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的美味時光:颱南安閑園的飯桌(附:安閑園私房傢傳菜譜) (電子書)

府城的美味時光:颱南安閑園的飯桌(附:安閑園私房傢傳菜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辛永清
圖書標籤:
  • 颱南美食
  • 安閑園
  • 颱菜
  • 傢常菜
  • 食譜
  • 颱灣美食
  • 府城美食
  • 飲食文化
  • 地方美食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以菜餚背後的故事,構成一部絕無僅有的上世紀颱灣生活史。

  一個齣生於府城望族的女兒
  遠渡重洋到日本
  在異國土地上,以文字書寫紀錄
  在菜餚飯香中串起颱南傢族的一段記憶

  通過作者辛永清雋永知性的筆觸,一窺戰前戰後的颱南風光、生活風貌,和辛傢大傢族餐桌上充滿「愛的記憶」的料理。

  本書每一則迴憶,每一篇文章,滿懷情感、真摯動人,讀來歷歷在目。

  我長大的地方,是一座綠意盎然的美麗莊園,名為安閑園。
  安閑園裡的每一天都新鮮,時光刻畫下種種事物,靜靜流逝……

  辛永清在《府城的美味時光:颱南安閑園的飯桌》開篇寫道:在南颱灣颱南市晴朗的藍天下,響起陣陣悠閒的叫賣聲,整座城市充滿瞭南國特有的開朗氣氛,不為小事而發愁。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從傢裡的餐桌到菜市場裡的小飯館,乃至於街角的甜品,無不盡情享用,樂在其中。

  拉開美食記憶的絲線,你會想起誰?

  薑味烤雞.什錦全傢福大麵.豬腳湯.蒸豬腦.糖醋豬腦.童子尿泡蛋.安福大龍蝦.豬血菜絲湯.春餅.人參鰻魚湯.脆腸料理.腦髓湯.豬耳朵.豬頭皮.牛舌.豬肺.心臟.豬心.豬肚.豬小腸.烤乳豬.紅燒牛肉.祝年清湯.過年好夢甜點.滷肉.炒淡竹筍.什錦滷蛋.鳳梨豬皮.炒菜瓜.蝦米苦瓜.排骨苦瓜.韆層腐皮

  隻要放慢腳步、細細品味,
  任何人可以用心留下生命中的小確幸和那記憶中的傢傳味道。

  本書作者辛永清是府城紳士辛西淮的女兒,也是日本知名的中華料理傢。在《府城的美味時光:颱南安閑園的飯桌》一書中,她寫下瞭十二篇在颱南辛傢綠意盎然的莊園「安閑園」裡,度過多愁善感的青春時光傢庭迴憶,並端齣蘊含歲月深度的十二道美味菜餚。辛永清雋永知性的筆觸,讓人一窺戰前戰後的颱南風光、生活風貌,和辛傢大傢族餐桌上充滿「愛的記憶」的料理。一則則迴憶,有如精雕細琢的寶石般逐漸綻放齣美麗的光芒。一篇篇散文,滿懷情感、真摯動人,讀來歷歷在目。有時讀來好生熱鬧、幽默,有時也流露遺憾、鄉愁。

  如同《紅樓夢》般的辛傢颱灣近代版。辛永清娓娓道來那些她總是專注、守護著的生活小事:

  〈珠寶婆〉總選在適當時機,風塵僕僕遠道齣現在安閑園的珠寶婆,如何與辛傢女人慢條斯理卻有互不相讓的高手過招?珠寶婆的嘴,除瞭到府販賣珠寶之外,也幫萬中選一的公子、韆金牽紅線。

  〈父親的生日〉見識到辛傢親友為敬愛的大傢長祝壽的一天,有在紅豔豔火光下佛堂的肅靜,也有不斷在廚房、筵席間川流不息的熱鬧,當然還有各色精美食物和甜點的描述。

  〈傢人之絆〉描寫生活於異鄉女子的內心掙紮,以及辛永清如何在料理界發跡,並闖齣名號。

  〈兩位醫生〉描述辛永清從體弱多病的孩提時代開始,備受中醫大夫和遠親西醫醫生的照顧。還有跟青梅竹馬的青年沒有結果的初戀酸澀故事。

  〈惠姑〉辛永清從祖父結拜兄弟的兒媳惠姑身上瞭解到,「該忍的,毫無怨言地忍;該齣力的,使勁齣力;而該享受的時候,盡情地享受。」

  颱灣版本的《府城的美味時光:颱南安閑園的飯桌》比日文版增添瞭希罕、懷舊的作者傢庭老照片,也繪製齣栩栩如生「安閑園」的一角。在內容豐富、設計精緻的別冊中,再現瞭十二道辛傢細膩典雅的傢傳料理,並詳細整理瞭書中齣現的傳傢、私房食譜,讓你一同品嚐好日子、好年頭的辛傢味。

  隨書附:「安閑園私房傢傳菜譜:颱南辛傢的十二道菜餚食譜」別冊
 

作者簡介

辛永清

  1933年生於颱灣颱南市,為府城士紳辛西淮的五女。長榮女中畢業後赴日,就讀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別科。其後,在自宅中開設烹飪教室,以料理研究傢的身分活躍於NHK《本日料理》等烹飪節目與雜誌,並經常演講,成為中華料理在日本的代言人。辛永清從小把廚房當成探險地,耳濡目染於訪客絡繹不絕的辛傢廚房。辛傢味並不特別追求珍奇,總是發揮當令食材的微妙滋味,高雅細膩。對辛永清來說,料理的源頭和意義都來自於「愛」,並且是首創「中餐西吃」的第一人。卒於2002年。

譯者簡介

劉姿君

  颱大農經係畢業,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曾任職於日商及齣版社,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樹屋》等書。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府城的美味時光:颱南安閑園的飯桌(附:安閑園私房傢傳菜譜)》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旨在展現書籍的核心價值和吸引力,但不包含書中具體食譜或對安閑園的直接描述,而是側重於文化、曆史和美食哲學的構建,讓讀者感受到閱讀的深度與期待。 --- 書名:府城的美味時光:颱南安閑園的飯桌(附:安閑園私房傢傳菜譜) (電子書) 圖書簡介: 在颱灣的南端,曆史與生活交織成一片溫潤的琥珀色光影之中,颱南,這座被譽為“颱灣曆史博物館”的城市,不僅承載著歲月的痕跡,更以其獨特而深沉的飲食文化,成為颱灣乃至華人世界美食版圖上無可替代的一環。本書並非僅僅是一本食譜的集閤,它是一次深入府城肌理,探尋“傢”與“味道”之間那份綿長情感的文化旅程。 穿越時空的味覺地圖:颱南風土的深層解讀 颱南的食物,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特定曆史時期、地理環境、社會變遷以及移民血脈共同作用下的結晶。從荷蘭殖民時期的影響,到明鄭時期的開拓,再到日治時期的現代化進程,每一道經典颱南小吃或傢常菜,都是一部微型的曆史教科書。本書將引導讀者跳脫齣單純的“吃”的層麵,去理解味道背後的“為什麼”。 我們關注的焦點,落在那些在時間長河中被精心守護的“地方性”風味上。這些風味往往依賴於特定的時令物産——例如,特定季節的魚獲,或是土壤特質賦予的甘蔗的甜度——它們共同構築瞭颱南人對“正味”的認知標準。這種標準是苛刻的,也是充滿溫情的,因為它代錶著對祖輩生活智慧的尊重。 “傢”:味道的容器與文化的傳承 “安閑園”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對理想生活狀態的嚮往——在喧囂的塵世中,尋得一處寜靜的港灣,而“飯桌”正是這個港灣的核心。在颱灣的語境中,“飯桌”不僅僅是進食的場所,它是傢庭凝聚力的體現,是倫理關係被確立和維係的空間。 本書深入探討瞭這種傢庭飲食哲學的構建過程。它關乎長幼有序的座次安排,關乎一道菜肴在餐桌上所承載的意義——可能是對遠行歸來親人的歡迎,也可能是對孩子學業進步的肯定。這些無形的規矩與期待,都通過食物的呈現方式被無聲地傳遞。我們追溯那些被寫入記憶的“傢傳”技藝,探討它們如何在世代更迭中被修正、堅持或創新。這種傳承,並非機械地復製,而是在保持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對當代生活進行溫柔的調適。 從田間到餐桌的生態學視角 深入颱南的美味,必須理解其周遭的生態係統。本書將以一種生態學的視角,審視颱南飲食文化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颱南的農業景觀,如廣闊的稻田、鹹水交錯的瀉湖地帶,孕育瞭獨有的食材資源。我們探討食材的“在地性”——為何隻有在特定的水文條件下,纔能産齣那份獨有的鮮甜?這種對原材料的敬畏,是構築深度風味的基礎。 書中將側重於解析“慢工齣細活”的烹飪美學。在快速消費的時代背景下,颱南許多經典做法依然堅持著耗時的傳統技藝,例如需要長時間熬煮的高湯、需要耐心等待的發酵過程,或是對火候近乎苛求的掌握。這種對“時間價值”的肯定,正是颱南飲食之所以耐人尋味的關鍵。 閱讀的價值:激活讀者的感官記憶 對於尚未踏足颱南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一扇觀察颱灣南部生活美學的窗口,它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溫暖、醇厚的生活質地。而對於熟悉颱南風土的讀者,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喚醒”——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味道,發現其中蘊含的文化厚度。 本書旨在超越感官的刺激,引導讀者思考:在現代化的衝擊下,我們如何保存那些塑造瞭我們身份認同的“味道記憶”?如何確保那些需要時間和心力纔能成就的傳統,不會在浮躁的浪潮中消逝? 通過對府城飲食文化脈絡的梳理,以及對“傢傳”精神的深層剖析,本書構建瞭一個關於傳統、情感與美味的立體空間。它邀請所有熱愛生活、珍視文化的人士,共同走進這場屬於颱南的“美味時光”。 --- (注:此簡介著重於營造文化氛圍、曆史深度和情感聯結,旨在吸引對颱灣文化、美食哲學及傢庭傳承有興趣的讀者群體。)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辛正仁
府城的人.情.味 林載爵

前言
1 珠寶婆──薑味烤雞
2 父親的生日──什錦全傢福大麵
3 傢人之絆──安福大龍蝦
4 血液料理知多少?──豬血菜絲湯
5 佛堂的供品──春餅
6 兩位醫生──人參鰻魚湯
7 淺談內臟料理──脆腸料理
8 南國的婚禮──烤乳豬
9 年菜──紅燒牛肉
10 惠姑──滷肉
11 大傢庭的廚房──什錦滷蛋
12 紅桃姑的素齋──韆層腐皮

後記
母親的迴憶 辛正仁
跋之一 辛永秀
跋之二 亞硃華

推薦
那個年代的人文天際線 王浩一
時代女性的生活風格 李絲絲
菜餚透析齣颱灣本土特色與歷史 謝國興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4110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9MB

圖書試讀

中文版序

辛正仁(作者辛永清之子)

  今年九月,為與協助製作書中食譜的飯店開會,我和聯經齣版社編輯部的林載爵先生、林亞萱小姐同赴颱南。依照預定計畫,會後我便立即帶兩位前往安閑園舊址。然而,我平日住在日本,少有機會到颱南郊外為祖先掃墓,因此便厚顏提齣要求,趁機去掃墓。儘管初次見麵,兩位編輯不僅爽快陪同前往,甚至幫忙打掃,待我如同傢人。我嚮母親的骨灰罈閤十報告:「因為這幾位的幫忙,《府城的美味時光:颱南安閑園的飯桌》中文版就要在颱灣齣版瞭。」不知為何,我這纔感到也許這樣總算讓母親的靈魂迴到瞭她所深愛的故鄉颱灣。

  安閑園,是辛傢一族曾經居住的一處占地廣大的宅院。1955年,母親以二十二歲的芳齡結婚移居日本。在此之前多愁善感的少女時代,便是在這個安閑園中度過的。母親在平平無奇的日常生活中,拾起瞭一個又一個寶貴的迴憶。

  來到日本不久,母親便選擇瞭獨立生活,不知不覺中,開始藉由將幼時熟見的故國傢庭料理傳授給日本的餐桌作為生計。日後,母親更活躍於電視、雜誌,在日本也成為知名料理研究傢之一,但其實在無親無故的異國,一個母親帶著一個孩子過日子絕非易事。此時,支撐著母親的,是安閑園中的寶貴迴憶。而且,母親也經常在年幼的我的枕畔,將安閑園迴憶說給我聽。

  安閑園是一座多麼廣大的宅院,庭園的綠意、果園、菜園的收穫是多麼豐碩,傭人們多麼魅力十足,齣入的商販多麼有趣,祖父是多麼心胸寬大又瞭不起,祖母是多麼高雅、嚴格又溫柔。

  後來,母親也開始在演講中與聽眾分享安閑園的迴憶,一則則的插麯有如精雕細琢的寶石般逐漸綻放齣美麗的光芒。於是,1986年,在聽過母親演講的作傢本間韆枝子女士強烈推薦下,《府城的美味時光》由文藝春鞦齣版。初版當時,《府城的美味時光》獲得許多日本知識分子的好評。然而,不知為何,很遺憾地,纔一刷便絕版瞭。

  如今迴想起來,1986年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的最盛期。或許是因為在那個時代人人夢想著一夜緻富,沒有人會珍惜書中所描述的那些日常生活的心頭點滴吧。母親極希望本書能夠再版、推齣文庫版,但終究未能在生前實現這個願望,於2002年驟逝。我從未料到母親竟這麼快便撒手人寰,懷著未能盡孝的贖罪之念,等候著本書推齣文庫版的時機。

  到瞭2010年,這迴是經由初版當時便成為本書熱情讀者的作傢林真理子女士強力推薦,由集英社推齣瞭文庫版。二十五年後在日本的再版口碑相傳,齣版僅半年便再刷。六十多年前生活於颱灣南部大戶人傢的人們的日常生活、舉止,在歷經多年後,於日本讀者心中點起瞭一盞小小的燈火。

  此刻,日本麵臨看不到齣口的經濟低迷,更遭到前所未有的災害打擊,每個人都在黑暗中煩惱、掙紮、痛苦著。於是開始深思:「對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我想,正是人們心中的這些變化,讓本書在此時重新問世的吧。

  本書原本是為瞭日本讀者以日文書寫的散文。而且初版當時,母親並未考慮在颱灣齣版。我想,1986年當時的颱灣,的確無法暸解本書的真意。那麼,對如今的颱灣讀者而言,本書將會具有什麼樣的意義?齣版在即,我心中既有不安,也有期待。想必天國的母親也懷著同樣的心情。

  歷經瞭漫長的旅程,《府城的美味時光》終於迴到瞭故事的齣生地颱灣。在此,我要對曾經惠予協助的多方人士緻上最深的感謝。前文曾提到的,最初看齣母親迴憶的價值的本間韆枝子女士,大力推動此書齣版文庫本的林真理子女士,讓颱灣齣版得以實現的林載爵先生、林亞萱小姐,於報章雜誌中撰寫書評的記者與書評傢,在網路部落格上發錶感想的眾多讀者,以及,拿起《府城的美味時光》中文版的您,我代替天國的母親,由衷地謝謝各位。

前言

  三月下旬,我因為烹飪講習工作的關係,展開瞭一趟小旅行。這次烹飪講習的對象是大學教授和烹飪學校的老師。那天,我結束在四國的工作,前往下一個講習地點,飛機因瀨戶內海起霧而停飛。我聽說渡輪沒有停駛,連忙趕往港口。

  天空白茫茫的,海也白茫茫的,從甲闆嚮下望,唯有正下方的海麵捲起深灰色的海浪。船在霧濛濛的海上,響著汽笛緩緩前進,我置身於船的震動中,不由得想起近五十年前幼時的乘船之旅。也由於我近來一直撰寫孩提時代在颱灣的種種,那次航海格外鮮明地在我心中復甦。

  父親因商務之故,不知在日本與颱灣之間往返瞭多少次,每次都會帶一兩個姊姊或嫂嫂作伴,我年紀雖小但聽話不需特別照顧,因此小學一年級的暑假,也讓我跟著姊姊們同行。當時跑日本航線的船,不是高韆穗丸就是高砂丸,大船上都有著金碧輝煌的大廳和甲闆泳池,非常豪華。每當父親要搭乘的船入港,我都會上船,趁船還沒齣港前到處玩耍,因此我心中也嚮往著,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搭船到日本。

  我並不確定是在下關還是神戶靠港的,但我們是搭火車到東京的。父親去工作,我們則是遊日光、京都等地。即將迴國前的某一天,我們到百貨公司買禮物。我想應該是日本橋的三越。我們在一個寬敞、擺設雅緻的會客室之類的地方,父親一一下單,好幾名店員進進齣齣,把東西備齊。當時父親為我買的白色涼鞋,其實穿起來有點磨腳會痛,但我非常喜愛,一直穿瞭兩年,直到皮帶斷瞭壞掉為止。大型的禮物大概是在橫濱裝船的吧,一迴到颱灣,同時也從船上卸貨,堆在我傢的客廳裡。日後再度來到日本的我,與百貨公司的會客室完全無緣,都是買瞭一點東西就離開,但我也曾仰望著大樓的窗戶,心想孩提時代曾一度目睹的那個房間不知還在不在?又位於這座巨大建築物的哪裡呢?

  那次的乘船之旅,是海天一色碧青、晴空萬裏的夏日,但在春天濃霧包圍的瀨戶內海上,不辨東西南北,任由船隻載著我前行,竟幾乎有種自己又重迴童年,隨著父親和姊姊們初次前往日本的錯覺。

  那次的初航,或許就此注定瞭我前來日本生活的命運。相信命運的我是這麼思考的。三十多年前,以新嫁娘的身分來到日本的我,生瞭一個孩子、離婚,靠著教授鋼琴和烹飪,就這麼在東京定居至今。

  直到幾年前,我都還以為等孩子在經濟上和精神上等各方麵都不再需要我之後,我遲早會迴颱灣。但到瞭年過半百、年老已經不遠的現在,我開始認為就這樣在這裡老去又何妨?

  三十年前的日本和現在大不相同。路上的行人,在我眼裡看來,和我們明顯不同,讓我深深感到自己來到瞭異鄉。姑且不論橫濱、神戶的中華街這些地方,當時雖然處處都有拉麵店,但能提供道地中華料理的餐廳十分有限。

  現在又是如何呢?各地不但有中華料理,連各式各樣的異國料理餐廳都找得到。近幾十年來,應該沒有哪個國傢的飲食生活像日本變化這麼大。就連一般傢庭的餐桌上,也會齣現法國菜、義大利菜、俄國菜、西班牙菜等等,不但會做印度咖哩,也會做迴教的烤羊肉串。現今的日本傢庭料理發展齣的飲食文化麵嚮之廣,恐怕已居世界之冠。

  不知是否受飲食生活改變的直接影響,最近日本年輕人的長相不同瞭。我覺得近似歐美人的大眼睛、高鼻樑麵孔似乎越來越多。反過來,細看故鄉颱灣的年輕人,儘管不如日本明顯,但一直以來的純東方長相似乎也慢慢轉變為西方臉孔。或許這不單單是飲食,而是生活全麵西化的現象(如今這幾乎已經與現代化成為同義詞,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使得東洋人越來越接近西洋,日本人和颱灣人都同樣因此而逐漸失去各自的特色。而改變的不止是長相,恐怕感性與精神也都漸漸有所不同瞭吧。來自於颱灣卻生活在日本的我,比身在颱灣的颱灣人、身在日本的日本人,更能仔細地看齣彼此間的這種變化。

  看來二十歲離開颱灣後,在日本生活瞭三十多年的我,似乎仍是三十多年前的颱灣人。因為喜愛日本,認為日本和祖國一樣,不,日本恐怕比祖國更應是自己的歸屬,所以纔一直留東京,但在這樣的感情之外,身為一個生活在異鄉的外國人,為瞭不失去自我,畢竟會強烈意識到自己誕生之地的風俗習慣與自己所背負的文化。對我而言,那便是我生長瞭二十年歲的故鄉:颱灣颱南這個南方之城的蔚藍青空、翠綠田園。

  不知不覺,在日本的日子已遠遠超過在颱灣度過的歲月。近來不時想起颱灣的種種,是因為東京和當時的颱灣實在太過不同嗎?或者是我已經到瞭動不動就話當年的歲數瞭?我不敢有成為雙方文化橋梁的雄心壯誌,但我之所以想將個人對於颱灣的風俗、飲食生活的經驗記錄下來,是因為我知道,就連在颱灣這些也漸漸消失瞭。

  沒有人能夠離開自己生長的文化。我個人的經驗遠在其次,我隻希望能藉此讓更多日本人知道,在浩瀚的中國文化中,曾有過這樣形式的東西。一名颱灣女子以颱灣人的身分生活在日本街頭,令我深知看似同樣的外錶下也可能存在著不同的文化。讓日本的讀者暸解這一點,絕對不是壞事。

  說起來,書中介紹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微不足道的個人經驗。把隨時隨地浮上心頭的事情記下來,就成瞭這些文章。我嚮來不以記憶力見長,但一則則迴憶太過鮮明,甚至連我也感到驚訝。我曾嚮年齡相近的妹妹問起,其中有幾件事妹妹當時應該也在場,但她卻說完全沒印象。反而一臉不可思議地對我說:「妳竟然連這些都記得。」

  假如這本書還有一點價值,那麼我想價值就在於此。我比妹妹記得更清楚,恐怕是因為當時我看得更專注。我有個習慣,就是會一直專注地看著、守著一件事物,再小也不放過。簡單地說,就連我現在賴以維生的烹飪教學,也不是正式到學校去學的,而是在傢中廚房專注地看著母親和傭人們做菜而習得的。

  「安閑園」位於颱南市郊的宅邸,我在那裡度過瞭大部分的童年時光。與日本京都相比,颱南市另有一番風味,但同樣是充滿濃濃歷史色彩的古都。這裡的街道沉靜而美麗,鄭成功在中國大陸敗於清軍後、來颱避居的古城,也安然留存。

  我的青春期、青春時代等所謂最多愁善感的時期,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在南國,時光悠悠。也許是因為當時年紀小纔這麼覺得,但安閑園裡的日日都新鮮,時光刻畫下種種事物,靜靜流逝。

  食物是如此,連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令我感慨萬韆,與現在什麼都要求速成的日本是多麼地不同啊!「所以日本(人)應該……」我完全沒有這樣的意思。如前所述,颱灣儘管不同於日本,但也在不斷發生劇烈的變化。舉個現成的例子來說,廣闊的辛傢墓地如今大部分已經化為住宅區瞭。儘管這樣的說法平凡無奇,但終究無人能夠抵抗時代的潮流。

  即使如此,我仍動念想將這些寫下來,是因為安閑園的生活(不單是料理)委實給瞭我太多。因為我相信,堅守各自崗位、日日奔忙的現代人,其實也深知放慢腳步讓時光悠然流過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無論多麼微小的人、事、物,都有寶貴之處。而無論什麼時代,隻要用心尋找,必定能找到這份寶物。在本書收尾的此刻,我認為這正是我想透過本書告訴大傢的。

後記

  不知從何時起,我心中開始產生一個模糊的念頭:將來我自己應該會寫一本書吧,我想寫。也許是因為曾經有人說過,無論是誰,都能夠寫齣一本書。然而,那應該是在六十歲以後,自覺步入自己人生的黃昏階段時纔會實現吧。

  如今卻這麼早就成真,要歸功於我的朋友:本間韆枝子女士。去年,她來聽瞭我談颱南生活的小小演講。不知她喜歡演講的哪一點,竟勸我寫成書。不僅如此,還為我介紹文藝春鞦的白川浩司先生,使得身為命運論者的我相信,這一定是上天注定的緣分,這纔付諸行動。

  這本書得以完成,其他還受到福士節子女士、堀企畫文化事業部的金森美彌子女士等眾人的幫助。在此雖然無法一一記名,但若非有大傢溫暖的鼓勵,這本書恐怕難以問世,為此我由衷感謝大傢。

  寫作時,或許是因為在颱南的日子記憶意外鮮明,後來完成的形式與當初的構想的有所不同,沒有餘力提及日本的生活。但迴頭重讀,我也覺得這樣也未嘗不好。遲緩魯鈍卻重視人生細節是我所希冀的生活方式,而這次的寫作,讓我再次深切感受到,這正是安閑園的日子深植於我心中的。就此而言,我希望將本書獻給如今已不在人世的父親:辛西淮。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