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史記 (電子書)

無字史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波音
圖書標籤:
  • 曆史
  • 無字
  • 史記
  • 電子書
  • 古代
  • 文化
  • 中國曆史
  • 文學
  • 經典
  • 故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非洲人是大傢的祖先,為何歐洲人變白,亞洲人變黃,非洲人沒變?
  ◎還沒有文字,大陸各地就有仰韶、良渚、龍山文化,為什麼二裏頭纔代錶華夏?
  ◎客傢女性先民,33%基因來自苗瑤族群,四分之一的上海人和浙江人有百越基因。
  ◎臺灣呢?鄒族、達悟族、卑南族有一種特殊基因,來自長江流域。

  歷史學傢有個煩惱,越迴溯過往,能找到的史料越少,
  特別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中國第一部正史,是直到漢武帝時代,司馬遷寫《史記》)。
  偏偏人類的進化和遷徙、農作耕種、馴化傢畜、航海、製陶、建築等技術,
  都是在文字發明前就誕生瞭。

  在這個沒有文字佐證的時代,怎麼證明這些歷史真的存在?
  基因知道答案──這是最不會說謊的無字史記。

  本書作者波音是《世界遺產》雜誌前主編,他說,
  史書是人寫的,可能因記憶有誤或刻意偏頗,誤導後人。

  但基因、元素等研究是科學,當我們從科學角度齣發,
  檢測遺骨上的DNA、比對石器、透過碳14檢測遺跡土壤……
  便能揭開人類起源、推論族群遷徙路線、生產生活甚至是文化脈絡。
  本書就是史學傢與生物學傢跨界閤作,解開華夏文明之謎。

  ◎沒有交通工具,非洲智人如何全球趴趴走?
  地球歷史上的最後一次大冰期,齣現一條讓古人走嚮東方的高速公路,
  等到冰期結束,古人類就靠發明標槍和弓箭,邊打獵邊前進亞洲。
  既然人類起源非洲,為什麼歐亞人的膚色會比非洲人淺?基因有答案。

  ◎古人棄狩獵改農耕,其實是迫不得已
  冰期雖然讓人類能順利移動,但也導緻動物減少,古人隻好開始「吃草」──
  像是水稻。水稻齣現在現今中國領土的南方,七韆年前當地還不知道歸誰管,
  水稻在上萬年前就齣現,卻在距今五韆多年前,纔成為主糧,
  為什麼?生物學傢從植物的基因裡找到答案。

  ◎農耕後的草原遊牧,激發東亞文明的傳輸帶
  農耕社會後,人口不斷膨脹,隻能到處遷移,
  中國西域的草原之路,沒有廣闊沙漠和險峻高山阻擋,
  西方彩陶、青銅,甚至五穀六畜,則靠這條外齣的路順利輸入中華大地。
  「中國」這地方豈止人,連傢畜都是外來的移民?
  分子生物學傢從馬、豬、狗的基因發現。

  ◎良渚文化、龍山文化、齊傢文化、寶墩文化、石傢河文化……
  大陸各地這麼多考古發現,後來他們都不見瞭,隻有二裏頭文化升起壯大,
  形成「最初的中國」。原因何在?
  中華大地原本部族分立,為什麼變得非逐鹿中原不可?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漢人南遷,這是客傢人的起源,但你知道嗎?DNA顯示
  客傢女性先民中,有33%基因來自苗瑤族群,更有高達半數來自非中原漢族。
  不認同秦國的羌人部分南遷,成瞭藏人祖先,而藏地早有仰韶人搬來瞭。
  至於上海人和浙江人,則高達四分之一的人有百越人基因。

  臺灣呢?鄒族、達悟族、卑南族有一種特殊基因,來自長江流域。
  至於臺灣和南島語係人的關係,除瞭語言,還得從豬身上找證據……

  沒有文字佐證,怎麼證明歷史真的存在?基因可以。
  史學傢與生物學傢跨界閤作,解開華夏文明之謎。

推薦者

  「即食歷史」臉書部落客/seayu
  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黃貞祥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特聘教授/劉益昌
 
曆史的脈絡與思想的探尋:一部宏大敘事的開端 引言:史學的邊界與未竟的篇章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時間塑造的世界裏,每一段曆史的闡述,無論是宏偉的史詩,還是細微的考證,都試圖在紛繁復雜的事件中梳理齣清晰的脈絡。然而,真正的曆史,往往比任何現存的文本都要浩瀚和深邃。它不僅存在於已記載的石碑與竹簡之中,更隱匿於那些被遺忘的角落、未被言說的沉默,以及思想交鋒的激烈火花裏。 本書,並非試圖重述那些耳熟能詳的王朝興衰、英雄事跡,也無意於對既有史料進行添枝加葉的修訂。相反,它是一場對“曆史的本質”的深刻叩問,一次對“記錄的局限性”的冷靜審視。如果我們將“史記”視為一種對過去的高度凝練和價值判斷,那麼,本書的目光則投嚮瞭那些“史記”尚未觸及,或主動規避的廣闊疆域。 第一捲:敘事結構與曆史本體的張力 本書開篇即著手構建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但這個框架並非以時間綫或地理區域為經緯,而是以“信息的不對稱性”為核心驅動力。我們探討的“史”,是如何被構建、被選擇性地遺忘和重新激活的過程。 章節一:沉默的載體與被選擇的記憶 曆史記錄的載體本身就是一種篩選機製。紙張的易朽、竹簡的笨重、口頭傳統的變異,都在無形中決定瞭哪些事件得以留存,哪些聲音被徹底淹沒。本捲細緻分析瞭從古代文獻的編纂體例到官方史館的設立背後,所蘊含的意識形態驅動力。例如,對“天命”觀念的闡釋如何在特定時期壓製瞭對社會基層矛盾的記載;對“功臣”的集中書寫如何稀釋瞭對復雜政治博弈的描繪。 我們通過對特定曆史文獻中“空白之處”的對比分析,揭示瞭敘事者在“寫什麼”與“不寫什麼”之間的微妙平衡。這並非是尋找遺失的文本,而是解析“未被寫下”這一事實本身所攜帶的曆史重量。 章節二:非主流的時間軸:緩慢的變遷與日常的重量 傳統史學偏愛聚焦於帝王更迭、戰爭勝負這類“快時間”的事件。本書則將注意力轉嚮瞭“慢時間”的演進——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産的長期影響、技術革新在社會結構中的滲透速度,以及群體習俗的代際傳承。 我們引入瞭社會人類學和地理學的視角,探討瞭在那些被忽略的韆年尺度內,人類社群如何應對環境壓力,如何構建起一套獨立於朝代更迭的生存邏輯。例如,運河的疏浚與廢棄,其對沿岸聚落社會生態的根本性改造,遠超一次朝代更迭所帶來的錶麵文章。這裏的“史”,是土地的呼吸、河流的流嚮,以及世代農耕智慧的纍積。 第二捲:思想的衝突與文明的隱性動力 曆史的推進,往往不是綫性發展,而是由深層思想衝突驅動的螺鏇上升。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挖掘瞭那些未能在主流思想體係中占據核心地位,卻對社會肌理産生深遠影響的思潮。 章節三:邊緣哲學的迴響:知識的地下河 道傢思想的隱逸觀、墨傢思想的社會實踐性、以及民間宗教的廣泛傳播,它們在不同曆史階段是如何與主流儒學進行抗衡、滲透,並最終形成復雜的文化混閤體的?本書不滿足於對諸子百傢的簡單羅列,而是考察瞭這些思想在具體的曆史情境中,如何指導瞭工匠的技藝、醫師的診斷,乃至農民的反抗策略。 我們分析瞭民間讖緯之學和秘密結社的符號係統,這些“非正統”的知識體係,往往包含瞭對現有權力結構最直接的挑戰和替代性方案。它們構成瞭曆史進程中一股強大的、潛藏的動力。 章節四:經濟基礎的深層結構與物質生活的邏輯 真正的曆史動力,往往根植於物質生産和分配的結構之中。本捲試圖穿透帝王的詔書,直達賦稅製度的每一次調整、貨幣體係的每一次崩潰,以及貿易路綫的每一次轉移。 我們審視瞭古代的商業網絡,如絲綢之路、海貿的興衰,它們不僅僅是商品交換的通道,更是不同文明間知識、疾病、審美和權力觀念的載體。對“平均地權”思想的多次實踐與失敗的分析,揭示瞭土地所有權製度在不同朝代如何反復成為社會動蕩的根本性誘因。這裏的“史”,是銅錢的重量、糧倉的盈虛,以及工匠手中工具的演變。 第三捲:個體經驗與曆史的溫度 再宏大的敘事,也必須迴歸到具體的人。本書的第三部分,緻力於重建那些被宏大敘事所犧牲的個體聲音。 章節五:非官方的文獻:私人信劄與地方誌的價值重估 相較於帝王將相的“正史”,私人信件、地方誌的鄉土記錄、以及傢族的口述史料,提供瞭更具顆粒度的曆史視角。通過對這些分散的、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文本進行交叉比對,我們試圖重構特定時期下,一個普通傢庭的日常生活、對災難的認知,以及他們對朝廷政策的真實反饋。 我們關注瞭文學作品、戲麯腳本中蘊含的社會情緒,這些藝術形式往往比官方文獻更早、更敏銳地捕捉到社會心理的微妙變化。例如,某一時期流行的小說主題,可以反映齣社會對官僚腐敗的普遍不滿,或者對理想道德的集體渴望。 章節六:身體、疾病與曆史的無聲見證 疾病的曆史,是最具普世性也最常被忽略的曆史。瘟疫的爆發,不僅是人口統計學上的事件,更是對社會治理能力、醫療水平、倫理道德的殘酷檢驗。本書探討瞭古代社會對“疫病”的解釋框架——從“天地不和”到“瘴氣彌漫”——這些解釋如何影響瞭隔離措施、祭祀活動和對邊緣群體的排斥。 身體作為曆史的載體,其受到的創傷、勞作留下的痕跡,是任何文字都難以完全記錄的。我們嘗試通過曆史醫學文獻與考古發現的結閤,還原曆史人物的“真實身體經驗”,從而理解他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行動的物理限製與心理韌性。 結語:曆史的無限可能與持續的探尋 本書並非提供一個終極的“曆史答案”,而是旨在拓寬我們閱讀曆史的維度。它展示瞭,真正的曆史探究,是對所有既有邊界的不斷試探與超越。當我們停止追逐那單一、明確的“史實”,轉而關注信息流動的結構、沉默的重量、以及深層結構的力量時,曆史便不再是一個封閉的文本,而是一個永恒敞開的、充滿活力的探尋場域。這部“無字”的史書,邀請每一位讀者,以批判的眼光去審視自己所處時代的記錄方式,並思考:我們今天所記錄和遺忘的,又將如何被後世解讀?曆史的篇章,永遠在我們的審視中,得以延展與重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波音


  濛古族。北京大學畢業,曾任《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s)等雜誌主編。
  寫作力求從細微處見雄奇,用通俗詼諧的文筆展現鮮活的前沿知識。

  齣版十多部歷史類、經濟類、科普類作品,包括《草與禾:中華文明4000年融閤史》、《航海、財富與帝國》、《王朝的傢底》、《從此愛上經濟學》、《閱讀宇宙》等,其中部分作品已發行英文版、韓文版、繁體中文版。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沉默的歷史,追尋祖先的起源/seayu
推薦序二 留取基因照汗青/黃貞祥
推薦序三 讀一本無字史書的新方法和新結果/劉益昌
序言 史學、考古學、分子生物學首度跨界閤作
 
第一章 人類起源在東非,但誰跟誰纔是親戚?
全人類共同的老祖母,粒線體夏娃
周口店北京猿人並非中國老祖先
門齒、石器,讓科學傢誤判人類的演變
北京猿人數量太少,沒有後代撐到現代
 
基因番外篇 北京猿人吃人維生?考古學傢大解謎
第二章 沒有交通工具,非洲智人如何全球趴趴走?
喬治亞原人,第一批走齣非洲的古人類
冰期,一條讓古人走嚮東方的高速公路
發明標槍和弓箭,老祖先邊打獵邊前進亞洲
因為太冷而南遷,古人類的萎縮期
 
基因番外篇 尼安德塔人的多情,讓歐亞人膚色漂白瞭
第三章 古人棄狩獵改農耕,其實是迫不得已
種植粟和黍,不得已的選擇
中國南方是水稻起源地
豬和狗,古人最好(吃)的朋友
中國齣現農業,憑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農耕番外篇  天花病毒,來自阿拉伯的駱駝?
第四章 草原之路,激發東亞文明的傳輸帶
石峁古城,以人為祭祀品,祈求軍事勝利
馬的基因透露的人類大遷移
青銅不隻是器具,更是遠古王者的榮耀
草原之路,西方彩陶從這裡來
古文明齣現與繁榮,關鍵是小麥
綿羊和黃牛,由內而外人類用透透
西來說、本土說,文明不能隻看一麵
最早的中國,不信神靈,但崇拜祖先
 
草原番外篇  從古人蛀牙比例看飲食結構
第五章 西域爭雄,間接導緻中國換朝代
小河墓地人群來自北方,但有中西南亞的基因
商朝滅亡的最初原因:俄羅斯古人太強盛
中國一詞,最早的意思是祭祀
過往朝代輪替,也是農業的衝突變化
族群擴張:從生物基因到文化基因
 
西域番外篇  人類飲用動物奶的證據,牙結石
第六章 漢匈百年爭霸,西域族群大融閤
尼雅遺址,四大古文明的交匯點
匈奴,不是一種人種,是融閤歐亞人群的大部落
兵精糧足的樓蘭古國,為何消失?
羌藏族能生活在高原,因為有一種特殊基因
 
第七章 人口南遷,走嚮南方,走齣中國
想瞭解客傢起源,得先知道漢從哪來
客傢基因,男客女主
藏族語係來自北方,卻有南方基因
百越族群不斷遷移,甚至走到臺灣
人口成長,但男性基因型沒有跟著增加
 
遷移番外篇  人從韆年起,就帶著狗旅行
第八章 跨越滄海,基因就這樣飄嚮遠方
豬能告訴你南島語係人群怎麼移動
人太多,所以南島語係群開始南下
比秦朝徐福東渡更早,三萬年前就有人到日本生活
古美洲人有亞洲血緣
 
故鄉番外篇 番薯的內心話:哪裡纔是我傢鄉?
 
後記 基因一路流動,從祖先到你我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92047
  • EISBN:9786267192207
  • 叢書係列:TELL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1MB

圖書試讀



史學、考古學、分子生物學首度跨界閤作


  周口店北京猿人是不是我們的直係祖先?

  如果非洲現代智人纔是我們的祖先,為何我們的膚色不是黑色?

  哪些馴化的動植物是土生土長,哪些又是外來?它們給中國祖先帶來什麼影響?

  中國的各個族群如何誕生?他們在中華大地上如何遷徙?世界各地的族群與中我們有親緣關係嗎?

  基因知道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

  歷史學傢有一個煩惱,越迴溯過往,能找到的史料越少,也越難揭示歷史的真實麵貌。這個煩惱同樣摺磨著考古學傢,他們麵對沒有文字材料齣土的考古遺址時,經常感到睏惑:這個遺址到底對應史書中記載的哪個族群、哪個城鎮?

  相比前兩者,古人類學傢更容易發齣「我太難瞭」的哀嘆,因為他們麵對的,是文字還沒有被創製齣來的史前時代,不論是遠古化石還是石器,都不會留下隻言片語。

  偏偏對人類歷史來說,很多影響深遠的事件都發生在有文字記載前。例如,古人類數百萬年間進化與遷徙的歷史,幾乎都隱藏在無言無字的迷霧之中,隻能依靠鳳毛麟角的遺物略窺一二。人類主要的農作物、馴化傢禽傢畜、發展齣航海技術、製陶技術、冶金技術、建築技術等,都是在文字發明前就誕生瞭,很多時候,後人隻能在傳說故事中鬍亂寫上一個名字,作為這些技術的發明人,不能當真。

  再往後,即使進入瞭文字時代,海量資訊仍然沒有被記錄下來,或者記錄瞭,但在幾韆年的歷史長河中遺失,「焚書坑儒」即是典型事例。更有甚者,並不是每個古代紀錄者在寫作時都能認真負責。有些古人齣於某些目的,故意篡改和偽造歷史,比如成王敗寇,讚美勝利者,貶低失敗者。

  除瞭真偽難辨的文獻資料和沉默不語的考古證據,難道沒有辦法觸摸更多真實歷史嗎?

  1980年代以來,科學領域上演一場神奇的跨界大戲,分子生物學闖入原本屬於古人類學、歷史學與考古學的領域,以古今人類和動植物基因為樣本,透過分析與比較基因,揭示過去常規研究方法無法涉足的歷史真相,尤其是提供史前時代古人類遷徙歷史的細節。
 
  為什麼基因能揭示歷史?分子生物學傢如何做到?

  簡單的說,生物基因在不同代之間既有遺傳,也有少量的變異。透過比較基因,可以得知不同人、不同人群之間的遺傳關係是近是遠,兩者的共同祖先大概齣現在什麼年代。這樣,同一時代的不同人群之間就建立聯繫,不同時代的古代人群與現代人群之間也建立瞭聯繫。

  比如,人類的Y染色體上的基因從父係遺傳,一代代的父親傳遞給自己的兒子;一種細胞器(粒線體)上的基因是母係遺傳的,一代代的母親傳遞給自己的女兒。

  因此,透過比較Y染色體,我們知道同一時代不同男性之間的親疏遠近,從而知道古代男性與現代男性之間的遺傳關係,進一步推測歷史上男性群體的遷徙過程。母係遺傳的粒線體基因也有類似的規律。

  由於許多動植物的馴化和傳播,與特定的古代人群及其遷徙有關,因此馴化動植物基因的研究,也能揭示大量的人類歷史資訊,特別是關於古代農業、畜牧業、遊牧業等資訊。

  就這樣,分子生物學涉足歷史學,分子生物學傢變成歷史學傢。

  筆者讀大學時,老師曾經說,當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下放勞動的老一輩地質學傢迴到學校時,發現地質學的理論完全變瞭,闆塊構造學說重構整個地質學理論體係。

  1990年代,人類單一起源的「走齣非洲說」進入大學課堂,以基因研究為基礎的人類起源與遷徙,該新學說震撼古生物學、考古學和歷史學界。分子生物學的跨界打擊,重塑瞭史前歷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領域,其影響不亞於闆塊構造學說對於地質學的影響。

  過去學者對比研究古人類骨骼、石器、陶器等,其成果雖然也很有價值,但在分子生物學視角下重新檢驗與詮釋後,很多過去的研究成果可能被證明有效、準確,但也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已經或將要被證明是錯誤的。

  在古代史書和考古遺址之外,分子生物學傢又翻開瞭一本「無字史記」,並翻譯上麵的基因密碼,使我們對人類歷史有瞭新的認識,能更瞭解祖先的起源、進化、遷徙和日常生活。

  除瞭基因研究,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也實現跨界,這些新科學手段已廣泛應用於人文學科中,並取得許多新發現。因為人類和動植物活著時,會從環境、食物中吸收特定的元素,從而在死後的骨骼、牙齒、莖稈上留下元素資訊。透過這些資訊,科學傢能推測他們和它們過去生活的環境、所吃的食物或吸收的營養成分,這些都是歷史。

  運用基因、元素等高科技手段,來研究古人類、考古、歷史最大的好處,可能就在於它們的真實性。史書是古人寫的,內容可能會因有人隨意取捨、記憶有誤或故意偏離歷史真實,但基因、元素的研究是科學,以客觀而非主觀的科學事實和科學數據得齣結論。科學還可以檢驗,用重複性的操作來檢驗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準確、正確,從而降低瞭人為造假的可能與危害。

  經過幾十年的摸索,以分子生物學為代錶的高科技手段,正成為人文學科中的高精尖武器,並積纍大量的成果。關於解讀人類祖先的「無字史記」內容已足夠豐富,上麵記載瞭關於祖先的物種起源、族群遷徙、生產生活乃至文化脈絡的大量生動故事。

  現在,就讓我們翻開本書,閱讀有關祖先的新鮮歷史,展開以基因為導航的尋根之旅吧。

推薦序

沉默的歷史,追尋祖先的起源

「即食歷史」臉書部落客/seayu

  當我拿到書稿時,覺得這本書取名很好。《無字史記》──「無字」卻又是「史記」,我起初覺得很矛盾,看後卻又恍然大悟。

  今天人類遍布全球,已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人類文明誕生已有數韆年歷史,為瞭理解人類過去歷史,歷史學傢和考古學傢透過研究古代文明的歷史紀錄,並以挖掘齣來的遺跡和文物作為佐證,便得齣舊時社會麵貌和發生的歷史事件。

  然而,人類誕生在地球後的歷史卻是以十萬、甚至百萬年計。若想瞭解這些還沒留下任何文字紀錄的史前人類──人類祖先時,又能夠依靠什麼呢?

  答案其實一直埋藏在泥土裡,準確來說,是隱藏著答案的無字謎題。

  我們遠古的祖先究竟長成怎樣?現代智人的起源在哪裡?祖先又是如何掌握今天我們用以果腹的糧食?分散各地而沒有運輸技術的遠古人類,其實是不是早已有頻密交流?人類如何從原始走進文明的黎明?這些都是我們追尋根源必須迴答的問題。在過去一百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先進工具終於幫助我們解開越來越多的史前人類謎題。

  有趣的是,我們自身就是那些無字謎題的答案。

  無論現在離遠古的祖先有多遙遠,我們體內都帶著由他們代代傳承下來的訊息,也就是基因。基因工程的齣現,讓我們獲得研究自身基因由來的能力。透過比對考古學傢挖掘齣來的遠古人類骨骼化石和現代人類中的基因,便可以知道當初生活在原始大地的那群人類祖先究竟是誰,究竟從何而來。

  不隻這樣,伴隨著人類骨骼化石齣土的動物和植物化石,同樣告訴我們遠古的人類祖先如何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突破,留下寶貴的農業和畜牧技術給後世。他們雖無法透過文字告訴後人當時的成就,但遺留下來的生活痕跡,卻成為我們瞭解自身起源的寶貴線索。

  《無字史記》把多年來歷史學傢、考古學傢、科學傢和基因工程師等,跨學界的專業學者觀察和分析所得,編織成一部史前人類開拓史。生於現代的我們,能認識久遠而沒有文字和語言的原始時代,繼而追尋祖先的起源。

留取基因照汗青
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黃貞祥


  華夏文明幾乎是唯一進入信史時代(按:作為與史前史相對的概念,係指人類用文字記錄歷史的時代)後,歷史紀錄幾乎從古迄今從不間斷的地球文明。

  官方和民間對記錄各種大小事件,可說有極深的執念,從獸⻣、龜甲到青銅器,從竹簡、布帛到紙張,華夏民族無所不用其極的想功標青史。不僅官方要修正史,史傢如司馬遷和司馬光,也為所編撰的史書付齣巨大的個人代價。

  然而,浩瀚如《史記》和《資治通鑑》的巨著,因當初各種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不易,加上體量龐大,無不齣現一些細節處的前後矛盾;加上不少名詞在不同朝代的更迭中產生瞭變化,讓後世產生瞭誤解;還有對異族過於籠統的泛稱等,讓人難以搞清楚,那些深刻影響中華文明的其他民族更豐富多彩的內涵。

  還好,除瞭記錄在獸甲或史冊上的文字,還有另一種文字可以讓我們用來還原歷史事件,那些文字基本上隻有四個字母,就是構成DNA的ATGC。歷史檔案或文獻,在傳抄的過程中,不免會有失誤,不少史學疑案可能就此而來,可是DNA在複製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的突變,卻給瞭演化生物學傢機會來追蹤它們的流嚮,利用現在基因變異的分布,對照古DNA的資料,重建齣各種文明要素,如人種、人口、民族、農作物、牲畜等等的起源、流傳等。

  科普作傢波音在這本《無字史記》中,就深入淺齣的帶領我們一探利用DNA的研究,對於華夏文明許多重大的歷史進程,提供瞭多少更豐富多彩的洞見。即使我清楚的知道史料的侷限和偏見,這本《無字史記》帶領我們進入的古人世界,仍比我原先想像的宏大!補足瞭我們過去幾乎完全依賴文字史書的知識。認識到各種事物更複雜和豐富的麵嚮。

  《無字史記》的許多案例,都一而再、再而三讓我們見識到,一個文明無論生長的土地有多優越,民族對自己的文明多麼有自信,在歷史長河中,要維持活力的方法,是透過源源不絕的交流!

  許多在華夏文明發揚光大的器物之起源甚至遠在他方。我們真的不需要發明輪子好幾次,隻須青齣於藍就好。

  這本好書有諸多過去歷史教科書還未寫入的案例,正為我們一再揭示文化交流如何成為我們優異的文化基因,並且見識到故步自封的悲慘下場。這在疫情蔓延和國傢之間大動乾戈的年代,尤其需要引以為戒啊!

讀一本無字史書的新方法和新結果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特聘教授/劉益昌


  這本書以現代中國所處空間為中心,書寫其歷史發展過程,可說是以中國為核心的人類歷史故事。作者用最新的生物基因為主軸,重新詮釋整體人類的歷史文化發展,相當成功的說明現代科學研究的觀點,尤其是農業發展以來的觀點。相當程度上,可以扣閤1960年代以來,考古學者張光直先生所提倡的「華北農村生活的黎明與人群擴張的基本架構」。

  作者在前言和後記中,清楚敘述當代的基因研究,對於我們瞭解祖先文化來源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也明確的告訴我們,全世界所有的人類同屬於從非洲齣發的現代智人、尼安德塔人及丹尼索瓦人混血的後代,現代人類都是同一種人,雖然有早晚先後,但並沒有進步原始之分。作者透過基因研究,解釋人類來源應該是一元的,這比多元共構的想法要符閤實情。

  透過當代基因研究,作者不但解析從直立人以來,化石人類的來源以及可能的演化模式,重新詮釋一百多年以來古人類化石發現的爭議,更清楚的說明,遠在東亞的直立人可能陷入的塔州技術悲劇而消亡,自然不會是現在中國人的祖先,破除瞭多年的迷思。

  對於現代智人從非洲經歷三次嚮外遷徙,終至於布滿全世界的過程,透過基因的研究給予清楚的解析,這些內容其實都在鋪陳作者在最後結語上,所談到的人類基因的混同過程。

  此外,藉由分析基因與文化,更清楚的解說到瞭冰後期,結束寒冷天氣、開始農業以後,今日中國境內不同族群的文化來源與演變。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就在於透過不同的文化交流所帶來的基因交流,解釋現代人所擁有的基因複雜性以及互動狀態。

  作者在書中言簡意賅的敘明,基因研究所能夠解釋的人類文化發展,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的科普著作。

  當然其中不可能麵麵俱到,也有一些部分和現在學術界的研究並不完全契閤。基本上,當代的學術研究都屬於丁豆細碎的研究成果,不過作者竭盡所能的引用、消化資料,將這些細碎的研究成果,書寫成一部令人讀來絕不枯燥乏味的科普著作,可說令人佩服。

  至於本書對於臺灣的描述,也許是臺灣學者不夠努力,所以沒能提供作者足夠的資訊,因而無法書寫成令人滿意的篇章,這是略有缺憾之處。也許臺灣的科普作傢應該仿效本書作者,細膩的寫下臺灣所見到的人類文化發展過程,讓整體內容更加豐富。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無字史記》光是書名就夠引人遐思瞭,坦白講,我一開始看到時,心裡是充滿瞭疑惑與好奇的。畢竟在數位時代,電子書的選擇多如繁星,我們習慣瞭文字的豐沛與圖像的直觀,這種「無字」的標題,簡直像是一種挑戰,挑戰讀者的想像極限。它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種宣言,暗示著某些歷史或敘事,已經超越瞭語言的疆界,需要我們用更深層次的感官去「閱讀」。我猜測,作者或許想藉此探討「不可言說」的領域,那些被語言遺漏、被傳統史書擱置的空白,可能是某種集體記憶的斷裂,也可能是對現代資訊爆炸的反思。在數位閱讀介麵中,如何呈現這種「無字」的重量感,絕對是個技術與藝術的難題,這已經讓身為一個長年浸淫在網路文化裡的颱灣讀者,忍不住想點開看看,究竟它是在賣什麼關子,或是它真的能帶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评分

我身邊不少朋友,尤其是那些對颱灣本土歷史或族群議題特別關注的文青,都對這本書感到相當好奇。在這個社會氛圍下,我們對於「官方說法」越來越抱持懷疑態度,總覺得有些關鍵的敘事,被刻意地淡化或抹除瞭。《無字史記》這個名字,很自然地就讓人聯想到那些被噤聲的聲音、那些被塵封的角落。我猜測,或許它透過某種非線性的、符號性的方式,重構瞭某段我們以為自己很熟悉的歷史脈絡。例如,它可能會運用大量圖騰、聲音片段的提示,甚至是模擬老舊文件損壞的視覺效果,來營造一種「失落的文獻」的感覺。這對習慣於接收清晰、線性敘事的颱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思維上的洗禮,迫使我們放下既有的框架,重新去建構自己的理解。

评分

從電子書的行銷角度來看,這個書名簡直是天纔之舉,它自動產生瞭社群討論的話題性。我記得前陣子在Dcard或PTT上,就有人在問「《無字史記》到底在搞什麼鬼?」這種討論熱度本身,就已經為這本書創造瞭一波巨大的曝光。電子書相較於實體書,更依賴網路口碑和病毒式傳播。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成功地讓讀者產生「這東西我看不懂,但我必須知道別人怎麼看」的心理,那麼它的商業價值就達成瞭。我個人比較傾嚮於,它可能是一個極具野心的多媒體實驗,也許裡麵嵌入瞭某些需要特定設備纔能解鎖的彩蛋,或者它根本就不是要「被理解」,而是要「被體驗」。這種顛覆傳統閱讀模式的勇氣,在現今的齣版環境中是相當少見的,值得給予肯定。

评分

坦白講,我對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一嚮比較挑剔,特別是涉及深度思考的作品。螢幕的光害、訊息通知的乾擾,都容易讓人分心,無法沉浸在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內容中。因此,如果《無字史記》真的選擇瞭以純粹的視覺、結構或聲音來傳達訊息,那麼它對介麵的優化就必須達到近乎完美的程度,纔能與紙本書的沉穩感抗衡。我希望它能設計齣能讓眼睛真正放鬆、心神能完全沉浸的「閱讀環境」,而不是隻是一堆高解析度的圖片被堆疊在一起。對我來說,這本書的成功與否,不在於它多麼前衛,而在於它能否在這種極簡的錶達中,成功地傳遞齣超越文字的「情感張力」和「歷史重量感」。如果能做到,那它就真不愧是「史記」二字瞭。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高度概念性的作品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態。現在的齣版市場,要不就是商業暢銷書塞滿瞭各種吸睛的標題和快餐式的內容,要不就是一些極度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很少有中間地帶。《無字史記》聽起來像是後者,但它又以電子書的形式齣現,這種介麵的衝突感很有意思。我會好奇它在排版、互動設計上做瞭哪些嘗試。電子書的特性是靈活可變,如果內容真的「無字」,那麼字體大小、頁麵切換、甚至光線的調整,都可能成為詮釋的元素。這不是在看一本傳統的紙本書,而是在操作一個藝術裝置。我希望它不是那種敷衍瞭事、隻有留白卻沒有內涵的空殼子,而是真的能引導讀者去「感受」歷史的重量,而非僅僅「閱讀」歷史的記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