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吧!地方美味大冒險 (電子書)

發酵吧!地方美味大冒險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倉拓
图书标签:
  • 發酵食品
  • 地方美食
  • 飲食文化
  • 烹飪
  • 美食旅遊
  • 台灣美食
  • 電子書
  • DIY美食
  • 傳統美食
  • 風味料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兆日幣產值!微生物創造超驚人飲食經濟
全球注目健康趨勢──「發酵食品」全解析
跟著日本發酵專家尋找傳統味,甕底撈出的常民產業奇蹟!

  欸、欸!不是所有發酵食物都會臭臭的。每一種傳統發酵味道,都記錄著各地風土特色、表現獨有在地情懷──你記得自己家鄉的特殊發酵味嗎?

  《發酵吧!地方美味大冒險》提到,一百五十年歷史的甲州葡萄酒,原本不過是名不見經傳的在地酒,透過在地葡萄釀造、補糖、濁度測試等手法,不但以職人精神追上世界標準,還出乎意料發展出搭配串燒、內臟鍋,甚至連涼拌菠菜都能對味的獨特飲酒習慣。另外,你聽說過「性格粗暴」、「碰到就發酵」的「協會6號酵母」嗎?來自1852年創立的日本新政釀酒廠所培養,後更與日本政府合作,成為現今各地日本酒釀造廠的酵母祖先。而提到家鄉味,失傳於上一代的福岡Mitsuru醬油,由第四代經營者尋根堅持下完全復活,在自釀醬油率不足一成的日本醬油製造商中,成功打造出「手工精釀醬油」全新商業模式。

  「事實上,發酵的產業非常龐大 。單看日本市場,光是食品產業就占了約五兆日圓。」

  擁有文化人類學學養背景的作者小倉拓,以設計師身分誤打誤撞闖入發酵研究領域,從此愛上發酵菌,不但以微生物世界導遊自居,還自行創造「發酵文化人類學」一詞。《發酵吧!地方美味大冒險》是他常年在日本推廣「發酵文化」的核心力作,語調詼諧,以實驗室精神結合廚房的日常經驗,深入淺出溯源日本各地傳統發酵食物,同時也將發酵產業釀造家的釀造機密一次攤開。

  發酵食物跟臺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筍乾、菜脯、臭豆腐,到醬油、魚露、小米酒,全是飽含地方記憶的好味道。藉著本書對日本發酵文化的描繪,我們獲得新鮮角度,重新思考島內獨有發酵文化──學習復興代代傳承的家庭手作,讓傳統味道翻轉地方經濟產值,開創新世代臺灣產業。一場發酵文化的全方位深度冒險,出發!

專業推薦

  陳勁初 台灣乳酸菌協會理事長、葡萄王生技龍潭園區分公司總經理
  黃玉華 好時令康普茶創辦人、美國醫學研究博士
  許嘉生 穀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賴青松 穀東俱樂部創辦人
  雜草稍慢 採集藝術家

  「『酵』是對微生物的精準掌握能力,台南有微酵館,宜蘭有潭酵天地,在在說明了『有酵常有效,有酵就有笑』。」──陳勁初 台灣乳酸菌協會理事長、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教授、葡萄王生技龍潭園區分公司總經理、台灣保健食品學會常任理事

  「作者結合跨域專業介紹迷人發酵食與文化,並提供地方創生的另種可能。」──黃玉華 好時令康普茶創辦人、美國醫學研究博士

  「發酵確實可以提昇食物的附加價值,藉由本書更可以豐潤美食的新視野。」──許嘉生 穀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作者用擬人化的生花妙筆,將複雜的發酵轉譯成老少皆宜的人文科普故事!」──賴青松 穀東俱樂部創辦人
慢工出细活:探寻传统技艺的温度与传承 图书名称:《慢工出细活:探寻传统技艺的温度与传承》 --- 导言:指尖上的时间,手心里的故事 在这个追求效率、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遗忘了许多曾经代代相传的“慢”的艺术。它们藏在古老的村落里,沉淀在匠人的皱纹中,闪耀在那些耗费了无数心血打磨出的器物之上。它们是时间的馈赠,是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最真挚的对话。《慢工出细活:探寻传统技艺的温度与传承》并非一本简单的工具书或技艺手册,而是一部行走在时间边缘的田野调查笔记,一次对“慢”哲学的深刻回望。本书旨在记录、梳理并致敬那些正在被快速工业化浪潮冲击、却依然坚守着古老手艺的匠人及其传承脉络。 第一部:泥土与火焰的对话——陶艺与瓷器的重生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深入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几处著名陶瓷产区,探访那些仍在沿用传统泥料配方和柴窑烧制技艺的陶艺家。 1.1 景德镇的“活化石”:手拉胚的韵律 我们聚焦于景德镇一户坚持使用传统松木为燃料的柴窑。不同于现代电窑和气窑对温度的精准控制,柴窑的烧制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惊喜。每一件作品的颜色变化、釉面的开片,都取决于火的脾气和窑内气流的走向。书中详细记录了老一辈制瓷人如何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从“虾红”到“蟹青”),来判断内部温度的升降。我们不仅描绘了他们揉泥、拉坯、修坯的每一个精确动作,更捕捉了他们面对“报废品”时的淡然——那并非失败,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探访中,一位年过七旬的师傅讲述了他青年时期如何为了模仿宋代汝窑的“雨过天青”,在窑边守了整整七天七夜的故事,那种对极致美学的执着,是工业流水线上无法复制的灵魂。 1.2 紫砂壶的“气味”:宜兴的土壤哲学 在宜兴,我们探究了紫砂泥料的精妙之处。书中详细剖析了“段泥”、“朱泥”和“本山绿泥”的矿物成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茶汤的口感与香气的转化。我们与几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对谈,探讨了“光素器”的极简美学背后对几何学和比例的严苛要求。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打泥片”和“镶身筒”的传统制作流程,解释了为何手工制作的壶,即使外形相似,其手感和“透气性”也存在本质的区别。重点在于,传统紫砂壶制作中对“气”的强调——如何通过细微的修饰,让壶盖与壶身之间形成微妙的吸附力,达到“滴水不漏,启盖不费力”的境界。 第二部:丝缕间的记忆——纺织、印染与刺绣的经纬 从泥土中抽身,我们进入了色彩斑斓的纺织世界,探访那些用针线和植物染料编织历史的工艺。 2.1 蜡染的“抵抗”:植物的色彩哲学 在西南地区的苗寨,我们记录了传统蜡染(Batik)的制作过程。这不仅仅是蓝草染色,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艺术。书中详细介绍了传统靛蓝染料的调制过程,它需要新鲜的蓝草、草木灰水和酒的精确比例,以及长时间的“养靛缸”过程。更具匠心的是用于绘制图案的蜂蜡。蜡的温度、涂抹的力度、以及刮蜡的时机,都直接决定了最终的“冰纹”效果。我们记录了年轻一代如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生活场景相结合,却依然坚守着手工点蜡的本分。 2.2 蜀绣的“针尖史诗”:一针一线入画来 我们走进成都的绣房,探讨蜀绣“平针绣”的神奇之处。不同于其他画绣,蜀绣的精髓在于“以针代笔,以线勾勒”,追求“光、色、形、韵”的逼真效果。书中通过对一幅描绘竹林深处的绣品进行微观分析,解释了如何通过不同粗细的丝线(“花线”)和不同针法的叠加(如齐针、套针、滚针),来模拟光线在竹叶上的折射和阴影。特别描述了老绣娘如何通过“晕色”技巧,用极少的颜色过渡,创造出无限的微妙层次感,这需要数十年的经验积累。 第三部:时间的味道——食物的非遗与古法 传统技艺并非只存在于可见的器物中,那些需要长时间发酵、腌制和慢煮的食物,同样是“慢工出细活”的杰出代表。 3.1 古法的酱油与醋:时间的微生物学 本书的这一部分,深入探究了传统酿造工艺。我们考察了一家在深山中坚持用“土缸”酿造酱油的作坊。书中详细记录了制曲过程中的温湿度控制、铺米发酵的厚度,以及最关键的“晒油”环节——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晒油的朝向和时长。强调了传统酿造中使用的“母糟”的传承意义,这是一种微生物的“活的遗产”。对比现代工业速成法,传统酱油的复杂风味来自于漫长发酵中蛋白质的降解和糖分的转化,这需要至少一到两年的时间沉淀。 3.2 传统糕点的“火候”与“松粉” 我们拜访了制作苏式月饼、广式凉茶糕点的老字号。糕点制作中对“酥”的追求,是传统技艺的集中体现。书中分析了酥皮制作中“油皮”与“油酥”分离、反复折叠的物理原理,以及温度对淀粉糊化的影响。特别描述了传统糕点师如何仅凭触感判断面团的筋度和油性的饱和度,而不是依赖电子秤。他们对传统“松粉”的理解,即如何让面粉在烘烤过程中达到极致的松散而不易碎裂,体现了对原料特性的深刻洞察。 第四部:传承的困境与未来的桥梁 在记录了精湛的技艺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对传承现状的思考与探讨。 4.1 市场与坚持:两难的抉择 我们访谈了多位中青年匠人,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用耗时耗力的传统方法,去对抗工业化产品低廉的价格。书中探讨了市场对“快时尚”的追捧如何挤压了慢工产品的生存空间。然而,我们同时也记录了那些不愿妥协的匠人,他们如何通过提升产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附加值,找到了新的细分市场。 4.2 活态博物馆:连接古今的尝试 本书最后聚焦于那些致力于将传统技艺“活化”的实践者。他们不再将技艺视为封闭的秘密,而是通过开设小课堂、举办工作坊,甚至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如3D扫描记录复杂的木雕纹理)来保护和推广这些“慢的艺术”。这种结合,并非对传统的背叛,而是确保这些指尖上的温度能够穿越时代,继续讲述它们的故事。 结语:慢,是为了更好地抵达 《慢工出细活》旨在提醒我们,在追求速度和便捷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那些耗费心力的传统技艺。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更蕴含着一种更具人性化的、对事物本源的尊重与热爱。慢工出细活,不是效率的反面,而是一种更深刻、更负责任的创造方式。每一件器物,每一口味道,都因此拥有了灵魂与生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倉拓(小倉ヒラク)


  發酵設計師。目標是透過設計,讓大家看見肉眼無法觀測的發酵菌作用,與日本全國的釀造家共同開發商品、繪本、動畫製作,以及舉辦工作坊。在東京農業大學以研究生身分修讀發酵學之後,於山梨縣甲州市的山上打造一所實驗室,每一天培育發酵菌,並持續探尋微生物的世界。以繪本&動畫《得意洋洋的自製味噌之歌》(てまえみそのうた)榮獲2014優良設計獎。2015年發表全新繪本作品《在家輕鬆製麴》(おうちでかんたん こうじづくり),同時開始舉辦「製麴工作坊」。總共教授1000人以上培養麴菌的方法。除了在自由大學與櫻美林大學,以發酵學講師身分負責一般民眾的講座以外,也在國外以發酵文化的傳道師身分推廣活動。並在雜誌《SOTOKOTO》(ソトコト)中刊登本書內容連載,以及擔任YBS廣播節目《發酵兄妹的COZY TALK》主持人。

譯者簡介

雷鎮興


  中日口筆譯工作者。從小就是哈日族,喜愛關注與研究日本的各類文化。踏入譯界後,深感語言、文字帶來的不可思議力量,期盼渺小的自己也能參與其中,盡一分綿薄之力。

  譯稿賜教:kaminari1218@gmail.com

图书目录

序/中文版序言 給臺灣讀者的話

前言/出發!現在就展開一場發酵的冒險吧
COLUMN① 發酵到底是什麼呢? 

第一章/HOMO FEMENTUN:發酵,故我在
COLUMN② 區分發酵與腐敗

第二章/風土與菌的拼湊組合:自製味噌與DIY風潮
COLUMN③ 發酵文化示意圖

第三章/五花八門的發酵文化:逆轉勝的釀造設計術
COLUMN④ 發酵菌與酵素哪裡不同呢?
  
第四章/發酵者與菌的交換禮物:循環不息的交流之環

COLUMN⑤ 羞於向人請教──酒的基礎知識

第五章/釀造藝術論:美與感性的宇宙論
COLUMN⑥ 什麼是釀造?

第六章/發酵的工作型態:釀造家的喜怒哀樂
COLUMN⑥ 發酵風潮的示意圖

第七章/再次歸來的八岐大蛇:發酵的未來,就是人類的未來

破哏專欄

後記/展開下一趟冒險吧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53120
  • EISBN:978986065319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6MB

图书试读

中文版序言

給臺灣讀者的話


  臺灣的讀者們,大家好。我是《發酵吧!地方美味大冒險》(日版原書名《発酵文化人類学》)的作者小倉拓。

  很開心透過這次出版緣分,我的書再度有機會被臺灣讀者閱讀,我感到無比的光榮。

  在每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如何面對肉眼看不見的自然,並借助其力量生存下去呢?

  發酵文化,傳達出人類數百年、數千年來的生活樣貌,它是一艘「記憶的方舟」。我出生的這片土地──日本,很多人說它得天獨厚,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然而,在很久以前的過去,卻與現在有著天壤之別。當時的日本,冬天寒冷嚴峻、夏天酷熱難耐, 自然災害與傳染病頻傳,許多人生活在封閉的深山野嶺或海邊小村落,他們為了求生存竭盡心思,在食物的保存與營養提升上,不惜耗費工夫。這群生活在各片土地上的人們,皆打造出令人驚艷、極具多樣性的發酵食品與文化。

  正因為人類生活在諸多限制、無法隨心所欲的環境裡,才得以發揮強大的創造力。在這個必須克制欲望、不能再無限度擷取地球資源的二十一世紀裡,「發酵」暗藏著我們今後生存方式的線索。

  透過發酵去觀察日本,就能發現肉眼看不見的存在、生存的精神性、時間與空間的伸縮感覺,以及人類如何鍥而不捨與自然對話的生活方式;而這一切,完全不同於變得均質單一化的現代文明。希望我們可以從人類的世界出發,前往由微生物為了生存而交織出的豐富生態世界,展開一場發酵文化的華麗冒險。

  發酵的世界,既深奧又美味可口。

  當然,發酵並不是只存在於日本。

  以宏觀的視野去看,無論臺灣或日本,皆屬於東亞的文化圈。在發酵的基本原則上, 彼此擁有共通的價值觀,也各自孕育出獨特的發酵文化。藉由這次出版的契機,若能讓臺灣與日本「在肉眼看不見的世界裡交流」,對我來說,就是再開心不過的事了。

  等待將來時機成熟,希望能很快地與大家見面,讓我們一起在臺灣相遇。

  期盼疫情過後,大家有機會再來日本,也請務必帶著這本書,來一趟發酵之旅吧。
 
小倉拓 2021.07.26

前言

出發!現在就展開一場發酵的冒險吧


  大家好,初次見面。我是發酵設計師小倉拓。

  「發酵設計師?這到底是什麼工作啊?」

  想必一頭霧水的人應該不少吧。

  我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世界導覽解說員。雖然大家平常不會特別意識到,其實發酵菌一直默默維持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以發酵菌的傳道師(Evangelist)身分,不僅日本,也在世界各地東奔西走,把不可思議發酵文化推廣給大家,就是我的工作。

  「推廣?用什麼方法呢?」

  正是因為如此,我才會撰寫這本書。近來,我們經常能在電視廣告或雜誌特輯上,看到「發酵」這個關鍵字出現。一般而言,這些媒體大多只提到了挖掘實際利益。例如:「美味可口」、「有益身體健康」。但是,如果我們試著研究發酵的文化層面,就能更深入挖掘它充滿魅力的地方。

  比方說,如果研究生活中熟悉的味噌,就能明白您所居住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或是調查優酪乳對健康產生好處的原因,就能發現微生物的生命祕密。

  一旦了解「發酵的祕密」,原本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就能變成我們的好朋友。

  只要透過「微生物的觀點」,就能窺見完全不同於過去認知的社會樣貌。

  閱讀本書,不僅能稍加了解發酵的原理,還能夠發現各種「祕密」。比方說,明白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長久以來我們生活文化的深奧之處、日本人如何展現「對待看不見的大自然」的態度,以及人類如何感受發酵的美味與美好,這些認知系統的運作機制等。文化的本質就隱藏在其中。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是大自然的象徵,也是悄悄傳遞祕密訊息的使者。

  請試著以微生物的觀點去看人類社會。一定能從中發現「Homo fermentum(發酵者)」快樂圍繞在餐桌前的模樣。

  ●什麼是發酵文化人類學?

  進入正文之前,我想先來定義本書的核心主題「發酵文化人類學」(因為這是我擅自創造的詞彙)。

  大學時期,我念的是文化人類學。在告別十九歲以前,我背著後背包前往世界各地旅行,著迷於各種文化的體驗。對這樣一位背包客少年來說,文化人類學是回答「為什麼世界上會有如此多元的文化?」這項疑問的一門學問。

  我曾經憧憬文化人類學者三天兩頭往野外跑,採集各種飾品與器皿,或是描繪祭典、刺青與建築的細微特徵。在旅行結束後,回到書房將這些素材進行分類與分析,解開隱藏在作品與創作動機背後的「文化祕密」。它帶給我勇氣,在尚未開始承擔社會責任之前, 我得以盡情體驗背包客的旅行生活。

  隨著時光流逝,我開始從事不可思議的工作—設計師兼發酵研究家,一股勁地往野外跑,拚命蒐集味噌、酒,或釀造用的工具,甚至連一小片的倉庫土牆都不放過。帶回家之後,我日以繼夜地透過顯微鏡觀察,一頭栽進微生物的研究世界裡。

  「嗯?這……像不像大學時期沉浸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一樣?」

  發現這件事的瞬間,我的腦中閃過「發酵+文化人類學」的點子。在一般情況下,這兩項領域本來毫無任何交集,卻忽然產生了關聯。若仔細思考,我敢肯定,發酵與文化人類學這兩種學問,可以找出它們的共通之處。

  發酵的領域是「生命工學與社會學的交叉點」。酒在發酵時的現象可以轉換成化學式,也就是生命工學。然而,人類為何會喜歡各種不同的酒,這種現象卻無法從化學式轉換成社會學。

  文化人類學也是同樣的構造。把各種創作物品與民間故事當作數據資料分析,再建立共通項目,完成系統化,這是資訊工程學。然而,如果思考人類為何誕生如此多元的文化,必須跨越數據資料,以想像力創造傳說,成為社會學。

  從具體的實物開始,以抽象的方法使其系統化。屆時,隱藏在歷史之中的「世界奧祕」大門就能開啟。為了打開這扇門,它考驗著一個人觀察事物時的思考能力,是否具備獨特的感性與遼闊的眼界。

  這正是從文化人類學開始,透過創造設計者,最後抵達終點—發酵。這項工作不正是只有我能挑戰嗎?當我如此自作主張、在各地發現有趣的發酵食品與微生物時,就會突然切換成「我現在可是發酵文化人類學者呢!」的研究模式。

  那麼,我先暫時定義「發酵文化人類學」吧。

  所謂發酵文化人類學,就是:

  透過,研究人類生活文化與技術之謎的學問。

  就像生命工學等同於生物科技的應用研究,但我不是開發新技術或商品, 而是再次彙整現有的蒐集物,把新觀點帶進文化與技術的歷史裡。也就是說, 發酵文化人類學的發明,並不是靠「技術」,而是「觀點」。

  我設定的目標,無非是希望大家透過「發酵」與「微生物」這兩個關鍵字,釐清本來以為這兩者毫無關聯的重要關係,甚至發現理所當然卻遺漏的文化重要性,並以意想不到的規模呈現在讀者眼前。請大家多多指教。

  ●在我成為發酵設計師以前

  「你為什麼會自稱發酵設計師呢?」

  第一次接觸的人幾乎都會問我這個問題。我總會露出害羞的笑容,回答:「哎啊,因為我很喜歡微生物啊。」便草草帶過。不過,剛好趁著現在這個機會,說明一下這段奇特的過程吧。

  大學接近尾聲時,我休學一年,把背包客的旅程當作學生的最後階段,前往法國巴黎進修藝術(這段經歷將在第五章詳述)。當時,我的所在地是東部的移民地區美麗城(Belleville)。這裡有許多來自非洲、亞洲、東歐的移民,他們比法國人還要醒目,我在這個混雜多人種的環境過著快樂的生活。後來回到日本,我錯過了大學生找工作的階段, 在沒有找到工作的情況下畢業了。這段無所事事的空窗期間,心想「反正我會繪畫,或許可以從事插畫或設計的工作吧」,於是陸續接了一些零碎的案子。此時,有一間保養品公司的設計部門錄取了我,一直到我後來獨立創業開設事務所……二十五歲左右,我成為一位夠格的設計師,做起事來一點也不馬虎。雖然錯過找工作的階段,但學習藝術卻成為了我的人生轉機,可見人生沒有浪費二字啊。

  從無事可做的發慌狀態,再到「工作再怎麼做也做不完」的喜悅,我每天工作到很晚,結束後又與朋友玩到早上,這種情況不斷地重複上演。直到有一天早上,「咦?我的身體怎麼動不了?」全身形同殭屍般呈現僵硬狀態。有時走路會感到頭暈而昏倒,遇到風強雨驟的天氣,就會出現嚴重的耳鳴症狀。我甚至感覺不到全身的血液流動,任何食物都不覺得好吃,大腦完全無法靈活運作。就在此時,我兒時犯的氣喘與異位性皮膚炎再度復發,半夜一直咳嗽無法入眠,脖子與關節皮膚乾燥,情況非常糟糕。

  當時,我工作接觸的對象是山梨縣一間味噌屋老店的么女(保養品公司的同事),以及她在大學時期的恩師、同時也是發酵學者的小泉武夫老師。我與味噌屋的么女一起拜訪小泉老師的研究室,老師一看到我的臉立刻說:「你……看起來有免疫不全的問題。平常要多喝味噌湯,再吃納豆和醃菜。」老師極為強烈地要求我。

  我回去照做之後,出現了不可思議的轉變,我漸漸地不再有早上低體溫與低血壓的問題。而且,氣喘與異位性皮膚炎也慢慢地好轉。

  後來,我閱讀了小泉老師的著作《發酵真有趣(発酵っておもしろいなあ)》,開始產生興趣時,剛好味噌屋的么女委託:「拓先生,請幫我老家的味噌屋設計吧。」因此去了山梨縣一趟。

  我來到一處放滿大木桶的味噌釀造倉庫,這個空間充滿了涼爽舒服的感覺。我決定在這裡多待一會兒,突然間有一個聲音:「小拓你聽得到我嗎?……我們是一群發酵菌,希望你把我們的事情告訴人類好嗎?……你現在能來我們這個世界嗎?」

  我聽見微生物召喚的聲音(也許是錯覺,但我一廂情願的想法卻改變了人生)。

  彷彿受到微生物的聲音引導,我開始負責味噌的設計工作,出現了過去不曾體驗過的走紅現象。開始從事這份工作之後,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釀酒廠、醬油廠與啤酒廠等釀造商,紛紛邀請我負責設計工作。不知不覺之中,「日本有一位非常了解發酵的設計師喔」 的傳聞就這樣擴散開來,我成為了一位與發酵關係密切的設計專家。

  「如此一來,我不能再像往常一樣自稱設計師了吧?我只能正式加入研究微生物的世界了。」

  二○一四年我下定決心宣布:「我是一位發酵設計師。從今以後,我只會從事發酵與微生物的相關工作,請大家多多指教。」過了三十歲,我揮別了過去的一般設計工作,利用空閒時間,進入東京農業大學釀造科成為研究生,重新走進微生物世界,正式開始學習相關知識。

  這一刻,世界唯一的「設計師兼微生物研究家」,這項不可思議的頭銜就此誕生。

  ●出發!現在就展開一場發酵大冒險吧

  「你怎麼會冠上如此小眾市場的頭銜,從事這份工作呢?」

  或許有人如此認為,然而我卻有十足的勝算。

  事實上,發酵的產業非常龐大。單看日本市場,光是食品產業就占了約五兆日圓。按照不同的定義,如果將醫療用品製造與環境技術等產業算在內,產值遠遠超過十兆日圓,是個足以與建築產業匹敵的龐大市場。然而,在這片藍海中的設計師只有我一個人。在微生物的世界裡,有著看不見的龐大金(菌)礦呢。當我發表「我是發酵設計師,今後請大家多多指教」的宣言之後,有好多意外且不可思議的委託紛紛前來洽詢。對象包括: 打著發酵文化旗幟,想振興地區的地方政府;煩惱著該用什麼方式,才能讓一般大眾了解全新技術的企業;想讓生化學科的理科學生、設計學科的藝術系學生攜手合作的大學。

  發酵設計師打破了設計包裝、宣傳手冊、網頁這種「典型設計師」的框架,我的身分有一半是研究者,一半是溝通者,成為技術與文化的橋梁,這正是發酵設計師最重要的職責。因為,世界上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需求。

  另外,發酵文化也是一種地方文化。大多數的委託,來自東京以外的偏鄉小都市或農、漁村。無論是山上、平原、大海或河川,不同的風土孕育出不同的發酵文化。為了做好設計專案計畫,我必須仔細調查每一個地區的歷史、風俗與地質,否則無法完成具有說服力的設計。

  聰明的讀者們應該察覺到了吧。我運用了大學時期的文化人類學方法理論,例如:拜訪地方的鄉土資料館挖掘歷史;訪問村裡長老探聽過去人們的生活方式;仔細調查農業或釀造現場以了解生產的完整過程。文化人類學者的田野調查(Fieldwork)不僅是門學問, 也對設計的現場工作有相當幫助。

  就這層意義而言,我在成為發酵設計師的同時,或許也實現了一部分成為文化人類學者的夢想。

  再講一點我的際遇,就要告一段落了。去了各個不同的地方,我把這些過程整理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許多雜誌與網站的編輯看過之後,前來委託我撰寫專欄文章。於是,我開始寫世界各地的發酵食品與鄉土文化, 這種以文章分享給大眾的工作也增加不少。

  接著,閱讀這些文章的地方政府職員與食品相關工作者也來詢問:「要不要來嚐嚐看我們的發酵食品呢?」連這種與設計完全無關的邀約都來了。「好啊好啊!我要去嚐嚐, 非常樂意。」於是我去了各個地區,等回過神時,感覺自己就像民俗學者宮本常一(雖然有點小題大做)過去的工作一樣,在各地穿梭,觀察並記錄每個地區的發酵文化。

  乍看之下,我的人生似乎一直在文化人類學、藝術、設計、發酵……這些不同領域中繞路,卻因為在味噌釀造倉庫與微生物的一場邂逅,受其指引而把這些知識組成一個完整的拼圖。可說是我全心投入發酵的未知世界,以文化人類學者身分四處奔走、進行田野調查的經驗累積。

  本書《發酵吧!地方美味大冒險》藉由設計師的「手」,拾獲全國各地奔走時的物品,透過發酵專家之「眼」觀察,並借助文化人類學者的「大腦」思考,它正是一種不斷往下挖掘的野外紀錄(Field notes)。在人生繞著遠路時,我把拾獲的各種智慧與技術, 經由「拼湊組合(Bricolage)」當作應急的登山工具,期盼有朝一日,我能超越引領著我的這群資深前輩,登上更高的頂峰。

  幾千年來,發酵使人類著迷不已,它就像一座既險峻又充滿溫柔的高山,我的目標正是登上它的頂端。走,現在就一起出發吧!

  ●本書的閱讀指引

  本書將透過發酵,深入挖掘人類的文化,這是世上極為珍貴的一本「發酵文化書」。不過,它既不是所謂的發酵入門書,也不是文化人類學的專業書籍。在正文開始以前,我整理出讀者對本書應有與不應有的期待項目。

  ○可以有的期待
  .了解發酵文化的有趣之處
  .同時,大致能了解文化人類學的主題
  .間接加深對人類起源與認知構造的見識

  ○不應有的期待
  .學習發酵的系統知識
  .學習文化人類學的系統知識
  .了解發酵食品健康機能與美容效果

  換句話說,本書並非某種學問的入門書籍。雖然我會解說部分發酵食品的製作方法與發酵過程,但卻不是按照教科書的依序解說方式,甚至還會有許多一般書籍不會提到,深入且狂熱的話題。

  除此之外,書中還會摻雜許多從發酵與文化人類學衍生出的生物學基礎、遺傳學、宗教、設計、藝術等各項主題,我將以「什錦雜燴式的單口相聲」方式來介紹。

  其實,並不是說不能以知識書來閱讀,但如果大家能將本書當作一本「旅遊指南」, 前往人類與微生物交織出的奇妙微觀世界,展開一場美好的旅行,就是我最大的榮幸。

  請您以自己喜歡的步調、隨心所欲的見解來閱讀本書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地方小吃的書,光看書名就讓人食指大動,我最近的心情就是想往外跑,找點不一樣的滋味。說真的,台灣每個鄉鎮都有它獨門的美味,像是台南的擔仔麵,那種獨特的醬汁香氣,每次聞到都忍不住要排隊。我一直覺得,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就是要從它的食物開始,因為食物背後藏著的不只是食譜,更是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很多時候,你去小店裡,老闆會跟你聊上幾句,告訴你這個菜怎麼來的,你會發現,那些看似簡單的料理,其實蘊含了多少歷史。這本書如果能帶領我們走訪這些隱藏在巷弄間的店家,那可就太棒了,比起那些連鎖店,我更愛那種充滿人情味的古早味。我希望書裡能多介紹一些比較少人知道的秘密基地,讓我有機會可以去踩點,把那些隱藏版的美味都挖掘出來,畢竟吃貨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吃到連當地人都要推薦的那種「私房菜」啊。

评分

我對「地方特產」其實很有興趣,因為每個地方的風土條件都不一樣,自然會發展出該地獨有的農產品或加工品。舉例來說,宜蘭的鴨賞、嘉義的火雞肉,這些都是外地人來到當地一定要嚐鮮的。我希望這本書在介紹這些地方特產時,不只是說「這個好吃」,而是能稍微帶到它的生產過程,或是跟當地農業的連結。例如,這個特產的發展和當地的氣候有什麼關係?農民是如何跟著季節變化來調整製作方式的?如果能多點這種「產地到餐桌」的深度報導,那就太棒了。這樣讀者在品嚐時,會更有畫面感,也能更欣賞食物背後的辛苦和智慧。不然,很多地方特產的介紹都流於表面,缺乏了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性。

评分

每次翻開介紹台灣美食的書,總有種「怎麼會這麼多我還沒吃過!」的驚訝感。台灣的美食文化實在是太豐富了,而且每個縣市都有自己的驕傲。我最近在研究客家菜,那個桔醬的酸甜滋味,配上白斬雞,簡直是絕配。這本書如果能更深入地探討不同族群的飲食文化差異,那就更有看頭了。像是原住民的烤肉方式,或是閩南地區的辦桌文化,都是台灣非常獨特的飲食風景。我特別喜歡那種,光是看照片就能聞到食物香氣的書,那種文字的描繪功力,真的需要很強的文字感和對食物的敏銳度。我期待這本書能捕捉到那種「溫度」,不只是記錄食材和做法,而是記錄下吃下那一口食物時,心裡湧上的那種感動,那才是美食的精髓所在。希望作者不是用制式化的介紹,而是用一種更生活、更親近的方式來跟讀者對話。

评分

身為一個從小在夜市長大的台灣人,我對「銅板美食」有著深厚的情感。那種花個幾十塊就能獲得極大滿足的感覺,是無可取代的。最近物價漲這麼兇,很多以前五塊、十塊的古早味都快要不見了,真的很可惜。如果這本書能夠把那些還在堅守傳統價格,努力維持品質的小攤販給記錄下來,那真的是功德一件。我常常想,這些小攤販可能是台灣美食生命力的來源,他們用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純粹的味道。我比較不愛看那些只介紹高級餐廳的書,畢竟那不是台灣最普遍的生活寫照。我更嚮往那種,在路邊攤跟著人排隊,等著老闆端出熱騰騰的食物,邊走邊吃的熱鬧場景。希望這本書能喚醒大家對這些「日常美味」的重視,別讓它們在快速變遷的社會裡消失了。

评分

最近常覺得,台灣的美食似乎面臨一個轉型期,年輕一輩的廚師開始把傳統的元素用更創新的方式呈現,這點我很欣賞。例如,把客家板條做成義大利麵的創意,或是用台式滷肉飯的風味去發想精緻甜點。我期望這本書能平衡地呈現「經典傳承」與「新潮實驗」這兩種面貌。一方面要肯定那些堅守傳統的好味道,另一方面也要鼓勵那些敢於挑戰既有框架的年輕人。一個地方的美食文化,如果只是一味地復古,久了也會失去活力;但如果完全拋棄根基,又會變成無源之水。所以,如何找到兩者的平衡點,讓台灣美食在國際上持續發光發熱,是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啟發性的觀點,讓大家看到台灣飲食的無限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