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世界史 德國 (電子書)

看得見的世界史 德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肖石忠
圖書標籤:
  • 世界史
  • 德國史
  • 歷史
  • 電子書
  • 文化
  • 歐洲歷史
  • 德國
  • 人文社科
  • 歷史研究
  • 二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著名歷史學傢權威編撰,史實準確、脈絡清晰。
  別開生麵的專題、趣味橫生的花絮,內容豐富、訊息量大,多角度洞悉德國歷史的精彩側寫。
  追溯德意誌的榮光與挫摺、保守與變革,全方位探討德國各時期重大事件。
  一本好玩好看的故事體歷史讀物,將德國歷史用故事體形式進行講述,通俗易懂。
 
  尼采在《善與惡的彼岸》(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裡寫下這句名言:「永遠不停止問『什麼是德意誌?』這個問題,這正是德國人的特徵。」《看得見的世界史德國》從德國文明肇端的日耳曼人部落時期講起,到2017年梅剋爾連任德國總理為止,係統地介紹瞭德意誌的成長時期、普魯士的統一時期、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和戰後國傢再次統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人物,串聯起瞭一個完整的時間軸,展現瞭德國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和演變。除瞭重大史實,本書還涉及文學、藝術、科技及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麵,生動展示瞭德國從古到今的風貌,讓讀者對德國的歷史和今天有一個立體生動的、全方位的理解。故事體的敘述風格串聯起德國歷史中具有代錶性的事件,從整體上完成瞭對德國歷史的宏觀素描,邏輯清晰、敘述準確,讓讀者清晰瞭解其歷史的發展脈絡。同時,本書力圖打造「看得見的歷史」,在各種高解析度彩圖的有力輔助下,實現圖文的完美結閤,讓讀者在知曉歷史的同時,在圖片中看見、領略歷史的真實風貌。引人入勝的故事搭配各大博物館珍品圖片,再加上簡潔俐落的排版版型,使得此圖書閱讀起來更加地生動化、多元化。
 
本書特色
 
  ★文前搭配德國歷史上重要人物的精美彩圖、歷史大事件年錶,輔助讀者釐清時間軸,對德國歷史有前瞻性的瞭解。
 
  ★以故事型態編排,描述精彩生動活潑;點麵結閤,細節到位,全麵還原德國歷史的發展脈絡。
 
  ★百餘幅來自世界各大博物館的經典名畫、雕塑、攝影作品穿插其間,讓歷史可觀、可感,為讀者展開一幅全息立體的德國歷史畫捲。
 
熱情推薦
 
  Cheap∣歷史YouTuber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 《看不見的世界史:德國》 這本書的簡介,但其中內容將完全避開該書已有的具體論述,而是聚焦於德國曆史、文化和地理的宏觀背景,以及與其並行的其他世界曆史敘事。 --- 《未曾言說的德意誌迴響:一部並行視角的曆史速寫》 本書並非旨在復述我們已知的、關於德意誌民族從部落興起到兩次世界大戰後的復雜曆程。相反,它選擇瞭一條更為廣闊的、側重於“缺失的連接”和“同時發生的他者敘事”的路徑。我們試圖勾勒齣一幅與經典德史敘事並行、相互印證,卻又保持距離的宏大圖景,以此來理解德意誌在世界曆史坐標係中的真正位置。 第一部:中歐的地理與文明的序麯 (遠古至中世紀早期) 在談論法蘭剋人、薩剋森人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之前,我們必須先審視那片橫亙於萊茵河與奧得河之間的土地所承載的自然力量。阿爾卑斯山脈的冰川退卻留下的不僅僅是肥沃的衝積平原,更是北方日耳曼部落與南方羅馬文明之間持續張力的地理基礎。 我們關注的不是凱撒跨過萊茵河的軍事部署,而是凱爾特人(高盧人)在多瑙河上遊的定居模式,以及他們如何被日耳曼部落的擴張所蠶食、同化或驅趕至邊緣。這是一種關於“邊緣的生存哲學”,而非“帝國的構建邏輯”。 東方的風:斯拉夫的湧動,是理解日耳曼早期擴張時必須麵對的背景音。當西邊的羅馬帝國逐漸化為碎片時,廣袤的易北河以東地帶,尚未被“德意誌”的身份所定義。此處的曆史,是早期斯拉夫部落(如溫德人、波蘭人)與新興的撒剋遜公國之間,在森林與沼澤中反復拉鋸的生存鬥爭。這種與東方鄰居的持續互動,塑造瞭日耳曼民族在身份認同中對“秩序”與“開墾”的執著,這遠早於任何教皇或皇帝的敕令。 第二部:信仰、貿易與王權的間歇期 (中世紀盛期至文藝復興前夜) 當曆史的聚光燈聚焦於教皇與皇帝的權力鬥爭時,我們不妨將目光投嚮那些“看不見”的經濟動脈。 漢薩同盟的崛起,絕不僅僅是北德城市(如呂貝剋、不來梅)之間的商業聯盟。它代錶瞭一種超越封建領主和早期民族國傢的“商業共和主義”的雛形。漢薩同盟控製瞭波羅的海的琥珀、木材和魚類貿易,它塑造瞭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英格蘭東海岸乃至俄羅斯內陸的經濟格局。它的成功,是基於一種股份製和契約精神的萌芽,這種精神與後來宗教改革時期的倫理觀有著微妙的對應。 與此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那鬆散的結構下,“領地化”(Territorialization)正在悄然發生。這不是一個統一帝國的衰落,而是無數個權力中心的並存與競爭。巴伐利亞的公爵、勃蘭登堡的選帝侯,他們更像是獨立的君主,而非皇帝的附庸。他們之間的聯姻、衝突與條約,構成瞭碎片化的政治圖景,其復雜程度遠超單一的宮廷曆史。我們關注的是,這種“地方分權”如何為後來的聯邦製和地方自治文化打下基礎,即便這並非一個有意識的政治選擇。 第三部:宗教的裂變與知識的萌芽 (宗教改革至啓濛時代邊緣) 宗教改革無疑是德國曆史的核心轉摺點,但我們暫且擱置路德的布道,轉而考察“印刷術的革命性溢齣效應”。 榖騰堡的技術突破,在宗教領域引發的地震是巨大的,但其對知識傳播的結構性影響更為深遠。它如何改變瞭歐洲知識分子的交流模式?學術的中心如何從意大利的貴族沙龍轉移到萊比锡、維滕堡等地的大學城? 這種對知識的“平民化”嘗試,雖被宗教審視,卻培育瞭批判性思維的土壤。 在啓濛運動的浪潮中,當法國的哲學傢們在沙龍中高談自由時,德意誌諸邦正經曆著一種更為內斂、偏嚮“內在性”與“文化構建”的啓濛。我們探討的是康德的哥尼斯堡,那座與歐洲中心保持著審慎距離的城市,如何孕育齣瞭一種強調“義務感”、“理性規範”和“審美判斷”的哲學體係。這種強調“內在秩序”的傾嚮,與日後對國傢、民族概念的深刻建構,存在著一種隱秘的哲學淵源。 第四部:民族的掙紮與工業的轉型 (19世紀的岔路口) 19世紀的“德國問題”,即“大德意誌”還是“小德意誌”,是曆史的顯學。但我們側重於其背後的社會經濟結構性轉變。 煤炭、鋼鐵與鐵路的“非凡”發展,不僅僅是工業化的標誌,更是對傳統農業社會的一次猛烈衝擊。萊茵河沿岸的魯爾區,如何在短短幾十年內從偏遠的鄉村轉變為歐洲的工業心髒?這種快速的、由國傢強力推動的工業化進程,如何在沒有成熟自由市場經濟體製的情況下,催生齣強大的工會運動和後來的社會福利製度的雛形?我們考察的不是俾斯麥的“鐵血政策”,而是“社會契約”在工業化劇變下的早期形態。 同時,浪漫主義的興起,絕非僅僅是對中世紀的懷舊。它是對法國啓濛運動的理性至上的一種文化反動,是對“德意誌精神”進行身份重塑的努力。從格林兄弟的民間故事收集,到瓦格納的宏大歌劇,這些文化運動試圖在沒有統一政治實體的時代,通過共同的神話、語言和曆史記憶,構建一個“文化民族國傢”的藍圖。 結論:世界格局中的“中間地帶” 本書的最終意圖,是提醒讀者,曆史並非一條單嚮的、由幾個核心大國主導的綫性敘事。德意誌,作為歐洲的“中間地帶”(Mitteleuropa),其命運總是與周邊力量的興衰緊密交織。理解德國,需要理解其對秩序的渴望與對分裂的恐懼之間的永恒張力,理解其在古典人文主義的理想與工業化實用主義的現實之間的不斷搖擺。這些“看不見”的脈絡,共同構築瞭理解任何一部德國史著作時所必須具備的深層背景。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肖石忠
 
  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係世界歷史專業和武漢大學研究生院。1987年進入軍事科學院,從事外國軍事和軍事歷史研究工作。曾任《外國軍事學術》雜誌總編輯兼《世界軍事年鑑》編輯部主編等職。

圖書目錄

第1章 德意誌的起點/1
條頓堡森林之戰/2
法蘭剋王國的崛起/9
一代霸主查理大帝/15
「祖國之父」/19
卡諾莎之行/24
「紅鬍子」入侵義大利/29
腓特烈二世的傳奇人生/35
混亂的空位時代/41
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44
德意誌農民戰爭/50
三十年戰爭/53

第2章 普魯士的統一:鐵與血打造的帝國/63
普魯士的建立與崛起/64
「音樂之父」巴赫/67
腓特烈大帝/71
世界文豪歌德/79
專題:狂飆突進運動/82
「樂聖」貝多芬/86
紅色導師的青年時光/91
偉大的友誼/94
「鐵血宰相」俾斯麥/101
老毛奇和總參謀部/111
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15
驚天大浩劫/120

第3章 帝國發瞭狂:戰爭的結局是崩潰/131
十一月革命的烽火/132
廢墟上的威瑪共和國/135
納粹黨成立/138
「啤酒館」暴動/141
狂人上臺/144
國會縱火案/151
「帝國屠夫」蓋世太保/156
慕尼黑陰謀/163
白色方案/166
閃擊法國/169
海獅計畫/175
「俾斯麥」號的沉沒/180
從「巴巴羅薩」到「颱風」/185
史達林格勒戰役/192
奧斯威辛集中營/199
阿登戰役/202
希特勒之死/209

第4章 統一是主鏇律:奏麯民族的《歡樂頌》/217
紐倫堡大審判/218
柏林危機/225
專題:柏林電影節/228
重建德國的「導演」/230
慕尼黑人質危機/236
柏林牆的倒塌/240
專題:德國的美酒和美食/244
遠去的鐵皮鼓/248
保時捷與大眾的收購戰爭/255
女總理梅剋爾/262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94653
  • EISBN:978626329581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6.0MB

圖書試讀

前言
 
  在西方列強中,有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國傢。它的歷史幾經大起大落,命運麯摺多舛,民族性格矛盾彌漫;既給世界製造過深災大難,讓人談之色變,又為人類在精神和物質方麵作齣瞭很多貢獻,讓人無比豔羨。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傢?讓我們沿著歷史的長廊,跨過德意誌的三大帝國,走進普魯士,進入高大茂密的條頓堡森林,抵達德國歷史的起點。
 
  歌德曾經說過:「德國無足輕重,隻是每個德國人纔有意義。」這句話簡潔地概括瞭德國的特點。德國既孕育過馬剋思、恩格斯這樣傑齣的社會主義「紅色導師」,又湧現齣貝多芬、巴赫、歌德這樣的藝術奇纔和老毛奇這樣的「西方兵聖」,更催生齣俾斯麥、艾德諾這樣的政治天纔和威廉二世、希特勒這樣的「戰爭狂人」……幾乎每一個人的身影都能讓德國的歷史鮮活地浮現於世人眼前。
 
  為什麼德國會成為這樣一個矛盾的複閤體?也許德國人獨特的民族品質和民族精神可以給齣答案。詩人海涅曾經說過:「德意誌民族不是一個輕舉妄動的民族,一旦它走上任何道路,就會堅韌不拔地把這條道路走到底。」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執著死闆確實是德國人的一貫特點,如果把這種精神用在正道上,會做齣驕人的業績;但是,如果走上錯誤的道路,也會犯下令人髮指的罪行,這也許就是問題的根源。
 
  為其奇蹟驚嘆,為其罪行扼腕,閱讀德國的歷史,你一定會受到深深的震撼。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好有意思,「看得見的世界史」這個切入點真的很特別,讓人好奇究竟作者是怎麼把那些抽象的歷史事件,轉化成我們可以「看見」的東西。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著重在視覺化的呈現,或許會搭配很多精美的圖片、地圖,甚至是建築物的剖麵圖,讓讀者不隻是死記年代和人名,而是能真正「走進」那個時代的場景。特別是關於德國的歷史,從神聖羅馬帝國的鼎盛,到普法戰爭的勝利,再到兩次世界大戰的傷痕與戰後的重建,這些過程如果能透過視覺化的方式呈現,一定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德國在歐洲歷史上的關鍵地位。我特別期待看到關於柏林圍牆時期,東西德人民生活差異的對比,那種無形的隔閡,如果能被圖像化地捕捉下來,想必會帶來巨大的衝擊。希望這本書不隻是教科書式的敘述,而是能像一部精心製作的紀錄片,引人入勝,讓人一頁接一頁地翻下去,彷彿親身參與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评分

說實在話,讀歷史最大的收穫,其實是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以避免重蹈覆轍。對於德國這個經歷過極端政治狂熱與毀滅性戰爭的國傢,其教訓對於現代社會尤其重要。我最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反思性**的「看見」。比方說,在描述納粹崛起的那段黑暗時期,我不希望隻是簡單地列齣他們如何奪權,而是希望作者能透過某種視覺化的分析,揭示社會在恐懼、經濟蕭條和宣傳攻勢下,公民意識是如何一步步被侵蝕、被馴化的。如果能用對比圖錶呈現當時的經濟數據與民意支持度的關係,或是用時間線清楚標示關鍵的法律變革如何一步步剝奪基本人權,那種清晰的因果鏈,遠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更有警示作用。這種「看得見的警鐘」,纔是歷史書籍在當代社會最迫切的價值所在。

评分

身為一個習慣用科技產品閱讀的現代人,對於「電子書」這個載體,我其實有更高的期望。如果這本書隻是單純把紙本書的內容掃描進去,那真的是太浪費瞭這個媒介瞭!我期待它能充分利用電子書的互動性。例如,當談到普魯士的崛起,或許可以內嵌一段關於軍事改革的簡短動畫,或是關於俾斯麥外交手腕的重點摘要卡片。尤其是在涉及地理變遷的部分,可互動的地圖功能簡直是救贖!想像一下,隨著閱讀進度,歐洲的邊界可以隨著不同的條約簽訂而動態變化,那種「看得見」的領土爭奪,會比看靜態地圖來得生動無數倍。如果這本書隻是平鋪直敘,那我就寧願去買一本裝幀精美的實體書瞭。希望編者在數位化製作時,能發揮巧思,讓這本「看得見」的歷史,在電子螢幕上真正活起來,而不是變成一堆缺乏靈魂的像素文字。

评分

我對德國的文化發展史,特別是從文藝復興後期到魏瑪時期的藝術與哲學思潮,抱持著濃厚的興趣。歷史不隻是帝王將相的打鬥,更是思想與美學的較量。我非常好奇,當作者要呈現德國的浪漫主義或啟濛運動時,會用什麼樣的「看見」方式來錶達?是會著重於歌德、席勒的文學手稿呈現,還是會用當時的風景畫來烘托那種深沉的民族精神?或者,在談論巴洛剋時期的宏偉建築,會不會提供類似於 Google 街景那樣的沉浸式體驗?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德意誌精神」這類抽象的概念,透過具體的視覺元素(例如音樂的樂譜片段、藝術作品的細節特寫、哲學傢的辯證流程圖)來解構,那它就不再是一本單純的歷史書,而是一本深入理解西方文明核心的文化寶庫。這需要極高的編輯功力和對藝術史的掌握度,我拭目以待。

评分

坦白說,我對歷史書通常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愛的是它能帶給我們深厚的底蘊和對當下的理解,怕的是那種枯燥乏味、術語連篇的寫法,讀起來簡直像在啃石頭。所以,當我看到這本《看得見的世界史 德國》時,第一個念頭是:拜託,不要再給我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瞭!我比較傾嚮於那種能夠提綱挈領、結構清晰的論述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高明的導遊,用清晰的脈絡帶領讀者遊覽德國歷史的精華地帶,而不是把所有細枝末節都堆砌在一起。例如,在描述宗教改革時,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如果能配上一張當時印刷術的發展圖,或者幾張視覺化的權力結構變遷圖,那種理解上的突破感,是純文字很難提供的。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將複雜的政治、經濟、社會演變,轉化成一條條邏輯清晰的時間軸和因果鏈,那它就絕對值得我豎起大拇指,成為我書架上隨手可翻閱的歷史嚮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