珠,
  它很難,
  很多人在還沒接觸它之前,
  就先因文言、玄學這些標籤敬謝不敏,
  它其實也很簡單,
  其實隻想一個概念,從「心」齣發。
  若單從文學的角度去看,
  王陽明和徐愛的對答書信,
  隱約可窺見明代盛行的清言體一斑,
  長句短詞,皆幅短旨詠。
  實修實證‧一輩子受用無窮的經典──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量身定製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傳習錄全鑑:融會王明陽理絡從「心」齣發,讓職場從複雜變簡單 (電子書)》,並力求詳盡、自然。 --- 《韆帆過盡:一位資深航海傢的漂流筆記與哲學沉思》 作者:亞曆山大·科爾文 裝幀:精裝 / 電子書 頁數:約 680 頁 齣版年份:2024 年 內容簡介: 《韆帆過盡》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海上冒險小說,而是一部融閤瞭史詩般航行記錄、深刻的人性觀察以及對存在主義哲學進行本土化探討的巨著。本書記錄瞭著名海洋探險傢亞曆山大·科爾文橫跨半個地球、曆時十三年的航行曆程,從冰封的北極海域到氣候變幻莫測的南緯四十度“咆哮西風帶”,每一次與風暴的搏鬥,每一次與未知島嶼的接觸,都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對人類精神極限的拷問。 第一部分:風暴的洗禮與物理的邊界 本書的開篇,科爾文帶領讀者迴溯瞭他早年作為商船領航員的經曆,重點描述瞭兩次決定他人生軌跡的重大海難。第一次發生在馬六甲海峽的季風季節,船隻因過度依賴精密儀器而忽略瞭對海象最本能的理解,最終觸礁。科爾文深刻反思瞭“技術依賴癥”對直覺和經驗的腐蝕。 在詳細記錄瞭如何利用古老的星盤、六分儀,以及通過觀察海鳥、洋流、雲層形態來預測天氣和定位的“老派”方法後,他提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在絕對的自然力量麵前,人類所構建的任何秩序和工具,都可能在一瞬間化為烏有。因此,真正的航海術,在於懂得何時放棄控製,轉而順應環境。 書中對航行環境的描寫細緻入微,充滿瞭感官的衝擊力。讀者仿佛能聞到船艙內濕木頭的黴味,感受到甲闆被海浪衝刷的冰冷,體會到在漫長無光黑夜中,隻能依靠儀錶盤微弱光芒的孤獨感。 第二部分:靜默中的對話——人與“他者” 科爾文的航行並非孤立的壯舉。在南太平洋的偏遠群島,他與幾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土著部落建立瞭短暫而深入的聯係。他將這些經曆視為一次對“文明”概念的解構。 在描繪與這些“他者”的交流時,科爾文展現齣極高的同理心和剋製。他沒有將這些文化視為原始的、需要被拯救的客體,而是將其視為人類在不同環境下進化齣的、同樣復雜的生存哲學。 其中最引人入勝的篇章,詳細記錄瞭他在一個被當地人稱為“靜默之島”的地方停留的七個月。島上的居民很少言語,他們的交流主要通過一係列復雜的、儀式化的肢體動作和手工勞作來完成。科爾文通過學習這些“沉默的語法”,開始領悟到語言本身對思維的局限性。他認為,許多現代社會中的衝突和誤解,源於我們過度依賴綫性、錶述明確的語言,而忽略瞭非言語信息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 第三部分:時間、記憶與存在主義的航道 航行進入中後期,科爾文的筆觸逐漸從外部世界的描繪轉嚮內在的審視。在連續數月與陸地隔絕後,他對“時間”的感知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在海上,時間不再是勻速流動的鍾錶刻度,而是與潮汐、晝夜交替、以及自身生理節律緊密耦閤的動態實體。 他引用瞭多位哲學傢的觀點,如海德格爾對“在世存在”的論述,並將其轉化為航海的實際體驗。當船隻在無邊無際的海洋中漂流時,個體經驗與普遍存在的“真實性”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科爾文記錄瞭自己如何與船上的其他船員(包括那位沉默寡言的瑞士機械師和熱衷於古典音樂的挪威廚師)形成一種基於共同生存需求的“臨時共同體”。這種共同體不依賴於既定的社會結構或文化背景,完全建立在對眼前挑戰的共同應對之上,揭示瞭人類社會形成的本質需求。 第四部分:迴港與“岸上生活”的陌生感 完成史詩般的航行後,科爾文迴到瞭他熟悉的歐洲港口。然而,他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完全融入陸地生活的節奏。城市的喧囂、人們對物質和地位的執著追求,在他眼中顯得如此脆弱和荒謬。 全書的最後一章,是對“歸屬感”的深刻反思。他並沒有得齣任何絕對的結論,而是承認,人生的意義可能恰恰存在於這種“漂浮”的狀態——既不完全屬於某一片土地,也不完全脫離所有人類聯係。 《韆帆過盡》的結尾,科爾文並未退休,而是宣布他正在籌備下一次航行,目標是探索地球磁極的微小變動對生態係統的影響。這暗示瞭,對於真正的探索者而言,旅程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真理。 本書特色: 獨特的雙重視角: 同時滿足對極限環境描寫和深度哲學思辨的讀者需求。 詳實的航海技術解析: 穿插大量關於古代導航、船隻維護和海洋氣象學的專業知識,但敘述方式充滿文學性。 強烈的畫麵感: 細緻入微的環境描摹,使讀者仿佛親身置於波濤洶湧的甲闆之上。 對“當代焦慮”的間接迴應: 通過展現完全脫離現代社會束縛的生存狀態,為忙碌的現代人提供瞭一扇審視自身價值的窗口。 推薦人群: 熱愛海洋文學、對存在主義哲學有興趣的讀者、尋求深刻反思的旅行者、以及所有對“人類精神邊界”抱有好奇心的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陽明


  原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是中國儒學界的泰鬥之一,也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文學傢、軍事傢和心學的集大成者。

  因他曾隱居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後又創辦陽明書院,所以世稱他為「陽明先生」,其學說被叫做「陽明學」。王陽明一生頗有成就,他精通儒傢、佛傢、道傢,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武全纔。

 

圖書目錄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上捲
一、徐愛錄——心即是理
◎ 1 徐愛引言
◎ 2 親民與新民
◎ 3 至善是心之本體
◎ 4 求孝道於內
◎ 5 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 6 知行閤一
◎ 7 行是知的功夫
◎ 8 格物緻知,止於至善
◎ 9 盡心即是盡性
◎ 10 身之主宰便是心
◎ 11 去其心之不正
◎ 12 知是心之本體
◎ 13 「禮」即是「理」
◎ 14 天理人欲不並立
◎ 15 虛文勝而實行衰
◎ 16 務本尚實,返樸還淳
◎ 17 因時緻治
◎ 18 事即道,道即事
◎ 19 孔子刪《詩經》
◎ 20 徐愛跋
二、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
◎ 1 主一之功
◎ 2 念念存天理
◎ 3 相下得益,相上遭損
◎ 4 人心天理渾然
◎ 5 心如明鏡
◎ 6 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 7 人須在事上磨
◎ 8 下學與上達
◎ 9 唯精唯一
◎ 10 知行不分
◎ 11 以循理為生
◎ 12 三子是有意必
◎ 13 誌與功
◎ 14 心即性,性即理
◎ 15 理不容分析
◎ 16 反省慎獨
◎ 17 性、理關係
◎ 18 省察與剋治
◎ 19 非鬼迷,心自迷
◎ 20 定是心之本體
◎ 21 孔子正名
◎ 22 毀不滅性
◎ 23 有是體即有是用
◎ 24 陽明與易經
◎ 25 存養夜氣
◎ 26 動靜無端
◎ 27 「道」無所謂上下
◎ 28 仁者惻隱心懷
◎ 29 權變之道
◎ 30 自願原則
◎ 31 良工心獨苦
◎ 32 「治生說」誤人
◎ 33 陽明與道教
◎ 34 剋製私欲
◎ 35 哭則不歌
◎ 36 防微杜漸
◎ 37 儒傢與科技
◎ 38 後天修養之功
◎ 39 道無精粗
◎ 40 私欲如塵土
◎ 41 剋己功夫
◎ 42 道無方體
◎ 43 陽明的自然觀
◎ 44 隨纔成就
◎ 45 做學問要有源泉
◎ 46 貫通古今
◎ 47 心統五官
◎ 48 一念發動
◎ 49 靜中體悟
◎ 50 持其誌
◎ 51 聖人如天
◎ 52 理在心性中
◎ 53 已發與未發
◎ 54 顏子沒而聖學亡
◎ 55 現成良知
◎ 56 本體不動
◎ 57 主客消融
◎ 58 心外無物
◎ 59 時時用力
◎ 60 「格」為「正」
◎ 61 做功夫的目標
◎ 62 孝悌為仁之本
◎ 63 陽明批評佛教
三、薛侃錄——一以貫之
◎ 1 心之神明
◎ 2 不假外求
◎ 3 不能「隻管求」
◎ 4 王硃異同
◎ 5 純乎天理方是聖
◎ 6 硃子之悔
◎ 7 侃去花間草
◎ 8 為學頭腦
◎ 9 誌嚮真切
◎ 10 主宰常定
◎ 11 不務空名
◎ 12 以改之為貴
◎ 13 道德實踐
◎ 14 體用一源
◎ 15 不肯移
◎ 16 善用俱是
◎ 17 主體性覺醒
◎ 18 體未立,用安從生
◎ 19 在心地上用功
◎ 20 立誌貴專一
◎ 21 無所偏頗
◎ 22 居敬窮理
◎ 23 知是理之靈處
◎ 24 本體無一物
◎ 25 戒懼慎獨
◎ 26 尊孟貶荀
◎ 27 保全真己
◎ 28 貴目賤心
◎ 29 蕭惠好仙、釋
◎ 30 真知即是行
◎ 31 死生之道
◎ 32 性、道、教
◎ 33 解偏救弊
◎ 34 功夫是恢復明德
 
中捲
一、答人論學書——知行閤一
◎ 1 特倡誠意
◎ 2 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
◎ 3 功夫次第
◎ 4 知行閤一的理論基礎
◎ 5 陽明的進學路線
◎ 6 閤心與理為一
◎ 7 學、問、思、辨、行
◎ 8 格物緻知說之意旨
◎ 9 誠意、緻知、格物
◎ 10 道之大端易於明白
◎ 11 知行閤一之功
◎ 12 拔本塞源之論
二、答周道通書——在事上磨煉
◎ 1 心意之所嚮
◎ 2 何思何慮
◎ 3 聖人氣象
◎ 4 能實緻其良知
◎ 5 格物是緻知功夫
◎ 6 身體實踐
◎ 7 性氣一體
三、答陸原靜書——良知學說
◎ 1 妄心與照心
◎ 2 良知無起處
◎ 3 精、一、理、氣
◎ 4 元神、元氣、元精
◎ 5 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 6 理無動者
◎ 7 未發與已發
◎ 8 良知的情感因素
◎ 9 戒慎恐懼為良知
◎ 10 照心妄心
◎ 11 去欲存理
◎ 12 儒佛之辯
◎ 13 去此病自無此疑
◎ 14 明則誠矣
◎ 15 良知即是道
◎ 16 樂是心之本體
◎ 17 無所住處
◎ 18 錢德洪跋
四、答歐陽崇一——萬物皆備於我心
◎ 1 良知與見聞
◎ 2 在良知上體認
◎ 3 素其位而行
◎ 4 先知先覺
五、答羅整庵少宰書——正心誠意
◎ 1 實有諸己
◎ 2 古本之復
◎ 3 不可不辨
◎ 4 公道、公學
◎ 5 不敢縷縷
六、答聶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 1 聖人之治天下
◎ 2 良知之學不明
◎ 3 思以此救之
◎ 4 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 5 彷徨四顧
◎ 6 伏枕草草
◎ 7 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 8 必有事就是緻良知
◎ 9 天地間隻有此性
◎ 10 本體即是良知
◎ 11 孝為人的良知本性
◎ 12 良知乃無「執」之大知
◎ 13 「盡心」三節
◎ 14 至當歸一
七、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貴在引導
八、教約——神而明之
 
下捲
一、陳九川錄——戒慎恐懼在心念
◎ 1 破數年之疑
◎ 2 格物猶造道
◎ 3 無欲故靜
◎ 4 雖聞見而不流
◎ 5 在事上磨煉做功夫
◎ 6 閤內外
◎ 7 隻是粗些
◎ 8 理障說
◎ 9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 10 功夫愈久,愈覺不同
◎ 11 人人自有
◎ 12 委麯謙下
◎ 13 隻要解心
◎ 14 事上為學
◎ 15 有詩別先生
◎ 16 傷食之病
◎ 17 學知與生知
二、黃直錄——陽明四句教
◎ 1 學存此天理
◎ 2 學思非兩事
◎ 3 四句教
◎ 4 陽明格竹
◎ 5 童子格物
◎ 6 強調「閤一」
◎ 7 知覺便是心
◎ 8 格物即慎獨戒懼
◎ 9 尊德性
◎ 10 緻廣大
◎ 11 見性
◎ 12 聲色貨利之交
◎ 13 實去用功
◎ 14 後天的感應
◎ 15 超越見聞
◎ 16 緻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 17 一摑一掌血
◎ 18 何足為恃
◎ 19 立命功夫
◎ 20 性相近即性善
◎ 21 著不得一念留滯
◎ 22 靈明
◎ 23 嚴灘之辯
◎ 24 不擇衰朽
◎ 25 無我自能謙
◎ 26 唯變所適
◎ 27 故曰非助
◎ 28 國裳請題字
◎ 29 見在良知
◎ 30 聖賢非無功業氣節
◎ 31 隨人分限所及
◎ 32 一念發動就是行
◎ 33 聖人本體明白
◎ 34 善惡隻是一物
◎ 35 誠意之極
◎ 36 分上事
◎ 37 動靜隻是一個
◎ 38 矜持太過終是弊
◎ 39 作文作詩
◎ 40 是無輕重也
◎ 41 此心廓然
◎ 42 佛氏不著相
三、黃修易錄——生之謂性
◎ 1 既去惡念,便是善念
◎ 2 良知存久
◎ 3 無根之樹
◎ 4 調習此心
◎ 5 不為心纍
◎ 6 氣亦性,性亦氣 /
◎ 7 隨人譭謗,隨人欺慢 /
◎ 8 天植靈根 /
◎ 9 與人為善 /
◎ 10  蔔筮是理 /
四、黃省曾錄——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 1 義即是良知 /
◎ 2 思無邪 /
◎ 3 道心人心 /
◎ 4 因人施教 /
◎ 5 自傢本體 /
◎ 6 看穿生死 /
◎ 7 譭謗自外來的 /
◎ 8 不厭外物 /
◎ 9 因人而異 /
◎ 10 簡化「知識」 /
◎ 11 聖人之誌 /
◎ 12 與物無對 /
◎ 13 隻是緻良知三字無病 /
◎ 14 內外兩忘 /
◎ 15 道即是教 /
◎ 16 人心與天地一體 /
◎ 17 順其良知之發用 /
◎ 18 養心不離事物 /
◎ 19 告子病源 /
◎ 20 同此一氣 /
◎ 21 心與物同體 /
◎ 22 盡性至命之學 /
◎ 23 剜肉做瘡 /
◎ 24 實落用功便是 /
◎ 25 至誠前知 /
◎ 26 能處正是良知 /
◎ 27 天理即是良知 /
◎ 28 重功夫不重效驗 /
◎ 29 巧、力非兩事 /
◎ 30 是非之心 /
◎ 31 日之餘光未盡處 /
◎ 32 七情與良知 /
◎ 33 知行即是功夫 /
◎ 34 本體未嘗有動 /
◎ 35 不妨有異處 /
◎ 36 父子訟獄 /
◎ 37 其心隻空空而已 /
◎ 38 自傢經過 /
◎ 39 元聲隻在心上求 /
◎ 40 自傢解化 /
◎ 41 在心上用功 /
◎ 42 善與人同 /
◎ 43 良知妙用處 /
◎ 44 無未發已發 /
◎ 45 圓融的人性論 /
◎ 46 不為氣所亂 /
◎ 47 狂者的胸次 /
◎ 48 反其言而進之 /
◎ 49 須做得個愚夫愚婦 /
◎ 50 泰山和平地 /
◎ 51 念謙之之深 /
◎ 52 天泉證道 /
五、錢德洪跋——輾轉刊行
主要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4510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2MB

圖書試讀

導讀

哲學、軍事、思想薈萃,心道不一的王陽明

蘇子媖/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傢、哲學傢,在學術思想方麵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瞭獨具一格的「心學」體係。王陽明的思想一齣世,便產生瞭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瞭生機與活力。

  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齣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梁啓超說:「日本明治維新,心學,是為用矣。」;餘鞦雨說:「王陽明獨具謀略,嫻於兵法,是無可置疑的軍事天纔。」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瞭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受到如此讚譽的王陽明到底是何許人也?

  明憲宗成化八年,王守仁齣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傢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

  王傢的先輩們大都曾經做過官,王守仁父親王華更是狀元,但作為狀元的兒子,王陽明卻是個不安分的學生,他不喜歡在私塾裡坐著,卻喜歡舞槍弄棍、讀兵書,還喜歡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寫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

  有詩為證:「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在先生們看來,這是一首荒謬不經的打油詩。但王華看過之後,叫來瞭兒子,問瞭他一個問題:「書房很悶嗎?」

  王陽明點頭後,和父親去瞭居庸關。

  這首詩,是《蔽月山房》,王陽明時年十二歲。

  而青年時期,王陽明開始從武藝層麵躍進到研究兵法戰事,「凡兵傢秘書,莫不精究。」不僅如此,他還特別重視把理論應用於實踐,「每遇賓客,嘗聚果核列陣勢為戲」。

  ◎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格竹」。

  當時,文壇普遍流傳硃熹的「格物」之學,凡要追究事物之理,就要遵循硃熹所說的一套。

  王陽明自己深受影響,並真的付諸實踐,早年時與錢德洪一起切磋學問,二人都認為要做成儒傢的「聖賢」就得格盡天下之物,這是何等巨大的抱負與力量。

  於是,王陽明親自去「格竹」,竭盡心思早晚想不到竹子的道理,到瞭第七天,也因勞思而得病,於是慨嘆「聖人」是很難做成的。王陽明後來外放到貴州龍場荒蠻之地,整整三年建立瞭心學體係,史稱「龍場悟道」。

  他認為天下萬物,其實沒有哪個是可格的。「格物」隻能在自己身心上下工夫。其實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即「滿街都是聖人」,知道這一點,自己就有擔當瞭,這就是王陽明「緻良知」學說的發端。

  這也是他走上聖賢之路的開端,之後纔有瞭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的偉大事跡。

  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

  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序言

解譯者


  王陽明,原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是中國儒學界的泰鬥之一,也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文學傢、和軍事傢和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先生生於公元1472年的一個官宦世傢,其遠祖為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傢王羲之,卒於公元 1529年。因他曾隱居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後又創辦陽明書院,所以世稱陽明先生。後世一般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他死後,明穆宗詔諡文成,故又稱王文成公。王陽明一生頗有成就,他非但精通儒傢、佛傢、道傢,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生在明朝中葉,當時學術頹敗,階級鬥爭繼續激化,統治集團日益腐朽,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經歷瞭400年、已經僵化瞭的程硃理學對此無能為力。王陽明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

  《傳習錄》也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總體而言,《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集,與孔門的《論語》相似。「傳習」一詞齣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傳習錄》《大學問》等著作裡,其中以《傳習錄》最為典型,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尤其是他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傳習錄》在形式上打破瞭程硃理學的理論框架,重新建立瞭以「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等為基本範疇的心學思想體係,在本體論和方法論上改造和革新瞭宋明理學,並在內容上強調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反對迷信權威、依傍書本,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由此還形成瞭別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為後世一些進步的社會改革傢所讚賞和推崇。他的思想衝破瞭數百年來中國思想界為程硃理學所壟斷的沉悶局麵,對明朝後期哲學與文藝方麵都產生瞭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我國近代並擴展到東亞,後來,其影響又逐漸深入到東南亞諸國、北美洲和歐洲。可見其思想的價值和魅力。

  以東亞為例,在日本,陽明學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傢所接受,推動瞭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

  在朝鮮,陽明學也暗中流傳,並影響瞭不少思想傢。在經濟騰飛期的韓國,陽明學被奉為精神的垘本。

  《傳習錄》是在王陽明生前及死後陸續編錄和刊行的,分為上、中、下三捲,包含瞭王陽明主要哲學體係及基本主張,是研究修習陽明學的基本著作,堪稱王門之聖書,心學之經典。

  雖然陽明學是唯心思想,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在硃學衰頹之際,它倡導「心即是理」、「知行閤一」,把儒傢的內聖之道發展到瞭極緻,其思想價值是很高的,對後人的啟迪是深廣的。即使到瞭現代社會,它仍然歷久彌新,閃現著美妙的光芒。這正是經典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

  鑒於《傳習錄》語言大多比較晦澀,難以理解,該書在原汁原味地呈現先賢的智慧的基礎上,採用標題式,將徐愛等語錄及七封分書信均分成小節來講解,主題明顯;外加清晰流暢的譯文,精闢的解讀,讓讀者翻閱之,頓覺愛不釋手。衷心希望此書能夠使讀者朋友在品讀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能夠讀透經典,開啟智慧,指導生活。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我對傳統的企業管理書籍總是有點距離感,那些理論動輒引用西方大師的架構,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很難跟我們颱灣特有的那種「人情味」跟「彈性」結閤起來。但這本《傳習錄全鑑》,光是從書名裡那種結閤古籍與現代情境的嘗試,就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我身邊很多同事,能力都很強,但就是卡在人際關係和情緒管理這一塊。你看那個誰誰誰,專業能力頂尖,但脾氣一上來,整個辦公室氣氛都僵住瞭,事情反而更難推進。我一直覺得,管理不隻是盯著KPI跑,更重要的是怎麼把一群「人」的心力集中起來。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把王陽明那套「知行閤一」的哲學,轉化成我們日常在開會、寫Email、跟客戶應對時能立刻用得上的招數,那絕對是物超所值。我特別期待它能教我怎麼在保持專業的同時,不至於把自己的情緒捲入那些不必要的紛爭中,讓工作環境真正達到那種「融會貫通」的順暢感。

评分

說真的,在我們這個世代,資訊爆炸到讓人覺得每件事都充滿瞭不確定性,各種新工具、新方法層齣不窮,但核心的「人」卻好像越來越難掌握瞭。我常常覺得,老闆們搞齣來的那些新規定、新流程,都是在試圖用外部的製約來管理我們,結果反而讓我們更想繞過這些限製。這本《傳習錄全鑑》如果真的能訴諸內在的修養,而不是外在的規範,那對我來說吸引力就非常大。想像一下,如果整個團隊的成員,都能從內心建立起一套共同的價值觀和行動準則,那溝通成本會降低多少?開會時就不需要花時間去釐清彼此的意圖,因為「心」是相通的。我比較好奇它會怎麼處理現代職場的複雜性,例如,如何在快速變動的市場壓力下,保持這種內在的定靜,不至於因為追求速度而犧牲瞭原則或品質。

评分

最近剛好負責一個跨部門閤作的大案子,簡直是個大災難,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會議開瞭兩小時,最後好像誰都沒說服誰,搞到最後大傢乾脆各做各的,效率低到不行。每次看到那種把事情搞得複雜化的同事,我就覺得心頭火起,為什麼不能把事情想簡單一點、單純一點?這本書如果真能幫我「理絡從心齣發」,也許就能找到那個打破僵局的關鍵點。我猜,也許重點不是在於製定更嚴格的SOP,而是在於讓每個人從心底認同這個目標。如果每個人都「知行閤一」地去執行,那自然就不需要那麼多層層報備和製衡的機製瞭。我對這種「去蕪存菁」的管理哲學很有興趣,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實用的心法,讓我能把那團亂麻般的專案,抽絲剝繭地梳理清楚,最終達到一個乾淨俐落的收尾,而不是一團爛泥。

评分

這本《傳習錄全鑑》聽說已經在書局裡傳開瞭,身為一個在科技業打滾瞭好些年的中年上班族,對於各種管理學、心法、成功人士的分享,其實看多瞭也麻木瞭。不過,看到書名裡提到「王陽明」這三個字,還是忍不住好奇心想去翻一下。畢竟,在我們這個瞬息萬變的職場,效率和結果導嚮是第一要務,大傢都在追求怎麼把事情做快、做好,誰有空去探討「心學」這種聽起來有點玄的東西?但另一方麵,最近工作上的壓力真的大到有點喘不過氣,好多專案卡關,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也常常雞同鴨講,感覺心好纍。或許,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讓我從「心」這個最根本的地方,去重新審視我處理事情的方式,而不是老是糾結在那些繁瑣的流程和錶麵功夫上頭。我希望它能給我一些實際操作上的啟發,讓我能更從容地麵對那些看似無解的難題,讓每天早上起床時,不再是帶著沉重的疲憊感,而是充滿一點點篤定的力量。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企業明明有著最頂尖的人纔和資源,卻總是倒在一些非常基礎的管理失誤上?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傢太過於執著於「術」的層麵,專注於工具、技巧、話術,卻忽略瞭背後的「道」。這本書如果能真正做到「全鑑」,那想必不會隻停留在錶麵功夫。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種更高維度的理解,讓我看到那些看似複雜的職場問題,其實都源於一個簡單的核心——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工作本身。如果我能透過閱讀它,建立起一個穩固的內在羅盤,那麼麵對外界的風浪,無論是升遷的壓力、同事的競爭,或是市場的變動,我都能保持一種「不亂於心」的狀態。那種由內而外散發齣來的從容與篤定,可能纔是真正讓職場「變簡單」的終極奧義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