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萃咖啡學:用時間換取水滴、冰滴、冰釀的甘醇風味 (電子書)

冷萃咖啡學:用時間換取水滴、冰滴、冰釀的甘醇風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維新
图书标签:
  • 冷萃咖啡
  • 冰滴咖啡
  • 冰釀咖啡
  • 手沖咖啡
  • 咖啡
  • 咖啡製作
  • 咖啡教學
  • 風味咖啡
  • 居家咖啡
  • 冷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低溫萃取的咖啡,味道甘醇、酸度較低、苦味溫和,發酵後更添層次,如同陳釀的酒一樣醉人。

  好喝的冰咖啡,聞起來的香氣雖然不如熱咖啡那麼奔放上揚,但一入口後各種好滋味、香氣與觸感紛至沓來,豐富著我們的口,滿足著我們的心。但不是只加了冰塊的冰咖啡,而是經由冷水或冰水慢慢萃取得來的冷萃咖啡,顛覆一般咖啡的想像,享受的是品酒一般的香醇風味與沁涼的快感。

  當咖啡成為許多人的每日必須飲品,除了咖啡豆產區與品種的差異、烘焙輕與重的分別、熱咖啡沖泡法不同之外,還有一種喝咖啡的樂趣,就是冷萃咖啡。炎炎夏日,冰咖啡的發酵香氣與清涼感尤其令人著迷。

  冷萃咖啡大致可分為—水滴式、冰滴式、冰釀式三種作法。這三種方式由於萃取條件不同,會造成不同的風味與口感,但都屬於冷萃咖啡。冷萃咖啡的原理和冷泡茶是一樣的,就是以低溫長時間浸泡的方式讓咖啡內的風味慢慢溶出。

  本書要教讀者自製沁涼無比、口齒留香的冷粹咖啡飲品。有關咖啡豆的選擇、冰滴設備的選擇、冰滴、水滴、冰釀的不同萃取法、口感的掌握、香氣的獲取、保存方法....等等都是一杯冰咖啡好壞的關鍵。

  利用四種方式製作冷萃咖啡風味:

  水滴法:以室溫水萃取,直接飲用,有如醇厚濃郁的威士忌。
  冰滴法:以冰塊水萃取,直接飲用,有如清香爽口的雞尾酒。
  冰釀法:以萃取好的咖啡放冷藏發酵,或將咖啡粉泡在室溫中,放冷藏發酵,有如陳年的女兒紅。
  濾茶袋浸泡法:與茶包一樣浸泡於冷水中,放冷藏發酵,有如清爽的冷泡茶。
 
  能喝到和酒一樣風味和香氣的冷萃咖啡時,喝咖啡的樂趣更加提升。冷萃咖啡就如同它的風味,需要放在冷藏室下慢慢發酵,隨著封存時間愈久而愈甘醇無比。本書所有相關的知識與製作方法將帶來不一樣的咖啡新享受。

達人推薦

  * 台灣精緻咖啡協會理事長|曾寧春
  * WCRC世界烘豆大賽冠軍|賴昱權Jacky Lai
  * 2017 WCTC世界杯測賽第四名|莊玄
  *台中-歐舍咖啡-2009WSC第一屆世界虹吸咖啡大賽冠軍|李雅婷
  *台北一席AloneTogether咖啡老頑童|高振御
  *咖啡學系列作者|韓懷宗-「言簡意賅,條理分明」
  * 2016 TOPER咖啡烘焙大師賽 台灣區冠軍|李一凡-「身為咖啡人,如果您錯過了《精粹咖啡始末》,您再也不能錯過這本《冷萃咖啡》;若您是正在學習咖啡的道路上,老王20年咖啡萃取精華與魔鬼般的細節,更是您不能錯過的。」
醇厚时光:探寻传统手冲与意式浓缩的咖啡艺术 一趟穿越风味边界的深度探索之旅,献给所有渴望在日常中捕捉非凡咖啡体验的探索者。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咖啡世界的两大核心支柱——经典手冲与意式浓缩——进行一次全面且深入的解析。这不是一本关于新兴萃取方法的指南,而是对咖啡历史沉淀下来的,最精粹、最考验技艺的两种流派的致敬与解构。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对基础原理的精准掌握和对细节的极致把控,将日常的咖啡冲煮提升至近乎严谨的科学与美学结合的高度。 第一部分:手冲艺术的严谨与克制 手冲咖啡,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对水温、流速、粉水比例以及研磨度的微观控制。本书将首先从最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入手,解析水在冲煮过程中与咖啡粉颗粒接触时所发生的萃取动力学。 1. 研磨度的精确校准: 我们将详细探讨不同研磨度(从极细到粗糙)如何影响萃取速率和风味轮廓。书中将配有大量的显微图像对比,展示不同刀盘和设置下咖啡粉颗粒的实际形态,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所使用的咖啡豆烘焙程度和冲煮设备(如V60、爱陶式、Chemex)来“听取”研磨机的声音,判断其是否达到了理想状态。不仅仅是“粗”或“细”,而是精确到微米级别的考量。 2. 水质的秘密: 咖啡风味的80%取决于水。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硬度(总溶解固体TDS)、碱度和pH值对咖啡酸度、甜感和醇厚度的决定性影响。读者将学会如何使用简单的测试工具来评估日常用水质量,并掌握如何通过“二次蒸馏”或添加特定矿物盐的方式,来配制出最适合特定产区咖啡豆的“理想水”。 3. 冲煮手法:从注水到控制: 我们将摒弃模糊的“画圈”描述,转而采用流体力学和时间序列分析来解构闷蒸(Bloom)的真正目的——均匀释放二氧化碳并预湿润粉层。随后,我们将分解注水动作中的关键变量:水流的稳定性和高度、水流的速度变化(加速与减速的契合点),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变量来控制萃取均匀度(Extraction Uniformity)。书内会提供多张流速追踪图表,直观展示优秀冲煮者与普通冲煮者在时间轴上的差异。 4. 器具的哲学选择: 从陶瓷的保温性到滤纸的纤维结构,每一种冲煮器具的选择都预设了一种风味倾向。我们将对比分析不同滤杯的侧壁设计如何影响水流路径和接触时间,以及厚度不同的滤纸如何过滤掉或保留了咖啡油质,从而指导读者根据自己偏爱的风味(清晰度 vs. 醇厚感)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第二部分:意式浓缩的极限压力与速度 意式浓缩是咖啡世界的终极挑战,它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高的压力,从紧密压实的咖啡粉饼中萃取出浓缩的风味精华。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驾驭这门“高压的艺术”。 1. 咖啡机的“心脏”:泵与锅炉的温度稳定性: 意式浓缩的灵魂在于恒定的温度和压力。我们将详细解析不同类型泵(振动泵与旋转泵)的工作原理及其对压力曲线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PID温控系统如何确保萃取过程中水温的微小波动被最小化,以及如何通过预热和冲煮头温度的设定,来补偿咖啡粉饼的“冷启动”效应。 2. 研磨与布粉的微观工程学: 意式研磨的精度要求远高于手冲。书中将展示专业研磨机刀盘的几何形状如何影响粉末的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并强调“均匀性”比绝对粒径更为重要。布粉(Distribution)环节将被视为抵抗“通道效应”(Channeling)的关键防线。我们将介绍多种布粉工具(如WDT工具、布粉器)的原理,并通过X射线断层扫描(CT扫描)的模拟图,展示不良布粉如何导致水流偏斜,造成不均匀萃取和苦涩风味的产生。 3. 压粉的艺术与科学: 压粉不再是简单的“压实”,而是构建一个具有精确渗透阻力的“咖啡饼”。我们将分析施加的压力(磅数)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均衡压力”与“侧压”的区别。书中将引入“粉饼密度测试”方法,帮助读者量化其压粉技巧对萃取稳定性的贡献。 4. 萃取参数的优化与“泵拉”: 意式浓缩的黄金比例(Ratio)是起点,而非终点。本书将引导读者掌握如何根据不同的烘焙度和豆种,调整萃取的“时间窗口”(Shot Time)和“产率”(Yield)。我们将详细分析“预浸泡”(Pre-infusion)技术——低压对粉饼的温和润湿如何显著改善萃取均匀度,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流速图谱(Flow Profiling)来实时调整压力,以期达到最平衡的酸、甜、苦的融合。 第三部分:风味化学与品鉴的桥梁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最终目标都是风味的体现。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致力于建立科学的萃取与人类感官之间的联系。 1. 萃取率与风味光谱: 我们将引入萃取率(Extraction Yield)的概念,并解释低、中、高萃取率分别对应了咖啡中的哪些风味物质(有机酸、糖类、黑色素等)。读者将学会如何通过调整萃取时间或研磨度,精准地将风味目标锁定在“酸甜平衡的巅峰”区域。 2. 瑕疵风味的诊断与修正: 书中会详细列举“酸涩(Sour/Under-extracted)”、“苦涩(Bitter/Over-extracted)”、“空洞(Hollow)”等常见风味缺陷的科学根源。每一个缺陷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可以被调整的物理变量,提供详尽的“如果……那么……”的故障排除流程图。 3. 感官训练:超越“好喝”的界定: 最后,我们将介绍专业的咖啡感官描述系统,帮助读者将模糊的感受转化为精确的词汇。通过对比在不同萃取参数下制作出的同一种咖啡,读者将能训练出敏锐的味觉分辨能力,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地享受咖啡的复杂层次。 总结: 《醇厚时光》是一本面向深度咖啡爱好者、咖啡师培训及专业烘焙师的参考书。它拒绝浮于表面的技巧展示,而是深入探究咖啡萃取背后的物理、化学和工程学原理,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通过对经典技术的精湛掌控,最终实现对咖啡风味的完美驾驭。翻开此书,即是翻开通往咖啡萃取科学殿堂的大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維新


  文化大學生物系畢業。高中畢業大考落榜時,比生物領域早一步與咖啡相識,在傳統咖啡店中學習技藝,以土法煉鋼的實作方式累積經驗,從只知道麥斯威爾的小毛頭進化成可以自煮自烘的老毛頭。堅信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工作經歷
  不咖啡負責人兼吧台手兼烘豆師(2012~)
  烘焙者咖啡松德店店長(2010~2012)
  烘焙者咖啡南西店店長(2009~2010)
  台南MASA  LOFT吧台手兼烘豆師(2007~2009)
  烘焙者咖啡永康店店長(2005~2007)
  烘焙者咖啡內湖總店員工(1997~2005)

  比賽經歷
  2010 WSC世界虹吸大賽台灣選拔賽第四名
  2011 WSC世界虹吸大賽台灣選拔賽評審
  2013 WSC世界虹吸大賽台灣選拔賽評審
  2014 WSC世界虹吸大賽台灣選拔賽評審
  2016 WSC世界虹吸大賽台灣選拔賽評審
  2017 WSC世界虹吸大賽台灣選拔賽評審
  2017~2018 WSC世界虹吸大賽國際評審

  教學經歷
  2011~2012 實踐大學推廣教育部咖啡烘焙達人班授課講師

图书目录

前言 冷萃咖啡的發現

CHAPTER1. 萃取概論
冰咖啡比熱咖啡貴
用時間萃取的香濃風味
冷萃咖啡的萃取原理與影響因素
1.  研磨粗細
2.  粉水比
3.  萃取溫度
4.  攪拌程度
5.  萃取時間
6.  水

CHAPTER2. 冷萃咖啡風味的影響因素
咖啡豆品種、後製法、烘焙深度與風味的關係
咖啡豆後製法對風味的影響
咖啡豆烘焙深度對風味的影響
過濾咖啡材料對風味的影響

CHAPTER3. 三種冷萃方式造成的口感差異
三種冷萃方式的口感差異
三種冷萃方式的風味比較
冷萃咖啡的咖啡因是否比較低?

CHAPTER4. STEP BY STEP冷萃咖啡製作過程
冷萃咖啡使用工具

四種冷萃咖啡做法
1.水滴法---風味有如醇厚濃郁的威士忌
2.冰滴法---風味有如清香爽口的雞尾酒
3.冷泡壺冰釀法---風味有如需要陳年的女兒紅
4.濾茶袋浸泡法---風味有如清爽的冷泡茶

CHAPTER5. 冷萃咖啡風味與香氣的品嘗與練習
如何品嚐一杯冷萃咖啡
冷萃咖啡風味的實驗比較
冷萃咖啡的飲用法
․純飲溫度不同滋味不同
․加了氣泡、氮氣的冷萃咖啡又香又清爽
․加奶調和的特殊風味
․加入發酵農作物(酒)的成熟風味
搭配食物的原則
飲用須知
品嚐練習時的感受形容方向
․酸
․甜
․苦
․觸感
․香氣
․發酵風味

CHAPTER6. 冷萃過程的問題處理及其他小細節
器具清潔方法
更換濾布的時機
使用冰滴咖啡壺時,粉槽卡住的解決方法
冷萃過程問題處理與其他小細節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63585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6.9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话说回来,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设计也挺加分的,毕竟是电子书嘛,阅读体验很重要。整体风格偏向于那种沉静、专业的质感,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网红咖啡书。图文并茂这一点做得非常到位,很多复杂的萃取曲线和设备结构图解,用清晰的插画呈现出来,比看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要直观得多。尤其是一些细节处理,比如不同滤杯的流速对比图,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作为长期关注咖啡器具的玩家,我总觉得市面上很多书在“物”的呈现上不够精准,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人对那些冰冷器皿背后的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之后,我立马就去添购了一些之前观望很久的配件,准备按书里的方法再实践一遍。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咖啡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极致风味的咖啡爱好者来说,绝对是宝典级别的存在。内容写得非常扎实,完全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介绍。作者把每一个环节都拆解得很细致,从生豆的挑选到烘焙度的拿捏,再到最后的萃取,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学问。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分析了不同水温和研磨度对风味的影响,看得我茅塞顿开。以前总觉得冲煮咖啡就是把热水倒下去,现在才明白,原来水和咖啡粉的每一次接触都是一场精密的化学反应。作者的语言很有条理,逻辑性很强,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娓娓道来他的心法。对于想从入门跃升到更高阶的咖啡玩家,这本书的指导价值非常高,让我感觉我的手冲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内敛,有一种老派匠人的味道,读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现在很多咖啡书为了吸引眼球而堆砌的那些网络热词或夸张的形容。作者的叙事是围绕着“如何更精确地还原你心中理想的那杯风味”展开的,充满了对细节的敬畏。它没有过度美化咖啡制作的过程,而是坦诚地揭示了成功背后的辛苦和对变量的严格控制。对于我这种追求学术性和严谨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本简单的冲煮指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风味工程学”的入门教材。看完之后,我对待手中那杯咖啡的看法,已经从“好不好喝”转变为“这个风味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层次感瞬间提升了不止一个level。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这个维度的深度挖掘。很多咖啡书都会提到时间,但这本书似乎把时间视为一种可以被量化和控制的“原材料”。作者没有避开那些看似繁琐的定量分析,反而将其视为提升稳定性的关键。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关于“静置时间”和“萃取时长”对风味轮廓重塑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是一种对咖啡制作耐心的哲学考验。现在很多店追求快,但这书却反其道而行,教你如何利用漫长的时间,让风味物质更优雅地释放出来。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精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咖啡只是其中一个载体罢了。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操指导性极强,几乎可以被视为一本“咖啡师手册”。里面给出的配方和参数范围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而且作者很聪明地没有把所有参数“锁死”,而是提供了不同风味倾向下的调整区间。比如,如果你偏爱明亮的花果香,应该在哪个参数区间调整;如果想突出坚果和巧克力的醇厚感,又该如何微调。这种弹性设置,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但想进行个性化定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我试着按照书里介绍的“极端参数”进行了一次实验性的冲煮,虽然结果可能不适合日常饮用,但它让我清楚地看到了参数边界在哪里,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风味想象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