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星象:流傳千年的文化傳承×連接天地人生的哲學巨作,當星座遇上易經,兩者會擦出什麼火花? (電子書)

八卦星象:流傳千年的文化傳承×連接天地人生的哲學巨作,當星座遇上易經,兩者會擦出什麼火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建明
图书标签:
  • 八卦
  • 星象
  • 易经
  • 星座
  • 文化
  • 哲学
  • 命理
  • 玄学
  • 传统文化
  • 天人合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星座」與「易經」
一個是源遠流長了幾千年的文化傳承
一個是連接天地人生、時域和空域的哲學巨作

「黃道十二星座」常常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許多人透過星座分析他人的性格與行為,甚至作為交往對象的參考,
星座的由來是什麼?它是一種迷信或某種權力的象徵?

天干地支、六十四卦、陰陽五行論……
中國傳統的信仰文化可謂目不暇給,
古人用其通曉天命、卜吉凶,並延伸出獨特的哲學觀,
想要探究一個民族的信仰,必須先讀懂整個歷史背景!

你或許覺得奇怪,星座看似毫無根據,怎麼能與天文學扯上關係?
如果能夠透過星座判斷性格,那世界上不就只有十二種人了?
《易經》是遠古時代的產物,用它來占卜、算命真的可靠嗎?

今天就讓我們把枯燥乏味的理論丟到一邊,一起來聊聊星座的八卦,探索那些流傳已久、神祕又難以用科學解釋的星象文化!

【星座分類二三四,關於屬性的那些事】
.陰陽屬性
占星術認為,十二個星座中,其實是有六個能量點,佐以一陰一陽的對稱性發展,形成了十二個星座,每一對星座都互相含有「對宮」的隱藏性特色,而這也反映了這個宇宙的實像;任何對立的事物間,都有其共通的本質。
陽性星座→積極、主動、樂觀、進取
陰性星座→消極、被動、悲觀、內斂

.季節屬性
將十二個星座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為四個三星座小組(基本星座、固定星座、變動星座),在任何一件事情的流程中,都需要有開創性的人才、整體發展的人才以及研究企劃的人才。這三種人各自在不同的時空擔任重要角色,缺一不可。
基本星座(誕生者)→勇於行動,喜歡指揮別人,希望自己居於領導地位。
固定星座(守護者)→性格固執,比較不願意接受變化,整個人生的行為都和情緒有密切關係。
變動星座(改變者)→聰明、反應快、讀書成績名列前茅,喜歡跟著潮流走,觀念總是新而易變,重視不同意見的整合。

.物質屬性
從占星術的眼光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由火、土、風、水四個元素所組成的。每個人的體內都有這四種元素,只是多寡比例不同而已。任何事物從人的眼光看去,都是由這四大元素組成的。
火象星座→行動力強、肌肉發達
土象星座→物欲重、實踐力強
風象星座→愛講話、愛交朋友
水象星座→重感情、直覺性強

【透過《易經》六十四卦,窺探自然界中的天人關係】
《易經》強調「知天」,即了解、掌握自然界規律的變化。
《易經》以其特有的卦象系統,概括地表現出自然界的複雜變化,然後讓人根據自然界變化的規律,去了解自己目前的處境,設計自己應該採取的行動。
《易經》六十四卦的整體排列所展現的宇宙變化,可以用來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陰陽遞轉,顯示春夏秋冬、二十四個節氣;也可以用來描述天象的變化,把斗轉星移囊括其中。

【星座與《易經》,反映出人類對自我存在的不確定】
.人類在多數時間裡,把靈魂和肉體託付給「上帝」
原始人類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時,往往依賴於自身的「本能」,
即便隨著科技進步,我們有了更多處理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在尚未習得或掌握方法前,我們還是如同祖先一樣依賴本能,
而「信仰」和「信仰文化」便是人類本能在文化中的具體展現。

.人類最早的信仰,從何而來?
有人說:信仰就是西方人說的宗教,華人社會稱為「天道人倫」。
而重新探討信仰的定義,會發現它與「本能」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信仰其實是一個人的「三觀」,與信奉宗教、參加某組織並不等同,
一個人的信仰是時刻存在的,並且會隨著環境和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本書特色〕
本書系統性地分析了星座文化的屬性和它的趣味性,以及為什麼許多人知道它並沒有什麼根據卻仍舊喜歡它。對於《易經》,則結合了四書五經和《黃帝內經》的內容,闡述它們所代表的華夏精神的內涵,並表述出這些民族經典中所包含的天文學意義。

探寻古老智慧的交汇点:中华文化精粹的现代解读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两股重要力量——古代占星术的宇宙观与《易经》的哲学精髓——在历史长河中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构建起古人认知世界和指导人生的宏大体系。我们不聚焦于任何特定书籍的内容,而是从更广阔的文化人类学和思想史的角度,考察这些智慧源流的形成、演变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重估。 第一部分:星辰的低语与大地的脉动——古代宇宙观的构建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往往始于对头顶星空的敬畏与观察。在古代中国,天文学与政治、社会、乃至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宇宙图景。 一、观象授时:从实用到神圣 古代的历法制定,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需要,更是王权合法性的基石。通过对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运动的精确记录和预测,统治者确立了“奉天承运”的理念。本书将追溯早期天文观测机构的设置,如圭表、浑仪的演变,分析这些观测如何从纯粹的自然科学,逐步渗透入社会伦理和谶纬之学。重点将放在早期文献中记载的“灾异之说”,探讨古人如何将突发的自然现象(如彗星、日食)解读为对朝廷或个人的警告,这体现了早期人类试图通过解读宇宙信号来规避风险的心理需求。 二、分野与方位:星宿的地理投射 中国古代星象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分野学”,即把天空中的星辰区域(二十八宿)与地上的人间疆域相对应。这种对应关系不仅是空间上的映射,更是权力与气运的投射。我们将详细剖析“三垣二十八宿”的划分依据,以及不同星宿群落所代表的地域吉凶。例如,如何通过观察特定星宿的亮度或位置,来推断某地战争的胜负、收成的丰歉。这种基于星空的地理区划,深刻影响了古代的都城选址、军事部署和外交策略。 三、生命节奏的律动:节气与人体的关联 除了宏观的宇宙运行,古代的智慧也深入到对生命节律的把握。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结晶,它标志着太阳在黄道上的精确位置,指导着耕种收割。我们将探讨节气如何被引入传统医学体系,形成“天人相应”的养生理论。人体被视为一个小宇宙,其生理机能的旺盛与衰退,必须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保持同步。这种将外部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内化到个体生命过程中的思维模式,是古代中国对生命哲学的重要贡献。 第二部分:《易经》的结构与哲思:变易中的不变法则 《易经》作为儒家“六经”之首,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理解世界万物变化规律的抽象模型和一套审慎决策的哲学框架。它超越了简单的占卜,成为一套关于存在、变动和平衡的深刻论述。 一、符号的语言:爻与卦的逻辑结构 本书将解析《易经》符号系统的基本构成——阴爻与阳爻。这种二元对立而非绝对排斥的结构,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非此即彼”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将探讨六十四卦如何通过不同的阴阳组合,模拟出自然界中可能出现的全部基本情境(Situation)。理解卦象,实际上是理解事物发展演变中的“势”与“位”,即事物所处的阶段和拥有的潜力。 二、变易之学:时中与进退之道 《易经》哲学强调“时”的概念,即任何判断和行为都必须适应当下的时空情境。本书将重点分析《系辞传》中关于“生生之谓易”的阐述,说明“变”是宇宙的常态,而圣人智慧在于洞察“变”中的“不变”规律。通过对“进”、“退”、“否”、“泰”等卦象的分析,阐述古人在面对困境和顺境时,应采取的动态平衡策略,这是一种超越僵化教条的实践智慧。 三、由象到义:解释学的深度 《易经》的解读包含“象”(图示)、“数”(结构)、“义”(哲理)三个层面。我们将分析古代学者如何从直观的卦象符号,推导出深刻的伦理道德和治理方略。例如,乾卦的“元亨利贞”如何被引申为君子修身齐家的纲领,坤卦的“厚德载物”如何成为社会责任的象征。这种由具体图像引发抽象思考的过程,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路径。 第三部分:交融与张力:文化体系中的互鉴与分野 尽管星象学和《易经》的关注点(宏观宇宙运行与微观个体抉择)有所不同,但在实际应用中,两者早已深度融合,共同服务于古代的社会治理和个体安身立命的需求。 一、术数合流的实践 在魏晋玄学兴盛之前,占星术(如推算星度、定岁运)与易学(如占筮吉凶、趋避祸福)在“术数”的范畴内是高度重叠的。我们探讨两者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相互印证。例如,某一年份的“岁星”(木星)运行轨迹(星象数据),可能会被用来校准当年易经占筮中对国运的推断(哲学模型)。这种数据的交叉验证,使得古代的预测体系更具说服力。 二、哲学视野的差异:确定性与概率性 尽管都指向对未来的洞察,但两者在底层逻辑上存在微妙的差异。星象学,尤其是成熟的观测体系,倾向于一种较为决定论的宇宙观——星辰的位置决定了人间的吉凶。而《易经》则更偏向于概率性和可塑性——它揭示的是情势的“可能走向”,强调人通过自身的德行和选择(“修德”与“择时”)可以影响最终结果。本书将分析这种张力如何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理性哲学思辨与民间信仰之间持续的拉锯战。 三、现代视角的重估 在现代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古老的知识体系?本书旨在超越“迷信”与“科学”的二元对立,探求其核心价值: 1. 系统思维:古代将天地人视为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系统,这种整体观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仍有启发意义。 2. 周期性认知:对时间、变化和节律的深刻理解,是应对现代社会高速变化的稳定锚点。 3. 道德框架:从卦辞和爻辞中提炼出的伦理指导,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基于自然法则的道德参照系。 通过梳理和剖析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化遗产,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中华文明是如何构建其独有的宇宙图景,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个人生活与宏大世界的联系。

著者信息

姚建明,天文系畢業,主要從事天體測量地球自轉方面的研究。科普作家、電視臺科學顧問、圖書館約聘講師,多次在圖書館以及各級學校舉辦天文、地球方面的知識型講座。著有《中西封神榜,先有神還是先有人?》。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星座
1.1 星座是屬於「牧羊人、國王還是曆法」
1.1.1 來自於原始的聯想
1.1.2 巴比倫國王和宰相的「陰謀」
1.1.3 曆法
1.1.4 「黃道十二星座」是符號象徵
1.2 星座按屬性分類
1.2.1 陰陽屬性的星座二分法
1.2.2 季節屬性的星座三分法
1.2.3 物質屬性的星座四分法
1.2.4 星座的另類分法
1.3 星座是一種娛樂性的符號文化
1.3.1 星座的社會認同度
1.3.2 特殊族群
1.3.3 星座文化存在的理由

第2章 《易經》
2.1 四書五經是中華文明的基礎
2.1.1 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
2.1.2 「四書五經」
2.1.3 《黃帝內經》
2.2 《易經》是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
2.2.1 《易經》的「三觀」
2.2.3 《易經》與天文
2.3 《易經》是怎樣用來算命的
2.3.1 《易經》「算命」方法
2.3.2 《易經》會對你說什麼
2.3.3 《易經》的「人道」

第3章 信仰
3.1 信仰是天人合一的原始信念
3.1.1 圖騰
3.1.2 人類需要信念的支撐
3.2 信仰的存在
3.2.1 人類信仰的進程
3.2.2 中國人有信仰
3.2.3 信仰是一種認知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6422
  • EISBN:978626332693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5MB

图书试读

前言

  自從2003年在學校裡為學生開設「天文知識基礎」的通識課以來,我注意到星座知識一直是很受關注的。實際上,最早開課時,我的教學計畫裡並不存在關於「星座」和「外星人(UFO)」的內容。為什麼沒有?因為我不相信!

  如果你相信星座,那你可以寫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全世界最新的人口統計是70億人左右,黃道星座有12個,兩個數字除一下,每個星座差不多有6億人!閉上眼睛想一下——全世界有那麼多的人和你一樣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適合做一樣的工作、適合交一樣的朋友?

  再說說外星人。霍金先生說得對,別去找什麼外星人(UFO)了,人類找到他們的那一天,就是人類的滅亡之日!為什麼?因為我們相距至少4.3光年,即便搭乘光速飛船,也要4.3年才能飛到地球來,那他們的能力和技術該高出人類多少倍?

  可是我的學生說:「老師您是不相信的,但許多人還是半信半疑呀!如果您能說服大家都不相信,那您就是我們最敬佩的老師。」好吧!為了這一光榮的稱號,我開始為學生們講「星座」,講「外星人」。這本書裡講「星座」,目的當然也是讓大家明白,他們只是興趣,只是娛樂。我接觸的那些學生們實際上也是這樣說的:玩玩而已,符合自己就信,不符合就說——這沒有根據!

  那《易經》有科學的影子嗎?算命有什麼道理嗎?這個我們最好是從文化層面和古人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境去考慮、去了解,我們說科學所研究的就是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存在以及它們的規律。怎樣了解呢?當然要去實踐。

  《易經》最早出現於遠古時代,人們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方法極其有限,這一點從《易經》本身的演進過程也能看得出來。最早是「伏羲畫卦」,怎麼畫的?照著天地的模式;然後是眾多「大神」解卦;最後是孔夫子按照儒家的哲學思想,寫出《十翼》來全面地闡述《易經》存在的意義。這就是一個人類認識世界從直觀到主觀再到客觀的過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易經》是一個人類系統性地認識世界的過程,起碼算是一個「定性的」認知過程。

  隨著人類認知的不斷演進,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圖騰」。「圖騰」是各民族的「崇拜物」,圖騰物實際上都是人類的希冀之物,是把人類的勞動成果理想化、無限擴大化。植物的圖騰比如葫蘆的多籽、動物的圖騰比如龍的行走如飛等,都含有人類的希望在其中。

  總之,相對於宇宙、相對於大自然,人類還是渺小的。過去人們常說「人定勝天」,在得到教訓之後,現在提倡「人和大自然的融合」。那麼,渺小的我們,有沒有什麼強大的地方呢?當然有,那就是信念,堅持不懈的信念就是「信仰」。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社會節奏太快了,每個人都想尋求一個快速解答,星座運勢APP幾乎人人不離手。但那種片面、膚淺的分析,用完就丟,對心靈根本沒有實質幫助。我會被這本書吸引,正是因為它標榜的是「流傳千年的文化傳承」,這代表背後有著紮實的歷史脈絡和文化積澱。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們重溫那種慢下來、細細品味古人智慧的過程。易經的精髓在於「時中」,強調順應時勢的變化,而不是僵硬地套用規則。如果這本書能教導我們如何運用這種「時空感」去理解人生的起伏,將古代的智慧應用到現代的職場壓力或人際關係中,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命理書籍,真正成為一本可以滋養心靈的哲學導讀。它不該只是告訴你「會發生什麼」,而應該是教會你「如何面對發生的一切」。

评分

我得承認,我對「八卦」這個詞彙的興趣,更多是來自於對傳統建築和藝術的好奇,而不是嚴謹的學術研究。但當它和「星象」放在一起時,那種神秘感就瞬間提升了。我常常在想,古人是如何僅憑肉眼觀察天象,就能建立起一套如此精密的符號系統?如果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地解釋這些符號背後的邏輯,那就太棒了。例如,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這中間是如何對應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的?如果作者能用一些生動的案例,而不是一堆晦澀難懂的古文來闡述,我想會更吸引像我這樣,對傳統學問有興趣但缺乏入門途徑的讀者。特別是電子書的形式,或許可以搭配一些動態的圖表或動畫來呈現星體的運行和卦象的演變,那種視覺上的衝擊力,絕對是紙本書無法比擬的,這會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直觀有趣。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入勝了,光是「八卦星象」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古代的智慧和神祕的宇宙奧秘。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從小耳濡目染了不少傳統文化,對於這些充滿哲思的詞彙總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特別是結合了「易經」和「星座」這兩個看似遙遠卻又息息相關的領域,真的很想知道作者是怎麼把這兩種看似格格不入的知識體系串聯起來的。是像傳統命理那樣直接套用,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哲學探討?我對這種跨領域的結合充滿好奇,尤其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靜下心來探討古老的智慧,感覺就像在為自己的心靈做一次深度的SPA。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如果能再結合一些傳統的圖騰元素,一定更能襯托出它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人光是拿在手上就覺得有份量。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的界限,重新認識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流傳已久的知識體系,並在星辰的指引下,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藍圖。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野心很大,試圖統合東西方的宇宙觀。我個人比較偏愛那些能夠提供「世界觀」的書籍,而不只是「方法論」。如果「連接天地人生」這個目標能實現,那麼讀者在閱讀完之後,應該能對自己的生命有更清晰的定位,明白自己與自然、與社會之間複雜的連結。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處理「火花」這個意象。在東西方文化中,火花可能代表靈感、啟示,也可能代表衝突與融合。我期待看到一種不是強行揉合,而是找到兩者共通的「道」的論述。比如,易經中的陰陽平衡哲學,在西方占星學中是否有對應的二元論述?如果能看到這種跨文化的比較和對話,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就遠超一般市面上的命理書籍,成為一本真正值得珍藏,並能時常翻閱,每次都能獲得新啟發的寶典。

评分

老實說,我對坊間很多打著「易經」旗號的書籍,常常抱持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因為很多都流於表面,只會教你怎麼解卦,卻沒有真正觸及到《易經》的核心精神,也就是那種「變易」與「不變」的宇宙觀。這本書的書名提到了「哲學巨作」,這讓我稍微放下心來,畢竟台灣的讀者對於知識的深度還是有一定要求的。我特別好奇作者如何處理星座這套源自西方的系統,它和我們東方傳統的二十八星宿、或是紫微斗數,在思維邏輯上有何異同?如果能像書名暗示的那樣,「連接天地人生」,那絕對不是簡單的算命指南,而是更高層次的生命哲學探討。我希望能從中讀到一種宏觀的角度,理解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的定位,而不是只專注於解決眼前的小煩惱。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屬於現代人的解讀框架,將傳統智慧現代化,那才真正有價值,否則光是老生常談,很容易讓讀者感到疲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