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飲食與人文新經典】 (電子書)

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飲食與人文新經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洛琳.史提爾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可持续发展
  • 食物与社会
  • 人文社科
  • 健康饮食
  • 未来食物
  • 环保
  • 美食
  • 电子书
  • 饮食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食物,形塑了我們的身體、家園、空間和經濟
吃,是我們和自然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食托邦」Sitopia
——要讓世界變得更好,食物是最強大的媒介——
有意識的選擇吃
充分利用食物的潛能
吃出更美味也更永續的未來

  ★作者TED演講超過130萬次觀看,以「食托邦」的創見開創國際影響力。
  ★本書獲Guild Food of Writers Award最佳食物類好書殊榮;入選Wainwright Prize決選名單。
  ★作者之系列作《飢餓城市》獲英國皇家文學非小說類獎(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 for Non-Fiction)肯定,被譽為「建築師、規劃師、綠色生態主義和飲食產業專業人士必讀之當代經典」。

  人造肉、植物肉已經進入我們的餐桌,水耕、氣耕、植物營養液取代了土壤,垂直農場、空中農園成為新的生產基地⋯⋯

  從這些正在發生的真實場景出發,本書帶著我們透過食物看世界。作者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是一位具國際影響力的作者與建築師、也是TED百萬點閱率的知名講者,故事始於她在一場國際創投會上對明星商品「未來肉漢堡」的提問:

  ——科技或許有機會為我們帶來解方,但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歷經工業化、現代化以至於生物科技大躍進,我們的飲食系統面臨什麼挑戰?
  ——在這個擁擠與過熱的星球上,未來飲食的最好選擇是什麼?

  食物關乎我們的生存,食物也連結驅動了一切。這本書,就是以食物為中心展開的旅程。

  #我們生活在一個「食托邦」
  作者創造了「食托邦」sitopia一詞(由希臘文sitos-食物與topos-地方二字構成),用以描述我們棲身的世界、我們的未來與這個星球,都與食物緊密相連。食物是生命的要素,也是生命最現成的隱喻;然而在以廉價、大量生產為準則的世界,食物的真正價值被多數人忽略了,我們的飲食與生活方式已然威脅到自然與生態的平衡。這個星球的未來存續,必然與我們的飲食選擇有關。

  從一份「未來肉」與一餐一食的選擇開始,作者帶領我們進入各種飲食現場、深潛歷史與文化場景,透過食物,探討我們與自然和世界的關係——最核心的問題仍在於「我們該怎麼活」,也就是「我們該怎麼吃」。

  作者汲取歷史、文學、政治、經濟、人類學、建築、科學等不同領域知識,重新建立並彌補我們與食物之間的鴻溝。書中每一篇章引用哲人作家們對「飲食與生命」的本質思考,這些金句有如思想的糧食,供給我們思辨的能量;全書以7個章節「食物、身體、家園、社會、城鄉、自然、時間」,共127篇與「吃的美德」相關的命題,折射出當代飲食場景中的人性、倫理、生態、科技、永續等議題,並在每一篇章最後呼應前人智慧與哲思,提出當代思考與行動的可能,可說是一本新時代的新飲食指南。

  #食物是塑造我們生活和世界的最大力量
  例如,作者藉用柏拉圖《法篇》(Laws)中的描述:理想城邦(polis)是一座有著五〇四〇座「爐火」的城市,也就是大約三萬到三萬五千人的群落,因為「自給自足」是城邦的理想特質;那麼在今日,我們如何設計出更健康、更有韌性、更可持續的飲食生態系?

  在哲學思辨、文化考據之餘,本書以各種真實案例證明:正因為食物每天都要吃,這個基礎是我們凝聚社會共識、打造新的「社會契約」、追求「理想食托邦」的最大公分母。透過「有意識的選擇吃」我們可以和自然與世界建立更好的關係。這樣的理解和行動,將帶來巨大的正向改變:

  ★重新設計「飲食生態系」
  〔理想〕食物應該品質好、乾淨、公平,而且每個人都有權利享用。
  〔行動〕例如卡羅・佩屈尼(Carlo Patrini)以國際慢食運動證明,只要我們能成為「共同生產者」、建立食物的夥伴關係,這個理想就有可能達成。

  ★打造更具韌性的合作網路
  〔理想〕好食物可以活絡地方並打造「穩態經濟」(steady-state economy)。
  〔行動〕例如有機菜箱、社區廚房和菜園、微釀酒坊和烘焙坊、社區基金、食物合作社和社區支持農業、英國普列斯頓生態社區(Preston Model)全都證明了,美好永續生活絕非夢想。

  ★向大自然學設計
  〔理想〕理想的食托邦經濟趨向「自然零碳」,因為食物來自自然、模仿自然的生態循環。
  〔行動〕例如「耕植力量」 (Growing Power)透過社區堆肥、魚菜共生、打造可食地景,讓貧困的社區轉型重生。

  ★食物是城鄉永續的關鍵
  〔理想〕「食物計畫」可以和建築與都市規劃、城鄉發展、乾淨能源接軌。
  〔行動〕例如建築設計師維爾容(Viljoen)和博恩(Bohn)將停車場和路肩打造成「可持續生產的都市地景」,並將之串連為通往鄉間的綠色廊道;貝丁頓零碳能源發展計畫(BedZED)是一個生機勃勃、結合了有機耕種、乾淨能源、生態設計、低碳足跡的永續社區。

  ★喚醒和自然的深刻連結
  〔理想〕透過一種主動、覺知的參與,創造「心流」(flow)、和自然真正接軌。
  〔行動〕超級市場模糊時間地點、讓我們變笨,採集(foraging)則完全關乎此時此地,在自然中體驗、沉浸、學習把握當下(Carpe astem)的知識與美感。

  本書以恢宏又精巧的敘事,連結了人、食物與地球,帶領我們用食物看世界,展開一趟非凡的知性與心靈之旅。本書也啟發我們:未來我們怎麼吃,不但會左右我們自己的命運,也會左右所有物種與美麗藍色行星的存續——而「食托邦」真正的積極意義,就在於身在其中的我們,充分利用食物的潛能——透過「有意識的選擇吃」,在一餐一食、在此時此地開始,以更乾淨、公平、健康的美味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暖心推薦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作家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作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張聖琳/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暨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
  淦克萍/種籽設計總監  (依姓氏筆畫序)

重量推薦

  「生而為人,就是矛盾。人類的雜食,使我們無法簡單選擇、容易思考。
  從人類開始透過畜牧與農耕獲取食物開始,就注定人類是耗能的物種,歷百萬年益發積重難返。後工業時代的食物生產逐一見樹不見林的產業化,經濟動物成為我們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而永遠過食和食不厭精的人類需索無度,把天地海的資源提前提取過量,終究得面對枯竭即將來臨的一天。
  矛盾的人類或許沒機會創造烏托邦,但也許『食托邦』是個機會,使我們在生活的基礎需求和複雜的世界之間有了更多思考的連結,於矛盾中創造可能永續的未來。」——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作家

  「文明持續進展,但人類越來越不快樂。我們從工作無法得到意義感,而停下工作的時候我們已經比狗還累,無法好好享受時間。我們常常忘記自己匆匆吃了什麼,或者根本忘記吃。我們難以應對的疾病一個個冒出頭來,即便現在的醫學比過去任何時間點都先進。
  《食托邦》提供一個宏大的觀點,說明上述這些問題其實源於同一個問題:人類社會用什麼集體策略來餵養自己。」——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作家

  「作者用幽默的風格與博學的資訊,以《食托邦》宣誓給讀者一條透過舌尖唇齒就可以日常參與的永續之路。本書教我們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社會創新,如何從鍋碗瓢盆裡的青菜蘿蔔,關照城鄉山川五湖四海的生生不息。文中強調全球都市化的當前,都市農耕、城鄉互助方能生養萬民。」——張聖琳/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暨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

  「食物的身世,食物的親緣,倚賴的味道,是每個人情感記憶的飲食地圖。
  如果只是跟著設計師、食物學家、主厨、農夫和饕餮吃,擁有經驗,卻錯失了對意義的父母飲食系統的覺察,是一生的可惜。」——淦克萍/種籽設計總監

  「飲食作為人類集體生命與文明延續之本,世界各國都不遺餘力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食托邦》在各國傳統飲食文化之外,反思背後最新的社會議題與文化爭議,也引領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食之未來。」——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國際好評

  「食物美妙之處,在於它同時包含了許多面向:它是生命之必需和愉悅之所在、它涵括了自然和技藝,融合了科學、哲學、禮儀和藝術。本書對食物的想法和觀察有如一場多元而豐美的盛宴,是一部勇敢且不凡的著作。」——《觀察家報》

  「本書啟發我們:重新發現食物將我們彼此和自然世界聯繫在一起的方式,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新的生活方式。」——《衛報》,克里斯多福・基山(Christopher Kissane),歷史學家

  「作者提出的想法,正是人類當務之急。」——《TLS泰唔士報文學副刊》,克萊爾・薩克比(Clare Saxby)

  「必讀之作!作者提出優質食品應取代金錢成為新的世界貨幣的遠見。」——提姆・史派克(Tim Spector) ,英國流行病學家和科學作家

  「史提爾女士的書寫令人振奮……這是一趟激發我們的想像力,穿越政治、文化、經濟、歷史的旅程,讓我們看見以食物滋養充滿愛的新生活的可能。」——內森・姆拉丁(Nathan Mladin),Theo智庫資深研究員

  「關於食物,沒有作家提出比史提爾更為有趣的提問,因為沒有人比她更認真地看待食物在人類生活中的深遠作用。每次讀到或聽到她的話語,總讓我的心智更加擴展。這本雄心勃勃、文筆優美的書表明:我們現在的飲食方式違背了人類延續了數千年的飲食智慧。但她並不悲觀,而是建議我們重新學會珍惜食物,為更充實的、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指明了道路。《食托邦》必然會成為當代的新經典。」——碧・威爾遜(Bee Wilson),英國暢銷美食作家
21 世纪生活指南:重塑日常的智慧与实践 在信息洪流与快速变化的时代,个体如何找回掌控感,实现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本书集结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深刻洞察与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的思维框架与行动蓝图,帮助读者驾驭现代生活的复杂性,提升福祉,并积极塑造自身所处的环境。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主题的深度挖掘,而是以一种跨学科的整合视角,探讨了在个体、社群与全球层面,如何通过审慎的决策和创新的实践,达成更具韧性、更加丰盈的状态。 第一部:心智的罗盘——驾驭认知与信息迷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不断被外部刺激所裹挟。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认知挑战,并提供了增强心智力量的策略。 1. 深度专注的艺术:对抗分心经济 作者首先探讨了“分心经济”的运作机制——即商业模式如何以窃取我们的注意力为基础。本书详细阐述了“深度工作”的科学基础,并非简单地提倡“少看手机”,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重构工作和休息的周期。 认知负荷管理: 如何科学划分“高难度任务区”与“低能耗事务区”,避免决策疲劳。通过引入“注意力预算”的概念,指导读者像管理财务一样管理认知资源。 环境工程学: 介绍如何设计物理和数字环境以促进专注。这包括声音景观的优化、屏幕界面的“摩擦力设计”,以及如何设置有效的“数字围栏”来保护不被打扰的时间段。 元认知训练: 教授如何“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识别那些不自觉触发的拖延模式和内在批评家。书中收录了多种冥想和正念练习的变体,它们被设计为实用的“心智校准工具”,而非单纯的放松技巧。 2. 批判性思维的实战手册:辨识系统性偏见 本书着重于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日常决策工具。它详细剖析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几种核心认知偏见(如确认偏误、可得性启发、锚定效应),并提供了一套“五步检验法”来系统性地质疑信息来源和个人判断。 数据素养进阶: 针对统计数据的误读和滥用,本书提供了清晰的图表解读指南,强调理解“概率”而非“确定性”。它揭示了常见的“相关性与因果性混淆”的陷阱,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传播的健康和金融建议中。 论证结构的解构: 通过分析当代公共辩论中的常见逻辑谬误(如稻草人论证、诉诸情感),读者能够迅速识别出不健全的论证,从而在复杂的社会议题中保持立场的中立性与逻辑的严谨性。 第二部:生活的设计学——重塑日常实践与居所 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感知,往往源于对周边环境和日常习惯的掌控程度。本部分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有意识的习惯培养,创造一个支持目标达成的生活体系。 1. 极简主义的再定义:丰裕的留白 本书对流行的“极简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审视,认为真正的丰裕不是“拥有得少”,而是“对拥有的一切了如指掌且心存感激”。它侧重于“功能性极简”,而非美学上的空无。 物品的生命周期管理: 倡导“拥有的责任制”。详细介绍了物品的采购、使用、维护、再利用乃至最终的妥善处置的全流程管理,强调“每一次买入都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 数字资产的断舍离: 探讨了电子邮件收件箱、云存储和社交媒体关注列表的“数字负债”问题,并提供了可量化的清理策略,如“基于目标收件箱筛选法”和“订阅源的季度审查机制”。 2. 空间叙事学:构建你的“第三空间” 家庭空间不再仅仅是休息的场所,它承载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和创造力。本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居所打造成一个能够主动服务于生活目标的“实体操作系统”。 人体工程学与情绪关联: 探讨了光照(色温、自然光角度)、声学环境(背景白噪音的选择)与情绪调节之间的科学联系。提供了低成本提升居家环境质量的实用技巧。 工具与材料的策展: 强调将日常使用的工具(从厨房用具到工作文具)视为“身体的延伸”,并指导读者如何基于耐用性、可修复性和设计美学来选择工具,而非基于价格或品牌效应。 第三部:社群与连接的重构——超越虚拟的联结 在高度个体化的社会中,高质量的社会联结成为幸福感的核心驱动力。本部分关注如何从技术驱动的肤浅互动转向有意义的、建立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的社群关系。 1. 友谊的精耕细作:从广度到深度 本书基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区分了“熟人网络”和“核心支持圈”。它提出,维护有价值的关系需要投入“高质量时间”,而非“碎片时间”。 关系的维护周期表: 提出了一种基于关系重要性的互动频率模型,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和优先维护那些能够提供情感支持、知识互助或共同成长的关键联结。 共同体验的策划: 强调“一起做某事”远比“一起谈论某事”更能深化关系。书中收录了多种“低门槛的共同项目”策划方案,从社区清洁活动到技能交换工作坊。 2. 参与式公民精神:从旁观者到行动者 面对宏大的全球议题,个体容易产生无力感。本书鼓励读者将目光投向自身所在的地理社区,通过具体的、可量化的行动产生影响。 小尺度变革的杠杆点: 识别社区中“易于被改善但回报显著”的领域(如街道安全、本地信息流通、公共空间维护),并提供启动和组织小型志愿项目的实用步骤。 跨代际知识转移的机制设计: 探讨如何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平台,让不同年龄群体能够有效地交换技能和经验,从而增强社区的整体韧性。 结语:构建个人的“韧性哲学” 全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构建一种能够适应不确定性、并从中汲取力量的“韧性哲学”。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艺术,要求我们在不断学习、调整和实践中,找到与这个快速变动的世界和谐共存的个人节奏。它是一份关于如何聪明地生活、深入地连接、并有意识地创造自己价值的综合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


  著名思想家,同時也是知名建築師。在2008年提出的sitopia概念已經在國際贏得廣泛認可,她的第一本書《飢餓的城市》(Hungry City)榮獲皇家文學非小說類獎(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 for Non-Fiction),奠定她在倫敦學術界、工業界和藝術界的影響力,成為當代建築師、規劃師、綠色主義和食品專業人士的重要著作。TED大會Carolyn Steel演講觀看次數超過一百三十萬,演說結束後,她再度重新思考食物如何成為足以改變世界的有力工具,以《食托邦》(Sitopia)一書提出深度觀察與願景,廣受國際好評,並獲2021 Guild Food of Writers Award最佳食物類好書殊榮、Wainwright Prize入選肯定。

譯者簡介

周沛郁


  森林系碩士,喜歡各種形式的語言及言外之意。現在一手譯小說、一手譯科普,一邊探究運動與身體結構的奧祕。近期譯作有:《真菌微宇宙》(榮獲「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鹿苑長春》、《花園裡的小宇宙》、《沉默證詞》、《菌菇博物館》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食物Food
01 人造肉:來一份谷歌漢堡!
02 肉類狂潮:吃肉的道德難題
03 好好吃飯:美好生活的意義
04 復活節島之後:一切危機都指向食物
05 食托邦:食物塑造了這個世界
06 無盡的晚餐:拿什麼餵飽世界
07 亞當的蘋果:從採集、畜牧到農耕
08 現代美食家:學會品味日常喜悅
09 想一想:用食物看世界

第二章:身體Body
10 量體重:監控邪惡的熱量
11 致胖的世界:光是待著就會發胖
12 味覺是最原始的感官
13 牠們吃什麼、我們像什麼
14 玩火:從操控火開始的進化史
15 生與死:雜食者的兩難
16 全世界的味覺都「工業化」了
17 肥胖國度:穿越工業化食物的地雷區
18 速食:新世界症候群
19 我們全身上下只有前額葉皮質能抗拒誘惑
20 牽腸掛肚:腸道是我們的第二個腦子
21 法國悖論:為什麼法國人不會變胖
22 舒適與喜悅:小心消費主義陷阱
23 追求理想飲食:現代營養學的救贖
24 國王的新衣;新營養主義時代
25 節食上癮症:名人文化和同儕壓力
26「我如何停止吃食物?」科學怪咖的實驗

第三章:家園Home
27 芬蘭農場,那曾稱之為「家」的地方
28 屬於自己的地方,共享食物的地方
29 那些食物讓我們想到家
30 食品儲藏室裡的人生
31 烹煮:爐火即家園
32 文化與培育:農業改變了人類歷史
33 新石器時代的家庭主婦
34 家庭經濟,自給自足的基礎
35 家族財富的積累:女人的工作永遠做不完
36 農場與工廠:餵飽迅速擴張的城市
37 我的家庭真可愛?
38 英雄的家:戰後家庭危機助長食品工業
39 數位之家:獨居與即食的文化
40 生活在數位的鏡廳之中
41 失樂園?在這世上何以為家
42 需求的美德:食物技藝與美食的復興

第四章:社會Society
43 雙市集記:城市之胃
44 虛擬市場:當食物成為期貨
45 美好的社會:如何公正地分享食物
46 分享餐食是最最古老的經濟型態
47 自然的法則:私有與共享的界定
48 貪婪是對民主的最大威脅
49 禮物的交換創造了社會連結
50 泥板支付:最早的錢記錄了農業交易
51 市場的情緒波動有如「動物本能」
52 經濟成長幾乎成為美好的同義詞
53 亞當.史密斯未被回答的問題
54 當勞動受到市場法則左右
55 零時契約:永恆的不確定與焦慮
56 賺錢,賺錢,賺錢!
57 通往農奴之路
58 新自由主義的實驗:財閥興起
59 機器人上場了
60 佛教經濟:重視大地、勞動與自然
61 食托邦經濟:讓食物引導我們
62 根與枝條:慢食、社區支持型農業與合作社
63 慢錢:投資有機農場與好食物
64 社區基金:善用食物與農業的潛能
65 順其自然:安息年的傳統
66 食托邦契約:以食物打造韌性的合作網路
67 新的一種成長

第五章:城與鄉City and Country
68 布魯克林農場:在城市屋頂種菜
69 垂直農場:水耕、氣耕能餵飽城市嗎
70 人不能光靠火箭而活
71 都市悖論:城市需要鄉間,反之亦然
72 烏托邦:有五〇四〇座爐火的理想城市
73 消費城市:古羅馬把自己吃死了
74 告別地理:餵養我們的地景消失了
75 都市化與進步是必然的嗎
76 鄉村之死:你失去的不只是一座農場
77 城鄉的夥伴關係
78 未來該怎麼吃?
79 明日的田園城市
80 社區信託、共同所有權和真正的自治
81 資本地理:充斥著遞送中心、發電廠的鄉村
82 重視生態資源,規劃更有韌性的社區
83 新自由棲地:關鍵仍在於食物
84 餵養世界:改吃更永續的飲食
85 理想的城邦:環保、韌性、民主而平等
86 無政府主義的火光
87 土地價值:創造以食物為基礎的穩態經濟
88 新的常態:跨洲恢復食物真正的價值
89 食托邦:全球食物運動帶來正向生態改變

第六章:自然Nature
90 德文郡的水獺河口
91 藍色星球:在人類世這個時代
92 小即是美:少了微生物,地球上不會有生命
93 人類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94 我們吃的方式造成自然的失衡
95 自然的系統靠互惠維持平衡
96 我們該怎麼餵養自己:兩派想法
97 自然是人類美德的源頭
98 野性的呼喚
99 野性無所不在
100 森林與作物的健康,取決於野性的程度
101 飛地思維:和自然共存的替代性計畫
102 如何餵養世界?「照常行事,絕無可能」
103 減肉與植物性有機生產
104 未來的食物和農業,必須以自然優先
105 自然本身就是「超級農民」
106 一切的核心是活的土壤
107 會說話的樹
108 生命之網:擁抱複雜度
109 幕後的微生物首腦
110 我們也是野性的動物
111 野化是放手讓自然修復
112 森林農園的回復法則
113 植物領先我們七億年

第七章:時間Time
114 花園棚屋
115 最後的禁忌:凝視死亡
116 永生不死的致命吸引力
117 生態耗竭的時代相當於老年
118 在食物上投注的時間
119 重拾對時間的感知
120 毫無畏懼地生活,彷彿是自己最後一天
121 借來的時間:如何面對生命有限而活
122 食物是構成我們未來身體的材料
123 融入生命之流
124 人類世的災難:以生態向度重新思考時間
125 心流:除了消費也需要創造
126 用食物找回自然與時間的關係
127 食物連結了我們與世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38000
  • EISBN:978626963801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幾年前,我在愛丁堡參加了一場TED全球大會。我們在一週間聽了數十位思想家、 發明家、藝術家和行動主義者暢談他們發人省思的人生和工作之後,最後一天,我 精疲力竭地癱在一張懶人沙發上,一位高大的荷蘭人走上前來自我介紹,說他是殼牌公司(Shell)的一位副總裁。他說:「我在尋找解答。我整星期都在聽大家講 話,沒聽到什麼有意義的東西。我們有一堆問題要解決耶!妳有什麼好主意嗎?如 果妳能告訴我好點子,我有幾百萬可以投資!」

  我已經連續好幾天吸收感覺川流不息的好點子,聽到這話有點錯愕。不過我認真思 考了殼牌傢伙說的話,最後告訴他,我認為這世界最缺乏的是哲學。我說:「我們 忘了怎麼問重大的問題。像是美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永遠不會忘記他臉上的 表情。先是不解,然後是懷疑,最後是憤怒。「我們沒時間管那種事!」他口沫橫 飛地說。「我們有七十億人口,不知量入為出,摧殘地球,妳卻說我們需要的是哲學?」

  雖然這段談話並沒有直接促成本書,但確實激發了我寫作本書的動機。壓力過大的 荷蘭人說得不錯,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面臨種種威脅生命的挑戰;要處理那些挑 戰,需要遠大的思考、儘快行動、全球合作。在這方面,我和石油商的看法若合符 節;我們有異議的是處理危機的方式。他想為我們的種種問題尋求科技解答,我則 想檢視導致那些問題的因素、假設和選擇,來處理那些問題背後的肇因。雖然科技 和哲學這兩個學科不大算完全互斥(我們顯然都需要),不過我們坐在懶人沙發上 的壞脾氣談話卻反應了科技和哲學之間的鴻溝。而我在本書中,正是想以食物為媒介,跨越那樣的鴻溝。

  為什麼選食物呢?因為要讓我們一同思考、行動,把世界變得更美好,食物可說是最強大的媒介。遠在我們祖先成為人類之前,食物就在塑造我們的身體、習慣、社 會和環境。食物的影響深刻而無遠弗屆,大部分的人甚至沒察覺;不過食物其實像我們自己的臉孔一樣熟悉。食物是最厲害的橋梁,是生命的要素,也是生命最現成的隱喻。食物能推動世界和思想,因此擁有強大無比的力量。食物可以說最能改變 我們的生命,而我們甚至不知道食物有這樣的能耐。

  我在我第一本書《飢餓城市》(Hungry City)中,探討了為城市供應糧食的過程,如何逐漸塑造文明。本書繼續食物的旅程,從陸地和海洋,經由馬路和鐵 路,來到市場、廚房、餐桌和垃圾場,揭露這旅程中的每個階段如何影響世界各地 人們的生命。這本書寫作到尾聲時,我逐漸意識到食物對我們存在的各個面向,究 竟有多深遠的影響。我決定稱最後一章為「食托邦」(sitopia,由希臘文sitos〔食物〕和topos〔地方〕構成),以指稱我發現的現象──我們生活在受到食物影響的世界。食物在某些方面的影響顯而易見(例如我們餓的時候,或是穿不上長褲的時候),不過其他方面的影響卻深奧而神祕。比方說,有多少人會停下來想想,食物對我們的心智、價值觀、法律、經濟、家、城市和地貌(甚至我們對生死的態 度)有什麼影響。

  本書延續了我當時的發現。食物塑造我們的生活,但由於影響大到難以察覺,所以大多人都毫無意識。我們在工業化世界不再重視食物,花在食物上的錢愈少愈好。因此我們活在糟糕的食托邦,食物通常只有負面的影響。許多我們最重大的挑戰——氣候變遷、大滅絕、森林砍伐、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污染、抗藥性和飲食相關疾病,都源於我們並未重視食物。而本書提出,我們再度重視食物,就能利用這股正向的力量,不只處理那樣的威脅、逆轉各種不幸,並且打造更美好、適應力更強 的社會,過著更健康快樂的生活。

  《食托邦》和《飢餓城市》一樣分為七章,代表著以食物為重心的旅程;始於一盤 食物,接著拓展到全宇宙。故事起於食物本身,延伸到身體、家、社會、城市和國 家、自然與時間。這趟旅程的每個階段(或尺度),我都透過食物來探索我們目前 處境的肇因和困境,問問我們該怎麼改善。

  食物是食托邦的中心,不過本書主要談的不是食物,而是探索食物如何幫我們以關 聯、正面的方式,處理我們的種種困境。我們無法活在烏托邦,但是藉由食物來思考、行動,合力打造一個更美好的食托邦,就能超乎想像地接近那個理想。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蠻吸引人的,那種簡約中帶點手繪風格的插圖,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看。光是「食托邦」這個名字,就帶有一種未來感和理想主義的色彩,讓人好奇作者究竟想描繪一個怎樣的飲食烏托邦。我對這種結合了哲學思辨和生活實踐的書籍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當它提到「有意識的選擇吃」,這對現代人來說是個非常及時的提醒。現在外食太方便,很多人都處於一種「無意識進食」的狀態,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餐盤的契機。從書名副標題來看,它似乎想探討的不僅僅是吃什麼,而是「為什麼」吃,以及這背後牽動的全球性議題,像是永續發展、人與土地的關係等等。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論,而不是空泛的口號,畢竟「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聽起來很棒,但實踐起來需要技巧和智慧。希望它不會過度學術化,能用親切易懂的方式,引導我們從日常飲食中找到改變的力量。

评分

最近我身邊的朋友圈裡,大家對「健康飲食」的討論越來越熱烈,但往往討論到最後都變成某種嚴苛的節食或排斥特定食物的教條,讓人感覺壓力很大。所以我非常希望這本「食托邦」能夠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視角。如果它真的能做到「一餐一世界」,那就意味著每一次的咀嚼,都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與整個生態系統、社會結構產生連結。我想像這本書可能會穿插一些感性的故事,或許是關於某個小農的堅持,或是某個傳統飲食文化的復興,這些故事往往比冷冰冰的數據更能打動人心。特別是「飲食與人文新經典」這個副標籤,讓我對它的深度抱持高度期待,這說明它可能不只是本食譜書或健康指南,而是企圖在飲食的層面上,重新定義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方式。我特別好奇,它會如何平衡「美味」與「永續」這兩個有時候會產生衝突的元素。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的永續飲食書籍很多,但內容常常流於表面,講一大堆環保口號,卻沒有提供給一般讀者實際可行的路徑。我比較看重的是實用性和啟發性兼具的書籍。如果這本《食托邦》真的能讓讀者產生「有意識的選擇」,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探討食物鏈的各個環節,從種植、加工到廢棄物處理,讓我們看清楚每一個環節中隱藏的倫理抉擇。例如,當我們選擇進口奇異果而非當季水果時,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這種對食物歷史和地理的追溯,會讓「吃」這件事變得立體起來。我很期待能從中找到一些可以立即在廚房實踐的小改變,而不是遙不可及的宏大願景。如果能有一點點歷史的厚重感,那就更好了,畢竟了解過去的飲食智慧,或許是通往未來永續的關鍵。

评分

這本書的「電子書」格式對我來說也很加分,代表隨時隨地都能拿出來翻閱,特別適合通勤時閱讀。我總覺得,飲食的哲學思考不應該被限制在書桌前,而應該在採買、烹飪的當下就能被喚醒。我個人對於「建構理想社會模型」的論述非常著迷,而「食托邦」顯然就是在嘗試建構這樣一個基於食物的新秩序。我猜測,作者或許會用一些比較跨學科的方式來闡述觀點,可能揉合了人類學、經濟學甚至心理學的視角,來解析我們為何會形成現在這種過度消費的飲食習慣。如果能提出一套完整的「新飲食倫理學」,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乎一本單純的探討飲食的書籍了。我希望它能挑戰一些根深蒂固的飲食迷思,讓人讀完後,對「享受美食」這件事有更深層的敬畏感。

评分

每次看到這種帶有強烈批判性又充滿希望的書名,都會讓我想起一些影響我至深的社會學著作。我猜想《食托邦》的寫作風格應該是犀利中帶著溫柔的。它可能不會指責讀者「吃錯了」,而是引導我們看見「選擇背後的代價」。我尤其關注它如何處理「美味」這個誘因。永續飲食常常給人清湯寡水的刻板印象,但如果能證明永續的食物反而能帶來更豐富、更深刻的味覺體驗,那對推廣絕對有莫大的幫助。我希望書中能多描述一些食材的質地、氣味,讓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種誘人的魔力,讓讀者光是閱讀就能感受到那種「用心對待食物」的樂趣。如果它能成功地將「良知」與「口腹之慾」橋接起來,那麼這本書無疑是當前台灣社會非常需要的一劑清醒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