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人類世:從宇宙大霹靂到人類文明的科學世界觀 (電子書)

丈量人類世:從宇宙大霹靂到人類文明的科學世界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竹亭
图书标签:
  • 宇宙学
  • 人类世
  • 科学史
  • 文明
  • 宇宙大霹靂
  • 地球科学
  • 环境科学
  • 科学哲学
  • 科普
  • 未来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講述人類世主題的本土科普創作
認識當代最重要環境議題的最佳入門讀本!

人類世,是地球的危機還是轉機?
立足本土,放眼宇宙
思考人類存亡的終極挑戰

    「人類世」是一個地質年代上的時間尺度,最初由諾貝爾獎得主克魯琛提出,地質年代大多是由自然事件所決定,然而近代科技發展卻造成全球暖化、生物滅絕、臭氧破洞等全球性的環境巨變。「人類世」指的就是人類以單一物種之姿,開始有能力來撼動、干擾大自然過程的時期。

    本書是提供國內中學及中學程度以上,從自然史觀點介紹「人類世」的本土科普讀本。首先從宇宙、太陽系到地球,宏觀地認識我們的自然環境。接著談生命和人類的演化,回顧人類遍布全球、發展文明的歷史。也從台灣觀點出發,介紹南島語族的大遷徙,勾勒出台灣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最後詳述人類世概念的來龍去脈,並檢討科學和科技在近代的演化進程。

    對於誤用科技縱容物質文明的氾濫,我們必須及時產生自覺,建立合理且良善的世界觀。人類需要認識對周遭環境的影響,節制物質欲望,提升精神文明,設法與自然永續並存,這也是未來教育的關鍵方向。

專文推薦

王寶貫|中研院院士、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客座特聘講座教授

「本書的行文流暢,風格平易,涵蓋學門也非常廣,不僅足以作為環境教育的教科書,也很適合高中以上、關懷地球環境的社會大眾閱讀。」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家維|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侯金堆講座教授
林俊良|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國立中興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
林士超|國立興大附中教師、2020年全國科展地科及環境科學第一名指導老師
周芳妃|教育部師鐸獎、北一女中化學科教師
孫維新|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曾耀寰|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科學,其實源自人文主義,產生了對世界最無與倫比的理解。只是很可惜地,在我們的社會中,科學似乎只是淪為工具,而非世界觀。這本深具科學世界觀的好書,帶領我們探索在這個人類世中,我們該如何上下而求其索。」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轉變人類文明的四次工業革命首先由水力及蒸汽作為動力源,突破人力與獸力的限制,至第四次工業革命導入智能聯網技術,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及智慧。近年商業太空的快速發展即將促成下一波工業革命,人類文明不再侷限於過度開發的地球,邁向浩瀚無垠的宇宙,將解封無可拘泥的夢想。」
——林俊良|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國立中興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

「你困惑文明證據如何定義人類世嗎?你懷疑科學方法如何丈量人類世嗎?你了解哲學理念如何發展人類世嗎?這本書就如同燈塔指引年輕人思想,讀完這本書,你將深刻省思人生價值,也把握學習機會找出未來你在人類世的定位。」
——周芳妃|教育部師鐸獎、北一女中化學科教師
 
 
《宏观宇宙的深邃回响:从量子泡沫到星际文明的物理学之旅》 这是一部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宇宙万物起源、演化及其未来命运的科学普及著作。本书将以严谨的物理学原理为基石,辅以生动的叙述和直观的图像,构建起一个跨越时间与尺度的宏大图景,旨在揭示隐藏在自然界最基本法则背后的深刻奥秘。 第一部分:时空的织布与基本粒子之舞 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我们理解物质与能量的基石——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我们将从普朗克尺度出发,探讨时空在极高能量密度下可能呈现的奇异形态,即量子引力理论试图描述的领域。我们不会止步于标准模型的介绍,而是会深入探讨那些仍在探索中的前沿领域,例如超对称理论(Supersymmetry)的可能性、额外维度(Extra Dimensions)的存在迹象,以及弦论(String Theory)如何试图统一所有基本力。 随后,我们将细致描绘“大爆炸”后的最初瞬间。这不仅仅是对宇宙膨胀模型的重复,而是对暴胀理论(Inflationary Theory)的深度剖析。读者将了解到,微小的量子涨落如何被暴胀机制放大,最终成为今天我们所观测到的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种子。我们将探讨暗物质(Dark Matter)的性质及其在宇宙结构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分析各种实验(如直接探测实验和间接观测)试图捕捉这些神秘粒子的努力。 在物质构成的层面,本书将详细阐述夸克和轻子如何通过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和引力结合,形成质子、中子,并最终形成原子核。我们会运用费曼图(Feynman Diagrams)的直观方式,解释不同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力的传递机制。同时,对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的探讨也将占据重要篇幅,解释为何我们的宇宙中充斥着物质,而反物质却如此稀有。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与死:宇宙炼金术的舞台 当我们构建起宇宙的物质基础后,视角将转向宏观结构——恒星和星系的诞生与演化。本书将以恒星的生命周期为主线,揭示宇宙中所有重元素诞生的熔炉。 我们将从巨大的分子云坍缩开始,详细描述原恒星的形成过程,以及核聚变点燃的“奇迹”。对于主序星,我们将探讨其内部的能量平衡机制,如何维持数亿年甚至数十亿年的稳定燃烧。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恒星演化的终极命运: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特别是对于黑洞,我们将超越事件视界的概念,探讨信息悖论(Information Paradox)、霍金辐射(Hawking Radiation)的物理含义,以及它们在星系演化中的关键角色。 更进一步,我们将讨论超新星爆发(Supernovae)的壮观场景。这不仅是恒星生命的终结,更是宇宙化学演化的关键节点。通过Ia型和II型超新星的观测,我们得以测量宇宙的膨胀速率,并进一步理解暗能量(Dark Energy)的性质。 第三部分:星系、时空曲率与引力波的涟漪 本部分将把目光投向星系尺度的物理学。我们将分析星系的分类、形成和并合过程,解释星系团和超星系团如何构成了我们所见的宇宙网状结构(Cosmic Web)。暗物质晕(Dark Matter Halos)在星系形成中的引力支架作用将得到重点阐述。 对广义相对论的理解是理解这一尺度的核心。本书将用清晰的方式阐释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几何意义,即质量和能量如何弯曲时空,而时空的弯曲又如何指导物质的运动。我们将利用著名的实验证据(如水星近日点进动、引力透镜效应)来巩固这些理论。 引力波的发现是近十年来的重大突破,本书将对此进行详细解读。我们将介绍LIGO和Virgo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并分析它们捕获到的双中子星并合、黑洞并合等事件数据,这些数据如何为我们提供了检验极端物理条件下的引力理论的全新窗口。引力波天文学被视为一个全新的感官,它使我们能“听到”宇宙的碰撞。 第四部分:从复杂性到认知:宇宙的涌现定律 在构建了基本的物理图景之后,本书将探讨物理规律如何导致复杂性的涌现,并最终触及生命和认知的边缘。我们将讨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在宇宙演化中的驱动力,以及如何在耗散系统中观察到自组织现象。 复杂系统理论和信息论将作为工具,用来理解从化学反应到生物系统的转变。我们不会深入生物学细节,而是关注“生命系统”作为一个特殊的、抵抗局部熵增的物理现象,是如何在能量梯度的驱动下,通过反馈机制和信息编码实现自我维持和复制的。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提出关于宇宙终极命运的思考。根据当前的物理模型,我们将探讨“热寂”(Heat Death)、“大撕裂”(Big Rip)或“大坍缩”(Big Crunch)等可能的结局,并讨论如果宇宙的物理常数略有不同,我们的现实将会如何面目全非,从而引出对“精细调节问题”(Fine-Tuning Problem)的哲学性反思。 全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基于坚实科学的、连贯的宇宙叙事,激发对我们所处这个由基本粒子和时空结构编织而成的宏伟现实的敬畏之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竹亭
*台大科教發展中心創辦人、跨領域通識課程教授

1950年生,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台灣大學化學系學士,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化學博士。學術研究專攻有機金屬化學、配位化學及其催化反應。

台灣科普教育重要推廣者,創立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為國內網路科學傳播的主要推手,也是科學與人文跨科際教育、跨領域教學的先行者。

長期參與中學化學教育教科書的編審用考,主張閱讀是科學教育中不可取代的學習方法,教科書為最基本且重要的最佳工具。此外亦擔任十二年國教108課綱自然科學領域「探究與實作」研發委員召集人。科學之外崇拜啟蒙運動,喜好書法及西方音樂、美術。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人類世:一個新的覺悟|王寶貫
自序   科學與人類世──科學與科技在人類世如何演化?
               
前言:科學家的世界觀──科學的世界觀是如何形成的?  
第1節    科學革命開啟了近代科學的世界觀
第2節    望遠鏡讓人類視野投向宇宙邊際
第3節    顯微鏡擴展了人類的微觀視野
第4節    新思想與新知識論萌芽
第5節    近代化學揮別鍊金術
第6節    拉瓦節與道爾頓創立了元素與原子組成物質的世界觀
第7節    科學時代,福焉?禍焉?現代科學的省思
                   
第1章:科學家如何看宇宙時空──科學家如何知道宇宙有138億年?      
第1節    我們位在宇宙的何處?
第2節    宇宙的年紀有多老?
第3節    從天文學到宇宙學
第4節    省思:何謂偽科學?

第2章:從探索太陽系到太空旅行──人類世殖民太空的目標為何?      
第1節    人類如何認識太陽系?
第2節    太陽系的形成與前世今生
第3節    太陽系的組成
第4節    近距離探測太陽系天體
第5節    人類世向太空殖民
第6節    太空殖民的省思

第3章:地球的演化──科學能解決地球的環境危機嗎?    
第1節    風調雨順的地球
第2節    生物圈穩定的環境
第3節    能源與環境的四個主要危機

第4章:生命的演化──第六次生命大滅絕將是人類世的宿命嗎?    
第1節    演化之舞──Life finds its way!
第2節    生物大滅絕
第3節    居維業和萊伊爾主張的漫長地質時間

第5章:人類的興起──人類是如何遍布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第1節    人類的演化
第2節    DNA與人類大遷徙
第3節    全新世南島語族大遷徙
第4節    南島文化是台灣主體的一環
第5節    省思:人是萬物之靈嗎?

第6章:人類文明與人類世──科學能開創人類世未來的新契機嗎?                                            
第1節    24小時框架下的全新世
第2節    歷史上文明傾圮的社會
第3節    「人類世」的起點
第4節    工業革命與人類世
第5節    精神文明是人類世的希望?

結語:人類世的邊際──人類世是文明的邊際嗎?
           
致謝  
圖片來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4022
  • EISBN:978626318412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MB

图书试读

人類世:一個新的覺悟
王寶貫|中研院院士、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客座特聘講座教授

        這是一個反省的時代,人類正在從物質慾望的無限膨脹幻想中逐漸清醒過來,而「人類世」這個名詞的出現,正是這個清醒現象的一個明確指標。

        在我求學的1960年代,整個人類社會最被推崇、最有價值的,就是發展科學與工業技術。這兩方面先進的國家就是發達國家,是其他國家羨慕的對象。那個慾望膨脹期的開端,是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生產機器不斷被開發出來,許多民生物資開始可以被「大量製造」,所以就需要大量原料及大量能源,進而自然導致人類大量挖礦、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從煤開始,遍及石油。

        挖礦把一個地方挖得千瘡百孔,不能住人怎麼辦?再換個地方挖就是了。燃煤造成濃煙蔽天怎麼辦?建造高大煙囪把煤煙排到高空就是了。眼不見為淨,誰知空污並沒有消失,而是在大氣裡流連徘徊……
更糟糕的是,產能過剩,產品沒人買怎麼辦?那就欺負弱小國家、開發殖民地,強迫他們買用,還可以強迫他們去挖礦及生產原料,低價供應統治國,要不然我的經濟怎麼成長?(經濟一定非要不斷成長不可嗎?)帝國主義的發軔動機,就是這種無窮盡的慾望。

        於是迎來了大都市的煙霧,長程空污的酸雨及PM2.5,還有全球暖化。這下子連災害都全球化了,不止窮國,連富國也逃不掉這些後果。地球人終於了解,地球資源(包括空間)不是無窮無盡的。人類掌握了巨大能力,惡整了地球環境。地球是個有限的物理系統,有作用,就有一定有反應,只是反應要到一定時間才會顯露出來,一如俗語所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現在許多國家終於覺醒,知道不能只有開發,卻沒有善後,要不然接下來的階段會叫做「不可收拾」。但無疑還有許多國家需要覺醒,這需要全世界有識之士的努力。

        把人類開始有這種大能力來撼動、干擾大自然過程的時期稱為「人類世」,的確是實至名歸,它把前因後果以畫龍點睛方式呈現出來。但要如何才能使一般人了解這整個變動的來龍去脈呢?
       
        這就必須從認識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說起,它經歷了什麼樣的物理化學變動,它的環境如何一步步變得適合生物的繁衍;以及生物的演化過程,乃至出現了「人類」這種怪咖生物,又如何開始有辦法反過來影響地球環境。拙著《天與地》(牛頓出版社,1996年)一書想要闡明的,其實就是這個觀點。時隔二十幾年,終於又看到《丈量人類世》這樣的科普書,而且旗幟鮮明地發揚「人類世」的精神。

        本書的行文流暢,風格平易,涵蓋學門也非常廣,論述深入淺出。作者陳竹亭教授我見過幾次面,因此知道他對台灣的科普教育十分熱心。這本書不僅足以作為環境教育的教科書,也很適合高中以上、關懷地球環境的社會大眾閱讀,值得大力推薦。

        很巧地,提出「人類世」這個名詞的克魯琛教授,我也見過不少次面。我在2003年夏天應邀去柏林參加德國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五十週年慶,其後並赴位於麥因茨(Mainz)的普朗克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stry)訪問三個月。克魯琛教授原是該研究所的所長,那年剛退休,因此那一陣子跟他談了不少。他待人非常親切,初次見面就邀我和內子麗碧到他家聚餐,他夫人親自下廚做了幾道東方式的快炒菜餚,還頗可口。他除了有荷蘭人傳統的為學嚴謹及直白(英語Dutch Uncle是指對不同意之事會不客氣坦率評論的人)之外,也頗具荷蘭人的特殊幽默感,和他交談十分愉快且充實。克魯琛教授已於去年(2021)1月28日過世,但相信他提出的「人類世」的概念及其研究,將持續在全世界被發揚推廣。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