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20歲時修過這堂課 (電子書)

真希望我20歲時修過這堂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村聰一
圖書標籤:
  • 個人成長
  • 自我提升
  • 人生規劃
  • 財務自由
  • 情緒管理
  • 思維模式
  • 成功學
  • 投資理財
  • 時間管理
  • 幸福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未來十年,就業市場對博雅教育的需求,會高於程式設計、甚至理工科係。」
  ──NBA達拉斯小牛隊老闆 馬剋.庫班
 
  「我曾在哈佛大學念過一年博雅學院,對我影響重大且深遠。」
  ──颱積電創辦人 張忠謀
  
  博雅教育是什麼?為什麼這幾年不斷被大老闆推崇?
  
  博雅二字,齣自拉丁語「Artes liberales」;
  意指每一個公民都有權利接受「七藝」的薰陶,
  包括文法、邏輯、修辭、數學、地理、音樂、天文等七項技能,
  以此建立世界觀,擁有判斷能力──明白未來該往哪裡前進。
  
  在美國,許多大學學生必須先修習博雅教育,纔可進階到主修。
  其中又以律師、法官、醫生、經理人等,需要修習更多麵嚮的博雅教育。
  為什麼?
  因為這門課的定位不是為瞭獲得特定知識,更無意傳授有用技能,
  而是教授「身而為人必備的修養」:
  你必須重視什麼,該厭惡什麼,能判斷何謂正義、善良與美德?
 
  作者中村聰一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之後在日本甲南大學教國際商務,
  他特別引進哥倫比亞大學的核心博雅課,當作商學基礎素養。
 
  ◎世間的所有學問,從古希臘的字母和邏輯開始。
  希臘字母的發明,促使吟詩文化過度到文字文化,
  有瞭文字,人們開始著述,為瞭著述,便開始重視邏輯。
 
  ◎何謂正義、善良與美德?從《歷史》看歷史。
  歷史學傢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記述波希戰爭的經過。
  其中有嫉妒、憎恨、驕矜,登場人物的各種情感推動著歷史,
  無論善惡與否,都能從中感受到今昔不變的人性。
 
  ◎希臘哲學:賢人無知比愚人更可怕。
  最理想的國傢體製是什麼?民主製還排不上前三名。
  一個國傢 (或企業)該怎麼培育「救世主」?柏拉圖知道。
 
  ◎倫理學:造就恰到好處的教養。
  亞裏斯多德的九種中庸之德,共通點就是「剛剛好」。
  怎麼定義揮霍與吝嗇?又該怎麼拿捏節製與放縱?
 
  這些問題沒有正確答案,隻能依靠經驗來學習。
  這門課,讓你不必自己摔得遍體鱗傷來換取經驗。
 
  ◎嚮經典學習、嚮大師學習,從文藝復興到近代,這些書要讀:
  .《談談方法》:笛卡兒告訴人們,要抱持懷疑,纔有存在的價值!
  .《社會契約論》:沒有這本書,就沒有法國大革命,人民意誌開始覺醒。
  .《國富論》:那隻看不見的手,讓市場開始競爭。
  還有哪些巨著該讀?在你開捲之前,本書先幫你掌握核心要點。
  
  為什麼博雅教育很重要?
  這不是為瞭獲得特定知識,更不是為瞭傳授上班時的有用技能,
  而是教授我們,身而為人必備的修養,你該重視什麼,又該厭惡什麼。
  讓你不管離開學校再久,始終保有競爭力。
 
本書特色
 
  博雅教育,教授我們,身而為人必備的修養,你該重視什麼,又該厭惡什麼。
  讓你不管離開學校再久,始終保有競爭力。
 
名人推薦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書院長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王崇名
  臺北商業大學企管係暨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閔翔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真希望我20歲時修過這堂課 (電子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 --- 《星塵的低語:宇宙學前沿探索與未來展望》 作者: [此處可填入虛構的作者姓名,例如:林宇軒 博士]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入虛構的齣版社名稱,例如:寰宇文庫] ISBN: [此處可填入虛構的ISBN號] 齣版日期: [此處可填入虛構的齣版日期] --- 書籍簡介: 當我們仰望夜空,那些閃爍的光點是否僅僅是遙遠恒星的餘暉?《星塵的低語:宇宙學前沿探索與未來展望》是一部深度剖析當代宇宙學最新進展的力作。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梭於宏大的時空尺度,從粒子物理學的微觀世界,直至可觀測宇宙的邊界,係統梳理當前宇宙學研究的核心議題、顛覆性的理論模型以及未來十年內可能齣現的觀測突破。 本書並非一部科普入門讀物,而是為對基礎物理學、天體物理學有一定瞭解,並渴望深入理解現代宇宙學前沿挑戰的讀者量身定製的深度指南。我們將迴避那些已廣為人知的基礎概念,直接聚焦於那些讓頂尖科學傢夜不能寐的難題。 第一部分:暗物質的幽靈與物質的邊界 我們知道,普通物質——構成恒星、行星以及我們自身的一切——僅占宇宙總質能含量的不到5%。那麼,剩下的95%是什麼?本書的開篇便深入探討瞭暗物質的本質。我們詳盡迴顧瞭從鏇轉麯綫異常到引力透鏡效應中觀測到的各種證據鏈,繼而將重點轉嚮當前搜尋暗物質粒子(WIMP、軸子等)的實驗進展。 本部分詳細分析瞭地下深處的直接探測實驗(如XENONnT、LZ項目)的最新局限性,以及高能物理對撞機(如LHC的運行周期後)對超對稱理論預言的檢驗結果。我們不僅梳理瞭模型,更著重分析瞭當前實驗對理論參數空間的壓縮效應,以及一些新興的、非標準模型下的暗物質候選者(如惰性中微子或原初黑洞)。 第二部分:暗能量的驅動與時空結構 如果說暗物質是宇宙的骨架,那麼暗能量就是撕裂宇宙、加速膨脹的幕後推手。本書將宇宙學常數$Lambda$置於批判性審視之下,討論瞭“宇宙學常數問題”在量子場論框架下為何如此尖銳。 隨後,我們轉嚮動態暗能量模型,特彆是昆蟲引力(Quintessence)和幻影能量(Phantom Energy)理論。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對比瞭來自斯隆數字巡天(SDSS)、暗能量巡天(DES)以及未來歐幾裏得太空望遠鏡(Euclid)對星係團演化和重子聲波振蕩(BAO)數據對這些模型的約束能力。我們特彆關注瞭如何利用Ia型超新星的亮度-紅移關係來精確測量哈勃常數$H(z)$,並探討瞭哈勃張力(Hubble Tension)——不同觀測方法對當前宇宙膨脹速率估算的不一緻性——是否暗示瞭標準$Lambda$CDM模型在早期宇宙階段存在缺失的物理機製。 第三部分:原初宇宙的低語:暴脹與量子引力 宇宙的起點——大爆炸的瞬間——仍然是物理學最大的未知領域。本書將焦點投嚮暴脹理論(Inflation)。我們不再滿足於其作為解決平坦性和視界問題的“萬能鑰匙”,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的暴脹勢能模型(如單場與多場暴脹)在預測原初引力波背景(B模極化)方麵的差異。 我們詳細解讀瞭普朗剋衛星(Planck)對宇宙微波背景(CMB)輻射的精細結構分析,重點闡述瞭CMB各嚮異性功率譜中對暴脹模型的限製,特彆是對非正規性參數(Non-Gaussianity)的最新測量結果。同時,本書也嚴肅討論瞭暴脹理論麵臨的挑戰,例如“永恒暴脹”帶來的多重宇宙圖景及其可證僞性問題。 第四部分:黑洞、引力波與時空幾何的極限 引力波天文學的興起,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極端時空幾何的全新窗口。本書分析瞭LIGO/Virgo/KAGRA探測器捕捉到的雙黑洞並閤事件(例如GW150914)數據,並將其與廣義相對論的數值模擬結果進行比對。我們探討瞭如何利用引力波信號來檢驗愛因斯坦方程的有效性,以及尋找是否存在“毛發缺失定理”的例外——例如,有質量的引力子或非基準綫黑洞。 更進一步,本書討論瞭信息悖論的最新進展,特彆是防火牆(Firewall)理論與軟信息(Soft Hair)概念之間的激烈辯論。我們考察瞭張量網絡、AdS/CFT對應關係等前沿數學工具如何被應用於理解黑洞視界內部的量子引力效應。 第五部分:宇宙學的未來與新一代觀測設施 展望未來,本書詳細介紹瞭下一代重磅觀測計劃的科學目標和技術路綫。這包括: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在早期星係形成和再電離時代的研究潛力;擬議中的巨型綜閤陣列(SKA)在追蹤暗物質分布和低頻引力波背景中的作用;以及專門用於測量宇宙學參數的第三代 CMB 實驗(如CMB-S4)。 《星塵的低語》緻力於揭示當代宇宙學研究的復雜性、前沿性和激動人心的不確定性。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理解“我們發現瞭什麼”,更要思考“我們尚未理解的深層原因是什麼”,以及這些未解之謎如何驅動著下一輪物理學的範式變革。閱讀本書,您將站在人類認識宇宙的最前沿,傾聽那來自億萬年前,穿越無盡時空而來的星塵的低語。 --- 目標讀者: 物理學研究生、專業天體物理研究人員、希望深入理解宇宙學前沿動態的資深愛好者。 建議閱讀順序: 建議讀者具備紮實的經典力學、電磁學、狹義與廣義相對論基礎,以及初步的量子場論概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中村聰一
 
  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爾後在該大學的全球政策研究所主修財政,並在國際間纍積商務方麵的資歷。
  現於甲南大學從事博雅教育的研究和教育。著有《企業收購的焦點》(講談社)等書。
 
譯者簡介
 
李友君
 
  自由譯者。譯有《「好厲害!」準備的技術》、《把無聊說到感動》、《奧運金牌天天做的動眼訓練》、《麥肯錫思考模型活用法》、《這樣想事情,你會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以上皆為大是文化齣版)。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該是時候好好認識美國的博雅教育瞭/王崇名
推薦序二 用經典建立通識教育的尊嚴/陳閔翔

序章 博雅教育,知識分子的基礎課
在菁英大學,博雅教育被定位為大學教育的根柢。
它作為專攻特定學問領域的前提,也是每個大學生都該學習的核心。

第1章 學問,從古希臘的字母和邏輯開始
希臘字母的發明,促使吟詩文化過度到文字文化,
有瞭文字,人們開始著述,為瞭著述,便開始重視邏輯。

第2章 何謂正義、善良與美德?從《歷史》看歷史
歷史學傢希羅多德的著作《歷史》,記述波希戰爭的經過。
其中有嫉妒、憎恨、驕矜,登場人物的各種情感推動著歷史,
無論善惡與否,都能從中感受到今昔不變的人性。

第3章 民主讓國傢興,眾愚卻讓國傢亡
雅典擺脫僭主、採行民主製後,國力遠遠超越鄰國,
但自私的領袖煽動市民,讓他們失去冷靜,選擇瞭衰敗的道路。

第4章 希臘哲學:賢人無知比愚人更可怕
最理想的國傢體製是什麼?民主製還排不上前三名。
一個國傢該怎麼培育「救世主」?柏拉圖知道。

第5章 倫理學:造就恰到好處的教養
亞裏斯多德的九種中庸之德,共通點就是「剛剛好」。
怎麼定義揮霍與吝嗇?節製與放縱又該怎麼拿捏?
這些人生中的課題沒有正確答案,隻能依靠經驗來學習。

第6章 政治學:國傢的三種形態,哪種對人民最有利?
獨裁就是邪惡,民主就是正義?亞裏斯多德認為政體沒有優劣,
但應該追求混閤民主製與寡頭製的中庸之道,為什麼?

第7章 人性的貪婪,凸顯博雅教育的珍貴
博雅教育的根本──希臘主義,為瞭躲避查士丁尼大帝取締異教,
而流落東方,興盛瞭伊斯蘭文明,歐洲卻進入黑暗時代。
其中蘊含的人類普世價值,又再度讓歐洲掀起文藝復興。

第8章 嚮經典學習,嚮大師學習,從文藝復興到近代
笛卡兒、盧梭、亞當.斯密……這些大師的著作建立近世以後的歐洲主權國傢,
不斷推動時代。今天大傢依舊閱讀他們的著作,衍生齣相關研究與學問。

終章 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必修的核心課程
美國為瞭登上世界政治的中心,需要確立應有的立國理念與哲學,
因此,陸軍便要求哥倫比亞大學開發士官的教育課程,
這套課程便是美式博雅教育的起源。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41970
  • EISBN:978626712309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7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一
 
該是時候好好認識美國的博雅教育瞭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書院長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王崇名
 
  很榮幸,可以成為作者中村聰一教授的大作《真希望我20歲時修過這堂課》的首批中文讀者並分享我的學習喜悅。「博雅教育就像籠罩著神祕的麵紗一樣,各種臆測也讓事情更複雜。」閱讀到本書最後一段時,依循我在博雅教育的實踐經驗,特別有感觸,正因此言即是臺灣高等教育,對於美國博雅教育的無知以及各自臆測的寫照。我曾經讀過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教授的《革新中的通識教育:哥倫比亞學院》,於是對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博雅教育,有瞭初步的認識,進而能夠領略本書的價值。
 
  如果僅從「通識課程作為知識學習」的角度閱讀本書,必然會被哥倫比亞大學的核心課程所吸引;但若由博雅教育的視角細品,或許更能領會該校核心課程為何能作為美國博雅教育的骨幹。是什麼讓哥倫比亞大學堅持博雅教育,而非僅是由通識課程來學習知識?無非就是確信人類纍積的文明智慧價值、虛心學習,進而能在巨變之時,看見未來的發展方嚮。
 
  本書融入瞭歷史、哲學和倫理學的專業知識與生命體悟,但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本書作者滿懷對於人類文明價值的確信;這不是迂腐書生迷信人類文明的知識,而是作者在哥倫比亞大學所接受的博雅教育,與在教育現場的經驗相互輝映、交織而成的生命智慧。
 
  若僅僅識得世界文明的知識,就好比隻是在網路上觀看美食而不得其味,隻是一般見解的通識教育。但是,如果將學得的知識與生命實踐相互體證,那就是博雅教育瞭。當我讀完本書後,深深體會到,唯有教授通識課程的老師,願意謙卑的嚮人類文明積纍的生命智慧學習、有所體證,而能謙遜宣說之時,博雅教育纔有可能在臺灣的(高等)教育界萌芽、紮根。
 
  如果你願意在閱讀本書序章後,繼續在作者的引領下,探索古希臘人在「物質貪婪」與「精神幸福」之間的戰爭,以及古希臘哲人對此所進行的哲學思辨,便可以慢慢領悟,哥倫比亞大學所堅持的博雅教育內涵。當然,若你還想進一步一路閱讀下去,走過羅馬帝國與中世紀,走入文藝復興,便能完全掌握以哥倫比亞大學為首之美國博雅教育的核心價值瞭。
 
  博雅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最高境界,但弔詭的是,往往在人類欲望過於貪婪之時,方能彰顯它的價值。博雅教育的開展,離不開人類貪婪的鬥爭歷史,唯有願意與人性貪婪鬥爭之時,博雅教育纔能登場並開散智慧。
 
推薦序二
 
用經典建立通識教育的尊嚴
臺北商業大學企管係暨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閔翔
 
  在西方知識的發展過程中,「蘇格拉底的審判」(The Trial of Socrates)是一個經典的法律事件。當雅典法庭以不信神的罪名控訴蘇格拉底時,蘇格拉底的陳述反映瞭他作為城邦公民的承諾,也展現瞭他充滿生命熱情的哲學氣質。蘇格拉底雖然沒有留下著作,但其行誼及理想主義,仍在柏拉圖的記載下流傳著;公民德行論則在柏拉圖的學生──亞裏斯多德的實踐下發揚光大。古希臘三哲道盡並濃縮瞭歐美智識淵源與教育典範。
 
  這是我們必須讀經典的理由,也是我強力推薦《真希望我20歲時修過這堂課》的重要原因——可作為認識通識教育真正價值的入門。書中第一章至第七章詳述瞭這條希臘主義的脈絡、歷史與轉摺,呈現瞭博雅教育的古典格局。哥倫比亞大學的博雅教育歷史悠久,長達百年以上。哥倫比亞學院於1919年開辦「當代文明課程」,成為人文主義品牌,臺灣最常學習、引用的「核心(通識)課程」模式,就是哥倫比亞大學創設的。戰後,哈佛大學效法、晚近更精緻化成「幾大領域核心分類」模式。閱讀本書,不得不佩服哥倫比亞大學的高瞻遠矚。
 
  在邁嚮人工智慧(AI)的時代,我認為通識教育的基礎,仍是經典閱讀課程。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其中一項特徵就是,它必定經過好幾個世代的討論、批判後,沉澱齣諸多啟示或藉鏡。經典閱讀的研究方法,是人類最古老的思想傳承,亦即讀者藉由文本,直接與作者對話,無論是《君王論》、《國富論》或《物種起源》(請見本書第八章),我們嚮經典學習、嚮大師學習,這過程同時孕育瞭博雅精神,涵養瞭真善美的態度,成就瞭現代公民的德性。最終,建立起尊敬通識教育的信仰,認同博雅教育對人類自身價值的基本重要性。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一流大學那麼重視博雅教育,我相信讀者可以從本書的序章,獲得若乾線索與證據。
 
  本書作者中村聰一現為日本甲南大學的教授,同樣與我們身處東亞社會,但他留學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歷,使得本書讀來沒有文化隔閡,本書的終章迴顧美國霸權作為當前超級大國的教育根柢,亦相當值得參考。原書於2021年齣版,譯者李友君有豐富的日文書翻譯經驗,為我們提供瞭流暢的繁體中譯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中村聰一以國際商務教學為主,又教授通識教育,與筆者這幾年的境遇相似。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充滿瞭關鍵績效指標(KPI)及功績定輸贏的規則,學生學習成本效益分析,急功近利卻忘瞭社會責任。年輕學子在最精華的大學時光,該如何濡染全人素養、利他主義或公益精神?該如何通古鑑今、融貫東西方知識?我想本書是最佳的入門,就從探索人類經典開始吧!
 
  誠如我在《博雅教育新取嚮》一書中所歸納的:「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核心!未來的人纔是一種全球人纔!大學要培育的是未來公民!」(按:《博雅教育新取嚮》〈導讀:新共學時代的博雅知識、素養與未來〉,第24頁至第26頁,陳閔翔編,2020年,巨流圖書公司齣版。)如果你也想深入瞭解西方文化精髓,讓自己在高度變動的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辯證世界中,掌握人類的永恆與不變,《真希望我20歲時修過這堂課》是你打開世界櫥窗的思想鑰匙,這本哲學通識讀本能夠充實並增廣你的史識視野。

前言
 
博雅教育,知識分子的基礎課
 
  為什麼最高學府的大學,會這麼重視博雅教育?
 
  主因之一在於歐美的大學起源。在十二世紀、十字軍東徵的時代,就將古希臘學問的文獻,從阿拉伯地區大量帶進據點義大利。為擔任翻譯工作而發起的知識階級行業公會,據說就是今日大學的前身。不久後,歐洲各地便設立這樣的公會。
 
  古希臘學問的領域涉及許多方麵,包括自然哲學(譯註:Natural Philosophy,解釋自然科學現象的形而上學,尤其是物理學)、天文學、修辭學、邏輯學、數學、幾何學、哲學、建築、造船及藝術領域等。這些被稱為「希臘主義」(Hellenism)的文化與思想,是博雅教育的起源,藉由重新發現古典學問而掀起的一大運動,就是俗稱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
 
  在此之前,歐洲在幾個世紀以來不斷遭到破壞和掠奪,百廢待興,甚至史稱為「黑暗時代」。從睏境中復甦,將柏拉圖(Plato)、亞裏斯多德(Aristotle)等希臘主義的思想納入基督教的神學哲學中,就是文藝復興的意義。
 
  大學扮演旗手的角色,以結果來說,讓歐洲脫離黑暗時代,誕生齣位居現在歐洲世界核心的價值體係。換句話說,博雅教育正是歐美大學的齣發點,復興的救世主。
 
  爾後,隨著大航海時代發現新大陸,世界從地中海中心演變成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大洋的時代,不久後美國就躍居為世界的領袖。美國開發齣來的教育方案就是「博雅教育」。就如歐洲社會藉由重新發現「希臘主義」熬過黑暗時代,建立現在的繁榮一樣,博雅教育的目標也是讓每個學生明白知識的強大。
 
  尤其是在菁英大學,更是把博雅教育定位為大學教育的根柢。作為專攻特定學問領域的前提,將博雅教育視為每個大學生都該學習的核心(Core)。

用戶評價

评分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們颱灣人對“穩定”這件事的執念,簡直深入骨髓。從小到大,長輩們灌輸的就是“找個鐵飯碗”、“公務員最穩當”。於是,在選擇未來方嚮時,大傢都不敢冒險,生怕一步走錯就萬劫不復。我自己也是這樣,大學念瞭熱門但其實並不喜歡的科係,畢業後也順理成章地進入瞭一個看起來光鮮亮麗卻日復一日的工作。這過程裏,雖然衣食無憂,但內心深處總有一股躁動,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像是被一個看不見的玻璃罩睏住瞭。看著那些勇敢齣走,去實現自己小眾夢想的朋友們,雖然他們初期可能過得比較辛苦,但那種眼神裏的光芒,是我現在朝九晚五的生活裏怎麼也找不到的。現在想來,早點打破這種對“穩定”的迷信,也許我早就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領域,而不是在彆人的藍圖裏當一個螺絲釘瞭。年齡越大,越發現“不確定性”其實纔是人生的常態,越是想抓住什麼,反而容易錯失更多可能性。

评分

關於人際關係的處理,真是個大學問,而且這門課,我感覺自己考瞭快四十年的試都沒及格。年輕的時候,總覺得“真誠”就是一切,有什麼說什麼,對看不慣的人或事直接翻臉,覺得那是“活得有個性”。結果呢?把自己搞得裏外不是人,樹敵不少,還浪費瞭大量精力在無謂的爭執上。現在纔明白,成熟的人際交往,重點在於“邊界感”和“有效溝通”,而不是“情緒宣泄”。如何與那些價值觀不同的人和平共處,如何優雅地拒絕不閤理的請求,如何維護自己的空間又不顯得冷漠,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技巧。特彆是在職場上,那種圓融的智慧,遠比專業技能更能決定你飛得多高、走得多遠。如果我二十歲時就能領悟到,人際關係也是一種需要精心維護的“軟資産”,而不是一場情緒的角力場,那我現在的閤作網絡和人脈資源,肯定會比現在豐富且健康得多。這種“情商”的修煉,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啊。

评分

前陣子迴老傢,整理舊相冊,看到自己大學時期的那些“藝術作品”,簡直是哭笑不得。那時候對“錶達自我”這件事充滿瞭熱情,各種天馬行空的點子,充滿瞭浪漫主義的色彩。可惜的是,這些熱情很快就被現實的“效率”和“實用性”給磨平瞭。我記得當時有一位教授,他總是鼓勵我們把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變成可以執行的企劃,哪怕隻是個很小的嘗試。但我那時候太年輕氣盛,總覺得被要求“落地”就是對創意的閹割,所以很多有意思的火花都還沒來得及燃起來就熄滅瞭。現在迴想起來,真希望自己當年能更虛心一點,接受那種“把夢想打磨成可以販售的商品”的訓練。光有熱情是沒用的,如何將那股衝勁導嚮一個建設性的方嚮,並且堅持下去,這纔是真正重要的技能。那種從零到一的構建能力,比起單純的批判和幻想,價值高齣太多瞭。

评分

唉,最近整理書櫃,看到一堆以前買的理財書,感覺自己像個時間旅行者,迴到過去就想給自己一巴掌。「早知道當初多花點心思研究這些就好瞭!」那些關於復利、資産配置的理論,現在看起來簡直是金玉良言,偏偏我那時候隻顧著追劇、跟朋友下午茶,完全沒把這些當一迴事。每次看到那些年輕有為、十幾歲就開始投資理財的小朋友,心裏那股羨慕嫉妒恨啊,簡直是五味雜陳。說真的,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絕對會把那些浪費在無效社交和衝動消費的時間,全部拿來啃這些看起來枯燥的金融知識。那時候總覺得“錢”是身外之物,等老瞭再說,現在纔發現,這種“等以後”的心態,纔是最貴的學費。我到現在還在默默補課,希望還能趕上一點點紅利期,不然光是看著銀行的數字在那裏趴著不動,就覺得心慌。這感覺就像是,你眼睜睜看著彆人坐上瞭高鐵,而你還堵在省道上,看著風景從眼前飛馳而過,那種懊惱,真是筆墨難以形容。

评分

最近迷上瞭一種叫“極簡主義”的生活哲學,開始審視自己傢裏那些堆積如山的東西。說來慚愧,我以前是個典型的“囤積狂”,看到什麼打摺就想買,總覺得“以後總會用得上”。結果呢?那些衣服穿瞭一次就丟在衣櫃底層,各種小傢電包裝都沒拆就被遺忘瞭。現在開始斷捨離,扔掉的不僅是實物,更像是扔掉過去那種盲目消費的習慣。這個過程其實挺治愈的,因為你開始意識到,真正重要的東西,其實不需要占那麼多空間。想想年輕的時候,為瞭追求所謂的“潮流”和“麵子”,買瞭一堆根本不適閤自己的東西,花齣去的錢不說,處理這些垃圾也花瞭不少時間和精力。如果能早點明白這個道理,我現在可能已經擁有一個超級清爽、充滿陽光的傢瞭,而不是被各種“好像有用”的雜物壓得喘不過氣。這種對物質欲望的控製,比想象中睏難多瞭,它考驗的是你對“什麼是必需品”的定義,而這個定義,需要時間去沉澱和修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