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用心的母親,為兒子的叛逆苦惱不已。
   一個初齣社會的上班族,總感覺被同事排擠霸淩。
   當他們有機會轉嚮內心,透過各種方式瞭解自己、疏通心結。
   突然,孩子的老師來電:「媽媽,你們傢最近做瞭什麼?孩子進步好多!」
   突然,主管和同事會揪他吃飯,很多事情開始算他一份。
   古老的名言:「反求諸己」,原來不是虛話!
   在作者擔任心理諮商工作多年的經驗裡,上述現象不斷發生。一個人如果願意梳理內心糾結之處,就是同時處理瞭與他人的連線,外在人事物總會跟著改變。好比那個母親,原本內心存在許多衝突,無法好好與小孩相處,孩子感受不到愛與支持。當她理順心中的方方麵麵,在母親的位子上自然發齣很棒的氣場和影響力,孩子的問題也跟著慢慢消解。
   人許多脫序的行為看似沒有原因,然而真正的因子潛藏於不被接受的內在部分。
   例如一位被周圍人公認的好父親,卻在暴怒時深深傷害孩子的心。
   「平常我很疼小孩,小孩請我幫忙他做什麼,甚至用命令句,我都沒有關係,反而是旁邊的人會提醒我不應該縱容他們。我就算帶著要教育的心情跟他們講,其實心裡真的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也沒有覺得不好,就是可以疼小孩。」
   「可是,小孩如果一直哭,像昨天小孩為瞭媽媽在洗澡而大哭,勸不下來,我就發怒瞭,衝去把小孩送給我的父親節禮物捏爆,整個氣上來,完全停不下來。已經破壞禮物,還去拿他的其他作品,因為我知道那是他最在意的,他會很傷心……。」
   這些突然的情緒反應,是內在壓抑的顯現,而他所壓抑的是過往孩童時期的無助。孩童的無助驅使他用破壞尋求掌控,而非掌握自己的力量。
   在他三歲時,母親病逝,跟著父親與繼母生活,又很快迎來弟妹,一連串經歷在他心中悄悄種下一個認定:「我是一個人,沒有人無條件愛我。」
   與這個自我認同相伴隨的是:對於被寵愛的深切渴望。
   他失去原生母親的陪伴,在渴望被嗬護和當時感到寄人籬下的處境之間搭瞭一座信念橋樑:「我要被肯定纔有可能被疼愛」,這使他形成不斷努力並期待他人認同的模式。
   於是「我是否被你肯定?是否夠好?」成為他與人互動時隱隱迴鏇的思緒,那麼即使別人對他好,他也會認定這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於是錶現不好時,更有深深的危機感,引發焦慮和恐慌,同時也有不公平和悲傷的情緒。
   可以說,在努力的背後,一直有一個在繼母麵前渴望愛而不懷抱希望的孩子蹲在那,他需要解開這個模式,纔能走齣新的道路。
   我們希望生命更自由,就需要迴到內心底層去麵對那些凝固的情感和情緒,以及在非常早期就形成的自我認同。這個「麵對」不是找到一種「說法」來作為原因,而是走一段探索和靠近的過程,不逃離、不放棄、不迴避,直到有能力感受到被自己所理解和碰觸。
   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及具體的方法,讓你「有能力接觸內心」,持續走在療癒的道路上。
 本書特色
   創造自我心靈療癒空間
   那些無法釋放的痛苦、日益加劇的惡性迴圈都在告訴你:心靈空間本來具有的消化情緒、沉澱齣智慧的自然係統堵塞瞭。
   修復和連結需要一段歷程,醫療或諮商也隻能是一份支持,就像指著月亮的手,而月亮的光是你帶入自己內心的意識品質,除非你願意真誠友善的觀看自己,其他人與資源纔能在這個基礎上延伸及放大支持的力量,因為力量的源頭來自你。
   本書細緻分享如何運用自己的注意力,成為踏實的療癒力。
   調和內在衝突
   如果內心有討厭自己的聲音,這個聲音時時盯著你,時時看你不順眼,不論你做什麼,都彷彿被它看著,被它挑齣毛病,而且沒辦法摀起耳朵,那該是多麼痛苦的事情!
   隻要你沒有跟這個聲音協調,內在空間會持續充斥煙硝,不論你多願意努力,都會很快洩氣;不論別人給你多少肯定,都很難留下成就感,因為那個聲音總會說:「別傻瞭,他不認識真正的你,纔會講這種話。」或者說:「你不要以為這樣就夠瞭,你隻是運氣好,纔不小心做到,下一次大傢就會失望瞭。」明明很不想聽那個聲音,偏偏又聽得很清楚;明明被它弄得很不高興,又覺得它說的有道理,如此來迴衝突的過程,會不斷耗掉能量。
   關於清晰觀照自己、調和內在能量,書中整理齣六個步伐:
   第一步:邀請
   第二步:打開感受
   第三步:聆聽
   第四步:迴應
   第五步:加入想像力
   第六步:把禮物帶迴當下
   心中互相衝突違和的麵嚮都有各自的感受和想說的話,當他們能夠彼此調和,你纔能帶著完整的自己,朝嚮整個心靈都接受的方嚮。
   這些步伐被運用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中,可以自我引導,也可以引導他人,透過故事主人翁的體驗與迴饋,讀者能夠掌握其中的精神。
   讓梳理內心成為日常
   再難過的事件,時間久瞭總會從注意力的螢幕退齣,對日常生活影響力變小。然而害怕再度受傷的警覺以及當時烙印的信念和反應,卻不見得會被時間沖刷掉,可能淤積在心裡麵。例如一個人曾在下公車時跌倒,隨著時間過去,他的腳傷好瞭、感到很糗的挫摺感也淡掉瞭,但他持續避免最後一個下車。穿高跟鞋下樓梯時,一直異常緊繃。久而久之,類似的害怕和警覺反應便堆在一起,成瞭一大捆束縛。等到他的內在囤積太多瞭,活生生的心靈會發齣訊號,變成另一個身心議題。
   找不到位置的感受,擁擠在一塊找齣口,就是身心癥。一旦心頭塞住瞭,縱使有美景美事,也無法在心上有一席之地。人的內心是所有經驗的容器,也是智慧的來源。透過本書,來練習親近自己,與內在交心。
   澄心聚焦心理取嚮的實務運用
   芝加哥大學尤金‧簡德林(Eugene Gendlin)博士,創立澄心聚焦心理取嚮,四次榮獲美國心理協會「心理學的理論與哲學傑齣貢獻獎」。他透過心理治療對話過程的研究,尋找人們在治療中身心轉化的關鍵,並跟這個世界分享如何可以對自己的內在進行聆聽與體驗,而讓改變在當下發生。這是一條涵蓋意識、潛意識與身體智慧的探索道路,被簡德林稱為「個人修行的捷徑」。
   本書作者基於十多年專業工作與心靈探尋旅程,體會到與內心創造安全連結的可貴。她說:「我們其實可以對感受張開雙臂,許給自己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的溫暖懷抱。我願與你分享跟內心感受促膝而坐的微妙和可能性。」
 專傢推薦                     
   鈺璽診所院長黃鈞蔚
   作傢/資深輔導教師謝芬蘭
   加惠基金會創辦人/澄心聚焦TIFI考核協調人/心理師張卉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