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電子書)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澤厚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思想史
  • 近代史
  • 思想史
  • 中國曆史
  • 電子書
  • 學術著作
  • 曆史文化
  • 哲學史
  • 文化史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作者對近代中國自太平天國至辛亥革命時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為、譚嗣同、嚴復、孫中山、章太炎、魯迅等的係統論述和細緻分析。 首篇即從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國為何「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指齣農民革命戰爭諸多規律性的現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後數篇乃對戊戌變法維新思想和人物的詳盡分疏,於康有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製策略,評價甚高。 此外,對嚴復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義的突齣思 想特徵,本世紀初知識者由愛國而革命的心路歷程以及梁啟超、王國維等人的獨特意義,都或詳或略瞭以點明和論述。
《思想的蛻變:近代中國文化風雲錄》 一、 緒論:曆史的隘口與思想的洪流 本書旨在梳理並剖析中國自晚清至民國時期,在西方列強衝擊與內部危機並存的復雜曆史背景下,思想界的深刻變遷與激蕩曆程。這一時期,傳統儒傢思想體係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新的知識、觀念與學說如潮水般湧入,重塑瞭中國知識精英乃至社會大眾的思維模式與世界觀。我們聚焦的並非某一特定學派的詳盡闡述,而是宏觀地考察“思想是如何流動的”、“知識是如何被接受、改造與再生産的”,以及這種流動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結構。 二、 傳統秩序的瓦解與啓濛的序麯 (1840s-1900) 晚清的初期,思想的應對多處於被動與保守的防禦狀態。本書首先追溯瞭洋務運動時期“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技術層麵引進,分析瞭其背後所隱含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用主義哲學基礎,及其在實踐中遭遇的內在矛盾。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思想界對“器物”學習之外的深層反思。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的興起標誌著係統性政治哲學變革的開始。他們對儒學的重新闡釋,特彆是梁啓超對“新民”概念的提倡,不僅是對政治製度的呼籲,更是對國民性與個體價值的重塑嘗試。這一階段的討論核心,在於如何在維護“中國主體性”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的政治模型(如君主立憲)。我們詳細考察瞭早期翻譯思潮的影響,如嚴復對赫胥黎、斯賓塞等思想傢的譯介,這些譯著如何首次將進化論、社會達爾文主義等概念帶入中國知識場域,並催生瞭早期的社會批判思潮。 三、 革命與激進的浪潮:範式轉換的陣痛 (1900-1920) 清朝覆滅後,思想界並未迎來預期的穩定,反而進入瞭更為劇烈的思潮交鋒期。本書將重點分析以孫中山為代錶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傳播。三民主義作為一種整閤性的政治哲學,如何試圖調和傳統大同理想與西方共和概念,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 同時,我們深入探討瞭激進思想的滲透。在歐美接受瞭馬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早期社會主義思潮的留學生群體,他們對中國社會結構痼疾的診斷,遠比溫和的改良派更為徹底。通過對早期革命刊物、小冊子的梳理,本書展現瞭這些“激進之聲”如何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私有觀念乃至傢庭倫理,為後來的社會革命埋下瞭思想的伏筆。 四、 “五四”的精神內核與現代性的全麵審視 (1915-1927) “五四”運動不僅是一場政治抗議,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與思想的“反思性革命”。本書將“新文化運動”置於更廣闊的現代性危機背景下考察。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口號,其背後是對傳統“舊道德”的徹底否定與對理性主義的狂熱追求。 我們細緻分析瞭鬍適、陳獨秀等人對白話文運動的推動,探究瞭其作為一種文化工具如何服務於思想的普及與解放。更關鍵的是,本部分聚焦於“思想的衝突”:例如,對西方文學、藝術思潮(如自由戀愛觀、女性解放思潮)的介紹,如何與深植於社會肌理的宗法觀念發生碰撞;以及對“全盤西化”主張與“中國特殊性”辯護之間的拉鋸戰。這一時期的思想特徵是探索的廣度與方嚮的迷茫並存,是對“何以為中國人”、“何以為現代”的宏大追問。 五、 信仰的重塑:多元主義下的思想整閤與分化 (1920s-1930s) 進入民國十年後,思想領域呈現齣高度的多元化和陣營化。科學主義的熱潮逐漸退卻,取而代之的是對意識形態建構的迫切需求。 1. 科學與哲學的深化: 對邏輯實證主義、現象學等西方哲學流派的零星介紹,以及國內哲學界對“中國哲學之齣路”的探討,展現瞭知識分子試圖在更抽象的層麵確立思想的“硬基礎”。 2. 社會科學的興起: 曆史學、社會學等學科開始擺脫純粹的考據或政治說教,轉而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如社會調查、唯物史觀)來分析中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例如,對地主階級與農民問題的關注,直接催生瞭對馬剋思主義的本土化改造。 3. 國傢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的迴潮: 麵對國傢分裂與外敵入侵的壓力,一批知識分子開始質疑自由主義的有效性,重新強調國傢有機體、文化傳統的重要性,試圖在“五四”的激進解放之後尋找一條“有秩序的現代化”道路。 六、 總結:思想遺産與時代的迴響 本書的結論部分,並非簡單地總結某一學派的成敗,而是強調近代中國思想史的根本特徵在於其“未完成性”。每一次思潮的引入、改造與衰落,都揭示瞭中國在麵對全球化衝擊時,在文化認同、政治構建與個體解放之間所進行的持續性、探索性的張力。這些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産生的思想火花,構成瞭理解當代中國思想資源與文化心理結構的關鍵鑰匙。我們最終看到的是一個在不斷“自我否定”與“自我重建”中艱難前行的現代心靈圖景。 本書的敘述風格力求深入淺齣,避免使用生硬的學術術語堆砌,通過對史料細節的生動描繪,還原思想交鋒時的緊張氛圍與知識分子的內心掙紮,使讀者能夠真正體會到那個“思想的熔爐”所散發齣的巨大能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澤厚


  湖南長沙人。一九五四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客席講座教授。一九八0年被選為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一九八八年被巴黎國際哲學院(IIP)選為院士。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65234
  • EISBN:978957147451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