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頓飯的時間旅行:享受美食,把小日子過得閃閃發亮 (電子書)

用一頓飯的時間旅行:享受美食,把小日子過得閃閃發亮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靜芬
图书标签:
  • 美食
  • 生活
  • 旅行
  • 散文
  • 随笔
  • 慢生活
  • 治愈
  • 情感
  • 日常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這本書裡,作者高靜芬將她運用美食把小日子過得閃閃發亮的祕訣傾囊托出。她說,餐桌上的所有感官體驗都是她的旅行紀念品,那些在一頓飯的時間內所遇所交會的色香味型器景藝,她都看了聞了吃了感覺了,都已進入她的大腦海馬迴成了深刻的記憶──一種當她需要時,隨時都能召喚出來陪伴她的記憶。

  讓我們跟著高靜芬在書中提出的六大內容,把平凡日子活出詩意與樂趣:
  ★品滋味;美食裡的酸甜苦辣,像極了人生,比如番茄那可繁可簡耐切耐燉的特性,就很像有些人信守的「豐儉由人,悉聽尊便」處世哲學。
  ★嘗鮮趣:盡情品嘗餐桌上的佳餚,享受好食光,既飽口福、開眼界、長見識,也能在享受異國佳餚時,入口即景,對遠方充滿想像。
  ★玩食材:在生於斯長於斯的寶島,尋訪食材,或領略陽光與雨水如何滋潤大地,或稍稍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關係,或品嘗一下當地物產與小食,讓身心獲得滋潤。
  ★下廚去:甩鍋弄鏟,自食其果,自得其樂。日久功深,勤能補拙,即便難煎如菜脯蛋,也能在翻面瞬間,如獲天啟,突破撞牆期,悟出心法,練成絕世神功。
  ★致烹者:進了廚房就不怕熱的烹者,以食物餵養我們,滿足了我們的口腹之欲,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食步樂:為吃而走,在自己的城市擁抱美食,挑出幾家想去嘗新的餐廳,連結周邊景點,規劃出一條路線,展開美妙的味蕾探險。

  |品味本書金句|
  ‧活著就是勝利。我們唯一能對抗挫折的方法,就是像番茄一樣「豐儉由人,悉聽尊便」,然後讓自己恢復正常,用平常心好好地吃飯,好好地把日子過下去。
  ‧遇到了喜歡的流動攤車,只有把握當下,盡情品嘗,哪怕從此之後各自天涯,再無遺憾。人生也是這樣,不是嗎?
  ‧克制飲食,是為了享受更多美食。在臉書讀過一句話「能維持身材數十年不變的人,都是狠角色」,我想當狠角色。
  ‧旅行時要保持熱情很容易,因為旅途中有太多新鮮事。能在日復一日、瑣碎困頓的生活裡保有熱情,才是人生最大的挑戰。
  ‧同樣的米,烹煮時只要多花心思,米飯就會變得更好吃。同樣的日子,誰能用心去過,誰的日子就有滋有味。
  ‧老街隨處一遇,便是半世紀以上的老味道。對於老味道,只要在經過時,記得去買來吃吃,大概就是寶疼它的方式吧。

名人推薦

  詹宏志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徐仲 (食材專家‧飲食文化研究者)
  莊展信 (《時報周刊》前總編輯)
  周惠民 (飲食文化學者‧政大歷史研究所教授)
  顏艾琳 (詩人‧風土產業的密尋人)
  奚聖林 (ESPN台灣前總經理)
《星辰之畔的低语:在日常的缝隙中捕获永恒》 本书简介 这不是一本关于宏大叙事的历史画卷,也非探寻宇宙奥秘的硬核科普。它是一本关于“观看”与“体察”的随笔集,汇集了作者近年来行走于城市、乡村、甚至自家窗前的所思所感。全书以一种近乎冥想的笔触,将目光投向那些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微小瞬间、寻常物件与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 本书分为“光影的几何”、“日常的炼金术”、“时间的褶皱”与“无声的共鸣”四个部分,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与个体内心深处的宁静港湾。 --- 第一部分:光影的几何 在这一部分,作者化身为一个对光线有着近乎偏执的观察者。光,不再是单纯的照明工具,而是塑造世界形态、揭示时间流逝的媒介。 “光与尘埃的二重奏”: 探讨清晨透过百叶窗投射在地板上的条纹光束,如何像一个无形的刻度尺,丈量着“醒来”这个动作的起始。书中细致描绘了阳光穿过老旧玻璃窗时产生的轻微折射与光斑的移动轨迹,以及空气中漂浮的微小尘埃,如何在光束中忽然获得了具象的存在感,成为转瞬即逝的“光之粒子”。这部分挑战读者去重新认识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光照环境,发现隐藏在直射光背后的复杂结构。 “夜色中的边界消融”: 聚焦于黄昏与黎明,这两个自然界中最具诗意的过渡时刻。作者记录了城市天际线在蓝色时刻如何从清晰的轮廓逐渐软化,变成一片模糊的、带有颗粒感的色块。探讨路灯初上时,那橘黄色的光晕如何与深蓝色的夜空产生张力,以及在这些不确定的光影交界处,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边界如何暂时性地溶解。其中穿插了对不同材质——潮湿的柏油路、粗粝的砖墙、光滑的金属——在特定光线下反射特性的细腻观察。 “静物与几何的对话”: 从艺术史的视角切入,但落脚点仍在日常。作者通过对一个旧陶瓷杯、一本翻开的书、或是一堆堆叠的木柴的描绘,展现了静物是如何在特定角度的光线下,生成复杂的阴影和精确的几何关系。重点在于理解“形”与“空”的关系,即阴影空间如何与物体本身同等重要地定义了视觉的完整性。 --- 第二部分:日常的炼金术 这一部分着眼于如何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近乎重复的日常行为,提炼出其内在的价值与美感。这里的“炼金术”,是将“平凡”转化为“珍贵”的心灵技艺。 “水流的哲学”: 深入探究与水相关的日常仪式。从清晨洗漱时水龙头滴水的节奏感,到烹饪时水沸腾前气泡聚集的微妙变化,再到雨后街道上积水反射出扭曲的世界影像。作者试图从中提炼出关于“流动性”、“净化”与“容器”的概念,质疑我们对“浪费”与“充足”的定义。 “气味的索引与记忆的锚点”: 气味,作为最直接却最难以捕捉的感官信息,在此被赋予了极高的描述权重。例如,老旧木地板被阳光烘烤后散发出的干燥木质香、初雪覆盖住泥土后的清新凛冽、或者一家老式书店里纸张与灰尘混合的味道。作者描述了如何通过气味瞬间锚定住一段被遗忘的往事,以及如何有意识地培养一种“气味词汇库”。 “器物的纹理与温度”: 关注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的物理触感。一把用旧的木勺,手柄上被油脂和岁月打磨出的光滑弧度;冬天里捧起的一个粗陶马克杯,其粗粝的质地如何反衬出手中热饮的温暖;旧键盘上磨损的字母印记。这不是对物质的赞美,而是对“使用痕迹”中蕴含的时间叙事的高度认可。 --- 第三部分:时间的褶皱 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时间的主观体验,如何打破线性的、机械的流逝感,并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时间的堆叠与回溯。 “等待的密度”: 探讨“等待”这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重量。等待一封远方的来信、等待一棵种子发芽、等待一锅汤熬煮至恰好的火候。作者分析了这些等待如何迫使我们的注意力内收,从而让“等待本身”的时间密度远超其他时间。书中记录了在站台等待列车时,观察周围人群和环境的细致入微的过程。 “重复的韵律与破格”: 讨论习惯性行为(如通勤、整理、重复的劳作)如何构建了我们时间感的基底。然而,真正的洞察往往发生在“破格”之时——一次路线的改变、一次打乱既有顺序的小失误。这些微小的扰动如何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时间视角,让我们得以从日常的惯性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时间的结构。 “微小事物的年轮”: 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缓慢生长的生命体来反思人类对时间流逝的焦虑。例如,对一片叶子从嫩绿到枯黄,或是一只蜗牛缓慢移动留下的湿痕的长期追踪记录。这些观察并非为了得出某种科学结论,而是为了培养一种与“慢”共处的耐心,理解生命力本身所遵循的非人类速度。 --- 第四部分:无声的共鸣 最后一章聚焦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那些不依赖言语交流的深刻联系。 “沉默的交流现场”: 描述在公共空间,例如咖啡馆、图书馆、或拥挤的地铁车厢内,陌生人之间短暂的、默契的眼神交流或肢体距离的调整。这些“无声的契约”如何构建了临时的、脆弱的社会秩序,以及这些瞬间的体贴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温暖了彼此的内心。 “被遗忘的声景”: 探索环境中的背景噪音,并试图将其从“噪音”降级为“声景”。这包括老式冰箱低沉的嗡鸣、远方施工机械有节奏的撞击声、或夜深人静时屋顶瓦片因温差产生的细微开裂声。作者主张,学会聆听这些背景音,即是学会接纳世界不完美、持续运作的真相。 “独处的庇护所”: 探讨构建个人内心“庇护所”的重要性。这个庇护所不必是物理空间上的封闭,而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设定。书中分享了作者如何通过整理书架、为植物浇水、或仅仅是坐在特定的一把椅子上,来建立一个可以暂时卸下社会角色、与自我进行坦诚对话的场域。这里的独处不是孤立,而是自我修复与能量重置的关键环节。 结语: 《星辰之畔的低语》邀请读者放慢步伐,将注意力从远方的目标转移到脚下的土地和此刻的呼吸上。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巨大惊喜,而是源于对每一秒钟流逝的细微体察和深刻共情。它是一本关于“如何真实地活着”的沉思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靜芬


  ‧ 籍貫:江蘇省溧陽市
  ‧ 出生地:台北市
  ‧ 金牛座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
  ‧ 曾任《時報周刊》記者、主編、副總編輯,以及該刊旗下之美食雜誌《媽媽咪呀》總編輯。
  ‧ 曾在《魅麗》雜誌撰寫飲食與生活專欄,目前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寫「味蕾漫步」專欄。
  ‧ 熱愛手作
  ‧ 喜歡活在當下,認為現在就是最好的。
  ‧ 臉書粉絲頁:高靜芬

 

图书目录

序文 美妙的味蕾探險 ◎莊展信
序文 媽媽咪呀,總編輯出書了 ◎徐仲
自序 一頓飯的時間,如何旅行?
 
【品滋味】
卡爾拉格斐,我服了你
人生應該像番茄
打拚的男人與寂寞的餐桌
緩慢地吃一頓飯之必要
我的咖啡館時光
台灣小吃尋味心情日記
阿美阿姨的花蓮慢食光
愛的馬賽海鮮湯
夢醒時分呷辦桌

【嘗鮮趣】
用一頓飯的時間旅行
Finger Food 是個小宇宙
海洋與海鮮的深層誘惑
詹益昌完勝米其林教戰守則
啊,驚喜的莫札瑞
人間好肉聰明吃
甜點與幸福的七種關係

【玩食材】
跟著木村拓哉採集去
木瓜牛奶之夏
跟著酪梨去旅行
逛菜市場的七種樂子
田園夢.耕種記

【下廚去】
傳說中的菜脯蛋
果醬生活是甜蜜
濃情蘭姆葡萄巧克力
怦然心動迷上土鍋飯
炒糖水和牛汶水
被麵包機搞得抓狂記

【致烹者】
客家媽媽和她的超級全能廚房
真正的流行不會退流行
奧利佛再見香草天空
最後的溫柔

【食步樂】
旅行新主張:食步樂
西門町有我需要的青春膠原蛋白
華山打邊爐,遇烤山豬大戲
春至淡水賞櫻,莫負春天
植物園觀荷,悟烹飪之道
秋高氣爽野餐趣,說走就走
信義區看煙花,體驗巔峰經驗
慈聖宮有資深女孩的早午餐
內湖是左岸小清新,過河逛逛
在北投尋找居遊的況味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8856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4.9MB

图书试读

自序

一頓飯的時間,如何旅行?

 
  前些日子,在山區的原住民餐廳享用了馬告(山胡椒)雞湯。

  這道雞湯一上桌,馬告那融合著檸檬、香茅、胡椒的清新香氣便撲鼻竄腦而來,打開了大腦海馬迴裡的回憶寶庫,於是那個細雨紛飛的午後,撐著傘站在花蓮縣萬榮鄉紅葉部落的野生馬告樹林,撫觸馬告的扁舟形葉片、觀察馬告的枝條伸展與植株形態,以及捧聞深吸馬告的複雜香氣之斯情斯景,又栩栩如生歷歷在目。

  餐桌上的旅行至此結束了?不,還沒,馬告的香氣繼續帶著我翱翔,讓我憶起了在台東慢食節王群翔攤位吃到的馬告香腸。幾年前至台東縣池上鄉一遊,曾在王群翔的自宅私坊用餐聊天,如今在慢食節重逢,問他這幾年可好?他說家裡添了兩名新成員,池上的旅人商機,讓移居池上的他得以安身立命養家。

  可以再抵達得更遠嗎?可以的,王群翔的私坊距伯朗大道不遠,餐畢在伯朗大道欣賞兩旁翻飛稻浪、在金城武樹下小歇的情景,都能輕易飛抵。但是我想降落了──必須趁熱專心品嘗面前這道以放山雞精心烹燉的馬告雞湯。

  不過,品嘗完雞湯,休息一會兒,我又起飛了,因為飯後水果是餐廳主人自己種植收成的櫻桃。打從自希臘旅行歸來,無論在餐桌上或菜市場,只要一看到櫻桃,便想起了那個在希臘街頭以約台幣五十元的價錢買了一大袋櫻桃邊走邊吃的奢侈黃昏(櫻桃在台灣多貴呀)。回憶如泉湧,當時足跡曾至的雅典衛城帕德嫩神廟、愛琴海上浪漫迷人的密克諾斯島,以及晚上坐在該島的堤岸,望著夜空裡繁星點點彷彿有著諸神的星圖,吟詠著詩人余光中的名句「星空,非常希臘」,一幕幕都似錄影機倒帶般在腦海重現。

  用一頓飯的時間旅行,便是這樣地以回憶和想像力在餐桌上旅行。回憶和想像力能抵達到多遠、飛翔到多高,則跟生命經驗有關。
 
  還想提一提餐桌上這頓飯裡的「味道」這件事,因為這事兒關乎您的荷包、時間與心情,不說清楚,恐怕您會擲書而嘆。

  是這樣的,書中寫了不少我個人喜歡的小吃、餐館,所以您也許會在讀了那些「美好的描述」之後,「心癢難耐」地放下書本,出門循線尋味去了。然而味道如此主觀,喜好又有差異,尋味之後,您可能會給出以下的「食評」:

  「我吃了那家。冷氣太強,上菜太慢,吃完都晚上九點半了。」

  「我吃了另外一家。CP值不高,調味太重。」

  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的確讓人扼腕,但是我去體驗的時候(有些去了好幾次),沒有這樣的感覺啊。為什麼體會不同,味道也變了?仔細推敲,原因或許是:我去時,客人較多,人氣較強;晚上在館子用餐,我習慣一道道慢慢品享,認為晚上九點半結束剛剛好;我不願以CP值論菜,覺得那是對廚師與菜餚的不尊重;我的口味較重。

  上述原因,尤以對味道的喜好最為微妙。五感之中,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皆不必接觸食物即能描繪,唯有味覺必須將食物放入口中,才能體會酸甜苦辣鹹甘鮮,且其味之濃重、寡淡、冷暖只能自知自喜愛,這種「肌膚之親」既私密、主觀又難以言透,像極了愛情(玩一下網路愛情詩),正是味道的奧妙之處。

  還有哪些原因?主廚換了?主廚情緒不佳?廚房出狀況?「世上沒有哪一道食物不受到潮汐月亮和烹煮時身心狀態的影響。快樂,或許是食物最關鍵的調味料。」飲食作家費雪(Mary Frances Kennedy Fisher, 1908-1992)說的雖然沒錯,但專業主廚不會讓情緒影響菜餚,然此乃人性,遇到了只能摸摸鼻子;專業廚房也不應有狀況,然主廚若像電影《天菜大廚》(Burnt)演的那樣被屬下擺了一道,那菜也就精采了。

  以上種種因素與口味喜好,您在循線賞味之前得先有心理準備,並上網查一查再行動,會較妥當。
 
  這本書精選自歷年來的紙媒專欄,經大量改寫補強整編而成(很多已成了全新文章),烹治用心,色香味俱全。希望這本書能像好友劉令儀寫給我的私訊:「在這個混亂瘋狂、世局動盪不安的時代,妳的作品絕對是一本能夠撫慰人心的好書。」

  好菜上桌,請盡情享用。一路順風,旅途愉快。

序文

美妙的味蕾探險
莊展信


  一個小女子讓人耳目一新的美好小日子書寫。
  一個曾任美食雜誌《嗎嗎咪呀》總編輯的味蕾探險實錄。
  一個會把下廚修練成武功的女俠--拿的是鍋鏟,和她的烹飪祕笈。
  一個又寫又拍又採又編又食步(日語漢字,為吃而走)的尋味者,在大街小巷,或是遠至天涯,進行美妙的味蕾探險。
 
  阿芬,我們對作者高靜芬的暱稱。她心細膽大,居然要我代表寫序。
  我是她們十個南瓜姊妹之外的男人,對美食又不講究。也許,男的、不懂吃的,正是不怕冒險的她,挑中我的理由。
  六大單元,四十篇文章。四十篇文章如同四十道菜,我挑著吃。
  ◆〈人生應該像番茄〉:為什麼不能像芭樂?兩位米其林三星主廚舉槍自盡後,她悟出什麼樣的番茄哲學?
  ◆〈甜點與幸福的七種關係〉:為什麼兩者的關係這麼複雜?哪七種?肥胖為何不需列入,原因是什麼?
  ◆〈木瓜牛奶之夏〉:木瓜與牛奶的世紀相遇,是誰做的媒?跟創意大師吳靜吉又有什麼關係?
  ◆〈跟著酪梨去旅行〉:農會一個攤位上擺著七種酪梨、八種酪梨料理,她開口問農友:「我可以參觀你的農園嗎?」於是去了嘉義旅行。
  ◆〈傳說中的菜脯蛋〉:要把菜脯蛋煎得色香味俱全,又有型,她歸納出三種功夫派別,最後她自創了鍋蓋派,一掀鍋蓋,就有答案。
 
  這本書的專業美食內容,對應著這篇反差極大的序文,會產生無法預料的效果,有趣在此。這也帶出她個性上的第二種特質:不怕重複,不怕學習,因為可以細心研究,專注修正,體驗實踐精神。

  她知道,序文再怎麼離譜,有內文深厚基礎撐著,不會有問題。
 
  ★本文作者莊展信為《時報周刊》前總編輯、《中國時報》文化新聞中心前主任。
 
媽媽咪呀,總編輯出書了         
徐仲


  二十一世紀剛剛開始的第二年,美食雜誌《媽媽咪呀》橫空出世。

  由於編輯手法新穎,整本採一個主題,內容札實,圖文並茂,且將美食散文與美食小說規劃在內,風格獨特,因此以義大利麵為主題的第一期一上市,便造成話題,締造銷售佳績,創刊成功。

  將《媽媽咪呀》創刊成功的,便是本書作者高靜芬,她也是這本雜誌唯一的一位總編輯。如今,該雜誌雖已停刊,但彷彿已成傳奇似地,仍偶可在一些場合聽到有人談論它,有人甚至表示仍珍藏著整套雜誌。

  而我要說的是:如果沒有高靜芬這位伯樂,就沒有今天的我。

  她是開啟我的飲食與食材寫作之途的貴人。

  那是《媽媽咪呀》第五期,當期以「法國菜」為主題,辦了首場讀者見面會,對《媽媽咪呀》愛不釋手的我,心想既然有機會和該雜誌的編輯及作者見面,自然想辦法參加。當時年輕,分不清楚白目和有話直說的差別,本著「批評才是買貨人」的心態,見到她後,就遞上好幾大張《媽媽咪呀》需要改進的建言清單,這是我多年閱讀國內外美食刊物的心得,洋洋灑灑總共列了三十二條。還好她的風度頗佳,微笑收下,沒有拿掃帚將我趕出去。

  就在這次讀者見面會,我毛遂自薦,表示自己雖無寫作經驗,但長年閱讀美食文章,或可嘗試一二。她一聽,表示新人需要機會,要我寫篇文章寄給她看看。我寫了一篇寄去,她覺得清新有趣,便採用了,這是我踏出寫稿人生的第一步。食髓知味的我,此後三不五時就跟她打聽下一期要做什麼主題,以搶得先機,且稿子從不遲交,編輯最喜歡準時交稿的作者,於是我成為不定期寫手。

  當時,她也是《時報周刊》副總編輯,負責編輯美食與旅遊版面。有天,她表示想找一些新人來寫美食專欄,為美食江湖注入活水,問我有沒有興趣試試?我開心極了,沒多久就寫了一篇寄給她,她看了表示不行,退稿;我不死心,重寫後又寄給她,她再退稿;我再修,再寄,她還是退稿。我灰心,但不死心,閉門思考,重新找角度再寫,三個星期後寄給她,呼,這次終於過關啦。

  成為《時報周刊》美食專欄作者,聲名自是不同。有回跟她提,是否有機會和一位美食前輩吃飯,她也為我安排,我開始在美食界有了人脈。然而擁有專欄只是開始,還要有寫作方向與風格。讓我將寫作方向放在食材的,依舊是高靜芬。

  那時,台中市東勢鄉摩天嶺的「卿雲山莊」寄了一箱日本甜柿給她,她轉送一顆給我,我一吃極為驚訝,心想台灣怎會有農人種出這麼大又飽滿多汁香甜的日本甜柿,這讓我忽然領悟到,台灣是個地形錯綜複雜、擁有各種小氣候的寶島,一定還有各式各樣被優秀農人種出的美好食材,於是我決定專攻食材,研究「從產地到餐桌」的關係,如今已被戲稱為「食材達人」。

  沒想到她不只會編還會寫,以前她改我的文章時,我即已深深折服;現在讀了她的文章,更是佩服文章裡的觀點與起承轉合、結構布局的功力。隨手到她的臉書摘錄幾則留言:

  「早晨看同學文章,『狠角色』最入味,大學到現在,一樣,入味了。這麼好的散文,讓我轉去『晨讀十五分鐘』。」

  「靜芬這一系列的文章,每一篇都好好看,好吸引人。」

  「直歎太會寫了,讀妳的文章是享受。」

  這本書,也讓我看到了她如何運用美食將平凡的日子提煉出詩意與樂趣,把小日子過得閃閃發亮--而這,正是美食的真正目的。
 
  ★本文作者徐仲是食材專家暨飲食文化研究者。著有《義食之選》、《知味台灣》、《釀醬油》。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質感,拿在手上就覺得心情會變好。我最近剛好在尋找一些可以讓生活更有儀式感的小撇步,沒想到這本書的內容居然這麼貼近我的日常需求。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溫暖,讀起來讓人覺得像是在跟一位很有生活智慧的朋友聊天一樣。特別是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慢下來」的觀點,真的讓我反思了自己過去匆忙的生活步調。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習慣性地趕路,卻忘了享受過程中的風景。書中分享的許多小故事,都讓我忍不住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推薦給那些覺得生活有點平淡,想要找回一些熱情的朋友。它不是那種硬梆梆的勵志書,而是用一種很舒服的方式,引導你去發掘生活中的美好。光是翻閱這本書的過程,就已經讓我感覺到一股暖流,讓我對接下來的生活充滿了期待。

评分

身為一個對美學很有追求的人,我一直很喜歡那些能把生活過成藝術品的人。這本書在文字表達上,真的是做到了「化腐朽為神奇」。作者的筆觸細膩又充滿詩意,即使是描述再普通不過的場景,也能被她寫得像一幅畫。我特別欣賞她對於「儀式感」的詮釋,不是要你花大錢買名牌,而是用心去對待每一件小事。像是書中提到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杯子、如何擺放家裡的燈光,這些細節都讓人受益匪淺。讀完這本書,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家的佈置,想著如何用最少的預算,創造出最有溫度的空間。這本書不只是教你怎麼生活,更像是給你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你周遭的一切。對於喜歡居家佈置和生活美學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讀之作。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毫無壓力。我通常是晚上睡前會拿出來翻幾頁,用它來結束一天的疲憊。作者的文筆很流暢,不像有些勵志書會讓人覺得很有壓力,反倒是像在聽一場悠揚的音樂會。她對生活的觀察入木三分,總能捕捉到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細微之處。像是書中提到如何透過「專注」去感受食物的本味,這讓我開始重新享受吃飯的樂趣。以前吃飯只是為了果腹,現在我會刻意放慢速度,去品嚐每一種食材的味道。這種對生活的覺察力,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禮物。整體來說,這是一本可以讓人感到平靜、充滿力量,並且願意為自己的生活投入更多心力的好書。

评分

最近我的工作壓力真的很大,常常覺得喘不過氣,下班回家只想癱在沙發上滑手機。後來同事推薦我試試看這本書,說是能讓人感到放鬆。沒想到,一打開書,裡面的文字就很有魔力。作者很擅長描寫那些微小卻又真實的情感,讓人很有共鳴。像是書中提到「為自己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這句話對我來說觸動很大。我常常為了省事而隨便應付三餐,但看完這本書後,我開始嘗試為自己用心做飯,即使只是一份簡單的沙拉,也會擺盤得漂亮一點。這個小小的改變,真的讓我的心情好轉很多。這本書給我的啟發,並不是要你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從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去著手,慢慢地把日子過得更精緻。我非常喜歡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感覺很自然,也很容易執行。

评分

我最近剛搬到一個新的城市,一切都得從零開始,感覺有點孤單和迷茫。朋友推薦我讀這本書,說裡面有很多關於「自我對話」的內容,或許能幫我找到方向。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非常真誠地分享了她自己面對挫折和迷惘時的心路歷程。她的文字裡沒有過度的粉飾太平,而是坦承生活中的不完美,並教我們如何與這些不完美和平共處。我特別喜歡書中探討的「接受現狀,然後慢慢改變」的觀念。這讓我不再急著想在短時間內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學會一步一腳印地往前走。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個溫柔的陪伴,讓我意識到,即使身處異地,只要內心安定,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踏實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