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 (電子書)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錢穆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中国思想史
  • 学术史
  • 中国文化
  • 历史学
  • 电子书
  • 论丛
  • 思想史研究
  • 中国学术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凡三編,共分八冊,彙集了賓四先生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書之單篇散論。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迄先秦,中編(三~四冊)自兩漢迄隋唐五代,下編(五~八冊)自兩宋迄晚清。先生治學主通不主專,是以能於歷朝歷代諸子百家中,梳理其學術流變,闡發其思想精微。三編一貫而下,中國歷代學術思想之脈絡自然呈現。
 
  先生曾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於有清一代學術思想已剖析良多,本書各稿成於其後,惟所重偏在思想,多為《學術史》所未及者。而書末更取康長素、章太炎材料,涉及民國時代,尤為有意考論民國以來之學術思想者所不可忽略。又所著《清儒學案》以故湮沒,則中國四千年來學術思想傳統演變之跡,本書實為其殿。
《魏晉南北朝宗教與思想論集》 (本書收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思想、宗教、學術發展的專題研究論文,聚焦於玄學、佛教、道教的交融與變遷,以及士人精神世界的探索。) 本書導言:時代的轉折與思想的熔爐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中國歷史上社會結構劇烈動盪、民族大遷徙頻仍的時代。在政治上,東漢以來士族的壟斷地位逐漸瓦解,而新的皇權與地方勢力在碰撞中尋求平衡;在思想上,傳統儒學的僵化已無法解釋亂世中的人生困境與宇宙奧秘,一股對個體生命、形上之道的深切關注,促成了玄學的興起與佛、道兩教的勃興。 本書即是針對這一「思想熔爐」時期的多面向研究,旨在通過對具體文本、人物思想脈絡的細緻梳理,還原當時學術思想的複雜面貌。我們聚焦的不是宏觀的歷史敘事,而是微觀的理論建構、語義爭辯以及不同思潮間的相互滲透與調適。 第一編:玄學的餘暉與儒學的重塑 玄學,作為漢代經學的對立面而生,強調「越名教而任自然」,它以老莊為基石,卻又不等同於純粹的老莊思想,而是融合了對儒家「仁」「義」的重新詮釋,以及對形神關係的形上探討。 一、正始之音與竹林清議的語義學探討: 本編首章深入分析了王弼的《老子注》與何晏的《論語集解》中「有」與「無」、「名」與「實」的辯證關係。重點探討了「貴無論」的思潮是如何通過對老莊概念的儒家化處理,達成了對現存政治秩序的某種「心靈層面的超越」,而非直接的政治顛覆。我們特別關注「言意之辯」在玄學語境中的轉化,探究玄學家如何試圖在「言」的局限性中,捕捉「意」的無限性。 二、裴頠的「崇有論」與玄學的轉向: 裴頠作為承接王弼、何晏思想的中堅力量,其「崇有論」是對當時過度強調「無」的玄學趨勢的一種修正與回應。本章梳理了裴頠如何運用實證性的、類比性的論證,試圖在「有」的基礎上重建形而上學的秩序,並探討此種轉向對後來清談風氣的降溫和學術規範化的影響。 三、形神說的深化與個體精神的確立: 魏晉士人的「曠達」與「悲涼」,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個體生命永恆性(神不滅)的執著探求。本章聚焦於早期形神論的發展,特別是郭象對莊子「齊物」的改造,以及這種改造如何為士人提供了一種在亂世中安頓生命意義的理論基礎——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這不僅是哲學論證,也是一種精神自救的途徑。 第二編:佛教的本土化進程與宗派的奠基 自東晉南遷以來,佛教在江南地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在上層士族的資助下,翻譯、註疏、辯論蔚為大觀。本書著重分析了佛教如何適應並滲透中國傳統的宇宙觀。 一、鳩摩羅什譯經群體的學術協作模式: 本章側重於分析鳩摩羅什在長安的譯場運作。探討其團隊中譯者、筆受、證梵、品勘等角色的專業分工,以及這種「系統化」的翻譯策略如何極大地提高了譯經的準確性與效率,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大乘佛教的基本術語體系(如「空性」、「般若」等)。 二、三論宗的義理爭辯與「真空」的本土闡釋: 以僧肇為核心的三論學派,是佛教中國化的早期高峰。本章細緻辨析了僧肇《肇論》中對「般若中觀」思想的闡釋。特別是對於「物無自性」與「緣起性空」的論證,探討其如何與玄學中的「有」與「無」進行巧妙的對話與區隔,避免了早期譯經的語義混淆。 三、涅槃學的興起與佛性論的確立: 隨著《大般涅槃經》的傳入,對「佛性」的探討成為南北朝佛教的核心議題。本章梳理了北朝曇無讖譯本與南朝劉宋譯本在「常、樂、我、淨」四德解讀上的差異,並深入分析了范縝「形盡神滅論」與早期佛性論的激烈交鋒,展示了佛教義理如何挑戰中國傳統的生命觀。 第三編:道教的勃興與民間信仰的融合 與玄學和佛教的精英性不同,道教在南北朝時期開始系統化,並逐漸形成具有嚴密組織和獨立教義的體系。 一、上清派的符籙儀式與魏晉士人的精神寄託: 上清派(主要在江南地區)強調通過齋醮、符籙來延壽、得道,並重申三元君的經典權威。本章分析了其經典(如《上清大洞真經》)中蘊含的早期道家宇宙論如何與東晉士族追求「清修」的風尚結合,為他們提供了超越現世苦難的具體實踐路徑。 二、寇謙之改革與北魏天師道的重構: 北魏太武帝滅佛運動,是道教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本章重點研究寇謙之在北方的宗教改革。分析他如何「奉道輔政」,將傳統的天師道組織結構納入北魏的國家治理體系,以及如何通過制定新的戒律和儀式規範,建立一個「律之以道」的宗教國家理想。 四、儒、釋、道三教的初步會通與融合的痕跡: 本書最後一編探討了三教在這一時期已露端倪的相互影響。例如,道教吸納了儒家「忠孝」觀念來強化其社會倫理基礎;佛教在辯論中開始大量運用道家詞彙以求暢達。這種融合並非完全的調和,而是不同思想體系在爭奪話語權過程中,相互借力、互相約定邊界的過程。我們關注那些試圖在三教之間尋求「會通」的早期嘗試及其局限性。 結論:思想的張力與中古學術的起點 魏晉南北朝的思想世界,是一個充滿巨大張力的時代:對「自然」的嚮往與對「秩序」的維護;對「無」的沉迷與對「有」的堅守;對「出世」的渴望與對「入世」的責任。本書所呈現的,正是這些不同維度上學術思潮激盪、碰撞、最終奠定中古學術基本格局的過程。理解了這些論辯的細節與語義的轉變,方能真正把握後世學術思想演變的內在動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图书目录


前期清儒思想之新天地
讀《朱舜水集》
陸桴亭學述
顧亭林學述
王船山孟子性善義闡釋
跋康熙丙午刊本《方輿紀要》
跋嘉慶乙丑刻九卷本《讀史方輿紀要》
陸稼書學述
呂晚村學述
讀張穆著《閻潛邱年譜》再論《尚書古文疏證》
記姚立方《禮記通論》
續記姚立方《詩經通論》
王白田學述
記鈔本戴東原《孟子私淑錄》
附 《孟子私淑錄》
讀姜白巖《尊行日記》
錢竹汀學述
讀段懋堂《經韻樓集》
記《鈔本章氏遺書》
《崔東壁遺書》序
讀《古微堂集》
羅羅山學述
朱九江學述
讀康南海《歐洲十一國遊記》
餘杭章氏學別記
太炎論學述
《清儒學案》序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2866
  • EISBN:9786263078239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此為余彙編《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之最後一冊。初,余在民國二十年秋始赴北京大學任教,即開設「近三百年學術史」一課,講論有清一代之學術。越二年,全部講義成稿,付上海商務印書館承印出版;距今已四十餘年。稿既成,又獲戴東原《孟子私淑錄》一種,乃戴氏未刊之稿,又章實齋未刊稿二十餘篇。時日軍已占北平,余藏其稿於衣箱之底,輾轉自天津抵香港,攜赴衡山南嶽,又轉自昆明攜赴成都;始刊布於四川省立圖書館之《圖書集刊》。有關章氏各稿,嗣經大陸再版,又分散入章氏之《文史通義》中;而戴氏一稿,則抗戰勝利後,迄未為人注意,今以附刊此集中。
 
  又余在成都,受政府之命撰《清儒學案》一書。時政府擬編宋、元、明、清四朝《學案》,其前三朝分囑他人刪約黃、全兩《學案》為之;清代以諉余,定時限,定字數。余在成都郊外賴家園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窮日夜之力依約草成。時適有友成都新識彭雲生教授亦治理學家言,赴西安,余懇其代搜有關清代「關學」各家成書。雲生覓得近二十種左右攜返,有清一代關學材料幾備,其中極多外面未流傳者。余撰《學案》此一部分,最自愜意。又余為李二曲撰新年譜,凡二曲一生思想著作,分年編入,所化精力為尤多。又余從四川省立圖書館及賴家園某氏藏書中得遍讀「寧都七子」之各書,自謂此一編亦甚得意。其次則為蘇州汪大紳以下,彭尺木、羅臺山各家集,亦提要鉤玄,頗費苦心。竊意《學案》一書,此三編或稍有價值。惟其時生活,備極窮窘,中午喫麵湯,晚餐進稀粥,終未得白米飯入口。稿成不及另鈔副本,即郵寄重慶國立編譯館。不意其他宋、元、明三朝《學案》之節本皆遲未交稿;而編譯館擬俟全稿交齊始付印。而日軍忽投降,勝利還都。余之《學案》一稿,乃由編譯館雇船載返南京;有數箱書中途沉沒長江中,余稿亦在內。僅有〈序目〉一篇,余寄稿前錄存,曾刊於四川省立圖書館之《圖書集刊》內,一鱗片爪,姑供想像者惟此已。
 
  及余既撰《朱子新學案》,又草寫《研朱餘瀋》一書。其前諸家均已散入本編之第六、第七兩冊。此編所收,如顧亭林、呂晚村諸人,於《學術史》為重見,但寫法微有不同;如陸桴亭、王白田諸人以下,則於《學術史》後又重寫;又有舊稿如顧景范、崔東壁諸篇,乃在北平舊作;本編最後章太炎一篇,則應中央研究院五十週年紀念所寫。彙收於此,先後亦逾四十年矣。回念前塵,不勝惘然。
 
  余患雙目不能見字,及今已近兩年。此編各稿皆由及門何君澤恆代為搜集,又代校字;積年陳稿,已不能親讀一過,一仍其舊,未能續有所改定,幸讀者諒之。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九月孔子誕辰前兩週錢穆自識於臺北士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八十有五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八輯)光看書名,就讓人忍不住要翻開瞧瞧,畢竟「論叢」二字,通常意味著匯集了當代重量級學者的深度研究,尤其又是關於中國學術思想史這塊硬骨頭,裡頭想必藏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與紮實的考證功夫。我個人對清代學術的演變特別有興趣,特別是乾嘉學派那種嚴謹的考據精神,以及它如何與後來的思想轉型產生連結。我猜想,這本論叢中必然有專文深入剖析某些特定學派的源流,或是對某位思想巨擘的再評價。這種集結了眾多專家智慧的文集,最讓人期待的就是那種觀點交鋒的火花,也許會有幾篇文章挑戰了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史觀,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已經定論的歷史脈絡。畢竟,思想史的研究最忌諱墨守成規,需要不斷地有新的史料出土或新的詮釋角度加入,才能讓這門學問保持活力。光是想像那些關於宋明理學或魏晉玄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被收錄其中,就已經讓人躍躍欲試了。對於我們這些長期關注傳統文化的讀者來說,這不只是一套學術資料,更像是一場思想上的盛宴。

评分

這套叢書如果能持續出版,代表它背後有穩定的學術群體在支持,這本身就是一種學術力量的展現。我認為,學術論叢的價值不在於單篇論文的「驚豔」,而在於它所呈現出的「研究光譜」的廣度和穩定性。我特別關心的是,第八輯在方法論上是否有新的趨勢?例如,有沒有更多學者開始運用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方法來分析文本,這在西方思想史領域已經是顯學了。如果能看到利用文本分析技術來量化儒釋道三家詞彙的密度變化,或者繪製思想傳播網絡圖譜,那絕對是時代的進步。如果這本論叢的內容依然停留在傳統的考據與義理辨析上,雖然穩健,但就顯得有些「保守」了。我深切期盼,這批頂尖學者能大膽嘗試將最前沿的學術工具和視角引入傳統的中國思想史研究,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為這門古老的學科注入一股革新的動力。這才是真正「論叢」的意義所在:承載過去,也定義未來。

评分

對我這種非科班出身但又對古典學很有熱情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閱讀學術論叢最大的挑戰往往在於其術語的密度和論證的跳躍性。好的論叢應該在嚴謹與可讀性之間找到平衡。我希望這裡面的文章,即使探討的是極為細微的文獻異同或哲學概念的精確定義,也能用清晰的邏輯引導讀者進入情境。例如,如果有一篇文章在討論朱熹的「理」與陸九淵的「心」的辯證關係,它不該只羅列他們的定義,更應該闡釋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為何這兩種對立的觀念會同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另外,我也很期待看到關於「跨文化比較」的篇章。雖然主體是中國學術,但如果能適當地引入一點西方思想史的脈絡作為參照(比如對比康德的認識論或黑格爾的辯證法),能讓我們的理解更開闊,避免閉門造車。總之,我希望這本論叢不只服務於學術圈內部,也能為廣大對中華文化有熱忱的讀者提供一座易於攀登的思想階梯。

评分

說實話,現在的電子書排版和檢索功能越來越方便,這對於做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我買電子書最看重的就是它的便利性,如果這本《論叢》的電子版在檢索功能上做得夠強大,能夠精準定位關鍵詞,那它的實用價值會大大提高。不過,學術論叢的內容本身才是王道。我總覺得,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常常在「大敘事」的建構上過於強調一統性,忽略了地方性、邊緣性的聲音。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去中心化」的研究視角,也許是針對特定地域的士人社群,或是那些被主流史觀邊緣化的學術流派,例如南方書院教育體系對思想傳播的影響,或是特定宗教思想在民間的變異。這種從「地方史」切入「思想史」的嘗試,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如果這套論叢能持續關注這些「非主流」的史料和詮釋,那它就具備了超越一般教科書的深度。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們如何運用新的史料或方法論,來解構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學術神話。

评分

最近這幾年,感覺台灣學術圈對於中國近現代思想轉型的討論越來越熱絡,特別是圍繞著「現代性」的引進與本土化這個大命題。我期望這本《論叢》(八)能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傳統典籍的梳理上。畢竟,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在後殖民的視角下,重新定義康有為、梁啟超,甚至是陳獨秀的思想軌跡。如果論叢裡有專題能細緻地比較不同學派對於西方哲學引進的接受程度和轉化方式,那將是極有價值的貢獻。我還特別關注,編者是否納入了對「知識分子群體」的社會學式分析,因為思想從來不是懸浮在空中的概念,它依附於特定的社會結構和話語空間。如果能看到跨學科的研究,例如將歷史地理學或社會經濟史的視角引入思想史的分析中,那這本論叢的格局就會顯著提升,不再是傳統的「人物—著作—學說」的線性敘事,而是更立體、更貼近歷史現場的描繪。整體而言,我對這種承載了當代學術前沿成果的刊物抱持高度期待,希望能看到那些在研討會上還未完全公開的深刻見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