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土不二,從吃開始:尋找善待人與土地的好食物 (電子書)

身土不二,從吃開始:尋找善待人與土地的好食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寫寫字採編學堂
图书标签:
  • 飲食
  • 健康
  • 永續農業
  • 本土食材
  • 食療
  • 身心靈
  • 自然療法
  • 環境保護
  • 台灣飲食
  • 食物與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首部以「身土不二」概念,
  完整呈現台灣有機友善食物網絡的入門書

 
  ★最接地氣第一手經驗分享:從種植、銷售、料理三個面向,邀請服膺「身土不二」信念的農夫、廚師、通路平台等職人,現身說法傳遞最真實與最實用的經驗心得,無任何基礎的人,也能快速入門。

  ★清楚易懂插畫步驟圖解:以生動的插畫繪圖說明各種有機友善農法、銷售行動方案,圖文並茂,重點一目了然。

  ★賞心悅目視覺饗宴:動人的影像紀錄,傳遞人與土地的親密鏈結,並邀請所有受訪者推薦了近30道好食料理,成就令人垂涎,好看又實用的視覺盛宴。
 
  好好的吃,吃出美好世界!
 
  「身土不二」源於中國的佛典。主要的意思是:我們和環境沒有分別,每個人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同時也被環境滋養。如我們吃的食物,每一口飯菜的背後就像一個密密麻麻的網,從食物的源頭連結許多人、事、物的付出。正在吃的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吃?以及如何回饋這片土地?其實是很重要的事。因為我們和環境,是共生共存的。
 
  近代日本與韓國都曾以「身土不二」作為支持本土生產食物的口號。在台灣,也有一些友善農場或採用良善食材的店家,運用它來表達自身態度。台灣推動有機友善耕作的經驗已超過三十年,若從種植起就思考與環境友善共存,以公平合理的價格銷售,並且照顧消費者健康,就是「身土不二」的生活實踐。
 
  這本書要傳達與鼓勵的即是:我們需要更有覺知地選擇「怎麼吃」。介紹在台灣的一群「友善大地者」,從種植、銷售、料理三個面向實踐「身土不二」精神,鼓舞更多人一起推動良善的飲食文化。
 
  〈三大內容重點〉
  ★種植
  花蓮是台灣最早投入有機友善耕種的縣市,農夫們在此實踐各種照顧人也照顧土地的方案。經由書中實例將可認識全台灣目前10種重要的有機友善農法與治理技術,包括_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秀明自然農法、活力農耕農法、計畫生產等,你將會感動於小農如何運用智慧,因地制宜,產出當季的美味好食物、照顧好我們共享的地球。
 
  ★銷售
  7項不同特色的有機友善食品產銷推廣行動案例,購買管道大公開。一般食材都是通過果菜市場批發,有機友善食材的銷售管道可是五花八門,有機門市、網路宅配、小農市集、慶典活動、食農旅行⋯⋯。可以安心知道我們吃的食物是哪裡來的,還增加了人際互動的溫度。
 
  ★料理
  鼓勵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的方式與路徑,好好的吃、吃的好好。學校老師與農夫都在為食農教育盡一份心力,社區居民也可以用共食來推廣好好吃飯的樂趣以及促進人際關係,達人帶你逛當令市場,餐廳不只做美味也顧到健康。書中並附上近30道好食推薦,自己在家做餐也能品嚐美味。

名人推薦

  李惠貞_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番紅花_作家
  蔡珠兒_作家
  劉克襄_作家
  韓良憶_作家
  元氣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跨越食土的界限:一份关于食物、土地与人际关系的深度探寻 本书并非探讨“身土不二”的饮食哲学,也不涉及任何关于“从吃开始”的实践指南,更没有聚焦于“寻找善待人与土地的好食物”这一主题。相反,它是一部深入挖掘人类社会结构、历史变迁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厚重著作。 第一部:失落的乡愁与现代性的悖论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初至中叶,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去乡村化”浪潮如何重塑了人类的地理意识与社群纽带。我们摒弃了对食物来源地的怀旧叙事,转而剖析工业化进程中,社会权力结构如何将人口从土地上剥离,并将其重新嵌入到由工厂和官僚机构构筑的全新空间秩序中。 重点关注的议题包括: 1. 现代性的空间固化: 探讨了城市规划理论(如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概念)如何系统性地抹除了传统社区的有机性,代之以效率至上的垂直化生活。我们详细分析了战后大规模公共住房项目的社会心理效应,强调其对邻里关系的破坏,而非探讨其在解决居住危机中的作用。 2. 劳动异化与时间的量化: 这一章节深入剖析了福特主义的普及如何将人的生命经验从自然的周期性(如季节更替)抽离出来,强行纳入到以分钟和秒计算的生产线上。我们不讨论劳动者如何通过“慢食”或“自给自足”来反抗,而是聚焦于这种时间观的固化如何渗透到家庭结构和个人消费决策中,使其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 3. 历史的截断: 本部分通过对特定地区(如东欧和拉丁美洲的某些工业区)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快速工业化对口述历史和地方知识的冲击。这些知识的流失,无关乎农业技术的传承,而是关于如何解读风向、识别土壤细微变化等一套复杂的人地关系体系的崩塌。 第二部:符号的权力:消费主义与身份的构建 本书的第二部分,主题转向消费主义文化如何取代了物质生产本身,成为定义现代人身份的核心机制。这里的分析完全避开了对食品标签、有机认证或可持续采购的讨论,而是将焦点置于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上。 1. 品牌的炼金术: 这一章详细解析了营销策略如何将无生命的商品转化为承载身份认同的“图腾”。我们不分析产品的营养价值,而是研究特定品牌(无论是汽车、服装还是电子产品)如何通过广告叙事,暗示消费者只有拥有它们,才能进入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精神境界。这是一种纯粹的符号学游戏,与食物的实际功能无关。 2. 身体的“他者化”: 我们探讨了媒体如何构建出一种理想化的、不断变化的“身体模型”。这种模型要求个体持续地投入资源(时间、金钱)去“修正”自己的生理状态,以达到一种遥不可及的文化标准。这里不会出现任何关于健康饮食或营养学的内容,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一种不断制造焦虑的机制。 3. 虚拟社群的兴起与真实连接的消亡: 考察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构建“替代性社群”方面的作用。这些社群基于共同的兴趣或消费模式聚合,其粘性并非源于共同的生存需求(如耕种或防御),而是源于共享的审美标准或对特定文化产品的迷恋。我们分析了这种连接的脆弱性及其对个体深层孤独感的加剧。 第三部:权力结构与治理的隐秘运作 本书的第三部分,从宏观角度审视了现代治理体系如何通过非显性的手段来规训和管理人口,完全抽离了对农业政策或食品安全法规的探讨。 1. 微观权力与日常规训: 借鉴福柯的理论,我们考察了监控技术和空间设计如何在不诉诸暴力的情况下,实现对个体行为的精确定向。例如,银行的排队系统、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刻表、甚至办公室的照明设计,都是实现社会效率和秩序的工具,与食物的生产或获取没有直接关联。 2. 意识形态的“常识化”: 分析了教育系统如何将特定的历史版本、经济模型和社会角色预设为“不言自明”的常识。这种灌输过程,与任何关于地方风土或传统智慧的保护或重拾,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关注的是知识权力如何确保社会结构的稳定,而非知识内容的具体属性。 3. 全球化下的“无根性”: 探讨了全球资本流动如何导致专业人士和资本的“无根性”——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但又不真正属于任何地方。这种状态的形成,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本地的食材,而是因为他们的忠诚和价值体系已经完全绑定在跨国金融和信息流动的网络之中,使得地方依附性成为一种需要被克服的“落后”状态。 结语:追问“意义”的维度 在结语部分,本书不提供任何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或回归自然的幻想。它旨在引导读者审视我们所处的现代性框架本身,认识到我们对“好生活”的定义,已经被一系列复杂、交织且往往相互矛盾的社会、经济和符号力量所塑造。全书始终保持一种冷静的、批判性的距离,拒绝陷入任何形式的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化叙事,无论这种叙事是关于土地的,还是关于社群的。这是一次对现代经验核心悖论的哲学性审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寫寫字採編學堂


  2014年資深編輯人王玉萍在花蓮成立「寫寫字工作室」,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運用雙手與心,寫字畫圖,記錄在地球上活蹦亂跳的足跡。

  同年開辦「寫寫字採編學堂」,每年10-12月開課,集結專業職人老師群,免費教授10位居住花蓮的年輕人學習採訪編輯,並以出版、展演活動等方式,持續關注一個議題。

  「寫寫字採編學堂」的歷年作品:照顧流浪貓與植物的《走進22間店》(2015年獨立出版)、探討沿海道路拓寬影響保安林生態與社區的《海那邊的193》(2016年獨立出版)、生活與工作結合的在地產業《自宅職人》(2017年獨立出版;2018年木馬文化)、依海而生的沿海漁業與社群的《海有・島人》(2018年獨立出版)、關注社會上越來越多身心需要療癒者的《你好嗎?療癒歷程,我們走在同路上》(2019年獨立出版),以及推動本土良善飲食文化的《身土不二,從吃開始》(2020年遠流)

  臉書:寫寫字採編學堂
 
統籌者簡介

王玉萍


  婚前台北人,婚後花蓮人,出版是希望做一輩子的工作。從漢聲雜誌菜鳥編輯出道、誠品書店活動企劃主任收尾,搬來花蓮發現得自己創造工作。想認識在地所以創辦o’rip雙月刊,希望與年輕人合作而舉辦寫寫字採編學堂。自認沒有豪氣篤定的本事,行動時需要重複的觀察或繞很多圈,但也不覺得是浪費時光,採訪多去幾次,一定會得到比預期還多的好故事。當脈絡清楚展現,那真是非常美好的地圖。自覺被允許做為訊息傳遞者,是個幸運的人。
 
攝影者簡介

林靜怡


  宜蘭頭城人,2014年路過花蓮,就一直待到現在,現居花蓮壽豐,住在一個被山林擁抱和溪流洗滌與四隻狗二隻貓包圍的地方,創立「大樹影像工作室」後,就再也沒什麼大願望,只希望能為被攝者留下些什麼,並讓這個世界溫暖一點。

图书目录

關於好食物的十個QA
一起寫給,想要好好吃的你
透過吃,來保護土地
 
◆種植__順應天地,滋養生命

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照顧人、照顧地球、分享多餘 / 采菊園生態農場
秀明自然農法|天人合一的米食文化 / 四季耕讀農園
活力農耕農法|跟宇宙合作 / 光合作用農場
各式有機農法|自然循環農業的幾種方法 / 興瑞有機果園、宇還地有機農場、彌勒有機果園
協力共耕|樂種好生活 / 伍GO農
計畫生產|與環境共生的耕作實驗室 / 邦查有機農場
有機育苗|要有機,不簡單 / 明淳有機農場
跨域保種|保種倡議人的家庭菜園 / 種子野台
友善畜牧|天然牧草飼養 / 慶錩牧場
有機農業推廣|生產、生態、生活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銷售__大地禮物,全力以赴
傳承創新|茶與咖啡的合作 / 吉林茶園、Ba han han non好茶咖啡工作室
實體通路|小農們的交流場域 / 健草農園、禾亮家香草、花蓮好事集
農夫直賣|宅配的是生活 / 太巴塱Ina好野味SEFI
食農旅行|合作走出美麗大腳印 / 織羅米八六團隊  
公益合作|來當富里人,農村發展全民參與 / 天賜糧源
慶典活動|以食農策動地方創生 / 策展人鄭崴文、藝術家優席夫
農業社造|尋找帶動社區發展的啤酒花 / 洛韶社區
 
◆料理__好好的吃,也可以保護土地
食農教育|讓孩子循著味蕾記憶回家 / 老師與農夫們
當令市場|滋味豐富的食材探索樂園 / 大同市場、復興(綜合)市場、中華市場、重慶市場、美崙市場、市八(中山)市場、吉安黃昏市場
農夫的一餐|照顧自己的講究時刻 / 黃兆瑩
社區共食|來,一起吃飯! / 伍佰戶社區
有態度的店家|用心準備,享好食 /  BOSO飽所、彩虹魚創意烘焙教室、春虫冰工場、
POPOMAMA膳糧廚房、花蓮・深夜食堂、鳳成商號  
 
附錄1 好食物的驗證與加工
附錄2 吃不只是吃,食物的療癒力量
附錄3 到花蓮,來一趟「身土不二好食物」之旅吧!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8859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39.6MB

图书试读

代序

一起寫給,想要好好吃的你

 
  有一群人的工作與生產食物有關,他們理解:農業的目的不是大量生產,而是滋養生命。於是分別在種植、銷售與料理各領域,為生產出真實、多元、友善的食物而努力。

  這本書以花蓮的實踐者為例,分享對食物與土地的想法,可以說是「與食物最相關者」的共同心聲:請大家一起來關心「吃」這件事吧!

  我們越瞭解食物的來源,就越能善用選擇食物的權利。也可以透過吃,來拉近人際間的關係、重新連結與土地的感情。
 
  食物是愛,是大地餵養我們的禮物。──優席夫(藝術家)
  山上就是植物最多,如果熟悉這些知識,整座山就是你的冰箱。──蘇秀蓮(邦查有機農場)
  每一次來的水果,狀態和味道都不太一樣,那是今年的土壤氣候決定的,是大自然決定的。──莊書宇(春虫冰工場)
  阿美族從前能夠辨識約二百種的野菜,可是現在一般人能認出的不到三十種了。──太巴塱Ina(太巴塱Ina好野味SEFI)
  現在大家吃的食物,其實是農夫很刻意用心去種才有的。──陳柏叡(明淳有機農場)
  人類會思考能行動,我們要把從食物得到的能量轉化成什麼,才能與天地萬物一起好好合作?──吳水雲(光合作用農場)
  以前聽老人家講,羊肉性溫補,是很好的食材,但為什麼注重養生的現在,吃羊肉的人反而比較少?甚至媒體報導紅肉會致癌?是不是吃太多飼料,讓牠成為「不好的肉」?如果用純天然牧草飼養,是不是可以讓羊肉回到最初單純的美好?──陳嘉勳(慶錩牧場)
  農人的天職,就是要去照顧好自己的食物啊!──廖美菊(采菊園生態農場)
  大地之母生養萬物,所以小動物們到田裡來「共食」理所當然。──鄭麗玲(光合作用農場)
  有時候蟲比人類聰明,知道什麼食物是安全的。──游振葦(興瑞有機果園)
  務農,是想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共處的保育之路。──林佩蓉(伍GO 農)
  務農讓我有彈性安排時間去做其他的嘗試,過想要的生活。──黃兆瑩(伍GO 農)
  現在帶的體驗內容就是我的生活總和,讓大家認識順應土地而生的產業。──彭瑋翔(吉林茶園)
  使用土地其實就是在掠奪環境,我想做的就是盡量把對自然的影響縮小,消費者暸解這個理念也會比較安心。──黃彥儒(彌勒有機果園)
  讓更多人瞭解食物來源很重要,才會開始重視自己和土地的關係,來吃的人都會慢慢被影響、可以逐漸被翻轉。──Kai、小夏(BOSO 飽所)
  吃東西是維持生存很重要的一件事,但現在我們都很快速在解決這件事,並沒有真正享受吃飯在生活裡的意義。──趙書琴(伍佰戶社區)
  想要美味並不複雜,在家也可以做到。──張萱(POPOMAMA 膳糧廚房)
  小孩等吃飯時會哼著傳統歌謠,也會拿剛煮好的糯米飯給老人家一起享用,我看見孩子與部落文化還是在一起的。──黃郁惠(織羅米八六團隊)
  讓孩子覺得有趣,才能慢慢翻轉他對家鄉、對自己人生的想像。──蕭美珍(明禮國小)
  老師和農夫對食農教育的想像,存有落差。我想要當那座橋梁。──鍾雨恩(天賜糧源)
  讓留種,成為美好的日常。──簡子倫(種子野台)

前言

  這本書要帶讀者走進友善耕作的環境中,請想像你真的身在其中:眼睛所見不會只有食物,彎下腰土壤裡有鑽來鑽去的小動物們、抬起頭作物間飛舞著蟲鳥們;然後,來聽一聽水渠裡的聲音,裡面其實還加上了咕嚕咕嚕的魚、水草、青蛙在合奏。

  從事農業的目的不是大量生產,人類在大自然中擔任很重要的合作管理者角色,我們因為友善的管理而被食物滋養,也滋養了其他生命。

  當越瞭解食物的來源、認識它連結的風土文化與人情,就越能善用選擇食物的權利。我們支持友善耕作的農夫們,也就參與了滋養其他生命的行動。

推薦序

番紅花(作家)


  追求本土當令精緻食材的我,對花蓮始終有濃厚的愛。被中央山脈、海岸山脈和太平洋依依環抱的花蓮,農漁畜牧業俱皆發達,大山大海的壯麗風光裡有著定置漁網和梯田海稻米,那縱谷平原裡的河川沖積扇,則充滿地方職人的生活故事與各種型態的創作,多年來我總是透過玉萍團隊的田調和採訪,得以深度認識花蓮土地的潤養。

  當「身土不二」不再只是口號而轉化為真誠、務實的信仰,讀者可以用哪些方式去參與或鼓勵友善環境的產業與職人?這本書提供許多立體的線索。每年前往花蓮多次的我,覺得花蓮人是最浪漫、最不計算現實利益的,他們在土地上勤勤懇懇地勞動,不斷生產出最高品質、最潔淨的多元食材,並高度實踐生活永續的核心價值,讀完《身土不二,從吃開始》,理解人與土地、季節的關係,你的日常餐桌將會隨之開展出新鮮、甘甜的滋味。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身土不二」這幾個字在台灣社會越來越常聽到,但要真正做到,從飲食這塊著手,實在是個大學問。我一直在想,我們吃的每一口食物,背後到底藏了多少故事?是土地的辛勞,還是加工的快速?讀完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深入內容,但光是從書名傳達出來的意念,就已經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餐桌哲學。我常常在超市裡迷惘,看到琳瑯滿目的包裝,到底哪些才是真正「善待」人與土地的選擇?這本書的定位,似乎就是提供一條清晰的指引,引導我們從最基礎的「吃」這個行為,去建立一種更負責任的生活態度。我期待它能像一本實用的田野調查筆記,不只停留在理論層面,更能帶我們去認識那些用心耕耘的農友,以及他們如何克服現代農業的挑戰,堅持友善環境的作法。希望讀完後,我能更有底氣地對著孩子解釋,我們吃的這顆番茄,它的生命週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它比旁邊那顆長得「不太一樣」卻更值得珍惜。這不只是一本食譜或健康指南,它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學的入門書,讓我對日常的採買,多了一份敬畏與覺察。

评分

我一直覺得,台灣社會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似乎犧牲了太多與自然的連結。很多老一輩的人對土地的感情,那種「看天吃飯」的智慧,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幾乎已經消失殆盡。這本書的名字,彷彿在對我這樣的外食族發出一個溫柔的召喚,提醒我,即使身處水泥叢林,我們也無法脫離土地的恩賜。我很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們重新建立這種連結感,可能不是透過艱澀的生態學詞彙,而是透過食物的故事、氣味、口感,去重新認識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引人入勝的散文集,文字間充滿了對土地的敬愛,同時又保有台灣人特有的那種務實精神,不會過度浪漫化農業的艱辛。畢竟,要讓「身土不二」成為主流,需要的不是少數精英的實踐,而是大眾生活習慣的微小轉變。如果這本書能激發更多人對「食物來源」產生好奇心,那它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评分

最近台灣吹起一股「在地食材」的風潮,但很多時候,那更像是一種行銷口號,聽起來很美,實際操作起來卻充滿問號。這本《身土不二,從吃開始》的書名,立刻讓我聯想到那種腳踏實地、不玩花腔的實在感。我尤其好奇它會如何處理「在地」與「永續」之間的權衡。畢竟,在台灣這樣一個高度都市化的地方,要完全回歸到小農經濟模式,短期內看來不太現實。那麼,作者會提供哪些務實的建議,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叢林裡、忙碌於工作的普羅大眾,也能找到參與「善待土地」的方式呢?是不是要我們自己開始種菜?坦白說,光是照顧我家那盆快枯死的香草就已經是極限了。更吸引我的是「善待人」的部分,這讓我想到食物鏈上游的勞動者,他們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對待?農藥的使用、氣候變遷的衝擊,這些複雜的議題,期待作者能用一種不說教、貼近生活的方式娓娓道來,讓我們在拿起叉子的那一刻,能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連結,而不只是填飽肚子這麼簡單。這種深度連結的探索,正是吸引我決定閱讀的關鍵。

评分

光看書名,就能嗅到一股對抗主流消費文化的決心。現在的市場,總是推崇最新、最快、最遙遠的食材,好像越異國、越稀奇古怪的食物,就越代表著品味。而「身土不二」,恰恰是回歸到最基本、最樸實的價值觀:我們身體的需要,與我們所處土地的健康,本來就是一體兩面。我猜測這本書會挑戰我們現有的採買習慣,或許會讓我們開始質疑便利商店裡那些保存期限超長的產品,轉而尋找那些需要多跑一趟市場才能買到的好東西。這種「慢活、慢食」的思維,在台灣這樣一個效率至上的社會,無疑是個艱難的選擇。但我更關心的是,作者是如何看待傳統與現代的交界點?如何在擁抱現代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又不至於讓土地的聲音完全被淹沒?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平衡的視角,讓我們在享受現代生活品質的同時,也能保有對自然的謙卑與感恩,讓「善待」不只是一種口號,而是每天都能實踐的、具體可感的美好行動。

评分

說真的,現在看任何一本關於食物的書,腦中都會自動跳出一個警報:「這個會不會又是那一套老掉牙的有機神話?」我們被太多資訊轟炸過,知道過度包裝的健康迷思有多麼嚇人。但《身土不二,從吃開始》這個書名,給我的感覺是更為「紮根」的哲學觀,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健康不是來自於某種超級食物的萃取,而是來自於食物與它生長環境的和諧共處。我對「從吃開始」這個切入點非常感興趣,因為吃,是我們與世界每天至少發生三次的、最親密的互動。如果我們能把這份日常的儀式感找回來,或許就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消費的態度。我希望書中能有豐富的案例,不只是展示美好的田園風光,更要直面現實中的困境,比如當永續的作物價格高昂時,我們該如何做出經濟上的取捨?這種真實的拉扯,遠比單純推崇某種飲食法來得有價值,它讓我們看到,實踐良食,是一場持續不斷的選擇與妥協的藝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