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 (電子書)

宋徽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沛霞
图书标签:
  • 宋徽宗
  • 中国历史
  • 绘画
  • 书法
  • 艺术史
  • 皇帝
  • 北宋
  • 文化
  • 传记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是文化的開創者,還是亡國的罪人?
  專門研究宋代史的漢學家伊沛霞,
  以全新視角,分析這位藝術家皇帝如何踏上悲劇之路。

  一一○○年正月,十七歲零三個月的徽宗登上了宋朝天子寶座,從此開始了近二十六年的統治,直到一一二五年的最後一個月。宋朝差不多有一億國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家。

  宋徽宗以對藝術的貢獻而聞名:他是造詣很深的詩人、畫家與書法家,他熱衷於修建寺觀與園林,是開風氣之先的藝術品及文物收藏家,也是知識淵博的音樂、詩歌與道教的贊助人。在支持藝術的範圍、對藝術領域的關注及投入的時間上,世界歷史上少有君主能與他相提並論。

  然而,在治理國家這項主要職責上,他卻一敗塗地。正是在他統治期間,女真人在北方鞏固了實力,並大舉入侵宋朝,攻陷都城開封,擄走徽宗、數千名宗室嬪妃,與宮中侍從。徽宗本人也在遠離故鄉的地方,作為一名俘虜,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八年。

  伊沛霞教授積數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為英文世界為這位皇帝撰寫的首部完整傳記,力圖矯正大眾對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見。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將其放回歷史語境中,還原一個繁榮國度的君主不斷追求卓越榮耀的雄心——儘管這份雄心以悲劇收場。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黨爭,隨後將精力轉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業,建立官學、醫院、孤兒院、乞丐墓地。

  作為藝術家,他身邊圍繞著傑出的詩人、畫家、音樂家,他還修築了壯麗的宮殿、寺觀和庭園,後世幾乎難以超越。他對道士青眼有加,為道經作注,還讓臣民也接受並踐行這種信仰,不過他對道教的虔誠最終偏離了儒學主流,削弱了他的治國能力。

本書特色

  ▍十五張全彩繪畫,讓讀者賞析宋徽宗的瘦金體法與藝術造詣。

  ▍以現代史家之眼,還原宋徽宗的真實生命歷程——拋開中國傳統史學符號化的道德指責,伊沛霞教授以「瞭解之同情」的現代學術立場與現代政治觀點,從宋徽宗自己的視角出發,再現了北宋末期的歷史與時代風貌。

  ▍北宋末期,中國的藝術水準究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作為歷史上屈指可數天賦極高的藝術家皇帝,在書法、繪畫、詩詞、茶道、建築等多個領域,宋徽宗在位年間,有何種影響。 他和同時代藝術家,如何往來。以繪畫為例,作者選取五幅名作,進行了細緻的分析。

  ▍北宋的滅亡是偶然還是必然?在位二十餘年,宋徽宗犯過哪些錯誤?在走向盛世的時刻,宋徽宗在面對外交、戰爭、黨爭、經濟方面的棘手問題時,出於何種目的,做出了哪些決策,使得情勢急轉直下,乃至最後淪為亡國之君?

各界讚譽

  就史籍解讀與史學反思而言,宋徽宗是很好的個案。在習見的歷史敘述中,徽宗無疑是反面形象。本書作者強調徽宗既是皇帝,也是“人”,希望避開以往的評價框架,以不同類型的材料和多種細節,拼織出形象豐富的宋徽宗。作者力圖從徽宗的角度去觀察他的世界,以求對其活動有所理解;並且嘗試在世界君主制度的範疇內,用比較的視角來看中國的皇帝,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講述徽宗的故事。——鄧小南(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

  伊沛霞教授將個人和政治、政策和人性結合在了一起,努力追索到底是什麼推動著宋徽宗一步步追求文化復興和政治改革,為我們理解統治者仍在灌輸的激情提供了一個新的面向——不管這種激情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嶺南大學教授)

  自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以來,還沒有大學者為普通讀者寫一部中國皇帝的傳記。伊沛霞廣泛徵引各類原始材料,按照主題和時間重新梳理,用全新的視角加以處理,修正了徽宗長久以來的負面形象。她沒有從“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這個角度來解讀宋徽宗,而是努力從徽宗的視野來看他的世界,並時刻意識到徽宗在做決定時究竟掌握哪些資訊。伊沛霞對宋徽宗生平的解讀是人文主義的,並帶有心理學上的說明,她試圖重新想像皇帝威嚴的外表下隱藏的脾氣秉性、真情實感和個人思想。——李瑞(Ari Daniel Levine,喬治亞大學教授)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宋徽宗》(电子书)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该书本身: --- 《帝国的挽歌:北宋末年的风云变幻》 一部关于时代、权谋与宿命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帝王的个人传记,而是一幅描绘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年,一个伟大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画卷。它深入剖析了公元十二世纪中叶,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结构性危机,以及在内忧外患之下,文官集团、武将阶层与皇室权力之间的复杂博弈。 第一部分:盛世下的裂痕——从理性到失序 北宋中叶,表面上依旧维持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表象下,潜藏的矛盾正如同地底的岩浆,酝酿着无可挽回的喷发。 本部分详述了宋廷在财政、军事和土地制度上面临的结构性挑战。随着人口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两税法已然无法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和日益增长的军事开支。书中细致梳理了历代改革派与保守派在解决财政危机上的路线之争,探讨了冗官、冗兵、冗费“三冗”现象如何日益加剧国家机器的内耗。 军事上,宋朝长期依赖“以文制武”的国策,虽然在内部稳定上卓有成效,却也造成了军队的长期积弱。本书通过对禁军与厢军的编制、训练及战备状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宋代军事体制在面对北方新兴游牧民族强大攻势时的脆弱性。我们审视了边防体系的失灵,以及战略决策层面对军事威胁时表现出的犹豫与短视。 第二部分:风云际会——权力核心的挣扎与倾轧 本书将叙事重点转向朝堂政治的微妙变化。在皇帝权力受到传统文官集团制约的环境下,权力的合法性与实际效能之间产生了张力。 我们详细考察了宋廷高层政治人物的群体画像:那些学富五车、精通经史子集的士大夫们,如何在复杂的派系斗争中寻求自身的政治立足点。书中重现了数次重大的党争事件,分析了这些争斗对国家大政方针产生的深远影响。当皇帝试图推行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时,往往会遭遇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而当皇帝试图平衡各方势力时,又容易陷入权衡取舍的泥潭,导致政策的摇摆不定。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皇室内部的继承问题和对宗室权力的管理。一个稳定且有力的继承人体系,对于任何王朝都至关重要。我们剖析了权力交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真空期,以及在这种真空期内,外部势力试图渗透和影响朝政的种种手段。 第三部分:北方的阴影——游牧力量的崛起与碰撞 北宋末年的历史,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长期角力的缩影。本书以宏大的视角,描述了中国北方地区新兴军事力量的崛起过程。这些力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成熟王朝的转变。 书中详尽记述了宋廷对边境战事的情报掌控和反应机制。我们对比了宋朝的外交策略——从早期的“岁币纳贡”以求安抚,到后期在危机爆发时被迫采取的强硬姿态,揭示了宋廷在战略认知上的滞后性。重点分析了数次决定性的战役,不仅关注战术层面,更深入挖掘了导致胜负的深层原因:是后勤补给的差距,还是指挥系统的僵化? 此外,本书探讨了边境地带的民族关系与文化渗透。并非所有边患都是纯粹的军事冲突,复杂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民间走私活动,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边境的真实面貌。 第四部分:文化的悖论——艺术的极致与现实的疏离 宋朝的文化成就毋庸置疑,它在哲学、诗词、书画、陶瓷等领域均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本书的独特视角在于,探讨这种高度集中的文化繁荣,与现实政治、军事困境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悖论关系。 我们审视了宫廷艺术赞助体系的运作方式,以及精英阶层如何通过对“雅”的追求,来逃避或美化日益严峻的现实危机。艺术的审美趣味,反映了统治阶层对“理想秩序”的建构,但这种秩序往往与残酷的生存法则相悖。书中会引用大量当时的文化记录和私人信札,展现文人士大夫在面对国是衰微时的复杂心境——是积极干预,还是选择全身而退,专注于自身的精神世界? 结语:宿命的终局与历史的遗产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王朝最终走向衰亡的关键节点。它并非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力求还原当时决策者们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所做的艰难抉择与最终的系统性崩溃。 《帝国的挽歌》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分析框架,让读者理解,一个强大王朝的衰落,往往不是单一事件或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政治权力的僵化以及对外部世界认知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部关于权力、智慧、艺术与宿命的史诗,引导读者思考,在面对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时,个体与集体将如何应对。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史、政治哲学、社会结构分析以及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2014年獲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曾來臺擔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伊沛霞教授多年來致力於以宋代為主的中國史研究,著作豐富,涵蓋家庭史、婦女史乃至政治史等領域,代表著作為《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1995年列文森獎)、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2010年史密森學會島田獎)、《劍橋插圖中國史》。另外,她將《朱子家禮》與《袁氏世範》兩本重要古籍翻譯成英文,幫助英語世界讀者了解中國,亦裨益於海外中國史研究。她也參與編輯東亞史、世界史、中國史等領域的教科書,對於歷史教育貢獻卓著。

譯者簡介

韓華


  四川隆昌人,歷史學博士,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曾出版專著《民初孔教會與國教運動研究》、《罪證:從東京審判看日本侵華鴉片戰爭》,譯著有《孔門理財學》、《當代儒家政治哲學》、《審判山下奉文》等,曾在《近代史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清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新史學》等刊物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關於年代、年齡等慣例的說明
年代表
人物表
宋朝帝后年表
 
初涉國政(一○八二—一一○八)
第一章 長在深宮(一○八二—一○九九)
第二章 登基(一一○○)
第三章 謀求均衡(一一○一—一一○二)
第四章 選擇新法(一一○二—一一○八)
 
致力輝煌(一一○二—一一一二)
第五章 崇奉道教(一一○○—一一一○)
第六章 重振傳統
第七章 招徠專家
第八章 藝術家皇帝
 
展望偉業(一一○七—一一二○)
第九章 追求不朽
第十章 宮廷之樂
第十一章 與宰臣共治
第十二章 接受神啟(一一一○—一一一九)
第十三章 宋金聯合
 
面對失敗(一一二一—一一三五)
第十四章 危局(一一二一—一一二五)
第十五章 內禪(一一二五—一一二六)
第十六章 天崩(一一二六—一一二七)
第十七章 北狩(一一二七—一一三五)
 
結 語
附錄 A 不採用有關徽宗及徽宗朝一些常見故事的原因
附錄 B 徽宗的嬪妃及子女
徽宗年表
注釋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4984
  • EISBN:978957086549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电子格式,说实在话,排版上简直是灾难,特别是当它涉及到大量的宋代绘画的细节描述时,因为电子设备的限制,那些精妙的笔触和色彩的对比完全无法体现出来,这对于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传记来说,简直是致命伤。内容上,它详细地描述了蔡京、童贯等奸臣的崛起,但对于这些权臣是如何一步步迎合徽宗的喜好,进而架空朝政的心理战术,描绘得不够深刻。我一直很好奇,徽宗是真的一点都看不清他们的本质,还是他选择了视而不见?如果是后者,那他的“糊涂”就不仅仅是爱好广泛这么简单了,而是权力游戏的另一种策略,只是策略失败了而已。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是比较浅尝辄止的,更多地把责任归咎于“奸臣当道”的传统叙事模式。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沉迷于美学享受的君王,是如何用他独特的“审美滤镜”去看待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以及他自身的道德底线在哪里被艺术的极致追求所模糊的。这本书提供的史料很可靠,但缺乏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洞察力,让我觉得像是在看一份经过精修但略显无菌的历史报告。

评分

这本《宋徽宗》的电子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小小的期待。毕竟宋徽宗赵佶这个人物,在咱们台湾的历史课本里也算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角儿。他那文治武功的对比,活生生就是一出帝王版的“理想与现实”的悲喜剧。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从一个比较贴近我们现代人视角的角度,去剖析一下这位“末代皇帝”的内心世界。毕竟,一个能写出瘦金体、能把画院搞到巅峰的皇帝,他对美学的执着,在历代君王中是独树一帜的。可惜,读完之后,我得说,这本书在史料的梳理上,虽然下了不少功夫,但总感觉少了那么点“人味儿”。它像是在陈列一件精美的瓷器,让你看清了纹路,却没能让你感受到烧制过程中那股炽热的温度。比如,对于他处理政事的心态,书里多半是引述史书记载,然后下个结论,少了点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度挖掘,以及他个人决策背后的那种挣扎与妥协。要知道,在北宋末年那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一个醉心于艺术的皇帝,其“不务正业”的背后,必然有更复杂的原因。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学术性的梳理,对那些想快速了解宋徽宗生平事迹的朋友来说或许够用,但对于我这种,想探究“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的读者来说,总觉得隔着一层薄纱,看不透彻。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多加一些对历史情境的代入感和对人物心理侧写的描写,让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更立体鲜活一些。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结构严谨,但缺乏激情。它更像是一份官方的年谱,事无巨细地罗列了宋徽宗从登基到被俘的每一个重要时间点。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知道这些事实是基础,但真正吸引人的是那些历史的“温度”。这本书在描述他如何热衷于建造艮岳、如何大兴土木时,那种旁观者的口吻,让我觉得少了点共情。在台湾,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有时会更倾向于从“人性光辉”或“人性弱点”的角度切入,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做出那些在后世看来难以理解的决策。而这本书,更像是中规中矩地复述历史,没有太多大胆的假设或批判性的反思。例如,对于“方腊起义”和“西夏问题”的描述,笔墨明显不如对“花鸟画派”的细致。这让我怀疑,作者是不是对政治史的兴趣远低于对艺术史的兴趣?如果是这样,那么书名不妨改成《宋徽宗的艺术成就与时代背景》,这样对读者的期望管理会更清晰一些。我希望作者能更勇敢地去探讨,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审美高度发达的人,其思维模式是如何与那个僵化、腐朽的官僚体系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的。

评分

坦白说,读完这本《宋徽宗》,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它把宋徽宗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才华横溢,治国无能”的悲剧英雄,这样的形象在华人世界里已经很普遍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资料检索能力,对于想快速了解徽宗生平重要事件的读者,它无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轴。但是,我个人在阅读时,总想寻找一些更贴近我们台湾文化语境下的解读视角,比如,后世对这种“文人治国”失败案例的反思。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大陆史学”,着重于对宏大历史进程的描述,对于徽宗个人的“小情绪”和生活细节的挖掘,显得有点拘谨。例如,他对徽宗在被俘后的精神状态的描写,显得过于平静和客观,缺乏一种饱经沧桑的沉淀感。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像我们台湾的一些历史作家一样,在严肃的历史框架下,注入更多文学性的想象和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沉喟叹。这本书更像是一堂严谨的古代史课,而不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略显干燥,少了点让人回味再三的余韵。

评分

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电子版,那种阅读体验就让我有点出戏。现在的电子书排版,尤其是涉及大量引文和注释的时候,常常让人觉得头疼。这本书的内容本身,我得承认,它的资料收集是相当扎实的,特别是关于他早期在书画上的成就和对宫廷艺术的推动,写得相当细致。它列举了许多我们平常在博物馆里看到的真迹,并配上了当时的一些背景介绍,这部分是很有价值的。然而,美学上的赞誉过多,使得它在论述到“靖康之变”时,转折显得有些生硬。就好比,一首优美的词突然被一句粗暴的口号打断。我总觉得,一个真正伟大的历史人物研究,应该要能把他的“才华”和他的“错误”串联起来,而不是将艺术成就和政治失败割裂成两部分。这本书对于徽宗如何一步步失去对朝政的控制,以及他晚年在金国时的心境描写,相对就显得单薄和保守了。我更期待看到的是,这位艺术天才,在最黑暗、最屈辱的境遇中,他的艺术审美是否有所改变?他的瘦金体会不会因为国破家亡而染上更深的苍凉?很可惜,这本书在这里戛然而止,让我感觉意犹未尽,仿佛作者在关键的转折点选择了安全路线,没有深入挖掘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真实反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