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全中國 (電子書)

拿下全中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建龍
图书标签:
  • 中国
  • 电子书
  • 励志
  • 成功学
  • 个人成长
  • 自我提升
  • 商业
  • 传记
  • 故事
  • 奋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暢銷書作家郭建龍「中央帝國密碼三部曲」
  ──財政密碼、哲學密碼、軍事密碼的收官之作,
  暢銷破十萬冊,超過萬人給予五顆星評價。

  ◎西楚霸王項羽攻無不克,為何會把天下輸給劉邦?
  ◎從秦到清,幾乎都是北方併吞南方,只有朱元璋是從南到北統一。他怎麼打的?
  ◎沒有元朝和清朝,中國的國土面積將縮小一半以上。
  ◎蔣介石能打贏日本,怎麼國共內戰就輸給毛澤東?

  人類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
  戰爭促進了統一,統一又會開啟下一回戰爭。
  而只要有戰爭必然會有勝者與敗者的產生,是什麼決定誰勝誰敗?

  本書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軍事戰略的詳細演化過程,
  探討每一個時代的軍事關鍵點:
  究竟為什麼有人崛起一隅而統一全國,有人占盡優勢卻全盤失敗?
  這些各朝各代看似獨立的歷史問題,其實有一定的邏輯脈絡演進。
 
  ◎關中時代:繞黃河定戰略,得關中者得天下
  關中四面環山,還有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倚仗,
  秦國藉由這個戰略統一中國,漢高祖劉邦也利用同樣戰略,進入中原,
  自秦漢以來,就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論斷。
  但光武帝劉秀卻是從中原反擊關中,統一中國,是根據怎樣的戰略思考?

  ◎分裂時代:從黃河移到長江,長江成為戰略主角
  諸葛亮的《隆中對》,率先制訂從南方反制北方的戰略,
  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隆中對》最終還是因為失去荊州而失敗,
  劉備未能統一中國。為什麼沒有荊州的蜀國就沒有希望?
  中國歷史上南北分裂相當長時間,
  三國、南北朝、五代、宋……全都沒法從南方打贏北方。
  為何只有朱元璋能從南往北統一全國?

  ◎失衡時代:游擊戰和運動戰,叛亂者的最佳戰略
  唐以前,軍事行動主要依託於地理,守住城池是關鍵。
  但是,當政府控制力衰退,處於不穩定狀態時,
  起事者最好的方法不是建立基地,而是不斷地長征與流竄。
  如唐朝的黃巢之亂、明末的李自成起義都是。

  ◎帝國時代:少了元朝和清朝,中國國土面積少一半
  蒙古人是世界上最擅長迂迴和奇襲的民族,
  那些在蒙古人征服中併入的,例如雲南,現在成了中國領土。
  而蒙古人沒有征服的,像是越南,就成了外國,
  元朝,是中國劃定新疆邊界的開始。

  當1949年國共兩黨在長江對峙時,仗還沒打,
  國民黨的命運就已決定了。為什麼?
  因為只要打仗,致勝關鍵永遠在那千年不變的山川地理,
  除非,這個戰爭發生在海外。

  仗該怎麼打,地該怎麼占,暢銷書作者郭建龍
  用歷史事實佐證軍事思想的進化,
  從秦到清成就霸業統一全國的軍事戰略。
 
推薦者

  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宋彥陞
  「即食歷史」臉書部落客/seayu
  球歷史Ball History

 
《大明风云:从永乐盛世到土木堡之变》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恢弘的历史叙事,深度剖析了明朝自永乐迁都至英宗正统年间,那段充满雄心、辉煌与转折的关键时期。我们聚焦于洪武、永乐两朝奠定的制度基石如何应对新的时代挑战,并详细描绘了外部环境对帝国命运的深刻影响。全书以史料为骨,以人物命运为线索,力求展现一个立体、复杂的大明王朝。 第一部分:永乐的余晖与帝国的扩张(1424年—1435年) 这一部分着重描绘了仁宗和宣宗时期,帝国在经历永乐大帝的数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后,如何进入一个相对的“休养生息”阶段。 一、仁宗的“中兴”与内政调整: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朱高炽登基,他迅速推翻了部分过于激进的政策,展现了与父皇截然不同的执政风格。我们详细探讨了: 1. 恢复与释放: 仁宗对建文旧臣的宽大处理,对宦官权力的阶段性抑制,以及对南方士绅阶层的安抚措施。这不仅是政治上的回暖,更是对洪武以来高压统治的一种修正。 2. 经济政策的微调: 漕运体系的改革尝试,减轻赋役对民生的压力。通过对当时国家财政状况的细致分析,展现了仁宗在短暂的统治期内,如何试图平衡财政支出与社会稳定。 3. 外交上的克制: 郑和下西洋的终结,并非简单的“海禁”回归,而是基于对海外贸易成本与效益的重新评估。我们分析了当时朝中关于海防与内政优先级的激烈辩论。 二、宣宗的“文治”与军事压力: 宣德皇帝朱瞻基以“有为之君”著称,他的统治是洪武、永乐遗产的消化期。 1. 平定汉王之乱: 详述了宣宗如何果断迅速地平定了其叔父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这次事件标志着藩王势力对中央集权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挑战,其处理方式对后世藩王待遇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边防的再平衡: 宣宗时期,北方的蒙古压力并未完全消失。本章重点分析了宣宗在处理与瓦剌和鞑靼关系时采取的“恩威并施”策略,以及在辽东地区对女真部族的经营。 3. 宫廷艺术与士大夫文化: 宣宗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宫廷对文人墨客的推崇,标志着文官集团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为后来的“泥古不化”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正统之初的内外交困(1436年—1449年) 英宗朱祁镇的亲政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在太皇太后张氏去世后,朝政权力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宦官势力的崛起与内廷的固化: 英宗的年少和对内廷的依赖,为权宦的抬头提供了土壤。 1. 王振的崛起路径: 细致梳理了王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翰林院侍讲,逐步渗透到军政要务,掌握司礼监大权的过程。这不仅是个人野心,也是当时皇帝选拔和考核官员体系的缺陷所致。 2. 文官集团的分化: 朝中以“三杨”为代表的旧臣势力逐渐式微,新一代官员对宦官集团的态度不一,这种内部分裂削弱了朝廷的整体决策效率。 二、西南的经略与海疆的忽视: 与永乐时期注重海外和北方不同,正统年间的军事重心开始向内陆和西南转移。 1. “改土归流”的早期尝试: 深入探讨了明廷在贵州、云南等地对土司制度的有限干预和军事行动,分析了这些行动背后的经济动机和民族政策的复杂性。 2. 海防的相对松懈: 随着对内陆安全的关注增加,海防体系(如卫所制度)的投入相对减少,为东南沿海的倭寇活动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第三部分:土木堡的阴影与朝局的动荡(1449年) 本章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聚焦于那场震惊东亚的灾难性战役——土木堡之变。 一、蒙古的复兴与也先的崛起: 瓦剌首领也先如何通过整合部落力量,迅速成为明朝北部边境最大的威胁。分析也先对明朝“厚赏薄待”政策的不满,以及其军事策略的转变。 二、仓促御驾亲征的决策链: 详细复盘了朝廷内部关于是否应由皇帝亲征的争论。 1. 王振的误判: 王振主导的军事决策如何建立在一系列对敌我形势的严重误判之上,尤其是在后勤补给和战略时机的选择上。 2. 文武百官的消极抵抗: 探讨了如于谦等少数大臣如何试图力挽狂澜,以及大多数官员在面对权力中心的错误决策时所采取的观望、附和或无力干预的态度。 三、败局的连锁反应: 对土木堡的惨败进行了细致的军事地理分析,不仅仅是人数上的悬殊,更在于指挥体系的彻底崩溃。重点分析了皇帝被俘对帝国政治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随后的“北京保卫战”是如何在绝境中重塑国家信心的。 结语: 本书旨在说明,土木堡之变并非单纯的军事失利,而是永乐盛世结束后,中央集权结构在面对外部强敌和内部权力失衡时,所暴露出的系统性弱点集中爆发的结果。它为明朝中后期的历史走向,特别是对“夺门之变”和此后藩王、宦官、文官三方势力角逐的格局,奠定了深刻的基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建龍


  旅行者、獨立作家、社會觀察者,曾任《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輾轉於經濟、媒體、探險等各個領域。對於社會、財經和歷史皆很熟悉,視野廣闊,知識結構深厚,對中國社會觀察深刻,立志於寫出有深度的傳奇性現實題材小說。

  出版有《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皆為大是文化出版),小說《告別香巴拉》,文化歷史遊記「亞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陸》、《三千佛塔煙雲下:東南亞五國文化紀行》、《騎車去元朝》,以及經濟類書籍。

  此外還有人物傳記《一以貫之》,商業傳記《勢在人為》,歷史遊記《穿越百年中東》,“帝國密碼三部曲”:《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從地理形勢,看中國兩千年來的戰爭邏輯/宋彥陞
推薦序二  成就霸業,除了天命,還要地理/seayu
推薦序三  戰爭,是上帝教導我們地理的方式/球歷史 Ball History
前言 仗該怎麼打,地該怎麼占?成就霸業的軍事邏輯
楔子 中國古代最大規模的協同作戰       
 
第一部關中時代:繞黃河定戰略,得關中者得天下
第一章 得關中者得天下,秦、漢以此奠定王朝根基
第二章 西楚霸王錯封劉邦、三秦王失天下
第三章 大國崛起的幻象,漢武帝的塞上曲
第四章 光武中興,中原反擊關中,關中時代落幕
 
第二部分裂時代:從黃河移到長江,長江成為戰略主角
第五章 《隆中對》,開創分裂時代的大戰略
第六章 武侯伐岐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第七章 西晉滅吳,北方政權統一中國的最佳軍事戰略
第八章 東晉時期南北爭霸,南方總是打不了北方
第九章 長江混沌戰,在混亂中更迭的南朝
 
第三部失衡時代:游擊戰和運動戰,叛亂者的最佳戰略  
第十章 北朝:遷都鞏固南疆,為統一做準備
第十一章 唐代建國,關中的最後輝煌   
第十二章 平安史之亂最佳打法,關門打狗
第十三章 藩鎮的群狼謀略,抱團取暖求生存
第十四章 黃巢起義,史上最漫長的長征流動戰
 
第四部中原時代:無天險可守,游牧民族長驅直入
第十五章 高平之戰,中原王朝由弱轉強
第十六章 燕雲十六州,宋朝300年的痛
第十七章 西北爭奪戰,80年用兵淨做白工
第十八章 變換的北方防線,高宗的逃亡之路
 
第五部帝國時代:少了元朝和清朝,中國國土面積少一半
第十九章 大迂迴、大包圍,蒙亡金又亡(南)宋
第二十章 清滅準噶爾,奠定現代中國疆域雛形
 
後記
附錄A全國戰略要地簡述
附錄B參考書籍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48698
  • EISBN:97862670410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7MB

图书试读

前言

仗該怎麼打,地該怎麼占?成就霸業的軍事邏輯


  所有戰爭都是典型的零和遊戲,一方的所得,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所失。由於戰爭的損耗,即便所得的一方,也要遭受巨大損失。

    在整體上,戰爭對整個人類造成的是破壞和傷痛。人類不得不透過戰爭重新分配利益,這本身就是一種悲劇的博奕。

    對於人類社會而言,戰爭只有一個好處:將國家統一起來,形成統一的市場。在這裡,國家統一只是手段,市場統一才是人類的福祉。

    中國人對於戰爭的認知大都來自那句古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實際上,真正能夠進入戰略的只有地利。所謂天時,更多是戰術層面把握的稍縱即逝的機會,而人和也並非是可以客觀衡量的標準。只有地理是長久不變的,如果論山脈,從人類出現後就基本上沒有變化;如果說水體,在幾十年裡也是相對固定的。

    中國古代的任何一個軍事戰略家,大都是一個精通地理的人。當劉邦進入咸陽時,蕭何首先想到的是進入秦宮室將天下圖籍搜走,就是為了了解地理關隘的所在,為後來的楚漢戰爭指明了戰略方向。諸葛亮的《隆中對》之所以著名,在於他率先將南方的地理納入戰略考量,制訂了從南方如何反制北方,甚至統一北方的戰略。在他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從關中和中原出發,才能獲得天下,諸葛亮的策略雖然最後沒有成功,卻極大的豐富了南方戰略,使得他之後的軍事家都必須在他的基礎上重新制訂全國戰略。

    本書所考察的,就是以地理為基礎的軍事戰略,並試圖總結其中規律性的因素。

    中國的軍事戰略演化可以分為五個時代,分別是:關中時代、分裂時代(長江時代)、失衡時代(第二次關中時代)、中原時代,以及以蒙古和滿洲少數民族為代表的帝國時代。

    本書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軍事戰略的詳細演化過程,探討每一個時代的軍事關鍵點,尋找那些成功者和失敗者的祕密。理解了這些,才能理解中央王朝如何成長,直到成為現在中國的模樣。
    本書與傳統的軍事史書有兩大區別:

    第一,本書既不探討三十六計,也不強調民心可用,而是從技術化的角度出發,聚焦於最不易變的地理因素,旁及其他,來敘述中國兩千年的軍事戰略演化史。這樣做,是想讓讀者在讀歷史時,不光是看熱鬧,而是知道每一場戰爭背後的邏輯所在。只有客觀的了解歷史,才會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第二,閱讀本書,實際上是理解中國地理的一個過程,從關中出發,直到新疆、西藏,隨著閱讀的深入,讀者會更加理解中國土地上發生的一幕幕悲喜劇,並在談論中國現狀時,也更能理解它的演化和邏輯所在。

    在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中,地理是討論戰爭問題的基礎。本書的目的,就是拋棄那些主觀的成分,討論中國的地理在歷代戰爭中的作用,以及每次戰爭的具體邏輯,引導讀者了解戰爭背後的客觀事實。

    我們常說,在戰爭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誤,就像蒙古人的奇襲,最終卻毀於一個人的意外死亡,這就是人和因素。但人們對這句話過於迷信,就容易產生反作用,過分的去強調人和,而忽略了戰爭中更多的客觀因素。把戰爭理解為一種情緒的鼓動,或者精神式傳銷,只要有了士氣,一切都迎刃而解,至於其餘的一切,都是可有可無的,不需要深究。

    實際上,戰爭是有規律可循的,最基礎的要素就是地理。

    地理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他因素都是變化的,只有地理是相對固定的。天時是不固定的,雖然季節有規律,但天氣每天都在變。所謂人和,也充滿了偶然性,不容易把握。只有山川是近乎靜止的,只要掌握了地理規律,就可以計畫一場戰爭,至於人和、天時,都是在根據地理制訂了作戰計畫之後,才去考慮的因素。

    但人類對於地理的認識是逐漸升級的。比如,中國從古代到現在,華夏民族的征服從三代時期的陝西、河南開始,地圖逐漸打開,到了戰國,加入了華北、四川、西北,再到秦漢時期,長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也進入了古人的視野。至於長江成為戰爭中的一極,已經是三國時期的事了。宋元時期,西南、東北也進入了戰爭考量,現代的疆域才逐漸形成。

    在每一個時代,地理規模的不同,導致地理特徵也有區別。而這些地理特徵,就決定了戰爭的走向。總而言之,地理不見得是決定因素,卻是討論戰爭邏輯的基礎。

    本書試圖分析的,不是人們早已經翻爛了的《孫子兵法》,而是利用具體的戰爭,引導人們熟悉中國的戰爭地理,理解在秦漢時期為什麼得關中者得天下,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什麼那麼高瞻遠矚,南北朝時期的長江爭奪戰,安史之亂的睢陽堅守,這些戰爭之所以如此發生,其背後的邏輯都在於地理所帶來的大戰略。

    戰爭就是人類的一部分,隔一段時間,總會有野心家冒出來,希望透過戰爭來滿足他的私欲。戰爭和稅,是人類社會無法避免的兩種事物。和平時期,決定人類社會演化的最根本力量是經濟和財政;到了混亂時期,決定演化的則是戰爭。

  如果要想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課題。我們譴責戰爭的殘酷,卻必須了解戰爭不會遠去,做好理論上的準備,以免受人宰割。

推薦序

從地理形勢,看中國兩千年來的戰爭邏輯
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宋彥陞


  19世紀中葉,普魯士(按: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為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首相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曾在議會預算委員會激昂宣稱要解決德意志的統一問題,唯有憑恃「鐵與血」(借喻戰爭)才能辦到。在他的主導下,普魯士積極發動統一戰爭,最終締造盛極一時的德意志帝國。

  160年後,即便我們衷心期盼世界各國可以和平共存,但仍必須了解戰爭的本質和邏輯,才能在詭譎多變的強權政治中努力求生。

  關於戰爭這回事,相信大家都聽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典出《孟子.公孫丑下》,意指有利的時機比不上地理的優勢,地理的優勢又比不上人心的支持。不過,若我們從千百年來的無數戰例歸納出一套戰爭邏輯,將會發現時機和人心經常難以掌握,唯有地理幾乎恆久不變。

  事實上,地利未必總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卻是軍事家制定戰略的構想基礎。是故,想要明白戰爭的前因後果,往往不能忽略地理條件造成的深遠影響。舉例來說,中國從秦朝到清朝這段長達兩千年的歷史當中,幾乎都由北方政權完成統一事業。顯然,中國的地理形勢與歷代的戰爭邏輯存在著某種關聯,而本書作者則是少數對這些因果關係提出精闢解釋的研究者之一。

  就以大家耳熟能詳的《隆中對》來說,很多朋友都知道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先後占領荊州和益州作為奪取天下的根據地。然而,本書進一步指出荊州不只是蜀漢實踐《隆中對》的重要拼圖,同時也是東吳落實「江東戰略」——先控制長江流域再出兵北方——的關鍵要地。

  是故,一旦蜀漢掌握荊州,吳國為了履行江東戰略,勢必為此拚個你死我活;而失去荊州的蜀漢即意謂著《隆中對》正式被破解,進而失去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以筆者致力研究的宋朝為例,本書並未陷入以往討論宋代軍事,多過度強調「重文輕武」的窠臼,另從地理條件詳實分析北宋為何執著於奪取燕雲十六州,而南宋又是如何利用四川——襄陽——淮河防線苦撐四十多年才亡於蒙古之手,著實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相較於戰史研究者大都「紙上談兵」,郭建龍先生實地走訪諸多古戰場遺址,得以對當地山川地理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故能用精準論述深入剖析地利對於軍事行動的重要性。簡言之,本書從地理形勢觀察中國兩千年來的戰爭邏輯,誠摯推薦給喜歡中國歷史或是軍事戰略的讀者朋友。

成就霸業,除了天命,還要地理
「即食歷史」臉書部落客/seayu


  在名著三國演義的開首,有著這麼一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個字,卻已經一針見血的道破了中國歷史的一個循環——不斷的改朝換代,又不斷的經歷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情況。

  縱觀歷朝歷代曾經逐鹿和爭霸天下的大人物,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喜歡詮釋自己是天命所歸,以取得民心所向。這些人當中,有的成功,成為了天下之主;有的無法更進一步,只當了個割據一方的梟雄;有的失敗,被扣上叛亂的帽子而煙滅在歷史中。然而,能夠成功改朝換代的人,他們真的只是因為天命所歸、民心所向,而順應潮流所使然嗎?

  要成就大業,天時、地利與人和,缺一不可。在過去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天時與人和固然重要,時代巨輪產出天下改變之勢,是為天時,民心所向和賢能扶助,是為人和。有了以上條件的爭霸者,要被時代選中,最根本的致勝之道,卻是地利。

  落後於中原各國而偏居一隅的秦國,為何最終能夠消滅六國、一統天下?寒微出身的劉邦為何能夠擊敗名將項羽,建立漢朝?與魏吳對峙的蜀漢,諸葛亮為何五次北伐仍然徒勞無功?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何以維持了三百多年?安史之亂為何拖垮了強盛的唐王朝,後期藩鎮割據又因何形成,並開啟五代十國的紛亂時代?強幹弱枝的兩宋為何總在對外戰爭中節節敗退?突然崛起的蒙古憑什麼能夠建立橫跨歐亞的巨大帝國?朱元璋為何能達成史上唯一一次南統一北的壯舉?清王朝初年的西征,如何奠定了今天中國的基本版圖?

  這些看似是獨立的歷史問題,其實卻有著微妙的關係。現代中國領土,是一個西部有著崇山峻嶺、以天險阻擋著中亞干涉的超穩定封閉地理系統。這樣的地理,導致了古代所有外患皆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而發生在這裡的戰爭,大都是生活在這片大地的人的內部紛爭。因此,懂得運用地理優勢訂立軍事策略,就是奪取天下的契機,這也塑造了中國軍事史的特殊性——重戰略,輕武器。

  究竟為什麼有人得以建功立業,有人又全盤失敗?本書作者仔細分析中國地理形勢對古代戰爭的影響,抽絲剝繭的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每一個紛亂時代,都能在既有的中國地理形勢上,找到共通點。

中國地理,戰爭的出發
球歷史Ball History


  「我認為,戰爭是上帝教導我們地理的方式」
  ——保羅‧羅德里格斯(Paul Rodriguez)

  戰爭,這個名詞不只代表著軍事之間的衝突,更多的是政治、文化、文明、宗教之間的衝突,從中世紀因宗教發起的十字軍東征、帝國主義力求貿易而波及全球的殖民地戰爭、20世紀因為不同政治理念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因為文化與宗教差異而發生的多次中東戰爭,綜觀人類歷史其實就是戰爭史,戰爭也是最直接透露人類行為與思想的行動;而中國歷史可以說是以上的綜合體。

  從古至今,中國歷經多次改朝換代,對內和對外的征戰也不在少數,從早期秦始皇一統中國到後來的楚漢之爭、百家爭鳴到三國鼎立、晉朝分裂到宋朝統一、蒙古人入侵到明朝崛起,以及之後清朝與多國的抗衡,中國隨著朝代的更迭,烽火也持續了數千年。

  只要有戰爭必然會有勝者與敗者的產生,那又是什麼決定勝者與敗者呢?人類從長矛弓箭到飛機火炮,揭露了不同型態的武器所帶來不同的戰爭形式,攻城戰與機動戰又會帶來不同的軍事理論,任何關於戰爭的東西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改變,只有一個東西是不會變的,那就是地理。

  當敵我雙方擁有著一樣的軍事水準,誰能夠掌握最多的地理優勢,誰就能取得勝利,迦太基(按:坐落於北非海岸〔今突尼西亞一帶〕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著名的軍事家漢尼拔(Hannibal),曾在坎坷的局勢中透過地理優勢與戰術擊敗不可一世的羅馬軍隊,雖然為期18年的戰爭,迦太基不敷征戰最後失敗,然而當羅馬後世提起漢尼拔這個名字時還是會心驚膽顫,這不只證明了戰術運用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地形的運用與決策。

  直到今天,科技縱然再怎麼進步,許多地理問題還是無法跨越,任何軍隊的調度、戰術採用,乃至後勤輜重都仰賴於地理,因此戰爭的行動,永遠是脫離不了地理的,為此,人們從古至今皆不斷的研究戰爭地理。

  而中國也不乏許多戰爭地理的考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便開始研究戰略地理的重要性,相較於西方國家的研究提早了好幾百年。不難理解其中的原因在於,中國數千年歷史裡爆發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論對內還是對外,背後都蘊藏著許多對於戰爭地理的研究。隨著中國的版圖擴大,征戰的規模也逐漸擴大,讓人更大範圍的認識中國的戰爭地理。

  本書詳細的講解了中國在不同朝代,地理在戰爭中是如何發生作用,並分析戰爭成敗的深層原因,揭示地理因素在戰爭中的重要影響。如果有興趣了解古代中國戰爭地理的影響,這會是一本適合的書。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視角提供了一種非常寶貴的「對照組」。我們平時接觸到的資訊,總是不免會帶有本土的濾鏡,而這本書顯然是從另一個更為廣闊的舞台上來審視這些問題的。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它對於「結構性變遷」的分析,它沒有將所有問題都歸咎於單一的領導人或某個政策的失誤,而是深入探討了在現代化進程中,各種利益集團和歷史慣性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形成當前的局面。書中的某些章節,描述了在快速轉型期裡,底層社會如何適應與掙扎的細節,這些細節往往最能體現一個社會的真實脈動,也最容易被宏觀報告所忽略。總之,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紮實,論證嚴密,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忘記的閒書,而是會在你腦中留下一些持續發酵的問題,讓你後續的生活觀察都會多一層次的解讀。我認為對於想看透表象、理解深層動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值得推薦的。

评分

這本《拿下全中國(電子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腦袋裡浮現一堆問號,坦白說,我一開始其實是帶著點好奇心,也有點懷疑的態度點開來看的。畢竟現在市面上這類型的書實在太多了,常常都是浮誇的標題配上空泛的內容,讓人讀完只覺得浪費時間。不過,這本書的敘事手法倒還挺有意思的,它沒有採取那種傳統的宏大敘事,反而像是用一個比較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視角,去剖析一些宏觀層面的議題。書中對於一些特定事件的描述,雖然我可能在新聞上略有耳聞,但作者切入的角度卻相當細膩,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過去的認知框架。尤其是它在探討某些社會現象時,那種旁徵博引、層層剝繭的論證過程,雖然有時讀起來需要一點專注力,但當你真正進入那個脈絡裡,就會覺得作者下了不少功夫在資料的蒐集與整理上,不是那種信手拈來就能寫出來的敷衍之作。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文字間流露出的那種對議題的關懷,不是單純的批判,而是在深入了解後,提出一種更具建設性的觀察點。整體來說,如果你是對這片土地的未來發展有著高度關注,並且不滿足於平面化的報導,這本書或許能給你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思考火花。

评分

說真的,我本來對這類「大格局」的書興趣缺缺,總覺得不是寫給我們這種小老百姓看的,內容大概都是些教科書上有的東西換個說法罷了。但這本《拿下全中國(電子書)》,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像是把一個我們平時不太有機會接觸到的、更高層次的「遊戲規則」,用一種很生活化的語言講給你聽。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某些決策背後的心態轉折時,那種細膩的心理描寫,簡直就像是看一齣精彩的政治劇,而不是枯燥的理論分析。有些段落我甚至要停下來,翻出手機查一下相關背景資料,才能更深刻地體會作者所指的「張力」在哪裡。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會直接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張非常詳盡的地圖,讓你可以在上面自己標註重點、畫出路線。這對我這種習慣自己動手做功課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電子書的格式很方便,隨時可以跳轉查閱,不用像帶一本厚重的實體書出門那樣麻煩。如果你是個喜歡深度挖掘、不喜歡被餵食資訊的讀者,這本書的結構和深度絕對值得你花時間鑽研。

评分

老實說,讀完後我有點「出乎意料」,這個「意料」是褒義的。原本我預期這會是一本充滿激情口號的激昂之作,或者反過來,是一篇冷冰冰的學術論文,但它的調性卻拿捏得非常得宜。作者的文筆流暢,節奏感掌握得很好,你看下去不會覺得沉悶,反而會有一種「哦,原來事情是這樣運作的」豁然開朗的感覺。書中對於兩岸交流中一些微妙的「眉角」的捕捉,更是精準到讓人拍案叫絕。例如,它在探討文化符號的傳遞與誤解時,引用了一些小故事,這些故事的選擇非常巧妙,它們不是主菜,卻是讓主菜更美味的佐料。老實講,台灣的媒體環境有時候太強調速度,很多深入的背景分析就因此被犧牲了。這本書恰恰彌補了這塊的不足,它願意花篇幅去解釋「為什麼會這樣」,而不僅僅是陳述「發生了什麼」。對於想建立一個更全面、更紮實的中國大陸認知圖譜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不言而喻,它讓你從一個比較宏觀、也比較務實的角度去理解這個龐大的鄰居。

评分

這本《拿下全中國(電子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腦力激盪」。它不像一般的暢銷書那樣,每章節都設計得很明確,給你一、二、三點總結,而是更像一條不斷延伸的思維鏈。我發現自己常常在讀到某個論點時,會自動聯想到近期發生的一些國際新聞,然後試著用書中的邏輯去套用分析,這是一種非常主動的學習過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處理敏感議題時,展現出來的平衡感令人敬佩。他沒有讓個人立場過度干擾到客觀事實的陳述,這在當前這個資訊極度兩極化的時代,是非常難得的品質。閱讀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一種「知識的重量」,這不是那種輕飄飄的評論,而是建立在大量閱讀與長期觀察之上才能產出的見解。我甚至建議可以搭配一些歷史文獻一起閱讀,更能驗證書中許多論點的基礎是多麼的堅實。如果你是那種喜歡深度思考,並且不害怕面對複雜性的讀者,這本書絕對能滿足你的求知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