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生山茶之美 (電子書)

臺灣原生山茶之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子豪
图书标签:
  • 臺灣山茶花
  • 原生植物
  • 植物图鉴
  • 园艺
  • 花卉
  • 臺灣植物
  • 自然
  • 摄影
  • 电子书
  • 茶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灣茶歷史以1796年柯朝從福建引茶種入台,1855年林鳳池引青心烏龍種於鹿谷凍頂山,記載臺灣茶種來自中國大陸,不知臺灣有自己的原生茶種,分布區域與臺灣原住民有密切關係,也就是臺灣原生山茶,茶業改良場名為臺茶24號。作者近二十年投入研究臺灣原生山茶,此書是目前唯一專書。

  臺灣地理的形成早在冰河時期海水下降、地殼變動時,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擠壓下形成,歷經無數歲月累積,在人口遷入、天然條件的變遷下,而有現今臺灣原生山茶的現況。臺灣原住民則是最早和原生山茶在生活上並存著密不可分的淵緣與互融關係。山茶分布區域在中央山脈中部以南及東部較低海拔山區,在地理上南投縣有眉原山茶、鳳凰山茶、德化山茶區塊,嘉義縣有阿里山鄉樂野、龍頭山茶區塊,臺東縣有延平鄉永康山區的永康山茶區塊,最後的分布是臺灣原生山茶分布最廣也是量最多的六龜山茶區,由屏東至高雄都有它的生長環境。分析整個臺灣山茶的分布區域,我們發現原住民部落的棲息地和山茶文化有密不可分的生活連結。

  臺灣茶產業享譽全球,然而以往在臺灣茶史中的報導皆以臺灣茶是早年由中國大陸茶引進至臺灣為主,沒有任何一本專書具體介紹臺灣原生山茶的歷史背景,從歷史文獻考證、從地理環境、茶種鑑定與原住民之山茶文化考察調查撰寫的臺灣原生山茶。

  2020年「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正式成立,一致推舉對於臺灣原生山茶投入研究近20年時間的本書作者—鄭子豪先生(本名鄭智誠)擔任第一屆的理事長。以推廣臺灣原生山茶教育文化相關活動;以科學方法製作研究鑑定原生山茶;結合原生山茶與原住民茶文化、現代茶文化之交流,並提升臺灣原生山茶製作水準與產業效益;促進國際茶文化與產業之合作及交流事項;研擬出版原生山茶文化書籍等。
台湾高山野茶的幽深秘境与文化传承 深度探索台湾阿里山、玉山山脉的野生茶树生态群落,追溯其独特的地理、气候与生物多样性背景,呈现一场关于台湾本土山茶的植物学、生态学与人文历史的壮阔叙事。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台湾岛独特的高山环境,揭示那些长期以来被现代商业茶园光环所掩盖的,真正扎根于亚热带多雾山林深处的野生茶树(Camellia sinensis var. formosensis)的生命史诗。我们不谈论那些被人工驯化、大规模种植的知名高山乌龙,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云雾缭绕、人迹罕至的原始山林中,默默历经数百年风霜的古老茶树群落。 第一部分:地理的胎记与气候的塑造——野生茶树的诞生地 台湾岛的地质构造与气候条件,为野生山茶的繁衍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温床。本书详尽分析了台湾岛中央山脉,特别是阿里山、玉山山脉的垂直植被带分布,重点阐释了野生茶树主要栖息的中高海拔区域(海拔1200米至2500米)所具备的独特环境要素。 土壤学考察: 我们剖析了这些区域酸性红壤和富含有机质的林地土壤的化学构成,探讨其如何影响野生茶树的根系发展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与平地茶园的改良土壤相比,这些原生土壤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分布,是决定野生茶风味的根本因素。 云雾的魔法: 台湾高山环境以其充沛的降雨和常年不散的云海闻名。本书运用气象学数据,量化了这些区域的日照时数、昼夜温差以及空气湿度。解释了“山岚”如何扮演了天然遮阳网的角色,减缓光合作用速率,从而促进特定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生成,这是野生茶区别于平地茶风味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共生: 野生茶树并非孤立存在。本章细致描绘了与茶树共生的伴生植物群落,包括台湾铁杉、红檜、阔叶林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稳定的生态屏障,保护了茶树免受极端气候和病虫害的侵袭。我们考察了这些伴生植物如何通过涵养水源、调节地表温度,间接影响了茶树的生长节奏。 第二部分:植物学的沉思——台湾山茶的古老基因 本书的重点在于区分和识别台湾本土的野生山茶种群。通过形态学观察与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我们勾勒出台湾原生茶树的植物学图谱。 形态差异解析: 对比栽培种与野生种在叶片大小、革质程度、锯齿形态、花朵结构和果实发育上的细微差异。野生茶树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抗逆性,其叶片更厚、蜡质层更厚,这是在竞争激烈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适应结果。 古老血统的追溯: 探讨台湾山茶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讨论其与中国大陆乃至东南亚其他地区茶树种源的亲缘关系。重点分析了关于台湾茶树是否为史前物种遗存的假说,以及地理隔离对该地区特有基因库形成的影响。 生长习性与生命周期: 记录了野生茶树的平均树高、冠幅、树龄估算方法。不同于被修剪的矮化茶树,野生茶树能长成高达数米、树龄达数百年的乔木形态,其深扎的根系如何从岩缝中汲取养分,支撑其漫长的生命历程。 第三部分:人文的交织——山林中的茶与人 台湾山茶的历史,深深嵌刻在原住民的迁徙、开拓者的拓垦以及近代林业的兴衰之中。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活动与野生茶树的互动历史。 原住民的知识体系: 追溯台湾原住民族(如邹族、布农族)在接触汉人前,对野生茶树的应用和认知。茶不仅是饮品,更是药材、祭祀用品乃至交易媒介。我们收集整理了口述历史中关于“野茶”的记载,试图重建早期人类对这种资源的利用智慧。 拓垦时代的遗迹: 考察清代中后期,汉人进入山区时,如何发现并利用散布于山林间的野生茶树。这些早期的“寻茶”活动,常常是伴随着对土地的原始开垦,揭示了早期茶产业在非规范区域的粗放发展模式。 保护与伦理的困境: 探讨当代对于野生茶树保护的必要性与实践。随着生态意识的提升,如何平衡生态保育、科学研究与地方社区的生计需求,是当前面临的复杂议题。书中探讨了非法采摘对脆弱种群的破坏性影响,以及建立可持续监测体系的紧迫性。 第四部分:风味的不可复制性——从树到盏的转化 野生茶树的产量稀少、采摘困难,但其独特的内含物质赋予了成品茶无可比拟的复杂性和层次感。 微环境与风味化合物: 通过对不同海拔、不同林相下采摘的野生山茶样本进行化学分析,对比其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以及萜类化合物的比例。阐释为何高海拔的慢速生长造就了“山韵”的独特基调。 传统制程的复原: 记录和分析少量茶农采用的、模仿自然萎凋和发酵过程的古老制茶技艺。这些技艺往往依赖于季节变化和环境湿度,而非精确的机械控制,是人与自然信息交互的体现。 品饮的哲学: 最后的章节从感官体验出发,描述了顶级野生山茶在冲泡后展现出的特征——深沉的回甘、绵长的喉韵,以及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复杂香气。这不是一种快速消费的饮品,而是一种需要时间沉淀和细致体会的山林体验。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茶谱,而是一次对台湾高山生态记忆的深度挖掘,旨在唤醒公众对这片土地上最古老、最坚韧的茶树血脉的关注与尊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子豪


  本名鄭智誠。
  一生致力於推廣臺灣原生山茶文化與創意產業。
  〔茗響山茶)創辦人。
  〔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起人暨第一屆裡事長。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現任茶道與人文美學授課老師。
  南投日月潭茶文化推廣協會理事。
  台中霧峰林家花園國藝書院副院長。
  中華文化經貿生技交流協會理事。
  台灣霧峰林家林祖密將軍紀念協進會理事。
  出版《台灣原生山茶簡論》。

  鄭子豪(智誠)老師 資歷簡介
  1980年 開始葉研究及收藏
  2010年 參加大陸兩岸茶葉文化交流茶葉論壇
  主持數次臺灣野生山茶研討會
  2014年 受台中茶聯會邀請在秋山堂主題演講-臺灣野生茶
  2015年 北京故宮研究員到台進行兩岸茶文化交流
  協辦李殼摩書畫展茶席策展演出
  受邀臺灣國際茶文化創意與科技論壇主題
  演講-臺灣野生山茶之美
  2016年 受邀綠竹文化協會臺灣野生山茶之美演講
  中興茶博會大學館-明道大學茶道指導老師
  為台中市文化局長-林輝堂書畫展茶會策展
  受邀茶米店野生茶分享會數場
  經濟部中部軟體文創園區文化展
  2017年 進駐霧峰林家花園文化走廊
  南投日月潭茶文化推廣協會理事
  2018年 台中霧峰林家花園國藝書院副院長
  中華文化經貿生技交流協會理事
  臺灣霧峰林家林祖密將軍紀念協進會理事
  受邀參加第七屆兩岸藝術新天地論壇演講
  受邀參加北京茶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受邀參加深圳茶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受邀參加杭州文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受邀參加西安茶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受邀參加廈門文博會臺灣頂級工藝茶道老師
  2019年 現任茗響山茶茶道師資班老師
  現任彰化生活美學館茶道老師
  受邀至大陸南京、杭州、雲南、廈門、西安、漢中、寧德、
  武夷山、福鼎等地演講、授課、製茶之文化交流
  2020年 創立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 創會理事長
  參加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 設立臺灣原生山茶館之統籌展出和推廣
  受邀高雄市茶藝聯合促進會之演講授課推廣
  受邀南投縣日月茶文化推廣協會演講授課推廣
  受邀中華華人茶文化協會 烏山頭大茶會-茶和天下協辦推廣單位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現任 茶道與人文美學授課老師
  受南投縣日月潭茶文化推廣協會邀請演講授課
  九月出版台灣原生山茶簡論一書
  2021年 受邀參加日月潭茶文化推廣協會參加九族文化村櫻花茶會    
  受邀高雄茗泉茶藝研究會演講臺灣原生山茶
  受邀於高雄、台南、南投、台中2、3、4月份巡迴演講臺灣原生山茶課程十幾場次
  邀請西北大學茶學院院長孫斌製作臺灣原生山茶之大唐貢茶

图书目录

推薦序&自序
茶道為軸 茶藝為用          洪孟啟
以茶學提升到藝術哲學的境界 許耿修
臺灣原生山茶又見一章       陳國任
尋找臺灣原生山茶           蘇宗振
探索臺灣原生山茶的習茶之路 鄭子豪

壹、臺灣原生山茶之起源
1-1 茶樹之起源
1-2 臺灣原生山茶的過去

貳、臺灣原生山茶的歷史沿革及規劃
2-1 臺灣茶種的來源
2-2 臺灣原生山茶推廣栽種規劃

參、臺灣原生山茶的本質及生態環境
3-1 臺灣原生山茶的本質
3-2 臺灣原生山茶的生長環境

肆、臺灣原生山茶分布的七大區域
4-1 眉原山茶區
4-2 德化山茶區
4-3 鳳凰山茶區
4-4 龍頭山茶區
4-5 永康山茶區
4-6 六龜山茶區
4-7 德文山茶區

伍、臺灣原生山茶的製作歷史及適製性
5-1 臺灣原生山茶製作的歷史性
5-2 臺灣原生山茶製作的認知
5-3 臺灣原生山茶製作的教育訓練
5-4 山茶的適製性

陸、茶之六需-如何品茗山茶香
6-1 木質香
6-2 蜜香
6-3 花果香
6-4 生態香
6-5 品種香
6-6 製作香

柒、不同角度茶文化的陳述
7-1 臺灣野生山茶之美
7-2 茶行八道解析
7-3 習茶知茶的禪心
7-4 茶禮的人文美學
7-5 茶道六藝文化之展望

捌、茶學太極之精闢說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1597
  • EISBN:978986557161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9.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茶道為軸,茶藝為用 品賞臺灣山茶之風味特性
前文化部部長 洪孟啟


  中國是最早發現茶、飲用茶的國家,相傳神農嘗百草,曾日遇七十二毒,幸得茶而能解毒。距今一千四百年前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是全世界最早有系統研究茶學的專書,此書確立了茶在中國生活飲品中的地位,可視之為茶文化的濫觴。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模式經過長期積累醞釀所形成的,在華夏民族中,無論是市井小民日常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或是文人雅士怡情養性不可或缺的「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都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飲茶文化千百年來早已深入我們的生活,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亦與儒、釋、道的哲學思維相互融合,影響深遠。茶,這片神奇的葉子,數千年來一直在我們的生活裡散發著醇郁的芬芳,是專屬於我們文化的飲品,我們應該珍惜這份寶藏,認識它、研究它、推廣它,讓它站上世界舞臺展現風華。

  臺灣與中國間隔一衣帶水,無論物種或生活文化都有相關性,因地處海角一隅有海峽阻隔,故又具有能發展出獨特性的優秀條件。臺灣茶有源自大陸的品系,也有獨一無二的原生山茶品種,其豐富的資源和優良的歷史文化,是一座等待開發的寶山,在探討臺灣山茶文化之時,既要了解其歷史源流,又須注重其本土特性並發展之。

  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鄭理事長子豪先生,投入十數年心力,發掘、宣揚臺灣原生山茶之美,主導成立學會,親自探查臺灣山林,致力研究臺灣原生山茶,登高振臂呼籲保存這片屬於臺灣的獨特寶藏。經多年研究有成,將其心得整理出版《臺灣原生山茶之美》,本書是鄭理事長山茶系列專書的首冊,內容豐富,從茶樹的起源、臺灣山茶的歷史源流出發,以生物學的分類,證明臺灣原生山茶品種的獨立性,介紹臺灣特有的山茶品系;整理典籍史料,訪古論今,進一步提出對臺灣山茶未來發展的具體建議。書中以科學角度分析臺灣山茶的本質與生態環境,作者親臨探勘,足跡踏遍臺灣七大山茶區,一步一腳印地進行田野調查,訪問耆老、實地勘察、拍照錄影,整理各茶區現況並構思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圖文並茂,張張照片都彌足珍貴。

  書中無私地分享自己多年來對山茶的研究,從學術、製作、品茗、文化四個面向介紹茶道,包含六大茶類製作,品茗時的「六備」,與文化結合的新「六藝」,分析臺灣山茶之風味特性,適合採用何種方式製茶、宜製作成何種茶品,一一詳細的解析說明,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能提供山茶產製業者及茶道愛好者參考。

  除了知識性、技術層面的分享之外,本書令人矚目的還有更高層次的飲茶哲學觀,作者認為︰各種產業如果沒有融入生活、形成觀念,再經長期累積成文化,都將只是曇花一現,必須在文化底蘊下代代傳承,方能行之久遠。因此精心獨創「茶學太極圖」,以茶科學、茶藝、茶道架構起茶學完整的體系,對此作者自述︰「茶學之內義傳承以茶道為主軸,外意表飾則以茶藝為用,相應圓之而融合,輔以實證規範之茶科學證明而成」,欲以符應天地人合一的茶學精神,成就圓滿的茶學太極圖。仔細研讀,書中處處洋溢作者對茶學的熱愛,茶在作者心中已經不只是茶,既是哲學也是信仰。本書是了解臺灣山茶和品茗藝術的專著,除了可作為研究臺灣山茶的工具書外,亦體現了作者獻身茶文化的精神,值得愛茶人士一讀再讀。

  作為系列套書的首冊,本書已令人驚豔,期待後續作品陸續問世。

推薦序

以茶學提升到藝術哲學的境界
前臺灣國立工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許耿修


  生活創造藝術,藝術美化生活,幸福有味的人生在於能將生活藝術化,食衣住行原是生活,眼耳鼻舌身意的品味和享受則是植根於生活,卻又能超脫出生活而成為藝術。如何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是吾人終生追求的目標,讀鄭子豪理事長的《臺灣原生山茶之美》,讓我體驗到從「飲水」昇華到「喫茶」的生活美境。

  臺灣茶有豐富的資源和優良的歷史文化,這種源自生活的美學,既暖心又韻味無窮。忙裡偷閒,沏上一壺好茶,自斟自飲,多麼適性愜意;客來泡茶,是最常見的待客之道,「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佳」,主雅客來勤,同樣的,客人風雅,主人自然也殷勤,主客在茶盅琴韻詩文之間交心,一盞清茗酬知音,天下之樂,何甚於此?就連婚姻大事之中,也少不了茶,訂婚時新娘捧出甜茶敬客,新婚之日,長輩藉著「喫新娘茶」的習俗與新娘相識,並贈予見面禮,這是多麼有情有味的禮俗。想起民國四、五十年代,鄉間路邊常見一個大茶壺,上面用紅紙寫著「奉茶」兩字,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時代,行人靠著雙腳跋涉,烈日當空口乾舌燥之際,道旁的這一壺茶簡直就是甘霖。奉茶者秉持仁心,體察行人的需求提供茶水,飲茶者領受奉茶者的心意,由衷興起感謝之情,這是人與人之間何等美好的情意相連啊!

  茶,喝的不只是茶水,更是濃濃的生活情趣與人情義理。茶早在古代就是生活必需品,長期延續下來已發展出專屬於茶的文化和美學,在文學作品中,不乏以茶作為傳達生活雅趣或哲學義理的象徵,是東方文化獨特的飲食美學之一。《臺灣原生山茶之美》一書,特別聚焦介紹臺灣特有的山茶,從歷史源流、山茶本質及生態環境、茶區現狀、適製性等知識性角度切入,更進一步品茗,分析香氣、以茶行八道巧喻人茶遇合、融入禪心為茶之五心、提點茶禮中靜態動態的布置儀節、結合其他藝術領域,推展茶道六藝,最後,以茶學太極圖圓滿融合之。章節安排正是由具體的生活實製逐步提升到藝術哲學的境界,切實體現生活藝術化的理念。

  美是一種素養,是個人的選擇和追求,鄭理事長畢生鑽研茶學,特別鍾情於臺灣山茶,待人接物頗有古風,對發揚臺灣山茶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氣魄,今出版首部臺灣山茶專書,特為文誌賀。

推薦序

臺灣原生山茶又見一章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前茶葉改良場場長 陳國任


  茶樹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茶種;在山茶科(Theaceae)、茶屬(Camellia)中,茶是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茶樹(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係常綠木本多年生之異交作物,其生長發育、萌芽期及採摘期的控制,端視氣侯環境及栽培管理而定,品種間表現不同的生長特性。

  由於芽葉生長易受到氣溫、日照、水分及養分狀態等諸環境因子所影響,致使芽葉之外部形態及化學成分變異頗大,而影響產量及品質。臺灣氣候溫暖,適合茶樹生長,到處都有以茶知名的地方,由於原料和製法不同,茶的種類達數十種,其色、香、味之表現,是臺灣特色茶之精華所在;在製作過程中,那一曬一翻、一搖一抖、一炒一攤、一揉一揀,每一細膩的動作,都關係著茶香之幽雅飄逸及滋味之清醇甘潤。

  臺灣茶樹栽培品種之分類依親緣、適製性、樹型及產期可分為大葉種及小葉種;而臺灣原生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 )這幾年來係大家很陌生的領域,若以縣市區分主要分佈於臺東縣延平鄉永康山、高雄市六龜區南鳳山、屏東縣山地門鄉德文山、南投縣仁愛鄉眉原山、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山、南投縣魚池鄉德化社及嘉義縣阿里山等。茶樹係異交作物,因異花授粉致使株株變異而呈現遺傳質多型性;實生種有大葉種及小葉種綜合的各種特性,及製作上有很多不同的製法,如綠茶、白茶、青茶、紅茶、日曜茶(曬青製法)等茶類,且皆各有其香氣滋味;因此鄭子豪老師花費30年的歲月去探索原生山茶的神秘面紗,記載山茶種源、製法及香型特性有特殊的論述,分別介紹如下:

  一、在臺灣茶葉的發展史中,歷經荷蘭和鄭成功據臺、清朝統治及日本殖民統治迄今,甚少對臺灣原生山茶研究及了解,一直是個陌生的領域;在種源的認知上,本書針對山茶作一科學性的原野調查及實驗性的認證,提供數據化證明。在既有資料的研究整理中,再進行臺灣原生山茶生長環境,種源認知與生態氣候作整體性調查。

  二、因茶樹係異花授粉,茶葉變異十分廣泛,致使樹勢、芽色、萌芽期、葉形、萌芽期及適製性等等差異性很大,故在其茶葉的適製性上所考慮的因素也會相對增加。如何針對山茶特性來製作,必須先認知到山茶種源特性、區域性的生態及採集時季節性的變化,而在發酵程度及烘焙程度上有所調整及改變,以俾提高製茶品質,明確表達原生山茶特性而求進步發展。

  三、在茶學太極圖中,把茶道分為四項,其中品茗一項提到茶之六備:水質、器具、環境、人選,泡法及茶品;另外,基本上山茶品呈現之香氣有六需:木質香、蜜香、花果香、品種香、生態香及製作香,以六樣不同香氣品茗的歸項,清楚的把茶葉品茗分析,簡單整理成可以理解而不繁雜的香型。原生山茶是大家最迷惑的一塊,也是大家最想知道的一塊。

  本書的出版,必可增進國人對山茶認知的水準。更樂見未來鄭子豪老師能再投入更多資源,結合科技、文化與傳統一起研究,讓民眾對生命的本質與延續有更深的認識,養生健康觀念融入每人的生活,進而追求生命節奏更快樂的一章。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能了解茶而延續臺灣茶所付的使命,在茶香邈邈的悠然神韻下,更加豐富了您彩色的人生。

推薦序

尋找臺灣原生山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場長 蘇宗振


  臺灣也有原生種茶樹(山茶)嗎?而這些原生種山茶到底分佈在哪裡?適合製作什麼茶類?如何品茗原生種茶樹製作茶類的特色?對臺灣茶文化有什麼影響?這些都可以在本書獲得不少寶貴資訊。

  「茶」是全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之一,臺灣也有原生茶樹,其生長於原始山林中的原生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從臺灣府誌(編纂1685~1764年)及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略以,「可療暑疾」或「居民採其幼芽,簡單加工製造,而作自家飲用」等字樣,推測早期以最簡單方法乾燥後,採用煮或泡作為藥材或直接飲用。

  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理事長鄭子豪先生,自西元2006年開始進入原生山茶領域,期間走訪全臺灣原生山茶分佈區域,探索原生山茶在人為未開發的原始林地生長情況,發現部分原生山茶已有人為栽培狀況,栽培模式又可分為野放型、自然農法型、慣行、觀光型等;亦發現部分原生山茶已與傳統栽培種茶樹出現雜交型,其風味與適製性均發生變化,也提供茶農多樣化的製茶選擇;並依據不同類型茶葉的風味,提供消費者或茶藝文化推廣者如何品茗,以獲得最佳風味的感受與享受。感佩於子豪兄對原生山茶的情有獨鍾,為的是尋找一個從品種、製程到品茗真正屬於「臺灣茶」的堅持與用心,由「一葉興百業」到「一葉一菩提」逐夢踏實。

  有關臺灣原生山茶在本書中有完整的架構呈現,且在臺灣原生山茶的學理、歷史面向與文化層面中,作者參考不少文獻,並提供創新想法,極具見地。茶學無涯,極力推薦不管是第一次想品嚐臺灣原生山茶的人士,或是以具有多年經驗的愛好者來說,本書將提供相當完整的資訊可供參考,值得一讀。

導讀

  混沌之初生命之始,天地萬物孕育而生,自億萬年前開始的自然演化,到誕生植物之茶屬的茶種,歲月悠悠,已數不清有多少進化交替與世代輪迴。而臺灣原生山茶的誕生,更是地表遺留植物中彌足珍貴的瑰寶。地球自地殼劇烈變動之冰河時期,雲貴高原形成而有了茶源生命,繁衍至最東部的臺灣島國,是為臺灣原生山茶之始,延續至今歷經數百萬年,真的太不容易了!在此,我們不只要了解山茶演化過程的生命史,更要對茶的起源至臺灣原生山茶的誕生,表達其無限的尊崇及敬意!

作者序

探索臺灣原生山茶的習茶之路


  有人問我:為何要在臺灣原生山茶這條如此坎坷的路上,投入如此多的時間、精神、金錢而不放棄?我的理念為何?我告訴他們一個沉默的心願:臺灣應該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茶」的本源與驕傲。當時我的心態是認真嚴肅而敬畏學習,但圍繞的能量卻是懷疑茫然,而這也是觸發我十幾年來對山茶不離不棄的動力。臺灣所有的茶種源皆是外來,在發掘了唯一可以代表臺灣茶的祖先時,我能不心動嗎?自西元2006年進入原生山茶的領域至今已十六個年頭,算算自小到今也四十幾個年頭在茶中學習,由無到有的習茶路程,由臺灣到大陸各地,體驗不同茶的深遠文化差異及不同品種製法的技巧,深深體會自己茶學的不足,且無立足之根本,而臺灣原生山茶正可彌補臺灣茶文化所曾失去的地平線。

  又有人問我:臺灣原生山茶有何好?令我如此癡迷?我告訴他們:「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爭高自成峰」,好與不好自在心中,又何必心有所執。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臺灣有此瑰寶而生,豈可棄之而不顧?「本立而道生」吾人應先立本方能有所發展。

  我們成立臺灣原生山茶文化學會之宗旨,期盼此一平臺,可以讓願為山茶盡一份力量的人,有學習及教育訓練的地方,集眾人之力,發揚山茶之願。在此並書「茶學太極圖」之思想中心共同奮鬥。又知學術之根本必須先有完整的教材,故在茶區探索、製作技巧、品茗能力上親力親為,盼能有所貢獻。原生山茶與大葉種茶、小葉種茶並列臺灣茶三大體系,而原生山茶是茶屬之獨立種喬木,在海島型氣候的臺灣,誕生了世界獨一無二的臺灣原生種茶。撰寫此書,抒寫淺見,惟願為臺灣山茶之傳承發展略盡綿薄之力。如有遺漏錯失之過,尚請前輩、同儕們給予指正,以期有所學習改進,不失著作之初心。

  此書之撰寫先以簡單之山茶概念初冊出版,因篇幅過大,先出版首冊接受各位先進指正後,後續將再出版相關之研究論述,以茲承續指教。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環境保育的角度來看,我對這本書抱持著非常高的期望,那就是它能否有效提升大眾對這些在地物種的保護意識。單純的「美」不足以讓人們願意去行動,必須讓讀者意識到,這些山茶花正面臨著棲地喪失、外來種競爭或是氣候變遷帶來的生存威脅。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既科學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去描寫這些植物在歷史長河中的角色,也許是早期原住民的利用方式,或是日治時期植物學家對它們的首次記錄。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關於「如何在家中或花園中友善種植」的建議,教導讀者如何支持原生種的復育,而不只是單純的觀賞,那就更有意義了。知識的傳播,最終目的是喚醒守護的責任感。

评分

收到這本電子書後,我立刻就把它下載到平板上準備慢慢品味。說真的,現在市面上關於花卉的書籍非常多,但能專注於「台灣原生」這個特定範疇的,其實不算常見。我特別期待它在分類學上的嚴謹度,希望作者不只是做簡單的物種羅列,而是能提供更深入的遺傳多樣性分析,或是探討它們與台灣特有昆蟲之間的共生關係。畢竟,生態系統是緊密連結的,單獨看一朵花的美,總覺得少了一點深度。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植物學家的田野調查筆記、觀察手稿的複製品,那肯定會大大加分。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給愛花的園藝愛好者看,更能成為植物生態研究者手邊常備的參考資料,能夠成為我們認識台灣本土生態寶庫的一扇重要的窗。

评分

坦白講,我原本對電子書的閱讀體驗有點保留,總覺得圖鑑類的書籍還是紙本書的色彩飽和度和觸感比較好。不過,這次讀這本《臺灣原生山茶之美》,讓我對電子版的優勢有了新的認識。它的排版非常乾淨俐落,圖片的解析度極高,放大檢視那些花瓣上的細微紋理和花藥的結構時,效果出奇地好,甚至比我用手機拍到的現場照片還要清晰。而且,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在通勤時也能隨時查閱,隨時被那些美麗的影像抓住注意力。我特別喜歡它可能內建的超連結功能,希望點擊物種名稱就能跳轉到相關的學術文獻或者棲地分布圖,如果這些互動性做得好的話,絕對是傳統紙本書無法比擬的優勢,讓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即時、更立體。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吸引人,用那種很沉穩的墨綠色調,配上幾株形態優美的山茶花特寫,感覺就很有質感。我本來就對台灣特有的植物很有興趣,這幾年開始關注一些生態保育的議題,所以看到這本電子書的標題時,眼睛馬上就亮起來了。我預期它會像一本精美的圖鑑,不僅僅是介紹名字和外觀,更希望能夠深入挖掘這些原生種在台灣不同海拔、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生存之道,還有它們在地方文化或傳統藥用上的小故事。畢竟,要真正欣賞美,不只要看見,還要理解它背後的生長脈絡和環境條件,才能體會那份「原生」的珍貴與不易。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那些人跡罕至的山區,用文字和影像去感受那些在霧氣繚繞中靜靜綻放的生命力,那種獨一無二的台灣之美。

评分

閱讀這類主題的書,往往考驗著作者的敘事功力,如何將冰冷的植物學數據包裝在引人入勝的故事裡。我最想在裡面找到的,其實是「人」與「山茶」之間的故事。例如,有沒有哪個偏遠山區的老茶農,世代守護著某一片獨特的山茶群落?或者,某個已經消失的族群,曾經如何利用這些山茶來製茶、入藥,那份隨著時代變遷而流失的傳統工藝和生活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溫柔的嚮導,不只是帶你看見花朵,更是帶你認識那些與這些山茶共同呼吸、共同生活的土地與人們。那種帶著泥土芬芳和歷史厚度的敘述,遠比單純的圖鑑描述來得更深刻、更雋永,讓人讀完後,心中會留下一份溫暖而堅定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