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史記 (電子書)

無字史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波音
图书标签:
  • 历史
  • 无字
  • 史记
  • 电子书
  • 古代
  • 文化
  • 中国历史
  • 文学
  • 经典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非洲人是大家的祖先,為何歐洲人變白,亞洲人變黃,非洲人沒變?
  ◎還沒有文字,大陸各地就有仰韶、良渚、龍山文化,為什麼二里頭才代表華夏?
  ◎客家女性先民,33%基因來自苗瑤族群,四分之一的上海人和浙江人有百越基因。
  ◎臺灣呢?鄒族、達悟族、卑南族有一種特殊基因,來自長江流域。

  歷史學家有個煩惱,越回溯過往,能找到的史料越少,
  特別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中國第一部正史,是直到漢武帝時代,司馬遷寫《史記》)。
  偏偏人類的進化和遷徙、農作耕種、馴化家畜、航海、製陶、建築等技術,
  都是在文字發明前就誕生了。

  在這個沒有文字佐證的時代,怎麼證明這些歷史真的存在?
  基因知道答案──這是最不會說謊的無字史記。

  本書作者波音是《世界遺產》雜誌前主編,他說,
  史書是人寫的,可能因記憶有誤或刻意偏頗,誤導後人。

  但基因、元素等研究是科學,當我們從科學角度出發,
  檢測遺骨上的DNA、比對石器、透過碳14檢測遺跡土壤……
  便能揭開人類起源、推論族群遷徙路線、生產生活甚至是文化脈絡。
  本書就是史學家與生物學家跨界合作,解開華夏文明之謎。

  ◎沒有交通工具,非洲智人如何全球趴趴走?
  地球歷史上的最後一次大冰期,出現一條讓古人走向東方的高速公路,
  等到冰期結束,古人類就靠發明標槍和弓箭,邊打獵邊前進亞洲。
  既然人類起源非洲,為什麼歐亞人的膚色會比非洲人淺?基因有答案。

  ◎古人棄狩獵改農耕,其實是迫不得已
  冰期雖然讓人類能順利移動,但也導致動物減少,古人只好開始「吃草」──
  像是水稻。水稻出現在現今中國領土的南方,七千年前當地還不知道歸誰管,
  水稻在上萬年前就出現,卻在距今五千多年前,才成為主糧,
  為什麼?生物學家從植物的基因裡找到答案。

  ◎農耕後的草原游牧,激發東亞文明的傳輸帶
  農耕社會後,人口不斷膨脹,只能到處遷移,
  中國西域的草原之路,沒有廣闊沙漠和險峻高山阻擋,
  西方彩陶、青銅,甚至五穀六畜,則靠這條外出的路順利輸入中華大地。
  「中國」這地方豈止人,連家畜都是外來的移民?
  分子生物學家從馬、豬、狗的基因發現。

  ◎良渚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寶墩文化、石家河文化……
  大陸各地這麼多考古發現,後來他們都不見了,只有二里頭文化升起壯大,
  形成「最初的中國」。原因何在?
  中華大地原本部族分立,為什麼變得非逐鹿中原不可?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漢人南遷,這是客家人的起源,但你知道嗎?DNA顯示
  客家女性先民中,有33%基因來自苗瑤族群,更有高達半數來自非中原漢族。
  不認同秦國的羌人部分南遷,成了藏人祖先,而藏地早有仰韶人搬來了。
  至於上海人和浙江人,則高達四分之一的人有百越人基因。

  臺灣呢?鄒族、達悟族、卑南族有一種特殊基因,來自長江流域。
  至於臺灣和南島語系人的關係,除了語言,還得從豬身上找證據……

  沒有文字佐證,怎麼證明歷史真的存在?基因可以。
  史學家與生物學家跨界合作,解開華夏文明之謎。

推薦者

  「即食歷史」臉書部落客/seayu
  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黃貞祥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特聘教授/劉益昌
 
历史的脉络与思想的探寻:一部宏大叙事的开端 引言:史学的边界与未竟的篇章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时间塑造的世界里,每一段历史的阐述,无论是宏伟的史诗,还是细微的考证,都试图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然而,真正的历史,往往比任何现存的文本都要浩瀚和深邃。它不仅存在于已记载的石碑与竹简之中,更隐匿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未被言说的沉默,以及思想交锋的激烈火花里。 本书,并非试图重述那些耳熟能详的王朝兴衰、英雄事迹,也无意于对既有史料进行添枝加叶的修订。相反,它是一场对“历史的本质”的深刻叩问,一次对“记录的局限性”的冷静审视。如果我们将“史记”视为一种对过去的高度凝练和价值判断,那么,本书的目光则投向了那些“史记”尚未触及,或主动规避的广阔疆域。 第一卷:叙事结构与历史本体的张力 本书开篇即着手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但这个框架并非以时间线或地理区域为经纬,而是以“信息的不对称性”为核心驱动力。我们探讨的“史”,是如何被构建、被选择性地遗忘和重新激活的过程。 章节一:沉默的载体与被选择的记忆 历史记录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筛选机制。纸张的易朽、竹简的笨重、口头传统的变异,都在无形中决定了哪些事件得以留存,哪些声音被彻底淹没。本卷细致分析了从古代文献的编纂体例到官方史馆的设立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驱动力。例如,对“天命”观念的阐释如何在特定时期压制了对社会基层矛盾的记载;对“功臣”的集中书写如何稀释了对复杂政治博弈的描绘。 我们通过对特定历史文献中“空白之处”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叙事者在“写什么”与“不写什么”之间的微妙平衡。这并非是寻找遗失的文本,而是解析“未被写下”这一事实本身所携带的历史重量。 章节二:非主流的时间轴:缓慢的变迁与日常的重量 传统史学偏爱聚焦于帝王更迭、战争胜负这类“快时间”的事件。本书则将注意力转向了“慢时间”的演进——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的长期影响、技术革新在社会结构中的渗透速度,以及群体习俗的代际传承。 我们引入了社会人类学和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在那些被忽略的千年尺度内,人类社群如何应对环境压力,如何构建起一套独立于朝代更迭的生存逻辑。例如,运河的疏浚与废弃,其对沿岸聚落社会生态的根本性改造,远超一次朝代更迭所带来的表面文章。这里的“史”,是土地的呼吸、河流的流向,以及世代农耕智慧的累积。 第二卷:思想的冲突与文明的隐性动力 历史的推进,往往不是线性发展,而是由深层思想冲突驱动的螺旋上升。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挖掘了那些未能在主流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却对社会肌理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潮。 章节三:边缘哲学的回响:知识的地下河 道家思想的隐逸观、墨家思想的社会实践性、以及民间宗教的广泛传播,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与主流儒学进行抗衡、渗透,并最终形成复杂的文化混合体的?本书不满足于对诸子百家的简单罗列,而是考察了这些思想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如何指导了工匠的技艺、医师的诊断,乃至农民的反抗策略。 我们分析了民间谶纬之学和秘密结社的符号系统,这些“非正统”的知识体系,往往包含了对现有权力结构最直接的挑战和替代性方案。它们构成了历史进程中一股强大的、潜藏的动力。 章节四:经济基础的深层结构与物质生活的逻辑 真正的历史动力,往往根植于物质生产和分配的结构之中。本卷试图穿透帝王的诏书,直达赋税制度的每一次调整、货币体系的每一次崩溃,以及贸易路线的每一次转移。 我们审视了古代的商业网络,如丝绸之路、海贸的兴衰,它们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更是不同文明间知识、疾病、审美和权力观念的载体。对“平均地权”思想的多次实践与失败的分析,揭示了土地所有权制度在不同朝代如何反复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本性诱因。这里的“史”,是铜钱的重量、粮仓的盈虚,以及工匠手中工具的演变。 第三卷:个体经验与历史的温度 再宏大的叙事,也必须回归到具体的人。本书的第三部分,致力于重建那些被宏大叙事所牺牲的个体声音。 章节五:非官方的文献:私人信札与地方志的价值重估 相较于帝王将相的“正史”,私人信件、地方志的乡土记录、以及家族的口述史料,提供了更具颗粒度的历史视角。通过对这些分散的、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文本进行交叉比对,我们试图重构特定时期下,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对灾难的认知,以及他们对朝廷政策的真实反馈。 我们关注了文学作品、戏曲脚本中蕴含的社会情绪,这些艺术形式往往比官方文献更早、更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心理的微妙变化。例如,某一时期流行的小说主题,可以反映出社会对官僚腐败的普遍不满,或者对理想道德的集体渴望。 章节六:身体、疾病与历史的无声见证 疾病的历史,是最具普世性也最常被忽略的历史。瘟疫的爆发,不仅是人口统计学上的事件,更是对社会治理能力、医疗水平、伦理道德的残酷检验。本书探讨了古代社会对“疫病”的解释框架——从“天地不和”到“瘴气弥漫”——这些解释如何影响了隔离措施、祭祀活动和对边缘群体的排斥。 身体作为历史的载体,其受到的创伤、劳作留下的痕迹,是任何文字都难以完全记录的。我们尝试通过历史医学文献与考古发现的结合,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身体经验”,从而理解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行动的物理限制与心理韧性。 结语:历史的无限可能与持续的探寻 本书并非提供一个终极的“历史答案”,而是旨在拓宽我们阅读历史的维度。它展示了,真正的历史探究,是对所有既有边界的不断试探与超越。当我们停止追逐那单一、明确的“史实”,转而关注信息流动的结构、沉默的重量、以及深层结构的力量时,历史便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文本,而是一个永恒敞开的、充满活力的探寻场域。这部“无字”的史书,邀请每一位读者,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自己所处时代的记录方式,并思考:我们今天所记录和遗忘的,又将如何被后世解读?历史的篇章,永远在我们的审视中,得以延展与重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波音


  蒙古族。北京大學畢業,曾任《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s)等雜誌主編。
  寫作力求從細微處見雄奇,用通俗詼諧的文筆展現鮮活的前沿知識。

  出版十多部歷史類、經濟類、科普類作品,包括《草與禾:中華文明4000年融合史》、《航海、財富與帝國》、《王朝的家底》、《從此愛上經濟學》、《閱讀宇宙》等,其中部分作品已發行英文版、韓文版、繁體中文版。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沉默的歷史,追尋祖先的起源/seayu
推薦序二 留取基因照汗青/黃貞祥
推薦序三 讀一本無字史書的新方法和新結果/劉益昌
序言 史學、考古學、分子生物學首度跨界合作
 
第一章 人類起源在東非,但誰跟誰才是親戚?
全人類共同的老祖母,粒線體夏娃
周口店北京猿人並非中國老祖先
門齒、石器,讓科學家誤判人類的演變
北京猿人數量太少,沒有後代撐到現代
 
基因番外篇 北京猿人吃人維生?考古學家大解謎
第二章 沒有交通工具,非洲智人如何全球趴趴走?
喬治亞原人,第一批走出非洲的古人類
冰期,一條讓古人走向東方的高速公路
發明標槍和弓箭,老祖先邊打獵邊前進亞洲
因為太冷而南遷,古人類的萎縮期
 
基因番外篇 尼安德塔人的多情,讓歐亞人膚色漂白了
第三章 古人棄狩獵改農耕,其實是迫不得已
種植粟和黍,不得已的選擇
中國南方是水稻起源地
豬和狗,古人最好(吃)的朋友
中國出現農業,憑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農耕番外篇  天花病毒,來自阿拉伯的駱駝?
第四章 草原之路,激發東亞文明的傳輸帶
石峁古城,以人為祭祀品,祈求軍事勝利
馬的基因透露的人類大遷移
青銅不只是器具,更是遠古王者的榮耀
草原之路,西方彩陶從這裡來
古文明出現與繁榮,關鍵是小麥
綿羊和黃牛,由內而外人類用透透
西來說、本土說,文明不能只看一面
最早的中國,不信神靈,但崇拜祖先
 
草原番外篇  從古人蛀牙比例看飲食結構
第五章 西域爭雄,間接導致中國換朝代
小河墓地人群來自北方,但有中西南亞的基因
商朝滅亡的最初原因:俄羅斯古人太強盛
中國一詞,最早的意思是祭祀
過往朝代輪替,也是農業的衝突變化
族群擴張:從生物基因到文化基因
 
西域番外篇  人類飲用動物奶的證據,牙結石
第六章 漢匈百年爭霸,西域族群大融合
尼雅遺址,四大古文明的交匯點
匈奴,不是一種人種,是融合歐亞人群的大部落
兵精糧足的樓蘭古國,為何消失?
羌藏族能生活在高原,因為有一種特殊基因
 
第七章 人口南遷,走向南方,走出中國
想了解客家起源,得先知道漢從哪來
客家基因,男客女主
藏族語系來自北方,卻有南方基因
百越族群不斷遷移,甚至走到臺灣
人口成長,但男性基因型沒有跟著增加
 
遷移番外篇  人從千年起,就帶著狗旅行
第八章 跨越滄海,基因就這樣飄向遠方
豬能告訴你南島語系人群怎麼移動
人太多,所以南島語系群開始南下
比秦朝徐福東渡更早,三萬年前就有人到日本生活
古美洲人有亞洲血緣
 
故鄉番外篇 番薯的內心話:哪裡才是我家鄉?
 
後記 基因一路流動,從祖先到你我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92047
  • EISBN:9786267192207
  • 叢書系列:TELL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1MB

图书试读



史學、考古學、分子生物學首度跨界合作


  周口店北京猿人是不是我們的直系祖先?

  如果非洲現代智人才是我們的祖先,為何我們的膚色不是黑色?

  哪些馴化的動植物是土生土長,哪些又是外來?它們給中國祖先帶來什麼影響?

  中國的各個族群如何誕生?他們在中華大地上如何遷徙?世界各地的族群與中我們有親緣關係嗎?

  基因知道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

  歷史學家有一個煩惱,越回溯過往,能找到的史料越少,也越難揭示歷史的真實面貌。這個煩惱同樣折磨著考古學家,他們面對沒有文字材料出土的考古遺址時,經常感到困惑:這個遺址到底對應史書中記載的哪個族群、哪個城鎮?

  相比前兩者,古人類學家更容易發出「我太難了」的哀嘆,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文字還沒有被創制出來的史前時代,不論是遠古化石還是石器,都不會留下隻言片語。

  偏偏對人類歷史來說,很多影響深遠的事件都發生在有文字記載前。例如,古人類數百萬年間進化與遷徙的歷史,幾乎都隱藏在無言無字的迷霧之中,只能依靠鳳毛麟角的遺物略窺一二。人類主要的農作物、馴化家禽家畜、發展出航海技術、製陶技術、冶金技術、建築技術等,都是在文字發明前就誕生了,很多時候,後人只能在傳說故事中胡亂寫上一個名字,作為這些技術的發明人,不能當真。

  再往後,即使進入了文字時代,海量資訊仍然沒有被記錄下來,或者記錄了,但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遺失,「焚書坑儒」即是典型事例。更有甚者,並不是每個古代紀錄者在寫作時都能認真負責。有些古人出於某些目的,故意篡改和偽造歷史,比如成王敗寇,讚美勝利者,貶低失敗者。

  除了真偽難辨的文獻資料和沉默不語的考古證據,難道沒有辦法觸摸更多真實歷史嗎?

  1980年代以來,科學領域上演一場神奇的跨界大戲,分子生物學闖入原本屬於古人類學、歷史學與考古學的領域,以古今人類和動植物基因為樣本,透過分析與比較基因,揭示過去常規研究方法無法涉足的歷史真相,尤其是提供史前時代古人類遷徙歷史的細節。
 
  為什麼基因能揭示歷史?分子生物學家如何做到?

  簡單的說,生物基因在不同代之間既有遺傳,也有少量的變異。透過比較基因,可以得知不同人、不同人群之間的遺傳關係是近是遠,兩者的共同祖先大概出現在什麼年代。這樣,同一時代的不同人群之間就建立聯繫,不同時代的古代人群與現代人群之間也建立了聯繫。

  比如,人類的Y染色體上的基因從父系遺傳,一代代的父親傳遞給自己的兒子;一種細胞器(粒線體)上的基因是母系遺傳的,一代代的母親傳遞給自己的女兒。

  因此,透過比較Y染色體,我們知道同一時代不同男性之間的親疏遠近,從而知道古代男性與現代男性之間的遺傳關係,進一步推測歷史上男性群體的遷徙過程。母系遺傳的粒線體基因也有類似的規律。

  由於許多動植物的馴化和傳播,與特定的古代人群及其遷徙有關,因此馴化動植物基因的研究,也能揭示大量的人類歷史資訊,特別是關於古代農業、畜牧業、游牧業等資訊。

  就這樣,分子生物學涉足歷史學,分子生物學家變成歷史學家。

  筆者讀大學時,老師曾經說,當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下放勞動的老一輩地質學家回到學校時,發現地質學的理論完全變了,板塊構造學說重構整個地質學理論體系。

  1990年代,人類單一起源的「走出非洲說」進入大學課堂,以基因研究為基礎的人類起源與遷徙,該新學說震撼古生物學、考古學和歷史學界。分子生物學的跨界打擊,重塑了史前歷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領域,其影響不亞於板塊構造學說對於地質學的影響。

  過去學者對比研究古人類骨骼、石器、陶器等,其成果雖然也很有價值,但在分子生物學視角下重新檢驗與詮釋後,很多過去的研究成果可能被證明有效、準確,但也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已經或將要被證明是錯誤的。

  在古代史書和考古遺址之外,分子生物學家又翻開了一本「無字史記」,並翻譯上面的基因密碼,使我們對人類歷史有了新的認識,能更了解祖先的起源、進化、遷徙和日常生活。

  除了基因研究,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也實現跨界,這些新科學手段已廣泛應用於人文學科中,並取得許多新發現。因為人類和動植物活著時,會從環境、食物中吸收特定的元素,從而在死後的骨骼、牙齒、莖稈上留下元素資訊。透過這些資訊,科學家能推測他們和它們過去生活的環境、所吃的食物或吸收的營養成分,這些都是歷史。

  運用基因、元素等高科技手段,來研究古人類、考古、歷史最大的好處,可能就在於它們的真實性。史書是古人寫的,內容可能會因有人隨意取捨、記憶有誤或故意偏離歷史真實,但基因、元素的研究是科學,以客觀而非主觀的科學事實和科學數據得出結論。科學還可以檢驗,用重複性的操作來檢驗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準確、正確,從而降低了人為造假的可能與危害。

  經過幾十年的摸索,以分子生物學為代表的高科技手段,正成為人文學科中的高精尖武器,並積累大量的成果。關於解讀人類祖先的「無字史記」內容已足夠豐富,上面記載了關於祖先的物種起源、族群遷徙、生產生活乃至文化脈絡的大量生動故事。

  現在,就讓我們翻開本書,閱讀有關祖先的新鮮歷史,展開以基因為導航的尋根之旅吧。

推薦序

沉默的歷史,追尋祖先的起源

「即食歷史」臉書部落客/seayu

  當我拿到書稿時,覺得這本書取名很好。《無字史記》──「無字」卻又是「史記」,我起初覺得很矛盾,看後卻又恍然大悟。

  今天人類遍布全球,已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人類文明誕生已有數千年歷史,為了理解人類過去歷史,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透過研究古代文明的歷史紀錄,並以挖掘出來的遺跡和文物作為佐證,便得出舊時社會面貌和發生的歷史事件。

  然而,人類誕生在地球後的歷史卻是以十萬、甚至百萬年計。若想了解這些還沒留下任何文字紀錄的史前人類──人類祖先時,又能夠依靠什麼呢?

  答案其實一直埋藏在泥土裡,準確來說,是隱藏著答案的無字謎題。

  我們遠古的祖先究竟長成怎樣?現代智人的起源在哪裡?祖先又是如何掌握今天我們用以果腹的糧食?分散各地而沒有運輸技術的遠古人類,其實是不是早已有頻密交流?人類如何從原始走進文明的黎明?這些都是我們追尋根源必須回答的問題。在過去一百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先進工具終於幫助我們解開越來越多的史前人類謎題。

  有趣的是,我們自身就是那些無字謎題的答案。

  無論現在離遠古的祖先有多遙遠,我們體內都帶著由他們代代傳承下來的訊息,也就是基因。基因工程的出現,讓我們獲得研究自身基因由來的能力。透過比對考古學家挖掘出來的遠古人類骨骼化石和現代人類中的基因,便可以知道當初生活在原始大地的那群人類祖先究竟是誰,究竟從何而來。

  不只這樣,伴隨著人類骨骼化石出土的動物和植物化石,同樣告訴我們遠古的人類祖先如何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突破,留下寶貴的農業和畜牧技術給後世。他們雖無法透過文字告訴後人當時的成就,但遺留下來的生活痕跡,卻成為我們了解自身起源的寶貴線索。

  《無字史記》把多年來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科學家和基因工程師等,跨學界的專業學者觀察和分析所得,編織成一部史前人類開拓史。生於現代的我們,能認識久遠而沒有文字和語言的原始時代,繼而追尋祖先的起源。

留取基因照汗青
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黃貞祥


  華夏文明幾乎是唯一進入信史時代(按:作為與史前史相對的概念,係指人類用文字記錄歷史的時代)後,歷史紀錄幾乎從古迄今從不間斷的地球文明。

  官方和民間對記錄各種大小事件,可說有極深的執念,從獸⻣、龜甲到青銅器,從竹簡、布帛到紙張,華夏民族無所不用其極的想功標青史。不僅官方要修正史,史家如司馬遷和司馬光,也為所編撰的史書付出巨大的個人代價。

  然而,浩瀚如《史記》和《資治通鑑》的巨著,因當初各種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不易,加上體量龐大,無不出現一些細節處的前後矛盾;加上不少名詞在不同朝代的更迭中產生了變化,讓後世產生了誤解;還有對異族過於籠統的泛稱等,讓人難以搞清楚,那些深刻影響中華文明的其他民族更豐富多彩的內涵。

  還好,除了記錄在獸甲或史冊上的文字,還有另一種文字可以讓我們用來還原歷史事件,那些文字基本上只有四個字母,就是構成DNA的ATGC。歷史檔案或文獻,在傳抄的過程中,不免會有失誤,不少史學疑案可能就此而來,可是DNA在複製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的突變,卻給了演化生物學家機會來追蹤它們的流向,利用現在基因變異的分布,對照古DNA的資料,重建出各種文明要素,如人種、人口、民族、農作物、牲畜等等的起源、流傳等。

  科普作家波音在這本《無字史記》中,就深入淺出的帶領我們一探利用DNA的研究,對於華夏文明許多重大的歷史進程,提供了多少更豐富多彩的洞見。即使我清楚的知道史料的侷限和偏見,這本《無字史記》帶領我們進入的古人世界,仍比我原先想像的宏大!補足了我們過去幾乎完全依賴文字史書的知識。認識到各種事物更複雜和豐富的面向。

  《無字史記》的許多案例,都一而再、再而三讓我們見識到,一個文明無論生長的土地有多優越,民族對自己的文明多麼有自信,在歷史長河中,要維持活力的方法,是透過源源不絕的交流!

  許多在華夏文明發揚光大的器物之起源甚至遠在他方。我們真的不需要發明輪子好幾次,只須青出於藍就好。

  這本好書有諸多過去歷史教科書還未寫入的案例,正為我們一再揭示文化交流如何成為我們優異的文化基因,並且見識到故步自封的悲慘下場。這在疫情蔓延和國家之間大動干戈的年代,尤其需要引以為戒啊!

讀一本無字史書的新方法和新結果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特聘教授/劉益昌


  這本書以現代中國所處空間為中心,書寫其歷史發展過程,可說是以中國為核心的人類歷史故事。作者用最新的生物基因為主軸,重新詮釋整體人類的歷史文化發展,相當成功的說明現代科學研究的觀點,尤其是農業發展以來的觀點。相當程度上,可以扣合1960年代以來,考古學者張光直先生所提倡的「華北農村生活的黎明與人群擴張的基本架構」。

  作者在前言和後記中,清楚敘述當代的基因研究,對於我們了解祖先文化來源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也明確的告訴我們,全世界所有的人類同屬於從非洲出發的現代智人、尼安德塔人及丹尼索瓦人混血的後代,現代人類都是同一種人,雖然有早晚先後,但並沒有進步原始之分。作者透過基因研究,解釋人類來源應該是一元的,這比多元共構的想法要符合實情。

  透過當代基因研究,作者不但解析從直立人以來,化石人類的來源以及可能的演化模式,重新詮釋一百多年以來古人類化石發現的爭議,更清楚的說明,遠在東亞的直立人可能陷入的塔州技術悲劇而消亡,自然不會是現在中國人的祖先,破除了多年的迷思。

  對於現代智人從非洲經歷三次向外遷徙,終至於布滿全世界的過程,透過基因的研究給予清楚的解析,這些內容其實都在鋪陳作者在最後結語上,所談到的人類基因的混同過程。

  此外,藉由分析基因與文化,更清楚的解說到了冰後期,結束寒冷天氣、開始農業以後,今日中國境內不同族群的文化來源與演變。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就在於透過不同的文化交流所帶來的基因交流,解釋現代人所擁有的基因複雜性以及互動狀態。

  作者在書中言簡意賅的敘明,基因研究所能夠解釋的人類文化發展,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的科普著作。

  當然其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有一些部分和現在學術界的研究並不完全契合。基本上,當代的學術研究都屬於丁豆細碎的研究成果,不過作者竭盡所能的引用、消化資料,將這些細碎的研究成果,書寫成一部令人讀來絕不枯燥乏味的科普著作,可說令人佩服。

  至於本書對於臺灣的描述,也許是臺灣學者不夠努力,所以沒能提供作者足夠的資訊,因而無法書寫成令人滿意的篇章,這是略有缺憾之處。也許臺灣的科普作家應該仿效本書作者,細膩的寫下臺灣所見到的人類文化發展過程,讓整體內容更加豐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身邊不少朋友,尤其是那些對台灣本土歷史或族群議題特別關注的文青,都對這本書感到相當好奇。在這個社會氛圍下,我們對於「官方說法」越來越抱持懷疑態度,總覺得有些關鍵的敘事,被刻意地淡化或抹除了。《無字史記》這個名字,很自然地就讓人聯想到那些被噤聲的聲音、那些被塵封的角落。我猜測,或許它透過某種非線性的、符號性的方式,重構了某段我們以為自己很熟悉的歷史脈絡。例如,它可能會運用大量圖騰、聲音片段的提示,甚至是模擬老舊文件損壞的視覺效果,來營造一種「失落的文獻」的感覺。這對習慣於接收清晰、線性敘事的台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思維上的洗禮,迫使我們放下既有的框架,重新去建構自己的理解。

评分

從電子書的行銷角度來看,這個書名簡直是天才之舉,它自動產生了社群討論的話題性。我記得前陣子在Dcard或PTT上,就有人在問「《無字史記》到底在搞什麼鬼?」這種討論熱度本身,就已經為這本書創造了一波巨大的曝光。電子書相較於實體書,更依賴網路口碑和病毒式傳播。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成功地讓讀者產生「這東西我看不懂,但我必須知道別人怎麼看」的心理,那麼它的商業價值就達成了。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它可能是一個極具野心的多媒體實驗,也許裡面嵌入了某些需要特定設備才能解鎖的彩蛋,或者它根本就不是要「被理解」,而是要「被體驗」。這種顛覆傳統閱讀模式的勇氣,在現今的出版環境中是相當少見的,值得給予肯定。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高度概念性的作品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態。現在的出版市場,要不就是商業暢銷書塞滿了各種吸睛的標題和快餐式的內容,要不就是一些極度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很少有中間地帶。《無字史記》聽起來像是後者,但它又以電子書的形式出現,這種介面的衝突感很有意思。我會好奇它在排版、互動設計上做了哪些嘗試。電子書的特性是靈活可變,如果內容真的「無字」,那麼字體大小、頁面切換、甚至光線的調整,都可能成為詮釋的元素。這不是在看一本傳統的紙本書,而是在操作一個藝術裝置。我希望它不是那種敷衍了事、只有留白卻沒有內涵的空殼子,而是真的能引導讀者去「感受」歷史的重量,而非僅僅「閱讀」歷史的記載。

评分

這本《無字史記》光是書名就夠引人遐思了,坦白講,我一開始看到時,心裡是充滿了疑惑與好奇的。畢竟在數位時代,電子書的選擇多如繁星,我們習慣了文字的豐沛與圖像的直觀,這種「無字」的標題,簡直像是一種挑戰,挑戰讀者的想像極限。它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種宣言,暗示著某些歷史或敘事,已經超越了語言的疆界,需要我們用更深層次的感官去「閱讀」。我猜測,作者或許想藉此探討「不可言說」的領域,那些被語言遺漏、被傳統史書擱置的空白,可能是某種集體記憶的斷裂,也可能是對現代資訊爆炸的反思。在數位閱讀介面中,如何呈現這種「無字」的重量感,絕對是個技術與藝術的難題,這已經讓身為一個長年浸淫在網路文化裡的台灣讀者,忍不住想點開看看,究竟它是在賣什麼關子,或是它真的能帶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评分

坦白講,我對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一向比較挑剔,特別是涉及深度思考的作品。螢幕的光害、訊息通知的干擾,都容易讓人分心,無法沉浸在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內容中。因此,如果《無字史記》真的選擇了以純粹的視覺、結構或聲音來傳達訊息,那麼它對介面的優化就必須達到近乎完美的程度,才能與紙本書的沉穩感抗衡。我希望它能設計出能讓眼睛真正放鬆、心神能完全沉浸的「閱讀環境」,而不是只是一堆高解析度的圖片被堆疊在一起。對我來說,這本書的成功與否,不在於它多麼前衛,而在於它能否在這種極簡的表達中,成功地傳遞出超越文字的「情感張力」和「歷史重量感」。如果能做到,那它就真不愧是「史記」二字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