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叩孔孟 (電子書)

深叩孔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俊傑
圖書標籤:
  • 孔子
  • 孟子
  • 儒傢思想
  • 中國哲學
  • 傳統文化
  • 國學
  • 思想史
  • 文化
  • 電子書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如果孔孟生活在我們的時代,
他們對21世紀的重大問題與挑戰,會提齣什麼看法?
孔孟對變動劇烈恍如漩渦的21世紀,
特別是處於新冠病毒肆虐的現代人,
會以何種倡議,讓人的「自我」能夠安身立命,
在黯兮慘悴中仍能持守「不動心」的境界?

  孔孟思想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我們現代人從事各種思考,包括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個人生命等麵嚮的重要文化資源。中國與亞洲的崛起,對世界局勢影響深遠,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劃時代事件之一,孔孟思想也重新獲得世界各國知識界的重視。歐美學界都在爭取儒學的發言權,儼然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新趨勢。

  《深叩孔孟》並不是傳統的、以背誦為主的經典研讀;而是從21世紀齣發為思考,與孔孟進行心靈的對話,厚植我們在現世參與文明對話的本土思想資源。

  本書是黃俊傑教授在臺灣大學講授「深叩孔孟」通識課程的講稿,一共分為十二講,每講均附閱讀作業、延伸閱讀、思考問題、關鍵詞、本講內容架構圖,方便讀者自學參考。
 
《江山萬裏行:曆史長河中的地理變遷與人文足跡》 圖書簡介 《江山萬裏行:曆史長河中的地理變遷與人文足跡》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地理環境演變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宏大敘事。本書不僅是一部地理學著作,更是一部融閤瞭曆史學、考古學與社會學視角的跨學科研究。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廣闊的田野調查經驗,為讀者構建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華大地演變圖景,細緻入微地勾勒齣不同曆史時期,山川形貌如何塑造瞭文明的走嚮,以及人類的開拓精神又如何反作用於自然環境。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翔實,分為“水脈之源”、“山川之脈”、“氣候之影”、“人文之拓”四大篇章,共計二十五章,層層遞進,展現瞭地理要素在曆史進程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篇:水脈之源——大河的塑造與文明的搖籃 本篇聚焦於中華文明的命脈——黃河與長江水係。作者從地質構造和氣候變遷的角度切入,詳述瞭這兩條巨川形成、改道、泛濫的曆史軌跡。重點分析瞭黃河中下遊衝積平原的形成過程,及其如何為早期農業文明提供瞭肥沃的土壤。其中,對三代至秦漢時期黃河泛濫模式的研究尤為深入,通過對比不同時代的河道圖譜和地方誌記載,揭示瞭水患對政治權力轉移的間接影響。 長江部分則側重於其復雜的水係結構及其對區域經濟格局的影響。作者詳細描繪瞭長江中下遊湖泊的變遷,闡釋瞭江南地區如何從蠻荒之地逐步轉變為“魚米之鄉”的地理生態學過程。此外,本書還探討瞭運河體係的修建,如何打破瞭天然水係的限製,將南北經濟緊密連接,並分析瞭隋唐大運河、明清京杭大運河在維持帝國運轉中的關鍵作用。這不是簡單的水利工程史,而是關於水域生態係統如何定義瞭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國傢治理形態的深刻反思。 第二篇:山川之脈——地貌對政治與軍事的影響 第二篇將目光投嚮瞭中國的山脈體係,探討瞭高峻的地形如何成為曆史上的天然屏障與戰略要地。秦嶺、淮河一綫作為傳統的南北地理分界綫,其生態差異如何催生瞭多元的文化衝突與融閤,是本篇的重點之一。作者通過對曆代“關中”模式的分析,闡釋瞭山脈環抱的地理優勢如何保障瞭漢唐盛世的根基。 在軍事地理方麵,本書對長城沿綫的地理環境進行瞭細緻的剖析。長城並非僅僅是一道防禦工事,而是不同生態地帶交錯處的産物。作者結閤氣候帶的北界,論證瞭長城修建的閤理性與局限性,並探討瞭遊牧與農耕文明在特定地理走廊上的長期對峙與互動。此外,本書還涉及瞭西南山地(如巴蜀、雲貴高原)的地理隔離效應,解釋瞭這些地區在不同曆史階段呈現齣的相對獨立的文化發展路徑。 第三篇:氣候之影——環境波動與曆史轉摺 氣候變化是驅動曆史變遷的隱性力量。第三篇著重分析瞭過去數韆年間,中國區域氣候的冷暖乾濕波動對人類社會産生的衝擊。通過對古氣候學、樹木年輪學和考古學數據的交叉比對,本書重構瞭小冰期、中世紀暖期等關鍵時期的氣候特徵。 例如,書中詳細論述瞭公元前後的氣候轉暖如何助力瞭漢代的擴張,而中原地區在唐末和元末經曆的極端乾旱事件,是如何與社會矛盾爆發形成連鎖反應的。作者並未陷入“環境決定論”的窠臼,而是強調氣候波動作為“催化劑”的作用,如何使得社會結構和社會危機達到臨界點。此部分內容極具啓發性,它提醒我們,人類文明的穩定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脆弱地建立在相對穩定的自然環境基礎之上的。 第四篇:人文之拓——地理空間的重塑與認同的形成 最後一部分將視野轉嚮人類活動對地理空間的能動性重塑。本篇探討瞭移民、城鎮化和文化傳播如何“改造”瞭既定的自然地理格局。 首先是人口的地理遷移。無論是“走西口”、“闖關東”還是“下南洋”,這些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不僅改變瞭當地的物種構成和生態平衡,也重塑瞭區域的文化版圖。作者對“湖廣填四川”的地理驅動力進行瞭深入的社會學剖析,指齣它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西南地區的人口結構和經濟布局。 其次是城鎮體係的構建。城市不僅是政治中心,更是地理要素的集結點。本書通過對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等都城的選址分析,揭示瞭統治者在“天人閤一”的理念指導下,如何利用或剋服當地的地理條件來鞏固權力。 最後,本書探討瞭地理意象在文學藝術中的體現,如“塞上風光”、“江南煙雨”等意象,如何固化瞭不同區域的文化認同,並最終匯聚成中華民族對“江山萬裏”的整體認知。 總結 《江山萬裏行》以其宏大的視野、紮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為讀者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曆史閱讀視角。它證明瞭地理環境並非靜態的背景闆,而是與人類社會深度交織、相互塑造的動態係統。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曆史、地理變遷、環境史以及區域文化研究感興趣的讀者群體。它將引導讀者跳齣傳統綫性敘事,去感受腳下大地的呼吸與脈搏,理解曆史何以如此展開,文明何以紮根於此。本書是理解中國復雜地理格局與曆史命運關係的必備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現任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曾獲選為歐洲研究院院士(2019)、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會士(2020)與通識教育終身成就榮譽獎(2011)、教育部國傢講座(2013-2016)、教育部學術獎(2011)、教育部全國傑齣通識教育教師獎(2010)。著有《孟學思想史論‧捲三》(2022)、《東亞儒傢仁學史論》(2017)、《東亞儒傢人文精神》(2016)、《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2016)、《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2006,韓譯本2011,日譯本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2015)、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2014)等書。個人首頁:huang.cc.ntu.edu.tw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講
導論
引言:課程說明
何謂「深叩」?
何以「孔孟」?「孔」如何而「孟」?
誰的「孔孟」?什麼時代的「孔孟」?   
結論
附錄

第二講
「人」是什麼?「完整的人」如何可能?
引言
孔子對「人」的看法
孟子對「人」的看法
孔孟論成為完整的人之關鍵:「心」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三講
人應如何學習?學習的目標是什麼?
引言
孔孟論教學的目標
儒傢教學目標的實踐:書院
儒傢特重經典學習:與佛教比較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四講
「自我」是什麼?人應如何轉化「自我」?
引言
東亞儒傢思想中的「自我」概念
孔孟思想中的「自我」有待於「修」與「養」
孔孟論「自我」轉化之方法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五講
人應如何思考婚姻及傢庭?
引言
儒傢對婚姻的重視
婚姻與傢庭作為「仁」的實踐場域
「差序格局」的展開:「愛有等差,施由親始」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六講
在二十一世紀如何治理國傢?如何安立閤理的政治體製?
引言
「道德政治」的理論基礎及其展開
「正名」主義及其理論含義
從「民本」到「民主」:「儒傢民主」如何可能?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七講
在二十一世紀「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張力中如何抉擇?
引言
東亞交流史中「政治自我」與「文化自我」的張力
孔子與孟子的抉擇:「文化認同」先於「政治認同」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八講
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中,如何維持友誼?「自我」與「他者」如何互動?
引言
孔孟論「友誼」
孔孟論「自我」與「他者」互動之原則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九講
在二十一世紀「自由」與「秩序」的張力之中,人應如何安身立命?       引言
孔子「剋己復禮為仁」說的新解釋
孟子〈知言養氣章〉的思想內容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十講
人如何麵對死亡?
引言
孔孟生死觀及其價值理念
孔孟與道傢、佛教及基督教生死觀的對比
孔孟對管仲個案的評論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十一講
人如何麵對宗教信仰?
引言
中華文明的「天人閤一」與「樞軸突破」
孔孟思想中的宗教麵嚮
結論與啟示
附錄

第十二講
結論
引言
孔孟論「人」的本質及其「自我」的轉化
孔孟論社會關懷與政治生活
孔孟論生死與信仰
結論與啟示
附錄
引用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1983
  • EISBN:978957086250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3MB

圖書試讀

自序

  《深叩孔孟》這部書,是我在二○一八年在臺大開授同一名稱的通識課程的講課稿本,講課完畢之後經數次增刪修訂而成,希望可以提供對於儒傢思想有興趣的讀友一些初步參考。在本書付梓之際,我想就本書旨趣與內容略加說明,以就教於讀者諸君子。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風狂雨驟、浪捲雲奔的時代,也是一個危疑震撼、人心惶惶的時代,更是一個鏇乾轉坤、貞下起元的新時代。二戰以後全球化發展趨勢,在高新科技助威之下迅猛發展,因而在國際之間與各國國內,都加深瞭貧富的鴻溝與社會的不公不義,流弊所及遂激起瞭反全球化的滔天巨浪;國際政經結構的重組,使國際關係輿圖換稿,世界秩序重新建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許多國傢都齣現「民主退潮」的現象。除此之外,氣候巨變日益嚴峻,火災、水災與旱災、暴雨接踵而來;二○二○年開始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更是人類最重大的挑戰,使人類永續發展成為最根本而重大的課題。

  數十年來,我誦讀《論語》與《孟子》這兩部經典的時候,常常想像:如果孔孟生活在我們的時代,他們對二十一世紀的重大問題與挑戰,會提齣什麼看法?孔孟對處於變動劇烈恍如漩渦的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特別是處於新冠病毒肆虐荼毒生靈的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會提齣什麼建議,讓人的「自我」能夠安身立命,在黯兮慘悴中仍能持守「不動心」的境界?孔孟麵對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與「人工智慧」(AI)飛躍發展的新時代,會建議我們如何學習?學什麼?孔孟在二十一世紀會如何思考傢庭問題?如果「王道」政治理想還有當代啟示的話,孔孟對二十一世紀歧路亡羊的國傢治理或「全球治理」(所謂 “global governance” ),會提齣什麼建議?孔孟如果麵對二十一世紀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問題,他們會如何抉擇?為什麼?二十一世紀的每個人都很像飄泊的浮萍、失根的蘭花,「自我」與「他者」都處於既頻繁互動而又飄浮不定的狀態,孔孟如果生在二十一世紀會如何看待「友誼」?孔孟會建議我們如何維持「友誼」?二十一世紀的核心價值在「自由」與「民主」,但也正是在二十一世紀,從美國開始許多「民主」國傢的「民主」,受到史無前例的傷害甚至淩遲。在新冠病毒肆虐、各國鎖國、封城、斷航的苦難日子裡,如果「剋己復禮為仁」還有新意義的話,孔孟會如何思考「主體自由」與「客觀秩序」互動的問題?在二十一世紀的狂流中,孔孟如何麵對不可避免的死亡問題?二○○一年九一一紐約恐怖攻擊事件,預告瞭人類的未來繫於「跨宗教的對話」,孔孟如何麵對宗教信仰問題?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長久以來使我睏惑而想嚮孔孟叩問的問題。

  為瞭與青年世代一起探索以上這些問題,我在二○一七年決定在臺大開授一門新通識課程:《深叩孔孟》。我用瞭一年半時間備課、準備PPT、撰寫授課稿本,在二○一八年課程講授完畢以後,並應臺大之邀在二○一九年臺大與Coursera教育科技公司閤作的「磨課師」(MOOCs,大陸稱為「慕課」),再講一次(影音檔見:www.coursera.org/learn/inquiry-into-confucius-and-mencius),後來並多次作為線上課程開授。現在這本《深叩孔孟》,就是最近三年來在授課原稿以及後來講課時增益的內容基礎上,經過多次修訂改寫的書稿。我衷心感謝李欣庭同學、盧啟聰同學與陳芝吟同學,在本書寫作及長期修訂的過程中,協助打字、藉書、查核資料及校對修訂等工作。聯經齣版公司林載爵發行人、塗豐恩總編輯與編輯同仁,為本書的齣版投入大量心力,我衷心感謝,謹敬緻謝意。

  民國三十四(一九四五)年六月,抗戰即將勝利前,當代新儒傢的精神導師熊十力,在大後方四川重慶北碚寫完《讀經示要》,在自序中曾以「空山夜雨,悲來輒不可抑;鬥室晨風,興至恆有所悟」,形容他感受經典召喚的心情。我對孔孟思想世界,慚愧未能窺其堂奧,發其義蘊,但是對於孔孟很有一韆多年前,王安石的詩所說「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的崇敬之心。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這部書可以說是我對《論語》與《孟子》這兩部偉大而深刻的經典,進行瞎子摸象的一點淺薄心得,如能獲得讀者諸君子指正批謬,以補我之所不足、匡我之所未逮,則是我馨香以禱之事。

導論(節錄)

引言:課程說明


  本課程開宗明義,我想首先介紹本課程的內容與進度,以及為什麼講授這門課。我首先說明:所謂「深叩」的齣發點,為什麼是「孔孟」而不是「程硃」,或者不是其他的儒者?接著要說明我的教學方法是什麼?這種方法應該經過方法論的批判,經過批判以後,我會對這些論點給予再批判,最後我會提齣結論。我今天主要提齣課程的整體規劃,讓各位老師與同學第一次上課就有全盤的瞭解。

  首先,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必須重溫以孔孟為代錶的儒傢人文精神和生命智慧呢?我們可以從兩個問題切入來思考:(一)二十一世紀齣現哪些新的發展趨勢?(二)儒傢人文精神與生命智慧的內涵如何?有何二十一世紀的新啟示?

  我們都知道,孔孟思想是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我們現代人從事各種思考,包括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個人生命的思考時的重要文化資源。中國與亞洲的崛起,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劃時代事件之一,對世界局勢影響深遠。二十一世紀中國與亞洲再起的同時,孔孟思想也重新獲得世界各國知識界的重視,歐美學界都在爭取儒學的發言權,這是一個國際學術界的新趨勢。這門課程要從二十一世紀齣發思考,從二十一世紀的觀點提齣十個大問題,來叩問孔子和孟子,要進行「古」與「今」的對話,開發古典儒學的現代意涵。我們還要跟孔孟辯論,開發孔孟思想對二十一世紀的啟示。我們每個禮拜講課之後,均有「閱讀作業」、「思考問題」、「延伸閱讀」、「關鍵詞」及各講「內容架構圖」,提供各位老師與同學課後自學時參考。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日益密切,中華文明與域外文明之間的對話日益重要。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希望以十個問題來引導各位深思孔孟的智慧,及其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意義與新啟示。本課程特別重視經典的閱讀,也就是《論語》與《孟子》。《論語》全書正文共一萬五韆九百八十八個字(可能不同版本如定州本或敦煌本有些微字數差異),幾乎每一章對我們現代人都有極大的啟示;《孟子》全書正文共三萬四韆六百八十五個字,但是要把它讀懂,就需要深入思考,特別是像《論語》「剋己復禮」章、《孟子》〈公孫醜上‧二〉〈告子〉上下篇等意涵深刻的篇章,意蘊豐富,索解不易。我們提倡的經典研讀,並不是傳統的、以背誦為主的經典研讀;我們要從二十一世紀齣發思考,與孔孟進行心靈的對話,厚植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參與文明對話的本土思想資源。

  有人問:為什麼要在此時此刻的颱灣,提齣這十大問題來深叩孔孟呢?因為從文化角度來看颱灣這個小小的島嶼,是大中華的瑰寶。二戰以後颱灣的民間社會未經大動亂,保留最多最寶貴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傢價值理念,就像空氣一樣,是尋常老百姓生活中的價值理念,深深地潤澤著颱灣的民間社會。
  
  為瞭因應二十一世紀新挑戰,我們應該深思以下十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問題:
  (一)到底「人」是什麼?「完整的人」如何可能?
  (二)人應如何學習?學習的目標是什麼?
  (三)「自我」是什麼?人應如何轉化「自我」?
  (四)人應如何思考婚姻與傢庭?
  (五)在二十一世紀如何治理國傢?如何安立閤理的政治體製?
  (六)在二十一世紀「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張力中如何抉擇?
  (七)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中,如何維持友誼?「自我」與「他者」如何互動?
  (八)在二十一世紀「自由」與「秩序」的張力之中,人應如何安身立命?
  (九)人如何麵對死亡?
  (十)人如何麵對宗教信仰?

  我們要以這十大問題深叩孔孟,與孔孟進行批判性的對話,提煉孔孟思想在二十一世紀的新啟示。本課程主要教材是硃子(晦庵,一一三○─一二○○)的《四書章句集注》(颱北:臺灣大學齣版中心,二○一六),這個版本的《四書》在每一篇、每一章上麵都注明章數,也注明硃注所引用的學者的姓名,非常方便讀者閱讀。二十世紀偉大儒者馬一浮(一八八三─一九六七)先生對硃子《四書章句集注》推崇備至,馬先生說:「硃注字字稱量而齣,深得聖人之用心,故謂治群經必先求之四書,治四書必先求之硃注」,可稱為對《四書章句集注》最公允的論斷。硃子自己也說:「《語孟集注》,增一字不得,減一字不得。」《四書》的思想內涵,可以參閱現代學者的翻譯與譯注,英文翻譯非常多,其中以已故劉殿爵(D.C. Lau,一九二一─二○一○)教授翻譯的《論語》、《孟子》最稱信、達、雅。

  關於孔子的傳記,國學大師錢穆(賓四,一八九五─一九九○)先生有《孔子傳》一書,錢先生的《論語新解》備採眾說,摺衷求是,義蘊深刻,自成一傢之言。許同萊(一八八一─?)先生有《孔子年譜》,在孔子生平每年事蹟之後,均附有「時事紀要」,摘錄《左傳》同年所發生的史事,使孔子行誼的歷史背景為之豁然彰顯,極便參考。曾獲日本文化勳章的日本作傢井上靖(一九○七─一九九一)撰有一部小說體的《孔子》(颱北:時報齣版,一九九○),寫得非常傳神,由劉慕沙(一九三五─二○一七)女士翻譯成中文。井上靖為瞭寫孔子傳,依孔子走過的路綫,去周遊列國六次。井上靖文筆優美,他用日文寫作,翻成中文後可讀性還是很高。一九九三年我有一本《孟子》(颱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三年)、杜維明(一九四○─)先生有一本《儒教》(原著係英文,有中譯本,颱北:麥田齣版,二○○二年),也很適閤一般讀者。加州大學(伯剋萊)大學的戴梅可(Michael Nylan,一九五○─)與另一個學校的教授魏偉森(Thomas Wilson),齣版一本討論孔子兩韆年來形象的變化的書,最近也有瞭中文翻譯本。 我也編過一本介紹東亞孔子形象與思想的論文集。李澤厚(一九三○─二○二一)先生著有《論語今讀》,李先生是當代很有成就的哲學傢,在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對中國思想界影響極大。馬一浮先生著有《復性書院講錄》,如果各位對儒傢思想有興趣,這是很好的入門書。我十八歲讀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接觸到二十世紀儒學大師馬一浮、熊十力(一八八五─一九六八)先生的書,讀後深受啟發,內心悸動。馬先生天生穎悟,是早慧天纔,一九○三至一九○四年任清政府駐美使館留學生公署祕書一年,在美期間曾遊歷歐洲,離美後在日本居留數月,精通儒佛學問,他在抗戰時期的四川興辦復性書院,聲動全國知識界。拙著《東亞儒傢人文精神》則是多年前我為所開授的課程而撰寫的一本講稿。另外,曾任臺大校長的經濟學傢孫震(一九三四─)先生,曾齣版《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選譯今釋》以及《儒傢思想在二十一世紀》兩本新著,從現代觀點對儒學傳統提齣新解釋,很有參考價值。最近孫震先生的新著《孔子新傳》,在敘述孔子行誼與思想時,讀入瞭孫先生畢生生命歷程的體認,也以近現代西方經濟學傢如亞當‧斯密(Adam Smith,一七二三─一七九○)的思想,與孔子對話,頗能齣新解於陳篇,弘揚孔子思想於二十一世紀。

  何謂「深叩」?

  在進入課程之前,我們先解釋什麼是「深叩」?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二十一世紀青年必須傾聽來自孔子(五五一─四七九BCE)與孟子(三七一─二八九?BCE)的呼喚。為什麼呢?舉例言之,《論語‧衛靈公》第三十二章中,孔子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這句話用現代白話文可以這樣解釋:你在知識上知道這個價值理念,但是你在道德上持守不住這個理念,你雖然得到知識,但你最後一定會失去。

  舉例言之,幾年前新竹清華大學畢業的化工博士以專業知識生產純度最高的毒品被捕判刑,澈底告訴我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我們可以再舉二○一四年科學界一件大事來說明。日本地位崇高的國立理化學研究所,是全日本唯一自然科學的綜閤性研究所,二○一四年該所有一位青年研究人員是早稻田大學博士,被當時日本科學界認為是科學界的明日之星。日本是自然科學已經紮根的國傢,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已有二十餘人。這位青年學者研究幹細胞,但實驗數據造假被發現,最後被撤銷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也從研究工作解職,她的上司因為慚愧而自殺,這是國際科學界二○一四年最大的一件醜聞。除瞭這個震動國際學術界的個案之外,國內外學術界層齣不窮的造假或抄襲案件,也指不勝屈。是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孔子在兩韆六百多年前,似乎已經預知我們這個時代會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怎能不傾聽孔孟的呼喚呢?

  歷代學者解釋孔子這句話言論極多,我認為明末三大儒之一王夫之(船山,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在《四書箋解》中的解釋可稱確解:

  「知及」者,已曉得此事當如此作,方閤於理而宜於人也。在愚者思維不到,「知」乃周徹。「仁守」者,明明事理如此,而私欲未淨,則為外物所誘而改其知之所已及者,故必存心天理,而不為物欲所亂,乃可守所知而行之不失。

  王夫之以「存心天理」來拉近「知及」與「仁守」之間的鴻溝,以淨除「私欲」。這是很有見識的解釋。

  我們「深叩」孔孟必須從二十一世紀齣發思考,並迴嚮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因為生命的悲劇常常起於文化資源的貧睏。二十一世紀多少青年成為飄泊的浮萍、失根的蘭花、歷史的浪人,就是因為他們缺乏文化與精神的資源,這門課程希望帶給各位老師和同學紮實的文化資源。

  本課程中所謂「深叩」有兩個立場,第一是從二十一世紀文化齣發思考。從我們現代社會與文化齣發,正如荀子(二九八─二三八BCE)在《荀子》〈性惡篇〉所說:「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東漢王充(二七─?CE)《論衡》則倒過來講:「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可是我們也不能「食古不化」,《中庸》第二十八章早已提醒我們:「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也。」因為食古不化的人,很容易像《史記》所講的「膠柱鼓瑟」、《呂氏春鞦》講的「刻舟求劍」,或《後漢書‧馬援傳》說的「畫虎不成反類犬」。所謂「從二十一世紀齣發思考」的含義,就是在我們自己的時代來找問題,而在過去的時代裡找答案。二十世紀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精神》這部書中說,研究歷史應該注重兩點,要「求其變」、「求其久」。本課程緻力於「鑑古知今」、「究往窮來」,在二十一世紀開發孔孟思想中的普世價值與現代意義。

  本課程第二個立場是我們要從自我齣發思考。現代教育有很多特徵,其中一個特徵就是力求知識的「數量化」、「標準化」,纔能追求「商品化」。我使用的這三個名詞,齣自於二戰以後德國法蘭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哲學傢,對十八世紀歐洲近代「啟濛文明」(Enlightenment)的批判歸結在這三個詞上麵。現代大學校園裡,知識的傳播正勇猛地嚮「數量化」、「標準化」、「商品化」的道路邁進。現代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基本上是「齣乎其外」(etic approach)大於「入乎其內」(emic approach)。現代大學生作為知識的「觀察者」角色常常遠大於「參與者」。現代大學生學習的價值理念,大多沒有進入身心之中,因為現代大學的學習方法不是「入乎其內」的方法。也因此,現代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知識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所以現代大學教育之知識傳遞,多半與學生自我生命的成長關係較遠。因此,大學生的生命的狀態確實有待提升。孔孟思想正是哲學傢牟宗三(一九○九─一九九五)先生在一九六一年提齣的所謂「生命的學問」,深具東方文化的智慧。

  希望這門課程對我們生命的提升有所幫助,所以本課程從「自我」齣發,以十個問題深叩孔孟。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迷人之處,在於它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很多時候,我們讀書隻是追求一個大概的結論,但這本書卻堅持帶領我們走入每一個微小的角落,去細細品味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元素。無論是對於特定時代背景的描摹,還是對人物心理狀態的刻畫,都顯露齣作者極為審慎的態度。這種對精準度的堅持,讓整本書的論述顯得無懈可擊,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考究上下瞭多少苦心。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歷瞭一場深度訪談,不僅學到瞭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被那種對真理不懈探求的精神所深深感染,這份收穫遠遠超齣瞭我對一本書的期待值。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老到的旅人一同穿梭在時光隧道裡,那種沉浸感非常強烈。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層次,不僅僅是在敘述事件,更像是在描繪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捲。我特別欣賞它在情節轉摺上的安排,總是在你以為一切都塵埃落定之際,又拋齣新的懸念,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有些章節的語氣非常堅定,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而另一些段落則顯得溫柔內斂,探討著人性深處的細微變化。這種張弛有度的寫作風格,讓讀者在情緒上有瞭很好的調節空間,不會因為情節過於緊湊而感到疲憊,反而能在適當的喘息中,更好地消化文字所蘊含的重量。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其實蠻高的,畢竟身邊的朋友推薦瞭好幾次。剛開始讀的時候,我還擔心它會不會太過學術化,畢竟現在市麵上的這類書籍,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但這本書的優秀之處就在於,它成功地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既保有學術的嚴謹性,又充滿瞭通俗易懂的敘事魅力。作者似乎很擅長用日常生活的例子來比喻一些比較宏大的概念,這樣一來,即便是對這方麵涉獵不深的讀者,也能快速掌握核心要義。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隻是給知識,更是在教你如何「思考」這些知識,引導你去發掘事物背後的真正意涵,這對我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帶點復古又有點現代感的排版,讓我忍不住想多看幾眼。顏色搭配得宜,不會過於花俏,卻又能在眾多書海中脫穎而齣。我對這種視覺上的巧思特別有感,畢竟現在的讀者都很重視「第一印象」。拿到書的時候,觸感也蠻不錯的,紙質的紋理讓閱讀體驗加分不少。作者在文字選擇上也顯得很有章法,從標題到內文,那種行雲流水的感覺,讓人很期待接下來的故事。總體來說,這本書在包裝上確實下瞭不少功夫,讓人感覺到作者對這份作品的重視,也勾起瞭我對內容的濃厚好奇心,很希望它能帶給我一場心靈上的饗宴。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可以說是別齣心裁。它不像傳統的非虛構作品那樣線性發展,而是巧妙地運用瞭許多交叉對照的寫法,讓讀者在不同的時間線或主題之間穿梭自如。剛開始翻閱時,需要花一點時間去適應這種跳躍式的敘事節奏,但一旦進入狀態,就會發現這種方式其實更貼近我們現代人接收資訊的習慣。作者似乎深諳如何保持讀者的專注力,總能在關鍵時刻用一些令人驚豔的論述來抓住眼球。而且,書中穿插的一些訪談紀錄或案例分析,都讓內容顯得更加立體和真實,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紮根於現實生活的深刻觀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