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 (電子書)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錢穆
图书标签:
  • 中国学术思想史
  • 学术史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电子书
  • 论丛
  • 中国文化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凡三編,共分八冊,彙集了賓四先生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書之單篇散論。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迄先秦,中編(三~四冊)自兩漢迄隋唐五代,下編(五~八冊)自兩宋迄晚清。先生治學主通不主專,是以能於歷朝歷代諸子百家中,梳理其學術流變,闡發其思想精微。三編一貫而下,中國歷代學術思想之脈絡自然呈現。
 
  北宋諸儒,其議論識見精神意氣,有跨漢唐而上追先秦之概。本書既加抉發,尤於釋氏中剔出契嵩《鐔津》一集,尤見夏蓮秋菊,其品質相異,有隨其氣候水土而不爽如是者。本書舉濂溪、康節,南北相提並論,尤可探學風轉移之消息。於二程異同、程朱與孔孟異同、儒釋異同,抉發尤精細,衡論尤持平。治兩宋學者,於此書甚勿易視。
緒論:學術思想的脈絡與演變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 旨在深入探討中國思想史發展中的關鍵節點與核心議題,呈現一部立體而細緻的學術圖景。本書匯集了多位學者的專題研究,聚焦於特定歷史時期或特定學派的思想脈絡,試圖從宏觀視野與微觀分析相結合的角度,揭示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內在邏輯、演變軌跡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全書的編纂理念基於對中國學術史料的嚴謹考證與對思想概念的精準闡釋。我們相信,理解中國思想史,不僅需要掌握其主要流派(如儒、釋、道、法、墨等)的基本主張,更需探究這些思想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展現、相互影響,以及它們如何回應時代的挑戰。本輯的選題涵蓋了從先秦諸子百家到近現代學術轉型的廣泛光譜,力求展現思想史的動態性與豐富性。 第一部分:先秦哲學的奠基與爭鳴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思想的源頭——先秦時期,這一時期奠定了此後兩千餘年中國文化與政治哲學的基礎。 一、 諸子百家的思想光譜重估 本章首先對先秦時期學術流派進行了再梳理。傳統的「百家爭鳴」敘事往往過於簡化,本書試圖挖掘不同學派之間的細微差別和思想張力。 儒家思想的多元性探究: 考察孔孟荀思想體系中的內在異同,特別是孟子「性善論」的基礎及其對「仁政」實踐的理論建構。同時,深入分析荀子「性惡論」的倫理學意義,以及它如何與禮樂制度相結合,形成一套強調後天教化與制度規範的政治哲學。並未僅限於主流儒家,對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在早期哲學體系中的滲透與影響,亦有所著墨。 道家思想的宇宙論與政治觀: 重新審視《老子》與《莊子》的文本差異與核心概念。探討「道」作為本體論基礎,如何衍化出「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尤其關注莊子思想中「齊物論」對個體自由與認知邊界的挑戰,及其在魏晉玄學興起前所呈現的純粹性。 法家思想的實用主義及其理論成熟: 分析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思想的遞進關係。韓非集法、術、勢於一身,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君主專制理論體系。本章著重分析法家「循名責實」的語言哲學與其對人性「趨利避害」的深刻洞察,並對比其與儒家「德治」理念的根本衝突點。 墨家與名家的學術貢獻: 墨家「兼愛」、「非攻」的倫理學在戰國時期作為一種強大的社會批判力量,本書分析了其組織結構與傳播模式。名家「正名」對邏輯學和語言哲學的貢獻,雖然在秦漢後逐漸邊緣化,但其思維方式對後世名物之辨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 早期文獻的考辨與新解 此部分基於出土文獻的發現,對傳統的先秦思想史進行修正。例如,利用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等材料,重新評估某些學派的原始面貌,探討其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變異,從而更全面地理解學術思想的地域性差異。 --- 第二部分:秦漢經學的整合與形塑 秦漢大一統的建立,標誌著學術思想從多元爭鳴轉向官方意識形態的確立。 一、 獨尊儒術的機制與後果 本章細緻剖析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確立儒學正統地位的歷史過程。這不僅是一個政治決策,更是一個深層次的學術轉向。 災異之學的理論功能: 董仲舒如何將陰陽五行學說引入儒家,構建「天人感應」的政治哲學框架。探討「災異」如何成為君主施行仁政的壓力來源,以及這種理論如何為皇權提供神聖性依託。 經學的標準化與詮釋權: 分析「五經博士官」的設立,以及《春秋》學在漢代學術中的核心地位。探討今文經與古文經之爭的實質,即在於對經典權威詮釋權的爭奪,以及在不同政治集團間的利用。 太學的設立與士人階層的興起: 考察太學教育體系如何培養出適應官僚體制的士人,以及這種教育體系對後世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 二、 漢代學術的餘光:讖緯與史學 雖然儒學佔據主流,但漢代的思想圖景遠非單一。本節關注被邊緣化的思想形態。 讖緯學說的社會心理基礎: 分析讖緯在民間與宮廷的流行,揭示其反映的社會焦慮與對未來秩序的期待。 司馬遷史學思想的哲學意涵: 探討《史記》中體現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抱負,解析其超越純粹史料記錄的歷史哲學觀念。 --- 第三部分: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與宗教轉化 隨著東漢的衰落與魏晉的動盪,傳統的儒家倫理體系面臨深刻的危機,為玄學和外來宗教的勃興提供了土壤。 一、 玄學的興起與「清談」的文化意涵 本章探討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先驅,如何以「老莊」為工具,對儒家經義進行「玄解」。 名教與自然: 分析玄學如何調和了僵化的名教規範與個體生命對「自然」的嚮往。探討王弼對《周易》和《老子》的註解,特別是對「有」與「無」、「本」與「末」的辯證思辨。 士人的精神出路: 考察玄學清談如何成為魏晉士大夫階層在政治失意時的精神避難所和身份象徵。分析竹林七賢的形象塑造與其思想實踐。 二、 佛教的本土化進程與思想融合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的迅速發展,是對中國思想史的一次重大重塑。 般若學的傳播與「格義」的嘗試: 考察早期譯經者如何利用道家(特別是玄學)的概念來闡釋深奧的佛理,如以「無」對譯「空」,這種「格義」運動的優勢與局限性。 地論宗與涅槃學的發展: 介紹南北朝時期佛教內部主要學派的發展,及其在中國哲學語境下對「心性」、「佛性」等本土議題的深入探討。 --- 第四部分:隋唐五代的思想格局 隋唐時期,在政治統一與文化繁榮的背景下,學術思想呈現出高峰迭起的態勢,特別是新興宗教的成熟與儒學的復興。 一、 禪宗的確立與中國化 禪宗的興起被視為佛教中國化的最終勝利。 神秀、慧能的傳承與分野: 比較北宗的漸修與南宗的頓悟,分析慧能《壇經》所確立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論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禪宗對士大夫文化的滲透: 探討禪宗如何以其簡潔、直觀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並在文學藝術領域留下了深刻印記。 二、 唐代儒學的復興與韓柳的意義 面對玄學和佛學的強大影響,儒學進行了內在調適,以迎接宋代理學的到來。 韓愈的排佛思潮: 深度分析韓愈《原道》等文的論旨,他如何重新確立儒家在「道」的源頭地位,並為後來的理學奠定了批判性的基礎。 柳宗元的政治哲學: 考察柳宗元在被貶謫過程中對郡縣制和民本思想的重新思考,展示了唐代儒者在現實政治中的理論建構。 總結而言,《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力求超越傳統斷代史的簡單羅列,注重學術觀念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的生成、競爭、融合與轉化,為讀者提供一個豐富、深入且充滿思辨性的中國思想史研究框架。本書的目標是引導讀者深入文本,理解那些塑造了中華文明核心價值的深層次思想動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图书目录

初期宋學
《廬陵學案》別錄
讀智圓《閑居編》
讀契嵩《鐔津集》
濂溪百源橫渠之理學
論太極圖與先天圖之傳授
《正蒙》大義發微
二程學術述評
朱子心學略
朱子學術述評
周程朱子學脈論
程朱與孔孟
辨性
象山龍川水心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2910
  • EISBN:9786263078253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本冊所收全屬兩宋。余之治宋代學術始自文學,自遍讀韓、柳兩集後,續讀歐陽永叔、東坡、荊公集,而意態始一變。始有意於學術文。進誦朱文公王陽明兩集,又進而誦黃全兩學案,有意改寫全氏學案,而學力未充,遂以擱置。時皆在余三十歲以前。自後乃致力於寫《先秦諸子繫年》、《近三百年學術史》,及《國史大綱》。三書成,已在抗戰中期,在成都曾寫此冊所收之一部分。抗戰勝利後,在江南大學又續寫一部分。避赤禍居香港,曾寫《宋明理學概述》一書,有散作數篇收入此冊,皆在撰述《朱子新學案》之前。及《新學案》成,乃一意撰寫《研朱餘瀋》,述朱學之流衍,自元迄清。而朱子前諸家,迄未有所績論。今年事已衰,兩目失明,今此冊付印未能再校,略記其經過如此。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春錢穆自識於士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八十有四。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排版和裝幀的細節來看,這套書顯然是下了重本,紙張的選用和印刷的精緻度,都體現了出版者對這套「叢書」的重視。這給人一種「經典」的預感,讓人覺得這套書值得收藏在書架上,作為學術參考之用。不過,電子書的格式,雖然在檢索上便利許多,但對於這種需要反覆翻閱、對照註釋的學術著作來說,還是少了紙本書那種實體操作的踏實感。我對內容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它對學術史料的運用上,這部分無可挑剔,展示了極高的專業素質。但坦白說,如果是純粹的讀者,而非研究者,可能會覺得閱讀體驗上有一定的門檻。這套書更像是給「已經在船上的人」準備的指南,而不是給「想上船的人」準備的啟蒙讀物。它成功地深化了已知領域的理解,但對於拓展邊界,似乎較為保守,或許這是「叢書」性質的必然取向。

评分

閱讀這套叢書的體驗,簡直就像在走一趟漫長又曲折的歷史迷宮,每一次轉彎,都有新的學者在前面引導你。這第五輯的內容,據我初步瀏覽,似乎對某一特定時期(可能是宋明理學或清代的考據學)進行了非常細膩的剖析。我注意到其中的幾篇文章,其引用的文獻之廣泛與紮實,簡直令人咋舌,這背後的研究者顯然是下了苦功的。對我這樣一個對古代文獻有點涉獵,但又非專業出身的讀者來說,理解其中的一些專業術語和學術爭議,確實需要反覆推敲。這本書的優點是其深度和嚴謹性,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群的學術功力,它提供的是一種「看見」思想發展底層邏輯的視角,而非表面的知識羅列。但相對地,如果你只是想快速瀏覽一下某個思想家的主要觀點,這本書可能就顯得有點「用力過猛」了。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學術基礎,否則很容易迷失在學術的枝蔓中,無法抓住主幹。

评分

深入探究這本叢書的架構,我感覺它在某一特定學術流派的梳理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論述的邏輯性極強,從前因後果到枝蔓發展,幾乎是給出了一個完整的思想譜系圖。這種系統性的整理工作,對於正在撰寫學術報告或論文的同好來說,無疑是省去了大量的基礎文獻檢索時間。它提供的不僅是結論,更是推導結論的過程和依據。然而,當我試圖將書中的觀點與當代社會議題進行連結時,我發現它顯得有些「古老」。這或許是思想史的宿命,但對於現下的我們而言,如何「活化」這些歷史智慧,讓它們不只是被供奉在神壇上的過去,而是能對當前台灣社會面臨的倫理困境或文化認同問題提供一些啟發,這本書似乎沒有給出太多的橋樑。我期望後續的叢書能有更多的「會通」之作,讓古人的智慧能與今人的困惑產生有效的對話。

评分

這本《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的封面設計,嗯,說實在的,它給人一種非常「學術」的氣息,那種傳統的古籍裝幀風格,雖然讓人肅然起敬,但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有點望而生畏。我翻開目錄,看到那些嚴謹的篇目名稱,立刻就能感受到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需要花時間慢慢咀嚼的「硬菜」。書中討論的議題,似乎都聚焦在比較深層次的哲學思辨和思想脈絡的梳理上,這對於想了解中國思想史的發展軌跡,尤其是那些細微的轉折點,絕對是個寶庫。不過,我個人比較期待的是,在如此深奧的討論中,有沒有一些比較生動的案例或者新的詮釋角度來輔助理解,畢竟,純粹的理論堆砌有時候還是會讓人有點「讀不下去」。總體來說,這本叢書的學術水準無庸置疑,但要怎麼讓更廣大的愛好者走進這個領域,或許在文字的鋪陳上可以再多花點心思。我希望它不只是學術圈內人的珍藏,也能成為有志之士接觸思想史的敲門磚。

评分

這本《論叢》的編排方式,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相當的「古典」與「規範化」。每一篇文章都像是獨立的學術論文集合,風格統一,論證嚴密,幾乎沒有太多輕鬆的閒筆或個人化的敘事。這無疑保證了內容的權威性和一致性,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這是極大的優勢,因為他們可以信賴其中的觀點是經過多方檢驗的。然而,對於像我這樣,更傾向於「有故事性的歷史」的讀者而言,閱讀過程難免有點枯燥。我總覺得,偉大的思想家們的思想,不該只是冷冰冰的條文和定義,它們往往是時代的產物,充滿了人性的掙扎與時代的風雲。我期待的是,能在這些深奧的理論探討之間,能穿插一些對當時社會背景、甚至學者個人生活細節的描寫,這樣或許能讓那些抽象的「道」與「理」更貼近我們的生活,讓人能感受到思想的溫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的認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