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台灣八:台灣古早容顏 (電子書)

閃耀台灣八:台灣古早容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宗懋圖文館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台湾文化
  • 古早台湾
  • 台湾风俗
  • 台湾影像
  • 历史照片
  • 文化遗产
  • 台湾记忆
  • 黑白照片
  • 怀旧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閃耀台灣》:台灣土地情感與知識的傳家之寶
    
  從來沒有一套台灣書籍像《閃耀台灣》這般,讓人如此沉浸在台灣土地的百年時空,猶如步行其間,徜徉於四周炫目感人的風情,偶爾也因目睹具體的事件而感受到內心強大的衝擊。這套書已經超過傳統紙本書的視覺極限,而是台灣土地情感而知識的傳家之寶。不只是放在書架,而是注入未來世世代代的台灣人的心靈,不斷地被學習和重溫,具有永恆的典藏價值。
    
  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閃耀台灣》使用了最精美的照片原材料,以及最高端的現代數位上色工藝技術。這是徐宗懋圖文館動用了累積20年的原照片收藏,以及過去5年建立的國際一流數位上色藝術師團隊,兩項優勢所取得的驚人成果。
    
  以《台灣山鄉原民》這一本畫冊為例,本畫冊使用日本學術權威森丑之助先生在百年前所拍攝的經典原住民圖錄照片,一般出版社都使用舊出版品反覆翻拍的圖片,大多都已模糊不清;然而,徐宗懋圖文館卻使用用市價高達50萬台幣的森丑之助的精緻柯羅版原版圖片。如此投資只為了取得最好的印製效果,這也使得《閃耀台灣》中的原住民圖像無論內容和視覺效果,都達到了台灣出版界史上的最高峰。
    
  至於物產和生態方面的圖片,則是使用了《大量台灣寫真大觀》、《亞細亞寫真大觀》和《台灣物產大觀》精美的原版照片,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有關過去台灣人生活和習俗的影像則是民國49年(1960年)薛培德牧師所拍攝的經典照片,每一張都是由原底片沖洗出來,並且進行精美的數位上色,展現了動人的往日情懷。
    
  總之,在技術工藝層面,台灣沒有任何一本出版物像《閃耀台灣》做出如此大的財力,動用如此多的人力,以及付出如此深的心力,只為了留下一套值得代代相傳的台灣之寶。
    
  《閃耀台灣》製作完成於台灣疫情最嚴重的兩年,很多人不能正常上學上班,收入和生活都受到影響。然而,就在此時此刻,我們做出最大的投資,投入最大的心力,完成這一套經典作品,代表台灣在艱困的環境中奮鬥不懈的精神,有如一顆閃亮的鑽石,永遠福星高照。
 
  文/作者徐宗懋
 
  《台灣古早容顏》
    
  1960年,即那個年代的人們習慣稱的民國49年,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拍攝的約三千張台灣照片中,忠實地留下了基層台灣百姓的珍貴豐富影像紀錄。除了生活型態,還拍下了當時人們的容貌神情、穿著打扮,透過帶著喜怒哀樂情感的容顏,那個年代的生活模式與精神,更生動地被記錄下來。
    
  本畫冊集中表現老台灣人的容顏風貌,包括男女老幼的面容、服飾以及人際互動的狀態,不僅是老台灣生動的生活記憶,也是上一輩人不可抹滅的容顏。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历史与文化的书,但不是《閃耀台灣八:台灣古早容顏 (電子書)》。 --- 书名:《島嶼的跬步:戰後台灣社會的變遷與記憶》 作者:林明德 出版社:文山書局 出版日期:2021年5月 页数:480页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 导言:时间刻度下的岛屿侧影 本书旨在探讨一个宏大却又细微的命题: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间,台湾社会是如何在剧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中,完成自我重塑与身份认同的构建。我们并非聚焦于宏观的历史叙事或重大的政治事件,而是试图通过一系列侧写、田野观察与口述历史的片段,还原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却又深刻影响了当代台湾人生活肌理的“日常片段”。 《島嶼的跬步》聚焦于战后初期至民主化浪潮兴起前夜的这段关键时期,力图捕捉那些在官方史观中往往被简化或忽略的社会张力、生活智慧与文化适应的过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维持生活的尊严?传统宗族关系如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被重新定义?“本土”意识的萌芽是如何在教育和媒体的重塑中悄然发生的?这些,都是本书试图深入剖析的议题。 我们相信,理解今日台湾的复杂性,必须回溯至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跬步”——那些行走在乡间小路、在工厂车间劳作、在家庭餐桌前争论的瞬间。这些瞬间构筑了台湾社会坚韧的底色。 第一部:生活的逻辑:从匮乏到初阶富裕 第一章:米缸与生产线:战后初期经济的韧性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定格在1950年代,一个物资极度短缺,但社会重建工作已初具规模的时期。这一章详细考察了农业政策(如“耕者有其田”)对乡村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分析了美援物资如何以一种复杂的、双面的方式进入台湾的经济循环,既缓解了民生压力,又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 我们特别关注战后初期台湾人如何运用他们的“生活智慧”来应对短缺。例如,对“以物易物”的社会信用体系的依赖,以及特定社区内互助网络(如邻里间的借贷与互济)的运作机制。我们通过对档案记录的梳理,还原了那个时代家庭预算的紧张程度,以及家庭主妇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维持生计的艰辛。 第二章:都市的生长与边缘的张力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台湾的城市景观开始发生变化。本章将焦点从乡村转向初具规模的台北、台中、高雄等城市中心。探讨了战后移民(包括随政府迁台者与本地战后世代)在城市空间中的重新定位。 重点剖析了战后初期新兴的“眷村文化”与传统“老市区”之间的空间张力与文化交流。眷村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一种临时性的、高度内聚的社会单元。本书考察了眷村的集体生活如何影响了战后一代的价值形成,以及这种“边缘地带”的文化如何反向渗透到主流社会的生活美学中。同时,也细致描绘了早期工厂区的生活景象,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及其集体意识的缓慢觉醒。 第二部:文化的塑形:教育、传播与身份的交织 第三章:教室里的声音:战后教育体制的建立与潜移默化 教育在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本章深入分析了战后初期国民教育的普及过程。我们探讨了教材内容的筛选标准,以及这种统一化教育在塑造“国家认同”上的努力与实际效果。 通过对早期教科书和中学读本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导向与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个体在学校环境中的体验——教师的角色、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学习”本身如何成为一种适应新环境、寻求向上流动的途径。这种看似无害的知识灌输,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代人的世界观,并埋下了日后文化反思的种子。 第四章:光影下的集体记忆:广播与早期电影对社会情绪的捕捉 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广播是连接岛屿各地最重要的媒介。本章考察了广播电台在社会稳定与文化娱乐中的双重作用。我们分析了当时的广播剧、新闻播报的语调,以及流行歌曲的主题,如何反映并引导了社会普遍的情绪——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到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隐忧。 此外,本书也研究了1950至1960年代台湾本地电影(如台语片)的兴衰。这些电影虽然在题材和制作上相对粗糙,但它们却是早期社会大众情绪最直接的“造影”。它们如何处理家庭伦理、阶级矛盾以及城乡差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彼时社会心理的独特窗口。 第三部:人际的重构:家庭、宗族与现代性的拉扯 第五章:餐桌上的权力:传统家庭结构的微观解构 家庭是社会变迁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本章将家庭视为一个微观的权力场域,探讨了在经济结构转变和外来文化影响下,传统的父权结构是如何受到挑战与重塑的。 我们考察了经济角色变化对婚姻观念的影响,以及“孝道”在现代社会逻辑下的再诠释。例如,随着大量青壮年进入工厂或迁往都市,传统上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宗族支持系统开始松动。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如何在生产与消费的双重角色中得到微妙的提升或异化?本书力求从家庭内部的对话与张力中,捕捉社会变动的细微脉络。 第六章:乡土的边界:地方社群的韧性与疏离 尽管现代化浪潮汹涌,地方社群(如庙宇、宗亲会、地方职业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民众安全感的最后堡垒。本章专注于战后初期地方性组织的功能性转变。 这些组织如何从原先的社会控制工具,逐渐演变为提供社会福利、解决经济纠纷的缓冲地带?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都市化带来的“疏离感”。当人们离开熟悉的村落或街道,进入匿名的城市空间时,他们如何重建新的“人际网络”?本书通过对几个特定聚落的案例研究,展现了地方身份在现代化进程中被稀释、重组乃至捍卫的复杂过程。 结语:回望来时的路 《島嶼的跬步:戰後台灣社會的變遷與記憶》并非一部旨在提供终极答案的著作,而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审视那些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被遗漏的、构成我们生活基底的细小颗粒。理解台湾,需要理解其社会肌理是如何在战后巨大的动荡中,以一种既被动又主动的方式,一步步迈向今日的面貌。这些“跬步”,共同塑造了这座岛屿的独特气质与坚韧性格。 --- 本书特色: 侧重社会史微观视角: 拒绝宏大叙事,聚焦于普通民众在经济转型、文化冲击下的日常选择与适应。 跨学科研究方法: 结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工具,对档案、口述历史和流行文化文本进行细致解读。 对“适应性”的深入探讨: 强调战后台湾社会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在艰苦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具有高度韧性的生活逻辑。 丰富的案例支撑: 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聚落、工厂环境与家庭结构作为分析范本,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与现场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宗懋圖文館
 
  徐宗懋,《中國時報》二十年新聞工作經歷,主要採訪國際和大陸新聞。2000年成立台灣文史工作室「徐宗懋圖文館」,專門收藏和編輯歷史圖片,出版歷史影像書籍,以及舉辦相關展覽,致力於中華歷史文化傳播教育工作。由於認識到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並倡議新的歷史影像的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蒐集,呈現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

图书目录

閃耀台灣 福照寶島
往日的悲歡容貌
 
小朋友在夜市玩撈魚遊戲
童年的玩伴
衣衫簡陋笑容甜美的女孩
台灣真善美的絕景
屏東山溪中裸泳的孩子
屏東山溪旁的小女孩
一位小姊姊抱著更年幼的弟弟
安撫弟弟別哭的小姊姊
一名女童背著年幼的弟弟
一位小女孩牽牛走過田間泥路
清明節跟家人來掃墓的小女孩
一位幫忙家裡顧攤的少女
兩位少女幫忙打理家裡金紙店
一位農村少年扛著兩捆姑婆芋的葉子
一位農村少年扛著兩籃乾草回家
唐榮鐵工廠兩位稚氣未脫的少年工
 
母親正在餵四個孩子吃飯
一位母親用自己的姆指給孩子吸吮
一位母親抱著孩子在苧麻田工作
在路邊哺乳的母親
大年初二帶孩子們回娘家的母親
一位婦人挑著兩大把的「豬菜」
吃檳榔的阿嬤
 
賣糖葫蘆的老先生
一位市場內走動叫賣野百合花的老先生
夜市一位修傘的老師傅
一位金仔店內的打金師傅
一位賣五彩沙灘球的攤販
市場上熱騰騰的「今川燒」攤販
一位戴郵差帽賣炸棗的老先生
販賣橘子的攤位
市場上一位自娛的賣笛人
和氣生財的五穀雜糧店老闆
一位孩子眼睛緊盯著烤好沾醬的魷魚
一處賣臭豆腐的流動攤販
 
天暗時休息吃飯的漁夫
一位海釣漁民釣得一隻大魚
「烏金」與漁夫的笑顏
背著竹子的泰雅族婦女
一位帶著兒子的泰雅族婦女
一位泰雅族婦女的無言臉龐
一位佩戴著飾有圓形鎳片的情人袋與額飾的阿美族男子
一位阿美族阿伯與傳統捕魚器魚筌
 
退伍軍人滿足的笑容
台北松山機場接送的笑顏
初抵達見水庫的救濟會同仁
一位救濟會女同仁初見中橫沿途風光的欣悅
一位老人領到一些美國人捐贈的舊衣物
一位領到美國人捐贈的舊衣物的婦女
一位剛領到嬰兒奶粉的母親
送喪隊伍中一位大伯抱著小弟弟
 
難忘金門當兵的日子
裝甲旅的班長
金門戰地的傳奇神父羅寶田
兩名金門兒童用水清洗軍用吉普車
國慶閱兵大典中的陸官學生隊伍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4531
  • EISBN:978626335439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3MB

图书试读

 
往日的悲歡容貌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在台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台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作為台灣基督教福利會的董事,他和教會的一些成員遊歷了台灣各地和離島,也使用相機拍攝當時台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台灣影像紀實。
    
  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拍攝的約三千張的台灣照片中,忠實地留下了基層台灣百姓的珍貴豐富影像紀錄。除了生活型態,還拍下了當時人們的容貌神情、穿著打扮,透過帶著喜怒哀樂情感的容顏,那個年代的生活模式與精神,更生動地被紀錄下來。
  
  《台灣古早容顏》這本畫冊,我們整理了薛培德牧師有關台灣基層百姓生活與工作的珍貴紀實照片,特別著重於人們的容貌神情特寫,由於是底片製作,照片清晰、品質極高。也由於這些照片的年代是今天50歲以上的台灣人曾經歷過的一段歲月,於是我們在圖說方面採精寫的方式,希望透過這一批精美的圖文,重新喚起那奮鬥不懈的清貧年代,並勾起童年成長的美好回憶。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閃耀台灣八:台灣古早容顏》光是「閃耀」兩個字,就讓人聯想到那個雖然物質不富裕,但人情味濃得化不開的年代。我總覺得,那個時代的人們活得比較「實在」。現在的社會,很多東西都追求效率和包裝,反而少了點真誠。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捕捉到那種人與人之間最原始、最純粹的連結。或許是市場裡攤販的吆喝聲,或許是鄰里間互相幫忙的畫面,這些細節才是構成「古早容顏」的靈魂。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老照片的解析,講解照片背後的故事,那就太棒了。畢竟,影像的力量是無可取代的。我希望它不只是冷冰冰的歷史陳述,而是能引發讀者共鳴,讓人讀完之後,忍不住想打電話給家裡的長輩,問問他們年輕時的故事。這種跨世代的對話,才是保存文化最好的方式。總之,我對這種強調在地情感連結的作品,抱持著高度的期待。

评分

看到《閃耀台灣八:台灣古早容顏》這本電子書,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人把這些東西整理出來了!」現在的社會步調太快,大家都在追求新潮,常常忘了回頭看看我們是從哪裡來的。這本書的定位顯然是想找回那份「古早味」。我特別好奇,它會用什麼樣的視角來呈現「古早容顏」?是專注於建築、服飾,還是社會結構的變遷?如果能深入探討不同族群在早期台灣社會中的互動與融合,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更高了。例如,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的社會樣貌,那段時間的轉折點對台灣的「容顏」影響至深,我希望書中能有細膩的描寫。而且,電子書的形式很方便,隨時隨地都能翻閱,這對於想在通勤時間吸收歷史知識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希望作者在資料蒐集上是相當紮實的,畢竟要還原「古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考證,而不是隨便拼湊。我個人對早期台灣的工藝技術也很有興趣,例如糖廠、茶廠的運作,那些都是台灣經濟的基石,不知道書裡會不會有所著墨。

评分

對於《閃耀台灣八:台灣古早容顏》這套系列作,我一直是默默關注著的。每一本的出版,都像是在為台灣的集體記憶做一次小型的修復工程。我好奇這一本是如何處理「容顏」這個主題的,它是否涵蓋了不同地域的特色?畢竟,北部的生活樣態和南部的風土民情,在「古早」時期肯定有著顯著的差異。例如,台南的府城文化和客家庄的硬頸精神,它們在那個時代的「面貌」必然是不同的。我希望作者能展現出這種多元性,而不是給出一個單一、扁平化的「古早台灣」形象。而且,身為電子書,它的互動性應該要比實體書更有趣。不知道有沒有內嵌一些聲音或影片素材?例如,收錄幾段傳統布袋戲的片段,或是早期流行歌的旋律,這樣更能讓讀者沉浸在那個氛圍中。總而言之,我期待它是一部有深度、有廣度,並且能善用數位媒介特性的台灣歷史側寫。

评分

這本《閃耀台灣八:台灣古早容顏》電子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濃濃的人情味和歷史的厚重感。身為一個在地台灣人,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塊土地,它的過去究竟是什麼模樣?這本書似乎就是想帶我們走一趟時光隧道。封面設計一看就知道下過一番功夫,那種老照片的質感,配上精緻的排版,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瞧瞧。我特別期待裡面有沒有提到我阿公阿嬤那個年代的生活瑣事,像是早期農村的作息、街仔尾的叫賣聲,甚至是那個年代大家會一起參與的節慶活動。畢竟,歷史不只是課本上的文字,更是我們血脈裡流淌的記憶。希望這本書能用生動的筆觸,把那些被時間沖淡的畫面重新勾勒出來,讓我們這些後輩能更深刻地體會先人走過的路。如果能搭配一些口述訪談的內容,那就更好了,畢竟聽長輩親口講述,那種溫度是文字難以完全傳達的。總之,光是從書名和風格來看,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收藏的台灣記憶寶庫。

评分

說真的,每次看到有本土作家願意這麼深入挖掘台灣的底層文化,我就覺得很感動。《閃耀台灣八:台灣古早容顏》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充滿了懷舊情懷,但重點是它能不能跳脫出陳腔濫調的「懷舊」陷阱?真正的古早容顏,必然有其艱辛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地美化過去。我希望書中能誠實地面對那個時代的挑戰與掙扎,比如說物資的匱乏、社會制度的不公等等。只有看到全貌,我們才能更珍惜現在的生活,也更能理解台灣社會發展的脈絡。電子書的優點是可以隨時做筆記和標註重點,我打算買來後,把一些特別有感觸的段落都標記起來,將來或許可以整理成自己的「台灣記憶筆記」。這本書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它是否能讓一個不熟悉那個年代的年輕人,感受到歷史的重量,並且引發他們去探索更多台灣的故事。如果它能成為一個引子,那就太成功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