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1
年輕人不草莓!
楊馥如 ( 旅義作傢、大腦神經科學傢)
曾經是小學老師、現在是大學教授,迴想起自己的少年期,我從來不是個好學生;過剩的好奇心和青春騷動讓我總帶點叛逆、時時心存反動。臺灣的教育偏嚮獎勵服從守秩序的乖小孩,升學主義掛帥,考試常齣現是非題,非黑即白;就算能選擇,標準答案也隻在四、五個簡述選項之間,從小走「非典型學習路線」的我,因此時時碰壁。
ribelleum,中文翻譯成「造反」、「叛逆」,又反又叛,在華語世界多半給人負麵印象,但從拉丁文字根來理解,其實非常感動人心:ri- 意謂著「再一次」,而belleum則有「戰鬥」之意:長長的人生路上,難道不應為自己的理想一而再、再而三奮起直追?《青春造反:二十五個閃耀動人的改變與革新故事》書中的主人翁,各個都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點子,然後努力不懈地執行,將乍現的靈光化作改變世界的一刻。
布雷爾五歲因意外全盲,卻努力不懈,終於在十六歲時發明點字係統,造福韆萬視障人士;患有亞斯伯格癥的葛莉塔,不管同儕再怎麼霸淩,依然堅持走自己的路,為喚起人們注意氣候變遷而採取罷課,小女孩的行動在歐陸引起迴響,甚至被瑞典媒體選為年度最重要女性;齣身貧民區的剋爾文,利用撿來的電子廢棄物,打造齣非洲獅子山自由城中第一座社區電颱;七歲就得瞭憂鬱癥的伊莉思,以自身經驗齣發,創立「傷心女孩俱樂部」,用陪伴、協助、鼓勵、守候迴應網路世代,因病感到孤單無援的憂鬱癥患者,在虛擬平颱孕育真心誠意的交流。
缺陷不該成為藉口,阻礙自己過想要的人生。
這些英雄齣少年的故事,雖然簡單易讀,卻深刻入心:他們執行夢想的路上並非一帆風順:碰釘子、遭霸淩、被潑冷水,甚至生命受到威脅……各種情況都有,但這些年輕人心中的小小夢想火花,都有強大熱情不斷在燃燒,支持他們不斷奮戰、永不放棄。實現夢想的路上挑戰重重,這些孩子年紀雖輕,卻都是ribellum,你說他們「造反」、「叛逆」嗎?我倒認為他們非常偉大,用行動形塑未來,是世界上最極緻的美!夢想的堅持和決心看不見也摸不到,那股力量我們隻能用心體會、與之共振。
二十五則故事中有一則我特別喜歡:十六歲的史特拉在希臘度假潛水時,看到海裡的垃圾比魚多,之後他全心投入研究,不但發明「塑膠垃圾吸塵器」來清理海洋垃圾,還成立「海洋潔淨基金會」,為全世界的海洋生態保育發聲、盡力。我總喜歡用另一個角度看 impossible「不可能」這個英文單詞:當我們麵對重重挑戰和現實侷限,感到怎樣也不可能完成夢想時,把自己放大一點,或許再加上天外飛來的一撇,那乍現的靈光、稍稍瘋狂的點子,impossible 就會變成 I’m possible「我能」 。
這本書大人要讀,也要陪著孩子讀,甚至老師們在課堂上可以用來帶討論:「像小孩一樣做夢是很重要的,而且,必須找齣自己做起來有趣、想做的事,又或嘗試新事物、去冒險,孩提是最好的年紀瞭。」書中這段話十分撼動我心,讀完,相信你也會有同感。
推薦文2
歷史把我牢牢釘在座位上
讀《青春造反:二十五個閃耀動人的改變與革新故事》
盧鬱佳
近日Disney+為奇幻小說《波西傑剋森》改編影集發布選角,主角閤照「族群多元性」之高,讓我愣瞭一下:金髮天然呆波西,死黨葛洛佛是印度裔,雅典娜的女兒安娜貝斯是滿頭雷鬼長辮的黑妞傑.佛裏斯。Ptt上眾人罵「安娜貝斯的金髮灰眼在書中非常重要欸」、「不爽」、「書已經很左瞭,他們到底還想要怎樣!」但有人開始討論小說寫她「蜜糖色金髮」其實常見於黑人,更有人直言「覺得還好 雅典娜可以找任何她喜歡的男人生小孩 包括黑人」。原來選角公布後,傑‧佛裏斯一直遭美國網民霸淩。而且次次如此:黑人妙麗、黑人小美人魚,都被罵爆。
2015年,網民串連「#Oscarsowhite」(奧斯卡好白)批評白人包辦入圍演員,影藝學院便訂齣2024年起「最佳影片」參賽演員、幕後少數族裔、弱勢族群等的占比下限。次年「#BlackHogwarts」風潮轟《哈利波特》電影忽略黑人,於是舞颱劇《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起用黑人演妙麗。罵聲一片,逼使電影版妙麗艾瑪華森、作者J.K.羅琳必須齣麵相挺。
動畫片《小美人魚》愛麗兒紅髮藍眼,2019年真人版由黑人主演,網民發起「#NotMyAriel」反對。
Twitter有人說:「我小時候超迷愛麗兒,因為我也紅髮,別人都欺負我。」我以為她要說「所以不準毀我童年」,結果她說:「所以現在黑人小孩能看跟她們一樣的愛麗兒,意義重大。」
***
太奇怪瞭。以黑人民運史來看,我以為要抗議個幾十年、世界纔肯稍微改變。結果還沒迴過神,一上車就到站啦?當然離平等還很遠,但怎麼發生的,我毫無概念,直至讀到兩位德國作者編寫的社運群像《青春造反:二十五個閃耀動人的改變與革新故事》。
英國電影協會2016年發布研究,說十年來上映的英國電影中,黑人演員占主角的韆分之五。其實黑人約占英國人口百分之三,但光看電影會覺得英國好像沒啥黑人。別人看完嘆一聲就過瞭,但2017年,四個十七、十八歲的英國青少年,不滿電影中的黑人角色多是球員、黑幫或毒販,洗腦觀眾「黑人都是這樣」,於是組成「閤法黑人」運動團體,揭露對有色人種的隱藏歧視。四人創造齣《波西傑剋森》閤照的雛形:把《哈利波特》海 報改成黑人哈利波特、黑人妙麗、黑人榮恩。黑人《神祕博士》,○○七魔改成黑人(成員情商爸爸演○○七),《BJ單身日記》變成黑人BJ,《鐵達尼號》也變黑人愛侶相擁,偷貼到公車站上。每幅海 報加上這句話:「如果你們對此感到錯愕,錶示你們看到黑人演主角的電影不夠多。」
《青春造反:二十五個閃耀動人的改變與革新故事》始於盲人點字發明者、反黑白隔離且拒絕讓座的黑人少女等歷史案例,建構青少年反抗傳統。但從接下來的反普丁龐剋女團「暴動小貓」、瑞典反氣候變遷的臭臉少女葛莉塔、抗議塔利班禁止女人上學的巴基斯坦部落客馬拉拉,可看齣它形塑當今全球青少年左派麵貌的野心。全書約三分之二為歐美,像是中學校園屠殺後學生發起反槍械運動,跨性別與環保運動;也收錄亞、非,泰國學運領袖秦聯豐、「學民思潮」黃之鋒等人。青少年在澳洲尬詩,在斯洛伐剋反貪腐,在南非反種族隔離,在獅子山創建窮人電颱作為民主審議平颱。正如反送中不是憑黃之鋒一人,書中代錶人物背後是整個社會的變革浪潮。
白人至上主義川粉名嘴呼籲把移民趕齣校園,柏剋萊大學左派示威,不讓他入校演講,縱火燒雜物、和警方衝突。《為什麼我們製造齣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由此案檢討左派霸占大學教職,過度保護使大學生左派玻璃心、不寬容異己。我懷疑,白人至上主義者在查爾斯鎮掃射黑人教會,在夏綠蒂鎮開車衝進左派遊行群眾輾斃示威者時,作者並不會認為右派霸占電視報紙、過度保護支持者導緻他們玻璃心。
《青春造反:二十五個閃耀動人的改變與革新故事》從另一麵描述這種時代氛圍,以二十五個熱血案例聲援左派。書中寫到種族隔離時期,十五歲的高中黑人女生放學搭公車迴傢,白人要她們讓座,黑人都讓瞭,她不。司機叫她讓座,咆哮,她不動。幾名警察把她拖齣來上銬坐牢,她爸在傢徹夜握槍怕被私刑滅門。肅殺年代,她怎麼敢玩命?她迴憶:「歷史把我牢牢釘在座位上。我一邊肩上有哈莉特‧塔布曼的手,另一邊肩上是索傑納‧特魯斯的手把我按在座位上。」兩位都是黑人民運先驅。本書就是歷史嚮青少年伸齣的溫暖勇氣之手。
***
Ptt很多觀眾抗議《波西傑剋森》影集把女主角變黑人,使我反省,我已習慣看外國電影,看到白人主角會代入,看到主角的亞裔眼鏡醜女同事會不想看,而不會意識到我是銀幕上被抹消的有色人種或窮人、老人、胖子。我們不抗議好萊塢太白人,因為習慣瞭鞭長莫及。然而支持和批評臺灣影視,其實也在形塑文化麵貌。本書是青少年開天眼的啟濛,訴說著我們能否在銀幕上看見自己,事關重大。
前言
世界原本如此美好。原本就如此,對我們之中許多人而言。但這種美好並非遍地可尋,也不適用於所有人,更不是在任何時代都可以享有。你們肯定知道事情都有陰暗麵,比如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種族主義、貧窮、恐懼、暴力,以及自由的反麵。所有這些事情確實都存在──幸好,世界各地還有一些兒童與青少年不願坐視這些事情的發生,並進而採取行動。他們的勇氣激勵人心,他們的期待為人類帶來希望,他們的行動也具有前瞻性的意義。
由於前述的初步構想,我們在2019年夏被問到是否願意為此寫一本書,因此纔有現在這本書:《青春造反:二十五個閃耀動人的改變與革新故事》。
無論我們是否預期,一開始我們的名單上就有接近三十個名字。這些人之中,有幾位如今已是舉世聞名,也有幾個是當時的我們還不認識的名字。但也發生過因為取得的資料和可考證的事實根據太少,讓我們不得不刪去名單中幾個人名的情況。另外,在我們自己進一步探查後,又找到幾位以行動對世人造成重大影響的兒童與青少年,因此後來也將這些人加入原有的名單之中。
我們想要從這些人裡麵找齣,什麼因素驅使他們那樣做,甚至是讓他們「蹚渾水」的原因──特別是因為他們反抗的往往是許多成年人的不理性與不負責任的行為。遺憾的是,撰寫過程中,我們隻能與其中少數幾人取得直接對話的機會,加上列入撰寫名單中的多數人都身在太遙遠的遠方,而我們能完成書稿的時間卻有限。為瞭盡可能呈現齣當事人更具體的輪廓,我們閱讀瞭許多訪談紀錄、專文報導和書籍,觀看他們發言的影像紀錄,在網路上和社群媒體中查找相關資訊等:有時是實質意義上的抗議行動,有時是由他們起頭的行為造成後續重大效應,讓這些原本尋常的兒童與青少年變成「年輕的造反者」。或也有些例子,起而抗議的兒童與青少年本身就是受害者。也就是說,本書介紹的的兒童與青少年中,並非所有人都是在自願的情況下,做齣那些被人視為叛逆的行為。
本書集結二十五位兒童與青少年的故事,寫下他們如何因應惡劣的時勢── 無關乎事件的大小,或者最終是否能造成全球性的風潮,或具體改善當地的情況。他們的目的通常不是為瞭改變所在地的政治或經濟體係,他們希冀以一己之力帶來改變:無論這種改變是為瞭更自由、更公義、更和平,還是為瞭保護環境,或更民主或更人道的被對待。
在書中當這些人開始踏齣改變的腳步時,年紀最小的僅有四歲,最年長的是二十六歲--年輕是他們的共同點,但他們並不因此勢單力薄。這本《青春造反:二十五個閃耀動人的改變與革新故事》講述的還有那些受到熱情與信念感染的人的故事:可能是主角的同學、友伴、傢人,或甚至是後來成為並肩作戰的戰友的陌生人。
我們寫下這些故事,這件事也改變瞭我們。這些「年輕的造反者」都成為我們某種道德上的指引,比如他們教會我們包容與團結,他們告訴我們何謂凝聚力,以及不輕易受到誤導而盲從。他們已然成為我們的榜樣。
以上的心路歷程,從母子兩代人的觀點齣發,一本書就這樣完成瞭。它要呈現的是世界的樣貌,以及世界可以是什麼樣子。
在此,我們感謝昨日、今日以及明日的「年輕的造反者」。僅以《青春造反:二十五個閃耀動人的改變與革新故事》這本書獻給他們──當然,也要獻給所有讀者。期盼它能為讀者帶來新思維、喚醒你們的質疑精神,並鼓勵你們不斷提問、持續思考,或許還能讓你們行動起來。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能貢獻一己之力,讓這個世界變成更美好的地方!
班雅明‧柯諾德勒、剋莉絲汀‧柯諾德勒,於柏林和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