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的文明史:羅斯大地──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的俄羅斯演化史 (電子書)

逆轉的文明史:羅斯大地──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的俄羅斯演化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仲敬
图书标签:
  • 俄羅斯
  • 歷史
  • 文明史
  • 羅斯大地
  • 歐洲
  • 亞洲
  • 文化
  • 演化
  • 地緣政治
  • 斯拉夫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俄羅斯的整部歷史,
都是孤兒俄羅斯為歐洲人充當人肉盾牌、
卻被歐洲人視為亞洲蠻夷的一部辛酸史?

俄羅斯「壞就壞在地理上」?
地理這個「殘酷無情的後母」,
是拖住俄羅斯邁向歐洲之腿的元兇,
還是促成它成為歐亞帝國的功臣?

一個在後面苦追的次生文明,
想「成為歐洲」而不能,想逃離「亞洲」而不得!
「靈魂分裂」的俄羅斯
在烏克蘭戰爭中再次凸顯出其文明困境!

  一個延伸到遠東的綿延不絕的開放邊疆,既是俄羅斯成為歐亞帝國的原因,同時也是它無法融入歐洲的關鍵。巨大的邊疆、蒙古人的征服、來自拜占庭帝國的法統,使羅斯大地這塊「次生文明」,搖擺於歐洲和亞洲之間、掙扎在自由和專制之間、被不斷形成的新的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矛盾和衝突所撕裂。

  而二○二二年二月發生、至今仍舊進行中的烏克蘭戰爭,既是專制和自由、正義和邪惡的較量,也是深層和古老的文明史力量的推動。要解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這三個羅斯國家的複雜歷史,以及它們和立陶宛、波蘭等波羅的海國家之間的文明分野,就要先回到「羅斯」這個地理概念的形成及其憲制演化的歷史。

  ■俄羅斯一開始便攜帶歐洲文明的基因!而莫斯科的誕生改寫了一切!
  在由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為主構成的「羅斯大地」上,古典羅斯的核心是烏克蘭,即從波羅的海沿著第聶伯河往南抵達黑海這條水上商業路線。今天的烏克蘭首都基輔是最古老的羅斯城邦,它的誕生是瑞典王公保護這條商業路線的結果,可以說烏克蘭自古便攜帶歐洲文明的基因。

  然而莫斯科這個邊陲小邦的誕生,打破了基輔羅斯和歐洲的聯繫!在地理上,這歸因於處在東北方向的莫斯科擁有向亞洲開放邊疆拓殖的誘惑。結果,西北方向通往波羅的海的歐洲,東北方向通往亞洲大陸的邊疆,就形成了羅斯世界政治結構中的兩種極端類型:一種是基輔和諾夫哥羅德型,由上層貴族和商人集團控制的市民議會掌握最高權力,一種是莫斯科型,由拓殖草原森林的軍役貴族所依附的大公掌握專制權力。

  「諾夫哥羅德人是半個歐洲人,半個德國人,半個立陶宛人,是羅斯世界通向歐洲的紐帶;而莫斯科人是半個韃靼人,半個芬蘭人,半個穆斯林,是羅斯世界通向歐亞大草原和東方各國的紐帶。」這兩種極端類型構成了羅斯世界的永恆母題,使它成為搖擺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靈魂分裂的國家。

  ■來自蒙古和拜占庭的「亞洲元素」,既是俄羅斯強大的根本,也是它最大的詛咒?
  有兩股來自亞洲的勢力深刻影響了羅斯世界之後的演變。一股來自蒙古,一股來自拜占庭帝國(東羅馬)。蒙古的征服瓦解了以基輔為主的舊羅斯世界,而莫斯科以成為蒙古代理人、又背叛蒙古的不光彩形象而崛起,成為羅斯世界的暴發戶。

  這也意味著羅斯世界被分成兩半:依附於蒙古的、以莫斯科為核心的亞洲一半,以及依附於立陶宛的、以其他商業城邦自治形式為核心的歐洲一半(相當於今天斯摩棱斯克以西的半個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烏克蘭的絕大部分)。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流亡的東羅馬公主,讓莫斯科得以在政治上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法統,以所謂的「第三羅馬」自居。如果它沒有繼承東羅馬的法統,那麼莫斯科公國的地位還不如立陶宛大公國,更永遠比不上跟法國和德國,然而新引入的拜占庭上層結構則使得莫斯科更加自外於歐洲。俄羅斯最大的痛苦就是永遠無法成為歐洲!

  ■上半身是歐洲人,下半身是斯拉夫人?
  西歐派(上層)VS 斯拉夫派(下層)的糾葛與對立

  作為妥協而誕生的羅曼諾夫王朝,是經過混亂、分裂後的俄羅斯重新出發、全面追求歐洲化的新時代。俄羅斯跳過波蘭,直接從西歐輸入技術和思想。從彼得大帝到凱薩琳大帝,俄羅斯上層貴族和知識分子越來越像歐洲人;拿破崙戰爭以後,俄羅斯的國家威望和利益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

  然而西歐化同時強化了沙皇的專制,聖彼得堡的歐化建立在針對俄羅斯廣袤內地的殖民之上。農奴制度的出現,意味著下層的東正教社會與上層的歐化階級再度分裂。

  「十九世紀的俄國自由主義者和立憲民主黨人認的祖先是基輔羅斯,他們要把俄羅斯人變成歐洲人。沙皇本人,至少莫斯科的沙皇,認的是拜占庭,他們要做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後的第三羅馬。而歐亞主義者認的是蒙古帝國。俄羅斯的大一統性並不來自於歐洲,甚至並不來自於拜占庭,而是來自於蒙古帝國。」

  這些辯論幽靈般纏住了俄羅斯人的思考。「我到底是俄羅斯人還是歐洲人,還是兩者都是」,「俄羅斯是既非歐洲、又非亞洲的一個單獨的世界」。這些深層疑問,通過托爾斯泰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寫作,通過自由派和三位一體專制主義者的衝突,通過西歐派和斯拉夫派的衝突,深刻地撕裂了俄羅斯社會。

  ■烏克蘭的民族發明被蘇聯凍結在一九一八年,戰爭之火能夠解凍嗎?
  俄羅斯帝國晚期推行的地方自治實驗和陪審制,在憲制意義上是繼續「成為歐洲」。在為歐洲式的立憲君主制做準備的同時,也必然產生了一系列民族發明: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喬治亞、烏克蘭、白羅斯等。

  但是,一戰的出現和布爾什維克的成功逆襲,以及列寧式的極權國家出現,把這些正在展開的歐洲式民族國家發明狀態一刀斬斷。蘇聯像一個巨大的冰箱一樣,把俄羅斯帝國內的各民族凍結在一九一八年。一九九○年代蘇聯解體後,這些被凍結的民族重新回到一九一八年之前,分別產生自己的民族國家,如白俄羅斯、烏克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等。這是普丁政權不願承認、卻沒有辦法抗拒的歷史。

  從這個角度看,烏克蘭戰爭是三十年前蘇聯解體的巨輪、碾過羅斯大地後尚未消失的歷史塵埃。而從整個羅斯世界的文明和憲制演變來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再一次證明莫斯科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的歷史困境。

  本書是劉仲敬關於「文明和憲制」的系列講稿之一,作者的切入角度非常獨到,避開了一般常見的傳統政治史的寫法,比如熱衷於描寫王朝的興衰、沙皇等宮廷上層政治人物的故事,而是逆轉讀者對文明的認知,從地理、社會組織結構、憲制演化的角度解讀「羅斯大地」的歷史和政治演變。

  從文明和憲制的角度看俄羅斯,它是一種次生文明,其歷史演化無法擺脫被地理牽制的宿命,而不得不變成靈魂分裂的國家。而莫斯科偏好用專制的形式,來解決其上下層階級和東西方文化的結構性矛盾,否則就會造成地理的分裂!這種模式,似乎變成了俄羅斯的宿命,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在進退維谷中維持一個橫跨歐亞的專制帝國的運作,這就是俄羅斯帝國在人類文明史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好的,以下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专注于历史、文化、地理交汇对文明演进的深刻影响,但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书籍内容: 《十字路口的文明:欧亚交界地带的千年回响》 人类文明的脉络,往往并非沿着清晰的单一路线铺陈,而是由无数次地理、文化和政治力量的碰撞、融合与排斥所塑造。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廊,聚焦于那些位于世界地理版图关键节点、承担着东西方文明桥梁与屏障双重角色的区域。我们探寻的,是那些在不同世界观、信仰体系与经济模式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独特文明形态。 一、地理的宿命与文化的张力 地理环境是塑造文明形态的最初力量。本书首先探讨了那些横跨大陆板块、饱受气候变迁与资源分布不均困扰的地区。这些区域的居民,从远古时代起,就必须在游牧与定居、开放与封闭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我们观察到,极端的气候条件如何催生出独特的技术体系和权力结构,例如,广袤草原腹地的骑马民族如何将军事力量推向极致,而内陆沙漠地带的绿洲城邦如何发展出精密的灌溉农业与贸易网络。 文化上的张力是这些地区历史演进的核心驱动力。当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例如,基于海洋的商业文明与基于大陆的农业帝国)在特定地带交汇时,会产生何种化学反应?本书深入分析了宗教信仰的传播路径、语言的变异现象以及艺术风格的相互借鉴。我们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解析这些交流如何在深层次上影响了当地社会的自我认知与对外关系。文明的“身份认同”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在不断的外来影响与内部抵抗中协商而成的。 二、帝国的兴衰与权力边界的模糊 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舞台上,帝国如潮汐般起落。然而,在那些核心地带的周边,往往存在着权力边界最为模糊、民族构成最为复杂的“缓冲地带”。这些区域,既是强大帝国的征服目标,也是其防御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本书详细考察了数个历史上处于“帝国前沿”的文明案例。我们研究了不同帝国如何在其边缘地带实施治理策略:是采取直接同化、间接分封,还是利用民族矛盾进行“分而治之”?这些策略的效果如何随时间推移而显现?例如,某些帝国试图通过推广单一的语言或宗教来巩固统治,但最终却发现,这种统一性往往是脆弱的,一旦中央权力衰弱,地方性的文化认同便会重新勃发,甚至反噬帝国本身。 我们还关注了那些在帝国夹缝中崛起的“中间力量”。他们既不完全依附于东方强权,也未被西方秩序完全吸纳。这些次级文明,往往凭借其独特的军事技能、地理优势或贸易垄断,在夹缝中找到了生存之道,并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他们的存在,证明了历史叙事中“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并非绝对真理。 三、全球化浪潮下的身份重塑 时间推至近代,全球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所有文明的格局。对于那些长期处于东西方交汇点上的社会而言,这种冲击尤为剧烈。传统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乃至政治哲学都面临着被“重构”的压力。 本书分析了近代以来,特定区域如何在回应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时,进行痛苦而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改革尝试。改革是全盘西化,还是在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竭力保护本土文化精髓?不同的选择带来了迥异的命运轨迹。有些社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惊人的现代化,但却付出了文化断裂的代价;另一些社会则因固守传统而错失了工业革命的先机,最终沦为被动接受者。 我们探讨了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特别是当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区域被强行划入某个现代民族国家的版图时,所产生的深刻矛盾。边界的固定化,反而加剧了内部文化的离心倾向。这不仅仅是政治问题,更是哲学层面的身份困境:在一个地理上被定义为“连接点”的区域,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现代国家叙事? 四、文化遗产的继承与未来展望 《十字路口的文明》最终导向对历史教训的提炼。处于地缘政治热点区域的文明,其历史经验对于理解当代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们展示了如何处理文化冲突、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以及如何在强大的外部力量面前维护自身的独特性。 本书认为,理解这些区域,就是理解人类文明的韧性与脆弱性。他们所承载的丰富历史遗产,并非负担,而是面向未来的独特资源。他们的演化轨迹警示我们:任何试图以单一标准衡量或定义复杂文明的尝试,都将是徒劳的。真正的进步,或许在于学会欣赏并驾驭那些根植于十字路口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之中。 本书适合所有对世界历史、地缘政治学、文化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精细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的历史隘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仲敬


  長於新疆,而獨以川人自屬。嘗操宋慈故業,而自授史學。刀下閱屍,筆下著史。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致力於用憲制演化的角度研究歷史,並投入民族發明的推廣。他在大眾史學及網路場域擁有巨大影響力,其學說被支持者稱為「阿姨學」。現為旅居美國的自由作家。

  最新著作為「逆轉的文明史」系列《美索不達米亞:古老的人類文明曙光如何熄滅,墮落成今天伊拉克窪地?》,以及《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那些勵志書不會告訴你的人生真相》。

  另著有「逆轉的東亞史」系列作五本,分別為:《吳越與江淮》、《巴蜀、滇與夜郎》、《晉、燕、齊》、《上海自由市》、《滿洲國》;「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系列作三本:《叛逆的巴爾幹》、《歐洲的感性邊疆》、《中東的裂痕》;「近代史的墮落」系列作三本:《晚清北洋卷》、《國共卷》、《民國文人卷》。

  其他還有《經與史》、《遠東的線索》、《民國紀事本末》、《文明更迭的源代碼》等。除了著作等身,劉仲敬還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西方歷史學經典作品。

 

图书目录

第一章_古典羅斯:森林和草原裡的次生文明
•俄羅斯處在兩種文明的邊界
•羅斯的地理背景:雅利安系的草原和芬蘭—阿爾泰系的森林
•羅斯是瑞典人征服的產物
•斯拉夫派與歐洲派對羅斯社會性質的大辯論
•羅斯城邦的原型
•南下巴爾幹的羅斯人被視為斯拉夫人
•具有羅斯特色的封建主義
•皈依東正教使羅斯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基輔羅斯的衰落和東北羅斯的崛起
•蒙古人把羅斯世界一分為二
•【延伸問答】
 
第二章_諾夫哥羅德與莫斯科:羅斯世界的兩個極端
•通向西歐:諾夫哥羅德的地理位置
•諾夫哥羅德層層套疊的政治結構
•鬥毆、投票與國會的起源
•能拔劍保護人民的人才能真正「代表人民」
•議會辯論的最終仲裁仍然是武力
•諾夫哥羅德的市民、商團與王公
•城市共和國體系是諾夫哥羅德的靈魂
•諾夫歌德羅政治集團的共和性質
•羅斯世界的四條邊界與莫斯科的起源
•莫斯科大公蔑視繼承權法統
•莫斯科大公的市儈與「當家人」傳統
•莫斯科的「東方性質」和早期不光彩歷史
•【延伸問答】
 
第三章_從公國到帝國:東方和西方之間無家可歸的存在
•莫斯科公國兼併其他羅斯城邦
•開放的邊疆與軍役貴族階層的開拓
•開放的邊疆與修道院經濟體系的出現
•騎士榮譽?莫斯科拋棄基輔文化
•帝國法統?莫斯科引入拜占庭文化
•伊凡雷帝如何解決新法統與舊貴族之間的矛盾?
•後伊凡時代的混亂期(1):帝國三分天下
•後伊凡時代的混亂期(2):波蘭的干預可以解決俄羅斯的開放邊疆問題嗎?
•後伊凡時代的混亂期(3):波蘭的「自由」vs莫斯科的「不自由」
•妥協的產物:羅曼諾夫王朝的建立
•早期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特徵
•彼得大帝的使命是背叛傳統的東正教社會嗎?
•「我到底是俄羅斯人還是歐洲人?」
•【延伸問答】
 
第四章_聖彼得堡:企圖成為歐洲的時代
•彼得大帝的改革源自前兩位沙皇
•西化的軍事改革造成了財政壓力
•督軍制度:莫斯科侵蝕古老村社自治體系
•馬格德堡法:烏克蘭引入德國城市議會體系
•羅斯農民的農奴化(上)
•羅斯農民的農奴化(下)
•與西歐接軌,彼得大帝建立文官制度的表象
•低人權廉價勞動力:彼得時代的「編戶齊民」
•聖彼得堡的畸形體系逐漸被打破
•【延伸問答】
 
第五章_沙堆上的高塔和沒有憲法的國家
•在東正教社會的沙堆上建立高塔
•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及其不甚穩定的王位繼承法
•軍隊擴大、財政緊張與農民的負擔
•凱薩琳與俄羅斯上層的法蘭西崇拜
•模仿法蘭西的巨大代價
•保羅一世確立了俄羅斯王位繼承法
•亞歷山大一世把西化路線推行到底
•波羅的海各省與芬蘭的自由歸功於亞歷山大
•十二月黨人事件與尼古拉的保守轉向
•農奴制的廢除、地方自治局與國家杜馬的設立
•古老的東正教社會瓜熟蒂落了嗎?
•【延伸問答】
 
第六章_帝國晚期內部的各民族發明
•最歐化、最矛盾的波羅的海各省
•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的民族發明
•立陶宛的民族發明
•白俄羅斯的民族發明
•烏克蘭的民族發明
•溫和派社會主義者建立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滅亡
•韃靼人的民族發明
•外高加索聯邦的民族發明
•中亞地區的民族發明
•布爾什維克革命把民族發明凍結在一九一八
•【延伸問答】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29838
  • EISBN:978626712985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9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俄羅斯演進的著作,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處理「現代化」議題時的細膩度。它沒有武斷地將西化視為唯一正確的道路,而是呈現了俄羅斯內部對此的不同聲音與抗拒。你可以看到,當西方的自由主義思潮湧入時,斯拉夫派如何激烈地捍衛俄羅斯自身的獨特性,認為歐洲的發展模式並不適用於這片廣袤的土地。這種內部論戰,才是構成俄羅斯歷史張力的核心。書中對此的闡述,讓我意識到,俄羅斯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場關於「何謂現代文明」的持續辯論。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追趕者」故事,而是一個嘗試融合、卻又屢屢受挫的複雜歷程。這種從文化和思想層面去解構歷史的寫法,比單純描述戰爭和條約要深刻得多。對於想要理解俄羅斯民族性格中那種矛盾性——既有強烈的帝國自豪感,又隱藏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邊緣感——這本書提供了極佳的論述基礎。

评分

這本探討俄羅斯歷史演變的著作,它的敘事手法非常流暢,一點都不枯燥,即使是像我這種對歷史細節不一定瞭若指掌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它成功地描繪出俄羅斯在尋求自身定位的過程中,那種既渴望被「歐洲」認可,卻又始終帶著一種「異類」標籤的宿命感。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文化衝突的描寫,那種俄羅斯知識分子在面對法國啟蒙思想與東正教傳統之間的矛盾,那種精神上的撕裂感,簡直是入木三分。它不像傳統的歷史教科書那樣冷冰冰地羅列年代,而是將歷史人物放進他們所處的時代脈絡裡,讓我們理解他們的抉擇,無論是對或錯,背後都有著深刻的文化動因。閱讀過程中,我不時會停下來思考:如果俄羅斯當初的地理位置稍微偏東或偏西一點,現在的世界歷史會變成什麼樣子?這種「假如性」的思辨,正說明了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回顧過去,更是提供了一種理解當代俄羅斯行為模式的鑰匙,尤其是在面對西方世界時那種既親近又疏遠的複雜情結。

评分

哇,最近剛看完一本關於俄羅斯歷史的書,那種感覺真的很奇妙,好像搭乘時光機穿梭在歐洲與亞洲的邊界線上。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是單純地陳述歷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俄羅斯這個國家在地理位置上的「兩難」困境。你想想看,它的疆域橫跨歐亞,文化上既想融入西方的理性與發展,骨子裡又帶著斯拉夫獨有的那股東方神秘感。這種拉扯,造就了許多歷史的轉折點。書中對於彼得大帝時代的改革,那種硬生生地想「西化」的決心,描寫得非常生動,彷彿能感受到當時俄羅斯貴族們內心的掙扎與排斥。又或者,像克里米亞戰爭那樣,當俄羅斯試圖展現其歐洲列強地位時,卻被現實的軍事和科技落後給狠狠打臉,那種國家認同的失落感,實在讓人唏噓不已。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對這個主題下了很深的功夫,從思想史、地緣政治到社會結構,多面向地剖析俄羅斯的演化歷程,讀起來非常過癮,特別是對於那些對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絕對是本必讀的好書,它讓我們重新思考「文明」的定義,以及邊緣國家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複雜性。

评分

老實說,剛開始接觸這個主題時,我還擔心內容會太過學術化,畢竟「文明史」聽起來就讓人頭皮發麻,但這本書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成功地用一種很「人性化」的角度切入,讓我們看到沙皇們、革命家們,甚至是普通百姓,是如何被這種「歐亞之間」的身份焦慮所形塑的。作者很擅長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切入,像是黑海的出海口、對中亞的控制權,這些看似單純的領土問題,其實都深深烙印著俄羅斯想要確立自己「歐洲強權」地位的渴望。書中分析了蒙古遺產對俄羅斯政治文化的影響,那種中央集權、對強大領導者的依賴,在對比西方漸進式的代議政治發展時,那種結構性的差異就變得非常清晰。這種對比分析,讓讀者更能理解為什麼俄羅斯總是會周期性地出現強硬的統治風格。讀完之後,對俄羅斯的印象不再只是冰天雪地和蘇聯時期,而是看到了一個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掙扎、試圖定義「我是誰」的龐大帝國,那種既悲壯又充滿力量的複雜形象。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為宏大的視角,讓我們得以跳脫傳統的「美蘇對抗」或「東方神秘主義」的刻板印象,去真正理解俄羅斯的「底層邏輯」。畢竟,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太平洋的島嶼社會來說,俄羅斯那種龐大、內陸主導的帝國思維,其實很難直接體會。但透過作者對其地理限制與歷史選擇的深入剖析,那種「逃不出去」的宿命感,反倒產生了一種奇異的共鳴——儘管處境不同,但國家在追求強大與身份認同上的掙扎,是相通的。書中對於不同時代的統治者如何回應這種「歐亞夾縫」的挑戰,描繪得層次分明,讓你感覺俄羅斯的每一步重大決策,都是在不斷權衡「向東看」還是「向西望」的利弊得失。總體而言,這是一部非常具有啟發性的作品,它讓歷史不再是塵封的過去,而是理解當下複雜國際局勢的一面鏡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