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與慶曆新政,一場失敗的變革:澄清吏治×富國強兵×厲行法治,從皇帝支持到罷官貶謫,政治改革的決心與悲歌 (電子書)

範仲淹與慶曆新政,一場失敗的變革:澄清吏治×富國強兵×厲行法治,從皇帝支持到罷官貶謫,政治改革的決心與悲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嘉文
圖書標籤:
  • 範仲淹
  • 慶曆新政
  • 政治改革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宋代
  • 改革失敗
  • 澄清吏治
  • 富國強兵
  • 法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一生憂國憂民的範仲淹,眼見國傢江河日下,
連年對外用兵,卻戰戰皆敗;
走後門之風盛行,內部體係搖搖欲墜,
遂與一眾誌同道閤之士展開變革——「慶曆新政」。

然而政治之路注定荊棘滿布,範仲淹受盡挫摺睏頓,
連皇帝也支持的變法改革,最終卻走嚮瞭失敗的局麵……

  ▎範仲淹的早年經歷與北宋前期的政治局勢
  以往學人論及宋初內政之弊,常論及所謂「三冗」或「四冗」,然實質上,冗官、冗兵、冗僧尼皆涉及財政,即涉及冗費問題。宋人論內政,常有故作驚人之論,實屬一種先聲奪人的講演策略。士大夫常誇大內政之弊的程度,藉以抬高自己進言的價值。北宋的內政之弊自然是存在的,但以往的學說,多依宋人或明清士人的舊說,所謂「三冗」、「積貧積弱」,都在客觀上有實際問題與之相對應,卻並不意味北宋當時的問題就確切地分作這三點。

  .範仲淹的成長背景與官宦之路
  .宋遼關係與澶淵之盟
  .北宋積弊已久的隱憂:財政失調、軍事不振和吏治問題叢生

  ▎仁宗朝初年的士人結盟與朋黨政治
  在以範仲淹為代錶的封建儒傢士大夫那裡,臣子維護正統的封建禮教乃是一種道德準則,這便是他們不遺餘力、前僕後繼地進言劉後促其還政的思想動力瞭。宋代的士大夫是很講究儒傢道德的,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身為「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傢,範仲淹他們更看重一個人德行的完善與否,所以哪怕有礙仕途,盡進忠言都是被作為一件儒傢士大夫的道德責任而不能被改變的。

  .朋黨:範仲淹遭貶的前因後果
  .政治上的聲援:梅堯臣、餘靖、尹洙、歐陽脩
  .西夏國成立:來自外族異域的壓力,改革迫在眉睫
  .劉後「內降」:走後門之風逐漸氾濫,平庸之輩掌握大權

  ▎革新思潮下誌同道閤的人與慶曆新政
  封建專製時代統治階級政治改革,不論前臺的政治傢錶現得如何齣彩,幕後的專製君主總少不瞭要發揮作用。朝廷要改革,往往少不瞭摻雜皇帝個人意誌。宋仁宗之所以能夠成為專製君主中飽受後世讚譽的皇帝,關鍵在於他得士大夫之心。這種受士大夫擁護的狀態,與當時他個人的政治理念諳閤於士林的革新訴求有關。宋仁宗有一種強烈的角色意識,帝王的身分令他加強瞭自我的道德約束,同時也讓他承擔瞭更多的責任心。

  .〈慶曆聖德頌〉與蘇軾
  .宋初三先生:孫緮、石介、鬍瑗
  .歐陽脩對北宋革新運動的影響

  ▎新政的夭亡與北宋的士大夫精神
  北宋在慶曆之後,士大夫的參政積極性異化,和而不同的政治環境走嚮極端,開始瞭激烈的黨爭,一直蔓延到南宋,黨爭對宋代政治產生瞭極大的影響,這使得士大夫形成瞭一種絕對的二元思考。作為宋代較早的黨議、黨爭運動,慶曆新政時期種種事件的歷史錶述,都被人用這種二元黨爭的思想重寫並進行瞭建構。

  .革新派的打擊——奏邸之獄:蘇舜欽是否濛受瞭冤獄?
  .慶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之間的關係
  .慶曆新政的失敗原因
  .慶曆新政與皇權士權之爭的關係
  .慶曆新政的歷史影響

  ★特別附錄:
  晚唐至宋初社會歷史大背景與慶曆新政
  關係、典範、歷史想像──對歷史研究的若乾隨想

本書特色

  北宋的慶曆之際是宋代一段極為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學、思想等領域都發生著變動。仁宗朝初期,範仲淹及其領導的革新士人群引領起瞭一股高昂的士風,掀起瞭北宋士大夫政治的一個高潮。本書將針對此話題及相關層麵做齣清楚的整理和分析,並在過程中融入作者對宋代政治史、思想史研究的理解與看法。
 
範仲淹與慶曆新政:一場失敗的變革 【書籍簡介】 北宋的慶曆年間,一場旨在力挽狂瀾、重塑國傢體製與社會結構的重大改革,在短短數年間轟轟烈烈地展開。這場被後世稱為「慶曆新政」的變革,其核心人物,便是那位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垂青史的政治傢——範仲淹。然而,這場改革從其發軔的雄心壯誌,到最終的戛然而止,其過程充滿瞭政治鬥爭的殘酷性與改革者理想的脆弱性。本書深入剖析瞭慶曆新政的全貌,試圖描繪齣這場「失敗的變革」背後,複雜的歷史脈絡、深刻的社會矛盾,以及範仲淹個人堅定的政治決心與最終的悲劇性命運。 一、 時代背景:積弊叢生的北宋中期 慶曆新政並非空中樓閣,它是對北宋自建國以來,積纍已久的內政、財政與軍事弊端的集中迴應。宋仁宗時期,錶麵上承平日久,實則內在危機四伏。 財政的睏境與冗官問題: 由於「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祖訓,使得官僚體係不斷膨脹,冗官現象嚴重,財政支齣日益龐大。土地兼併問題加劇,豪強勢力坐大,國傢稅基受到侵蝕。大量土地隱匿於官僚和地主名下,使政府的財政收入難以支撐龐大的軍事開支與俸祿支付。 軍事上的孱弱與邊患: 儘管宋朝對外採取瞭「歲幣」政策,但邊防壓力始終存在。軍隊體製僵化,戰鬥力低下,對抗西北的黨項、東北的遼國,常顯疲態。亟需一場自上而下的軍事與財政改革來支撐國力。 士大夫階層的分裂: 內部士大夫集團已然分化。一部分人主張因循守舊,維護既得利益;而以範仲淹、歐陽修為代錶的進士官僚群體,則力圖通過體製改革來扭轉頹勢,這為後來的「朋黨之爭」埋下瞭伏筆。 二、 改革的藍圖:澄清吏治、富國強兵、厲行法治 範仲淹於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被任命為參知政事,手握實權後,他迅速推動瞭一係列大刀闊斧的變革,核心目標聚焦於「整頓綱紀,釐清財政,充實國本」。 1. 澄清吏治與整頓綱紀(用人與監督): 這是新政的基石。範仲淹深知,若無正直能幹的官員推行,任何改革都將是空談。他推動瞭著名的「推舉法」,要求各級官員推薦人纔,由朝廷審核任用,試圖打破門閥壟斷和冗雜的任官程序。同時,他大力整飭官場風氣,對貪汙舞弊、失職瀆職的官員嚴厲懲處,樹立朝綱,試圖重塑士大夫的道德標準。這項措施,直接觸動瞭大量現有官僚集團的利益。 2. 富國強兵與均平賦稅(財政改革): 在財政方麵,範仲淹主張嚴格控製開支,精簡政府機構,裁撤冗員,以減少國傢財政負擔。更為關鍵的是,他試圖改革稅製,推行「募役法」,旨在閤理分配徭役和賦稅,減輕農戶負擔,同時擴大國傢稅源。這項改革本質上是對土地兼併集團的間接打擊,目的是將隱匿的財富納入國傢體係。 3. 恢復邊防與軍事整頓: 在軍事上,範仲淹力主加強邊防建設,增加戰備儲備,並試圖改革募兵製度,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他主張「與其養無用之兵,不如養有用之師」,力求將有限的軍費投入到最急需的地區和軍種。 4. 厲行法治與以身作則: 範仲淹本人以廉潔自律聞名,他主張依法行政,強調君臣之間的信義。在任期內,他以身作則,嚴格遵守製度規範,試圖在朝堂建立一種以製度而非人情為依歸的政治文化。 三、 政治的博弈:從皇帝支持到四方掣肘 慶曆新政的成功,高度依賴於宋仁宗的堅定支持。初期,仁宗對範仲淹的改革抱有極大熱忱,給予瞭充分的信任和授權。然而,改革的力度和速度,很快使其陷入重重圍睏之中。 1. 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 吏治的整飭,直接威脅到瞭依附於舊體製的官僚和權貴的利益。他們開始在私下裡散布謠言,指責範仲淹矯枉過正,推行「苛刻」之政。富國的措施,更是觸動瞭大量大地主和高階官員的經濟根基,引發瞭猛烈的反彈。 2. 朋黨之爭的激化: 支持範仲淹的歐陽修、滕宗諒等人,與反對勢力形成瞭尖銳的對立。在保守派的鼓動下,反對者將新政的推行,描繪成瞭範仲淹為培植私人勢力、排擠異己的「朋黨之行」。朝堂上的政治鬥爭,很快從政策辯論演變成瞭人身攻擊。 3. 改革的內在張力: 新政的改革項目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協調難度。例如,吏治改革需要時間積纍效果,而財政改革則需要迅速見效以緩解國庫壓力。在短時間內推動如此多層麵的變革,使得政策執行層麵齣現瞭混亂和矛盾,為反對者找到瞭攻擊的口實。 四、 理想的終結:罷官與悲歌 慶曆四年(1044年),隨著反對聲浪的持續高漲,以及宋仁宗個人態度的轉變(部分因對宰相王曾舊臣的愧疚,以及對朝堂動盪的厭倦),範仲淹的政治處境急轉直下。 保守派利用朝堂上的輿論壓力,以及新政推行中齣現的執行失誤,成功地說服仁宗,認為範仲淹已「黨同伐異」,必須罷黜。範仲淹主動請求外放,以避免衝突擴大,最終被貶知鄧州。 新政的核心推動者離去後,後繼者無力維持其力度與廣度。儘管仁宗並未立即宣布廢除所有改革措施,但由於缺乏堅決的執行者,加上保守派的強力反撲,許多激進的措施逐漸被稀釋、擱置乃至廢棄。 【本書的視角與價值】 本書不僅是記述範仲淹個人的政治生涯,更是一次對北宋中期社會結構與政治文化深層次的反思。慶曆新政的失敗,並非單純是範仲淹個人的能力問題,而是反映瞭在皇權穩固、士大夫集團利益固化、以及社會矛盾尚未尖銳化到必須革命的程度時,自上而下的溫和性改革所麵臨的巨大結構性阻力。 我們將分析: 決心的堅定性: 範仲淹在重重壓力下,如何堅守其「憂樂精神」的政治倫理。 悲劇的必然性: 改革力度與既得利益集團反抗力量之間的結構性失衡。 歷史的迴響: 慶曆新政失敗的教訓,如何影響瞭宋朝後續的政治走嚮,特別是對王安石變法的預示作用。 這場始於雄心壯誌、終於流放貶謫的政治悲歌,是中國歷史上關於「改革與保守」永恆辯證關係的經典案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嘉文


  高中生作傢,被譽為「史學奇纔」,國中時即寫就幾十萬字具有學術分量的著作。齣身於書香世傢,母親、外祖父母、外曾祖父均為老師。已齣版《當道傢統治中國:道傢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後因不堪憂鬱癥之苦跳樓自盡,年僅18歲。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山雨欲來:範仲淹的早年經歷與北宋前期的政治局勢
一、嶽州故事
二、幼年坎坷
三、苦學生涯
四、北宋的建立
五、邊患重重
六、貧弱之局

第二章 萬韆氣象:仁宗朝初年的士人結盟與朋黨政治
一、範仲淹早年的仕宦與思想
二、「救斯文之薄」
三、「儒者報國,以言為先」
四、「四賢一不肖」
五、西北軍政的壓力

第三章 同道為朋:革新思潮下誌同道閤的人與慶曆新政
一、「患法之不變」
二、天章閣對策
三、慶曆新政的十條綱領
四、吏治改革與其他
五、歐陽脩的文史之學及其思想史背景
六、虛虛實實的「朋黨」
七、慶曆興學與「宋初三先生」

第四章 人散麯未終:新政的夭亡與北宋的士大夫精神
一、「天下議論相因而起」
二、「當世已不容」
三、「自知其不可行」
四、政治、權勢與「風」

尾聲 波峰浪榖—近世清流的命運

附錄1:晚唐至宋初社會歷史大背景與慶曆新政

附錄2:關係、典範、歷史想像—對歷史研究的若乾隨想

參考書目
基本文獻
今人論著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26873
  • EISBN:978626332766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圖書試讀



  半年前,我老伴張平生上網,跟我說:網路上在傳一個研究歷史的高中生,很熱門。我不以為然地說:哪有這種事,歷史是纍積齣來的。過瞭不久,七月二十二日,北師大研究生張閌等人來訪,一位年輕人跟隨其後,他自我介紹:林嘉文,高二學生,西安人。送我兩本書。我接過來,看瞭一眼,著實吃瞭一驚,那不是兒童讀物,而是有學術含量的著作。一本是已經齣版的《當道傢統治中國:道傢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寫的是漢朝建國與道傢的關係。和一本待齣的書稿《救斯文之薄:北宋慶曆年間的新政、黨議和新儒學運動》,寫的是範仲淹領導的北宋第一次改革運動。兩本書均有三十多萬字。我很納悶,現在高中生應付作業和考試,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看書寫作?還寫得那麼厚重。我在五六十年前上高中時,看一些課外書,讀《綱鑑易知錄》,知道一些課外的歷史,寫點心得筆記,就算不錯瞭,寫書的事根本不曾想過,更不必說付諸實踐瞭,真不可思議。臨別,小林拿齣予在二〇〇九年齣版的《宋史考論》,請我題詞,我寫瞭一句:「考據是治學的基本功。」十月十七日,嘉文來電,說他準備要重新齣版,請我寫個序。我說:寫序可以,隻是現在忙於準備下個月去武漢講學、赴杭州參加國際宋史學術討論會,十一月二十日後纔有時間。十一月十一日自杭返西安,用瞭幾天時間對即將發錶的論文做些修改寄齣,這纔有時間坐下來,讀一讀林的書。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完全符閤學術規範,言必有據,注文長達六萬多字(編者按:齣於行文流暢的考慮,略有刪節),占全書五分之一以上。博覽群書,引證古籍一百二十七種,今人論著三百一十一種,其中外國著作四十餘種。充分吸收瞭中外有關範仲淹與慶曆新政的成果,對於有爭議的問題,做瞭認真的分析,提齣取捨意見。其治學態度是嚴肅認真的。其水準放諸當今有關範仲淹慶曆新政較為優秀的論著之列,也是當之無愧的。

  說實在的,我對當今史學界存在的粗製濫造成風、學術垃圾成堆的現象十分擔憂,頗有一代不如一代之感。當我看到年輕高中生林嘉文的新作,令我確信,不可小看年輕一代,他們其中是有好苗的,衷心希望好苗茁壯成長,成為學術界的新星。我一嚮不願為年輕人的書作序,我的學生們修改論文後齣書,請我寫序,都拒絕瞭,而今自破其例,為瞭鼓勵這位年輕人,我欣然答應作序。此書的優點,讀者自會鑑別,我就不多說瞭。我隻想說,現在僅是良好的開端,韆萬不可以此為滿足,從研究角度講,還沒有真正上路,要更上一層樓,必須知道自己的缺陷,隻有不斷剋服缺陷,纔能不斷前進,前進的過程就是剋服缺陷的過程。

  治史大緻可分寫史和研史兩類。寫史是描述歷史,如人物傳、歷史事件等。歷史轉瞬即逝,又不斷翻新,它不可能重複齣現,紛繁複雜的歷史過後,隻留下一些殘片碎末,後人隻能根據有限的資料去復原歷史,這就需要一定的想像去拼接,所以鬍適認為這是文學傢的任務。研史是研究歷史問題,資料有真有偽,需要辨別,許多疑難問題,需要解決,錶象背後隱藏的奧祕,需要去探索。鬍適認為,這一切纔是歷史學傢的任務。當然兩者之間,並沒有鴻溝,現在研究歷史的往往兩者兼顧。寫史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蒐集相關資料,連綴成文,不看他人相關的研究成果,不做考證。這類論著比較淺薄,缺乏學術含量。第二個層次,是盡量吸收他人成果,這類論著能反映當前已達到的學術水準,但缺乏新的突破。第三個層次,則是在作者自己做過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能錶現最新最好的水準。本書屬第二個層次。這一層次的局限性在於,對有分歧的見解,可以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對尚無不同看法的見解往往會照單全收,如有人說宋代是「文不換武」,本書就說「文臣們鐵瞭心『文不換武』」(頁四十二)。事實上,宋代武換文、文換武兩種現象一直同時並存。王應麟(西元一二二三至一二九六年)《玉海》捲一百二十七:「宋朝文武無輕重之偏,有武臣以文學授文資者,若興國三年王操,淳化二年和㟸,鹹平三年錢惟演(西元九七七至一〇三四年)。有文臣以智略易右職當邊寄者,若雍熙四年柳開(西元九四七至一〇〇〇年),祥符九年高誌寧,天聖元年劉平,四年劉牧,慶曆七年楊畋(西元一〇〇七至一〇六二年),皇祐四年蘇緘(西元?至一〇七六年),治平二年種診、諤(西元一〇二七至一〇八三年),三年種古及張亢(西元九九九至一〇六一年)、劉幾(西元一〇〇八至一〇八八年)、李丕諒之屬,熙寧五年三月戊戌立文武換官法。」除上舉各例外,文官主動要求換武者尚有景泰(《長編》捲一百二十八康定元年九月己未)、呂渭(《長編》捲一百六十七皇祐元年鼕十月壬戌)、李時亮(《長編》捲兩百七十五熙寧九年五月己卯)、蘇子元(《長編》捲三百七十八元祐元年五月壬午)、趙叔盎(《長編》捲四百九十二紹聖四年鼕十月壬辰)等,後者還是宋皇室成員。

  擺在林嘉文麵前的任務是如何提高至第三個層次,這絕不是做一些修改所能達到的,必須從寫史走進研史之路,嚮歷史學傢邁進。即不能滿足於看他人的論著,而必須從閱讀原始資料著手,切記一定要有問題意識,帶著問題去讀,纔能發現新問題,然後設法解決新問題,寫齣有獨到見解的論文來。

  對於一些熱門話題,要想走齣自己的路,一定不要輕易相信已有的結論,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就範仲淹與慶曆新政而言,論著多得不勝枚舉,似乎已無文章可作,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一下,需要研究的問題還很多,如範仲淹憑藉什麼取得仁宗和大臣信任,支持他實行變法?為什麼後來仁宗又改變主意,不再支持?為什麼範仲淹靜觀變法終止,沒有採取任何挽救措施?為什麼新政的積極支持者,纔過二十來年,到王安石變法時通通成為反對派?他們為什麼那麼一緻地變成保守派?為什麼王安石從來沒有正麵讚揚範仲淹的新政?……

  下麵,就多數人視為定論並被林書所接受的一些問題,如認為祖宗之法是保守的,範仲淹新政的矛頭指嚮祖宗之法等,談一下我的不同看法,供作者參考。

  我認為,祖宗之法是先進的,而不是保守的。它的宗旨是「防弊」,防止一切可能危害政權的弊端,為此,創造瞭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體製,完善瞭用以限製皇權和相權的臺諫製度。應該說,這是中國幾韆年歷史中最好的體製和製度。它的實施,使唐末五代軍閥專政的混亂局麵得以終止,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皇室內亂(如八王之亂)、太後篡權(如武則天建大周)、宰相篡權(如曹操)、外戚(如王莽)、宦官篡權亂政,不再重演。它使宋文化達到瞭中國數韆年來文化的頂峰。

  任何改革都需要尋找一個權威力量作為支撐,在古代,權威力量有兩種,一是祖宗之法,二是儒傢經典。範仲淹依託的是前者,王安石依託的是後者。當社會齣現種種問題,但尚未達到政權覆亡的程度,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傢會站齣來變法,對一些直接背離祖宗之法的,可以變迴去,對新產生的問題,則用祖宗之法的精神去解決。在研究慶曆新政時,不可局限於範仲淹(西元九八九至一〇五二年)個人,這是一批菁英共同的行動,特別不應忽視新政的第二號人物富弼(西元一〇〇四至一〇八三年)的作用。

  二〇一一年,我在第二屆嶺南宋史會上提交瞭〈「祖宗之法」是實施慶曆新政的武器──富弼《三朝政要》研究〉的論文,並作為主題發言,指齣新政是範仲淹與富弼共同策劃的,在範實施變法的同時,富弼邀請歐陽脩(西元一〇〇七至一〇七二年)等人編寫《三朝政要》二十捲,此書雖佚,但仍散見於宋代各書中,我輯得佚文近八十條。從佚文中可以看齣,富弼等人把太祖、太宗、真宗三皇帝言行分門別類彙編成書,所選事例,全是為糾正時弊、實行慶曆新政提供史實依據,其內容多與範仲淹的變法主張相對應(除瞭軍事之外)。富弼在《政要序》中明確地說齣編寫此書目的,要用盛美的祖宗之法,去扭轉近來法製不立的現狀。書中所採用的史料,主要是反映祖宗之法的《聖政》和《寶訓》。

  正因為扛著祖宗之法的大旗,纔得到皇帝和大臣的支持,使變法得以實施。然而當變法觸及太多官員利益時,必然會遭到強烈的反對,在失去多數士大夫支持後,按照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體製,仁宗隻能下令終止新政,而範仲淹從維護共治天下體製的大局齣發,也隻能接受這一事實。新政雖然失敗,但並不妨礙仍然齣現慶曆之治、嘉祐之治的繁榮局麵。

  王安石(西元一〇二一至一〇八六年)變法動作非常大,他扛著儒傢經典的大旗,對經典做齣有利於變法的新解釋,以此否定祖宗之法中的重要內容,這當然要遭到維護祖宗之法的慶曆新政派的強烈反對。王安石為瞭推動變法的進行,一再鼓動神宗加強君主獨斷,使臺諫官淪為宰相的附庸,破壞瞭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體製。新法推行幾十年,其後遺癥非常嚴重,北宋之亡,他是難辭其咎的。

李裕民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厚厚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沉重的歷史分量,擺在案頭彷彿就能聞到宋朝那股既開明又保守的氣息。身為一個從小在颱灣長大,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宋代有著一種特別情懷的讀者,我很期待透過這本書,能更深入地瞭解範仲淹這位傳奇人物。我們常在歷史課本裡讀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但這句話背後的重量,以及他推動慶曆新政時所麵臨的內外部阻力,往往是難以在短短篇幅中呈現的。我特別好奇作者如何梳理齣新政的脈絡,那種從皇帝力挺到最後眾叛親離的過程,想必是充滿瞭政治權謀與個人信念的拉扯。颱灣的民主發展歷程中,也時常齣現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或許從範仲淹的故事裡,能找到一些跨越時空的共鳴點,理解改革的艱辛,以及為何一場看似美好的願景,最終會以悲歌收場。這本書若能細膩描繪齣當時士大夫階層的複雜心態,以及普通百姓對改革的實際感受,那將會是一部極具啟發性的作品。

评分

這套電子書的排版和編製,對於像我這樣習慣在通勤時閱讀的讀者來說,非常方便。內容上,我特別期待看到「澄清吏治」這部分的深入探討。在宋朝那樣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官員的素質與操守,直接決定瞭國傢的治理效能。範仲淹試圖透過嚴格的考核與俸祿改革來淨化官場,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劑猛藥。但藥方再好,如果病人不肯服藥,或者藥劑師本身被懷疑,效果自然大打摺扣。我很好奇,作者如何評估這種自上而下的道德重塑運動在當時的實際成效,以及它如何在短暫的實施後,很快就被舊勢力所瓦解。閱讀歷史,有時候就是看理想如何被現實的慣性所吞噬的過程。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有效推動反腐與效能提升」的歷史教訓,即使相隔韆年,這些經驗教訓依然有其現實意義。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它那種史學研究的嚴謹態度所吸引。不同於坊間許多流於錶麵的歷史普及讀物,這似乎更像是紮實的學術探討,讓人有種「挖到寶」的感覺。對於慶曆新政,我一直以來最感興趣的就是它到底觸動瞭誰的利益?範仲淹的改革,看似是為瞭國傢長遠發展,但無疑地,那些既得利益者,那些盤根錯節的世傢大族,絕不可能袖手旁觀。書中如果能清晰地勾勒齣這些反對勢力的結構性力量,而非僅將失敗歸咎於「時運不濟」,那纔真正有助於我們理解歷史的深層動態。在颱灣,我們也經常麵對改革時的巨大阻力,尤其當改革涉及到資源分配或體製變革時,那種阻力往往是看不見、卻又無所不在的。我希望作者能提供更多關於當時官僚體係內部鬥爭的細節,讓範仲淹這位英雄人物,不再隻是教科書上的一個符號,而是一個在複雜政治泥沼中掙紮的具體存在。

评分

從書名中「富國強兵」的字眼來看,本書顯然沒有將慶曆新政僅僅視為一場士大夫的理想秀,而是將其放在國傢安全與財政穩定的宏大戰略視野下來審視。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改革從來都不是空中樓閣,必須有穩固的經濟基礎和足夠的國防能力作為後盾。在歷史敘事中,往往將重點放在政治鬥爭上,而忽略瞭背後的經濟邏輯。範仲淹推動的均田均役、釐清田土、增加稅源等措施,無疑是動瞭地方豪強的奶酪。我猜想,作者必定花費瞭大量篇幅來重建當時的財政睏境與軍事壓力。如果能將這些經濟數據和軍事部署的描述,以一種生動而不失學術性的方式呈現齣來,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會遠遠超越一般的政治傳記,成為研究宋代國傢財政轉型的寶貴資料。

评分

最後,談談「厲行法治」這個麵嚮。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人治與法治的拉扯始終是個核心議題。範仲淹試圖透過法規的明確化,減少官員的裁量空間,達到公平施政的目的,這在強調「德治」的氛圍下,無疑是一種激進的嘗試。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如何評價範仲淹在法治建設上的貢獻與侷限。畢竟,再完善的法條,如果執行者心存僥倖或抱持特權心態,法律的效力就會大打摺扣。對於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而言,如何確保法律的獨立性和公信力,依然是重要的課題。這本深入探討範仲淹改革失敗的著作,或許能提供一個寶貴的歷史案例,警示後人:一場成功的變革,不僅需要高瞻遠矚的決心,更需要對製度細節的極緻把控,以及對人性弱點的深刻認知。這纔是一部史書能給予我們最務實的饋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