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附:安閑園私房家傳菜譜) (電子書)

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附:安閑園私房家傳菜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永清
图书标签:
  • 台南美食
  • 安閑園
  • 台菜
  • 家常菜
  • 食谱
  • 台湾美食
  • 府城美食
  • 饮食文化
  • 地方美食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菜餚背後的故事,構成一部絕無僅有的上世紀台灣生活史。

  一個出生於府城望族的女兒
  遠渡重洋到日本
  在異國土地上,以文字書寫紀錄
  在菜餚飯香中串起台南家族的一段記憶

  通過作者辛永清雋永知性的筆觸,一窺戰前戰後的台南風光、生活風貌,和辛家大家族餐桌上充滿「愛的記憶」的料理。

  本書每一則回憶,每一篇文章,滿懷情感、真摯動人,讀來歷歷在目。

  我長大的地方,是一座綠意盎然的美麗莊園,名為安閑園。
  安閑園裡的每一天都新鮮,時光刻畫下種種事物,靜靜流逝……

  辛永清在《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開篇寫道:在南台灣台南市晴朗的藍天下,響起陣陣悠閒的叫賣聲,整座城市充滿了南國特有的開朗氣氛,不為小事而發愁。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從家裡的餐桌到菜市場裡的小飯館,乃至於街角的甜品,無不盡情享用,樂在其中。

  拉開美食記憶的絲線,你會想起誰?

  薑味烤雞.什錦全家福大麵.豬腳湯.蒸豬腦.糖醋豬腦.童子尿泡蛋.安福大龍蝦.豬血菜絲湯.春餅.人參鰻魚湯.脆腸料理.腦髓湯.豬耳朵.豬頭皮.牛舌.豬肺.心臟.豬心.豬肚.豬小腸.烤乳豬.紅燒牛肉.祝年清湯.過年好夢甜點.滷肉.炒淡竹筍.什錦滷蛋.鳳梨豬皮.炒菜瓜.蝦米苦瓜.排骨苦瓜.千層腐皮

  只要放慢腳步、細細品味,
  任何人可以用心留下生命中的小確幸和那記憶中的家傳味道。

  本書作者辛永清是府城紳士辛西淮的女兒,也是日本知名的中華料理家。在《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一書中,她寫下了十二篇在台南辛家綠意盎然的莊園「安閑園」裡,度過多愁善感的青春時光家庭回憶,並端出蘊含歲月深度的十二道美味菜餚。辛永清雋永知性的筆觸,讓人一窺戰前戰後的台南風光、生活風貌,和辛家大家族餐桌上充滿「愛的記憶」的料理。一則則回憶,有如精雕細琢的寶石般逐漸綻放出美麗的光芒。一篇篇散文,滿懷情感、真摯動人,讀來歷歷在目。有時讀來好生熱鬧、幽默,有時也流露遺憾、鄉愁。

  如同《紅樓夢》般的辛家台灣近代版。辛永清娓娓道來那些她總是專注、守護著的生活小事:

  〈珠寶婆〉總選在適當時機,風塵僕僕遠道出現在安閑園的珠寶婆,如何與辛家女人慢條斯理卻有互不相讓的高手過招?珠寶婆的嘴,除了到府販賣珠寶之外,也幫萬中選一的公子、千金牽紅線。

  〈父親的生日〉見識到辛家親友為敬愛的大家長祝壽的一天,有在紅豔豔火光下佛堂的肅靜,也有不斷在廚房、筵席間川流不息的熱鬧,當然還有各色精美食物和甜點的描述。

  〈家人之絆〉描寫生活於異鄉女子的內心掙扎,以及辛永清如何在料理界發跡,並闖出名號。

  〈兩位醫生〉描述辛永清從體弱多病的孩提時代開始,備受中醫大夫和遠親西醫醫生的照顧。還有跟青梅竹馬的青年沒有結果的初戀酸澀故事。

  〈惠姑〉辛永清從祖父結拜兄弟的兒媳惠姑身上瞭解到,「該忍的,毫無怨言地忍;該出力的,使勁出力;而該享受的時候,盡情地享受。」

  台灣版本的《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比日文版增添了希罕、懷舊的作者家庭老照片,也繪製出栩栩如生「安閑園」的一角。在內容豐富、設計精緻的別冊中,再現了十二道辛家細膩典雅的家傳料理,並詳細整理了書中出現的傳家、私房食譜,讓你一同品嚐好日子、好年頭的辛家味。

  隨書附:「安閑園私房家傳菜譜:台南辛家的十二道菜餚食譜」別冊
 

作者簡介

辛永清

  1933年生於台灣台南市,為府城士紳辛西淮的五女。長榮女中畢業後赴日,就讀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別科。其後,在自宅中開設烹飪教室,以料理研究家的身分活躍於NHK《本日料理》等烹飪節目與雜誌,並經常演講,成為中華料理在日本的代言人。辛永清從小把廚房當成探險地,耳濡目染於訪客絡繹不絕的辛家廚房。辛家味並不特別追求珍奇,總是發揮當令食材的微妙滋味,高雅細膩。對辛永清來說,料理的源頭和意義都來自於「愛」,並且是首創「中餐西吃」的第一人。卒於2002年。

譯者簡介

劉姿君

  台大農經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曾任職於日商及出版社,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樹屋》等書。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附:安閑園私房家傳菜譜)》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展现书籍的核心价值和吸引力,但不包含书中具体食谱或对安閑園的直接描述,而是侧重于文化、历史和美食哲学的构建,让读者感受到阅读的深度与期待。 --- 书名: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附:安閑園私房家傳菜譜) (電子書) 图书简介: 在台湾的南端,历史与生活交织成一片温润的琥珀色光影之中,台南,这座被誉为“台湾历史博物馆”的城市,不仅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更以其独特而深沉的饮食文化,成为台湾乃至华人世界美食版图上无可替代的一环。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食谱的集合,它是一次深入府城肌理,探寻“家”与“味道”之间那份绵长情感的文化旅程。 穿越时空的味觉地图:台南风土的深层解读 台南的食物,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社会变迁以及移民血脉共同作用下的结晶。从荷兰殖民时期的影响,到明郑时期的开拓,再到日治时期的现代化进程,每一道经典台南小吃或家常菜,都是一部微型的历史教科书。本书将引导读者跳脱出单纯的“吃”的层面,去理解味道背后的“为什么”。 我们关注的焦点,落在那些在时间长河中被精心守护的“地方性”风味上。这些风味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时令物产——例如,特定季节的鱼获,或是土壤特质赋予的甘蔗的甜度——它们共同构筑了台南人对“正味”的认知标准。这种标准是苛刻的,也是充满温情的,因为它代表着对祖辈生活智慧的尊重。 “家”:味道的容器与文化的传承 “安閑園”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处宁静的港湾,而“飯桌”正是这个港湾的核心。在台湾的语境中,“飯桌”不仅仅是进食的场所,它是家庭凝聚力的体现,是伦理关系被确立和维系的空间。 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家庭饮食哲学的构建过程。它关乎长幼有序的座次安排,关乎一道菜肴在餐桌上所承载的意义——可能是对远行归来亲人的欢迎,也可能是对孩子学业进步的肯定。这些无形的规矩与期待,都通过食物的呈现方式被无声地传递。我们追溯那些被写入记忆的“家传”技艺,探讨它们如何在世代更迭中被修正、坚持或创新。这种传承,并非机械地复制,而是在保持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对当代生活进行温柔的调适。 从田间到餐桌的生态学视角 深入台南的美味,必须理解其周遭的生态系统。本书将以一种生态学的视角,审视台南饮食文化与周遭环境的互动。台南的农业景观,如广阔的稻田、咸水交错的泻湖地带,孕育了独有的食材资源。我们探讨食材的“在地性”——为何只有在特定的水文条件下,才能产出那份独有的鲜甜?这种对原材料的敬畏,是构筑深度风味的基础。 书中将侧重于解析“慢工出细活”的烹饪美学。在快速消费的时代背景下,台南许多经典做法依然坚持着耗时的传统技艺,例如需要长时间熬煮的高汤、需要耐心等待的发酵过程,或是对火候近乎苛求的掌握。这种对“时间价值”的肯定,正是台南饮食之所以耐人寻味的关键。 阅读的价值:激活读者的感官记忆 对于尚未踏足台南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扇观察台湾南部生活美学的窗口,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温暖、醇厚的生活质地。而对于熟悉台南风土的读者,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唤醒”——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味道,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厚度。 本书旨在超越感官的刺激,引导读者思考: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我们如何保存那些塑造了我们身份认同的“味道记忆”?如何确保那些需要时间和心力才能成就的传统,不会在浮躁的浪潮中消逝? 通过对府城饮食文化脉络的梳理,以及对“家传”精神的深层剖析,本书构建了一个关于传统、情感与美味的立体空间。它邀请所有热爱生活、珍视文化的人士,共同走进这场属于台南的“美味時光”。 --- (注:此简介着重于营造文化氛围、历史深度和情感联结,旨在吸引对台湾文化、美食哲学及家庭传承有兴趣的读者群体。)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辛正仁
府城的人.情.味 林載爵

前言
1 珠寶婆──薑味烤雞
2 父親的生日──什錦全家福大麵
3 家人之絆──安福大龍蝦
4 血液料理知多少?──豬血菜絲湯
5 佛堂的供品──春餅
6 兩位醫生──人參鰻魚湯
7 淺談內臟料理──脆腸料理
8 南國的婚禮──烤乳豬
9 年菜──紅燒牛肉
10 惠姑──滷肉
11 大家庭的廚房──什錦滷蛋
12 紅桃姑的素齋──千層腐皮

後記
母親的回憶 辛正仁
跋之一 辛永秀
跋之二 亞朱華

推薦
那個年代的人文天際線 王浩一
時代女性的生活風格 李絲絲
菜餚透析出台灣本土特色與歷史 謝國興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4110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9MB

图书试读

中文版序

辛正仁(作者辛永清之子)

  今年九月,為與協助製作書中食譜的飯店開會,我和聯經出版社編輯部的林載爵先生、林亞萱小姐同赴台南。依照預定計畫,會後我便立即帶兩位前往安閑園舊址。然而,我平日住在日本,少有機會到台南郊外為祖先掃墓,因此便厚顏提出要求,趁機去掃墓。儘管初次見面,兩位編輯不僅爽快陪同前往,甚至幫忙打掃,待我如同家人。我向母親的骨灰罈合十報告:「因為這幾位的幫忙,《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中文版就要在台灣出版了。」不知為何,我這才感到也許這樣總算讓母親的靈魂回到了她所深愛的故鄉台灣。

  安閑園,是辛家一族曾經居住的一處占地廣大的宅院。1955年,母親以二十二歲的芳齡結婚移居日本。在此之前多愁善感的少女時代,便是在這個安閑園中度過的。母親在平平無奇的日常生活中,拾起了一個又一個寶貴的回憶。

  來到日本不久,母親便選擇了獨立生活,不知不覺中,開始藉由將幼時熟見的故國家庭料理傳授給日本的餐桌作為生計。日後,母親更活躍於電視、雜誌,在日本也成為知名料理研究家之一,但其實在無親無故的異國,一個母親帶著一個孩子過日子絕非易事。此時,支撐著母親的,是安閑園中的寶貴回憶。而且,母親也經常在年幼的我的枕畔,將安閑園回憶說給我聽。

  安閑園是一座多麼廣大的宅院,庭園的綠意、果園、菜園的收穫是多麼豐碩,傭人們多麼魅力十足,出入的商販多麼有趣,祖父是多麼心胸寬大又了不起,祖母是多麼高雅、嚴格又溫柔。

  後來,母親也開始在演講中與聽眾分享安閑園的回憶,一則則的插曲有如精雕細琢的寶石般逐漸綻放出美麗的光芒。於是,1986年,在聽過母親演講的作家本間千枝子女士強烈推薦下,《府城的美味時光》由文藝春秋出版。初版當時,《府城的美味時光》獲得許多日本知識分子的好評。然而,不知為何,很遺憾地,才一刷便絕版了。

  如今回想起來,1986年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的最盛期。或許是因為在那個時代人人夢想著一夜致富,沒有人會珍惜書中所描述的那些日常生活的心頭點滴吧。母親極希望本書能夠再版、推出文庫版,但終究未能在生前實現這個願望,於2002年驟逝。我從未料到母親竟這麼快便撒手人寰,懷著未能盡孝的贖罪之念,等候著本書推出文庫版的時機。

  到了2010年,這回是經由初版當時便成為本書熱情讀者的作家林真理子女士強力推薦,由集英社推出了文庫版。二十五年後在日本的再版口碑相傳,出版僅半年便再刷。六十多年前生活於台灣南部大戶人家的人們的日常生活、舉止,在歷經多年後,於日本讀者心中點起了一盞小小的燈火。

  此刻,日本面臨看不到出口的經濟低迷,更遭到前所未有的災害打擊,每個人都在黑暗中煩惱、掙扎、痛苦著。於是開始深思:「對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我想,正是人們心中的這些變化,讓本書在此時重新問世的吧。

  本書原本是為了日本讀者以日文書寫的散文。而且初版當時,母親並未考慮在台灣出版。我想,1986年當時的台灣,的確無法暸解本書的真意。那麼,對如今的台灣讀者而言,本書將會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出版在即,我心中既有不安,也有期待。想必天國的母親也懷著同樣的心情。

  歷經了漫長的旅程,《府城的美味時光》終於回到了故事的出生地台灣。在此,我要對曾經惠予協助的多方人士致上最深的感謝。前文曾提到的,最初看出母親回憶的價值的本間千枝子女士,大力推動此書出版文庫本的林真理子女士,讓台灣出版得以實現的林載爵先生、林亞萱小姐,於報章雜誌中撰寫書評的記者與書評家,在網路部落格上發表感想的眾多讀者,以及,拿起《府城的美味時光》中文版的您,我代替天國的母親,由衷地謝謝各位。

前言

  三月下旬,我因為烹飪講習工作的關係,展開了一趟小旅行。這次烹飪講習的對象是大學教授和烹飪學校的老師。那天,我結束在四國的工作,前往下一個講習地點,飛機因瀨戶內海起霧而停飛。我聽說渡輪沒有停駛,連忙趕往港口。

  天空白茫茫的,海也白茫茫的,從甲板向下望,唯有正下方的海面捲起深灰色的海浪。船在霧濛濛的海上,響著汽笛緩緩前進,我置身於船的震動中,不由得想起近五十年前幼時的乘船之旅。也由於我近來一直撰寫孩提時代在台灣的種種,那次航海格外鮮明地在我心中復甦。

  父親因商務之故,不知在日本與台灣之間往返了多少次,每次都會帶一兩個姊姊或嫂嫂作伴,我年紀雖小但聽話不需特別照顧,因此小學一年級的暑假,也讓我跟著姊姊們同行。當時跑日本航線的船,不是高千穗丸就是高砂丸,大船上都有著金碧輝煌的大廳和甲板泳池,非常豪華。每當父親要搭乘的船入港,我都會上船,趁船還沒出港前到處玩耍,因此我心中也嚮往著,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搭船到日本。

  我並不確定是在下關還是神戶靠港的,但我們是搭火車到東京的。父親去工作,我們則是遊日光、京都等地。即將回國前的某一天,我們到百貨公司買禮物。我想應該是日本橋的三越。我們在一個寬敞、擺設雅致的會客室之類的地方,父親一一下單,好幾名店員進進出出,把東西備齊。當時父親為我買的白色涼鞋,其實穿起來有點磨腳會痛,但我非常喜愛,一直穿了兩年,直到皮帶斷了壞掉為止。大型的禮物大概是在橫濱裝船的吧,一回到台灣,同時也從船上卸貨,堆在我家的客廳裡。日後再度來到日本的我,與百貨公司的會客室完全無緣,都是買了一點東西就離開,但我也曾仰望著大樓的窗戶,心想孩提時代曾一度目睹的那個房間不知還在不在?又位於這座巨大建築物的哪裡呢?

  那次的乘船之旅,是海天一色碧青、晴空萬里的夏日,但在春天濃霧包圍的瀨戶內海上,不辨東西南北,任由船隻載著我前行,竟幾乎有種自己又重回童年,隨著父親和姊姊們初次前往日本的錯覺。

  那次的初航,或許就此注定了我前來日本生活的命運。相信命運的我是這麼思考的。三十多年前,以新嫁娘的身分來到日本的我,生了一個孩子、離婚,靠著教授鋼琴和烹飪,就這麼在東京定居至今。

  直到幾年前,我都還以為等孩子在經濟上和精神上等各方面都不再需要我之後,我遲早會回台灣。但到了年過半百、年老已經不遠的現在,我開始認為就這樣在這裡老去又何妨?

  三十年前的日本和現在大不相同。路上的行人,在我眼裡看來,和我們明顯不同,讓我深深感到自己來到了異鄉。姑且不論橫濱、神戶的中華街這些地方,當時雖然處處都有拉麵店,但能提供道地中華料理的餐廳十分有限。

  現在又是如何呢?各地不但有中華料理,連各式各樣的異國料理餐廳都找得到。近幾十年來,應該沒有哪個國家的飲食生活像日本變化這麼大。就連一般家庭的餐桌上,也會出現法國菜、義大利菜、俄國菜、西班牙菜等等,不但會做印度咖哩,也會做回教的烤羊肉串。現今的日本家庭料理發展出的飲食文化面向之廣,恐怕已居世界之冠。

  不知是否受飲食生活改變的直接影響,最近日本年輕人的長相不同了。我覺得近似歐美人的大眼睛、高鼻樑面孔似乎越來越多。反過來,細看故鄉台灣的年輕人,儘管不如日本明顯,但一直以來的純東方長相似乎也慢慢轉變為西方臉孔。或許這不單單是飲食,而是生活全面西化的現象(如今這幾乎已經與現代化成為同義詞,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使得東洋人越來越接近西洋,日本人和台灣人都同樣因此而逐漸失去各自的特色。而改變的不止是長相,恐怕感性與精神也都漸漸有所不同了吧。來自於台灣卻生活在日本的我,比身在台灣的台灣人、身在日本的日本人,更能仔細地看出彼此間的這種變化。

  看來二十歲離開台灣後,在日本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我,似乎仍是三十多年前的台灣人。因為喜愛日本,認為日本和祖國一樣,不,日本恐怕比祖國更應是自己的歸屬,所以才一直留東京,但在這樣的感情之外,身為一個生活在異鄉的外國人,為了不失去自我,畢竟會強烈意識到自己誕生之地的風俗習慣與自己所背負的文化。對我而言,那便是我生長了二十年歲的故鄉:台灣台南這個南方之城的蔚藍青空、翠綠田園。

  不知不覺,在日本的日子已遠遠超過在台灣度過的歲月。近來不時想起台灣的種種,是因為東京和當時的台灣實在太過不同嗎?或者是我已經到了動不動就話當年的歲數了?我不敢有成為雙方文化橋梁的雄心壯志,但我之所以想將個人對於台灣的風俗、飲食生活的經驗記錄下來,是因為我知道,就連在台灣這些也漸漸消失了。

  沒有人能夠離開自己生長的文化。我個人的經驗遠在其次,我只希望能藉此讓更多日本人知道,在浩瀚的中國文化中,曾有過這樣形式的東西。一名台灣女子以台灣人的身分生活在日本街頭,令我深知看似同樣的外表下也可能存在著不同的文化。讓日本的讀者暸解這一點,絕對不是壞事。

  說起來,書中介紹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微不足道的個人經驗。把隨時隨地浮上心頭的事情記下來,就成了這些文章。我向來不以記憶力見長,但一則則回憶太過鮮明,甚至連我也感到驚訝。我曾向年齡相近的妹妹問起,其中有幾件事妹妹當時應該也在場,但她卻說完全沒印象。反而一臉不可思議地對我說:「妳竟然連這些都記得。」

  假如這本書還有一點價值,那麼我想價值就在於此。我比妹妹記得更清楚,恐怕是因為當時我看得更專注。我有個習慣,就是會一直專注地看著、守著一件事物,再小也不放過。簡單地說,就連我現在賴以維生的烹飪教學,也不是正式到學校去學的,而是在家中廚房專注地看著母親和佣人們做菜而習得的。

  「安閑園」位於台南市郊的宅邸,我在那裡度過了大部分的童年時光。與日本京都相比,台南市另有一番風味,但同樣是充滿濃濃歷史色彩的古都。這裡的街道沉靜而美麗,鄭成功在中國大陸敗於清軍後、來台避居的古城,也安然留存。

  我的青春期、青春時代等所謂最多愁善感的時期,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在南國,時光悠悠。也許是因為當時年紀小才這麼覺得,但安閑園裡的日日都新鮮,時光刻畫下種種事物,靜靜流逝。

  食物是如此,連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令我感慨萬千,與現在什麼都要求速成的日本是多麼地不同啊!「所以日本(人)應該……」我完全沒有這樣的意思。如前所述,台灣儘管不同於日本,但也在不斷發生劇烈的變化。舉個現成的例子來說,廣闊的辛家墓地如今大部分已經化為住宅區了。儘管這樣的說法平凡無奇,但終究無人能夠抵抗時代的潮流。

  即使如此,我仍動念想將這些寫下來,是因為安閑園的生活(不單是料理)委實給了我太多。因為我相信,堅守各自崗位、日日奔忙的現代人,其實也深知放慢腳步讓時光悠然流過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無論多麼微小的人、事、物,都有寶貴之處。而無論什麼時代,只要用心尋找,必定能找到這份寶物。在本書收尾的此刻,我認為這正是我想透過本書告訴大家的。

後記

  不知從何時起,我心中開始產生一個模糊的念頭:將來我自己應該會寫一本書吧,我想寫。也許是因為曾經有人說過,無論是誰,都能夠寫出一本書。然而,那應該是在六十歲以後,自覺步入自己人生的黃昏階段時才會實現吧。

  如今卻這麼早就成真,要歸功於我的朋友:本間千枝子女士。去年,她來聽了我談台南生活的小小演講。不知她喜歡演講的哪一點,竟勸我寫成書。不僅如此,還為我介紹文藝春秋的白川浩司先生,使得身為命運論者的我相信,這一定是上天注定的緣分,這才付諸行動。

  這本書得以完成,其他還受到福士節子女士、堀企畫文化事業部的金森美彌子女士等眾人的幫助。在此雖然無法一一記名,但若非有大家溫暖的鼓勵,這本書恐怕難以問世,為此我由衷感謝大家。

  寫作時,或許是因為在台南的日子記憶意外鮮明,後來完成的形式與當初的構想的有所不同,沒有餘力提及日本的生活。但回頭重讀,我也覺得這樣也未嘗不好。遲緩魯鈍卻重視人生細節是我所希冀的生活方式,而這次的寫作,讓我再次深切感受到,這正是安閑園的日子深植於我心中的。就此而言,我希望將本書獻給如今已不在人世的父親:辛西淮。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彷彿能聞到那股熟悉的、屬於府城特有的慢燉細熬的氣味。雖然我還沒真正翻開書頁,但光是想像「安閑園」這個名字,就帶出了許多關於台南生活的想像。安平或中西區的老宅,午後陽光灑進天井,空氣裡飄散著醬油膏和香菇的香氣,這大概就是許多台南人對「家」味道的集體記憶吧。我期待它能帶領我回到那些與家人圍爐的溫馨時刻,那種不用追求精緻擺盤,只要吃得心滿意足的純粹幸福。尤其對於我們這些離鄉打拚的遊子來說,這種關於「根」的味道,是無論走到哪裡都無法替代的慰藉。我猜這本書裡一定收錄了不少只有老台南人才知道的隱藏版小吃店的背景故事,或是某個古早味點心背後的家族傳承祕辛。光是光想著那些用料實在、不加化學添加的「真材實料」,就讓人覺得讀完這本書後,胃口一定會變得特別好,忍不住想立刻訂機票回府城好好享受一番。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食譜,更像是一本濃縮了台南人生活哲學的溫情錄。

评分

關於這本電子書,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在「私房家傳菜譜」這部分的呈現方式。一般來說,家傳食譜的精髓往往在於那些「不成文的規定」,例如「一把米」、「一撮鹽」,這些模糊的量詞背後,藏著廚師幾十年經驗的積澱。我殷切期盼電子書的排版能夠允許作者利用豐富的圖文說明來彌補這種模糊性。例如,對於某個複雜的步驟,能否提供多角度的圖片或短片連結(如果電子書格式允許的話),清晰地展示揉捏的力度、油溫的判斷標準等。此外,家傳菜譜往往也包含著某種世代傳承的哲學,我不僅想學會怎麼做菜,更想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書中能穿插幾段關於「廚房裡的規矩」或者「掌廚人的責任」的獨白,那將會讓這本食譜變得有靈魂。我希望這不是一本冰冷地列出材料清單的書,而是一本充滿熱度與記憶的家族食譜筆記。

评分

對於一個熱愛記錄生活細節的讀者來說,我非常注重作者的敘事節奏和情感投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出台南人那種「慢活」的精神。在安閑園的飯桌上,吃飯絕不是一件趕時間的事,它是一種儀式,是家庭成員之間情感交流的場域。所以,書中對於每一次用餐情境的描寫,應該會非常生動且富含層次感。譬如說,在炎熱的夏日午後,一碗冰涼的綠豆湯是如何被端上桌,那種從心底透出的涼意;或者在過年期間,那道需要全家協力準備的豐盛大菜,其中包含的協商與默契。我希望閱讀的過程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而不是走馬看花。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將一些地方俚語或只有在地人才懂的「暗語」融入敘事中,那將會大大增加閱讀的趣味性與真實感,讓讀者感覺自己像是受邀到府上作客的親密友人,而非一個遠遠觀望的旁觀者。

评分

台南的美食之所以迷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它總能將平凡的食材,透過時間的魔法,轉化成令人難忘的風味。我猜測安閑園的飯桌上,可能很少出現華麗的西式料理,而是專注於那些最樸實卻最考驗基本功的台式家常菜。或許會有關於如何挑選當季漁獲的心得,或是如何保存傳統醃漬物的方法。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對於食材「時令性」的重視,因為這才是台灣飲食文化最核心的精神之一。這種對當下時節的尊重,也體現了對土地的感恩。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小型的「廚房小智慧」,例如如何快速去除魚腥味、如何讓滷肉的顏色更漂亮等生活化的訣竅,那就太加分了。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電子書能夠提供的不僅是飽足感,更是一種生活美學的啟示,讓人理解,真正的享受,就藏在每天柴米油鹽的細微之處。

评分

這本《府城的美味時光》的裝幀設計如果能像某些文史類的書籍那樣,採用略帶復古紋理的紙質,那種觸感本身就會是一種享受。我猜想作者在書中會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台南的風土人情,畢竟台南的美食是建立在深厚的歷史底蘊之上的。它不會只是單純地告訴你「要放多少糖」,而是會解釋為什麼這個醬汁在那個時代被這樣調配,反映了當時的物資狀況或節慶習俗。我非常好奇「安閑園」這個場景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它代表的是一個具體的家庭,還是一種理想化的生活狀態?如果能穿插一些那個年代的黑白照片或者手繪插圖,那就更完美了,能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彷彿也穿越時空,親身參與了那些飯桌上的對話。我希望作者能大膽地揭示一些市場上已經找不到的食材處理法,那種需要時間堆疊、無法速成的「功夫菜」。這本書如果能讓人從中領悟到,真正的美味,往往蘊含著時間的重量和人情的溫度,那它就超越了一本單純的食譜書的價值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