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社長廚房手記2:那些水手的浪遊時光、動搖國本的報導幕後,以及超美味料理的人情故事 (電子書)

裴社長廚房手記2:那些水手的浪遊時光、動搖國本的報導幕後,以及超美味料理的人情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裴偉
圖書標籤:
  • 美食
  • 料理
  • 旅行
  • 航海
  • 紀實
  • 新聞
  • 人物
  • 故事
  • 颱灣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餐桌上的颱灣大事記!
  新聞如烹飪,有時大火快炒、有時耐心烹製
  有時更要在最緊要處劃下一刀
 
  「大風大浪裡沉著跌宕的深厚底蘊。」——蔣勳
  「充滿對生活的美好嚮往。」——蔡康永
  「有滋有味,靈活慧心的食譜、散文與迴憶錄。」——洪愛珠
 
  裴社長的水手經歷讓他名符其實「吃遍四方」
  媒體生涯更讓他學會從「吃什麼」、「怎麼吃」來看一個人的心性
 
  本書是資深媒體人的舌尖傳記:包含跑船時期嚐過的各國特色料理、與政商高層人士吃到、學到的獨傢菜色。
 
  裴社長更親自從《壹週刊》的成立說起,闡述「國安密帳」、「海外洗錢案」、「林益世案」、「石木欽案」等颱灣重大新聞事件的報導始末。並延續《裴社長廚房手記》中最受歡迎的名廚和私人記憶係列,收錄頤宮、明福颱菜、圓山大飯店等餐廳的名菜,以及打滷麵、炸醬麵、栗子燒雞、絞肉茄子與苦瓜鑲肉等傢常料理的裴傢專屬做法。
 
  裴社長再次說菜,用美食分享跑船的異國經歷
  及揭露近年颱灣社會大新聞、重要人物的採訪內幕
  當然,同樣一步步教你完美複製每一道料理
 
本書特色
 
  *裴社長以異國佳餚佐記的水手生涯
  *從《工商時報》、《壹週刊》到《鏡週刊》,從飲食看裴社長經手過的重大新聞祕辛內幕
  *每道菜皆有詳細步驟圖解,一步步照著做就能複製美味
  *雙麵書衣典藏軟精裝
《穿越時空的味蕾記憶:從古代宮廷到現代街角的飲食文化探尋》 引言:餐桌上的歷史與人文風景 飲食,從來不隻是果腹的本能,它是一門融閤瞭歷史、地理、社會結構與個人情感的複雜藝術。每一道菜餚的誕生,都承載著特定的時代印記與地域風情。本書《穿越時空的味蕾記憶:從古代宮廷到現代街角的飲食文化探尋》,旨在帶領讀者跳脫齣日常的餐桌視角,深入探究飲食文化背後所隱藏的社會變遷、技術革新,以及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餐盤的無數故事。 本書的結構劃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分別從宏觀的歷史脈絡、地域的風味差異、技術的推陳齣新,以及當代社會的飲食哲學進行層層剖析。我們將避免聚焦於單一的食譜或個人軼事,轉而著重於飲食體係如何運作,以及它如何反映一個文明的興衰與轉型。 --- 第一部:帝王與庶民的食譜——古代飲食的權力與階級 本部分將時間軸拉迴至古代文明的鼎盛時期,探討在物資相對匱乏的時代,飲食是如何成為區分社會階層、鞏固統治權力的重要工具。 一、宮廷禦膳的製度與奢華 古代帝王的餐飲不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一套精密的政治儀式。我們將深入研究宮廷廚房的組織架構——從採辦、烹飪到上菜的嚴格規範。這不僅關乎食材的稀有性(如進貢的珍品、特定時令的野味),更在於火候的掌控、餐具的等級,以及宴會的禮儀。分析唐代宴會的恢弘氣派、宋代對精緻點心的追求,以及明清兩代對藥膳養生的偏好,如何透過飲食展現皇傢的「天命」。我們將探討那些因政治鬥爭或皇帝偏好而失傳或轉型的宮廷菜係,揭示食物背後隱藏的政治角力。 二、庶民的智慧:在匱乏中創造的日常 與宮廷的極緻奢華相對應的,是廣大庶民的餐桌。這部分的重點在於挖掘古代農耕社會在糧食短缺、氣候變遷下的生存智慧。如何利用醃漬、發酵技術來保存食物?如何將邊角料轉化為美味的湯品或醬料?我們將考察地方性的主食替代品(如不同地區的麥、粟、薯類在不同朝代的佔比變化),以及民間節慶食物的象徵意義——這些食物往往比宮廷菜更具地域文化認同感。分析戰亂時期與太平盛世,普通人傢飲食結構的顯著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人口健康與社會穩定。 三、香料與貿易:全球化的早期雛形 古代的飲食變革,往往與對外貿易的興衰息息相關。本節將追溯絲綢之路、香料貿易對歐亞大陸飲食文化的影響。探討鬍椒、肉桂、丁香等香料從異域進入本土廚房後,如何改變瞭原有的調味體係,並成為財富與地位的象徵。分析特定作物(如甘蔗、某些瓜果)的引進過程,及其對當地農業結構和烹飪方式的深遠影響。 --- 第二部:地理的風味地圖——氣候、土壤與地方菜係的形成 飲食的地域性是本書的另一個核心視角。本部分將探討地理環境如何雕塑齣獨一無二的地方風味,並解釋為何某些烹飪手法會在特定的山川河流間紮根、發揚光大。 一、水係與漁獵文化 深入探討大型河流(如長江、黃河、尼羅河、多瑙河)對周邊飲食的決定性作用。河流不僅提供蛋白質來源,其水文特性也影響瞭稻米、魚類養殖的技術。對比北方大陸性氣候下的畜牧飲食與南方水鄉的精細烹飪,分析兩者在脂肪處理、烹飪時間和調味習慣上的根本差異。探討沿海地區的醬料製作與發酵漁產品的發展,這些獨特的調味品如何成為地方美食的靈魂。 二、山地的堅韌與菌菇的奧秘 在高海拔或多山地區,由於交通不便和耕地稀缺,飲食結構往往更依賴野生資源和特殊的保存技術。我們將研究山區居民如何利用菌菇、野菜、醃製肉類來度過漫長的鼕季。分析高地農業(如梯田耕作)對特定作物品種的選擇影響,以及在極端環境下發展齣的獨特發酵技術(如地方性的酸菜、腐乳)。 三、氣候變遷與「風土」(Terroir)的定義 「風土」概念在葡萄酒文化中廣為人知,但它同樣適用於所有地方菜。本節將分析特定氣候條件(如濕度、日照時長)如何影響農作物的風味物質纍積,進而決定瞭地方食材的優勢。探討氣候突變(如小冰河期)對特定地區飲食習慣的強製性重塑,以及這些重塑如何被視為一種「傳統」。 --- 第三部:技術革命與飲食的工業化進程 從手工到機械,從柴火到電力,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的飲食習慣產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本部分將聚焦於烹飪工具、保存技術和大規模生產對飲食文化的衝擊。 一、爐竈的演變:從土竈到燃氣 分析從開放式火堆到封閉式爐竈(如柴火竈、煤爐、燃氣竈)的轉變過程。探討燃氣和電力的普及如何改變瞭傢庭廚房的結構、烹飪的效率,以及女性在傢庭中的勞動模式。研究精確控溫技術(如烤箱、壓力鍋)的齣現,如何使得過去依賴經驗的複雜烹飪得以標準化和普及化。 二、食品工業的黎明與挑戰 罐頭製造、巴氏殺菌法的發明,是改變瞭全球食物供應鏈的裏程碑事件。本部分將詳述這些技術的發明背景、初期遇到的社會阻力(對「人工食物」的恐懼),以及它們如何使得食物的跨區域流通成為可能。分析工業化生產對傳統手工作坊的衝擊,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真食物」與「加工食品」的哲學辯論。 三、冷鏈的建立與全球食材的日常化 探討冷凍技術和現代物流係統如何打破季節和地域的限製,使得熱帶水果能在寒冷地區的鼕季齣現。分析冰箱和冰櫃進入尋常百姓傢的過程,以及這項技術如何重塑瞭傢庭的採買習慣、食物的儲存方式,以及對食物新鮮度的定義。 --- 第四部:當代餐桌的重塑——身份、健康與可持續性 在現代社會,飲食選擇越來越成為一種錶達自我身份、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方式。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審視當代飲食文化的複雜麵嚮。 一、從「吃飽」到「吃好」:身份的符號 探討全球化背景下,飲食如何成為一種文化標籤。素食主義、純素食、無麩質飲食等生活方式的興起,不再僅僅是健康需求,更是對主流消費文化的反思與立場的宣示。分析高端餐飲(Fine Dining)如何將食物提升至藝術層麵,以及「美食傢」階層的形成與其對食物潮流的引導作用。 二、健康迷思與營養學的介入 審視現代營養學知識如何滲透到日常飲食中,並與傳統的民間食療智慧產生碰撞。分析對脂肪、糖分和碳水化閤物的爭議如何不斷地重塑飲食指南,以及這種持續的科學介入對人們心理層麵的影響。探討功能性食品和超級食物的營銷現象。 三、永續餐盤的未來 聚焦於氣候變遷和資源稀缺背景下,飲食生產的可持續性問題。討論從食物浪費(Food Waste)到在地採購(Local Sourcing)、從垂直農場到昆蟲蛋白替代品等前沿趨勢。探討消費者如何透過選擇,對農業結構和環境保護施加影響,展望未來餐桌在生態平衡中的角色。 結語:味覺的永恆流動 本書總結認為,飲食文化是一個永不停止的動態過程,它反映瞭人類對生存、美學和社會秩序的永恆追求。每一口食物,都是對過去技術、地理和社會結構的複雜緻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裴偉
 
  《鏡週刊》、《鏡文學》董事長。海洋大學航海係畢業後做過一年水手,後擔任《工商時報》記者、《明日報》副總編輯、《壹週刊》總編輯兼社長,自此被眾人稱為「社長」。
 
  平日吃遍美食,又常嚮餐廳名廚請教,學會後分享於臉書,迴響熱烈,在《裴社長廚房手記》齣版後成為暢銷美食散文作傢。

圖書目錄

推薦序:品味裴社長的「治大國如烹小鮮」 ◎蔣勳
推薦序:一半江湖一半煮
稍一迴顧已成路 ◎蔡康永
推薦序:週刊社長的特有種食譜 ◎洪愛珠
 
輯一:水手時光
加爾各答薑汁烤雞
南非炸鱈魚
紐約阿本寧酸黃瓜三明治
墨西哥巧剋力辣醬雞
巴西窯烤
埃及烤羊肉串
巴黎盧昂奶油扇貝海鮮鍋
荷蘭鹿特丹藥膳鰻魚
巴拿馬酸醃生魚海鮮
加拿大濛特婁燻鮭魚酸豆貝果
波多黎各香蕉泥炸豬排
英國牛肉起司漢堡
 
輯二:記者生涯
萬年鍋魯肉飯
蔥爆牛肉
上海醬爆青蟹年糕
關東煮
蛋包飯
清蒸石鯛魚
栗子玉米海底椰雞湯
茄香肥腸煲
雲耳泡椒雞
打滷麵
膏蟹馬蹄蒸肉餅
醋溜木耳燴石斑
美式烤豬肋排
左宗棠雞
鬆茸蕪菁鞦藕煮
剁椒魚頭
烏剋蘭羅宋湯
 
輯三:記憶滋味
絞肉茄子燒與苦瓜鑲肉
栗子燒雞
清燉牛腩湯
鮑魚糯米雞
切仔麵
土魠魚羹
龍蝦三明治
西西裏海龍王湯
蒜蓉鮮蚵
炸醬麵
豆腐燒黃魚
 
輯四:名菜再現
點水樓:四小菜
寶島時代會所:嘿嘿嘿
文華東方鮨增田:海苔烏魚子年糕
添財日本料理:白玉涼筍
圓山大飯店:鳳城炒鮮奶丼飯
圓山大飯店:橙蜜焗肉排
頤宮:酸菜筍殼魚麵
朧粵:粥水芥菜百閤
 
輯五:日常食事
義大利牛肝菌鬆露燉飯與西班牙番紅花海鮮飯
番茄羅勒莫紮瑞拉乳酪
薺菜餛飩
牛肉麵
大閘蟹與黑糖薑母地瓜湯
羊肉羹
鹹菜心煨雞雜
 
附錄一:裴社長這裡買
附錄二:裴社長這裡吃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54796
  • EISBN:97862670548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5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品味裴社長的「治大國如烹小鮮」
蔣勳
 
  《裴社長廚房手記》很好看。
 
  但是不確定是不是應該把這書歸在「廚房」、「料理」、「烹調」一類。雖然,每一篇後麵都有詳細食譜,食譜裡包括非常準確的「材料」,如「蛋包飯」一篇註明「材料」如下:「常溫蛋五顆」、「鮮奶油半盒」、「白米飯三碗」、「洋蔥半顆(切末)」、「豬肉絲一碗」、「可果美番茄醬適量」、「鬍椒鹽適量」。
 
  這是開封街日本料理老店「添財」的「蛋包飯」,我從學生時代就常吃,也十分懷念。因為很平價,也沒有特別想自己在傢料理。想吃時去「添財」,或者長安東路颱日料理老鋪都吃得到。
 
  裴社長發揮瞭《壹週刊》現場採訪的精神,實地勘察,列齣六個依序的「做法」:「一、熱油入鍋,先放入洋蔥末拌炒至淡金黃色,甜味齣來就好,不用炒太久。」
 
  這是「蛋包飯」的「做法一」,下麵還有五項,非常詳細,比一般食譜更有想跟著做的衝動。
 
  因為疫情,避免去人多的地方,許多餐廳也停止內用。我就把裴社長的「做法」擺在旁邊,依序認真一項一項揣摩。
 
  第五項是「三顆常溫蛋加入半盒鮮奶油及鬍椒鹽打成蛋汁」,學到這裡有點戰戰兢兢,因為裴社長特別強調:「另備平底鍋,熱鍋入油,徐徐放入蛋汁……。」
 
  「徐徐」二字要細細體會,不是「快炒」,不是大火「爆炒」,要有耐心等蛋汁「半熟」,裴社長用的句子是「此時蛋微顫極嫩」。
 
  很高興從小吃到大的「蛋包飯」,有瞭新的認識。
 
  然而,這一道再平常不過的「蛋包飯」引言是二○○六年《壹週刊》對阿扁總統國務機要費一案之後,連續二十期封麵報導的內幕。
 
  不隻「蛋汁」要「徐徐」入鍋,裴社長娓娓道齣的事件也「徐徐」展開:「二○○六年六月二十二日,阿扁爆齣國務機要費涉不法疑雲,由高檢署查黑中心負責調查……二○○六年八月十二日,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倒扁政治運動,九月九日百萬紅衫軍聚集凱達格蘭大道,要求阿扁下颱。」
 
  我吃的不是「蛋包飯」,「徐徐入鍋」的是颱灣一頁歷史,「微顫極嫩」,心驚膽戰,我開始品味裴社長的「治大國如烹小鮮」。
 
  這本書裡最聳動的一篇不是「蛋包飯」和「阿扁」,更應該看的是「關東煮」與「李登輝」。
 
  二○○二年三月《壹週刊》查「國安密帳」,記者謝忠良採訪國安單位,《壹週刊》小心翼翼,誠如書中所言:「我們要對抗的是整個國傢機器。」
 
  這一道「關東煮」吃得緊張萬分,國安單位乃至總統府都有電話到《壹週刊》。《壹週刊》、「鞦雨印刷廠」都被抄查。完全警匪片命懸一絲的黑白大鬥法,還夾著記者謝忠良「裸睡」被高檢署闖入(驚豔),讓我想到竹林七賢的劉伶,裸體見官,大剌剌說:「我以天地為屋宇,以屋宇為褲,你們怎麼跑到我褲襠裡來瞭?」
 
  「關東煮」無論如何要看:看裴社長如何指揮若定,交陪國傢機器、轉移印刷資料、躲過查封,最後「十六萬冊四十三期《壹週刊》裝訂成冊上市」。這一期《壹週刊》一再加印,總共印瞭三十二萬冊,「創有史以來最高銷量」。
 
  鼓掌!裴社長!所以是要一麵學做「關東煮」,一麵看四十三期《壹週刊》,纔過癮。
 
  我為什麼想到劉伶?喔,「裸體」,因為同樣是麵對「國傢機器」赤裸裸的「肉身」。
 
  《壹週刊》裸體不少,我二○一二年在《壹週刊》寫專欄,專欄名字叫「肉身供養」,每一篇都夾雜在前前後後許多「肉身」間。
 
  專欄寫瞭三年,裴社長在明福颱菜請客,第一次見麵,同席有董成瑜、李桐豪,《壹週刊》成員都聰明機敏、英氣逼人。我剛夾起一隻雞佛,成瑜忽然問我:「專欄旁都是裸體,尷尬嗎?」
 
  成瑜的眼睛可以透視心事,那心事,自己忖度,用來吃雞佛,也用來抄佛經。把肉身當成「供養」,自己的肉身、眾生的肉身,流浪生死、悲欣交集。
 
  讀裴社長的「廚房手記」,悲欣交集——不隻是「國安密帳」或「國務機要費」。我喜歡看裴社長寫俞國華、寫辜振甫,寫洪敏昌傢裡清淡如水的「鬆茸蕪菁鞦藕煮」,寫辜傢下一代辜成允……常常覺得是在讀《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我一讀再讀的一本書,也逐段對著南渡世傢的「手帖」寫瞭《手帖:南朝歲月》。
 
  我跟裴社長隻見過兩次麵,一次在明福颱菜,初次見麵,酒過三巡,他就唱起崑麯,《牡丹亭》的「原來是奼紫嫣紅開遍」……
 
  第二次見麵是在颱中中央書局,二○二二年四月,我們同時在書局推齣一道菜,我做蔬食的「五行九宮」、他做「栗子燒雞」。
 
  印象很深,他說年輕主廚質疑山東菜這麼甜嗎?裴社長迴憶,童年爸爸疼他,知道他嗜甜,所以「栗子燒雞」一定要甜。
 
  這本書第三輯「記憶滋味」,在看完「國安密帳」轟轟烈烈的大事之後,細細品味,知道風雲變色的《壹週刊》後麵,有裴社長世傢綿長如水的人的溫度。
 
  如果有第三次機會和裴社長吃飯,我想問他「裴」這個姓氏南渡的故事⋯⋯
 
  我中學時讀的泰戈爾的詩,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是糜文開譯本,糜文開的夫人裴溥言齣身裴傢。我中學最親近的老師陳映真先生因政治坐牢,不忌憚國傢機器,隻身入獄送牢飯的是知己裴深言,也齣身裴傢。
 
  讀《世說新語》,王導是南渡第一代,第二代王羲之走嚮「蘭亭」,第三代王珣,留下乾隆三希堂的《伯遠帖》。
 
  身邊青年一代都以Michael、Jenny相稱呼瞭,談「世傢」、「氏族」也太不閤時宜。
 
  但是看到裴社長一麵燒「蔥爆牛肉」一麵聽顧正鞦《鎖麟囊》,聽到「休戀逝水,早悟蘭因」,裴社長「淚眼婆娑」,這絕對可以是《世說新語》的畫麵。
 
  料理,核心是「品味」。世傢傳承的也就是「品味」二字。
 
  「煎」、「熬」是「品味」,細火慢「燉」慢「煨」,也都是「品味」。
 
  所以裴社長不隻一次在「蔥爆牛肉」前「淚眼婆娑」。收在這本書裡第一輯的「水手時光」,其中「哭」瞭好幾次。
 
  如果是《壹週刊》,會細細詳查「哭」的時間、地點、情狀。我感興趣的是少年水手,跑船,他寫瞭十二個港口、十二種當地料理,寫瞭船員們的故事,大海的寂寞,大海的慾望,大海的荒涼,寫到「阿寶」跑船久瞭,迴到陸地會「暈地」。
 
  到鹿特丹,流淚的少年水手,在船上篆刻「臨溪心事」,在船上寫古詩「臨溪心頭事,燈前春幾枝」。
 
  吃英國牛肉起司漢堡時,填〈臨江仙〉:「人來人去世情薄,航旅如一夢,悲喜總消磨。」
 
  世傢到瞭第三代,還有這樣在大風大浪裡沉著跌宕的深厚底蘊。
 
  曾經傳到武則天手上的南渡王傢的《萬歲通天帖》,一代一代看下去,看到捲末王誌的〈一日無申帖〉,還是這樣漂亮,南渡一百年,政權幾度變革,朝代興亡,王誌是第五代,細看他寫的「雨氣方昏」,看他寫的「吾夜來患喉痛,憒憒」,忽然想到少年裴偉在巴黎聖母院聽佛瑞《安魂麯》,又是一哭。
 
  裴社長自己引用瞭《桃花扇》的句子:「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瞭」,他比許多人看過更多「起高樓」與「樓塌瞭」,與「國傢機器」交陪過,裴社長,進廚房,專心洗手做羹湯瞭嗎?
 
一半江湖一半煮
稍一迴顧已成路
蔡康永
 
  1
  我們仍然對活著有熱情嗎?
 
  開始的那段日子,應該是很容易熱情的。然後就難說瞭。活著活著,活動範圍越來越小,如果不持續學習的話,能經歷的事,會越來越有限,然後就感到厭倦疲憊瞭。
 
  所以,且不說成不成功,賺不賺錢,隻要能一直對活著有熱情,活得興味盎然,那就是最幸運的,最棒的人生瞭。
 
  裴偉先生的做菜文章,最令我嘆服且羨慕的,就是他對生活的熱情。
 
  有人的熱情是逐年耗損的,有人的熱情是突然掛掉的,有人其實一直沒有熱情,他們的熱情都像床上的高潮一樣,是基於人際應酬裝齣來的。
 
  人各有命,這也都是沒辦法硬撐的事。
 
  我看到這些人熱情消失以後的生活方式,既感傷,又警惕。
 
  當我在裴偉的文字裡,看到洋溢在字句間的熱情時,我覺得感動,因為美食之外,這書能振奮人心:「這位仁兄做那麼多事,仍有如此熱情,嘩啦嘩啦地迴想著往事,嘩啦嘩啦地翻著舊帳、算著新帳,嘩啦嘩啦加上鏘鏘哐哐的刀光翻滾火光四射中,把菜一道一道做齣來。他的生活因為這麼多的講究,而有瞭層次、有瞭場麵,他的屋子溫暖,爐火多麼敞亮。你看,人生可以因熱情而豐盛。」
 
  2
  聊往事但不嘆氣,細節多但不煩人,這使得裴偉的書讀來充滿生趣,古往今來的迴憶錄,通常會漫溢齣「過去完成式」的滄桑,但製作美食是「現在進行式」以及「未來式」,是「今天晚上就做這道菜吧」或「下次一定要吃吃看」。裴偉文章中散發齣這種對生活的期待,消去瞭迴憶錄的滄桑。
  
  沒有誰是不會被忘記的,天大的事都會過去,偉人銅像日日佇立街頭,無人多看一眼,絕大多數的紀念館,隻有學生在戶外教學時,被逼著去逛一圈。
 
  生活啊,「我吃故我在」,隻有在美食入口的那一瞬,人確知自己活著,或者,感謝自己活著。
 
  裴偉把迴憶這種注定會越來越虛的東西,綁殖在紮實的稻粱魚肉之中,隻要有人做瞭這道魚,吃瞭那碗麵,這些迴憶就會像被某人想起的星星一樣,在夜色中再閃一下。
 
  迴憶本來就是虛實交錯,它的真實或虛假,判斷的標準,隻在於我們對它依賴的程度——我們需要它是真的時,它就是真的。
 
  說來微妙,裴偉先生經營媒體的工作,常常就是揭去各種外殼、拔去一大堆的毛、削去一大堆的皮,血肉模糊之餘,找齣什麼是真的,而且廣而告之。烹製美食也是這樣,不可能無中生有,隻能一步一步探索、試錯、齣刀子、放火,該煎的煎,該炸的炸。真相不會自動從天上掉到我們桌上,美食也是。隻有耐心與紀律,能讓人把本來是圖自己開心的嗜好,變成能懾人的技藝。
 
  3
  每次我聽人在感嘆,說羨慕鳥兒在空中、魚兒在水中,多麼悠遊自在,我都會在心裡翻白眼,想說光是叫你照牠們那樣夾沙夾屎地連著吃幾頓活蟲子,就立刻求饒變迴人類瞭吧?人類因為嚐得齣滋味,享受瞭多少動物不會懂的樂趣,又付齣瞭多少動物不必付的代價?
 
  裴偉先生的每一篇「一半江湖一半煮」的奇文,都令我想著這件事。
 
  佔瞭文章一半的「江湖」,全是因為人類體會過瞭名聲、富貴、權力,或者幸福、正義、理想,這各種滋味之後,再也無法割捨,於是在接下來的人生,付齣各種代價,隻求再嚐嚐那美好的味道。
 
  如果我們辨不齣香臭,嚐不齣甜鹹,本分得像其他動物那樣,從沒有體會過真相或正義,自尊或知識,那麼,我們就既不會有「江湖」、也不會有「煮」。
 
  人生不同於鳥生、魚生,人生就是一場我們人類自己搞齣來的,生死以之的遊戲,越麻煩纔越有趣,越費勁纔越滿足,少瞭裴偉這種動輒全力以赴的熱情,很難會長時間覺得好玩。
 
  4
  我參加過各式各樣的聚餐,有些非常豪華,但主人冷淡;有些非常簡單,但主人熱情。事後我會迴味的,永遠是主人熱情的那幾頓。
 
  菜有多好吃,酒有多考究,那就跟麻將桌上你鬍到大牌一樣,當下歡喜震撼,幾分鐘後就成過眼雲煙。但飯桌上的談話不一樣,一場豐盛的談話,有時足以頓開茅塞,沁人心脾。
 
  裴偉的這些奇文,就是一位熱情博學又耐煩的主人,在廚房中飯桌上的敞懷暢談,他如果照這風格開一傢餐廳,來聽故事的恐怕更多過來吃的。因為全世界好吃的餐廳可就多瞭,但能這樣講故事的廚師,能有幾位?
 
  裴偉做的這些菜,我們吃到吃不到,各有緣分,無所謂。但裴偉這書散發的熱情,願諸君與我,都能嚐齣真滋味,在遭遇美食,卻終究碗空盤盡之時,驀然發現胸懷間又已充滿對下一段生活的美好嚮往。
 
週刊社長的特有種食譜
食譜,散文,迴憶錄?或以上皆是
洪愛珠
 
  《裴社長廚房手記2》是《鏡週刊》裴偉社長的第二本食譜。作為忠實讀者,從專欄到成書一路讀來,深感這本廚房手記,是食譜中的「特有種」。
  
  這麼說吧,作者身為新聞週刊的資深社長,首本著作非是迴憶錄,而是食譜,且連齣兩冊。身分與內容皆特殊,是歷來食譜書生態裡的「特有種」。此前,週刊社長齣書寫食事的,有黎智英的《肥佬黎食遍天下》,亦是見多識廣,不過文章內容是單純的食記,不若《裴社長廚房手記》,是寫菜兼寫迴憶錄,偶爾還寫進瞭新聞內幕。
 
  這即是另一種「特有種」。數篇文章緊扣時事、弊案與政商要人。事件本身辛辣非常,社長寫來倒舉重若輕。讀者隨情節跌宕,有時呼吸一緊,感到作者下筆「特別有種」的驚心動魄。最鮮明一篇,是以「關東煮」寫李前總統的國安密帳案。從記者啟動調查,到與國安局交涉,後來週刊辦公室遭到搜索,緊急在印刷前調虎離山,終於順利齣刊,售三十二萬冊,創下《壹週刊》有史以來最高銷量。整起事件,壓縮成四韆餘字文章,精彩極瞭,分明是影視改編的絕佳材料,卻是國傢級的真人實事。事後,三天三夜未眠的資深記者謝忠良和裴社長,到開封街上的添財日本料理,吃關東煮喝點小酒,謝忠良說:「隻有動搖國本的新聞纔是好新聞。」
世人讀週刊,當作八卦讀本的不少,時常忽略其正經新聞亦做得深刻入裡。這本食譜於是透露一點故事,與從業人員的內麵角度,使讀者一窺堂奧。
 
  不過,食譜中「動搖國本」的僅是部分內容。裴社長經歷特殊,年輕時在糖漿船上擔任實習水手,陸上歲月,全在媒體業。先任記者,後擔任颱灣《壹週刊》社長,在傳統紙媒衰退階段,再創《鏡週刊》。日常生活中,社長種花、養鳥、篆刻、寫詩、聽戲。是古典音樂發燒友,此外,還是傢庭男人,親自陪太太裁布做衣服,為小孩溫習功課。一個人活成尋常人幾輩子的分量,文章也寫進這些,成為饒富情趣的看點。
 
  《裴社長廚房手記2》書分五輯,從「水手時光」開章,再及「記者生涯」,延續上一冊的「名菜重現」,一路講到「日常食事」與「記憶滋味」。我愛讀裴社長寫普通人物,寫傢人,更勝達官顯要。除去週刊社長身分,裴社長私下那份對親友的長情,過得有滋有味的日子,都好看。他寫水手小裴階段,在船上遇到的香港廚師老葉、資深船員阿寶,神情姿態活靈活現。最動人的,則是寫父親的炸醬麵、栗子燒雞,或老同學林智一的龍蝦三明治。
 
  裴社長的經歷,是社會裡的極少數。如此人物,一般有他的玄虛,然而見社長文字,平易直率,好些故事,乃至於糗事,私下聽社長談笑間提及,後來成瞭文章,細節也歷歷寫下。比如寫英國的一篇:社長迴颱後,到統一西服店做西裝,師傅量身後在筆記上註記「奶胸大腹平屁股」幾個字。聞話當下我撐大瞭眼,忍俊不禁,覺得社長真沒包袱,寫成文章,就更是瞭。
 
  前文幾乎全在說故事好看,不過,本書終究是本食譜,食事纔是要緊事。
 
  我是第一冊廚房手記的忠實讀者,按書中提點,做齣瞭美味極瞭的颱塑牛小排,將傢庭版本的菜脯蛋精進成餐館水平,因此對裴社長做菜的功底信心充分。社長雖自謙不是美食傢,隻是愛吃、愛做菜的人,不過票友厲害起來,有時候較專業工作者更無拘束,靈活慧心。《裴社長廚房手記2》的菜色,較第一冊疆域更廣,風格更多元。比如隨著水手階段停泊各大港口,增添不少異國菜色,因此收錄瞭墨西哥的「巧剋力辣醬雞」,巴黎盧昂的「奶油扇貝海鮮鍋」等菜,看上去皆很涎人。
 
  除瞭餐館飯店的大菜,本冊廚房手記,還增添不少傢庭小食,如「打滷麵」、「蛋包飯」、「蒜泥鮮蚵」等。其中,拿最簡單的一道菜「白玉涼筍」來說,與上一冊的菜脯蛋有異麯同工之妙,其中都包含社長和高手問來的一點訣,若依法炮製,風味硬是提升一個階段,大傢不妨隨書一試。並祝福各位,快樂飲食之餘,和我一樣享受這麼一本遊歷大韆,不易歸類的食譜、好看散文,與華麗的迴憶錄。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