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12位大哲學家╳11次劃時代重要翻轉,一部寫給所有人的自然科學哲學史 (電子書)

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12位大哲學家╳11次劃時代重要翻轉,一部寫給所有人的自然科學哲學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哲學新媒體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自然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物理学
  • 哲学
  • 科学
  • 思维实验
  • 通俗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沒有亞里斯多德就沒有自然科學?古代科學家不相信實驗?
沒有笛卡兒談「我思故我在」,就沒有牛頓的物理成就!
其實,科學演進的背後都經過一次哲學論戰的推動!

 
人氣哲學史podcast〈冰的哲學〉首度成書
桃園市社會教育貢獻獎得主作品

 
如何以極為有限的篇幅介紹這些知名哲學家的思想,對作者而言無疑構成巨大的挑戰。值得慶幸的是,作者完成了這項艱難的挑戰,讀者有幸可以跟著作者穿越時空領略這些偉大哲學家的見解。──王榮麟(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科學起於好奇、提問,以及鍥而不捨的探索,至於答案,只是暫時的解答而已。這應該就是本書最希望傳達的「科學精神」。──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李悅寧(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林靜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理事長)、紀金慶(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張瑞棋(《科學史上的今天》作者)、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特聘教授)、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本書特色
1.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明,哲學思考如何造成自然科學歷史的重大翻轉,以及我們看問題的方式如何在錯誤與修正中不斷演進,最終孕育出今天所看到自然科學的知識地位。
2. 本書藉由思考某個理論為何在這個時代出現、如何定義、如何擁有今日的知識地位,了解特定問題在歷史上誕生、演變、爭辯、翻轉的思想動態過程。
3. 書中人類針對「自然」、「科學」、「自然科學」三個定義的辯論,探究人類如何在變幻無常的世界中建立起客觀有效的知識。
4. 透過呈現歷史上的哲學家如何透過突破既有框架,看到自己時代的限制,期許有朝一日,我們也有能力看到自己時代的局限,從而開創新的視界。

▍內容簡介
為什麼物理、化學好像比其他學科更「高級」?
文組、理組一定壁壘分明嗎?
原來,自然科學問題也是哲學問題!


「自然科學」如今似乎與「真理」畫上等號,導致我們很少去思考大家習以為常的實驗方法、數字量化是從何時開始的?自然科學又是如何獲得現今的知識權威地位?事實上,促成科學演進的背後,是一場場哲學論戰:從古希臘提出關鍵問題扭轉科學史的泰利斯、主張應該關注知識與人的關係的蘇格拉底,到十七世紀笛卡兒「數學化」科學革命,再到二十世紀孔恩反省科學建立與崩潰的歷程,顯示出每一次科學演進,其實也都是觀點轉換,而這正是奠基於哲學家的努力。

本書改編自哲學新媒體人氣Podcast〈冰的哲學〉,透過十二位哲學家帶出歷史上十一次科學的重大變革,看見人類如何突破思想局限,打造自然科學的全新眼界。全書重點不在於哲學家「說了什麼」,而是「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提出如此創新的理論」。透過歷史上哲學家的洞見,我們也能認識人類如何在錯誤中持續推進,進而反思當下、脫離大腦慣性,尋覓突破思考框架的可能。

▍書系簡介 ithink, I think──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是對生命本身的肯定,
如同沙特說:「在行動中存在著希望。」

了解一種思考方式,如同掌握一件處世工具;
了解不同的哲學概念,提供我們重新審視所處社會的不同角度與準則;
了解一位哲學家的思想與生平,讓我們的生命經驗得到參照;
了解哲學的歷史,即是見證在經歷無數次翻轉與重建之後,人類何以為人類。

世界時時刻刻在變化,思想應是動態的。從隨時能閱讀的輕鬆漫談,到精采的思想展演,我們期許這個書系的書籍,能夠回應此時此地的不同處境。哲學發展始於對世界的好奇,最終也必然回歸到人類對自身及其所處世界的關心。我們將以上述幾個類型為框架,希望大家能找到最適合自己親近哲學的路徑,也找到思想與行動結合的方式。

▍ithink書系書單──
不馴的異端
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史蒂芬.納德勒(Steven Nadler)──著  楊理然──譯

口袋裡的哲學課
牛津大學的10分鐘哲學課,跟著亞里斯多德、尼采、艾西莫夫、薩諾斯等95位思想家,破解135則人生思辨題

喬尼‧湯姆森(Jonny Thomson)──著  吳煒聲──譯

即將出版──(書名、出版順序暫訂)

實踐斯多葛
The Practicing Stoic: A Philosophical Users Manual

沃德‧法恩斯渥思(Ward Farnsworth)──著  李斯毅──譯

蘇格拉底思考術
The Socratic Method: A Practitioners Handbook

沃德‧法恩斯渥思(Ward Farnsworth)──著  陳信宏──譯

衣裳哲學
Sartor Resartus

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著  賴盈滿──譯
宇宙的尺度:從原子到萬有(虛構書名) 一部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物理學史詩 內容簡介: 《宇宙的尺度:從原子到萬有》是一部宏大敘事的科普著作,旨在引領讀者穿越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三千年曆程。本書不側重於艱深的數學推導,而是深入剖析了物理學家們如何一步步揭開自然界最基本法則的面紗,以及這些發現如何重塑了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全書結構清晰,以時間軸和核心概念為骨架,串聯起從古希臘的元素論到當代宇宙學的驚人圖景。 第一部:物質的微觀邊界——從四大元素到原子結構的確立 本書的第一部分追溯了人類對“構成世界的基本單元”的早期探索。從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之源”,到亞里士多德的“土、氣、火、水”四元素體系,我們看到早期思想家們試圖用有限的概念來解釋無限的自然。這種以哲學思辨為主的探索,雖然在實證層面有所欠缺,卻為後來的科學研究奠定了最初的形而上學基礎。 隨後,作者將筆鋒轉向文藝復興後期的科學革命。我們將詳細考察道爾頓的原子論如何將神祕的“元素”轉化為可量化的化學概念。原子不再是不可分割的哲學思辨體,而是具有特定質量和反應性的粒子。這一轉變標誌著物理學開始從純粹的形而上學轉向基於實驗的實證科學。 接下來的篇章著重於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物理學突破。電子、質子和中子的發現,徹底顛覆了原子的堅實圖像。本書將細緻描繪湯姆森發現電子的驚奇,盧瑟福通過金箔實驗確立原子核的存在,以及波耳原子模型的出現,如何初步解釋了光譜現象。這些基礎工作,為量子力學的誕生鋪平了道路,也標誌著我們對物質深層結構的認識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充滿反直覺特性的領域。 第二部:運動的規律與時空的束縛——經典物理學的輝煌與局限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經典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牛頓力學和電磁學。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以其無與倫比的預測能力,統治了物理學界長達兩百多年。本書將分析這些定律如何成功地解釋了行星運動、潮汐現象乃至機械的運作原理,為工業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石。我們將探討牛頓的決定論思想如何深刻影響了哲學界對“自由意志”和“宇宙秩序”的看法。 隨後,本書將介紹麥克斯韋如何將電、磁和光統一在優美的四組方程組中。電磁波的預測與其後被證實,不僅統一了電力和光學,更預示著宇宙中存在著超越視覺範圍的能量傳輸形式。然而,面對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零結果”,經典物理學在處理高速運動和光速恆定性問題時顯露出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第三部:革命性的視野——相對論的空間與時間重塑 本書用專門的篇幅來闡述愛因斯坦的兩大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引入,徹底打破了牛頓絕對時空觀的束縛。時間膨脹、長度收縮以及質能等價(E=mc²)的發現,揭示了空間和時間是交織在一起的四維流形的一部分,其形狀取決於觀察者的運動狀態。本書將通過生動的類比,解釋“同時性”相對性的深刻意涵。 廣義相對論則是本書的另一高潮。愛因斯坦將引力解釋為時空本身的彎曲,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本書將詳述光線在強引力場下的偏折、水星近日點的進動等關鍵證據,並探討黑洞、引力波等極端物理現象的理論基礎。相對論的提出,不僅是物理學的勝利,更是人類思維突破自身感官局限的里程碑。 第四部:概率的迷宮與隱藏的維度——量子世界與弦論的邊界 本書的第四部分進入了二十世紀最為深刻、也最難以捉摸的領域:量子力學。從普朗克的黑體輻射,到光電效應中光子的概念,再到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設,本書展示了物理學家如何被迫接受一個概率性的、非定域性的微觀世界。我們將深入討論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並探討波函數的坍縮及其引發的關於“觀察者角色”的哲學辯論。 薛丁格的貓、量子糾纏(EPR悖論)等思想實驗將被詳盡分析,以凸顯量子力學與我們日常直覺之間的巨大鴻溝。本書不試圖提供單一、統一的量子詮釋,而是客觀呈現哥本哈根詮釋、多世界詮釋等主要觀點的爭鋒相對。 最後,在探討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之後,本書將展望當前物理學的前沿:試圖將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的“萬有理論”。弦論、圈量子引力等嘗試,代表了科學家們對宇宙終極奧秘的持續追問。這些理論雖然尚未被實驗證實,卻展現了人類理性對超越四維時空、探尋額外維度的無限渴望。 總結與反思: 《宇宙的尺度》不僅僅是物理學定律的陳述,更是一部關於“知識如何被創造和質疑”的歷史。它展示了科學進步往往源於對既有範式的徹底顛覆,以及科學家們面對未知時的懷疑、堅持與靈感。本書旨在啟發讀者,思考我們所處的宇宙在宏觀上受到的引力支配,在微觀上遵循概率的邏輯,而這一切背後,或許還隱藏著我們尚未觸及的更深層次的統一。閱讀此書,如同攀登一座知識的巍峨之山,每一步都將重新校準我們對“真實”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哲學新媒體
[策畫]
由一群哲學人組成的新創團隊,目標是結合哲學專業與網路新媒體,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在社會上傳播哲學內容並推廣哲學教育,以期點燃人們對智識和思辨的熱情,滿足大眾對哲學的需求與想望。定期舉辦〈臺灣青年哲人獎〉、〈最佳哲學書讀者票選〉、哲學討論會〈思想之間〉、哲學讀書會、〈哲學相談室〉、〈東亞哲學家訪談〉等活動,鼓勵民眾進行獨立思考,曾獲桃園市「社會教育貢獻獎」。著有「建立孩子思辨能力的第一套橋梁書」系列、《給哲學家的分手信》、《茶水間遇見海德格》。
官網:https://philomedium.com


孫有蓉
[主筆]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後至法國索邦巴黎第一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目前為索邦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講師。其著作多以古希臘哲學為主,受到法國哲學重視哲學史傳統的影響,在哲學新媒體製作多個主題性哲學史聲音節目,本書即為其中一項作品。

邱獻儀(Lynn)
[協力]
中正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專欄作家與編輯。小時候立志要成為科學家,但最後長成不太專業的科學哲學家,以推廣哲學思辨教育為志業。

图书目录

|推薦序|跨越疆界,探查科學的真實樣貌 文/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序|在科學與哲學、歷史無須涇渭分明之處  文/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導論|自然科學問題為什麼是哲學問題?  

  • 自然科學翻轉的關鍵是哲學問題?  
  • 定義的改變,也是觀點的轉換  
  • 如何閱讀這本書?  

 

第一章 古希臘與自然知識的起源—泰利斯  

  • 哲學家小傳—泰利斯  
  • 從自然故事到自然研究  
  • 古希臘人為什麼總問「起源」?  
  • 泰利斯改變科學史的一句話  
  • 科學是一門奠基於許多「預設」的學問  
  •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二章 自然無常,如何建立科學?—蘇格拉底  

  • 哲學家小傳—蘇格拉底  
  • 蘇格拉底的人文轉向  
  • 什麼才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 知識應該往內檢查  
  • 3分鐘思辨時間  
  •  

第三章 自然神話與或真解釋—柏拉圖  

  • 哲學家小傳—柏拉圖  
  • 自然知識是神話?
  • 不必然為真,但「有機會為真」  
  • 與現代物理學非常不同的思考框架  
  • 數學、幾何與自然知識  
  •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四章 自然科學的誕生—亞里斯多德  

  • 哲學家小傳—亞里斯多德  
  • 亞里斯多德談「普遍事實」  
  • 亞里斯多德禍害科學? 
  • 歸納法、分割法、三段論證  
  • 3分鐘思辨時間  
  •  

第五章 由上帝編碼的世界—中世紀的自然哲學  

  • 哲學家小傳—阿奎納  
  • 「使得貓之為貓」的關鍵  
  • 不只是個神學家,阿奎納意外的貢獻  
  • 亞里斯多德科學觀最後一搏  
  •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六章「我思故我在」與自然科學數學化—笛卡兒  

  • 哲學家小傳—笛卡兒  
  • 笛卡兒與士林學派  
  • 形上學沉思與我思故我在  
  • 從「我思故我在」到新科學模型 
  •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七章 實驗為什麼可以生產知識—霍布斯與波以耳  

  • 哲學家小傳—霍布斯  
  • 哲學家小傳—波以耳  
  • 當實驗成為科學方法  
  • 「真空」存在嗎?  
  • 實驗為什麼會危及科學知識的定義?  
  • 自然科學與哲學分道揚鑣的開端  
  •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八章 自然因數學而科學—康德  

  • 哲學家小傳—康德  
  • 從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到哥白尼轉向  
  • 眼睛業障重?  
  • 「先驗綜合判斷」的歷史創舉  
  • 3分鐘思辨時間  

 

第九章 你確定數學是上帝創造世界的語言嗎?—胡賽爾  

  • 哲學家小傳—胡賽爾  
  • 世界與我的天人永隔?  
  • 胡賽爾面對的二元對立死局  
  • 意向性:意識永遠是朝向某物的意識  
  • 科學是長時間互動的結果  
  • 3分鐘思辨時間  

 

第十章 科學革命—孔恩  

  • 哲學家小傳—孔恩  
  • 顛覆的年代  
  • 科學的建立與崩潰  
  • 「格式塔轉移」與「典範轉移」  
  • 不可共量性與科學進步的意義  
  • 3分鐘思辨時間  
  •  

第十一章 經驗知識與自然科學—波柏  

  • 哲學家小傳—波柏  
  • 邏輯實證論的轉彎  
  • 有可能被推翻的才是科學  
  • 3分鐘思辨時間  

 

|後記|哲學史中的科學交響樂章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2903
  • EISBN:9786263103023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MB

图书试读

導論
自然科學問題為什麼是哲學問題?

人天生渴望求知。──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形上學》



請先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 科學知識一定是亙古不變的嗎?
  • 自然科學已經提供給我們實用的知識,為什麼還要關心自然科學的歷史?
  • 科學與哲學要怎麼放在一起討論?
  • 你認為「自然科學的哲學史」是什麼?


科學是什麼?自然科學又是什麼呢?數學是自然科學嗎?數學好像不是很自然,也算是自然科學嗎?為什麼如今彷彿只有自然科學才能代表真正的知識?為什麼同樣都是知識,自然科學卻好像比較「高級」?

這些問題也許大家曾經想過卻沒有答案,有點好奇卻不曾得到解答,畢竟今天的自然科學已經具備「最高知識的地位」,社會也不斷地灌輸自然科學的權威與知識精確、有效、可實證性,不再討論這個被我們稱為「自然科學」的知識能夠走上神壇的原因。我們甚至可能覺得「自然科學」的概念已經很明確,沒有必要討論到底什麼是自然科學,更沒有必要討論什麼是「自然」、什麼是「科學」。

的確,探討這些問題不會讓你微積分變好,也不會讓你的物理化學拿更高分,更不會讓動力學知識更有效,但有時候,我們就是想要知道、想要追問,就像世界上所有偉大的科學家,也都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才打破原本知識的框架。正如開頭的引言,亞里斯多德《形上學》開篇第一句話:「人天生渴望求知。」這本《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不是一本讓讀者背誦歷史上重要西方思想家理論的書籍,更不是一本讀完之後就可以賣弄哲學理論的書籍,這本書的目的在於培育且陪伴讀者的好奇心,對自己生命過程中必定多少認識但沒有機會探問的一大主題──自然科學,向哲學家尋求一些解答。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們很自然地會認為因為人類在歷史上曾經有不同的思想發展,只要按照歷史時序來編排,應該就可以得到一部思想史。但大家思考一下應該就可以發現,自然科學的發展在歷史上並非只有線性發展,也並非只有拓展與深化知識領域,更多時候自然科學家的偉大之處是展現在扭轉人類整體知識結構的重大翻轉。這樣說來,歷經翻轉的自然科學知識其實並非像1 + 1=2 一樣亙久不變,而歷史上這些翻轉的關鍵時常是「哲學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

自然科學翻轉的關鍵是哲學問題?
為什麼自然科學翻轉的關鍵會是「哲學問題」?這是因為,導致翻轉最直接的原因往往在於世人對於「自然物」、「科學研究對象」、「真理判准」、「科學定義」的定義有所轉變。那麼,為什麼定義改變了,就一定是哲學問題呢?我把水的定義從「流動無色無固定形體的物質」改成「一氧化二氫」(就是H2O),這難道是個哲學問題嗎?

此處的「定義」二字,跟大家生活中不管在網路上筆戰,或與人辯論時會隨口拋出的「我跟你定義不同」雖然有著相似之處,卻不完全一樣,因此引發的效應也有很大差異。通常當我們拋出「我跟你定義不同」這句話,指的是我跟你討論的前提不同、基礎不一樣,而從不同基礎上推論出來的意見自然完全不同。科學研究內部定義的改變,同樣也意味著整個科學知識的基礎有所變化,但差別在於,科學研究上,定義的差異並非只是單一學者偏好使用另外一個定義,而是代表著整個科學典範的轉移,簡單來說,就是對「自然科學」的觀點發生改變,從而可能導致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甚至連什麼樣內容能夠成為有效知識的判斷都出現變化。這些改變本身,比如說水的定義從「流動無色無固定形體的物質」轉變成「一氧化二氫」本身也許並非哲學問題,但這類轉變卻常常是哲學論辯的間接結果。

定義的改變,也是觀點的轉換
當我們說水是「流動無色無固定形體的物質」跟水是「一氧化二氫」,不只是「水」這個字的字義產生了變化,而是那個被我們稱作「水」的存在本身出現不一樣的界定。在這兩個定義之間,前者的「水」是一種符合定義條件的獨立物體,也就是那個流動無色無固定形體的「東西」,後者卻是一組由更基本元素組成的複合體。也許聽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不過就是從一個獨立的「東西」變成了一種「複合體」,但這個轉變深刻地牽涉到我們如何定義「自然存在物」。換句話說,從「一氧化二氫」的觀點而言,「水」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那些化學元素,而當我們研究物理性質,研究對象也不是「水」這個存在本身,而是一個氧碰到兩個氫的時候會出現的現象。這一個簡單的定義改變,代表整體對存在物觀點的轉換,在此觀點轉換之前,「一氧化二氫」這個定義根本不可能進入任何研究者的思想範圍當中。所以這本書想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促成科學演進背後的哲學論戰,隨著不同的哲學論戰界定出科學研究的對象、科學的定義、自然的定義等等,自然科學也發展出不同的模樣。當然在哲學史上,自然科學的發展亦多次反過來影響哲學討論,讓哲學家致力於為科學知識建立起穩固的真理基礎,在這一點上,本書將會介紹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和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都是最好的代表。

講到這裡大家會發覺,影響自然科學最大的兩個問題就是:「自然是什麼?」

和「科學是什麼?」。「自然是什麼?」這個問題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Socrates)之前就已經使智者十分著迷,畢竟我們生活的環境每天都在變動,充滿了無常,但同時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又有著高度規律。而「科學是什麼?」的問題,更是進一步要求哲學家將認知這件事情區分出不同的層次、甚至層級。這些在我們看起來也許理所當然,因為正如同所有生活在自己時代的人,我們完全沉浸在一個自圓其說的文化當中,所以對我們來說科學比神話有價值是毫無疑問的。重新探問這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也是逼迫自己去檢視自己的思想局限,就像本書將介紹的所有哲學家和科學家,只有當他們看到自己時代的思想局限,這才提出了突破限制的可能。

回到這篇文章開頭的四個問題,現在,你能夠回答這四個問題了嗎?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哲學史的涉獵不深,很多時候看相關書籍都會半途而廢,不是因為內容不好,而是常常覺得那些時代的背景、人物的關係太複雜,一下子資訊量太大就消化不良了。不過,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似乎有點不一樣,強調「12位大哲學家╳11次劃時代重要翻轉」,聽起來像是用幾個關鍵的轉捩點來貫穿整個敘事,這樣的話,讀起來應該會比較有條理,不會像在迷宮裡亂走。我希望作者在處理這些複雜的哲學思辨時,能保持一種清晰的邏輯線索,不要為了展現學問淵博而堆砌太多不必要的典故。如果能把每一個「翻轉」點描繪得生動有力,讓我們感受到當時的思想家在面對自然現象時,那種既困惑又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那就太棒了。畢竟,科學的進步往往是從最基礎的疑問開始的,這本書如果能抓住這種「追問本源」的精神,我想會非常引人入勝。

评分

電子書的形式對我來說是個加分項,因為我常常通勤時閱讀,輕便好攜帶。而且,既然是談論「哲學史」這種需要頻繁查閱和對照的內容,電子書的檢索功能會方便很多,我可以很快地跳轉回前面提到的某個哲學家或關鍵概念。不過,我對排版和字體會有比較高的要求,畢竟內容本身可能比較燒腦,如果排版太過擁擠或者字體選擇不當,會大大影響閱讀體驗,尤其是在戶外光線不穩定的情況下。我衷心希望這本電子書在數位化製作上能用心,畢竟內容的深度已經足夠吸引人了,好的閱讀介面能讓讀者更專注於思想的流動,而不是與介面搏鬥。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流暢、舒適的閱讀體驗,讓我能沉浸在從古至今,人類如何理解這滴水的奧秘之中。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挺吸引人的,那種水與冰的意象,加上那些哲學家的名字,讓人不禁好奇,到底水結成冰這件看似再普通不過的物理現象,怎麼能扯上那麼多偉大的思想家?我一開始還想說,這會不會是一本硬邦邦、充滿艱澀術語的學術著作,光是看到「自然科學哲學史」這幾個字就讓人有點卻步。但仔細看副標題,說是一部「寫給所有人的」,這就讓人安心不少,感覺作者很有心要把這些深奧的概念用比較親近的方式介紹給大家。我蠻期待看到,作者是怎麼把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領域,像是物理學的實驗觀察,跟柏拉圖、康德他們抽象的思辨給串連起來的,畢竟,我們日常生活裡太習慣把「科學」和「哲學」分開看待了,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思考,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法則背後,藏著這麼多思想的演變和辯證。光是這點,就覺得這本書的企圖心很大,希望能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火花。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想處理一個很根本的問題:我們對自然現象的理解,究竟是「客觀事實」的描述,還是「人類認知框架」的產物?水結冰,在物理學上是一個明確的相變過程,但在哲學上,這可能牽涉到我們如何定義「存在」、「必然性」這些概念。如果作者能深入探討不同時代的哲學家,是如何在他們各自的知識體系下,去解釋這種「不變中的變化」,那對我來說,價值就非常高了。我總覺得,我們現在看待科學的態度可能太過於「實證主義」,好像只要能測量、能重複實驗,那就是真理了。但回顧歷史,會發現很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科學觀念,其實都經歷過漫長而曲折的哲學論證。這本書如果能提醒我們,科學知識的穩固性其實也建立在某種哲學基礎之上,或許能讓我們對當前的科學成就保持一份謙卑和反思。

评分

我個人對於「跨領域」的書籍特別有興趣,尤其當它是探討科學與人文的交界時。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常常把理科和文科分得死死的,但事實上,很多偉大的發現都是在兩者交會處誕生的。想像一下,在那個沒有精密儀器的年代,人們光憑藉著觀察月亮的盈虧、感受四季的更迭,就能發展出一套解釋世界的體系,那種思維方式真的很迷人。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展現,哲學家們是如何「構建」他們的世界觀,而不僅僅是「發現」科學事實,那將會是一次非常豐盛的心靈饗宴。我特別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那些哲學上的爭議和辯論,畢竟在同一個問題上,不同的哲學家可能會有完全相反的論點,這些觀點的碰撞,才是真正推動人類思想前進的動力吧。希望它不是單方面地歌頌某種觀點,而是呈現一種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思想交鋒過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