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11(清中晚期學術思想專號) (電子書)

思想史11(清中晚期學術思想專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汎森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清史
  • 学术史
  • 中国思想史
  • 近现代思想
  • 清中晚期
  • 学术思想
  • 文化史
  • 电子书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思想史11》收錄論文6篇,本期的專號是「清中晚期學術思想」,特稿有王汎森的〈嘉道咸思想界的若干觀察〉、論文有林勝彩的〈從隱逸遺民到理學真儒——張履祥學術思想傳播的歷程〉、何威萱的〈當顧炎武不再可憎——從方東樹對顧炎武的評價重探其學術立場及《漢學商兌》的性質〉、呂妙芬的〈王廷佐與潘德輿的「人鬼說」——清中晚期儒學生死觀與鬼神論〉、丘文豪的〈吳廷棟校訂《《理學宗傳》辨正》的經世意涵〉、馬瑞彬的〈「學問斷不能有真是非」:陳澧的儒家多元思想〉。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假设的、与《思想史11(清中晚期學術思想專號)》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机器生成痕迹。 --- 图书名称:《古籍修复的艺术与科学:从文本保护到数字永存》 作者:林文博 出版社:翰墨轩文化 出版年份:2024年 定价:188.00元 图书简介 导言:时间洪流中的坚守与新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阅读”的理解似乎被迅速的数字化进程重新定义。然而,那些承载着人类数千年文明积淀的纸质文献,依然以其独特的质感、气味和历史厚重感,吸引着无数的珍视者。《古籍修复的艺术与科学:从文本保护到数字永存》,正是一部深入探讨如何挽留这份物质记忆、延续文化血脉的专业著作。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修复技术,而是将古籍修复置于一个宏大的文化传承脉络之中进行审视。作者林文博教授,一位在文物保护领域深耕数十载的专家,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构建了一个从微观材料科学到宏观文献保护哲学的完整体系。本书旨在为文物工作者、图书馆学家、历史学者,乃至对传统工艺怀有敬意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第一部分:物质基础与病害诊断 修复工作始于对“物”的透彻理解。本书伊始,便详细剖析了中国古代典籍所采用的各类载体材料的特性与演变。从东汉的麻纸到宋代的皮纸、竹纸,再到明清时期大量使用的宣纸和特定工艺纸张,每一种纸张的纤维构成、酸碱度(pH值)和含水量,都决定了其对抗时间侵蚀的能力。作者不仅用严谨的化学分析方法介绍了这些材料的“生命周期”,更结合大量的案例图片,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产地的纸张在受损后的独特形态。 病害诊断是修复的“第一步手术”。书中系统梳理了影响古籍寿命的主要因素:生物性破坏(虫蛀、霉菌)、环境性破坏(光照、温湿度波动)和机械性破坏(装帧松散、翻阅磨损)。尤其是对“酸性水解”这一核心化学损伤的阐述,作者运用直观的图表解释了纸张纤维键断裂的过程,使读者深刻认识到,每一次不当的保存行为,都是在加速文物的消亡。 第二部分:精微的手术刀:传统修复技艺的现代诠释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传统修复工艺的细致解构与科学重构。林教授强调,优秀的修复不是“重建”,而是“维稳”与“减损”。 1. 纸张的“补丁”与“通方”: 修复过程中最考验功力的环节在于纸张的黏补。书中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年代、不同厚度纸张的特制浆糊配方——从传统的糯米浆到现代改良的淀粉酶糊剂。作者重点探讨了“通方”(即“通篇粘贴”)技术的应用边界,以及如何在不增加纸张负担的前提下,实现视觉上的和谐与结构上的稳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配有大量的高清工序图,展示了如何运用特制的修复工具,如“竹签”、“扁铲”等,完成毫厘之间的操作。 2. 颜色的平衡与墨色的还原: 许多残损的文献,因霉变或氧化导致墨色变淡或产生斑驳。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填补”,探讨了如何使用矿物颜料和有机染料进行色彩的“微调”。作者提出了“可逆性”原则,确保任何后添加的材料在未来都能够被安全移除,不干扰原始文本的分析。对于墨色的研究,则深入到松烟、油烟的成分差异,力求在视觉上达到与原墨迹的完美融合,而非突兀的“新补”。 3. 结构的重塑:从散页到整册: 修复不仅是纸张层面的工作,更关乎文献的整体形态。书中对传统装帧——如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的结构弱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介绍了如何加固书脊、重制封面、调整衬纸,使文献在具备必要的物理支撑力的同时,保持其历史原貌和翻阅体验。 第三部分:跨越维度的未来:数字化与可持续性 在探讨传统技艺的同时,本书也雄心勃勃地将目光投向了文献保护的未来:数字化。林教授并未将数字扫描视为修复的替代品,而是视为一种强大的补充和备份手段。 1. 3D扫描与高光谱成像在病害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展示了如何利用非接触式的高科技手段,如红外反射和紫外荧光技术,来揭示肉眼不可见的墨迹层、修补痕迹乃至底层的底稿信息,这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 预防性保护的蓝图: 修复是“抢救”,而预防性保护则是“长远规划”。本书最后一部分着重论述了库房环境的优化、标准化编目以及对修复材料的长期稳定性测试。作者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不同等级馆藏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倡导将修复工作融入到图书馆的整体运营策略中,实现从“被动抢救”到“主动管理”的转变。 结语:阅读历史的重量 《古籍修复的艺术与科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文化责任感的宣言。它告诉我们,修复者手中的镊子和浆糊,连接着遥远的过去与未知的未来。每一次小心的粘贴,每一次耐心的熨烫,都是对人类智慧的一种深沉致敬。本书的问世,无疑为这一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学科,注入了新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如何珍视那些沉默的、却又承载着万钧之重的历史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林勝彩

  醒吾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助理教授

何威萱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呂妙芬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丘文豪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

馬瑞彬(Magnus Ribbing Gren)

  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图书目录

特稿
嘉道咸思想界的若干觀察(王汎森)

論文
從隱逸遺民到理學真儒——張履祥學術思想傳播的歷程(林勝彩)
當顧炎武不再可憎——從方東樹對顧炎武的評價重探其學術立場及《漢學商兌》的性質(何威萱)
王廷佐與潘德輿的「人鬼說」——清中晚期儒學生死觀與鬼神論(呂妙芬)
吳廷棟校訂《《理學宗傳》辨正》的經世意涵(丘文豪)
「學問斷不能有真是非」:陳澧的儒家多元思想(馬瑞彬)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4649
  • EISBN:97895708647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