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就說什麼──殷海光選集‧上 (電子書)

是什麼,就說什麼──殷海光選集‧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殷海光
圖書標籤:
  • 殷海光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國現代思想
  • 學術著作
  • 選集
  • 電子書
  • 曆史
  • 哲學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打開殷海光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口,
也是鼓動我們尋覓理想現實處境最有力的精神武裝。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臺灣歷史脈絡裡,殷海光被公認為自由主義知識人的典範;他留存天壤的精神與文字遺產,豐富多樣,從來不曾被人遺忘。畢生筆耕不輟的殷海光,論政文字,針砭所及,屢屢激盪人心;學思著述,追問求索,更可啟沃靈思,發人深省。本書選編殷海光著作的精華,期可作為打開殷海光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口。

  殷海光嚮來懸擬「是什麼,就說什麼」為立言基準,無所忌諱,期可刺激讀者擺脫觀念思想的既定束縛,不讓自己的生命,陷入「壓扁瞭的人生」的悲劇。本書收錄殷海光對「五四新文化運動」、「自由」與「民主」的多重反思與詮釋,對讀者理解相關課題,進入殷海光的思想世界,自有引領之益。

  歲月悠悠,撫今懷昔,殷海光的時代已遠。他麵對的問題和挑戰,在我們的公共生活世界裡,卻不因時空轉易而畫上休止符。殷海光的思想遺產,猶如滾滾江濤,奔流無止,生生不息,既是促使我們跳脫各式「政治神話」囚籠的精神動力,也是鼓動我們尋覓理想現實處境的思想資源。

名人推薦

  ★本書編者、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潘光哲專文導讀
時代的迴響:探尋現代思想的脈絡 本書精選瞭二十世紀中葉一批對華夏思想界産生深遠影響的學者、思想傢及社會活動傢的代錶性文集。它並非旨在對某一特定哲學流派進行全麵的梳理,而是試圖從多元的視角,展現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深刻反思、熱烈的辯論以及對現代性轉型所抱持的復雜情感。 第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睏境與擔當 此部分收錄瞭數位重要人物在戰後至五十年代初期的重要論述。核心議題聚焦於“中國嚮何處去”的根本追問。其中一組文章,集中探討瞭傳統儒傢思想在麵對西方科學主義與民主思潮衝擊時的適應性與局限性。作者們並未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傳統資源中哪些元素具有現代價值,哪些則成為現代化的桎梏。例如,有一篇長文,對“天人閤一”的觀念在現代生態倫理學語境下的重新詮釋進行瞭深入探討,指齣其在個體與整體關係處理上的潛在啓示。 另一組文獻則關注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中的角色定位。彼時的知識分子麵臨著來自政治環境、意識形態對立以及大眾文化興起的“三重壓力”。書中收錄的幾篇對談錄顯示,學者們痛苦地掙紮於“介入”與“超然”的悖論之中。他們審視瞭啓濛運動的遺産,反思瞭自由主義在特定曆史階段受到的質疑與挑戰。這些文字充滿瞭對理性、真理以及個體尊嚴的捍衛,即使麵對強大的外部壓力,也堅持以嚴謹的邏輯和深厚的學養來構建自己的論點。 第二部分:文學、藝術與現代審美經驗 本捲的第二部分則將視角轉嚮瞭文化領域。它收錄瞭幾位文學批評傢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軌跡的階段性總結,以及對幾部標誌性作品的深度解讀。這些解讀超越瞭簡單的文本分析,更多地關涉到文學的社會功能與審美價值的永恒張力。 例如,對三十年代“新感覺派”文學的再評價,不再簡單地將其定性為對西方都市文明的盲目模仿,而是將其視為中國社會在城市化進程中對個體心理異化現象的早期敏感捕捉。同時,也有對“鄉土文學”傳統的繼承與批判。有學者認為,對鄉土的眷戀不應成為拒絕現代性的藉口,真正的“鄉土關懷”應當是將其納入現代社會經濟結構中進行理性重塑,而非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想象。 藝術方麵,本部分展示瞭對抽象藝術在中國早期接受情況的考察。這些論述試圖為抽象藝術在中國語境下的存在尋找閤理性,強調瞭形式美學與精神錶達的內在聯係,挑戰瞭長期以來占據主導地位的寫實主義敘事。 第三部分:方法論的反思與概念的澄清 思想的進步往往需要精確的概念界定與清晰的方法論基礎。本部分的文集,體現瞭思想傢們對於“如何思考”的深刻關切。 其中,關於“民主”一詞的辨析占據瞭相當篇幅。麵對當時流行的對民主概念的簡化與口號化傾嚮,幾位作者力圖迴歸民主理論的古典源頭,從洛剋、盧梭乃至更早的思想中汲取營養,試圖構建一套適用於中國語境的、注重程序正義與實質公平的民主實踐藍圖。這些論述強調瞭法治基礎、公民教育以及多元利益集團製衡的重要性。 此外,書中還收錄瞭對“科學精神”的論述。這並非僅僅是推崇自然科學技術,而是更深層次地探討科學思維方式——即懷疑精神、實證態度、邏輯一緻性——如何滲透到社會科學研究和日常政治判斷之中。有篇針對當時某些“宏大敘事”的批判文章,便是以科學的方法論為武器,揭示瞭某些理論體係內部邏輯的自我矛盾之處。 第四部分:跨文化視野下的自我定位 在全球化思潮尚未完全形成、但西方思潮已然湧入的時代,如何定位中國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是無法迴避的問題。此部分收錄的幾篇比較研究,展現瞭當時知識界對世界思潮的廣博涉獵。 例如,有文章將中國古典哲學中的“中庸之道”與西方亞裏士多德的“中道”進行瞭細緻的比對,試圖在跨文化對話中尋找共通的智慧之光。更有對西方政治哲學流派的係統介紹和批判性吸收,包括對社會契約論、功利主義以及社群主義的早期介紹和本土化嘗試。這些比較研究的目的,在於避免全盤西化或文化自閉,而是在開闊的視野中,為中國自身的發展道路尋找最適閤的參照係。 結語:未竟的對話 總體而言,這本選集呈現瞭一批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關口上,以極大的勇氣、智慧和學識,對自身所處時代所進行的嚴肅的、富有批判性的對話。這些文字是那個時代思想活力的證明,它們或許未能提供即刻的、完美的答案,但其所激發的思考方法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閱讀這些文稿,如同穿越時空,聆聽一場關於現代性、文化傳承與個體命運的深刻而未竟的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殷海光(1919-1969)


  本名「殷福生」,湖北黃岡人,「殷海光」是其筆名。1949年來臺後於國立臺灣大學哲學係任教,亦曾任《中央日報》、《自由中國》主筆。殷海光是1950至1960年代臺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人之一,為臺灣自由主義的開山人物與啟濛者,極力宣揚反抗權威、追求自由思想,曾被倫敦《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推崇為「臺灣自由主義思想的領袖」。其著作,以思想深刻、邏輯層次縝密、文句充滿情感著稱,有一種極為獨特的感染力,數十年來影響瞭海內外的無數讀者,早已成為華人世界共享的精神遺產。

編者簡介

潘光哲


  筆名彭廣澤、勞棟,1965年生於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係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副研究員兼任檔案館主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外國人研究員」、美國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訪問學者、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職;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鬍適紀念館主任。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史與當代臺灣史,著有《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等專書及學術論文七十餘篇。

圖書目錄

臺大齣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總序/項潔
引論/潘光哲

重溫「五四」

重整五四精神!
展開啟濛運動
五四的再認識
五四的隱沒和再現──為五四運動五十週年而作

探求「自由」

爭思想自由的歷史巨流
自由主義底蘊涵
自由人底反省與再建
自由的倫理基礎
《到奴役之路》自序
海耶剋論自由的創造力—從「無知論」齣發

懷想「民主」

趕快收拾人心
教育部長張其昀的民主觀—君主的民主
反民主的民主
是什麼,就說什麼
我們的教育
你要不要做人?
「反共」不是黑暗統治的護符!
我們要有說真話的自由
我對於在野黨的基本建議
大江東流擋不住!
剖析國民黨/盧蒼譯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146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圖書試讀

引論

  一、

  殷海光,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五日生於中國湖北,一九六九年九月十六日逝世於臺灣臺北。歷任《中央日報》主筆、《自由中國》雜誌編輯委員與臺灣大學哲學係教授等職。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臺灣歷史脈絡裡,殷海光被公認為自由主義知識人的典範。始終投注於鼓吹政治民主與科學理性的殷海光,以筆墨和稿紙作為戰鬥武器,努力抗衡黨國威權體製所炮製的矇昧與壓製。遺憾的是,殷海光也因此遭受迫害,著述被查禁,也被迫離開臺大的教學講臺,竟爾英年早逝。殷海光以一己生命為代價而願成就之誌業、懷抱之理想,在他有生之年不及親見;但他留存天壤的精神楷模與文字遺產,卻從來不曾被人遺忘,一直潛伏人心。他播灑的觀念種子,生命力強勁至極,始終啟沃世眾,終究可以創造轉化,成為後繼世代想望新天新地的思想資源。

  殷海光著述宏富,豐贍多采。遺憾的是,臺灣的後繼者想要閱覽親近這些文字,卻曾經是難上加難的事。特別是殷海光在一九五○年代之後的政治社會言論,發光發熱,引領風騷,如果集為一帙,廣為流傳,絕對具有帶領人們走齣黨國威權體製建構的「政治神話國」的作用。無奈的是,在當年現實的製約下,這等工作隻能在香港這方殖民地完成。由盧蒼(盧鴻材)奉獻無數心力,一九七一年香港友聯齣版社彙集殷海光主要的政治社會言論齣版《殷海光選集》,實為首創之舉,居功厥偉。幸而,「大江總是嚮東奔流的」,幾經轉摺變遷,一九九○年桂冠齣版《殷海光全集》,自二○○九年起臺灣大學齣版中心重新蒐集、整理,陸續齣版新版的《殷海光全集》共二十二捲。這套臺大版《殷海光全集》,收錄殷海光著作最為完整,為展現其思想世界的本來麵貌提供深厚的史料基礎。

  隻是,殷海光畢生撰作不輟,遺存的文字數以百萬計,實非一般讀者可以問津通覽。選取殷海光著作之精要,導引世眾略窺美富,進而體會、吟詠他的關懷旨趣,承繼宏揚他的精神,批判轉化他的遺產,應該是深具思想傳承與啟濛意義的文化事業。本書(《殷海光選集》)的選編齣版,本乎此意,以前行研究與積纍為根本,期待為讀者進入殷海光的思想世界,提供入門之益。

  二、

  本書上冊《是什麼,就說什麼》,選錄殷海光關懷現實處境的重要思考成果,顯現他對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自由」與「民主」的多重反思與詮釋。憑藉殷海光的省思,讓讀者對相關課題的認識理解,別見新界。

  殷海光晚年,自稱「五四兒子」與「五四後期人物」,為一己的生命意義找尋自我定位。實際上,在每年五月上旬時分,殷海光固定發錶以「五四」為題的文章,已是他生命史裡的「儀式」之一。一九四九年,殷海光還是《中央日報》的主筆,時值「五四」三十週年,他就在《中央日報》上一口氣連寫兩篇與「五四」相關的文章;在《自由中國》時代,自一九五七年起,連續四年,殷海光年年都有闡述「五四」之作,或是竭呼「重整五四精神」,或是主張「跟著五四的腳步前進」,或是要求以「五四」為典範「展開啟濛運動」。在殷海光的最後歲月裡,他仍持續著為「五四」招魂的筆耕事業,提示人們如何尋覓「五四的再認識」。待得一九六九年的「五四」五十週年之慶,殷海光又發錶瞭〈五四的隱沒和再現——為五四運動五十週年而作〉,四個月後,他的人生旅途就畫下瞭句點。可以說,重溫「五四」一直與殷海光纏繞不止,念茲在茲,至死方休。他的思索,正也展現齣戰後臺灣「五四的歷史解釋」的一種典範:「藉五四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將關於「五四」方方麵麵的研究與闡述,轉化為批判現實政治社會與文化思想處境的「戰鬥元素」,正如同殷海光不無感慨而又帶著希望的筆調:

  現在,五四運動倡導「民主」及「科學」五十年後,民主完全落瞭空,科學的基本態度也很少被人接受。但是,如果二者是人的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要素,那末就會有許多人不斷的追求它們。如果有許多人不斷的追求它們,那足見它們還是社會文化變遷的動力。如果它們還是社會文化變遷的動力,那末遲早可能有再現的日子。(〈五四的隱沒和再現——為五四運動五十週年而作〉)

  叩問歷史豐富多采的場景,可以讓人們得到各式各樣獨特鮮明的生命和思想體驗。再現「五四傳統」,使之重見青天,當然可以幫助人們對於自身的來時歷程,進行更為多樣的省思。即便這等闡釋確實意義深長,如果基於現實的需要,與歷史進行「對話」,甚至「弱水三韆,單取一瓢飲」,總可能冒著把複雜的歷史圖像予以簡單化的危險。「五四」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舞臺上最耀眼也最具爭議性的歷史意識符號,歷來對於「五四」的詮釋及再詮釋,顯現一幅多元而複雜的「啟濛」歷史圖像。重溫殷海光的「五四」詮釋,可以想見一代知識人的歷史詮釋,齣於與時代脈搏同躍共動的心懷,即便打上瞭深刻的現實烙印,絕對不是陷入「史學虛無主義」(historical nihilism)的思想/知識生產活動,對追求理想的生活世界,可以提供豐厚沛然的思想刺激。

  殷海光詮釋「民主」作為「五四」的理想追求之一,現實生活世界的考驗,卻是艱澀難當。當初肩負《中央日報》筆政的殷海光,還期望主政的國民黨當局「趕快收拾人心」(〈趕快收拾人心〉)。來到臺灣,國民黨黨國威權體製的陰影,卻逐漸籠罩瞭整片臺灣大地,令人喘不過氣來;即如殷海光的概括:「臺灣社會幾乎在每一方麵都已被置於嚴格的管製之下。這種光景,至少也是自中華民國開國以來所未有的」,生活在臺灣的人們,處於「現代統治技術所造成的天羅地網」之間(〈是什麼,就說什麼〉)。號稱「自由中國」的臺灣,根本名不符實。加入《自由中國》雜誌的殷海光,期待不再,批判黨國威權體製的筆鋒,犀利淩厲。

  例如,針對執掌權力的當道有司妄言「民主」,殷海光不假辭色, 直斥為「君主的民主」,透視其實質不過隻是「慈惠的君主專製」,提醒讀者切切深省,這等「慈惠的君主專製」,如果「與現代統治技術結閤,隻要稍微有點偏私,就變成極權暴政」(〈教育部長張其昀的民主觀 —— 君主的民主〉)。殷海光更屢屢揭穿黨國威權體製編織的政治神話,警告讀者,萬萬不可掉進「贗品的民主」的陷阱(〈反民主的民主〉)。甚且,麵對雷震等人於一九六○年積極籌組新黨的行動,殷海光提齣的諸多反思,猶如建構瞭如何開展民主實踐的理想善境,至今讀來猶然發人深省(〈我對於在野黨的基本建議〉)。殷海光晚年寫成的〈剖析國民黨〉,更為積其多年廣泛涉獵的深厚學思而成的力作,對理解臺灣黨國威權體製的架構,實具深度啟發意義。

  殷海光曾經錶示,自己「平日嚴守的信條乃『是什麼,就說什麼』,有的事不可說成沒有;沒有的事不可說成有也⋯⋯」。閱讀殷海光懷想「民主」從而提齣的批判,不僅可以遙念自由主義思想者實踐一己信念的真誠風範,也是觀察臺灣黨國威權體製乖謬荒唐的一麵鏡子。

  若說殷海光對黨國威權體製的批判文字,痛快淋灕;那麼他析論「自由」的文章,反思所及,猶如啟沃我們追問「自由」的指路明燈。殷海光或是敘述「思想自由」在人類歷史的脈絡,強調絕對不能「以任何一種思想或主義居於獨占地位來排斥一切其他思想或主義」,吾人更必須「養成思想寬容的心理習慣」(〈爭思想自由的歷史巨流〉);他或是反省中國知識人迎受自由主義的闕失,倡論必須要從「思想的陷溺之中超拔齣來」(〈自由人底反省與再建〉);殷海光也疏理自由主義的四個「層麵」:政治的層麵、經濟的層麵、思想的層麵和倫理的層麵,各有申論,歸結於「自由主義是培育與充實自由精神的淵府」(〈自由主義底蘊涵〉)。

  從殷海光的思想轉摺來說,他嚮來以自由主義者自居,卻也有麵臨睏惑難解的時候。尤其當二十世紀中葉,社會主義思潮泛濫席捲世界,嚴重威脅自由民主體製之際,殷海光為之苦思,始終難求齣路。就像殷海光省思自由主義的經濟層麵,為如何避免「既不妨害經濟自由又不緻導嚮由經濟的父權主義(economic paternalism)而造成全能的極權統治」,則隻能期望政治經濟專傢開齣一劑藥方(〈自由主義底蘊涵〉)。因緣際會,殷海光於一九五三年讀到瞭海耶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1992)的《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1944年齣版)一書,猶如覓得一劑求答解惑的思想良方,甚感興奮,於是開始進行這部經典的翻譯工作。從此,在殷海光探求「自由」的思想旅途上,以海耶剋的思考為導引方嚮,陸續發錶的〈《到奴役之路》自序〉、〈自由的倫理基礎〉與〈海耶剋論自由的創造力――從「無知論」齣發〉等文,在在展現他的思想內容深化以進的麵嚮。

  迴顧殷海光苦思「自由」而始終不止的文字,不僅可以想見殷海光走上自由主義之路所歷經的艱钜旅途,更有助於我們反省考究自由主義的大綱要旨;一般讀者如果想要認識與掌握自由主義的基本義蘊,殷海光的反思成果,好似一道方便之門。

  三、

  在人類智慧的宏偉殿堂裡,殷海光始終費神求知而不倦,苦心窮智而無悔。畢竟,殷海光身處大變動的時代,有這麼多不同的刺激,吹襲而來;有這麼多的問題,逼著他反應並求解答,讓他「不能不思索,並且焦慮地思索」。他博覽泛讀,總願與公眾分享自己的讀書和思考心得,或寫或譯,皆能引導讀者進入一方寬廣的學思天地。殷海光的立論要旨:不願和時代主流思潮脈動唱和,始終要嚮「反理性主義、矇昧主義(obscurantism)、褊狹主義、獨斷的教條毫無保留的奮戰」,抑且不遺餘力地肯定「理性、自由、民主、仁愛」這些積極價值纔是「人類生存的永久價值」,最終並強調必須以「道德理想作原動力」,務須要「受倫理規範的製約」,始可製遏被有心者利用的弊端(〈《海光文選》自敘〉)。殷海光的論述成果,確實深具讓我們可以逃脫「心靈的牢房」的啟濛意義(〈自由的倫理基礎〉)。殷海光曾經不無苦澀地將自己比擬為「像冰山上一隻微細的蠟燭」,搖曳明滅。他願以身受難,隻希望「這隻蠟燭在尚未被濛古風吹滅以前,有許多隻蠟燭接著點燃。這許多隻蠟燭比我更大更亮,他們的自由之光終於照遍東方的大地」(〈《到奴役之路》自序〉)。

  對思考自己與群體之命運,想要找尋可供抉擇的方嚮,建構理想未來的朋友來說,閱讀殷海光,應能藉以知曉前此歷史發展的軌跡;理解殷海光,更是鍛鍊培育我們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思想磨刀石。展閱本書,如果能夠引發讀者的興味,進而信步直入殷海光豐富多樣的生命與思想世界,必將是我們最大的榮幸。

潘光哲(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本書編者)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有些篇章初讀時,或許會覺得語氣略顯強硬,甚至帶點批判的銳氣,但細細品味之後,便能體會到那份「愛之深,責之切」的苦心。這不是隨意的批評,而是建立在深厚學理基礎上,對偏誤現象的精準定性。它教導我們如何進行有效的批判性思考,區分錶象與本質,識別那些披著美麗外衣卻可能腐蝕社會結構的弊病。在當今社會,最稀缺的資源之一或許就是「誠實的麵對問題」的勇氣。殷先生的文字就具備這種特質,他毫不留情地揭示瞭許多思想上的懶惰和道德上的妥協。這對我個人而言,是一種持續性的挑戰:你是否真的做到瞭「是甚麼,就說甚麼」?這不僅是對外界的要求,更是對自己的嚴格自律。閱讀的過程,就像一場與偉大心靈的深度對談,不斷地被激發、被引導,去追求更清晰、更堅實的認知狀態。這本選集,的確是值得反覆閱讀的寶藏。

评分

翻開這本選集,最讓我驚艷的是其語言的穿透力,那種帶著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特有的那股「正氣」和「憂患意識」,在當代的語境下讀來,簡直是醍醐灌頂。它不是那種溫吞水式的評論,而是充滿瞭論辯的張力與思辨的重量。我感受到作者對於真理的執著,那種不為任何外力或群體壓力所動搖的堅守,實在是令人肅然起敬。許多論述,即便橫跨數十年,放在今日來看,依然能精準地擊中當代社會的痛點,特別是在探討自由意誌、個體責任與公共道德的篇章中,那種對人性深層結構的剖析,展現瞭極高的思想境界。這不是那種「好讀」的輕鬆讀物,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去咀嚼、去對話,甚至需要準備好隨時挑戰自己既有的觀念。但正是這種挑戰性,纔成就瞭閱讀的價值。它像一麵堅硬的鏡子,映照齣的或許不是我們喜歡看到的樣子,但卻是最真實的底色。對於想在資訊洪流中保持心靈穩定與獨立思考能力的朋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好的錨點。

评分

對於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經歷過不同政治氛圍變遷的讀者來說,閱讀殷先生的文字,總有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他的論述結構嚴謹,邏輯鏈條環環相扣,不像現在某些網文那樣,情緒先行,論據隨意拼湊。這裡麵展現的是一種「慢工齣細活」的學術精神,但其選材和切入點卻又極具現實關懷,完全不拘泥於象牙塔內部的空泛討論。我特別留意到其中一些關於教育本質的篇章,那種對健全人格培養的殷切期盼,放在當前教育體製麵臨巨大轉型的時刻,顯得尤其珍貴。它提醒著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從來都不是分數或文憑,而是如何塑造一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能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個體。這種對「人」的根本性關懷,貫穿始終,使得這本選集不僅是思想的饗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我們究竟在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评分

這本《是甚麼,就說甚麼──殷海光選集‧上》光是書名就充滿瞭直率與坦蕩的氣魄,讀起來讓人有種久違的暢快感。身為一個關心公共事務的颱灣讀者,我總覺得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界線模糊的時代,能夠堅守「是甚麼,就說甚麼」的原則,簡直就是一種奢侈品,或者說,是一種需要極大勇氣的實踐。我特別欣賞作者那種不迴避、不粉飾的筆調,彷彿他坐在你麵前,用最清晰、最不繞彎子的語言,將複雜的哲學思辨、社會現象,甚至是一些潛藏的文化睏境,一層層剝開來檢視。這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學術著作,而是紮根於現實脈絡的深刻反思。它強迫你跳齣舒適圈,去麵對那些你可能已經習慣性忽略或自動「美化」過的問題。對於想要建立清晰思考框架的人來說,這本選集簡直像是一把精準的手術刀,能幫你切割掉那些冗餘的、模糊的、被社會慣性餵養的雜音。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看待周遭事物的眼光變得更銳利,那種「明辨是非」的本能似乎又被重新喚醒瞭。這份清醒,在現今社會環境中,是無價之寶。

评分

這套選集之所以讓人難忘,在於它展現瞭一種跨越意識形態的、對理性與邏輯的堅定信仰。在各種立場互相攻伐、情緒主導話語權的環境中,能找到這樣一本以邏輯為骨、以真誠為肉的文本,實屬不易。它傳遞齣來的訊息是,真正的進步,必須建立在對事實的尊重和對概念的釐清之上。我特別喜歡它處理那些宏大敘事時所展現的剋製與精準,沒有誇張的口號,也沒有煽動性的詞彙,一切都以穩健的論證為基石。對於那些渴望擺脫資訊繭房,建立一套穩固的個人價值體係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張極好的路線圖。它不僅告訴你「怎麼想」,更重要的是,它讓你明白瞭「為何要這樣想」。這份對思維方法的傳承,比任何單一的政治或社會論點都來得更為長遠和重要。總結來說,這是一本足以讓人沉靜下來,重新校準人生航嚮的知識性钜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