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 (電子書)

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碧兒姬.特倫─威納
圖書標籤:
  • 馬尼拉
  • 菲律賓歷史
  • 大航海時代
  • 西班牙
  • 中國
  • 日本
  • 文化交流
  • 全球史
  • 殖民地歷史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鄭成功的遺願竟是拿下馬尼拉?為什麼?
認識近代亞洲史上的馬尼拉
一座聯動瞭西班牙帝國、日本與明代中國的貿易港市
 
  十六世紀的馬尼拉,是世界最早的全球貿易基地。
  這座港市的誕生與全球貿易的興起,深深塑造瞭近代亞洲,
  也改變瞭西班牙、日本與中國這三個前現代國傢-------
 
  西班牙人抵達菲律賓之後,約1580年代起,在馬尼拉與墨西哥之間打造齣跨太平洋的蓋倫帆船貿易,最早的全球貿易就此誕生。這個全新的格局,同時牽動瞭三個前現代國傢:西班牙帝國、安土桃山至德川時代的日本,以及明代中國,在三地之間形成「聯動歷史」。
 
  其中,馬尼拉是個交叉點。長崎、福建、臺灣、亞洲與墨西哥的城鎮,經由馬尼拉相連成網絡。西班牙人曾在基隆和平島建立據點,試圖吸引中國和日本商人前往,再將貨物運往馬尼拉。許多漢人與日本人曾視馬尼拉為海外新天地,特別是被幕府驅逐的日本天主教徒。透過馬尼拉,我們可以看到國傢之間、中央與地方的角力、新型態的外交協商、海外移民聚落的發展,原住民的反抗與閤作等等,與活躍在其間許許多多跨文化的行動者們。
 
  奧地利新銳歷史學傢碧兒姬.特倫─威納精通多國語言,運用西、葡、日、中、英文史料,「聯動歷史」的研究方法,呈現齣以馬尼拉為中心的跨文化交流,拓寬我們對近代亞洲歷史的認識,是僅看單一國傢史所無法獲得的視野。
 
  《海上傭兵》作者鄭維中推薦語:「本書是敘述近代早期馬尼拉市的發展史。作者特倫─威納教授應用瞭全球史寫作的「聯動歷史(connected history)」範式,以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方式嚮讀者展示馬尼拉市的誕生與興起,是如何在全球、區域、在地的各自的歷史脈絡中,以一種風雲際會的方式發展起來。她不但應用瞭英語、漢語、日語、西語、葡語世界的最新歷史研究成果,與各國史傢對話,還深入採用第一手史料來支持並申論其發現,並以生花妙筆細緻地描寫瞭馬尼拉市作為近代早期全球化城市的特殊風貌。」
 
  臺大外文係教授鮑曉鷗推薦語:「如果今天東亞的國際關係複雜到難以解釋,那麼十七世紀的國際關係也是同樣複雜難以理喻。本地的行動者很近似,都是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傢,在它們各自轉型的過程中,必須和外來的西方國傢與利益相交涉,特別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碧兒姬.特倫─威納教授從樞紐城市馬尼拉的視角切入這個議題,馬尼拉由於和美洲的關係,在當時是東亞最重要的文化和經濟轉口港之一。這本書的翻譯對臺灣讀者而言是大好消息,不隻因為書中綜閤瞭過去幾十年來在這個主題上產生的無數學術研究,更是因為這本書策略性地將臺灣放迴瞭這個脈絡當中。」
 
  編輯小語
 
  過往受到史料語言限製,諸多著作難以呈現近代亞洲發展全貌。鄭維中《海上傭兵》運用荷、日、中文史料,讓我們鳥瞰十七世紀東亞海域商貿情形;本書作者特倫─威納,則進一步使用西、日、中、葡、英等史料,呈現日本、中國、菲律邊之間海域的歷史,並往迴推溯至十六世紀。因此這本書能擴大我們對早期臺灣史的認識,讓我們接觸到十六、七世紀臺灣剛開始與各方勢力相遇時,亞洲海洋上的動態。
 
  本書也突破過往對大航海時代「西方衝擊,亞洲迴應」的舊史觀,凸顯日本、福建商人這些舞臺上的主角。本書將日本、福建商人、西班牙放在「馬尼拉體係」、亞洲互動的脈絡中看,讓我們對各方歷史得到嶄新而有趣的認識!例如,原來德川傢康、豐臣秀吉、伊達正宗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戰國大名,也和西班牙人有互動。海上貿易影響他們的世界觀與行動選擇。
 
  這本書對臺灣的讀者,還有一層特殊的意義。在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的南洋史講座,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等學者曾經有不少研究成果。特倫─威納這位瑞典學者,承接瞭臺北帝大南洋史講座的關懷領域,書中也引用不少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的研究。因此這本書可說是延續瞭這個史學傳統,並在當代學界中繼續開展。這是當代全球史的最新發展,也是跨國、跨語言交流和研究中產生的新成果。
 
共同推薦
 
  鄭維中∣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專文導讀
  鮑曉鷗∣臺大外文係教授  特別推薦
 
  林韋地∣作傢、季風帶書店創辦人
  陳宗仁∣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傢、《艾爾摩沙的瑪利亞》作者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不同主題的圖書簡介,旨在提供詳盡的內容概述,同時完全避免提及您提供的特定書名,並確保語言風格自然流暢,不帶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跡。 --- 簡介一:全球貿易史的宏大敘事:絲綢之路與海上新航路的深度剖析 書名暫定:《黃金、香料與權力:塑造世界的跨洋貿易網絡》 本書是一部關於全球貿易格局演變史的宏大敘事,聚焦於人類曆史上幾次關鍵性的貿易轉型期。它不僅僅記錄瞭貨物的流動,更深入探討瞭這些流動如何重塑瞭文明的版圖、催生瞭新的社會結構,並引發瞭前所未有的文化碰撞與衝突。 第一部分:古老帝國的交織——陸地上的黃金之路 開篇追溯瞭歐亞大陸腹地古代貿易的黃金時代。我們詳細考察瞭連接東方與西方的經典絲綢之路,分析瞭張騫齣使西域對東西方認知産生的深遠影響。重點討論瞭羅馬帝國對東方奢侈品(尤其是絲綢和香料)的無止境需求,以及這種需求如何通過帕提亞和薩珊波斯等中介力量,構建起早期的全球財富分配體係。書中特彆闢齣章節,剖析瞭粟特商人作為跨文化傳播者的獨特角色,他們不僅是貿易的中樞,更是語言、宗教和技術擴散的載體。我們還將探討佛教藝術如何伴隨商隊,從印度嚮東傳播,最終在敦煌等地形成絢爛的文化奇觀。 第二部分:地理的突破與商業革命 進入中世紀晚期,本書將筆觸轉嚮技術革新如何為下一次飛躍奠定基礎。詳細闡述瞭中國指南針技術的西傳,以及阿拉伯航海傢在季風洋流利用上的精湛知識。隨後,著重分析瞭15世紀末期歐洲探險傢們麵對的驅動力: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切斷瞭傳統陸路通道,對黃金的渴求,以及宗教傳播的使命感。這不是簡單的冒險故事,而是係統性地分析瞭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通過繪製精確海圖和開發新船型(如卡拉維爾帆船),實現瞭對“無主之地”的商業主張。 第三部分:大西洋的血與財富:新舊世界的重構 本書的核心部分,聚焦於“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的經濟後果。我們不僅描繪瞭白銀如何從波托西礦山被輸往中國,成為全球貨幣體係的基石,還細緻入微地考察瞭農業作物(如馬鈴薯、玉米、煙草)對全球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模式的顛覆性影響。同時,我們毫不迴避地揭示瞭伴隨白銀和作物流動而來的殘酷真相:奴隸貿易的興起,特彆是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對西非社會結構的破壞性影響。書中通過對比不同港口城市(如塞維利亞、阿姆斯特丹、馬尼拉)的興衰,展示瞭全球權力中心是如何在短短數十年內發生劇烈轉移的。 第四部分:從“世界市場”到工業時代的前夜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瞭18世紀,探討瞭區域性貿易網絡的成熟化和殖民地體係的固化。分析瞭東印度公司的運作模式,它們如何從單純的貿易實體演變為具有軍事和行政權力的準國傢機構。我們考察瞭早期工業化萌芽階段對原材料(如棉花、糖)的爆炸性需求,以及這些需求如何進一步加劇瞭對海外資源的掠奪與控製。本書旨在提供一個連續且充滿張力的曆史圖景,展現貿易活動如何成為人類文明最強大的驅動力和最深刻的矛盾製造者。 --- 簡介二:技術史與社會變革:從印刷術到蒸汽機的關鍵轉摺點 書名暫定:《知識的擴散與力量的轉移:五百年間的技術革命及其社會迴響》 本書聚焦於人類社會關鍵技術領域發生的突破性變革,探討這些技術進步並非孤立的科學成就,而是深刻重塑瞭權力結構、信息傳播和日常生活模式的社會力量。 第一章:文字與知識的革命——古騰堡的遺産 我們從15世紀中葉開始,詳細分析瞭活字印刷術(無論是以金屬活字還是木活字形式齣現)如何顛覆瞭中世紀歐洲知識精英對信息的壟斷。本書不僅描述瞭印刷機的工作原理,更關注其社會影響:宗教改革運動得以迅速傳播的機製、科學發現如何更快地被同行檢驗與纍積,以及民族語言的書寫規範化如何促進瞭近代民族國傢的認同感。通過分析早期印本的數量和發行路綫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知識權力是如何從修道院和宮廷,逐步轉移到新興的商人階層和學者手中。 第二章:精確丈量世界——航海技術的軍事化與商業化 本書將技術視角轉嚮地理大發現的物質基礎。我們深入考察瞭天文導航工具(如星盤和象限儀)的精密度如何隨著數學和光學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特彆分析瞭火炮製造技術的進步與船體工程的結閤,這使得歐洲國傢能夠將其商業擴張建立在無可匹敵的軍事優勢之上。本書揭示瞭地圖繪製技術的政治含義:誰掌握瞭繪製世界的方式,誰就掌握瞭定義“已知世界”的權力。 第三章:時間的組織與工業的黎明 進入18世紀,本書轉嚮瞭對“時間”的精確控製。我們詳細考察瞭機械鍾錶製造技術的成熟,以及它如何從奢侈品轉變為工廠生産力的基礎——確保工人同步勞動。緊接著,我們剖析瞭蒸汽機的原理及其在煤礦抽水、紡織業和鐵路運輸中的應用。重點分析瞭技術創新者(如瓦特)與資本傢、政治傢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蒸汽機不僅僅是機械的突破,它標誌著人類首次能夠利用化石燃料,以遠超生物極限的速度和規模來改造物質世界,從而引發瞭城市化進程的劇變和階級矛盾的激化。 第四章:信息加速與現代性的形成 最後,本書探討瞭19世紀信息技術對社會心理的影響。電報的發明如何使遠距離通信的速度首次超越瞭人類和動物的移動速度,從而徹底改變瞭金融市場、外交談判和戰爭指揮的節奏。我們審視瞭這些技術進步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接受和適應情況,指齣技術並非中立,它們總是被特定的社會需求和政治目標所驅動和塑造。最終,本書描繪瞭一幅清晰的脈絡:從知識的釋放到物質生産的加速,技術如何共同構建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現代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碧兒姬.特倫─威納(Birgit Tremml-Werner)
 
  瑞典林奈大學文化科學係研究員。維也納大學歷史學博士(副修日本研究),2013-15年在東京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6-19年在蘇黎世大學全球史講座中擔任歐盟HERA (Humanities in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研究計畫博士後研究員。特倫–威納的研究與教學領域主要在1900年以前的東亞及東南亞外交、社會、文化史。是少數曾在日本、中國、西班牙、義大利、瑞典、奧地利、美國等多地進行研究,並擁有與國際學術界及各國史傢交流對話豐富經歷的新一代學者。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為英/日文專職譯者,譯有:《橫渡孟加拉灣:浪濤上流轉的移民與財富,南亞.東南亞移民史》、《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 1880─1990s》、《帝國棄民:日本在臺灣「蕃界」內的統治1874─1945》、《桑塔格》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導讀:風雲際會下萌生的全球都市馬尼拉   鄭維中
 
第一部分  時代背景
緒論
第一章  比較十六、十七世紀的西班牙、中國與日本
 
第二部分  在菲律賓發生的跨文化相遇
第一章  全球舞臺的建立
第二章  三邊貿易的三部麯:中式帆船貿易、跨太平洋貿易與糧食貿易
 
第三部分  拉遠鏡頭:地方、中央與全球的連結
第一章  三邊的外交關係:南中國海的跨文化外交
第二章  地方與中央的二元主義
第三章  地方與中央的緊張關係:地緣政治的戰略、情報與資訊收集
 
第四部分  拉近鏡頭:近代的馬尼拉與區域的全球化
第一章  「馬尼拉夢」?港口城市馬尼拉
第二章  行動者與代理人
 
終章
 
謝辭
註釋
參考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52457
  • EISBN:978626705240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0MB

圖書試讀

推薦導讀
 
風雲際會下萌生的全球都市馬尼拉
鄭維中
 
  本書是敘述近代早期馬尼拉市的發展史。作者特倫─威納(Birgit Tremml─Werner)教授應用瞭全球史寫作的「聯動歷史」(connected history)範式,以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方式嚮讀者展示馬尼拉市的誕生與興起,是如何在全球、區域、在地的各自的歷史脈絡中,以一種風雲際會的方式發展起來。她不但應用瞭英語、漢語、日語、西語、葡語世界的最新歷史研究成果,與各國史傢對話,還深入採用第一手史料來支持並申論其發現,並以生花妙筆細緻地描寫瞭馬尼拉市作為近代早期全球化城市的特殊風貌。
 
  本書第一部敘述其研究的基本架構並作文獻迴顧、第二部探討近代早期於菲律賓所發生的多族群互動、第三部探討地緣政治的角力、第四部探討馬尼拉的族群關係。在每一部之下,又容納若乾章節以探討專題。首先特倫威納由中國、日本、西班牙各自的歷史發展脈絡說起,由最基本的異文化製度背景開始探討,逐步逼近三者嚮東亞海域輻射而齣的種種影響力。其次則解說西班牙人抵達菲律賓前後,設立殖民地的種種在地發展,凸顯菲律賓在西班牙海外帝國當中的邊陲地位及特殊性。作者拆解瞭過去歷史書寫以國傢─領土治理為主的侷限,點齣「區域商業邏輯」纔是馬尼拉發展的基礎。不過,「區域性的商業邏輯」也不免受限於地緣政治所造成框框架架的侷限,所以商業與外交實質上你儂我儂的交纏關係,也勢必要納入解釋。在這當中,實務交流層麵上的主角們如菲律賓的西班牙修會、日本九州各大名、中國福建的鄭氏集團與馬尼拉當局等「行動者」,在這數十年間你來我往的過招情況,也由作者娓娓道來,詳解複數玩傢間經常發生的「聯動」關係。然後,作者纔解釋馬尼拉的快速發展實在根源於群集馬尼拉多族群人口(「代理人」)之間,臨機應變式的協商安排。她以市民的生活情狀,在此為本書畫龍點睛、貫串首尾。最後,在結論當中,特倫─威納教授也不避諱談及馬尼拉飛躍式的發展,仰賴外界因素甚多,而內部人口結構的特殊性,造成多族裔不平衡發展的缺陷。製度上的歧視乃為內建,當時無法透過司法工具公平解決,始終釀成一再重複的暴力衝突,為馬尼拉持續發展的隱憂。而隻有當前述那些「行動者」的地位因應「區域經濟邏輯」各自消沉後,馬尼拉做為全球化城市的地位也纔消逝、轉型。
 
  身為近代早期臺灣史的研究者,我以為此書無論在寫作方式、內容呈現與科學發現各個方麵,都頗有新意,又帶來啟發。例如,書中引用海洋史大傢魏思韓(John E Wills Jr.)的觀點指齣:「呂宋和臺灣作為貿易集散地的吸引力有限,某些礦產和其他天然產物的資源也不豐(否則就會因為可收穫稻米和蔗糖而遭到殖民),但是卻需要經濟和軍事強權的實質關注,帶來殖民地的開拓者,並保護他們免受土著的侵擾」。此一將臺灣與呂宋並舉的陳述,清楚地標示瞭馬尼拉與大員早期歷史的相似性。臺灣與呂宋相同,在十六、十七世紀分別前後因世界歷史的特殊機緣,作為歐洲人的殖民地,遂發生急遽變化。如前所述,造成其變動的因素實多依附「區域性商業邏輯」而來,並使城市發展受製於地緣政治的影響。倘若將書中「西班牙、中國、日本」在「馬尼拉」置換為「荷蘭、中國、日本」在「大員(安平)」,讀者當發現兩者相似之處,頗堪玩味。十七世紀臺灣多族群社會的發展,其「風雲際會」的「權宜」性質,不亞於馬尼拉。而其人口結構不均等與外界角力影響下導緻的族群衝突(如「郭懷一事件」)也如與馬尼拉所發生血腥屠殺華人的事件如齣一轍。臺灣與呂宋兩島的歷史分歧點先在中國、西班牙兩國的「領土化治理」下分離,又在日本、美國兩國的「殖民地治理」下平行發展,乃演變成今日的殊異樣貌。但兩者這樣不斷演變的起始點,其原本樣態卻非常的接近。
 
  從學術史的立場來論,本書在臺翻譯齣版也饒富意義。特倫─威納教授在奧地利師承皮爾.弗裏斯(Peer H. H. Vries)教授,是著名的全球史研究的先驅之一。她因此曾接受相當正統的社會經濟史訓練,亦很早即進行全球史導嚮的研究。她於日本修業期間,指導教師村井章介教授,是戰後將日本歷史敘述重新置入亞洲史脈絡的重要推手,為當代日本「海域史」學界所看重。 而她在東京大學研修時的接待導師羽田正教授,更是受到國際重視的海洋史大傢。因此機緣,本書也適切地探討瞭日本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理論觀點,幾乎不會有研究上的「時差」問題。另一方麵,特倫威納教授亦承接瞭日本「海域史」研究領域前身,臺北帝國大學南洋史講座,在二次大戰前所獲緻的許多研究成果。例如讀者當能發現,本書引用瞭不少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教授所編校的史料與研究論文。綜觀本書之內涵,巧妙地將臺北帝大前輩學者們研究區域歷史的誌嚮,與當前學界全球史書寫的研究實踐融為一爐。可見學術研究的發展,無法限於一國,而如臺灣與菲律賓這樣乘載瞭全球歷史軌跡的場所,其知識積纍更應廣納多國相關學者的業績。對於臺灣的專業讀者而言,本書既滿足瞭我們追蹤臺北帝大研究傳統延伸線的好奇心,又能嚮我們展現當代全球史研究寫作的範式與問題意識,真是不能不參考的佳作。又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因其深入淺齣、紮實客觀的寫作風格,則是非常適閤作為入門讀物的基礎書籍。實在是不可多得、值得珍藏。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