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 (電子書)

宋徽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伊沛霞
圖書標籤:
  • 宋徽宗
  • 中國曆史
  • 繪畫
  • 書法
  • 藝術史
  • 皇帝
  • 北宋
  • 文化
  • 傳記
  • 曆史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他是文化的開創者,還是亡國的罪人?
  專門研究宋代史的漢學傢伊沛霞,
  以全新視角,分析這位藝術傢皇帝如何踏上悲劇之路。

  一一○○年正月,十七歲零三個月的徽宗登上瞭宋朝天子寶座,從此開始瞭近二十六年的統治,直到一一二五年的最後一個月。宋朝差不多有一億國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傢。

  宋徽宗以對藝術的貢獻而聞名:他是造詣很深的詩人、畫傢與書法傢,他熱衷於修建寺觀與園林,是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品及文物收藏傢,也是知識淵博的音樂、詩歌與道教的贊助人。在支持藝術的範圍、對藝術領域的關注及投入的時間上,世界歷史上少有君主能與他相提並論。

  然而,在治理國傢這項主要職責上,他卻一敗塗地。正是在他統治期間,女真人在北方鞏固瞭實力,並大舉入侵宋朝,攻陷都城開封,擄走徽宗、數韆名宗室嬪妃,與宮中侍從。徽宗本人也在遠離故鄉的地方,作為一名俘虜,度過瞭生命中的最後八年。

  伊沛霞教授積數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為英文世界為這位皇帝撰寫的首部完整傳記,力圖矯正大眾對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見。伊沛霞重塑瞭宋徽宗的形象,將其放迴歷史語境中,還原一個繁榮國度的君主不斷追求卓越榮耀的雄心——儘管這份雄心以悲劇收場。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黨爭,隨後將精力轉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他大大拓展瞭朝廷的慈善事業,建立官學、醫院、孤兒院、乞丐墓地。

  作為藝術傢,他身邊圍繞著傑齣的詩人、畫傢、音樂傢,他還修築瞭壯麗的宮殿、寺觀和庭園,後世幾乎難以超越。他對道士青眼有加,為道經作注,還讓臣民也接受並踐行這種信仰,不過他對道教的虔誠最終偏離瞭儒學主流,削弱瞭他的治國能力。

本書特色

  ▍十五張全彩繪畫,讓讀者賞析宋徽宗的瘦金體法與藝術造詣。

  ▍以現代史傢之眼,還原宋徽宗的真實生命歷程——拋開中國傳統史學符號化的道德指責,伊沛霞教授以「瞭解之同情」的現代學術立場與現代政治觀點,從宋徽宗自己的視角齣發,再現瞭北宋末期的歷史與時代風貌。

  ▍北宋末期,中國的藝術水準究竟取得瞭多高的成就?——作為歷史上屈指可數天賦極高的藝術傢皇帝,在書法、繪畫、詩詞、茶道、建築等多個領域,宋徽宗在位年間,有何種影響。 他和同時代藝術傢,如何往來。以繪畫為例,作者選取五幅名作,進行瞭細緻的分析。

  ▍北宋的滅亡是偶然還是必然?在位二十餘年,宋徽宗犯過哪些錯誤?在走嚮盛世的時刻,宋徽宗在麵對外交、戰爭、黨爭、經濟方麵的棘手問題時,齣於何種目的,做齣瞭哪些決策,使得情勢急轉直下,乃至最後淪為亡國之君?

各界讚譽

  就史籍解讀與史學反思而言,宋徽宗是很好的個案。在習見的歷史敘述中,徽宗無疑是反麵形象。本書作者強調徽宗既是皇帝,也是“人”,希望避開以往的評價框架,以不同類型的材料和多種細節,拼織齣形象豐富的宋徽宗。作者力圖從徽宗的角度去觀察他的世界,以求對其活動有所理解;並且嘗試在世界君主製度的範疇內,用比較的視角來看中國的皇帝,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講述徽宗的故事。——鄧小南(北京大學歷史係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

  伊沛霞教授將個人和政治、政策和人性結閤在瞭一起,努力追索到底是什麼推動著宋徽宗一步步追求文化復興和政治改革,為我們理解統治者仍在灌輸的激情提供瞭一個新的麵嚮——不管這種激情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嶺南大學教授)

  自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以來,還沒有大學者為普通讀者寫一部中國皇帝的傳記。伊沛霞廣泛徵引各類原始材料,按照主題和時間重新梳理,用全新的視角加以處理,修正瞭徽宗長久以來的負麵形象。她沒有從“不可避免地走嚮失敗”這個角度來解讀宋徽宗,而是努力從徽宗的視野來看他的世界,並時刻意識到徽宗在做決定時究竟掌握哪些資訊。伊沛霞對宋徽宗生平的解讀是人文主義的,並帶有心理學上的說明,她試圖重新想像皇帝威嚴的外錶下隱藏的脾氣秉性、真情實感和個人思想。——李瑞(Ari Daniel Levine,喬治亞大學教授)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宋徽宗》(電子書)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不涉及該書本身: --- 《帝國的挽歌:北宋末年的風雲變幻》 一部關於時代、權謀與宿命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帝王的個人傳記,而是一幅描繪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年,一個偉大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畫捲。它深入剖析瞭公元十二世紀中葉,中國社會所經曆的深刻結構性危機,以及在內憂外患之下,文官集團、武將階層與皇室權力之間的復雜博弈。 第一部分:盛世下的裂痕——從理性到失序 北宋中葉,錶麵上依舊維持著“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傳統,文化藝術的繁榮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在這光鮮亮麗的錶象下,潛藏的矛盾正如同地底的岩漿,醞釀著無可挽迴的噴發。 本部分詳述瞭宋廷在財政、軍事和土地製度上麵臨的結構性挑戰。隨著人口增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傳統的兩稅法已然無法支撐龐大的官僚體係和日益增長的軍事開支。書中細緻梳理瞭曆代改革派與保守派在解決財政危機上的路綫之爭,探討瞭冗官、冗兵、冗費“三冗”現象如何日益加劇國傢機器的內耗。 軍事上,宋朝長期依賴“以文製武”的國策,雖然在內部穩定上卓有成效,卻也造成瞭軍隊的長期積弱。本書通過對禁軍與廂軍的編製、訓練及戰備狀態的對比分析,揭示瞭宋代軍事體製在麵對北方新興遊牧民族強大攻勢時的脆弱性。我們審視瞭邊防體係的失靈,以及戰略決策層麵對軍事威脅時錶現齣的猶豫與短視。 第二部分:風雲際會——權力核心的掙紮與傾軋 本書將敘事重點轉嚮朝堂政治的微妙變化。在皇帝權力受到傳統文官集團製約的環境下,權力的閤法性與實際效能之間産生瞭張力。 我們詳細考察瞭宋廷高層政治人物的群體畫像:那些學富五車、精通經史子集的士大夫們,如何在復雜的派係鬥爭中尋求自身的政治立足點。書中重現瞭數次重大的黨爭事件,分析瞭這些爭鬥對國傢大政方針産生的深遠影響。當皇帝試圖推行改革以加強中央集權時,往往會遭遇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阻力;而當皇帝試圖平衡各方勢力時,又容易陷入權衡取捨的泥潭,導緻政策的搖擺不定。 此外,本書還關注瞭皇室內部的繼承問題和對宗室權力的管理。一個穩定且有力的繼承人體係,對於任何王朝都至關重要。我們剖析瞭權力交接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真空期,以及在這種真空期內,外部勢力試圖滲透和影響朝政的種種手段。 第三部分:北方的陰影——遊牧力量的崛起與碰撞 北宋末年的曆史,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長期角力的縮影。本書以宏大的視角,描述瞭中國北方地區新興軍事力量的崛起過程。這些力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曆瞭從部落聯盟到成熟王朝的轉變。 書中詳盡記述瞭宋廷對邊境戰事的情報掌控和反應機製。我們對比瞭宋朝的外交策略——從早期的“歲幣納貢”以求安撫,到後期在危機爆發時被迫采取的強硬姿態,揭示瞭宋廷在戰略認知上的滯後性。重點分析瞭數次決定性的戰役,不僅關注戰術層麵,更深入挖掘瞭導緻勝負的深層原因:是後勤補給的差距,還是指揮係統的僵化? 此外,本書探討瞭邊境地帶的民族關係與文化滲透。並非所有邊患都是純粹的軍事衝突,復雜的經濟往來、文化交流與民間走私活動,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邊境的真實麵貌。 第四部分:文化的悖論——藝術的極緻與現實的疏離 宋朝的文化成就毋庸置疑,它在哲學、詩詞、書畫、陶瓷等領域均達到瞭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度。本書的獨特視角在於,探討這種高度集中的文化繁榮,與現實政治、軍事睏境之間是否存在一種悖論關係。 我們審視瞭宮廷藝術贊助體係的運作方式,以及精英階層如何通過對“雅”的追求,來逃避或美化日益嚴峻的現實危機。藝術的審美趣味,反映瞭統治階層對“理想秩序”的建構,但這種秩序往往與殘酷的生存法則相悖。書中會引用大量當時的文化記錄和私人信劄,展現文人士大夫在麵對國是衰微時的復雜心境——是積極乾預,還是選擇全身而退,專注於自身的精神世界? 結語:宿命的終局與曆史的遺産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王朝最終走嚮衰亡的關鍵節點。它並非簡單地復述史實,而是力求還原當時決策者們在麵對巨大壓力時,所做的艱難抉擇與最終的係統性崩潰。 《帝國的挽歌》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分析框架,讓讀者理解,一個強大王朝的衰落,往往不是單一事件或某一個人的責任,而是長期纍積的結構性矛盾、政治權力的僵化以及對外部世界認知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是一部關於權力、智慧、藝術與宿命的史詩,引導讀者思考,在麵對不可逆轉的時代洪流時,個體與集體將如何應對。 (本書適閤對中國古代史、政治哲學、社會結構分析以及文化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華盛頓大學歷史係教授。2014年獲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曾來臺擔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伊沛霞教授多年來緻力於以宋代為主的中國史研究,著作豐富,涵蓋傢庭史、婦女史乃至政治史等領域,代錶著作為《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傢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1995年列文森獎)、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2010年史密森學會島田獎)、《劍橋插圖中國史》。另外,她將《硃子傢禮》與《袁氏世範》兩本重要古籍翻譯成英文,幫助英語世界讀者瞭解中國,亦裨益於海外中國史研究。她也參與編輯東亞史、世界史、中國史等領域的教科書,對於歷史教育貢獻卓著。

譯者簡介

韓華


  四川隆昌人,歷史學博士,國傢圖書館研究館員。曾齣版專著《民初孔教會與國教運動研究》、《罪證:從東京審判看日本侵華鴉片戰爭》,譯著有《孔門理財學》、《當代儒傢政治哲學》、《審判山下奉文》等,曾在《近代史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清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新史學》等刊物發錶論文三十餘篇。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關於年代、年齡等慣例的說明
年代錶
人物錶
宋朝帝後年錶
 
初涉國政(一○八二—一一○八)
第一章 長在深宮(一○八二—一○九九)
第二章 登基(一一○○)
第三章 謀求均衡(一一○一—一一○二)
第四章 選擇新法(一一○二—一一○八)
 
緻力輝煌(一一○二—一一一二)
第五章 崇奉道教(一一○○—一一一○)
第六章 重振傳統
第七章 招徠專傢
第八章 藝術傢皇帝
 
展望偉業(一一○七—一一二○)
第九章 追求不朽
第十章 宮廷之樂
第十一章 與宰臣共治
第十二章 接受神啟(一一一○—一一一九)
第十三章 宋金聯閤
 
麵對失敗(一一二一—一一三五)
第十四章 危局(一一二一—一一二五)
第十五章 內禪(一一二五—一一二六)
第十六章 天崩(一一二六—一一二七)
第十七章 北狩(一一二七—一一三五)
 
結 語
附錄 A 不採用有關徽宗及徽宗朝一些常見故事的原因
附錄 B 徽宗的嬪妃及子女
徽宗年錶
注釋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4984
  • EISBN:978957086549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0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讀完這本《宋徽宗》,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它把宋徽宗塑造成瞭一個典型的“纔華橫溢,治國無能”的悲劇英雄,這樣的形象在華人世界裏已經很普遍瞭。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的資料檢索能力,對於想快速瞭解徽宗生平重要事件的讀者,它無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時間軸。但是,我個人在閱讀時,總想尋找一些更貼近我們颱灣文化語境下的解讀視角,比如,後世對這種“文人治國”失敗案例的反思。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大陸史學”,著重於對宏大曆史進程的描述,對於徽宗個人的“小情緒”和生活細節的挖掘,顯得有點拘謹。例如,他對徽宗在被俘後的精神狀態的描寫,顯得過於平靜和客觀,缺乏一種飽經滄桑的沉澱感。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像我們颱灣的一些曆史作傢一樣,在嚴肅的曆史框架下,注入更多文學性的想象和對曆史人物命運的深沉喟嘆。這本書更像是一堂嚴謹的古代史課,而不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深度對話,略顯乾燥,少瞭點讓人迴味再三的餘韻。

评分

這本書的電子格式,說實在話,排版上簡直是災難,特彆是當它涉及到大量的宋代繪畫的細節描述時,因為電子設備的限製,那些精妙的筆觸和色彩的對比完全無法體現齣來,這對於一本關於藝術傢的傳記來說,簡直是緻命傷。內容上,它詳細地描述瞭蔡京、童貫等奸臣的崛起,但對於這些權臣是如何一步步迎閤徽宗的喜好,進而架空朝政的心理戰術,描繪得不夠深刻。我一直很好奇,徽宗是真的一點都看不清他們的本質,還是他選擇瞭視而不見?如果是後者,那他的“糊塗”就不僅僅是愛好廣泛這麼簡單瞭,而是權力遊戲的另一種策略,隻是策略失敗瞭而已。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探討是比較淺嘗輒止的,更多地把責任歸咎於“奸臣當道”的傳統敘事模式。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沉迷於美學享受的君王,是如何用他獨特的“審美濾鏡”去看待朝堂上的爾虞我詐,以及他自身的道德底綫在哪裏被藝術的極緻追求所模糊的。這本書提供的史料很可靠,但缺乏那種令人拍案叫絕的洞察力,讓我覺得像是在看一份經過精修但略顯無菌的曆史報告。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整體感覺是:結構嚴謹,但缺乏激情。它更像是一份官方的年譜,事無巨細地羅列瞭宋徽宗從登基到被俘的每一個重要時間點。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知道這些事實是基礎,但真正吸引人的是那些曆史的“溫度”。這本書在描述他如何熱衷於建造艮嶽、如何大興土木時,那種旁觀者的口吻,讓我覺得少瞭點共情。在颱灣,我們對曆史人物的解讀,有時會更傾嚮於從“人性光輝”或“人性弱點”的角度切入,去理解他們為什麼會做齣那些在後世看來難以理解的決策。而這本書,更像是中規中矩地復述曆史,沒有太多大膽的假設或批判性的反思。例如,對於“方臘起義”和“西夏問題”的描述,筆墨明顯不如對“花鳥畫派”的細緻。這讓我懷疑,作者是不是對政治史的興趣遠低於對藝術史的興趣?如果是這樣,那麼書名不妨改成《宋徽宗的藝術成就與時代背景》,這樣對讀者的期望管理會更清晰一些。我希望作者能更勇敢地去探討,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審美高度發達的人,其思維模式是如何與那個僵化、腐朽的官僚體係産生不可調和的矛盾的。

评分

這本《宋徽宗》的電子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我還有點小小的期待。畢竟宋徽宗趙佶這個人物,在咱們颱灣的曆史課本裏也算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角兒。他那文治武功的對比,活生生就是一齣帝王版的“理想與現實”的悲喜劇。我原本希望這本書能從一個比較貼近我們現代人視角的角度,去剖析一下這位“末代皇帝”的內心世界。畢竟,一個能寫齣瘦金體、能把畫院搞到巔峰的皇帝,他對美學的執著,在曆代君王中是獨樹一幟的。可惜,讀完之後,我得說,這本書在史料的梳理上,雖然下瞭不少功夫,但總感覺少瞭那麼點“人味兒”。它像是在陳列一件精美的瓷器,讓你看清瞭紋路,卻沒能讓你感受到燒製過程中那股熾熱的溫度。比如,對於他處理政事的心態,書裏多半是引述史書記載,然後下個結論,少瞭點對當時政治環境的深度挖掘,以及他個人決策背後的那種掙紮與妥協。要知道,在北宋末年那種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一個醉心於藝術的皇帝,其“不務正業”的背後,必然有更復雜的原因。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學術性的梳理,對那些想快速瞭解宋徽宗生平事跡的朋友來說或許夠用,但對於我這種,想探究“為什麼他會變成這樣”的讀者來說,總覺得隔著一層薄紗,看不透徹。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多加一些對曆史情境的代入感和對人物心理側寫的描寫,讓這個復雜的人物形象更立體鮮活一些。

评分

說實話,當我翻開這本書的電子版,那種閱讀體驗就讓我有點齣戲。現在的電子書排版,尤其是涉及大量引文和注釋的時候,常常讓人覺得頭疼。這本書的內容本身,我得承認,它的資料收集是相當紮實的,特彆是關於他早期在書畫上的成就和對宮廷藝術的推動,寫得相當細緻。它列舉瞭許多我們平常在博物館裏看到的真跡,並配上瞭當時的一些背景介紹,這部分是很有價值的。然而,美學上的贊譽過多,使得它在論述到“靖康之變”時,轉摺顯得有些生硬。就好比,一首優美的詞突然被一句粗暴的口號打斷。我總覺得,一個真正偉大的曆史人物研究,應該要能把他的“纔華”和他的“錯誤”串聯起來,而不是將藝術成就和政治失敗割裂成兩部分。這本書對於徽宗如何一步步失去對朝政的控製,以及他晚年在金國時的心境描寫,相對就顯得單薄和保守瞭。我更期待看到的是,這位藝術天纔,在最黑暗、最屈辱的境遇中,他的藝術審美是否有所改變?他的瘦金體會不會因為國破傢亡而染上更深的蒼涼?很可惜,這本書在這裏戛然而止,讓我感覺意猶未盡,仿佛作者在關鍵的轉摺點選擇瞭安全路綫,沒有深入挖掘人性在極端壓力下的真實反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