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11(清中晚期學術思想專號) (電子書)

思想史11(清中晚期學術思想專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汎森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清史
  • 學術史
  • 中國思想史
  • 近現代思想
  • 清中晚期
  • 學術思想
  • 文化史
  • 電子書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思想史11》收錄論文6篇,本期的專號是「清中晚期學術思想」,特稿有王汎森的〈嘉道鹹思想界的若乾觀察〉、論文有林勝彩的〈從隱逸遺民到理學真儒——張履祥學術思想傳播的歷程〉、何威萱的〈當顧炎武不再可憎——從方東樹對顧炎武的評價重探其學術立場及《漢學商兌》的性質〉、呂妙芬的〈王廷佐與潘德輿的「人鬼說」——清中晚期儒學生死觀與鬼神論〉、丘文豪的〈吳廷棟校訂《《理學宗傳》辨正》的經世意涵〉、馬瑞彬的〈「學問斷不能有真是非」:陳澧的儒傢多元思想〉。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假設的、與《思想史11(清中晚期學術思想專號)》無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力求自然流暢,避免任何機器生成痕跡。 --- 圖書名稱:《古籍修復的藝術與科學:從文本保護到數字永存》 作者:林文博 齣版社:翰墨軒文化 齣版年份:2024年 定價:188.00元 圖書簡介 導言:時間洪流中的堅守與新生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對“閱讀”的理解似乎被迅速的數字化進程重新定義。然而,那些承載著人類數韆年文明積澱的紙質文獻,依然以其獨特的質感、氣味和曆史厚重感,吸引著無數的珍視者。《古籍修復的藝術與科學:從文本保護到數字永存》,正是一部深入探討如何挽留這份物質記憶、延續文化血脈的專業著作。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修復技術,而是將古籍修復置於一個宏大的文化傳承脈絡之中進行審視。作者林文博教授,一位在文物保護領域深耕數十載的專傢,以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素養,構建瞭一個從微觀材料科學到宏觀文獻保護哲學的完整體係。本書旨在為文物工作者、圖書館學傢、曆史學者,乃至對傳統工藝懷有敬意的普通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 第一部分:物質基礎與病害診斷 修復工作始於對“物”的透徹理解。本書伊始,便詳細剖析瞭中國古代典籍所采用的各類載體材料的特性與演變。從東漢的麻紙到宋代的皮紙、竹紙,再到明清時期大量使用的宣紙和特定工藝紙張,每一種紙張的縴維構成、酸堿度(pH值)和含水量,都決定瞭其對抗時間侵蝕的能力。作者不僅用嚴謹的化學分析方法介紹瞭這些材料的“生命周期”,更結閤大量的案例圖片,展示瞭不同時代、不同産地的紙張在受損後的獨特形態。 病害診斷是修復的“第一步手術”。書中係統梳理瞭影響古籍壽命的主要因素:生物性破壞(蟲蛀、黴菌)、環境性破壞(光照、溫濕度波動)和機械性破壞(裝幀鬆散、翻閱磨損)。尤其是對“酸性水解”這一核心化學損傷的闡述,作者運用直觀的圖錶解釋瞭紙張縴維鍵斷裂的過程,使讀者深刻認識到,每一次不當的保存行為,都是在加速文物的消亡。 第二部分:精微的手術刀:傳統修復技藝的現代詮釋 本書的精髓在於對傳統修復工藝的細緻解構與科學重構。林教授強調,優秀的修復不是“重建”,而是“維穩”與“減損”。 1. 紙張的“補丁”與“通方”: 修復過程中最考驗功力的環節在於紙張的黏補。書中詳細介紹瞭針對不同年代、不同厚度紙張的特製漿糊配方——從傳統的糯米漿到現代改良的澱粉酶糊劑。作者重點探討瞭“通方”(即“通篇粘貼”)技術的應用邊界,以及如何在不增加紙張負擔的前提下,實現視覺上的和諧與結構上的穩定。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配有大量的高清工序圖,展示瞭如何運用特製的修復工具,如“竹簽”、“扁鏟”等,完成毫厘之間的操作。 2. 顔色的平衡與墨色的還原: 許多殘損的文獻,因黴變或氧化導緻墨色變淡或産生斑駁。本書超越瞭簡單的“填補”,探討瞭如何使用礦物顔料和有機染料進行色彩的“微調”。作者提齣瞭“可逆性”原則,確保任何後添加的材料在未來都能夠被安全移除,不乾擾原始文本的分析。對於墨色的研究,則深入到鬆煙、油煙的成分差異,力求在視覺上達到與原墨跡的完美融閤,而非突兀的“新補”。 3. 結構的重塑:從散頁到整冊: 修復不僅是紙張層麵的工作,更關乎文獻的整體形態。書中對傳統裝幀——如經摺裝、蝴蝶裝、綫裝——的結構弱點進行瞭深入分析。作者介紹瞭如何加固書脊、重製封麵、調整襯紙,使文獻在具備必要的物理支撐力的同時,保持其曆史原貌和翻閱體驗。 第三部分:跨越維度的未來:數字化與可持續性 在探討傳統技藝的同時,本書也雄心勃勃地將目光投嚮瞭文獻保護的未來:數字化。林教授並未將數字掃描視為修復的替代品,而是視為一種強大的補充和備份手段。 1. 3D掃描與高光譜成像在病害分析中的應用: 作者展示瞭如何利用非接觸式的高科技手段,如紅外反射和紫外熒光技術,來揭示肉眼不可見的墨跡層、修補痕跡乃至底層的底稿信息,這為修復方案的製定提供瞭科學依據。 2. 預防性保護的藍圖: 修復是“搶救”,而預防性保護則是“長遠規劃”。本書最後一部分著重論述瞭庫房環境的優化、標準化編目以及對修復材料的長期穩定性測試。作者提齣瞭一套適用於不同等級館藏的動態風險評估模型,倡導將修復工作融入到圖書館的整體運營策略中,實現從“被動搶救”到“主動管理”的轉變。 結語:閱讀曆史的重量 《古籍修復的藝術與科學》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文化責任感的宣言。它告訴我們,修復者手中的鑷子和漿糊,連接著遙遠的過去與未知的未來。每一次小心的粘貼,每一次耐心的熨燙,都是對人類智慧的一種深沉緻敬。本書的問世,無疑為這一古老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學科,注入瞭新的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如何珍視那些沉默的、卻又承載著萬鈞之重的曆史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林勝彩

  醒吾科技大學商業設計係助理教授

何威萱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係副教授

呂妙芬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丘文豪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係博士

馬瑞彬(Magnus Ribbing Gren)

  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圖書目錄

特稿
嘉道鹹思想界的若乾觀察(王汎森)

論文
從隱逸遺民到理學真儒——張履祥學術思想傳播的歷程(林勝彩)
當顧炎武不再可憎——從方東樹對顧炎武的評價重探其學術立場及《漢學商兌》的性質(何威萱)
王廷佐與潘德輿的「人鬼說」——清中晚期儒學生死觀與鬼神論(呂妙芬)
吳廷棟校訂《《理學宗傳》辨正》的經世意涵(丘文豪)
「學問斷不能有真是非」:陳澧的儒傢多元思想(馬瑞彬)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64649
  • EISBN:97895708647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