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靈魂:革命、反美、神權政府,1979年後伊朗知識分子的掙扎與奮鬥 (電子書)

伊朗的靈魂:革命、反美、神權政府,1979年後伊朗知識分子的掙扎與奮鬥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勞拉‧席科爾
图书标签:
  • 伊朗
  • 革命
  • 反美
  • 神权政治
  • 知识分子
  • 伊朗历史
  • 政治
  • 中东
  • 文化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伊朗,曾經的波斯霸主、伊斯蘭世界中心,

近年卻被指控為宗教狂熱、恐怖主義的溫床。

 

1979年革命後,從世俗政府走向神權統治,從親美走向反美,
近年更因核協議與勢力擴張受國際關注,
究竟伊朗人民在想什麼,又真的想往哪裡去?

 

 

1979年伊朗發生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一夕之間從親美的世俗國家變身成西方國家眼中保守封閉、宗教狂熱、恐怖主義的溫床。有人說,這是美國刻意操弄的刻板印象,但為何伊朗國內卻有許多不滿的聲音?本書作者親訪伊朗的知識份子與異議人士,重述伊朗革命後四十年的歷史。帶領讀者一起探索,這些宗教思想家、政治人物、文人、記者、社會運動份子和一般民眾,用盡全力思索,不顧一切奮力與自身政府對抗,究竟是為了換來一個怎樣的未來?

 

◎伊朗專家陳立樵(輔大歷史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崔進揆(中興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專文介紹伊朗政治制度與美伊關係二十年

◎《我們最幸福》作者芭芭拉‧德米克、《紐約時報》傳奇書評人角谷美智子盛讚

 

◇伊朗如何從親美到反美?

伊朗曾是中東最西化、親美的國家,但在開放自由的表象背後,卻是英美的政治干預與經濟剝削,當伊朗人過著貧苦的生活。為了趕走外來勢力、改變國家,1979年爆發了伊斯蘭革命,推翻親美的巴勒維王朝,極度反美的領導人何梅尼上台。不久,發生了美國大使館人質事件使美國與伊朗正式決裂,伊朗就此走向國際孤立,經濟封鎖之路。

 

◇神的統治之下為何不是樂土?

1979年伊朗革命後,建立起現代世界罕見的神權國家。以伊斯蘭教士為主的「法基赫」成為世俗政府背後的決策力量。在他們的主導下,一度男性必須蓄鬍來證明自己的信仰,女性則都得戴上頭巾,革命前的比基尼海灘已成遙遠的過去。社會杜絕來自西方娛樂,年輕男女並肩而行就可能遭遇盤問。此外,1980年代起伊朗更多次投入戰局,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讓伊朗青年在伊拉克前線流乾了鮮血,經濟也走向混亂局面。

 

◇天堂在哪裡?

面對國際的孤立、經濟的困境,有人認為伊朗若要晉身為已開發國家必須採納西方價值,但西方文化中的自由,與伊斯蘭傳統要求信眾的克制,似乎又背道而馳。對政府的不滿、該選擇哪條路線前進,都是伊朗知識分子不斷苦思的問題。雖然,他們自認「沒有任何人試圖推翻伊斯蘭共和國」,但伊朗政府卻以反美為武器對這些「異議分子」監視、盤查、拷問,或以通敵罪名入獄。而這些異議分子確實也受到以美國為主的國際社會支持,外界以聲援他們來打擊伊朗政府。可以說,不論革命前或革命後,伊朗仍無法擺脫美國的影響。

 

本書將以這些「異議分子」為主角,重看伊朗近40年的歷史,深入了解伊朗人所追求的未來究竟是什麼。這不只是他們的個人故事,更是一個國家及其人民努力尋求改變的過程。今日的伊朗也許不是個快樂的天堂,但那些為了國家努力的個人,卻值得我們致以敬意。
 

◎專業好評(依姓氏筆畫排序)

陳立樵     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崔進揆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

張育軒     說說伊朗創辦人

莊德仁     北市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台師大歷史所博士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蔡源林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各方讚譽

凡是把伊朗想成鐵板一塊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到令人恐懼的諷刺漫畫背後的世界。這是部審慎報導的思想史,但不只如此。席科爾無懼於描述革命共和國的殘暴,而最重要的是,整本書透顯出知識分子的熱情與承諾所散發的光芒。──芭芭拉‧德米克,《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

 

席科爾描述的伊朗故事令人精神為之一振,但對我們來說,這當中也蘊含著警告:不要踐踏這片土地,等待來春降臨之時,你將無力阻擋新生的力量。──《新共和》

 

席科爾窺視這個維持了數十年的複雜神權政治體制「黑箱」,她的作品必將引起各界的熱烈討論。──紐約文化網站「風味線」

 

一部介紹伊朗文化與伊朗知識分子的作品,伊朗知識分子敢於對伊斯蘭共和國統治者做出意識形態挑戰,整個過程令人毛骨悚然。──上架提示出版社書評

 

揭露事實,而這些事實往往令人感到震驚……作者記錄了當局血腥鎮壓與民眾奮勇抵抗的真相,發人深省。──《科克斯書評》

 

這部令人身歷其境的思想史……提供了理解過去四十年伊朗政治思想的堅實基礎,正是這些政治思想在伊朗這個複雜而迷人的國度激起了各式各樣的政治行動。    ──《出版者週刊》

 

這是首度有作品將焦點放在統治者以外的個人身上,這些焦慮而充滿決心的知識分子試圖推動政治變革,甚至連他們自己也被改變,他們最渴望的是恢復與保存伊朗的尊嚴,還有他們自己的。──阿扎爾‧納菲西,《在德黑蘭讀羅莉塔》與《想像的共和國》作者。
书籍简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治变迁与社会张力 导言:南亚的战略支点 本书深入剖析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自1947年建国以来,在政治、军事、社会和宗教领域所经历的复杂演变历程。作为南亚地区最具战略意义的国家之一,巴基斯坦的内部动态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亚洲的稳定格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细致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这个国家如何在意识形态的拉扯、地缘政治的压力和内部族群的诉求中寻求自身的定位与发展。 第一部分:建国初期的探索与挫折(1947-1958) 巴基斯坦的诞生源于“两个民族”理论,但建国之初便面临着如何将宗教身份转化为稳定政治框架的巨大挑战。 1. 早期政治精英的困境: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uhammad Ali Jinnah)逝世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文官集团与军事阶层之间的权力制衡迅速失衡。本书详细梳理了第一代政治家在解决宪法危机、经济资源分配和东巴基斯坦(后来的孟加拉国)地区差异化发展方面的失误。重点分析了乌尔都语作为国语的推行在文化上如何加剧了与孟加拉民族主义的矛盾。 2. 宪政的早期动荡: 1956年宪法虽然确立了伊斯兰共和国的地位,但其生命周期极短。我们探讨了不同政治派系——如穆斯林联盟内部的权力斗争、地方精英阶层的崛起——如何架空了民选政府,为军事干预埋下了伏笔。对“基本原则委员会”报告的分析,揭示了宗教精英与世俗官僚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上的初期冲突。 3. 经济基础的脆弱性: 独立后的巴基斯坦经济严重依赖农业出口,工业化进程缓慢。本书考察了早期发展规划(如第一和第二五年计划)的局限性,特别是社会不平等在这一阶段的固化现象。 第二部分:军事统治的常态化与国家建设(1958-1971) 阿尤布·汗(Ayub Khan)将军发动的政变标志着巴基斯坦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军事干预成为解决政治僵局的“常规”手段。 1. “由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阿尤布政权推行的“十年发展”计划。这期间,通过引入技术官僚和推行“基本民主制”,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政治参与度被严重压制。我们审视了这种发展模式如何加剧了东西翼(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差距。 2. 军事干预的意识形态辩护: 研究阿尤布时代的宣传机器如何将军事统治合理化为恢复秩序、对抗腐败和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手段。这包括对国家安全叙事的强化,以及对政治反对派(特别是左翼知识分子和地区民族主义者)的打压。 3. 1965年战争的深远影响: 详尽回顾了印巴第二次冲突,并分析了这场战争如何暴露了巴基斯坦军事实力的局限性,同时进一步固化了“印度威胁论”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民粹主义、内部分裂与政治重塑(1971-1977) 东巴基斯坦的分离和孟加拉国的独立,是巴基斯坦历史上最深刻的创伤。 1. 1971年的悲剧性解析: 深入探讨了导致国家解体的多重因素,包括政治授权的失败、资源分配的不公、文化上的同化政策,以及军方在政治决策中的过度干预。本书细致考察了人民联盟(Awami League)的崛起及其与中央政府的政治对话破裂过程。 2. 扎尔达里·布托时代的民粹主义实验: 穆罕默德·扎尔达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上台后,推行了民族化、民主化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激进政策。本部分评估了这些改革的成效与局限,特别是他如何平衡进步左翼思想与保守伊斯兰教义之间的矛盾。 3. 政治极化与“尼扎姆-穆斯塔法”运动: 探讨了反对派联盟(PNA)如何利用宗教和保守势力,对布托政权的世俗倾向和威权作风进行挑战,最终导致了1977年齐亚·哈克(Zia-ul-Haq)的政变。 第四部分:伊斯兰化、阿富汗战争与安全化(1977-1988) 齐亚·哈克的统治深刻地重塑了巴基斯坦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性质。 1. 法律与社会结构改革: 全面分析了“联邦司法区法”(Hudood Ordinances)等伊斯兰刑法改革对妇女权利、少数族裔以及普通公民法律地位的影响。本书重点探讨了伊斯兰教法如何被整合进国家法律体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阻力。 2. 阿富汗圣战的“代理人”角色: 细致考察了巴基斯坦如何深度卷入冷战后期的阿富汗冲突。我们分析了美国军事援助对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机构的强化作用,以及“圣战”意识形态在巴基斯坦国内,特别是在边境地区,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这包括对宗教学校(Madrasas)资金流入和意识形态输出的考察。 3. 政治光谱的重塑: 齐亚政权对政治活动、媒体和大学的压制,如何培养了新一代的宗教激进派和地方武装势力,为后来的安全挑战奠定了基础。 第五部分:民主的反复与“软国家”的困境(1988年至今) 从齐亚哈克遇刺到当代,巴基斯坦在间歇性民主回归与持续的军事干预阴影之间摇摆。 1. 贝娜齐尔·布托与谢里夫家族的交替: 分析了这两个主要政治家族在民主化进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其在腐败指控、精英政治运作以及与军方的复杂关系中的挣扎。 2. 9·11事件后的地缘政治重定位: 探讨了巴基斯坦被迫从“阿富汗的盟友”转变为“反恐战争的伙伴”所带来的国内后果,包括恐怖主义的抬头和部落地区的军事化。 3. 军队与文官政府的“混合政体”: 结论部分评估了巴基斯坦作为“软国家”的持续困境——强大的安全机构与脆弱的文官制度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本书最后展望了巴基斯坦在经济发展(如中巴经济走廊 CPEC)、水资源短缺以及与印度持续的克什米尔争端背景下,其未来政治稳定的潜力与挑战。 结论: 本书通过跨越七十余年的历史视角,力图揭示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内在矛盾——如何在伊斯兰教义、民族多元性、地缘政治需求和军事化进程中,持续构建和重塑其独特的政治现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勞拉‧席科爾Laura Secor
畢業於布朗大學哲學系。現為美國記者,並在紐約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新聞學。2004年到伊朗旅行,因見證伊朗人對政府的不滿,開始書寫伊朗革命與人民尋求改變的努力過程。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外交》(Foreign Affairs)、《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與其他出版品撰寫關於伊朗和美伊關係的報導。現居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年生。專職譯者,譯有《讀建築》、《阿拉伯人500年史》、《耶路撒冷三千年》、《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等書。

图书目录

伊朗地圖
序言

第一部分 革命
第一章    小黑魚
第二章    伊斯蘭共和國
第三章    持續沉思的時期
第四章    血的洗禮

第二部分 重生
第五章    擴大與縮小
第六章    熱月
第七章    伊朗曆三月二日

第三部分 改革
第八章    連環謀殺案
第九章    伊朗曆四月十八日
第十章    總體計畫
第十一章 奇蹟室
第十二章 蜘蛛的房屋
第十三章 蓋棺論定

第四部分 反抗
第十四章 普通人
第十五章 阿希耶赫
第十六章 汙泥與塵垢的史詩
第十七章 知識分子骯髒戰爭的結束

後記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
英漢對照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625743
  • EISBN:978986262577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本電子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提供一個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故事,而在於它願意深入探討「轉型期」的複雜性與矛盾性。革命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個漫長、充滿自我否定的過程。那些經歷過革命洗禮的知識分子,他們身上的印記,是理想破滅的傷痕,還是淬煉出更堅韌的信念?我希望作者能展示那種知識分子的「多重忠誠」——對國家、對人民、對真理、對自身良知的拉扯。這類主題的書籍,往往能讓人跳脫日常的瑣碎,去思考更宏大的問題:知識的責任是什麼?在追求社會正義的道路上,個體應當付出多大的代價?如果這本書能讓讀者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歷史重量感,並且在閱讀完後,依然對人類精神的韌性抱持一絲希望,那麼它就是一本極為成功的作品。

评分

老實說,光是光碟片上的標題,我就嗅到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但願它不是那種只堆砌史料卻缺乏人文關懷的乾巴巴論述。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否細膩地捕捉到那些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微觀體驗。畢竟,知識分子不像軍隊或政黨,他們的戰場往往在內心,在筆尖。想像一下,在那個所有價值觀都被顛覆的年代,一個原本支持革命,後來卻對其走向感到幻滅的詩人或哲學家,他會如何調整自己的寫作風格?他的語言會變得更隱晦嗎?還是他會選擇沉默?這種「言說的困境」才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如果這本書能透過具體的個案研究,呈現出他們在尋求「伊朗性」(Iranianness)與「現代性」之間的張力時,那種撕裂感,我會給予極高的評價。畢竟,真正的深度,往往藏在那些被主流敘事略過的角落裡。我希望它能提供的不只是「發生了什麼」,更是「他們是如何感受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著就讓人覺得內容厚重,結合了「伊朗」、「革命」、「反美」、「神權政府」這些關鍵字,簡直就是一部濃縮版的當代中東政治史。我猜這電子書裡頭,肯定會深入挖掘一九七九年伊斯蘭革命前後,伊朗知識分子群體在劇烈變動下的思想轉向與身份認同的拉扯。想來那段時期,理想主義的光芒與現實政治的鐵腕之間,光是文字獄和思想審查就能寫出多少令人屏息的故事。特別是「掙扎與奮鬥」這幾個字,讓人立刻聯想到那些曾經懷抱自由或世俗化理想,最終卻可能被新的政權邊緣化甚至迫害的知識分子。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些錯綜複雜的脈絡,是著重於學術界、文學界,還是更廣泛的公共知識分子群體?畢竟,在一個宗教力量主導話語權的體系下,如何保持批判性聲音不被完全吞噬,本身就是一場漫長的戰爭。讀這種主題的書,總是讓人對「信仰」與「理性」在現代社會的衝突有更深刻的體會,或許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台灣社會在面對自身文化與現代性拉扯時的啟示。

评分

這本書的名稱,直指「神權政府」這個核心結構。對於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讀者來說,理解一個由宗教教法深度滲透到法律、教育、甚至日常生活的體制,是一個極大的認知挑戰。我尤其關注的是,在一個高度中央集權且以宗教為基礎的政體下,知識分子進行學術研究或公共評論的「邊界」究竟在哪裡?他們用什麼樣的修辭策略,才能在不直接觸碰紅線的前提下,有效地傳達異議或提出改良的建議?如果作者能描繪出這種「夾縫中求生存」的論述空間,例如對古典波斯文學的重新解讀,或是對伊斯蘭哲學體系內部的爭議進行闡述,那將會展現出極高的研究功力。這種在限制中尋找自由表達的智慧,是任何專制體制下知識社群的共同課題,非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其中的策略。

评分

「反美」意識形態在當代伊朗的鞏固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而知識分子在這場意識形態的建構中,無疑是主力軍或主要靶子之一。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區分「基於本土歷史脈絡的反美」,與「被政府工具化的反美口號」之間的微妙界線。在推翻巴列維王朝的初期,反美或許是一種跨越意識形態光譜的共同語言,但革命成功後,這種情緒如何被制度化,並反過來壓制了那些本應鼓勵多元思辨的聲音?如果電子書能深入剖析幾位代表性人物,如何從最初的民族主義或反帝國主義的立場,轉變為面對神權體制的批判者,那將會非常有價值。這不僅是關於外交政策的討論,更是關於知識分子如何定位自己在國家敘事中的位置,是選擇成為體制的代言人,還是孤獨的守夜人。這類議題,對我們理解當下台灣如何處理與國際強權的關係,也極具參考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