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 (電子書)

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致昕
图书标签:
  • 烏克蘭
  • 戰爭
  • 俄羅斯
  • 反抗
  • 政治
  • 歷史
  • 國際關係
  • 地緣政治
  • 東歐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拆解極權者手法,臺灣人必讀=

俄羅斯如何在多個不同的當代戰場對民主的烏克蘭發動攻擊?

烏克蘭人如何以不同方式化身「平民戰士」,抵抗摧毀自由的極權之手?

值此獨裁與民主間的抉擇時刻,與擁有強大軍備極權為鄰的烏克蘭,如何以抵抗意志與勇氣震撼全世界?

  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發動所謂的「 特別軍事行動」,企圖占領烏克蘭並推翻其政府,打消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希望;而處於東歐與西方集團間、長期遭受俄羅斯威脅的烏克蘭,以其堅強的反抗意志奮勇還擊,擋下普丁快速拿下基輔的野心,然而數百萬難民已造成二戰後歐洲最大的人道危機。

  這場戰爭所牽動的視野,除了傳統認知下的戰地前線,還包括交戰國的後方、周邊國家、網路戰場和國際社會,正在逐步改變戰爭的定義。俄烏兩國不僅發動軍力交戰,雙方在社群網站與資訊戰上攻防激烈;接收大量烏克蘭難民的鄰國波蘭,以及因歷史因素與能源需求過度倚賴俄羅斯的歐盟領頭羊德國,面對這場戰爭中的人道、經濟、國防與能源安全等課題,又如何與普丁的極權勢力對抗,重整國內外秩序?同時,世界的目光也轉向與烏克蘭有著相似處境的臺灣,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韌性面對鄰近極權在當代發動的混合戰?

  《報導者》記者與編輯團隊透過實地與線上的第一手採訪,以五個月的時間,穿梭被占領的城市、邊界、收容家庭跟德國街頭等多個場域記錄時代。結合戰爭罪行、難民潮、資訊戰與經濟能源等角度,立體呈現這場現代混合戰的樣貌;並透過多組人物訪談,看見在戰火中「被隱形」的人與動物,烏克蘭公民為了保衛主權與自由所做的多年準備、犧牲和生命經歷,以及為了守護新世代、存續國族文化不被戰爭摧毀而做的種種努力。同時也反身自問:如果有日臺灣面臨這樣的「烏克蘭」時刻,相關的準備與意志是否已經到位?本書是我們理解烏克蘭這場「不可能」戰爭的起點,更是臺灣面對未來的重要借鏡。

  「如同世界上許多民族與國家,烏克蘭的千年歷史等同一部傷痛史,而這些不堪的記憶與創傷經常與俄羅斯直接相關。一九八六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電事故「車諾比核災」在距離基輔北部一百五十公里的普里皮亞季(Pripyat)鎮爆發,彼時蘇聯政府粉飾太平的態度與官僚的顢頇作為,為烏克蘭帶來難以估算的人員、財產與生態損失。時序再往前轉,一九三二年,為達成「農業集體化」政策的生產目標,史達林在『歐洲糧倉』烏克蘭造成大饑荒(Holodomor),兩年間有數百萬烏克蘭人因饑餓而亡,在南方港城奧德薩,當地農民啃食樹皮和昆蟲的同時,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家種的麥糧往外地運送。這些難以抹滅的悲哀與傷痕,都藉由不同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傳續下來,深埋在今天烏克蘭人的意識裡……《報導者》團隊所訪談的主角,從瑜伽老師、社運分子、銷售經理、程式設計師到脫口秀演員,是普遍存在於每個社會中堅的『平民戰士』。烏克蘭所經歷的每一次苦難與掙扎,正是因為有他們的抵抗,才給予其他烏克蘭人持續為未來奮鬥的勇氣和希望。」——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臺貿中心主任)

專文導讀

  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臺貿中心主任)

共同推薦

  吳怡農(壯闊台灣聯盟 創辦人)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叡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蔚昀(作家、波蘭文譯者)
  林育立(駐德記者)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羅冠聰(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按姓氏筆畫排列)
烽火硝烟下的民族史诗:深度剖析现代冲突与国家韧性 本书汇集了多位顶尖历史学家、政治分析家和地缘战略专家的前沿研究与深刻洞察,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关于当代全球冲突、民族自决以及国家在极端压力下生存与发展的全景图。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单一事件,而是通过宏观的视角,审视驱动现代冲突的核心动力、权力转移的微妙机制,以及在国际体系动荡中,个体与集体如何重塑其身份认同与生存策略。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全球秩序的重构与灰色地带的博弈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冷战结束后,由单极化向多极化过渡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构性张力。作者群认为,当前的国际环境不再是清晰的阵营对峙,而是一个充满模糊性、信息战和非对称对抗的“灰色地带”。 核心议题包括: 范式转移: 分析了传统安全观(侧重军事威慑)如何被综合安全观(囊括能源安全、信息主权和文化影响力)所取代。书中详细剖析了混合战争(Hybrid Warfare)的要素,阐释了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在现代冲突中的决定性作用。它探讨了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如何被系统性地用作地缘政治工具,以瓦解对手的社会凝聚力,而非直接诉诸军事打击。 新型联盟的涌现: 研究了跨国组织和非国家行为体(如技术寡头、跨国犯罪网络)如何在既有国际法框架外,形成具有实际影响力的利益共同体。特别关注了“价值观驱动型联盟”与“实用主义联盟”之间的微妙平衡与冲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全球治理的有效性。 后工业时代的资源竞争: 探讨了关键矿物、数据流动和清洁能源技术作为新“战略资源”的地位。书中通过几个案例研究,揭示了各国如何在供应链安全和技术标准制定上展开激烈的“静默战争”,这种竞争往往比传统领土争端更具长期影响。 --- 第二部分:抵抗的哲学与民族认同的固化 本部分转向了人类面对系统性压迫时的内在反应机制,深入探讨了“抵抗”(Resistance)的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根源。它将抵抗视为一种动态的文化生产过程,而非简单的暴力反抗。 关键章节解析: 日常抵抗(Everyday Resistance): 借鉴了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的理论,本书拓展了“日常抵抗”的范畴,分析了在高度集权的社会结构下,民众如何通过文化符号、幽默、艺术创作乃至对既有规则的微妙规避,来维护其内在自由与主体性。 历史记忆的重塑: 分析了国家叙事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张力。在外部压力持续存在的背景下,民族叙事往往会被强化和“纯化”。书中考察了历史教育、纪念碑设置以及大众媒体在构建“我们是谁,我们为何而战”的统一意识形态中的关键角色。 韧性(Resilience)的社会资本: 评估了社会资本——包括邻里互助网络、非政府组织(NGOs)的活力以及公民社会的强度——在危机时期作为缓冲器的重要性。强韧的社会结构如何能够消化外部冲击,并在看似瓦解的边缘维持基本的功能性。 --- 第三部分:地缘政治的数学:权力转移与干预的悖论 本部分聚焦于大国竞争的几何学,特别是关于军事干预的合理性与实际后果的复杂关系。作者们采用了更精密的模型来分析权力的扩散与收缩。 深入分析了以下领域: 威慑理论的失效与重构: 审视了在核扩散时代和网络战背景下,传统威慑理论(Deterrence Theory)面临的挑战。书中强调,现代冲突往往发生在“威慑阈值”之下,即在不触发全面战争的情况下,通过有限但持续的压力实现战略目标。 援助的伦理与效率: 详尽分析了军事援助、人道主义干预以及经济制裁的长期效应。研究表明,外部援助如果与受援国本土的政治和军事结构不匹配,往往会加剧内部矛盾,甚至延长冲突周期。其中对“代理人战争”中权力失衡的案例分析尤其深刻。 “不可预测性”的战略价值: 探讨了在信息透明化趋势下,某些行为体如何有意地维护其战略决策的“模糊性”或“不可预测性”,以期在谈判桌上获得优势。这涉及对决策心理学和博弈论在高级战略制定中的应用。 --- 第四部分:存在的辩证法:危机中的文化与未来图景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超越了直接的政治和军事分析,探讨了在持续的危机状态下,人类文化和未来展望如何被塑形。 流亡与身份的流动性: 探讨了大规模人口迁徙对接收国和离散社区双方的文化冲击与重塑。身份不再是静态的地域归属,而是一种在流离失所中不断被重新协商的过程。书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流亡知识分子的角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重建的哲学基础: 关注冲突结束后,社会如何从创伤中恢复,并构建新的政治契约。这不仅是物质的重建,更是对共同价值观和正义观的重建。书中审视了过渡期司法(Transitional Justice)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通往未来的微光: 尽管全书基调严肃,但结尾部分并未陷入虚无主义。它强调了科技、跨代际对话以及全球公民社会在抵抗宿命论、开辟新可能方面的潜能。作者们呼吁读者认识到,任何宏大的历史进程,其最终的决定权,依然掌握在那些选择“存在”而非“屈从”的人手中。 本书的结构严谨,论证扎实,引用了来自不同学术流派的经典和最新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分析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当代世界运行的深层逻辑,以及在巨大压力下,人类精神和民族意志所展现出的复杂力量。它为所有关注国际关系、历史哲学和社会韧性的人士,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深度阅读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致昕
 
  臺南人。政大外交學系畢。
  曾任《商業周刊》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臺助理記者,現為《報導者》副總編輯。
 
  出版著作:《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曾獲獎項: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文學類首獎。
 
《報導者》團隊
 
  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報導與深度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攝影/楊子磊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畢。曾獲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與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年度最佳新聞照片。
 
主編簡介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臺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香港人權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首獎得主。合著並主編《血淚漁場》、《廢墟少年》、《烈火黑潮》、《報導者事件簿》等書。以記者為志業。
 
劉致昕

  《報導者》副總編輯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歷盡磨難、堅持抵抗:學做烏克蘭人  ⊙徐裕軒
【總編輯序】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 李雪莉
【前言】 當代戰爭的「戰場」在哪裡? 

PART 1  戰爭開始的一到一百天
1.1   飛彈與坦克進逼,五位烏克蘭青年的求援、見證和反抗    
1.2   烏克蘭「平民戰士」:開戰後關鍵五天的抗戰
1.3   俄烏資訊戰前線:反制假訊息的關鍵
1.4   寫下抵抗的歷史新頁:訪七位留守的烏克蘭人
1.5   從地獄裡生還:馬里烏波爾地方報總編輯如何「留住」家鄉和真相  
1.6  走進俄軍占領三個月的赫爾松,烏克蘭人如何從「統戰」手段裡求生?  
1.7 基輔防空洞裡的脫口秀:用笑話當武器的喜劇演員,和他來自全球的觀眾

PART 2 摧毀下的圖存: 烏克蘭如何挽救新世代
2.1 八年蒐證,她們記下俄軍在烏克蘭的戰爭罪行
2.2 戰場上的童年──烏克蘭兒童以繪畫述說戰爭暴力與微小希望
2.3擺脫大斯拉夫、認同新烏克蘭的青年,怎麼向世界傳遞故事?
2.4 抵抗極權國家的全球資訊戰——專訪烏克蘭查核組織StopFake

PART 3  戰爭新世界  
 【圖輯】逃離戰火的人們,跨越國界後遇見的「第一條街」
3.1  「這也是我們的戰爭」——波蘭家庭與他們所接待的烏克蘭客人
3.2  成為新前線的波蘭面對歷史性抉擇:更擁抱民主,或支持獨裁化極右政府?
【圖輯】 侵烏戰爭下,橫跨歐洲的動物救援鏈
【評論】  從波蘭援助烏克蘭難民的溫暖與脆弱,看臺灣真正該準備好的事

PART 4  走出極權者的腳本?
 4.1  為何掉入「為普丁埋單」的兩難?——專訪三黨國會議員,俄烏戰爭給德國的慘痛一課
【評論】德國「俄夢」醒了沒?  
4.2  誰是「叛國者」:訪那些開戰後出走的俄羅斯人
4.3   基輔的最後一碗羅宋湯──專訪俄裔烏克蘭作家安德烈.克考夫

PART 5 臺海的「烏克蘭」時刻
5.1  製造平行宇宙的「中國真相」
5.2  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拆解俄烏戰爭的資訊操弄
5.3  全民應戰的未來:臺灣後備戰力需要什麼改革?
5.4  全民衛國思維下的民間自救與訓練互助
5.5  來自外交前線的箴言,臺灣能從烏俄戰爭中學到什麼?

【結語】我們為什麼在這裡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12932
  • EISBN:97862696129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1.8MB

图书试读

總編輯序】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李雪莉


  不過半年前,對全世界而言,俄烏戰爭還是一場「不可能戰爭」,不可能發生,也無法設想。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東西對峙的冷戰正式結束,經貿的全球化讓各國互動更為綿密,也墊高了軍事衝突的政經成本。沒有人敢想像,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竟揮兵侵略烏克蘭,無視國際法的規範與歐美的制裁,在歐洲後院打起二戰後最慘烈的戰爭。

  對烏克蘭而言,這同樣是一場螳臂擋車的不可能戰爭。從人口、土地面積、經濟規模、軍力、國際影響力來看,天平完全向俄羅斯傾斜,烏克蘭力抗惡鄰的成功機會十分渺茫。

  但戰役從一星期、一個月、三個月,到如今挺進第五個月,烏克蘭人沒有順服,他們持續反抗。叫人震驚又尊敬的反抗意志,是否能逆轉戰局,在這本書出版前還沒有答案。但烏克蘭的反抗決心,已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扭轉了地緣政治的格局。

  首先,掌握戰爭敍事者,不再是軍力強大的那一方。

  克里姆林宮反覆對外宣傳,這是一場面對北約和美國威脅、掃蕩烏克蘭新納粹主義的正義之戰。僅管普丁荒誕誇言烏克蘭人期待著俄羅斯的解放,但是,烏克蘭上從總統澤倫斯基、行政部門、軍隊,下到民間組織、作家、新聞記者、脫口秀演員、老婦或小孩,無論在避難的防空洞裡或在戰火的後方,都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用各種語言與影像,透過Twitter、Instagram、TikTok向世界傳遞自己的故事與信念,抵抗敵人的炮彈與宣傳戰。

  持續敘說自己的故事

  持續說自己的故事有多重要?

  在這之前,烏克蘭對世人而言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國度,是俄羅斯旁邊的那個前蘇聯國家。二○一三年底開始的廣場革命以及二○一四年克里米亞被俄羅斯併吞,曾讓世界稍稍關注它,但世界對它的認識仍粗淺,印象多半停留在這個國家長期的政治紛擾,以及親俄派與親歐派的拔河與認同糾葛。烏克蘭的困擾,在他國看來,是不需國際社會置喙的「家務事」。
自己的國家被忽視、被拒絕、被消音,這是臺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國際現實,但烏克蘭人卻倔強地否定這個宿命。

  他們沒有退怯,沒有示弱,他們不分晝夜地全力訴說,傳遞出讓人震耳欲聾的抵抗意志。

  長年來面對俄羅斯的覬覦、騷擾、侵略,烏克蘭人知道敵人的善意是不可期待的,「脫俄入歐」成為他們的主流民意,建立一個尊重多元的自由民主社會是他們選擇的出路。

  他們先是自立自強、自我定位,即便是一道「羅宋湯」,都要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瀕危的文化遺產,二○二二年七月,「烏克蘭羅宋湯」正式被聯合國認證。

  緊接著,他們告訴世界,烏克蘭人不是為自己而戰,同時也為自由世界而戰。他們正在抵禦著以血統族裔/民族/宗教為名的擴張,他們在抵制違反聯合國憲章與破壞世界和平的侵略。他們要求世人不要撇過頭去,不要再虛偽地放棄理想,防線一旦破裂,和平絕不可能到來。

  我想起約翰.甘迺迪在一九六三年於柏林圍牆說的那句「我是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他批評,柏林圍牆代表是共產主義失敗的證明,是對歷史、對人性的冒犯,他說,自由有很多的困難,民主並不完美,但我們從不會把人民用牆圍起來。所有的自由人,不論何在,都是柏林人,都與柏林人同在。

  如今,我們仍可感受到冷戰的痕跡,不僅民主國家與極權國家的對峙依舊,甚至,周圍的國家╱人民選擇擁抱自由民主、走自己的道路,也會被極權國家視為是一種「生存威脅」。

  這場戰爭不只是一場新的戰爭,它也是過往歷史的回聲。二十世紀的問題始終沒有被徹底解決。極權國家雖換上權貴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外衣,但它們的體制內核並未改變,它們對自身地位與勢力範圍從未感到安全,外界以綏靖心態期待它們和平崛起,似乎也是囈語。

  當然,我們不會天真以為歐美大國沒有自己的盤算,但極權國家恣意發動戰爭、橫阻他國人民的自由意志展現,亦不該被國際社會允許。

  冷戰時,自由世界的人喊出「我們都是柏林人」,後冷戰的此刻,不論住在何方,熱愛自由的人也同樣會感受到「我們都是烏克蘭人」。

  反抗讓自身的存在清楚被看見

  烏克蘭人改變了自己的「無足輕重」,讓原本不在世界重要參考座標裡的自己,成為耀眼與重要的存在。烏克蘭的抵抗,是否能讓世界思考,在「維持尊嚴與主權」和「祈╱乞求和平」的中間,還有沒有共存的空間?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這是烏克蘭教會世界和臺灣的事。

  在國際權力場,臺灣近年也從邊緣轉為話題焦點,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八月二日來臺,十九個小時的訪臺旋風,讓臺灣再度成為全世界焦點;即便兩國有許多不同,臺灣經濟實力是烏克蘭的四倍,高階晶片生產占世界產量七成,但我們同樣面對一個極權、反普世價值、亟思擴張領土的惡鄰。在中美對弈升高、中國軍事武嚇頻頻的情況下,綏靖政策已無法讓臺灣永保安康。

  面對中國全面的以經圍政的全面報復、認知作戰與駭客攻擊、入侵臺灣海空域的實彈軍演、外交上的持續封鎖……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仍是給臺灣政府、社會到個人一個正視危機的演練。正值飛彈危機的當下,回望《報導者》投入大量人力在烏克蘭的報導,試著瞭解在戰爭下烏克蘭人的抉擇、歐洲國家在各方利益權衡下的政策轉變,看似遙遠國度面臨的課題,如今變得更切身。

  有朋友問我,長達五個月的持續報導,有必要嗎?我想,答案是無庸置疑的。

  猶記得不久前,團隊才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報導上,進行長時間的關注與採訪,那次的鍛鍊,給了我們一些在動員上、在採訪裝備上、記者心理衝擊上的學習。烏克蘭的系列報導對我們而言,在語言、地理、文化上更為陌生和遙遠,報導的挑戰又再升級。

  對烏克蘭的報導並不僅是填補國際媒體報導中的那個好奇以及空白,也不只是同理遙遠他者的苦難。除了國際新聞的練兵,避免停留在外國視角、轉譯外國媒體的尷尬之外,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臺海關係變化的新序曲已展開,只有清醒警醒地看待烏克蘭的經驗值,才有可能避免臺灣的「烏克蘭時刻」的來臨。

  此書的完成,除了第一線記者們的努力,也謝謝曾在過程中提供研究、約訪、人脈等後勤支援的內外部夥伴。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瞭解極權國家的思考邏輯、理解現代戰爭的演變;而盼望我們能生出勇氣、能力、智慧、靭性,迎面回應此世紀的挑戰。

  (本文作者為《報導者》總編輯)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个人非常注重作者的叙事节奏感,尤其是处理这种跨越时间线和复杂人际网络的议题时。很多作者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把所有搜集到的资料一股脑全倒给你,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厚厚的年鉴,知识量很大,但情感上很难共鸣。我期望这本书能有所不同,它必须具备一种如同波涛起伏般的张力。我想看到的是,作者能够精准地把握叙事的转折点,哪里该快速推进,总结事件的脉络;哪里又该放慢笔速,深入挖掘某一个关键人物的内心挣扎,或者某个历史瞬间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局势走向。如果这本书能做到在冰冷的史实和滚烫的人性之间架起一座稳固的桥梁,让读者不只是“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是能“感受”到那些身处风暴中心的人们的呼吸和心跳,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我非常好奇,面对如此庞大且敏感的题材,作者是如何拿捏分寸的,是侧重于文献的严谨性,还是更偏向于人文关怀的深刻挖掘?

评分

抛开内容不谈,从市场反应和读者口碑的角度来看,一本如此重量级的作品,如果能引发社群里持续不断的讨论和辩论,那才是它真正生命力的体现。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这本书是否创造了一种新的对话语境?它有没有成功地挑战或颠覆了此前被广泛接受的一些关于这场冲突的既有认知?一本优秀的政治历史著作,往往能成为后续所有相关讨论的基石或靶子。我希望这本书能激发出更多人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去追问那些不那么舒服的问题。对于一个读者来说,最棒的阅读体验,不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而是读完之后,你的思维框架被巧妙地重塑,让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了一些微妙但持久的改变。所以,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可能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既定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在“不可能”面前,人类精神的边界究竟可以被推向何方。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反抗,所以存在”暗示了一种强烈的哲学内核,它将战争行为提升到了存在主义的高度。对于一个现代读者来说,我们习惯于从结果论去评判事件的成败,但如果作者能成功地论证“反抗本身的行为,其意义超越了战争的最终胜负”,那么这本书的份量就会非常沉甸。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梳理出这条“存在”的脉络——它可能不是一条单一的直线,而是一张复杂的网,连接着历史的记忆、当下的抉择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有没有一些关键的“锚点”时刻,是叙事者着重强调的,那些瞬间足以支撑起整个民族的集体意志?这种探讨需要极高的思辨能力,避免落入简单的情绪渲染,而是要用理性的分析去支撑感性的冲击。如果作者能展现出一种对人类精神韧性的深刻洞察力,那么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将远远超出历史爱好者和军事迷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耐人寻味,那种带点水墨晕染的灰蓝色调,配上字体那种沉稳又不失力量的排版,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而是相当严肃的非虚构作品。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那种需要静下心来,泡杯茶才能细细品味的质感。坦白说,在决定翻开之前,我的预期是会看到大量枯燥的战史分析或者冗长的地缘政治解读,毕竟「战争」这两个字在书名里就占了很大的份量。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后半段的「反抗,所以存在」。这几个字像是某种哲学宣言,立刻拔高了整本书的立意,不再只是单纯记录冲突,而是探讨一种在绝境中如何维系民族精神和身份认同的核心议题。我猜想,作者在构建这本书时,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平衡宏观的战略部署与微观的人民叙事,毕竟,没有个体命运的支撑,再庞大的战争叙事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光是从这装帧和书名就能嗅到一股强烈的史诗感,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去描摹那种既残酷又充满韧性的生存图景。

评分

从台湾读者的角度切入,阅读涉及与自身文化和地缘政治经验有所关联的议题时,我们总会带着一层独特的滤镜,那是对“生存策略”和“强权压迫”的复杂体悟。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不可能战争”这个概念,这引发了我极大的好奇:作者如何定义这个“不可能”?它指的是军事上的悬殊差距,还是指在国际政治体系中被孤立的困境?更深层次地,我想知道,这种“反抗”的行动逻辑,是否能提供给我们一些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可以借鉴的心法?这不是要照搬历史,而是理解那种绝境中的能动性。一个好的台湾视角解读,不该只是单纯地对乌克兰的遭遇表示同情,而应该是在字里行间找到那种“即便前景晦暗,依然选择站立”的内在驱动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不同于西方主流叙事的解读角度,特别是从更贴近东亚地缘政治敏感性的角度去分析这场冲突的深层逻辑,那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