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樹木的聲音:颱灣最專業的女樹木醫師,從風土歷史、景觀安排、修剪維護、綠化危機與都市微氣候,帶你找尋行道樹的自然力量,思考樹木與人和土地的連結 (電子書)

聆聽樹木的聲音:颱灣最專業的女樹木醫師,從風土歷史、景觀安排、修剪維護、綠化危機與都市微氣候,帶你找尋行道樹的自然力量,思考樹木與人和土地的連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詹鳳春
圖書標籤:
  • 樹木
  • 行道樹
  • 颱灣
  • 都市林相
  • 樹木醫師
  • 景觀
  • 生態
  • 環境
  • 植物學
  • 城市規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專業女樹木醫師
多年實務經驗的樹木養護之書

首度完善講述颱灣行道樹的溯源,發展與維護,
以及如何保育修護、環境氣候等重重因素交疊之下,
所造成的當前所需著眼的重點問題


樹木醫師的樹語錄—
「有時你挖開土壤,看到兩棵樹在地麵上好像互不相乾,但根係之間可以靠著一種特殊的菌根,傳遞水分和養分。」
「當你碰觸到葉的錶麵,它們都會感覺得到,植物也喜歡有人偶爾去摸摸它,和它說話,會刺激它們分泌激素,因而長得更好。」


古碧玲/《上下遊副刊》總編輯
胖胖樹王瑞閔/金鼎獎科普作傢
洪廣冀/國立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副教授
眼底城事
彭文惠/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係副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蔡思薇/國立政治大學颱灣史研究所博士
謝俊民/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副教授
——愛樹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聆聽樹木的聲音》一書首度深入談論行道樹歷史起源、發展與維護,還有都市環境、氣候等交疊造成行道樹生長種種的問題,不單單隻是介紹行道樹種名稱或者樹病癥狀。是一本非常難得的文史與實用兼具的科普書籍。」摘自蔡惠卿/《大自然》雜誌前總編輯——專文推薦

▲跨越時空的颱灣行道樹追溯紀行
爬梳中國、日本、颱灣三地的行道樹歷史,再敘述歐美行道樹安排概念如何輸入至東方,並間接薰染瞭颱灣的道路景觀。

▲緻力於「適地適木」,注重風土照護
都市行道樹栽植不同於自然地生長的樹木,須注意都市微氣候、土壤、日照、風等環境因子,纔種下閤適的樹種,而非一窩蜂隻為瞭方便或觀賞,種植流行樹種。

▲豐富動人的老樹醫案,以自然治療法細心照顧
雲林罹患樹癌的大樟樹、飽受簇葉病侵襲的阿裏山染井吉野櫻、大溪受睏於小蠹蟲、白蟻的八十歲楓香等,傳遞重視生態環境,不濫用農藥的概念,藉用大自然之力或疏導方式來照護病樹。

樹木是宇宙的軸線,連結天與地,也是神的通道
那麼,和我們近距離相處的行道樹呢,是否曾經好好被注視?


何謂行道樹?指的是道路旁、水岸邊或堤防,為瞭區別土地界線,條列種植,並以同一樹種、同樣型態等間隔植栽的喬木群,多數是用來提供道路空間舒適與提升景觀綠化率。近年來因暖化,
還具備道路降溫及吸收二氧化碳等效益機能。

近代颱灣行道樹的思想發展,始於日本博物學傢田代安定的導入。在此處,由行道樹的歷史娓娓訴來,並將與颱灣行道樹展開脈絡最相關的兩地——中國、日本,一起串連細數從頭,其中又有歐美的都市計畫概念交替浸染,深深影響瞭颱灣道路的規畫與風貌——受到二十世紀初城市美化運動的風潮薰陶,西風東漸,颱灣也隨之引進「公園道」這一項道路策畫的概念,像是在颱北市仁愛路、敦化北路等路段,即可見到效仿巴黎香榭麗捨大道的林蔭大道;其他還有如擁有「東方小巴黎」美名的東三線,即為今日颱北市的中山南路。有成功就有失敗的道路計畫,都為颱灣帶來瞭不同的樹木栽植啟發與參考。

本書更密切探詢行道樹的生存與抉擇,這同樣是當前行道樹的核心議題,其中牽涉到的是樹種挑選與景觀安排,若能扣閤適地適木的原則,亦即理解環境後再選擇如何栽種,則可以更妥貼照顧好每一棵樹。樹無法自由來去搬遷己身,因此土壤、日照與風量等風土環境要素缺一不可;隨著環境保護意識高漲,維護與管理更是為瞭確保綠化係統的完整與永續傳遞,此間每一處環節皆關乎著被種下土地裡的每一棵樹能否安穩居住,並且好好地生長,成為百年大樹、韆年巨木。

作者以冷靜且慈悲的溫柔筆觸,從生長空間、種植問題與對策、根係伸展、景觀問題、植栽設計到修剪技巧,搭配具體的治療案例,全麵性梳理與詮釋颱灣行道樹,並懷著崇敬謙卑的心,靜靜聆聽來自樹木的聲音,感受自然迴應與我們的巨大力量。

=案例摘錄=

百歲老樟樹得癌——褐根病

雲林虎尾的百歲樟樹,宛如地方守護神。近年被發現葉片枯黃,初判患有樹癌之稱的「褐根病」,是得靠樹的自身免疫力剋服。
此病對樹木極具威脅,當病菌入侵根部組織後,會造成木材組織腐朽,漸而無法吸收土壤中養水分。在颱灣,主流是採用土壤薰蒸藥劑診治, 一般成效極低,挽救也機率也並非百分百。
當樹冠枯損時根係早已腐爛、發臭,即使使用任何藥劑也難於恢復原本樹木健全性。隻能藉由土壤消毒,清除土壤內的病菌不再蔓延感染至其他樹木是為「預防」手法, 而非「治療」。站在土壤生態學的立場,當土壤消毒而失去瞭所有土壤生物,頓時成為死土。

老楓香與小蠹蟲
大楓香位於大溪大艽芎古道入口邊坡處的,近八十歲高齡。
這幾年生長得並不旺盛,擔心因在邊坡重心不穩而傾倒損壞建物。大楓香根係緊抓邊坡土壤,其蔓延的麵積,在在感受巨大生命力。
究竟大楓香為何而衰弱呢?考慮安全是必須伐除。但若可以確保安全性也是有其他治療選擇。
第一關卡為樹木外科,清除腐朽部位,再以人工樹皮美化。當進行清除樹幹腐朽部位,接連齣現的小蠹蟲、白蟻等不斷登場。由於經過多年,腐朽麵積超齣預期,間接影響樹體的物理支持力。每當清創麵積不斷擴大,感受樹體的苦痛同時也更為憂心。治療團隊協助大楓香根係伸展,將腐朽化為根係是一大挑戰。配閤樹冠修剪減輕樹體重量,經過一個月後大楓香枝葉更新,根係也開始生長。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精心撰寫的圖書簡介,完全不涉及《聆聽樹木的聲音:颱灣最專業的女樹木醫師,從風土歷史、景觀安排、修剪維護、綠化危機與都市微氣候,帶你找尋行道樹的自然力量,思考樹木與人和土地的連結》一書的內容。 --- 《大地的脈動:探索未被看見的植物生命織網》 一場深入地球肌理,關於生命交織與環境韌性的宏大敘事 作者:【佚名】 內容簡介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景觀之下,隱藏著一個極為複雜且相互依存的生命體係。本書《大地的脈動:探索未被看見的植物生命織網》並非專注於單一物種或特定的人文故事,而是以一種宏觀且跨學科的視角,引領讀者潛入植物界那龐大、沉默卻充滿活力的網絡之中。這是一部關於生態學、演化生物學、化學信號傳遞,以及人類文明如何從生物圈的基礎汲取養分與智慧的深度探討。 本書的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從分子層級到全球生態係統的層層遞進。它試圖迴答一個核心問題:植物,這些看似靜止的生命體,是如何在數十億年的時間尺度上,塑造瞭地球的大氣、土壤和氣候,並與動物界建立瞭深刻的、有時甚至是隱秘的共生關係? 第一部:根係的秘密語言——看不見的化學戰場 本篇聚焦於植物的地下世界,揭示根係遠超乎傳統理解的複雜性。我們將深入探討菌根網絡(Mycorrhizal Networks)的運作機製,這被稱為「地球的網際網路」。不同於將植物視為孤立的個體,本書描繪瞭一個龐大的地下社群:樹木之間如何通過真菌的媒介傳輸碳水化閤物、水分,甚至發齣化學警報信號,警示鄰近的同伴遭受掠食者的威脅。 內容細節包括: 營養物質的交易與分配: 植物如何主動「投資」於真菌夥伴,以換取磷、氮等稀有元素。 化學信號的傳遞: 探討植物釋放的化學物質,如萜類化閤物(Terpenoids),如何影響周圍土壤微生物的組成,從而改變局部的化學環境。 時間尺度上的演化壓力: 追溯植物與微生物在漫長地質年代中,如何共同演化齣對抗酸化、鹽鹼化等極端環境的生存策略。 第二部:光閤作用的藝術——能源的煉金術與大氣的調節器 此部分將超越教科書對光閤作用的基礎描述,著重於植物如何精確地調控這一核心生命過程,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我們將探討C3、C4與CAM植物在不同氣候帶的生存優勢,以及它們對全球碳循環的具體貢獻。 重點內容分析: 水分利用效率的極限: 剖析植物如何權衡獲取二氧化碳與蒸散水分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在乾旱生態係統中的葉片結構適應。 光能的有效捕獲: 探討葉綠素分子層麵的能量轉移效率,以及植物如何保護自身免受過度陽光照射的傷害(光抑製機製)。 氣孔的精密控製: 深入研究氣孔(Stomata)的開放與關閉是如何由光照強度、葉片溫度和內源激素(如脫落酸ABA)共同決定的精密調控係統。 第三部:生殖的策略——遠距離的徵服與近鄰的閤作 植物的繁殖策略是演化生物學中最引人入勝的篇章之一。本書將植物的生殖行為視為一場精妙的「風險管理」與「資源優化」的博弈。我們將係統地考察風媒、蟲媒、鳥媒等不同傳粉模式背後的生態經濟學。 花朵的信號學: 解析花瓣的顏色、氣味(揮發性有機化閤物VOCs)如何作為高度特化的廣告牌,吸引特定授粉者。本書也探討瞭「欺騙性傳粉」的演化案例,揭示植物界中不為人知的競爭手段。 種子的散播藝術: 從具有飛行能力的種子,到依賴動物消化道進行淨化的果實,本書描繪瞭植物如何遠距離擴散其遺傳物質。分析瞭不同散播機製對群落結構和遺傳多樣性的長期影響。 自花授粉的最後防線: 在資源匱乏或授粉者稀少的環境中,植物發展齣的自花授粉機製,以及這種策略帶來的近交衰退風險與適應性取捨。 第四部:植物與文明——從藥用到材料的應用邊界 本章將視角拉迴到人類社會,探討人類文明與植物資源之間持續瞭數萬年的物質交換與知識積纍。內容避開瞭單純的植物誌描述,轉而聚焦於人類如何從植物的化學防禦機製中汲取靈感。 次級代謝產物的寶庫: 探討生物鹼、酚類化閤物等次級代謝產物在人類醫學和農業中的潛在應用,以及人類對這些天然化閤物的過度開發所帶來的生態後果。 結構科學的啟發: 分析植物細胞壁的纖維素和木質素結構,這些結構如何啟發瞭當代材料科學在輕量化、高強度複閤材料方麵的設計靈感。 傳統知識的保護與倫理: 討論在探索植物潛在價值的過程中,如何尊重原住民族群的傳統植物知識,避免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掠奪性利用」。 結論:迴歸生命之源 本書結尾處,作者呼籲讀者重新審視我們與植物的關係,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穩定性在根本上依賴於健康的植物群落。《大地的脈動》旨在提供一個更深層次的生態視角,讓我們理解,當我們觀察一片森林或一塊田地時,我們所見證的,是一個活躍的、不斷協商、競爭與閤作的巨大生命體。這部著作,是一封寫給地球基礎生命力量的情書,也是一份對未來生態韌性的嚴肅探討。它要求我們不僅僅是「看見」植物,更是要「聆聽」它們透過化學信號、演化選擇和物質循環所傳達的,關於生存與平衡的宏大真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鳳春
輔仁大學日本文學係學士、東京大學農學院森林科學森林植物學碩士、工學院都市工學環境設計學博士,現任一澍有限公司總經理,曾任國立颱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係兼任助理教授,編寫過颱日樹木醫手冊,介紹日本樹木醫的知識和製度,救治颱灣國傢公園級珍貴保護樹木,推廣都市樹木的保健概念。取得日本樹木醫、日本植栽基盤診斷士、自然再生士等執照。著有:《臺日樹木醫手冊》、《實用樹木醫學概論》、《醫樹的人》。

粉絲頁|樹木醫詹鳳春https://reurl.cc/arEg04


圖書目錄

推薦序/親樹愛樹惜樹命/蔡惠卿(《大自然》雜誌前總編輯)
前言 
行道樹的由來 

第一章 中國行道樹歷史
道路植樹之始 
秦帝國-近代行道樹雛形 
驛站製度與裏程碑 
國際都市景觀 
植樹與水土保持
植樹立法 
適地適木思想 
近代與外來思想的衝擊

第二章 日本行道樹起源 
受到外來思潮影響 
果樹行道樹-來自法師的慈悲 
都城行道樹興起 
戰國時期--一裏塚 
江戶時期-行道樹基礎建立時期 
近代行道樹推動 
行道樹受難與復活

第三章 颱灣行道樹
日治初期-行道樹萌芽 
三線道路-東方小巴黎 
颱灣近代行道樹的導入-—田代安定
颱灣行道樹新典範 
歐美外來行道樹思想 
公園道路導入 
行道樹的轉變

第四章 行道樹生存空間 
行道樹命運不由己 
日照為基本生存要件  
原生地與後天環境 
植栽基盤與水分 
人為修剪管理 
為生存而竄根 

第五章 行道樹景觀問題 
缺乏統一性 
行道樹安全管理 
何謂樹形不良? 
與人爭生存空間 
不適當樹種 

第六章 行道樹的選擇
景觀效果與環境 
立地環境需求 
地域及風土特性 
植栽機能性 
樹型與樹蔭 
病蟲害少,不具臭味及環境問題 
容易移植且好管理 
行道樹的具體條件 

第七章 行道樹問題與對策
環境支配的生活模式 
行道樹澆灌概念 
日照與陰陽樹 
行道樹的環境風險 
樹形的更新 
行道樹生長根本 
櫻花種植趨勢 

第八章 樹木根係空間
樹木根係特徵  
樹木種植基盤概念 

第九章 都市微氣候與行道樹 
行道樹枝葉蒸散所帶來的冷涼空氣 
生態共生混植 
樹冠遮蔽與降溫 
風特性與樹木 
行道樹與微氣候模擬導入

第十章 植栽設計
考慮種植樹木之前,是必須理解植栽本質 
植栽計畫對象為生物 
植栽計畫基於三要素 
植栽計畫與預先調查

第十一章 行道樹修剪
修剪的必要性 
樹木生理概念  
自我修復能力的激素 
促進型激素 
自根係製造的激素 
壓力激素 
乙烯 
樹木修剪與生理 
修剪時期 
修剪計畫 
修剪種類 
修剪目的與方法

第十二章 綠化樹種與特色 
樟樹 
榕樹
茄苳
大葉欖仁
鳳凰木 
櫸木
山櫻花
紫薇
苦楝樹 
楊梅
含笑
光蠟樹
紅楠
楓香
印度紫檀
鐵刀木
欒樹
白韆層
大葉山欖
榔榆
青剛櫟
水黃皮 
流蘇
洋玉蘭
 
綠化樹種圖鑑錶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02699
  • EISBN:9786263102897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5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5MB

圖書試讀

親樹愛樹惜樹命   
文/蔡惠卿(《大自然》雜誌前總編輯)

 二○一八年初春,因計畫需造訪日本裏山林業,在詹鳳春老師的引薦與安排下,深入日本二處執行裏山林業及農業的民間社團進行訪談與實地踏勘,也是初識鳳春老師之始。享譽樹木醫領域的鳳春老師,在裏山倡議、日本庭園設計、佛教與植物的關係及園藝綠化等也多有所參與;這些與樹直接、間接相關的事,讓我們在訪查的過程中,多瞭許多話題,也增加很多對樹、樹醫、樹藝的認識,成員們對鳳春老師的工作個個是既敬佩又崇拜,而我則對鳳春老師親樹愛樹惜樹命的實踐精神特別感佩,簡直是樹的最佳代言人。

亨利.梭羅在《種子的信仰》一書中提到,我們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學習田野的語言、探究自然的奧祕。「學習田野的語言」,也就是要傾聽自然,學習風的語言、聽聽鳥叫蟲鳴的意義、懂得山要說的話;鳳春老師就是可以聽到樹在說話的人,她知道樹要錶達什麼,樹要人們幫忙做什麼?所以,每當她說到樹醫案例,眼睛就炯炯有神、自信滿分,連帶的聽眾也會被她牽引到那種氛圍——希望能為樹木做些事。

這幾年鳳春老師的工作發展成跨國事業,並不是她野心勃勃,而是她在履行當初讀東京大學博士班時對指導教授的承諾,獲得學位後三件事之一:「迴颱灣,醫救自己故鄉的樹」。這是承諾,也是公益,所以鳳春老師頻頻齣現在宮廟、學校、公園及社區,接受公私部門單位的委託拯治樹木、擔任顧問,是維持她可以公益救治樹木之道,但不論在哪一個地方對樹行醫,她總是判斷果決、醫樹行動快速準確,以時間爭取樹木的生命及下一代的成長,尤其是在診斷及土壤改良上,醫治救活許多颱灣的樹,在這一本書的內容中,讀者們將可以分享到一些實際的案例。

颱灣從一九九二年參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隨著國際保育永續發展脈動而走,如此推動瞭近三十年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工作,從明星物種保育,放眼到現在的生態係維護、外來入侵種的防治移除及裏山倡議的各種在地作為;颱灣的自然生態保育工作已從點線麵串起,並且走嚮國際接軌及永續發展的長遠規劃,如此的發展是我們期盼且樂見的,這些行動促使許多相關性質的民間組織團體應運而生,也如生物多樣性工作一樣的活潑多樣與齊備。以前,大都單純的隻以樹木圖鑑、行道樹簡介作為齣版主旨,後來因為生物多樣性保育觀念的推動,讓物種間的生態關係也成為齣版的考慮觀點,所以植物與蝴蝶的蜜源關係、宗教植物,或者近期因樹藝及樹醫而成焦點的齣版也日益增多,而鳳春老師應該可以說是國內首位樹木醫學手冊的引進及著作者,其著作甚豐如:《實用的樹木醫學概論》、《颱日樹木醫手冊》等算是專業的樹木醫著作;屬於科普性質的如:《樹木教我的人生課》、《醫樹的人》等書,讓國內讀者對陌生、生硬的樹木醫有瞭正確的認識,並且透過鳳春老師在廣電視訊媒體及實體課程的演講教學,在國內幾乎可以說是颳起一陣救樹醫樹的鏇風,鳳春老師的追隨者從南到北,臉書追蹤更是什麼樹的疑難雜癥都有,可見她所帶起的親樹愛樹惜樹命的新觀念獲得多麼大的擁護與支持。

這一次由麥田齣版社的《聆聽樹木的聲音》是她另一個麵嚮的專業,聽過鳳春老師講授佛教發展與植物關係的演講,就會發現她除瞭冷靜的樹醫頭腦外,對於宗教的慈悲溫柔,其實是隱藏在對植物、對樹、對文化的關愛中;《聆聽樹木的聲音》一書首度深入談論行道樹歷史起源、發展與維護,還有都市環境、氣候等交疊造成行道樹生長種種的問題,不單單隻是介紹行道樹樹種名稱或者樹病癥狀。如果依書中所述世界上最古老的行道樹為西元前三韆年左右展開,至今行道樹的生老病死會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鳳春老師除瞭將行道樹的世界歷史、由來及各國的行道樹文化、特色景觀等有詳盡的內容敘述外,各國在發展行道樹的緣由也有不同的考量,不論是以貿易交通要道或演變為裏程標記、軍事考量、甚至提供遮蔭需求等作為種植行道樹的開始,從書中的述說得知,其實有許多有趣且人性化的設計考慮。讀者們可以好好的去研讀這一段行道樹的發展及演變過程,再反過來好好的思考,未來的一百年,我們希望行道樹會是以什麼樣貌存在我們及未來子子孫孫的生活環境中?再嚴肅一點看待未來的行道樹,如何扮演氣候變遷下對人們生活環境有益的角色?而我們在麵對行道樹的生死存活問題時,該在何時伸齣保護拯救的雙手,讓這些對自然環境、生活文化貢獻良多的大樹們,有一個安全適命的生存空間。

「適地適木」是最佳的種樹原則,也是近幾年政府單位在推動種樹活動時會呼籲的「種原生種的樹」、「種當地的樹」,因此,鳳春老師在各國的行道樹介紹時,也會解釋為何種植這些樹種,有環境、土壤及氣候上的因素,有時會有外來種的選擇,當然是另一種適宜生長的考慮,書中還有篇章是針對「行道樹的選擇」及「綠化樹種與特色」有深入的介紹,有機會進行這些工作的夥伴們可以好好研究,選擇種對的樹,讓百年樹木臨風搖曳,後世子孫得以綠蔭遮日。

當然對於鳳春老師的強項,如行道樹生存空間、行道樹問題與對策、樹木根係空間、行道樹景觀問題、植栽設計及行道樹修剪等,她都有專章撰述,分門別類地解釋瞭行道樹的各項疑難雜癥,《聆聽樹木的聲音》是一本非常難得的文史與實用兼具的科普書籍。對於現階段地球麵臨的極端氣候、氣候變遷而衍生齣來的問題,她也用「都市微氣候與行道樹」一個篇章來告訴我們;「這幾年開始強調行道樹配植的特殊機能,如植栽的冷放射、樹冠遮蔽等作為緩和都市微氣候」,如何選擇生態共生混植的樹種、考慮風的特性、老齡樹的伐除與更新等等有關於都市微氣候及暖化的問題,她有專業又鞭闢入裡的闡述,讓我們得以瞭解,為瞭在有限的空間種對的樹、維護樹的生長,我們對樹有哪些應做的功課?這是逐漸失去「綠」色資源時,我們要盡量做、盡早做的行動。

最後,用亨利.梭羅的一句話來為這一本書的推薦做一個總結,「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讓我相信你有一顆種子,我就能期待奇蹟的發生。」希望所有讀過《聆聽樹木的聲音》一書的夥伴們,都是一顆顆的種子,在未來種樹、親樹、愛樹的行動裡,可以見到種子們發芽、茁壯、成樹、成林!讓我們一起加入鳳春老師的親樹愛樹惜樹命的實際行動,仔細聆聽樹木的聲音,感受樹傳達的自然聲息。
 

用戶評價

评分

修剪維護這塊,我總覺得一般民眾對樹木的「動刀」有些誤解,總覺得樹木就是要剪得整整齊齊纔好看,殊不知這樣可能反而傷害瞭它們。這本書既然是齣自最專業的樹木醫師之手,想必能徹底顛覆我們對「美觀」的迷思。我最想學的就是,如何在不扼殺樹木自然生長本能的前提下,兼顧行車安全和行人空間。那種精準到毫米的判斷力,是如何養成的?是靠長年纍月的觀察,還是有什麼不傳之秘的訣竅?我希望能從中學會分辨,哪些修剪是為瞭健康,哪些隻是為瞭視覺服從。這不僅僅是園藝技巧,更是一種對生命邊界的尊重與拿捏,希望作者能詳細闡述在颱灣多變的氣候條件下,不同樹種適閤的「適度修剪」哲學。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身邊行道樹充滿好奇的城市人量身打造的。從小到大,走在路上看到那些高聳的樹木,心裡總會冒齣一些疑問:為什麼有些樹長得這麼直,有些卻彎彎麯麯?它們是怎麼在水泥叢林中找到水源和養分的?光是想像那些錯綜複雜的根係,就覺得很神奇。這本書的作者,身為一位專業的女樹木醫師,想必能從更深入的角度來解讀這些沉默的「綠巨人」。我特別期待能瞭解她是如何運用專業知識,去診斷和治療那些在都市中飽受壓力的樹木。畢竟,行道樹不隻是風景,它們是活生生的生命體,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和呼吸。希望透過這本書,我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和尊重這些默默守護我們的老朋友,體會它們在不同季節、不同風雨中的生命故事。這種從「看見」到「理解」的轉變,絕對是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

评分

說真的,颱灣這幾年的氣候變遷感觸特別深,夏天熱到快受不瞭,那種都市熱島效應,簡直讓人窒息。我一直覺得,樹木絕對是緩解這些問題的關鍵,但我們對它們的「使用」方式是不是有點太粗暴瞭?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都市微氣候」與樹木的關係,那真是太有價值瞭。我想知道,哪些樹種在吸熱、遮蔭、淨化空氣上有特別突齣的錶現?以及,我們在規劃綠化帶時,有沒有真正把「自然的力量」納入考量,而不是單純追求視覺上的美觀?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我們如何修剪或照顧樹木,更能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與這些自然的「空調係統」和諧共存。畢竟,城市宜居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環境生態的尊重與智慧的運用,光是想到能從書中找到一些改變現狀的線索,就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

评分

「人與土地的連結」這個主題非常宏大,但卻是現代都市生活中最缺乏的部分。我們住在高樓裡,腳踩著柏油路,幾乎與泥土和樹根失去瞭聯繫感。這本書如果能將樹木的「自然力量」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共鳴,那意義就非凡瞭。或許,透過瞭解樹木如何從土壤中汲取養分、如何對抗逆境,我們可以反思我們自己的生活態度——如何更堅韌、更貼近本質地活著。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她與樹木互動的故事,來提醒我們,人其實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健康與城市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這本書不該隻是一本工具書,它應該是一部引導我們重新建立與自然世界關係的哲學讀本,讓我能帶著更謙卑的心情,重新認識我傢門口那棵熟悉的榕樹。

评分

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對於這片土地的歷史情感是很複雜的。書名中提到「風土歷史」,這點立刻抓住瞭我的目光。颱灣的樹木,尤其那些在老街區或歷史建築旁屹立不搖的老樹,它們見證瞭多少時代的變遷?它們的根係是不是也像我們的傢族歷史一樣,盤根錯節,深植於這塊土地的記憶之中?我很想知道,這位女醫師在處理每一棵樹時,是不是也會去追溯它的「身世」?或許一棵被規劃種植的行道樹,背後有著特定年代的都市發展邏輯,瞭解這段脈絡,纔能更貼切地去「嗬護」它,而不是用標準化的SOP去對待。這種結閤瞭植物學的科學性與人文歷史的感性視角,纔是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深度。我期待看到那些樹木不再隻是背景,而是成為訴說颱灣故事的無聲證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